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的及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六安绿茶 六安黑茶 黑茶六安

六安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六安瓜片的及历史渊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种:

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泰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泰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信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佣茶工,易法采制,并起名“峰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逐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世凯食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夹等,均不能使袁世凯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世凯,不惜工本,在后冲雇佣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艳丽,袁世凯大加赞赏。当地恭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蜚声遐迩,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六安瓜片是中国著名绿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一带,主产区为金寨齐云山。按山势高低又分为内山瓜片、外山瓜片两个产区,按采摘时间又分为“提片”(清明前挑选嫩叶制成)、“瓜片”(谷雨前采制)、“梅片”(梅雨季节采制)。六安瓜片外形大小匀整、色泽翠绿,其霜有润,滋味鲜醇回甜,汤色嫩绿明亮,叶底润绿且尚亮,香味浓醇持久,沁人肺腑。

六安瓜片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清时代均为贡品。慈禧膳食单上规定月供“齐山云雾”瓜片14两。1949年后,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由单片鲜叶制成,不含芽头和茶梗。鲜叶必须养到新梢“开面”才采摘,采回鲜叶要“扳片”,除去芽头、茶梗,而且老叶、嫩叶分开炒制。炒制方法十分讲究,特别是最后老火烘焙:“燃木炭于地炉中,火苗高可盈尺,每二人抬一烘篮在炉火上一罩即走,交替进行”。抬篮人一招一步都有节奏且配合默契,如跳古典舞蹈一般,煞是好看。

小编推荐

滇红历史渊源及发展


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是世界茶叶市场上著名的红茶品种。滇红茶是云南省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

滇红的发展历史,从1938年秋到1941年秋,经历了调查、创制、建厂成批生产三个阶段。

1938年,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冯绍裘遍寻云南各大茶区,于11月初到达顺宁(凤庆)。时届秋末冬初时节,却见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茶壮叶肥,白毫浓密。于是,冯绍裘亲自动手试制了少量红茶,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结果使人不胜欣喜: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试制的红茶样品邮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茶之上品。12月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民国政府云南省经委汇报,取得同意,筹建云南茶叶公司和顺宁实验茶厂。

1939年,第一批“新滇红”约五百担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开始拟定名为“云红”,意同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故云南所产红茶亦可称“云红”也,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红云喻意其中,但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也别有妙处,冯绍裘则不违众人之意,最终以“滇红”定名。

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1940年以后,滇红茶年有发展,品质不断提高,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滇红特级工夫茶被作为礼品馈赠给英国女王。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在酷爱喝红茶的英国,滇红茶备受青睐。英国人还为滇红茶起了一个很英国的名字——王子冠。

安徽名茶-六安--六安瓜片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号称大别山的明珠,辖寿县、舒城等县。六安历史悠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六安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相继在这里组建和战斗过。

六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这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有南岳山、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等风景名胜区,有万佛湖、安丰塘、水门塘等休闲度假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保存着全国唯一完整的宋代古城墙。六安物产丰富,六安瓜片、皖西白鹅、霍山石斛等特产名甲天下。

茶史追溯

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清代曾列为贡品,慈禧太后膳食单上规定月供齐山云雾瓜片14两。关于六安瓜片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茶梗,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好评。其他茶行也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位茶农,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蜂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因制成茶叶外形顺直完整,形似葵花子,故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还有一种说法是,齐头山附近有一户姓祝的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常以土产孝敬袁世凯。袁酷爱饮茶,但其时当地所产的绿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一2片嫩叶,精心炒制,所制新茶形质俱佳,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高价收买,于是茶农纷纷仿制。新茶登市后,逐渐脱颖而出,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爱,发展为全国名茶。

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审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

茶导游

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市、金寨县和霍山县,其中金寨县齐头山一带所产的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齐头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海拔804米,位于大别山区的西北边缘,全山为花岗岩构成,林木葱茏,怪石嶙峋,溪流飞瀑,云雾笼罩。这里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茶园多在山坡冲谷之中,生态环境优越。

名茶鉴赏

六安瓜片的品质特点是,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不带芽梗,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富有白霜,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六安瓜片分名片和瓜片1~4级,以名片为最优。六安瓜片茶不仅可消暑解渴,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小贴士

六安瓜片的采制方法十分独特:一是鲜叶必须长到开面才采摘;二是鲜叶要经过扳片,除去芽头和茶梗,掰开嫩片、老片;三是嫩片、老片分别杀青;四是烘焙分三次进行,火温先低后高,特别是最后拉老火,炉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篮走烘,一招一步节奏紧扣,实为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

茶肴美食

瓜片莲子汤

用料:六安瓜片茶5克,莲子40克,冰糖20克。

制法:1、莲子加水400毫升,煮熟。

2、大碗中放入六安瓜片茶和冰糖,放入刚离火的莲子汤,加盖闷3分钟即可食用。

特点:本品汤清,叶绿,莲子白,茶香,莲子香,清甜适口。

顺道一游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位于徽中部,准河南岸,下辖32个乡镇。曾为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袁术称帝和南朝宋国的建都地。这里人文荟萃,古迹遍地。神州第一大塘安丰塘(古称芍陂)在寿春城南30公里,为春秋中叶楚相孙叔敖集民力所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八公山森林公园紧依古都寿县城,地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主战场就在八公山下;将相和中良将廉颇就长眠在八公山。

寿县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

六安瓜片茶的选购及品茗


一般来说,六安瓜片的新茶会在谷雨前的十天内产出。要想选购出好的六安瓜片茶,还需要从色香味形这四个方面来考量。

一、干茶状态下。

色。干茶的外观应该有着铁青透翠的色泽,且色泽一致没有明显的不均现象。

香。闻干茶,会闻到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气,而如果该茶还具有栗香的则是好茶,而如果有青草香则表明该茶在炒制过程中的功夫欠缺。

味。放一些茶叶到口中细细咀嚼,应有先苦后甜,而苦中透出甜味的味觉,而后以清水漱口,则在口腔中会留有清爽甜润的滋味。

形。好的六安瓜片其形状及大小一致,且有片卷顺直、粗细匀称、呈条形等特点。

二、冲泡后的品尝。冲泡六安瓜片后,先闻其香,会觉出有悠悠清香,而香味浓度越高则说明茶叶越香醇。然后观察杯中茶叶,叶片青绿而茶汤清汤透绿,茶叶由原来的条状开发为叶片状,叶片大小近同,片片叠加,十分美观。之后就可品饮了,会觉出有微苦透甜且清凉的滋味。

知道了茶叶的评鉴方法,选购了好的六安瓜片茶后,就到了品茗的时候了。

首先是需要冲泡茶叶。六安瓜片茶一般选用白瓷茶杯来冲泡,所用水以深井水或是泉水为佳,如果没有则可以以矿泉水、纯净水等酸碱较为平衡的水来代替。冲泡时,根据茶具的大小放入适量的六安瓜片,冲泡时应有高冲到缓收再到起壶这几个动作,一般冲泡至茶具的三分之二处加盖稍候即可。待三分钟左右时间后,就可品饮清香的六安瓜片茶了。

关于六安瓜片的品饮也有讲究,它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尝茶,即在干茶的状态下,观茶叶色泽、形状、香味等来了解茶叶的品种;二是闻香,即在冲泡茶叶后端起茶杯闻茶叶清香,由以有栗香的为好茶;三是观汤,即在冲泡茶叶过程中,欣赏茶叶在冲泡时沉浮、舒展至沉静的美妙姿态;四是品味,即品茶汤的色泽和滋味。

千两历史渊源及发展


“千两茶”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千两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绝产,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才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做工精细。千两茶已逾千年历史,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指的就是千两茶。安化千两茶,在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

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市场上以花砖茶替代了花卷茶,花卷茶和花砖茶虽同属紧压茶,均采用黑毛茶为原料,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品质要求不同,形成的产品各具特色,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紧压茶产品。

花卷茶停止生产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后,1997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花卷茶生产。

近年来,“千两茶”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风行于韩、日和东南亚地区。

藏茶的文化及历史渊源


青藏高原生活的藏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饮用藏茶,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藏汉史集》上载:唐朝年间吐蕃(今西藏)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在深宫,一天,王宫屋顶栏杆上飞来一只小鸟,美丽无比,从没见过,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绿叶,吐蕃王命宫中侍从取来树枝,摘下叶片放入口中细嚼,觉得清香,加水煮沸,汤水香纯清爽,这就是最早得到藏茶的传说。于是派人寻找这种奇妙的树种,寻找队伍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区一个叫蒙山的地方找到了这种树种,就是今天的茶树。从此,茶叶被引入藏区,成为高原藏胞不可一日无茶之必须。青藏高原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期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唐高宗时缣马交易、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汉藏茶马市场,吐蕃用良马换唐朝的茶叶。到了宋朝,朝廷已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即为今天史书记载的南边茶马古道,从雅州经川西、进甘孜、昌都至乌斯藏最为著名,行程5000公里。据雅州府志记载(今四川雅安市、是古南边路茶马古道最大集散地)吐蕃用上马一匹换边茶240包,中马一匹换边茶160包,下马一匹换80包。元、明、清三朝,在古南边路茶马古道沿线设有茶马司,光现今雅安所属的区域,就设有六处茶马司,其中以雅州、黎州(今雅安汉源县)、调门(今雅安天全县)最为著名。茶为藏区专用的称边茶,藏语称茶为荚,具有消食、止渴、去油腻等特殊功效,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藏胞来说,是每日的必须补给品,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高,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增加体内精液、滋润肠胃。酥油茶产生的高热能,能御寒。加入酥油中的边茶汁很浓,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抗癌。近年来发现藏茶抗辐射力很强,在高原强辐照下藏族患皮肤癌的人极少。美国史丹佛大学的梅西教授研究金尖藏茶后发现,藏茶是最好的胃动力助动饮料,每日喝藏茶两杯,能很快恢复胃动力、肠动力,除了胃肠疾患的病人用于康复外,他推荐给常坐办公室的白领,他的医学指导格言为帮助你的消化系统每天做体操。藏茶中的芳香物质,能溶解脂肪,藏茶中的大量双歧干菌和多种复合酶,能帮助消化,在高原生活的藏胞,缺少新鲜蔬菜、水果,主要靠藏茶中的大量维生素来补充。藏胞主食牛、羊肉,加上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日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他们靠藏茶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牛养肉、酥油属于酸性食物,经体内消化后要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氢离子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增多、便秘、疲劳、血液粘度增高、血糖增高等症状,饮用藏茶后,体内可产生一种对抗氢离子的氢氧根离子,使酸碱度保持平衡,保护组织器官,这个古老而平衡的饮食配方,是藏胞体格健壮,很少生病的法宝,也为当今三高症猛增和许多综合性疾病大行其道提供了保健养身指南。据1941年的西康省志记载(今雅安市),从雅州经康定输送到拉萨的边茶每年为20万包,从云南输送到西藏的茶叶有2.6万包,从这个年数据可以知道藏茶的消费量是非常大的。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大可分为清茶(即用边茶煮沸后过滤的茶汁)、酥油茶、甜茶、奶茶等。藏族将茶渗进了日常生活和交接应酬的很多环节,在藏族的礼仪风俗中,献上酥油茶和献哈达是同样重要的仪式。贮存边条茶(藏茶又称紧压茶,一般制作成砖形状,每五块或十块用篾编装为一条)也是藏族的一种聚财风俗。因为藏茶年成越久,自然发酵力就越醇和,价值也就越高。通常藏胞家庭都是以贮存条茶越多来显示尊贵和财富,藏胞最喜欢的品牌一般为建于康熙四十六年的雅安茶厂生产的金尖和康砖,另外就是印度、尼泊尔传来的红茶(作甜茶和奶茶用)。随着现代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汉族中有人开始专注藏茶的研究与开发。以前简易包装的砖茶现在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许多商家的精美殿堂,许多重视保健的家庭也开始熬煮藏茶。随着需求的多样化,藏茶的剂型、款式也在不断推出,更为新奇的是藏茶进入国际贸易的轨道异常迅猛,从北美一家客户反馈的信息获知,老美对藏茶红、浓、陈、醇的汤色、口感十分遐意,而且意外地使小蛮腰收细、啤酒肚消失、宿便症自愈、痛风消除、血脂降至正常、血糖降低,这可能就是藏茶千百年来生命力所在!

湖南黑历史渊源及发展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溪为最著名。湖南黑茶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概括地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产量甚巨,三是质量优良,四是品类丰富。

湖南黑茶在历史上极为辉煌。一提到茶马古道,一般人都认为是在云南。殊不知有一条连接湖南以运输黑茶为主的茶马古道在历史上也曾繁华一时。

唐代中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消费的增加。茶叶贸易随之兴旺。在太和年间(827-835)开始与塞外进行茶马交易。从江南到华北,以致塞外,形成了广阔的茶叶市场。商人在湖南收购较多的为潭洲茶、岳洲茶、衡洲茶。史书记载,952年,朝廷派三司军将到湖南买茶的就有数起。湖南的渠江薄片的益阳团茶就运销湖北江陵和襄阳一带。

宋朝实行由政府专买专卖的“榷茶制”,由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至生产地收购,运往北方销售。1088年,宋政府在安化县资水北岸的龙塘设“博易场”,运去盐米布帛,交换茶叶等土产。

明朝,继续实行由政府垄断的茶马政策,湖南安化生产的黑茶由商人运销西北,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质好价廉,深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睐,于1595年正式定为官茶,自后西北官司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此时的产地集中于资水沿岸各市镇,前来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

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安化成为“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叶生产供应基地。并运往山西、陕西及河北等省内销,最高年份达4000余吨。

清朝,随着茶叶饮用及内外销贸易日兴,湖南茶产区域逐渐扩展到省内外大部分县城,湖南黑茶已成为“引”茶,茶商持引赴产地购买,还运销到内、外蒙古及俄国。清雍正初,桃源县有蒋、周等八姓茶商专制黑茶,此时的黑茶运销盛极一时。

湖南黑茶因量多质好,一直畅销兴旺,把持着西北茶销的重要位置。其中,虽有两次大的战争变故,对湖南黑茶的道销造成了一段时间的影响,但因湖南黑茶所居的历史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得以恢复。湖南黑茶品类丰富,从早期的篓包散装茶(甘引和陕引)到后期的全手工捆压而成的千两茶,再到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天尖、贡茶、生尖茶,可谓是琳琅满目,花色齐全。近年来各种不同级饮,不同风格的新型产品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六安瓜片百年历史


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唐宋年间,茶产甚丰。明清年间,有三百年的贡茶历史。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六安瓜片为中央军委特贡茶。

六安茶的历史记载,明清年间最为昌盛。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陈霆其着《雨山默谈?卷九》(1539)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箫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在世面广为流传。其外,明代名着《金瓶梅》、清代名着《红楼梦》均有六安茶记述。

六安贡茶的历史,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罢贡后,到清咸丰年间(1851-1861)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个朝代几十位皇帝。是历史上十余处贡茶中最长的。

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清道光《寿州志》)。盛唐县为今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佳,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蜚声遐迩,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冲淡。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

瓜片在清朝初年,被列为贡品。据《食品科技》1982年第七期一篇文章介绍:1856年4月27日,咸丰帝的懿嫔(即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载淳(即同治)。咸丰帝闻知此事,喜不自胜,便当即谕旨:懿嫔着封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从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级的生活待遇。于是,在她的饮食规定中就有:每月供给齐山云雾瓜片茶叶十四两。

有诗叹道: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似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另有一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年贡茶的情景:春雷昨夜报纤芽,雀舌银针尽内衙。柳外龙旗喧鼓吹,香风一路贡新茶。

曹雪芹《红楼梦》有80多处提及,第41回,妙玉烹茶给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因为林黛玉分不出烹茶的水是雨水还是雪水遭到了妙玉的嘲笑,妙玉说:这水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放入瓮中埋在地下,是专门用来烹茶用的。

解放后,瓜片产值增长了2.7倍,均价提高25%。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目前,六安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现在,金寨县已是全国100个、全省13个重点产茶基地之一。瓜片茶是金寨县的传统保茶,而齐山云雾则名占魁首。

六安瓜片传说


1905年前后,六安州(现改为市)某茶行的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叶摘下,不要老叶和茶梗,作为新产品,抛售于市,获得好价。这一创举,不胫而走,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随即雇用当地妇女,如法炮制。并起名曰:“峰翅”,意为“毛峰”(蜂)之翅也。此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靠近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直接去梗,并分别老嫩炒制,结果事半功倍,成茶无论色,香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周围茶农竟学习,纷纷仿制。附近的齐头山茶户,自然捷足先登。这种茶形如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叫得顺品,就成了瓜片。

传说三麻埠附近的祝财主(人称祝家楼),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之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农,炮制贡茶。1905年前后,有人在附近的后冲专采春茶第一、二片嫩叶,用刺茅的花穗扎成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制成新茶,形质俱丽。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商也悬高价收买,促使周围茶农仿制。这种新茶登市之后,蜚声遐迩,连当时茶市上的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因其不含老叶和茶梗,品质自然较大茶为优。但毕竟深深刻上了大茶的烙印。这种先夭不足,终使其超脱不了商品光衰的规律,到20世纪50年代初就绝迹于市了;而瓜片则无论是色、香、味、形和采制方法,与大茶相比已有了脱胎换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