皮日休《茶中杂咏十首》诠释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中茶 茶中鞣酸 中茶安化黑茶

黑茶中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皮日休《茶中杂咏十首》诠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皮日休《茶中杂咏十首》诠释”相关知识!

【茶中杂咏十首】

皮日休

茶 坞

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

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白园满烟雨。

茶 人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檭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茶 笋

褎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茶 籝

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

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

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

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茶 舍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煎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茶 灶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旁。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茶 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茶 鼎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

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潺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

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茶 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煮 茶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倘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详解】

这是皮日休用诗的形式对陆羽的《茶经》所作的诠释。

第一首“茶坞”,讲茶树的生长环境。“岩罅云如缕”,对应《茶经》所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第二首“茶人”,指种植栽培茶树,采摘制造茶叶的农民,“腰间佩轻篓”,即陆羽《茶经》所云“茶”人负以采茶的篮、笼一类工具。第三首“茶笋”,如《茶经》中言,种茶“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第四首“茶籝(yíng)”,即《茶经》中所言“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两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的工具。第五首“茶舍”,即是采摘后加工茶叶的地方,也是烹煎品饮茶水的场所。第六首“茶灶”,“薪然松脂香”,同《茶经》中要求“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是一样的道理。第七首“茶焙”,则完全符合《茶经》所要求,“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第八首“茶鼎”即《茶经》中所云“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其灰承作三足铁盘,抬之”。第九首“茶瓯”,即茶碗,《茶经》中有明确说法:“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洪州次。”“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第十首“茶煮”,《茶经》中对煮茶更是有严格规定。一是用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一是火候汤色,“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小编推荐

普洱茶营销十日谈(做茶日)


在开始这个话题时,先提出个问题:有没有一个普洱茶营销模式?

好的,现在泡杯普洱茶,开谈!如果不是经历了07年的疯狂和08年的低谷,相信普洱茶从业者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将会在过去的老式的销售方式上持续更久。但有了这两年的巨大起落之后,便会发现很多观念和方法已不适应如今的市场。以前行的通的,现在行不通了;以前消费者买帐的,现在消费者不买帐了;以前好赚的,现在不好赚了;以前等人上门,现在要主动上门了。

要么在体验了惨痛的教训后退出这块阵地,而要坚守的,就不得不辞旧迎新。

如今的普洱茶市场要怎样做?要看懂它,把握它,最起码的功夫就是从普洱茶产品做起。在成百上千个厂家和数不清的普洱茶产品名称系列中,你的产品是怎样做会很重要。怎样做?这就不再是过去简单的生熟区分,也不再是有个普通包装那么随意,更不是套上一个历史悠久的编号那么“山寨”,当然,那些饼、砖、沱模型也可以变化。

首先,从产品的选料来讲。在原料交易已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也就是说,没有谁能够以垄断原料来掌握市场的时候,那同样的原料,谁的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呢?在假定都是真实的前提下,你的易武正山,你的南糯正山,你的班章正山等等,靠什么去比别人的同类产品更快更好占领市场?

这是一个原料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技术问题。关键是熟茶的发酵。经常听到一些普洱茶厂的人这样介绍说,我这个熟茶发酵好,我们的发酵师傅曾经在勐海茶厂或其他什么老厂做过,先不说,这种介绍方式的对错。即使你的师傅在这些厂做过又如何?人家的厂的师傅照样有这样的经验。同样的经验,同样的发酵水平,甚至同样的选料,试问?你的产品又怎样去比人家的产品卖的好,卖的贵呢?

好不容易收回来原料,要么拼好了料,要么堆子堆好了。就涉及到成型,怎样包装了。要说普洱茶现在的形状,可以说千奇百怪,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砖、饼、沱的形状。这或许体现了人们的智慧。但问题是,这些形状有几个是可以经受住市场考验,有几个是可以长期存在的?那些看起来美观,徒具观赏的,作为工艺品未尝不可。但有多少外观是从消费实际去出发的?

至于包装,后几日还要谈。这里单单从茶的命名上来讲。这里与前面提到的选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什么原料便命什么名,这是最普通的做法。稍为加工的便是老树、古树之类的配之。如今市面上,产品名雷人的确实不少,但这些会让消费者认同吗?普洱茶名是一个品牌的子品牌,如果产品名好,产品质量好,打开了市场,将会是一劳永逸的事情。7542永远只属于勐海茶厂的,你用了只能说明创意的匮乏。当然那些产品名眼花缭乱,恐怕连自己的都记不清的,跟创意也没关系。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老茶了?你今天的茶,会成为日后人们追逐的老茶吗?今天的产品出手,只能暂时成功,如果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仍旧成为人们的喜爱,你明日的新茶,将会赢的更的市场。普洱茶能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更醇香,这不仅是它本身的魅力,同时,也是对做茶人的考验。如果是天天换名字,当然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是随意压制也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是赚了一把就走,同样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要一直做下去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前面谈的产品问题,归根结底,是产品的个性问题。在供大于求的时候,在买方市场的时候。产品个性,是产品制造者考虑的重点所在。收同样的原料,在同样的太阳下晒青或做同样的发酵产生不了个性;用一个厂的绵纸包装,都是357克的饼或250克的砖再加上竹壳包装也产生不了个性。

个性是什么?个性符合市场需要,而人家还没发现或没有做到的。你的产品有这样的个性吗?(金新峰)

范仲淹咏茶名篇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生于徐州。出身贫苦。道德文章为历代称道,被誉为“千古一范”。台湾邮政1989年发行过《范仲淹诞生千年》纪念邮票。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天下,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的是,范仲淹还写过一首在茶文化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著名茶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

这是一首和同僚友人章岷从事的唱酬之作。章岷,字伯镇,福建浦城人,曾出任苏州。从事系宋代官名,系州郡长官的僚属。斗茶为北宋较为盛行的茶叶品评大赛。全诗共287字(不含标点),引录如下: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开头部分描述了建溪水边、武夷山下珍奇仙茗的采制过程,并点出建茶的悠久历史:“武夷仙人从古栽”。中间部分描写热烈的斗茶场面,写到斗茶分斗形、斗味、斗香和斗色,胜败如何,事关茶主的荣辱。结尾部分写得最为生动,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一气呵成的一组排比,把对茶的赞美推向了高潮,并多处引典,衬托茶的神奇功效:“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它胜过任何美酒、仙药,啜饮之后能让人飘然升天……

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历来被后人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相提并论,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宋蔡正孙在《诗林广记》中评点曰:“玉川(卢仝)自出胸臆,造诣稳贴,得诗人之句法;希文(范仲淹)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是果无优劣邪!”《诗林广记》还引《艺苑雌黄》云:“玉川子有《谢孟谏议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优劣论。”

笔者比较,虽然《斗茶歌》堪称茶诗名篇,但仍逊色于《七碗茶歌》,后者更加空灵优美,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古人非常重视门第,也许是推崇范仲淹的道德文章,因此将两诗相提并论。

以“花香岩韵”著称于世的武夷茶,成名较晚,陆羽《茶经》未见记载,宋代才开始兴起。民国《崇安县新志》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在历代茶诗中享有盛誉的《斗茶歌》,被列为歌吟武夷茶的第一名篇,无疑为武夷茶做了大广告。到武夷山茶区旅游,可以看到刻在武夷山岩壁上的巨幅《斗茶歌》除了《斗茶歌》,范仲淹还写过另一首茶诗——《潇洒楼》六首之五《茶鸠坑》。

1034年,范仲淹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境内)刺史。睦州地处新安江、富春江流域,今千岛湖所在地,风光优美。这期间,范仲淹兴办了睦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龙山书院,兴建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严先生祠堂记》这一千古佳作。

睦州多茶山,淳安鸠坑所产名茶鸠坑茶遐迩闻名。爱茶的范仲淹在《茶鸠坑》中作了赞美: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

诗画相通,诗中有画。这四句清新明快,琅琅上口的诗,简直就是一幅令人神往的春雨江南茶山图。更富有感染力的是,诗人以拟人笔法,写出满山葱翠的茗芽,是隆隆春雷催出来的。可谓有景有画,有声有色,体现出诗人高深的文学造诣。

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事茶诗详解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

陆龟蒙

茶 坞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

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

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茶 人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茶 笋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

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

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茶 籝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

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茶 舍

旋取山上材,驾为山下屋。

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

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

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茶 灶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香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茶 焙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

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

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茶 鼎

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

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

曾过赪石下,又住清溪口。

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茶 瓯

昔人谢岖埞,徒为妍词饰。

岂如圭璧姿,又有烟岚色。

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煮 茶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详解】

这是陆龟蒙根据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十首诗所作的唱和之作。皮日休在《茶中杂咏》组诗前有一段长序,概括了茶的史实,列叙自周至唐的茶事,对陆羽的《茶经》给予高度评价:“自周已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yuè)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咏……”由此可见,皮、陆二人唱和的茶诗,是以诗补写《茶经》。两组茶诗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茶事的诸多方面,是十幅生动形象的茶事图,也是研究我国唐代茶史的重要资料。

苏轼的咏茶诗词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这首七绝诗。

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繞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阙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地极为生动传神。

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诗虽称戏作,实乃倾注了东坡对茶茗的特殊情怀,特别是末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诙谐、浪漫的笔调着墨,更是历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详的名句。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仇池笔记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此词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忄广。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葵花玉夸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比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诗中列举了各地名茶,而且他认为福建建溪茶为北宋全国之冠;双井茶为草茶第一。

次韵黄夷仲茶磨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陵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这首诗主要介绍了茶臼、茶碾、茶磨等碾磨茶的器具,品茶人通常用这些工具将茶饼加工成末茶。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他关于茶的诗词、文章还要许多,如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又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诠释安溪铁观音


安溪县珍田阁茶厂高级评茶师苏老师介绍说,福建安溪是我国乌龙茶的最主要产区,素有中国乌龙茶都之称。这里出产的四大名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都品质超凡,蜚声中外。在安溪,不但有独到的乌龙茶栽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早在清代,安溪的乌龙茶冲泡方法就已相当考究。

一、基本理念

安溪茶艺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融自身修养与茶的精华为一体,产生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现象,在冲泡过程中不停留在表演的层面上,我们追求的茶艺精神理念是尊重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际和谐,强调环保意识。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优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谐,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遭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大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作为茶人所追求的精神理念:纯、雅、礼、和,总归纳于和谐关系,我们摆脱烦琐、拘谨、无形的虚意,因此安溪茶艺的展现是面对大众,面对生恬,面对大自然,是茶主与茶客直接对话,沟通情感,共同分享灵魂之饮,是品饮艺术的景高境界。

二、茶具选择

安溪茶艺选择茶具因地制宜,遵循民间习俗,采用的有陶质炭炉、水壶、瓷质圆层盘(托盘)、盖碗(三才杯)、小瓷杯(白玉杯)、茶罐、竹制茶道具和茶巾等。

古人“无茶不交”文人咏茶


古人“无茶不交”

◎赵柒斤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

宋王巩《甲申闻见二录补遗》记载了宋神宗在议政的崇政殿召见时任太子少师的张方平时就“赐座啜茶”。当然,与议政殿赐一杯茶相比,大文豪苏东坡就更幸运。王巩《随手杂录》说,宋哲宗曾经派太监秘密赐茶给苏东坡。赐茶的使者极其神秘地对苏东坡说:“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赐予苏轼,不得令人知。’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令人捧腹,不过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贡茶之珍贵,连皇帝都把它当成一等一的好东西。苏东坡得到这样珍贵的赏赐后,并没有独吞,还分赠给朋友,的确是豪迈慷慨,加上他文学造诣,称“千古一人”也实不为过。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老舍宝贵徽州诗作《咏茶》诗


1964年7月初,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曾为我们奉献出《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一大批不朽巨著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偕其夫人、曾经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著名丹青画家胡洁青女士,从北京南下安徽的徽州地区黄山风景区,度过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休养旅游、采风写生的欢乐时光,留下了“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等一组“黄山小诗”之后,便下山来到徽州行署所在地的屯溪古镇,下榻于徽州行署交际处之三江楼贵宾客房。

在屯溪逗留期间,老舍先生应邀为徽州地区的文学爱好者们作了文艺创作辅导报告,结合自己的《龙须沟》、《骆驼祥子》等作品的创作过程、创作体会,推出了文学创作要“多读、多看、多想、多商讨、多写作”的“五多”要诀,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屯溪逗留期间,老舍夫妇还应邀尽兴地游览了屯溪古镇、徽州墨厂和屯溪茶厂等胜景,写下了《赞屯溪》、《咏茶》、《咏墨》等诗作--《赞屯溪》。

热爱江南鱼米乡,屯溪古镇更情长。小华山下桃花水,况有茶香与墨香。

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淡妆浓抹总无瑕。

徽州精品久名扬,代代云烟流异香,高举红旗今胜昔,画图作字倍芬芳。

其中《咏茶》诗于1964年8月24日应邀书成立轴墨宝“题赠屯溪茶厂”,《咏墨》诗也于同日应邀书成立轴墨宝“题赠屯溪胡开文墨厂”,现分别珍藏于该两厂陈列室中。其时,《徽州报》随后刊发了老舍先生的这些宝贵的徽州诗作。

老舍先生的徽州《咏茶》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文化名人在茶乡吟咏而成的咏茶诗。尤其是他在三江楼上挥毫题书的墨宝,更是难能可贵的异常。诗作于盛夏之季,诗意却是“春风春日采新茶”的和煦清新之意境;“屯绿”、“祁红”这两大徽州名茶,被人民艺术家拟人化作“好姊妹”,又为诗作平添和谐亲切之韵味;尤其是诗作的结句,堪称神来之笔,“浓妆淡抹总相宜”,只稍易二字,便移植、幻化作“浓妆淡抹总无瑕”,则有“直把屯溪媲西子”的潜台词“巧借妙藏诗行间,呼之欲出典故里”之美妙。 

一休禅师的无心之茶


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前去请教医生,医生劝珠光应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而后果真不再打盹了。因此,他逐渐喜欢喝茶,且认为喝茶时也应具备礼节,于是创立了“茶道”,而有茶祖之誉。

完成“茶道”之后,一休禅师就问道:“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

珠光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于是,一休禅师便给他“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以佛法大意,赵州答道:“吃茶去!”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

珠光默然!

于是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在手上时,一休禅师便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然而珠光依然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走向玄关。

一休禅师叫道:“珠光!”

珠光回头道:“弟子在!”

一休禅师问道:“茶碗已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吗?”

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不肯罢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此他去,怎可说还在吃茶?”

珠光诚恳地说道:“弟子到那边吃茶!”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是如何?”

珠光沈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于是,一休禅师大喜,便授与印可,珠光完成了新的茶道。

在日本所流行的茶道、剑道、拳道、书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赵州茶”,在中国禅学史上是有名的公案。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的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般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此之谓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