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日记 当以茶为媒时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煎茶 那些茶为碱性茶 为鼎茶

黑茶煎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煎茶日记 当以茶为媒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煎茶日记 当以茶为媒时”相关知识!

「煎茶日记」10月24日|当以茶为媒时...

“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

凤姐打趣林妹妹说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

茶不移本,象征爱情忠贞不渝

茶树高洁,象征爱情冰清玉洁

茶树籽多,象征子孙绵延昌盛

茶在生活中,不得不说是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除了是友谊的纽带,也是婚姻和家庭的重要象征

记得每一次参加的婚礼,新娘给公公婆婆奉茶热茶时便改口叫爸、妈。这种以茶为媒的意识早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

古代的婚俗嫁娶中也有这些与茶相关的说法:

三茶六礼:一种古老的婚俗,“三茶”与“六礼”都不可缺少,

“三茶”:

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洞房时“合茶”

这三茶在婚俗的习惯中必不可少,在现代仍有少数延续

开门茶:

古时候大户人家联姻,新郎到新娘家迎亲

进女家的每一重门,都要鞠躬敬茶一次,女方家才打开门,一直到见到岳父岳母为止,然后再奉茶三次,耐心等待新娘上花轿

闹茶:

云南大理地区,也有婚俗“闹茶”,

这个习俗源于大理人的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在客人喝苦茶时便开始“闹茶”,所谓“越闹越热”,“越闹越发”,闹法也多种多样。如猜谜.对联.赋诗.对歌.绕口令等等

退茶:

不仅嫁娶与茶密切相关

连退婚也与茶有关联,以前的贵州地区,仍有包办婚姻的习俗,姑娘若不愿意,就用纸包好一包茶叶,选择恰当的时机,到对方家中去,将茶叶放下就走。如果成功走脱,即“退茶”成功,便可解除婚约

cy316.com编辑推荐

以茶为媒,修百年之好


想了解《以茶为媒,修百年之好》知识吗,丰富的《以茶为媒,修百年之好》内容等你来看!

茶与婚姻的不解之缘,由来已久。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婚事上总少不了茶。可见,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一种寓意,更是一种灵动的媒介。

在农村,自古便有以茶定亲习俗的比比皆是。在古代,人们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发成株,移植就会枯死,并且茶树是四季常青的,生命周期较长,开花结果却较早。因此,以茶来下茶、定茶和合茶,也并非无中生有。茶寄予了人们对婚姻美好的向往。

饮茶,不适宜喧闹,不适宜太多人陪饮。一人太过孤独,三儿太过于嘈杂,两人却是刚刚好的。婚姻,亦是两个人的事。有时候,长久的婚姻与门当户对并无多大关系。再好的婚姻,同样需要两个人一起经营,方能长长久久。

付出者不炫耀自己的付出,得到者不觉得理所当然,心存感恩。婚姻如茶,同样地,茶叶亦是婚姻的润滑剂。下面,给大家说这么个故事。

结婚后,女人以家庭为重,放弃了处在上升期的事业,相夫教子,打理家务。男人,婚后愈发觉得背负的责任重大,忙忙碌碌。每天,在看着忙碌的男人在电脑前敲敲打打,夜不能寐。女人总是耐心地为他泡上一杯枸杞菊花茶。

一次,夫妻俩因为小事争吵,女人回了娘家。夜幕降临,男人依旧噼里啪啦地加班。觉得少了什么。想了想,原来是枸杞菊花茶。蓦然地,暖意涌上心头,想到了女人多年来默默的付出。

茶便是婚姻中的润滑剂,是婚姻中的媒介。夫妻共饮一杯茶,修的百年之好。

关于本文《以茶为媒,修百年之好》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以茶为媒与千年古树的邂逅


“一花一千年,一树一菩提”。佛说:如果我们真的有缘将历经五百年一个轮回,注定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然后相知、相惜、相爱、相守。无论今生如何,你都会遇到你前世的知己、爱人、亲人甚至……

或许在唐汉千年古树茶庄便是你相遇的开始,慵懒的夏日午后,三五知己品着醇滑且色泽如顶级波尔多庄园红酒般晶莹透亮的普洱,似乎能感受到那种相知千年的温暖,我们的心因此不知不觉地变得如婴儿般柔软,思绪也随之飘到千里之外的云南保山昌宁漭水,千年古树的故乡。

这是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据说最高海拔约2875.9米,云雾缭绕,原始森林密布,似乎走进电影“阿凡达”的场景。云南保山,古称永昌,有永远昌盛之意,地处滇西,与缅甸接壤,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一区四县。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崎岖磅礴的丝绸古道,二战期间驰名中外的滇缅公路,松山战役遗址,还有众多的寺宇,如古刹梨花坞、古建筑群玉皇阁、全国最大的玉佛瞻仰地卧佛寺。

自昌宁县城进入漭水境内,每当山茶花盛开的季节是天堂山最动人之时,或灿若朝霞,或丽如素娟,成千上万棵连在一起,形成花海奇观,将山峦群峰装点得分外妖娆,在云海或彩霞中,真分不清它究竟是云霞亦或茶花?天堂山林海中,分布着数千亩野生茶,沿江茶山的一棵茶树,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鉴定,树龄在千年以上,这棵千年古茶向世人证明了昌宁是中国的“千年茶乡”。

不论你来自何方,亦不论你为何而来,当我们唐汉茶友相约在千年古树下,那种恍若隔世、似曾相识的感觉悠然而来,一花一千年,一树一菩提,茶友问道:“我们因何而来”是啊,因何而来?是缘于千年之约定,还是古树精灵的召唤,又是否如“阿凡达”中肩负着守护森林之王的重任。这个世界有这么一群执著的茶友,因在唐汉品千年古树茶,便结下不解之缘,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为追寻千年之约定而来。在这里,他们聆听树言,真心感悟,呵护着古树精灵们,并将那一片片树叶历经洗礼而制成千年古树茶。

一树一千年,一茶几世情,“用珍稀的古树为珍惜的你,我们用真诚之心制成每片古树茶,希望朋友们能品尝到真正的千年古树茶”,唐汉古树茶品牌创始人张建军先生和他的SFT从茶开始团队一直坚守着这个信念,用心做茶。用珍稀的古树为珍惜的你,2012龙年松山古树珍饼滋味鲜爽,香气怡人,融于水,回甘强劲,饱满度相当不错,内质丰富,耐泡度高,叶底柔软,值得期待转化的茶品。

“茶道”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茶文化的传承精神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友如茶 当以茶品


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交贵如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朋友,我们可以将朋友定义为这么几类。一类是一起到处“潇洒”的玩伴,一类是有着共同兴趣的知己,一类是可以互相倾诉衷肠的密友。我们常这样说,朋友不在多,而在于精。那么,这个“精”又是如何定义的呢?在我看来,挚友如茶,我们应当像品茶般来品友。

曾有一位友人对我说到:“我追求的是淡淡的友情,不需要隔三差五地碰面,不需要长久的想念,只需偶尔想起,偶尔联系。”我懂得这位友人所追求的友谊。犹如品茶一样,我们无需每日每刻喝茶,却不曾忘记品茶的那种心境,也不曾忘记那茶水的滋味。茶虽淡,却能沁心入脾,令人长久不忘。

你发现了吗?越是那种一起疯癫闹过的朋友淡得越快,日子久了,越觉得无话可说;相反地,淡淡相交的朋友,反而走得更长久。偶尔道一声问候,却互相诉说了心里话。为什么淡淡的相交,倒能滋生长久的味道呢?茶叶可以为我们解答。茶浓了,茶水浓浊,看不清杯底,人们只感觉茶叶的苦涩味;茶淡了,茶汤透亮见底,茶水经过了浓酽的过程,给人以一种清淡的舒适感。

朋友如茶,当以茶品。品茶者,以淡为妙。淡者,清香尽在其中,茶叶舒展清楚可见。饮茶要选品位,朋友也要品其味。我所追求的是那种淡淡的朋友,是那种为你的成功而喜悦、为你的困难伸出援手的朋友,没有嫉妒,没有假意,只有真心。

以茶道为圆心,以茶艺为半径


“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的,是形而上的,自然存在的道理;“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茶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是,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如何享受一杯茶是属于哲学,是一种艺术。品茶,因人、因时、因地,有各种状况,无法一概而论,所谓:茶有随时随地味,佛有随缘随喜法。

日本的茶道里千家曾倡言“一碗茶的和平”。儒家的规矩、内敛、修身,道家的自然、无为、现世,佛家的和、雅、静、来世,基督教的积极、科学、入世,伊斯兰教的纯净、绝对、清真,一碗茶中能同时将五大宗教的内涵特色接纳、融合,茶文化就是这五种思想的综合体。

茶文化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清真,即外在行为的洁,内在思想的清,既清又净。既清又净,就是无争、无事,世间就能平静,就能和平,这是“和、敬、清、寂”的境界,就是道。

茶以春为贵


茶以春为贵

茶以春为贵。春分前后,天气温和,惠风和畅,雨量充沛。叶芽不仅鲜嫩肥硕,色泽翠绿,而且营养特别丰富,是一年中最佳者。

春分茶其形极为优美。陆羽《茶经》中说,茶芽,紫色的要比绿色的好,形状如笋的要比如牙的好,叶子卷缩的要比舒展的好。而春分时的茶都是抽心茶,大多为一芽,少部分为一芽一叶,轻薄瘦小,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

春分茶之香更是上乘。清人称颂“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沏一杯春分茶,沸水冲下,茶芽上下翻动,继而舒肢展腰,根根向阳,玉杯飘烟。喝一口,香甘鲜醇,温润如玉,真有“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之感。

春分时节,绿草酥软,山花烂漫,群莺乱飞。走进郁郁葱葱的茶园,茶树绿得笼上了一层烟雾,茶树老枝不断产生分枝,枝头上已生出了齐刷刷、毛茸茸的新芽,像孩子调皮的眼睛。一阵轻风拂过,便能嗅到茶叶青涩的芬芳。

采茶讲究技艺,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记得前几天去谷城五山,欣赏采茶姑娘采春茶,只见她们双手不闲,在茶树上如彩蝶穿花上下翻飞,一枚枚嫩嫩的茶芽,精灵般地落入腰后的竹篮。我也尝试着采茶,采茶女告诉我,采摘时不能用指甲掐,这样会影响茶叶的外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茶叶梗,轻轻一旋一提就可以了。采茶看似简单,其中学问还真不少。

春分茶被誉为“茶中美人”,一杯在手,便可尽揽春色。茶叶形美、色嫩、味香,犹如佳人,温婉清爽,风韵清朗,让人回味无穷。许多文人雅士对其有精奥的比喻:苏轼有诗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林语堂有“三泡”之说;英国诗人华尔勒说茶“软滑、醒脑、开心,像女人的柔舌在走动着的饮料”……三毛说“人生如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香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

春分时节,邀二三知己,安稳地坐在春光里,沏上一壶春分茶,轻轻抿一口,静心品味,那一缕清香,便在唇齿间辗转,鲜爽甘甜,令人气爽神怡。许多人生难解的结,也便在这宁静之中,悄悄地解开。所有的烦躁与浮嚣都化作淡淡烟云,从心底悄然逝去。

以茶为镜知得失


人人都需要一杯茶,茶是一面镜子,通过对茶的品味,可以认清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改善自我。

在二十四史中讲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又说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茶可以同时起到铜镜、历史、人的作用,可以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通过喝茶,可以明晰自身,自胜强身。

饮茶当有饮茶的样子,不可放浪形骸优哉游哉,当端正神色,一丝不苟。饮茶是修行,先修身然后修心,身正心正,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我们纵观历史的兴旺交替,之所以兴是因为管理者自身素质够好,之所以亡也全是人之祸,人生就如同历史一样,要想一直兴盛下去,就需要时刻将自身做好,要有忧患意识。

饮茶最重要的,是能让人明得失。生活当中不应该有绝对的得与失的计算衡量,凭本心做事,无所谓得失。很多时候吃亏是占便宜,塞翁失了马,反倒成了好事。昔年曾经有公司将所有的不合格产品集中在一起销毁,看似是巨大损失,可是赚到了人气,如今已发展为声名赫赫的龙头企业。

以茶为镜知得失,得失之间的把握,全看本心。端得起放得下,品得了苦尝得了甜,一杯茶端平,茶汤平静如镜,镜中的自己,当祥和安然,一如窗外盎然的天色。

体内烦闷,精神倦怠,当以禅入茶


近日来体内烦闷,精神倦怠,无日不以茶相伴。日中一壶,晚间半盏,竟习以为常。刘琨《与兄子兖州刺史演书》:“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我难道也象刘越石一样,需要清茶来消解心头的积郁吗?

喝茶时每每喜好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过颊即空,参禅也是如此。禅机稍纵即逝,只在电光石火间,快捷如箭。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药山惟严禅师有一天饭后在园子里散步,看到寺里烧饭的饭头,就问道:“你在寺院里多长时间了?”饭头规规矩矩地回答说:“三年了。”老禅师看了他一眼,说道:“我怎么一点也不认识你?”饭头莫名其妙,以为老禅师参禅参糊涂了,便走开了。药山问饭头的话,全是一片拳拳之意,只是为了点悟他,只是要启发他一点灵根,说至“我再么一点也不认识你”时,禅机已如狂风骤雨,劈头盖脸打来,可怜饭头愚鲁,竟然“饭头惘测,发愤而去”。千载后读此,我为此僧叹息不已。

王老师(普愿禅师)也是位得道高僧,有一天在园子里喝茶,看见一个小和尚从小径走来,就将杯底的残茶泼了过去。小和尚回头一看,见是普愿禅师,便露齿笑笑,王老师也笑笑,并翘起一只脚,小和尚不懂,王老师便起身回了方丈。这小和尚却是个伶俐的,大概是读多了武侠小说的缘故吧,到了晚上便一个人悄悄来到方丈,大有让师父传授上乘武功心法的意味。方丈的门果然开着,王老师果然没睡,正在打坐,看见小和尚,就问道:“你来干什么?”小和尚行了礼,垂手道:“师父今天在园子里用茶泼我,是不是要提示我什么?”王老师看了他一眼,缓缓道:“那么我后来翘起一只脚又是什么用意?”小和尚张口结舌,无言而退。在这两则公案里,禅机不迟不早,不紧不慢,只在一时,参得透便悟,参不透便“驴年也钻不出去!”那个被普愿禅师泼了一身残茶的小和尚事后虽有所领悟,却已是“亡羊补牢”,错过了大好禅机。

秋夜岑寂,虫声唧唧,灯昏茶冷,掩卷太息:人生天地间,以无为有,以变为常,四时嬗递,悲苦交集。虽有佳茗,得之于一时片刻,过后便香消玉殒,总成空事。我佛言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天地本空,万法本空,我也空,人也空,书也空,茶也空,秋夜、虫声、忧苦悲伤也空,王老师、药山惟严、饭头、小和尚也空……那么何为禅?何为茶?何为我?何为人?何为药山惟严王老师及饭头、小和尚?一切只是镜花水月、篱落蝶梦而已!

苦茶和尚评曰:冷兄几证空矣。

而我的以茶伴禅、以禅入茶也只是痴人梦语!

苦茶和尚评曰:仍是梦语,犹有“这个”在。

不知篱落梦醒时,蝶翅上是否染有茶香?

苦茶和尚评曰:犹是梦中人,不免著相。此是冷兄可叹处,也是世人可叹处,更是山僧可叹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