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事茶诗详解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和茶具 乌龙茶详解 泡黑茶的茶具

茶和茶具。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事茶诗详解”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

陆龟蒙

茶 坞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

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

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茶 人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wWw.cY316.CoM

茶 笋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

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

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茶 籝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

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茶 舍

旋取山上材,驾为山下屋。

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

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

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茶 灶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香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茶 焙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

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

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茶 鼎

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

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

曾过赪石下,又住清溪口。

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茶 瓯

昔人谢岖埞,徒为妍词饰。

岂如圭璧姿,又有烟岚色。

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煮 茶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详解】

这是陆龟蒙根据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十首诗所作的唱和之作。皮日休在《茶中杂咏》组诗前有一段长序,概括了茶的史实,列叙自周至唐的茶事,对陆羽的《茶经》给予高度评价:“自周已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yuè)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咏……”由此可见,皮、陆二人唱和的茶诗,是以诗补写《茶经》。两组茶诗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茶事的诸多方面,是十幅生动形象的茶事图,也是研究我国唐代茶史的重要资料。

茶经网扩展阅读

蔡襄《北苑十咏》咏茶诗集欣赏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北宋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北苑十咏】(之四、之五、之六)

采 茶

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

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

竟携筠笼归,更带山云写。

造 茶

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

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

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

试 茶

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雪冻作成化,云间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释义】

筠(yún)笼,竹篮。

【详解】

此组诗,第一首咏采茶,第二首咏造茶,第三首咏试茶,词意清浅而有韵味。蔡襄是茶事专家。苏轼《荔枝叹》中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就是说,宋代的“龙团”、“凤饼”茶,大小龙茶,始于丁谓,成于蔡襄。蔡襄著有《茶录》一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胁茶、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与烹饮方法。下篇论烹茶饮用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陆游的茶诗与愿望


陆游的茶诗与愿望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南宋时著名爱国诗人。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他的诗有高超艺术成就,被誉为小李白,又有极深厚的社会内容,被赞为诗史。南宋高孝光宁各朝朝野史事,忠奸战和各派明争暗斗,水乡山郭各种风情,商贾渔樵各式生活场景及自己的各种感知、感受和感叹,无不被取于诗词中。他的诗集《剑南诗稿》收诗9300多首,又有词140多首,是古代诗人中少有的高产优质的作家之一。陆游的诗词中大量讴歌了绍兴的山水风光,讴歌了在这奇山秀水中的土宜特产,除了绍兴酒外,就是著名的。

陆游对的喜爱,充分表现在他对圣陆羽无限敬慕和爱戴上。他一生有诗300多首,是历代诗人写最多的一位。他在诗中反复表述要继承陆羽,做一位神。陆羽姓陆,他据此引为自豪,说自己要发挥这个家风。因为陆羽曾隐居东苕溪著《经》,自称桑苎翁,于是陆游也以“桑苎翁”自诩:“曾著《杞菊赋》,自名桑苎翁。”“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卧石听松风,萧然老桑苎。”他甚至把自己看成是陆羽的转生:“《水品》、《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竟陵翁即陆羽,因他出生于复州竟陵西湖雁湖桥。

由于他仰慕陆羽,就爱乌及屋,十分赞赏其不朽著作《经》。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是带着《经》;无论多么忙碌,总是抽空反复阅读《经》;除了自己阅读,还多次与友人探讨《经》的微旨要义。“水经手自携。”“琴谱从僧借,经与客论。”他根据自己多年体验,也根据自唐以来道的发展 ,想续写《经》:“遥遥桑苎家风在,重补经又一篇。”到83岁,他的这种愿望与信念更加强烈了,在《八十三吟》中说:“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神。”虽然他没有来得及补写《经》,但他的诗词、诗词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足足抵得上一部新《经》。他要做神的意愿,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人们确认他为古代著名的神,一位现实世界中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神。

蒙 山 茶 大 事 记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的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在蒙山茶悠悠的历史中,大事不断,传承有序。而今,陈书谦老师整理出蒙山茶大事记,供爱茶人分享。

西周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吴觉农《茶经述评》6页,据《华阳国志巴志》)。

战国

公元前308年,秦统一巴蜀以后,武王派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浮江伐楚(今湖北一带),川人随战事东下,把茶饮习俗带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司马相如《凡将篇》,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荈诧指茶。

扬雄《方言》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蒙山位于蜀西南地区。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蜀地茶叶已进入市场交易。武阳在成都西南距蒙山不远的今彭山县双江镇。

《四川通志》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当地人吴理真在蒙山上清峰种植茶树,共八小株。陈椽《茶业通史》:蒙山植茶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纪要。

西晋

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茶、荈都是指茶。诗人明确指出历史上茶的出产地是在巴蜀地区。

东晋南北朝

420年前后,蜀国晋原洞口漕,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名砖茶。这是我国砖茶进贡的最早记载(《太平寰宇记》录毛文锡《茶谱》)。

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带去了四川茶叶,藏人逐渐饮茶成习(据《西藏政教鉴附录》)。

711年(景云二年),吐蕃女政治家亦玛类倡议唐蕃茶丝换马贸易。731年,实行交马于赤岭(青海西宁)、互市于甘松岭(四川松潘),年交易马4.8万匹,开创茶马互市先河。

742年(天宝元年),蒙顶茶入贡,当时蒙山属芦山郡管辖,所以《新唐书》记载:雅州芦山郡土贡茶。

813年(元和八年),蒙山贡茶以正名列入史册,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元和郡县图志》)。

825年(宝历元年),蒙顶茶达到顶峰: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李肇《唐国史补》)。

847年(大中元年),日本学问僧慈觉大师园仁离开长安回国,职方郎中杨鲁士送潞绢二疋,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蒙顶茶传入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行记》)。

856年(大中十年),蒙顶茶价格昂贵,推动发展。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不数十年间岁出千万斤(杨晔《膳夫经手录》)。

五代

毛文锡《茶谱》记述蒙山茶的文字达240余字,述及蒙山五顶茶园及采摘情况、众多品种及采制法、饮蒙顶茶可换骨成仙等。仙茶之说由此开始。

《茶谱》记载:邛临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

934~938年,唐末后蜀孟昶王朝在四川实行垄断茶叶产销的专卖制度,即榷茶制(苏辙《栾成集论蜀茶五害状》)。

970年,吴国(五代十国时期)僧人梵川,慕圣山之名,自往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圣杨花、吉祥蕊,创制出新的名茶(陶谷《清异录》)。

1070年(熙宁三年),置文州(今甘肃文县)买马场,又置威州(今四川理县)、龙州(今四川平武)、碉门(今四川天全)买马场,全国四处,其中四川三处(《长编》卷259)。

1074年(熙宁七年),神宗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入蜀经划买茶,于秦凤、熙河博马。仅雅州境内就先后设置名山买马场、雅州城买马场、名山百丈买马场、荥经买马场、芦山买马场、黎州买马场、灵关买马场、碉门寨买马场等5个。

1081年(元丰四年),宋神宗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又重申神宗特诏。大观二年(1108年)10月,再次重申诏令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恪遵神考之训。

1103年(崇宁二年),熙河地区所管茶数共约四万余驮,数内名山茶约一半以上,依条专用博马,不许出卖(《宋会要职官》43)。

1188年(淳熙十五年),因京师旱,植茶祖师吴理真显灵降雨救灾,孝宗皇帝敕赐吴理真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1192年立碑纪念,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宋时,来自西域的不动上师,居止四川蒙山修道,时称甘露大师。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经》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成为诸方丛林寺庵日间晚课必备课颂仪轨,至今影响广泛。

1220年(宣和二年)创制万春银叶;1222年(宣和四年)创制玉叶长春,先后入贡。

1271(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四川历经战乱,诏以四川民力困弊,免盐茶等课税。自今有言盐茶之利者,以违制论(《元史世祖本纪》)。

1275年(至元十二年),元统一全国后在四川设立西番茶提举司。至1311年(至大四年),武宗下诏罢西番茶提举司(《元史仁宗本纪》)。元代黎州、雅州、天全、名山、松潘等地销往藏区的茶叶统称西番茶,以后扩大至邛州、峨眉、夹江等地,均为西番茶产区。

1276~1320年间,朝廷出于财政需要,不断增加茶叶税收,44年之间茶课增涨20余倍。掠夺性的税收对茶农、茶商造成沉重打击。

1372年(洪武五年),设永宁、雅州茶局。1836年(洪武十九年)罢永宁茶马司,设雅州、碉门茶马司。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又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沈德符《野获篇补遗》)。

从此,蒙饼制茶发生变化,饼茶改为散茶(芽茶),制茶工艺革命,进入炒青阶段,产品大体依名仿制。黄芽、石花、甘露、雀舌等名茶,与现代名茶已经非常接近。

1397年(洪武三十四年),太祖朱元璋谕蜀王椿: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

1430年前后(宣德时期),著名乌茶产地出现荒芜衰败景象。天全六番招讨司在奏陈中说:山深地瘠,茶多枯死,艰于采办。拒绝户部要求再办2200斤芽茶的任务。

1522年(嘉靖元年),朝廷统一印制引票,征收茶税。凡引,俱南京户部印发,郡县无得擅印。痛革私税,一归于批验茶印所茶课司。茶叶引岸制度由此建立。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茶马古道《万历合约》对明末川藏上边茶贸易市场的位置,和两地土司对市场争夺的情况有明确记载,也间接证实了背夫道的实际情况,丰富了茶马古道的内涵。

1623年前后(天启时期),在雅安、荥经等地区,茶农产量较高。刘大谟记载:凡收草(茶叶)之家,或三五百担,或一二百担,数甚多矣(嘉庆《四川通志茶法》附录《巡抚刘大谟议》)。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下旨准达赖喇嘛奏请打箭炉交市之事,正式开市贸易,并饬雅属五州县茶商行打箭炉,蕃人市茶贸易。从此,打箭炉(今康定)民族贸易日益繁荣,南路边茶市场从雅安、碉门深入到了藏区。

1739年前后(乾隆年间),乾隆帝《烹雪叠旧作韵》诗云:石铛聊复煮蒙山。蒙山仙茶历经传说、探贡,入贡成为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的祭祀专用茶,有正贡、副贡、陪贡之分,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达到高峰(《名山县志》等)。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人贝尔在《西藏志》中说:不仅在不丹、尼泊尔、锡金、拉合尔及拉达克等地的藏人,即在大吉岭的藏人也偏爱历尽艰辛而运入的中国茶。驻藏大臣文案也记载:四川南路边茶(毛尖、芽细、砖茶)由藏商运往不丹、尼泊尔换回土布、土产等物品,其开始年代及运销数量则难稽考。川茶在清代或更早已由西藏输往邻国。

1876年(光绪二年),川督丁宝桢在雅实施招商引岸办法,茶商请引认岸后,即为专利,不得另招承充。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张荫棠任西藏查办大臣,不遗余力抵制印茶入藏,采取措施整顿川藏茶业,拟设官运茶局,务轻成本,照市价,除运脚乎估,以抵制印茶入口。

1909年2月,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川督赵尔巽组织抵制印茶入藏,整顿四川茶业,在雅安成立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联合雅、名、邛、荥、天五县茶商,于1910年4月正式成立商办边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纲领是藏茶公司为抵外保内而设,为保全川藏茶权利,关系重大,本系特别创举。

民国

1917年,南路边茶主要产地雅安、名山、荥经、天全划归川边镇守使管理,后并入西康省。

1937年,四川省民政府批准名山县成产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1939年,西康省政府拟定茶叶改良计划,希望通过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创办茶叶改良场、茶叶制造厂来提高边茶的产量和质量。同年,康藏茶叶公司成立。

1942年,凡在雅安税局完纳统税之茶包,均可自由运销,畅行无阻,以是此项引岸制即无形废除(《西康通志财赋志》初稿)。南路边茶最后的堡垒被攻破,千百年来政府(朝廷)控制茶叶交易的引岸制度宣告结束。

1950年,西康省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康省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来

1951年,西康省茶叶试验站在蒙山成立,积极推广茶籽直播技术,并获得成功。

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时,四川供应大量边茶支援军需和藏民生活之需,茶叶对民族团结、巩固国防起到重要作用。

1954年,川藏公路全线通车,南路边茶竹篾条包直运昌都、拉萨,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背夫运输,和运到康定改换牛皮包装的缝茶业成为历史。

1958年,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名山县组织800余人上蒙山开荒种茶。建立蒙山茶叶培植场,以净居庵为场部,

1959年,蒙山茶叶培植场恢复蒙顶甘露、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传统名茶的生产。同年,蒙顶甘露入选中国十大名茶。

1963年,雅安县蒙山茶场与名山县蒙山茶叶培植场合并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直属四川省农业厅领导。

1967年7月,四川省边茶生产收购工作会议在雅安召开。会议纪要经省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批转各产茶地、市、州贯彻执行,要求把茶叶生产纳入农业生产计划安排、抓好粗茶生产收购工作等。

1979年,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山中部海拔1400米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野生古茶树,据初步鉴定,树龄已达600余年。

1983年5月,四川省边销茶生产基地工作会议在天全召开,传达胡耀邦总书记关于西藏砖茶要长期由四川、云南包干供应的批示,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发展边茶生产的指示,研究部署建设边茶生产基地的政策措施。

1983年,雅安、名山先后派员前往西藏波密县易贡农场,建设易贡茶厂,指导进行茶树栽培、茶园管理;指导加工金尖茶、细茶获得成功。

1985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登上蒙顶山,考察蒙山悠久茶史和茶文化底蕴后,欣然命笔,留下禹贡蒙山墨宝。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国营雅安茶厂生产中央代表团礼品茶40.5万盒康砖、金尖南路边茶小包装礼盒,由雅安直接运往西藏。

1985年,由中茶雅安分公司、雅安茶厂共同研制的高档名茶峨眉毛峰,在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优质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1986年8月3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国营雅安茶厂,并亲笔题词(藏文大意):煦风送暖催春意,碧玉绿叶舞新姿,馨音扑鼻味醇美,雅安茶叶迎嘉宾。

1989年6月,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正式成立。根据川农牧计(1987)第65号关于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核定,总投资208万元,其中农业部104万元,省农牧厅60万元,地县两级44万元。

1991年1月,国家民委、商业部公布确定全国16家民族用品(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其中四川省4家,全部在雅安地区,占全国1/4。

1995年10月,泰国正大集团投资组建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从台湾引进青心乌龙茶苗,在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扦插成功。

1998年2月,蒙山风景名胜区获四川省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

2001年11月,藏族同胞投资新建的西藏朗赛茶厂投产。

2001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1年第35号公告,实施蒙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3月,《蒙山茶》国家标准GB186652002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

2002年7月,国家经贸委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公布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全国共25家,其中四川省10家,雅安市6家,占全国近1/4。

2004年3月,名山县茶业协会申请《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获准注册。

2004年9月19日~26日,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一会一节)在雅安隆重举行,研讨会上发表通过《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宣言》。

2005年6月16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杰布考察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边销茶生产情况。

2005年8月,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在雅安开幕,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首届川藏茶马古道论坛同期举行。

2005年9月,雅安市向杭州市赠送吴理真汉白玉雕像,植茶始祖与茶圣陆羽结伴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

2005年11月,名山县荣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2006年4月,雅安市连续三年先后在成都、南充、重庆举办声势浩大的品蒙顶春茶、游浪漫雅安万人品茶活动。

2007年3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南路边茶(藏茶)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雅安举行,论文集《雅安藏茶的传承与发展》获雅安市社科二等奖。

2007年12月,雅安市与北京老舍茶馆联合举办的迎奥运五环茶战略合作高层研讨会在名山举行。蒙顶黄芽、雅安藏茶入选迎奥运五环茶代表茶品。

2008年1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文授予雅安市中国藏茶之乡称号。

2008年3月,全国茶馆馆主年会在雅安举行,70多位国内知名茶馆馆主来雅论茶。

2008年3月,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经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雅安是6大重灾区之一。广大茶企业一边抗灾自救,一边捐款捐物,支援灾后重建,开展系列抗震救灾活动。

2008年6月,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四川茶叶行业唯一项目。同年,蒙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9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雅安市政府联合主办2008全国边销茶工作会议。

2008年11月,四川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在雅安召开。会议确定集中打造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等区域品牌;重点建设名山等10个茶产业强县;全省择优扶持20家茶叶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4月,蒙顶山茶推介周活动首次在成都文殊坊举行。面向成都推介蒙顶山茶,立足川内,走向全国的品牌推介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CCTV7《乡土》栏目播出神奇的藏茶专题节目。

2010年4月,浙江大学课题组发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蒙顶山茶品牌价值9.9亿元,雅安藏茶品牌价值3.29亿元。

2010年11月,中国国际品牌协会等三家组织评选雅安市为第三届中国茶品牌金芽奖唯一的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

2011年10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按产量进行全国重点产茶县(市、区)排序,名山县列第2位,雨城区列第8位,双双进入全国前十位。

2011年11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上榜,全国茶叶仅南路边茶、普洱茶两家。

2012年,经中国茶叶学会评选,名山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2012年10月,名山县选育的名选213被评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是继名山白毫131之后,四川省培育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2012年12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审认定,蒙顶山茶成为2012年度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雅安茶产业遭遇重大损失。5月9日,影坛巨星成龙再显大爱,宣布为蒙顶山茶品牌公益代言,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陆羽《茶经》规制茶具与茶仪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都是皇家用具,因此特别贵重,在质材上与陆羽规定的有所差别,但形制基本相同。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出土实物与文献,了解唐代使用茶具的情况。在地宫出土的茶具中有一个金丝结绦提梁笼子,是用金丝编制的,用途是盛装茶饼,是个贮藏茶叶的茶具。这个茶笼用具,在陆羽《茶经》里没有记录,有人认为这显示了陆羽定的茶具茶仪尚未普遍通行,所以皇室才会出现不同的茶具。其实,像这样贵重的金丝笼子,民间是绝对用不起的,民间贮存茶饼的用具,一定简单得多,可能就是竹笼,如同陆羽《茶经》“二之具”里说的采茶的“籯”。

出土文物中,还有一个银风炉,形制就和陆羽规制的基本相同了。陆羽《茶经》“四之器”对风炉有极为详尽的描述:风炉,灰承。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之。

一个风炉,就是个生火的炉子,为什么如此讲究规格呢?我们可以看到,陆羽在规制风炉的时候,按照古鼎的形状,融入《易经》的因素,在安排上有八卦,有五行,把这个器具弄得相当复杂。他的用意很清楚,就是把烧火的炉子变成充满文化意义的茶具,如此他就可以用来发展茶仪。他的心目中有“伊公羹,陆氏茶”的对比,在下意识中是自以为可以媲美辅佐商汤的伊尹,因为伊尹的出身低贱,是靠着烹调食物受到重用的。因此,饮食用具应该赋予文化意义,制作茶具与规定茶仪,就使得风炉不是普通的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风炉,制作精巧,规制严整,与陆羽所设计的蓝图是相同的。

再如把茶饼碾成末的“碾”与拂扫茶末的“拂末”,《茶经》中都有清楚的记载:“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法门寺出土的茶碾是“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极其贵重,符合皇家身份,但其基本形制与构造,和陆羽所说的是类同的。

《茶经》还记载了“罗合”这种茶具:“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经茶碾碾碎的茶末,还得放到罗盒中筛过,然后存放在盒中,以备煎烹。陆羽制定的罗合,是用巨竹或杉木制作,取材容易,人人可以效法。竹木器制成盒状,外面罩以纱绢,就可以用来筛末。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罗子,则是贵重的镏金银器,并饰以“飞天仙鹤纹”,不是一般人使用的。

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秘色瓷”,以实物证明了“秘色瓷”就是越州(今天的浙江)的青瓷,也就是《茶经》所说的“越瓷”或“越州瓷”。明确展示了,皇室饮茶使用的茶碗是越窑青瓷碗,也就是唐代最为尊贵的茶碗。越窑青瓷被陆羽品评为最上等的瓷器,与饮茶的审美情趣有关,《茶经》是这么说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不断强调越瓷之美,认为中国各地所产瓷器都无法媲美,主要的依据是瓷碗与茶汤相映的“千峰翠色”视觉美感,涉及了饮茶的整体审美情趣。

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其他茶具,基本上都符合陆羽制定茶具茶仪的道理,只不过是使用贵重的金银,以别于一般百姓。可以看出,陆羽创制的茶道,在唐代已是各个阶层的饮茶方式,上自皇室下至平民,都多多少少沿用了陆羽茶道的规矩。

皮日休《茶中杂咏十首》诠释


【茶中杂咏十首】

皮日休

茶 坞

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

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白园满烟雨。

茶 人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檭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茶 笋

褎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茶 籝

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

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

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

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茶 舍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煎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茶 灶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旁。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茶 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茶 鼎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

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潺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

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茶 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煮 茶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倘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详解】

这是皮日休用诗的形式对陆羽的《茶经》所作的诠释。

第一首“茶坞”,讲茶树的生长环境。“岩罅云如缕”,对应《茶经》所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第二首“茶人”,指种植栽培茶树,采摘制造茶叶的农民,“腰间佩轻篓”,即陆羽《茶经》所云“茶”人负以采茶的篮、笼一类工具。第三首“茶笋”,如《茶经》中言,种茶“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第四首“茶籝(yíng)”,即《茶经》中所言“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两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的工具。第五首“茶舍”,即是采摘后加工茶叶的地方,也是烹煎品饮茶水的场所。第六首“茶灶”,“薪然松脂香”,同《茶经》中要求“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是一样的道理。第七首“茶焙”,则完全符合《茶经》所要求,“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第八首“茶鼎”即《茶经》中所云“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其灰承作三足铁盘,抬之”。第九首“茶瓯”,即茶碗,《茶经》中有明确说法:“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洪州次。”“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第十首“茶煮”,《茶经》中对煮茶更是有严格规定。一是用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一是火候汤色,“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袁高《茶山诗》释义详解


袁高字公颐,唐宪宗时官礼部尚书。

【茶山诗】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释义】

顾渚紫笋茶,又名湖州紫笋,产于浙江湖州顾渚山区。因其嫩芽未展时,形似笋,色近紫,故名。顾渚山,位于浙江湖州与江苏宜兴(古名阳羡、义兴)二境之间,两地均产茶,自唐代两地之茶均被列为贡茶,但这两种茶长期被人混淆。《苕溪渔隐丛话》认为:生于湖州长兴顾渚山中谓顾渚紫笋,生于常州义兴(今宜兴)君山悬脚岭北峰下者,即所谓阳羡茶。在唐代,顾渚紫笋之名盛于阳羡茶,故陆君山悬脚岭北峰下者,即所谓阳羡茶。在唐代,顾渚紫笋之名盛于阳羡茶,故陆羽《茶经》上说:“浙西茶,以湖州为上,常州次之。”“紫笋”说亦源出《茶经》:“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说明其品质优于常。该茶作为贡茶,自唐代宗广德年间(763年前后),至明洪武八年(1375)被“革罢”止,前后长达六百余年。据《元和郡县志》载:“唐贞元以后,每岁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详解】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袁任湖州刺史,为朝廷督造紫笋贡茶,亲临顾渚,目睹茶农们辍农停桑,日夜赶制贡茶,劳民伤神、惨不忍睹的景象,遂写下这首《茶山诗》(又名《焙贡顾渚茶》)。全诗尖锐地指出贡茶给万民带来的困苦,对役工艰辛劳作表示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为一己享受,不顾人民痛苦的情形,表示了极大的忧愤。

李冶《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茶诗鉴析


李冶

(?—784),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女道士。与陆羽、刘长卿、皎然等交往。曾被召入宫中。后因上诗叛将朱泚,为德宗所扑杀。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详解】

陆羽是孤儿,据说小时候曾被李家收养,与李季兰青梅竹马,从两三岁长到七八岁。

后因李季兰父母要回老家湖州,陆羽又被送回寺院。李季兰是唐时颇负盛名的女冠(女道士),高仲武《中兴间气象》称“自鲍照以下,罕见其伦”。陆羽二的女冠(女道士),高仲武《中兴间气象》称“自鲍照以下,罕见其伦”。

陆羽二十多岁时,为研究茶叶的栽培和制作,遍访名山,出产顾渚紫笋茶的湖州自然是陆羽要去的地方。当陆羽与李季兰再度相逢时,李季兰的父母早已亡故,她住在新昌玉贞观修道,两人互相成为唯一的亲人。此诗和刘长卿、皎然等人与陆羽交往的诗篇,以及孟郊、齐己等咏陆羽的诗,都是研究茶圣陆羽的宝贵资料。

方干《山中言事》作品茶诗


方干(809—888),字雄飞,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新定(今浙江建德)人。很有学问,但因其貌不扬,加上生性耿直,一直考不取功名,隐居会稽镜湖,终生坎坷,贫困而死。死后十多年,“宰臣张文蔚奏名儒不第者五人请赐一官以慰其魂”,朝廷破例追认他为进士及第。这种追认历史上很少见到,和诸多死后仍未得到社会承认的怀才不遇者相比,方干算比较幸运,但这种幸运毕竟来得太迟。所以,清诗人袁枚有诗感叹说:“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

【山中言事】

日与村家事渐同,烧松啜茗学邻翁。

池塘月撼芙蕖浪,窗户凉生薜荔风。

书幌昼昏岚气里,巢枝俯折雪声中。

山阴钓叟无知己,窥镜挦多鬓欲空。

【释义】

芙蕖(qú),即荷花。

薜(bì)苈,即薜荔,植物名,常绿藤本。

书幌(huǎng):书房。

挦(xún),拔。

【详解】

此诗写诗人隐居山中的情况,“日与村家事事同,烧松啜茗学邻翁”。表明诗人与隐居地的山村老百姓无论从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都融为一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