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茶诗品鉴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乌龙茶品鉴 参茶 定制茶礼

乌龙茶品鉴。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岑参《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茶诗品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岑参《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茶诗品鉴”相关知识!

岑参

(约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与高适齐名,风格也大略相近,并称“高岑”。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wWW.cy316.COM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释义】

风炉,煮茶所用的火炉。《茶经》:“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凡三足,设三窗,底一窗为通飚漏烬之所。《土风录》:‘煮茶炉曰风炉’。” 诣,往,到。水碓(duì),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辍棹(chuòzhào),停船。踟蹰(chíchú),徘徊不进,犹豫。

【详解】

岑参与高适同为盛唐时有名的边塞诗人,惯于描写西北边境荒凉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此诗中的盘石寺,显然也是一座荒郊野外孤独的寺庙,但“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表明饮茶在此也很盛行。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因寺名 寺以茶荣


明洪武以后,朝廷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为贡茶所花费的时间,改龙团为散茶,天心岩(山北)一带的茶叶开始代替御茶园(溪南)的茶进入贡茶行列。这时的天心寺已研制出了一整套制茶工艺,而且还发现了茶的入药功能。明初举子雷镒进京赶考,路经天心寺,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寺僧所救,以茶药之,遂得救,后高中榜首,以大红袍披茶树报恩。从此大红袍之名不胫而走。

永乐初年,明成祖命礼部尚书胡潆踏遍名山大川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寻建文帝的下落。永乐17年,胡潆得知张三丰正归隐武夷后,便率小队兵马直奔武夷山,遍访各寺院宫观,无果而终。因其沉迷于天心寺的禅茶,目睹了僧制茶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传说,被浓浓的茶香所陶醉,而在天心寺恋栈月余,后把天心禅茶带回进贡皇上。品了天心贡茶后,明成祖龙颜大悦,遂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至今犹保留在禅寺内,见证了天心永乐禅寺茶因寺名、寺以茶荣的辉煌历史。大红袍由此位居万茶之尊,并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闲话早茶晚酒


泉州人向来有“早茶晚酒”的说法,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茶和酒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不说茶,单说酒。根据清代修撰的府、县志记载,古代泉州人常饮唯醇酒,其酿法很多,名果佳花皆供糟,多为家酿,有金蒲五月春、金英酒、荔枝酒等,其中以金蒲五月春为胜。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番薯传人泉州后,又出现了番薯酒。酒用酒糟蒸造者,为烧酒;用白曲蒸造者,为甜酒;取白甜酒和烧酒煮成者,为蜜林擒。至今泉州人还称饮酒为“喝烧酒”。民国年间,渐有“绍兴酒”等外来酒。

自古以来,酒在泉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个人品饮,重酒不重菜,小菜一碟,或花生半抓,也无碍饮兴。款待客人,即使满桌佳肴,如“无酒下菜”,主人也会自愧“不成敬意”。泉州在整个福建的酒类市场举足轻重,占据了泉州酒市,等于稳住了福建的半壁江山。泉州人不仅能饮,更以豪饮著称,划起拳来,虎虎生威。笔者的一位朋友在证券公司工作,他酒量不行,不过有一次去南京参加总部的会议,晚上聚餐,有人找他拼酒,好家伙,他说输一次一瓶,当场其他人都懵了,再不敢跟他拼了,也因此逃过一劫。

事实上,泉州人喝酒,不仅仅是好酒,还能利用酒来满足精神寄托。唐代贞元九年(793年)八月,泉州刺史席相以乡饮之礼饯送邑中赴举八秀才,更设酒宴东湖亭,款洽备至,使闾里之士,皆以为荣,既示殷切之望,又达劝学化民之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八月十一日,南安人傅自得携酒邀请忘年之交南宋大儒朱熹于九日山,当夜载酒泛舟金溪,“月愈好,舟愈快,气愈逸,饮愈豪,兴愈无穷,”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金溪泛舟序》:“秋月天然白,溪流镜样平。唤船同胜赏,把盏话平生。击楫鱼频跃,忘机鸟尚惊。兹游还可继,家酿为君倾。”明末著名进步思想家李贽,本屏绝声色,却对其弟子说:“不如携歌妓舞女浅斟低唱”,“也强似与道学先生做伴”,其醉翁之意,乃在于痛恶伪道学。

酒,让得意者畅怀,助失意者超脱,使狂狷者放达,催入世者奋发,古今皆然。但凡饮酒需适度,喝得八九分就行了,适可而止,皆大欢喜。

郑和下西洋影响饮茶风俗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外传的地域范围。

2005年在福建参加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人华侨论坛的海外学者认为,荼文化也是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由中国传到海外去的,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海外学者考证,在明朝以前的古籍资料中,很少发现记载中国茶叶出口的。而明朝以后的文字资料,才不断地出现,并影响了海外的茶风,海外有关亚非各国饮茶的风尚习俗时有记叙,以后也逐渐有了种茶制茶的行业。有关专家还认为,英语茶的单词,写成Tea,就是根据中国福建方言荣宇的读音译过去的。郑和船队有不少福建人,而福建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品荣的习惯。有些福建人后来就留在东南亚没有回来,成为明朝以后的一代福建华侨。

就是这些福建华侨跟随郑和下西洋,把中国饮茶的习惯和种荣、制荣的技术带到东南亚各国去,尤其是福建人爱泡功夫茶,习惯喝早晚茶,善于茶道,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海外,至今影响着海外的茶风。

在世界最大的漳州天福茶文化博物院的明代展厅里,记者看到郑和下西洋期间有关茶叶发展的记载。明朝朱元璋厉行茶马政策,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促进了炒青绿茶的发展。随后的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到了海外各国,尤其是中国的茶风,明成祖时期中国的茶风很盛,散茶的兴起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会长李素贞介绍说,明代改团饼煎煮之法为散茶冲泡品饮,更祟尚自然之美,茶文化到了极致。强调注重茗茶、荣器、水品、环境、礼仪、人品等,连品饮的人数也非常的讲究,更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文人雅士领导茶文化新潮流,喜会于泉石之间,处于松竹之下,对浩月清风,坐明窗独饮。

李素贞还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郑和下西洋所到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亚非国家,目前都是茶叶销售量最大,也是茶文化最普及的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出资三千万人民币,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建一个郑和文化馆,在古老的中国馆里就开设了茶馆。

茶 礼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它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亲善、谦虚的美德。子孙要敬父母、祖先,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更要和敬礼让,即使是外国人,只要他不是来欺压侵略,中国人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中国人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各地敬茶的方式和习惯又有很大的不同。

北方大户之家,有所谓敬三道茶。有客来,延入堂屋,主人出室,先尽宾主之礼。然后命仆人或子女献茶。第一道茶,一般说,只是表明礼节,讲究的人家,并不真的非要你喝。这是因为,主客刚刚接触,洽谈未深,而茶本身精味未发,或略品一口,或干脆折盏。第二道茶,便要精品细尝。这里,主客谈兴正浓,情谊交流,茶味正好,边啜边谈,茶助谈兴,水通心曲,所以正是以茶交流感情的时刻。待到第三次将水冲下去,再斟上来,客人便可能表示告辞,主人也起身送客了。因为,礼仪已尽,话也谈得差不多了,茶味也淡了。当然,若是密友促膝畅谈,终日方休,一壶两壶,尽情饮来,自然没那么多讲究。我国江南一带还保持着宋元间民间饮茶附以果料的习俗,有客来,要以最好的茶加其他食品于其中表示各种祝愿与敬意。湖南待客敬生姜、豆子、芝麻茶。客人新至,必献茶于前,茶汤中除茶叶外,还泡有炒熟的黄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还必须嚼食豆子、芝麻和茶叶。吃这些东西忌用筷子,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气流将其吸出。湖北阳新一带,乡民平素并不多饮茶,皆以白水解渴。但有客来则必须捧上一小碗冲的爆米花茶,若加入麦芽糖或金果数枚,敬意尤重。江南一带,春节时有客至家,要献元宝茶。

将青果剖开,或以金橘代之,形似元宝状,招待客人,意为祝客新春吉祥,招财进宝。

附:金宝塔咏茶诗

茶。云腴,灵芽。出生地,古华夏。芳龄几何,五千岁华。三皇神农氏,尝草识茗芽。日遇七十二毒,瘟君克星苦茶。云贵巴蜀是故乡人,人杰地灵育诧。

客人进家要以茶敬客,客人不来,也可以茶敬送亲友表示情谊。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之人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表示友好和相互关照。后来南宋迁都杭州,又把这种优良传统带到新都。《梦梁录》载:杭州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这种以茶表示和睦、敬意的送茶之风,一直流传到现代。浙江杭洲一带,每至立夏之日,家家户户煮新茶,配以各色细果,送亲戚朋友,便是宋代遗风。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檎、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江苏地区则变送七家茶为求七家茶。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吴地风俗,立夏之日要用隔年炭烹茶以饮,但茶叶却要从左邻右舍相互求取,也称之为七家茶。江苏仪征,新年亲朋来拜年,主人肃请入座,然后献果子茶,茶罢方能进酒食。

至于现代,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表示深情厚谊的精神,不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用于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无论机关、工厂,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表示对职工一年辛勤的谢意。有职工调出,也开茶话会,叙离别之情。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彼此相敬。许多大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小姐先斟上一杯茶表示欢迎。

总之,茶,是礼敬的表示,友谊的象征。亲和力特别强,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特征。要想加强亲和力,首先要有彼此的包容和尊重,又要礼让和节制。中国民间茶礼,突出反映了劳动者这种笃高谊、重友情的优秀品德。从元代的《同胞一气》的茶画,到清人以束柴三友为题作茶壶;从宋代汴京邻里支茶,到南京宋杭城送七家茶;从唐人寄茶表示友人深情,到今人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亲和的象征。

附:金字塔咏茶一诗一首茶。

甘露英华。性尚俭、益万家。品茗意韵、清幽文雅。茶宜美和敬,香使尤堪夸。飞越五洋七洲,环球饮誉中茶。人生若得茶相伴,福寿康宁乐无涯。

韬光和尚与白居易的茶故事


小小一个杭州,满眼望去全是灵气、全是福气、全是茶气,怎不叫人慕煞、妒煞!而灵秀的杭州却又招来更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茶人。所以说,也难怪人家这里人杰地灵。这里要说的是韬光寺这个地方,韬光和尚与白居易这两位茶人。

生在江南,已是造化,谁知上天更造化出这些茶!

韬光寺是杭州城里的一个隐者。大多数人初到杭州都不会去那里,因为杭州的景点太热闹,也太多了,而韬光寺藏于灵隐寺的后山上,太隐蔽。

白居易,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课本里,哪一本没有出现过白乐天呢?他还是一个真正的茶人,琴、棋、书、茶是他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良伴。在他走过的地方?江西、四川、杭州,他几乎是每到一处必寻友、饮茶、吟诗。一个真性情的诗人与一个心无挂碍的茶僧之间,又怎能没有些趣闻轶事呢?

这一年老天作怪,还未到清明却连日落雨,直把一个西湖翻得好似滚开的茶汤。白乐天时任杭州刺史,西湖汛情怎能不挂心?所以亲督疏浚修堤,日日吃也在西湖边、睡也在堤坝旁,待汛情稍解人也瘦了整整一圈。

白乐天放了一半的心,回到家中饱餐一顿后又狠狠睡了一日。醒来后,唤小僮备好雪马轻裘,却是要去寻幽探胜,往山中散一日闷去。因思及山中多幽静雅趣之地,正宜抚琴品茶,白乐天特地带了家中珍藏的好茶,备齐炊茶用具、煮茗的清泉,还有作为茶点的长安小胡饼,又嘱小僮背了琴囊,这才出门。

一时间,白乐天心中有说不出的快意。小僮问:大人,咱们这是要上虎丘吗?白乐天想了想说:咱们今天这么着,解开马,让它自个儿跑,看它跑到哪儿,咱们就在哪儿歇。

小僮拍手道:如此玩法更好!二人遂解了辔任马前行。乐天一路走,一路为小僮讲西湖的传说逸闻。也不知走了多久,才来到一处山下。只见此山竹木烂漫、静谧幽深,白乐天一时间来了兴致,下了马缓步向山上行去。

早取为茶,晚收为茗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一直在网上火热的播出,市场上的各种舌尖产品也不断涌现,茶叶不甘落后现在就谈谈舌尖上的茶香把。清香四溢的茶叶自古以来...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一直在网上火热的播出,市场上的各种舌尖产品也不断涌现,茶叶不甘落后现在就谈谈舌尖上的茶香把。清香四溢的茶叶自古以来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茶叶最初的用法是生吃茶树的绿叶,茶在经历了祭品、药食等阶段后才逐渐成为人们的饮料。

唐代以前茶的饮用时解渴的粗放饮法,并且局限在长江南的部分地区还没有发展的全国。饮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名俗并形成文化是在唐代,唐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的必须之外,去追求能给人们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中国茶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茶经》有言茶有茶、槚、蔎、茗、苑五种名称,并解释说:周公云,槚,苦茶;养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收为茗,或一曰苑耳。可见,由于不同地区方言的同导致了茶的五种称呼。茶在我国发展千年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茶与名寺----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以保存佛指舍利而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祖庭。据佛典和有关资料记载,法门寺始建于“西典东耒”的东汉时期,初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法门寺,并进而成为著名的皇家佛寺。其旁的十三级“阁楼式”砖塔,即真身宝塔,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在经历了375年风雨后,于1981年因雨水浸润而半边坍塌。1987年在重修砖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从而使珍藏了1100余年的唐皇室瑰宝得以重新面世。在数以千计的供奉物中,有一套唐代皇室使用过的金银茶具,乃是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的茶具。它们均为皇室御用真品。《物帐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又从茶罗子、碾子、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于咸通九年至十二年制成。同时,在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都还有器成后以硬物刻划的“五哥”两字。而“五哥”乃是唐皇宫对僖宗小时的爱称,表明此物为僖宗供奉。此外,还有唐僖宗供奉的三足银盐台和笼子,由智慧轮法师供奉的小盐台等。这次出土的茶具,除金银茶具外,还有琉璃茶具和秘色瓷器茶具。此外,还有食帛、揩齿布、折皂手巾等,也是茶道必用之物。这批出土茶具,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有力证据,也是唐代宫廷饮茶文化的集中的体现。

晚甘侯传


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

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然亦卒以此不谐于俗。

庆历间,蔡君谟襄为福建运使,始荐于朝。得召对,使待诏尚食郎,而为开府于建之凤凰山,置北苑使领之。培植造就,岁拔其尤以贡。是时上眷方隆,当宵衣恭默,尝得侍禁秘。森伯虽故冷面,而上愈益优渥之;亦时时进苦口,上亦茹纳之。由是森伯声价重天下,公卿争欲得以为荣。

已而,其别族之居日注者渐有名两浙间,而双井白氏尤盛。世皆以其甘脆可悦,而嫌森伯之难近也。久之,遂得进幸,而渐绌森伯。未几,罢贡,放还乡里,森伯疾俗好之难谐也。真赏之,莫逢也;夭邪之,害正也。优游林下,日与幽人逸士游。尝慷慨太息,以为自古人君莫不欲得苦口之臣,职司喉舌,翼有补导。卒之,便利之徒日以进,刚严之士日疏者,盖甘乃易入,苦则难茹,人情然也。与眉山苏轼最善,轼有《寄钱安道》诗,论及森伯。至此之汲暗,盖宽饶。森伯闻之,叹曰:“东坡,我鲍叔也。抑吾于苏氏微特,臭味之投,毋亦其性有近焉者乎?熙宁、绍圣不可言矣。

当元祐时,司马君实得政,君子道长矣。而东坡犹以不安于朝。洎建中初,韩、曾崛起,党籍诸臣,以次收用,独苏氏兄弟尚领宫祠。故东坡论争以苦硬。如坡者正,复坐硬耳。夫以元祐、建中之会,司马、韩曾之贤,犹不能无限于二苏。他何论焉。时事若此,可以隐矣。先是森伯之祖,尝与王肃善。及肃入魏,而见辱于酪奴。至是又为日注、双井后进夭邪者所夺,遂戒子孙勿士进。及卒,同人私谥曰晚甘侯,表其节也。子孙散处建阳、武夷者甚藩滋,而森严芳洁,大有乃祖风。

赞曰:建溪山水深厚,其大酵,茂而质直。予尝游武夷,流览三十六峰之胜,见森伯故所,居处山皆石骨,水多甘泉,土性坚而腴。森伯之风味若此,毋亦地气使然耶?嗟夫,以森伯之冷面苦口,虽非如羹之用,使得为御使都谏,其风力顾何如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