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送童子下山》茶诗品鉴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乌龙茶品鉴 乌龙茶的品鉴 绿茶品鉴

乌龙茶品鉴。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裴迪《送童子下山》茶诗品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童子下山】 裴迪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详解】

金乔觉初到九华山时,环境十分险恶,条件十分艰苦,金率领僧徒垦荒开地,将带来的种子如黄粒稻、金地茶等播种于九华山上。至唐代中叶,九华山被辟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香火兴起。至明代,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形成金地藏、文殊师利、普贤王、观世音四大菩萨道场圣地,九华佛茶也成为僧家珍爱、世人喜爱的优质名茶。从此诗中“瓶添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的句子,可以看出金地藏对茶的喜好及茶在其心中的重要地位。

地藏,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他是释迦灭后至弥勒出现之间,现身六道,救渡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认为他像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故名。

皎然,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唐代著名诗僧,有《皎然集》。

cy316.com延伸阅读

裴迪《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茶诗品赏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裴迪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详解】

天目山即古浮玉山,山脉横亘于浙西北、皖东南边境。有两高峰:东天目山,在临安县西北50余里;西天目山,在旧于潜县(潜阳镇)北40余里。两峰海拔都在1500米左右,山顶各有一天然池,好像一对朝天的眼睛,故名。两山俱产茶,且历史悠久。

陆羽《茶经》所指“杭州临安、于潜两县生天目山”者,即为该茶。据《于潜县志》与《临安县志》载:“该茶品质优良,清而不醨,苦而不螯。”此茶在五代吴越时已被列为贡茶。皎然在此诗中盛赞天目山茶“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的优良品质。

裴迪《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茶诗作品欣赏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释义】

诮(qiào),责备。

剡(shàn)溪,在浙江嵊(shèng)县,即曹娥江上游。剡溪茶在唐代已负盛名。

丹丘,《天台记》:“丹丘出大善茗,服之羽化。”又《搜神记》载:“虞洪入山采茗,遇丹丘子获大茗。”此处丹丘指传说中的神仙丹丘子。

爨(cuàn),炊。

【详解】

此诗盛赞剡溪茶,有如神仙饮用的玉液琼浆。从茶叶、茶具、泡茶、煮茶、茶饮方式、茶境、茶舞(曲)等方面完整地勾画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与神韵,最早提出了“茶道”这一概念,并仔细描绘了三饮此茶的不同感受。还特别提出:“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认为饮酒不如饮茶,并对历史上嗜酒名士如毕卓、陶潜、崔侯加以嘲笑。庄子认为酒可全真,其实茶也一样可以全真,只有汉代丹丘子才懂得其中奥妙。

岑参《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茶诗品鉴


岑参

(约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与高适齐名,风格也大略相近,并称“高岑”。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释义】

风炉,煮茶所用的火炉。《茶经》:“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凡三足,设三窗,底一窗为通飚漏烬之所。《土风录》:‘煮茶炉曰风炉’。” 诣,往,到。水碓(duì),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辍棹(chuòzhào),停船。踟蹰(chíchú),徘徊不进,犹豫。

【详解】

岑参与高适同为盛唐时有名的边塞诗人,惯于描写西北边境荒凉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此诗中的盘石寺,显然也是一座荒郊野外孤独的寺庙,但“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表明饮茶在此也很盛行。

拉萨人的“恰巴迪”


早上酥油茶、中午甜茶、晚上啤酒可以概括拉萨人一天的生活。甜茶,藏语叫作恰巴迪,是一种由红茶、牛奶和白糖熬制而成的藏式饮品。对于拉萨人而言,生活如同甜茶,是越熬越香。

拉萨人的甜茶生活

从布达拉宫的红山下,到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拉萨的甜茶馆无处不在。

甜茶馆里,几乎都一样的摆设:一台电视,昏暗的灯光,破旧的长凳,木制的长桌。第一次,当我怀着好奇心,走进一家甜茶馆,喝下第一口甜茶的时候,我不由惊异于口中香甜的感觉。一直以为,像这样的甜应该是属于江南的,属于那片春暖过于早、花开过于艳的地方。可是,为什么这个敢于在世界上最艰苦的条件下生存的民族,也会如此缠绵于这种甘甜。

在拉萨,每一个茶客在他们走进甜茶馆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没有了身份的差别。无论你是老板,是小贩,还是杂工,只要走进了茶馆,就得同样地围坐在长凳上,同样地在昏暗的灯光下举起手中盛满浓香的口杯,啜到唇边,再慢慢地咽下,锈迹斑斑的暖瓶在每个人的手中传递。贫穷和富有在这里没有了界限,甚至连偶尔进入的流浪野狗也能静静地趴在长凳旁,等待人们给与的食物。

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了各种不同的甜茶馆,似乎进入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坐在茶馆的最最角落的地方,可是偶尔地抬头,总是感动于人们嘴角的笑意。当笑容在转经老人饱经风霜、皱纹满面的脸上绽开,当笑容在孩子明丽灵动、乌黑闪亮的眼中浮现,当笑容在姑娘美丽和微微上翘的唇边闪动,那是一种怎样的纯真与无邪,让我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最深处温暖地溢出一分分的甜蜜,满满地溢到整个脸颊,如同手中端着的那杯甜茶。

在拉萨,聚集最多甜茶馆的地方便是那条极具民众特色的小昭寺街,窄窄的街道,泥泞的石板路,不同于八廓街的叫卖连天,这里的摊主总是很安静地站在一边,聊着天,哄着孩子,只有当有人拿起一件东西,开口询问的时候,他们才会跑过来,笑着告诉你价格,即使到最后你什么都不买,转身走开的时候,得到的依然会是真诚的微笑与祝福。

在这样的一条街上走着,无需进入甜茶馆,便已经陶醉于拉萨人骨子里的那份甜蜜!

拉萨的藏族人,这个生活在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中的民族,在他们强悍的外表下,包含的是一颗最温柔的心,流动的是一份最甜蜜的血。而那杯浓浓的甜茶贴和着他们的心脏,混入了他们的血液,让这种甜蜜永远地保持了下去。

德林甜茶馆是一家位于拉萨北京中路的普通甜茶馆。店内黄色的墙壁装点吉祥八宝彩绘,木质座椅上放着藏毯卡垫,柜台上方的佛像挂着洁白的哈达。在这里,一壶甜茶6元人民币,足够4个人喝。我常来这家馆子,有时能和朋友在这里坐上一天。藏族姑娘次珍说,拉萨人喜欢固定去一家自己觉得好喝的馆子,哪怕人多排队也要等着。

拉萨人喝甜茶有讲究,进茶馆不能戴帽子,而且喝茶不能只喝一杯。喝一杯不吉利,我们会再加一点,或者再喝一杯。次珍说。藏族男子喜欢相约玩一种骰子游戏,据说规则有点类似象棋,不同数字组合可以相互搏杀。次珍说,这种游戏在前藏地区只有男孩子可以玩,他们的赌注是姚明一种长玻璃瓶的拉萨啤酒。

拉萨的甜茶馆一般从早晨7时便开始营业,如果生意好甚至过午夜都不会打烊。从糌粑等传统藏餐,到印度、尼泊尔风味的美食,拉萨人一天的饮食都可以在甜茶馆里解决。

甜茶是不得不喝的,它离不开西藏人民的生活。

蔡元培送茶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蔡元培送茶叶》内容,感谢阅读!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茶叶可以清心,茶叶能解毒去疴。

1916年12月,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因十分佩服胡适的才华,蔡元培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聘为北大教授。

从一名留学生到中国“第一学府”的教授,且月薪260元,比最高的只差20元,由此胡适感到压力很大。第二天就要登台讲课,他一点儿信心也没有!

正在忐忑之际,蔡元培来到了他家,怕冷落了客人,他不停地说着话,蔡元培只顾饮茶听着。

“校长专程前来,为何什么也不说?”胡适想问问,没待开口,校长已起身告辞。

到了门外,蔡元培忽然停住,说:“我聘你到北大来,就是信任你!”说完便走了。想到胡适明天就要讲课,心细的蔡元培是来给他打气鼓劲的。见胡适口若悬河,状态还不错,也就没说什么。胡适明白校长的来意后,眼睛顿时湿润了。他要送送校长,被蔡元培阻止了。胡适回到屋内,将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又认真温习了一遍。

由于蔡元培的细心呵护,胡适的自我努力,他在北大很快站稳脚跟。到校第二个月,学校就将他的月薪增到280元。

1918年,胡适编著《中国哲学史大纲》,蔡元培亲自为其作序,并大力推荐,胡适由此一举成名。

蔡元培对胡适的提携帮助,以及胡适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他们说:为什么一个年轻人一进来就能领到高薪?何以“猖狂激进”的胡适能如此目中无人?甚或有人说,胡适浸淫西学,有可能外表是中国人的皮,心却变成外国人的瓤儿。很多人直接找到蔡校长,提醒他要保持清醒头脑,“不为胡适蛊惑”,以免失节。

不久,蔡元培给对胡适不满的人每人送了包茶叶,却没有给胡适,那些人可高兴坏了。一天,有人想就送茶叶的事证实蔡元培已疏远了胡适,蔡元培却说:“胡适的肚子是干净的,一心办学为民。而你们个个妒火中烧,一肚子歪点子、脏思想,茶叶能清肠胃,送你们茶叶是帮你们解解毒。”

胡适后来被人们誉为“旧学邃密”且“新知深沉”,北大因胡适介绍而请到的好教员颇不少。

人如茶叶一样,要有一颗草木的自然本真之心。正因为蔡元培的自然本真,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带给学界一缕清新之风。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蔡元培送茶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唐代茶诗 李嘉祐《题裴十六少卿东亭》赏析


李嘉祐 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官秘书正字,以罪贬南荒,未几,复职任鄱阳宰,又为江阴令,后迁台、袁二州刺史。善为诗,风格绮丽婉转,有《齐梁风集》1卷。

《题裴十六少卿东亭》 李嘉祐 全唐诗卷206

平津旧东阁,深巷见南山。

卷箔岚烟润,遮窗竹影闲。

倾茶兼落帽,恋客不开关。

斜照窥帘外,川禽时往还。

赏析:南山又名终南山,即秦岭,因在关中之南故以名之。李嘉祐在长安做过秘书正字,这是一个负责校正书稿的小官,属秘书省的编制。在京工作期间,他常邀朋友来家喝茶。饮茶环境极好,悠然见南山,且有竹影遮窗,影影绰绰;卷起帘子,空中的雾气弥漫进来,滋润着东阁里的一切。诗人也是茶人,深解品茗择境之重要。在如此好的环境里品香茗,又有良友相伴,自然尽兴,喝到快意时竟然揭下帽子,有人叫门也不去开,唯恐搅了茶兴。一直喝到斜阳西下,倦鸟飞还。李嘉祐喝的什么茶,不得而知,但他饮茶颇有品位却是不容怀疑的。

送茶礼要注意 避免送错被笑话


随着人们对茶的喜爱,在送礼的时候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送茶礼。为此,我们精挑细选了八款饱含心意又特别的茶礼品,从茶叶到茶具到茶点到茶的配件一应俱全,当然送茶礼要多注意,避免送错被笑话。或许正为此发愁的你在看完此篇的刹那就会有了好主意。

一、人情的茶碗和驯壶

茶碗源于唐、宋而兴于明,在当时用茶碗品茶,是人们日常生活里俗事之美的一种仪式。茶碗里的茶香飘起,像清晨的阳光照耀山林、淙淙溪水畔的松林在风中飒飒轻响,一切关于自然的美好想象都在此体现。

都说如果能明白人生的享乐之碗是这么小,就会对大自然的赐予心怀感动,而能把握事物短暂的美好就不得不说是人生最大的智慧。而驯壶则更具有辩证的人生哲学,是人驯壶还是壶驯人?紫砂的茶壶一向以来非茶道高段位者不敢碰,更需要理解和缘分。

所以,为自己挚爱的人定制一只茶碗和驯壶吧,乳白色的茶碗莹润而轻透,朴拙的青花淡淡地晕染,紫砂壶则默默守护着自己的光辉,大美在无声中体现。宛如时装的高级定制,茶具的定制也悄然兴起,与批量生产的茶具相比,更用心也更独一无二,有时候时尚便体现在生活的细节处。

适合人群:精致生活、爱茶、爱瓷器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已到一定程度的人。

心意体现: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和喜好来选择杯子的花纹和茶壶的形状。

二、茶宠

说是茶宠不如说是给喝茶增添乐趣的小玩偶。一般的茶宠都用紫砂材质做成,因为紫砂有灵气并通人性,跟随主人的时间久了,自然会生发出一致的气场来。关于茶宠,只要用心挑选就能有别致的款式。

刚买来的时候会是很新的紫砂色,或红或紫或偏白,表面微微起砂,感觉到的是一种未开化的气息。带回家养在茶台上,每天喝茶的时候也给它喝一口,在把玩中摩挲,天长日久的滋润,它的色泽也会慢慢地释放出来,不是油亮的光,而是含蓄柔和的哑光色,表面的不平被磨去,手感也越发圆润。

其实养茶宠的乐趣在于自己的参与,像种花一样,浇水剪枝事无巨细,等到开花的一刹那,你将会得到所有的满足。在每天的茶水滋养中,我们都充满着内心的期待和心意,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它宛如有了生命一般的时候,心中会是何等的欣喜。

适合人群:有雅兴并能持之以恒的人。

心意体现:有些人喜欢动物的造型,有些人喜欢静物,最能体现你对朋友的了解程度。

三、锡制茶叶罐

用瓷制的茶叶罐不稀奇,因为谁都知道瓷无色无味之余,也不像紫砂会吸茶叶的味道,所以用它来做茶叶罐是最保险的选择,可是你也许不知道,有一种材质的茶叶罐比起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锡。

古时候的人喜欢用锡来净化水质使味道更加清甜,锡对人体无毒无害,性喜凉。一般来说金属都会有种所谓的金属味,可是锡却偏偏没有,也许就是天赐予我们的良品。用锡制成的茶叶罐因为自身的材质,密封性相对其他来说更强,而且因为罐身比较厚实,罐颈高,温度恒定,保鲜的功能就更胜一筹。

好茶叶需要好的茶叶罐来储存,尤其是娇嫩的绿茶,对保鲜的要求更高,若是用不好的茶叶罐,营养和味道都会流失,也容易变质,对于好茶,不得不说是个浪费,这也是爱茶之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但要注意的是,尽管锡制茶叶罐和绿茶能配合得天衣无缝,但却不适合普洱等重发酵的茶叶,因为它们需要与空气接触才能更好地发酵和体现自身价值,放储在锡制茶叶罐中反而弄巧成拙。除此之外,锡罐绝佳的保鲜密封功能,也使它非常适合保存咖啡豆或雪茄。

适合人群:喜欢喝绿茶或轻发酵茶的人。

心意体现:放传统茶叶的还是选择传统图案的茶叶罐比较好,在感觉上也更加搭配一些。

四、茶叶

既然是关于茶最直接的礼物,就要再精心一些选择别样的好礼。说得再多,茶也只是那茶,但茶叶的背后有没有故事,有没有用心才是我们现在要关心的重点。时下流行的个性定制茶具也开始在茶叶上慢慢体现,少量生产的茶叶不仅能保证质量,也能让自己独特的品位在这些细节中体现。

找一个有口碑的茶园,精选每一片被雨露滋润的茶叶,用最合适的方法对待制作,再封存在保鲜的茶叶袋子中,用散发着自然气息的牛皮纸袋装好,静静等待有缘人来打开,相信这一刻的对话会充满了人情。老枞、大红袍,想到的茶叶都可以概括在内,只不过茶叶江湖的水太深,找一个靠谱的机构来帮助完成茶叶定制很关键。

适合人群:喝茶高段位,懂茶并爱惜茶叶的人。

心意体现:可以类似Tastingmenu一样选择在茶盒中搭配不同的小份茶叶,既能在开封后短时间内喝完一种茶,省去储存的麻烦,也能品尝到更多的好滋味。

五、便携茶盒

相信每一个喝茶的人都会希望能有一套方便携带的茶具,要求不高,但起码要小巧灵活,虽然小但喝茶所需要的基本物件却一样都不能落下。打磨圆润的木制双层盒子盖在一起的时候,加上同样木制的手把,特别像古代极富生活气息的食盒。

不止外形讨人喜欢,它的功能也实在不能小看,打开来的第一层中空木盒可以当茶托,也可以是洗茶、洗杯倒水的承载体。第二层木盒是装杯壶的,因为瓷器易碎,所以在四壁和隔断都有很安全的保护垫,一只茶壶、一个茶叶罐、一个茶海、两只茶杯刚好装满。随时随地都可以一杯清茶赏风论月不再是美好的想象,春夏之间,花荫下摆开茶席,是多么风雅和时尚的一件事情。

适合人群:经常和朋友相约外出喝茶的人。

心意体现:有心人会再帮茶盒配好茶具。

点茶、送茶与斗茶的历史演变


点送茶是茶道与民俗的结合,颇富民间色彩。宋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继承唐代的品饮艺术,但另一方面却抛弃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将饮茶变成了玩茶,分茶、斗茶便是他们百无聊赖的创造。

提茶瓶者沿门点送茶在"朔望日"显得最为重要,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时代曾作祭祀品,南宋临安的百姓们或许以茶代酒,是否古风犹存?待考。提茶瓶者点送茶遇上本街婚丧之事还起着"往来传语"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邓之诚的注解云: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寻常月旦望,每日与人传语往还,或许集人情分子。看来提茶瓶者利用点送茶之机,在本社区内传递信息,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壮夭折,某家嫁女,某家娶媳,某家做寿,某家乔迁……这些社区大事全靠提茶瓶人"传语往还",有时还当"分子头",歙钱集体送礼。提茶瓶者点送茶不仅给千家万户送了茶,还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导和。于联络感情、和衷共济大有裨益。

上面所提到的东京,即今之开封,时为北宋都城。说明提茶瓶点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点送茶另一方式是"龊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身份不高贵,但比寻常百姓是楼上铺晒席--高出一篾片。就因为有那么小小一点权势,他们便可借点送茶之机,敲街市商贾的竹杠。和尚道士也点送茶,以广结善缘,沽名钓誉,并借机张罗"生意"(为人办法事),以此作进身之阶。

在南宋大酒楼还有另一种点送茶。食客登楼就座,便有跑堂的"提瓶献茗",待以上礼,别具一格的是盏中加入时令鲜花,以增茶香,称之为"点花茶"。

分茶游戏始于北宋末年,蔡京著《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宴会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点茶,盏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图象。

这便是古怪刁钻的分茶游戏。要求击拂后盏面的汤纹水脉的线条、多彩的茶汤色调、富变化的袅袅热气,经茶人臆想,组合成一幅幅朦胧画面,状若山水云雾,状若花鸟虫鱼,状若林荫草舍……称之为"水丹青"。据说僧人福全最擅此道,他甚至能将茶汤幻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盏,便得四句诗,并连贯成一首绝句。这位分茶能手颇有名气,常有施主请求他表演,以一饱眼福。福全骄矜自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这位僧人自视甚高,竟不把茶神陆羽往眼里瞧。社会风气如此,也难怪这位和尚自吹自擂。

宋代诗人咏分茶游戏的诗句有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低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写的最生动传神,诗曰: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声,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人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煮水、击拂,而将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茶事中"分"出一个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门类。显上人就是当时颇有造诣的"分茶艺术家",巧手击拂,竟在盏面形成这样的画面:高天行云,飘飘浮浮,游离不定;万木萧索,江影幻变,不可捉摸。倾瓶点茶,线条潇洒,盏面又如现狂草,字体雄健遒劲。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茶画",有如今之抽象画,却昙花一现;有如今之朦胧诗,却无法印成铅字。宋人游戏人生并不足取,但他们对艺术的灵性令人佩服。或许他们缺乏唐代艺术家的大气派,但丰富的想象力及细腻的艺术感觉并不逊于前人。

分茶或许过于雅奥,在宋代并不普及。蔚为全社会风尚的是斗茶。

斗茶又叫"茗战"、"点茶"、"点试",是茶事中的"兢技项目"。主要比赛煎茶、点茶和击拂之后的效果: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以鲜白为上,象白米粥冷凝成块后表面的形态和色泽为佳,称之为"冷粥面"。茶末在茶汤面分布均匀,形成"粥面粟纹";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紧贴盏壁而散退叫"咬盏",不佳;汤在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的叫"云脚涣乱",亦不佳。两条标准以第二条为最重要。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谁水痕先出现便叫输了"一水"。苏东坡有诗云:"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另有附加标准,是比较茶汤的色、香、味。色尚纯白、青白、灰白、黄白次之。为了便于较色,茶盏流行色以黑为佳,普遍使用的是黑色兔毫建盏。

描写斗茶的诗作如北宋晁冲之的"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一方面慨叹世风日下,一方面又欲罢不能而随波逐流,在《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写道:"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大文豪苏东坡倒乐此不疲,《西江月》一词吟道: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经苏东坡这么一美化,斗茶倒成颇有诗意的雅事。

斗茶源于前朝,兴于宋代,究其原因:一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达,丰裕的物质生活刺激了人们对茶艺的进一步探索,于是茶道社会化、大众化,并成为一门娱乐艺术。斗茶传入日本,日本僧人去其游戏人生的一面,赋予庄重严肃的主题。重新设计近乎罗嗦的程序,从而改造成今之日本茶道。在本书前面已论及。再者,宋代政治不重开放,而重"内修",治国的重心着眼于国门内之事。虽有外患内乱,大部分时间是"太平年月"。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安而忘危,连皇帝宋徽宗也有闲心著《大观茶论》,以品茶为乐,何况一般庶民百姓?所以,当时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下至浮浪歌儿、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

点送茶、分茶、斗茶在宋代兴盛,风光了二、三百年。宋亡于元,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虽未能取代中原的农业文化,但已如洪水猛兽在中原大地冲击扫荡一番。蒙古人也要饮茶,但那因为吃了牛羊肉片,要用熬煮得发苦的茶汁化食去腥膻,并不解茶道,对斗茶之类的游戏更不感冒。皇帝忽必烈不欣赏,茶道自然遭到冷落。到明朝烹茶由煎茶变成冲茶,斗茶之类游戏随之消逝。茶宴·茶话·茶会以上三者皆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的聚饮方式。茶宴源于魏晋,兴于唐代,重在宴请;茶话是品茗清谈,重在一个"谈"字,或叫"闲聊";茶会是以茶聚会,重在社交;茶话会是后二者的结合,今已风行全国,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