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茶诗中的不朽之作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中茶 中茶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中茶

【www.cy316.com - 黑茶中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茶诗中的不朽之作”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茶诗中的不朽之作”相关知识!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释义】

中孚禅师原名李英,在荆州(今湖北当阳)玉泉寺为僧,通佛理,善词翰,尤喜品茶。据《玉泉寺志.词翰篇》中介绍: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玉泉寺”附近的“清溪诸山”。这一带环境优美,“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该茶即生于“此中石上,叶枝如碧玉,制成后,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故名“仙人掌茶”。此茶“清香滑热异于他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当时玉泉寺住持玉泉真公经常采而饮之,年80余岁,颜色“如桃花”,仍保持童颜。 曝,晾晒。WWw.CY316.com

此诗表明,在炒青发明之前,茶农是以晒青为手段,将鲜叶加工成茶叶。

【详解】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李白漫游金陵(今南京),在栖霞寺遇到族侄中孚禅师。中孚禅师拿出自己的诗稿请李白评改,并送给李白数十斤玉泉寺产的仙人掌茶。李白十分高兴,当即写了上面这首诗。李白写酒的诗很多,专门写茶的诗仅此一首,是我国茶诗中的不朽之作。

储光羲(约707—760),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曾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职,后被贬,死于岭南。

【吃茗粥作】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避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详解】

这是最早出现在我国诗坛中的茗粥诗。全诗通篇渲染暑气之盛:本爱喧闹的鸟雀在暑热中归于寂静。居住在山中高树下的人,本应凉爽,但迎客仍要解开上衣。几片远去的浮云,根本无法遮蔽烈日酷暑。此时在山居的朋友家中停留避暑,喝上用茶叶加蕨菜和薇菜煮的茗粥,确实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cy316.com编辑推荐

诗中茶香浓浓浓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诗中茶香浓浓浓》内容,感谢阅读!

说起茶诗,我最喜欢的就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的这些诗句,其实是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一段,被后人抽出,成为流传最广的咏茶诗。卢仝的诗写得通俗,把饮茶的妙处写到了极致,虽是他个人的感受和遐想,却让很多爱茶者心生共鸣。后来有不少人在诗中响应他,苏东坡:“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杨万里:“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光向舌端生。”尽管两位诗人比卢仝的名声大得多,然而论咏茶,还是卢仝的“七碗茶”家喻户晓。

中国古诗中,写酒的篇章很多,诗和酒似乎密不可分,所谓无酒不成诗。写茶的诗其实也不少,但流传广泛的名篇不多。不过仔细读唐宋诗词,和茶有关的佳作俯拾皆是,诗人们把茶的种、采、焙,到种种喝茶的方式和境界都写入诗中。杜甫:“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生,得与幽人言。”面对自家庭院里的茶树,一面品茗,一面想象山野景象,如与性情高洁的佳人促膝谈心,那是何等诗意。宋代文人咏茶的诗词特别多,苏东坡有《西江月》:“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汤发去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那种雅致,令人神往。他还有一首《汲江煎茶》,很细致地描绘如何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情深;大飘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范仲淹的长诗《斗茶歌》,也是流传很广的咏茶诗,把武夷山的斗茶习俗写得活灵活现,流传最广的是最后几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唐代诗人元稹的《茶》的形态很独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后岂堪夸。”如果分行排列,每行从一字到七字,状如宝塔。千年之后,有许多现代派诗人也写过类似的文字,追求其形式,却未达到元稹的境界。我国汉朝有茶,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到了中唐时期,茶的音、形、义逐步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茶乃南方嘉木,亦是树中骄子。它以浓厚的绿荫庇护着每寸土地及土地之上繁衍不息的人类。岁月的扬尘可以掩埋王侯将相的形象,却无法蒙蔽巴达大茶树、邦崴大茶树和南糯山大茶树这些古老的“茶树之王”的雄姿。风霜雨雪,沧桑嬗变,茶仅以一叶之绿就举起永不褪色的生命之旗。“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他在《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中说:“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春色飘逸时节,诗人来到富有氤氲仙气的茶山品茶,别有一番神韵。杜甫也深谙春茶之妙,他在《重过何氏五首》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诗人于鸟语花香的阳春傍晚,边品味春茶,边凭栏写诗,茶助诗兴,诗溢茶香,灵感与茶趣融为一体,可谓高雅之至。文/尹为志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诗中茶香浓浓浓》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马古道的不朽传说


从飞机上看云南版图,就象是约瑟夫,洛克一九三零年在《消失的地平线》上所描述的那样:一座连一座的山峰从地平线上隆起峻峭崎岖的背影,飞机正掠过山峰,沿着一条弯曲似弓的山谷飞行,谷底布满岩石和干枯的河床,看上去就像撒满栗子壳的地板

那深深蕴含于它秀丽高雅的芯蕊之中的神秘让人为之怦然心动。

然而当我们走近它之后,才知道云南这个多民族象百花园一般美丽的地方,那真正的神秘蕴含在那里。我们说是在它的灵魂里和精神里!。

其实,它不是单一的,它是综合的,是厚实的,也是多苦多难的。在它的身上有着三个世纪以来最鲜活最灿烂的见证。也有着最美丽最详实的纪载最终,我们还是理解了,那是血和泪铸成的一本最为完整的地方多民族史。它的丰实正在于它的身上发生了桩桩件件让我们为之动情与感叹的事情,纵然这些事情早已经成了往事,已经成了过眼的烟云。

然而它依旧是基奠这块土地的一块沙石,它依旧有着不同反响的份量。它抹不去印在这土块上深深的痕迹。那痕迹就是这里每个民族一步一驱向前迈进的脚步,一个脚窝一段故事,一个脚窝一首悲歌。是他们用血用眼泪用意志彻成的庞大的精神世界。

无庸至疑,它是这片处女地的一块丰碑。这仅仅是关于石林的一个故事。这也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西方人和东方人不一样,西方人喜欢悲剧,总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才展现在人的面前,以显示他们自身的强大。(那是强大吗?那是强盗变态的掠夺和不通理性的抢劫,那也是他们的本性所决定的。)

而我们东方人却喜欢团团圆圆皆大欢喜的结局。斯斯文文的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儒雅的民族。(这种中庸的传统意识让我们本来就虚弱无力的民族意志更加软弱可欺。)这是东西方文化载然不同的最大根源。

从十五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已经有了强大的霸占欲和抢劫欲,有了疯狂的杀人者的血腥本领,强盗者黑色的皮靴下浸透了东方民族善良者的鲜血,而他们依旧不满足,他们咆哮着,拧笑着大打出手

据说这一队西方的探险家们全部是为人师表登大雅之堂的教授们和大学问家们。可是这些人使用起屠刀和枪炮的本领也很强。讲故事的人是我们的导游刘小姐,刘小姐沙哑而又低沉的嗓声象她美丽的两只大眼睛一样,扑闪着迷蒙而又动人的光彩。嗓声的沉静使倾听的人一个个湿润了眼圈

二十世纪初的一个秋天。三角梅血染般地开满了云贵高原每一处能生根发芽的土地,无论石缝无论崖边,三片花瓣漫长椭圆的叶子让人感到不可思意的弦目,鲜红欲滴,无声地展示着她奇异而又诡谲的神秘,她随着秋阳里的风慢慢地摇动,象世纪之外的弦音一样眨着那种灵动的眼睛,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召示,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的鲜血在浇灌她之前她有着极其感性的舞步,极力用人的肢体一样柔韧的叶条显现即将发生的故事。一丛丛伸展在红土地里的根变得粗大,变得舒展,变得骄奢淫逸

在云南边陲茶马古道的山路上,一队西方探险家与中国的马帮队相遇,马帮队的线路是由云南往西北方向行走的道路。他们可能这在后来的考证中说只是一种可能而已,因为当时十七人的马帮队全部死在了西方法西斯残忍的手中,十七人竟无一人生还。

他们可能是由云南经过无人区的沼泽地一直往西北方向,然后顺着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去印度做茶生意的。他们的马背上驼着云南最有名的陈香普洱茶,冷香茶,极品滇红,还有三七花茶,顶级的滇绿等几十种非常名贵的云贵高原茶叶,茶叶此时已经变成了厚厚的茶砖整整齐齐的分两个方向码在快马的脊背上。

马帮的锅头叫大贵,是一个年近三十已经娶了妻子,并有着浓眉大眼非常清秀的年轻人。大贵平时是个很爱思考的人。此时,他看到了远远地过来一队穿红衣戴黑帽的人,他不知道那是些什么人,走近了,那些人对他的马帮队喊话,刚开始伊里哇啦马帮们都听不懂,后来只有一个人喊:野蛮人,把马牵过来!把茶留下!把茶留下!此时双方的火药味浓的冒着杀机的战火。

十七人的马帮队一个个年轻的马帮握紧了拳头,大贵说他们不先动手我们不动手。

砰的一声枪响,马帮中有人倒下了,马帮们怒火中烧,大贵喊上马!马帮们呼啦啦并排跨上了昂头斯叫肥壮的马,大贵又喊杀过去!马啼踏着沼泽的泥泞飞也似地奔向了红衣人。砰砰又是两枪,又有两个马帮从马上掉下来了大贵愤怒地红了眼睛,冲进红衣人的队伍中,举刀砍了起来,然而,这群登大雅之堂的学问家们举起了他们手中的快枪

他们是一群英国人。暮霭压下来了,大贵们的鲜血又一次浇灌了脚下肥硕的三角梅,那漫长椭圆的叶子浸淫着浓稠的腥香。一场战争刚刚结束。严格的说是一群盗賊在抢截残杀一群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这场血案被记载在云南一个地方的地志上。它的现场就在今天美丽绮旎开满了三角梅风光无限的石林风景区。

关于茶马古道远近三百年多年来大大小小喋血惨案,以有记载的为准,虽然不知道更为详实发生的时间,更为详实发生的地点。但类似大贵们这样十几人,或者几十人,或是几人的马帮队全部倒毙在英,德,法,意,日等强盗们枪口之下的却有近二万多起,我们可以屈指算一下,三百年间平均多长的时间就会有一次这样的惨案发生。另外还有缅甸,越南,印度等经常出没在这条线上的一些土匪,占山为王的强盗们也在不停地制造着这样的惨案

茶马古道确是一条浸着鲜血和生命的路,路基上每一个石子每一处青草每一丛三角梅开遍的地方,都是血泪斑斑生命的基奠。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东方民族忍受屈辱的心理早已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任人宰割的现状惨不忍睹。今人无法究起那些死去的人们是怎样倒在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但今人依然为他们长痛无比,他们是我们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英雄,是茶马古道坚毅的奠基石。今天的我们为他们肃然起敬。

为河山折腰的是英雄,英雄在黑夜中为我们把路铺向了黎明。黎明前的号子让东方的睡狮怒目圆睁,为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奋起而勇敢的前行,觉腥的民族再无法忍受屈辱的伤害和心理的巨痛,他们一次次为母亲而战,为母亲而死。扑倒在母亲千疮百孔胸膛上流着热泪大声呼喊:爹娘啊!我们是为您而死的,我们值得!

是的,今天的我们要为英雄折腰。

清代的末期,有八人从缅甸的仰光一路顺风顺水地沿着茶马古道来到了云南,这些人走一段路就停下来嘀嘀咕咕一阵,走一段路就和沿途的老百姓交易着什么。他们最后停在了云南的大理,大理是白族人居住的地方,而且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文化非常的发达,加上这里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边。给人以壮观古朴而幽静之感。

原来那八个缅甸人是准备在大理安营扎寨做白粉生意的,他们来到大理之后就被这里秀美的水山和旎儷的风光所吸引。于是,眉头一皱鬼点子就来了。就在他们住下的当天晚上,那家他们住的客栈就被人抢劫一空,他们贼喊捉贼,内外包抄,趁着月色打死了店主,抢劫了店内的全部财产,并把偷袭客栈的罪过加在别人的身上。

第二天,当东方的日出跃上地平线的时候,那家店的招牌已经换上了缅甸人的名字,周围的百姓突然在一夜间感受到店里发生的血案里有着神秘和蹊跷,他们一定和这些缅甸人有百分之百的联系。有几个大胆的年轻人上前一把揪住缅甸人的衣领高声质问: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霸占人家的店铺。几个人支支吾吾说不出个道道来,这样更激起了百姓们血的怒火,很多人喊着,我们不能太好欺负了,他们为什么打死我们中国人,要他们偿命!要他们偿命!

群情激昂的喊声吓破了缅甸人的狗胆,他们中有人突然从腰间掏出了枪,第一个上前揪住缅甸人衣领的那个年轻人胸前中弹,鲜血瞬间就把衣裳染的鲜红一片。

只一秒钟,成千上万的百姓冲上去用胸膛堵住了缅甸人的火枪,用棍棒用拳头把那几个人打得一命呜了呼。当清政府要追究谁是杀人凶手时,老百姓抬着那位为家园为正义献身的勇士,并把他的尸体一直抬到清政府的衙门前。抗议的呼声让软弱的清政府不得不把此事不了了之。

在这场血案中,双方斗打时我们死去了一人,就是那位勇敢的年轻人。带上头天晚上店主和店伙气儿的被害,中国人和缅甸人死的是一个对等的数字,同是八人。

然而我们在心理上平衡了吗?没有?因为人家是跑到你的家门口来欺负你的,你还能说你不软弱吗?老百姓在这场斗争中看到了自己并不是一个软弱可欺的民族,也不是不能战胜任何外来邪恶的民族。只要团结起来就是一股坚不可摧强大的力量。这是白族人第一次有了自己可歌可哭的英雄来颂扬。对于一个民族这是必须歌哭的图腾!

就象白族人美丽的服饰一样,在这条路上,几百年漫漫长夜,他们走的太过艰辛,太过辛酸,太过腥风血雨。虽然他们的民族喜欢浪漫主义的幻想,喜欢柔美的,能歌善舞的,人文主义的古典情怀。苍山如屏,洱海如镜,风花雪月的由来,五朵金花的故事,蝴蝶泉的传说

这一切都说明了这个民族在岁月的洗涤中有着自己绝美的风格与独特的性格。然而,它历经的磨难使它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愿再与外来的任何民族进行血与火的战争,于是,它关闭了心灵的长廊,保守地把自己民族的精华锁在深闺的秀帐中,一任世界风云变幻。

从七世纪至今它一直保留着原始部落原有的风貌。历史的白族被称为强盛的部落,早在汉代就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同时也是云南西部的交通重镇,联系着西部与中部的枢纽。

这片神奇的土地,有山有水,气候宜人,富有特色的白族人的建筑,美丽的扎染,已混合成了浓烈的地方民族风情。它真美,令无数英雄折腰!

茶著作陆羽《茶经》之作介绍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被世人称为“茶圣”、“茶宗”、“茶祖”、“茶仙”、“茶神”等。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好学。唐天宝十一年( 752年),陆羽开始游历考察茶事,结交了很多社会名流。在22岁时,他开始潜心于茶事的研究与著述。大约在764年,根据全国32州的调查资料,他的《茶经》初稿完成。此后一直到78年,他又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才将《茶经》出版。

《茶经》是陆羽茶学上的成名之作。这本书总共7000多字,分为三卷十节。上卷包括三节:第一节之源,是对茶的起源、名称、品质的论述,对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关系的介绍。这一节还论述了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茶树的栽培方法、饮茶所具有的生理保健功能。这一节还提及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第二节之具,详细说明了采茶叶的用具,对制作饼茶所需要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三节之造,阐述了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陆羽在这一节对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详细说明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即蒸熟、捣碎、人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还提出饼茶按照外形的匀整和色泽8个等级。

中卷一节就是第四节之器,论述了煮茶饮茶的器皿。这一节对24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叙述,还对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进行了评论。

下卷包括六节:第五节之煮,叙述了煮茶的方法、各地水质的优劣、饼茶茶汤的调制方法。其中对烤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叙述,特别讲了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陆羽认为茶汤中出现的雪白浓厚泡沫为其精华所在。第六节之饮,是有关饮茶风俗色论述。这一节对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进行了讲解,讲述了饮茶的方式方法。第七节之事,是对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的叙述。载录了很多唐代以前和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第八节之出,评述了各地所产之茶的优劣。陆羽详细说明了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并把唐代全国分成八大茶叶生产区域,即八大茶区,每一个茶区所出产的茶叶有都分成了上、中、下、又下四个品质等级。第九节之略,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可以省略。比如说,到深山茶地去采制茶叶的时候,随采随制,工具可以减少到七种。第十节之图,主要是说可以把《茶经》里面所讲述的内容写在素绢上挂于座旁,这样《茶经》的内容就很能够方便地看到了。

陆羽名字的由来 陆羽,宇鸿渐,但据史料记载,陆羽在3岁时因相貌丑陋就成为弃儿,不知父母是谁,也没有名字。那么他后来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

相传陆羽被龙盖寺的和尚积公禅师所收养,积公为了给陆羽取名,就以(易经)自筮,结果占得“渐”卦,卦辞日: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样就给陆羽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并以“鸿渐”为宇。

但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陆羽的名字是自己取的。据说陆羽在年长后以《易》自况,才占得“渐”卦,卦辞云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卜辞的意思是鸿雁在天上时,哪里都是通途,两羽扇动,非常有序,是吉兆。因此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就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宇。

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诗歌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作为国饮的茶,进入唐代之后,在日趋普及的进程中,也以一种时尚的品饮在文人学士之间蔚然成风。

特别是茶圣陆羽在其《茶经》问世之后,诸多的诗人不仅把茶事活动融入到诗中,而且也使之成为诗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认知和升华,勾勒出了包括茶道在内的茶文化的廓影,成为茶正式融入主流文化并得到广泛认可的重要标志。我们不妨从一些著名的诗人的诗作中,审视和体味一下,那诗中凝聚和散发出的茶文化的馨香。

茶圣陆羽在其《六羡歌》一诗中,首先对“(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茶道道德观,作了明确的理喻。“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不仅表现出他淡泊名利皓首穷茶的执著追求,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扬。

李白诗中涉及到茶的题材不多,但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诗中,却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作了详细精到的描述,可谓是研究茶文化的开山之作。那是一首带序的五言古诗,“举世未见之”的仙人掌茶,让诗人“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诗圣杜甫平生只写了三首茶诗,三首其中的《春风啜茗时》便成了咏茶的名篇。那首五言律诗把诗人春日傍晚临台饮茶的兴致写得酣畅开朗,“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不仅成了茶诗中的名句,也为茶文化中的“茶时茶境”作了注脚。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一诗,是一首借茶言志,饮茶修身,种茶育德的五言古诗。该诗的首句“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成为古今茶诗中的经典。诗人通过全篇讲茶,歌颂了茶的纯洁和功效,并以此借喻人品之高雅纯洁,寄予人们以茶为偶像,来润泽自己,淘洗高尚的道德情操,这首诗从精神层面为茶文化注入了滋养。

白居易一生写了50多篇茶诗,并自誉是识茶之人。他的名诗《琴茶》写出了他“抛官后”、“不读书”,只喜畅饮“蒙顶茶”的心情,以至让茶成了人生中永远难以割舍的故旧,也表明了作者“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这是茶文化中“以茶俭德”的具体写照。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他写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堪称是茶诗中的佼佼者。该诗中把采茶“自傍芳从摘鹰嘴”、制茶“斯待炒成满室香”、尝茶“悠香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等写得细腻生动,是茶文化中的鲜活元素。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虽写茶诗不多,但他写的《夏夜偶作》一首,把夏日饮茶的闲适之情写得惟妙惟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为茶的闲适功能添上了一笔清逸。

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诗《茶》,更为后来茶人所津津乐道,这首宝塔式的诗,先后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慕诗客,爱僧家”,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饮茶的习惯“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三是说到了饮茶的功能“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可以说这首宝塔茶诗,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饮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并首先提到了茶与僧家的关系。

缘此,中唐诗人皎然,才在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把茶比作“禅经”,奠定了“禅茶一味”的理论基础。而处在皎然之后的茶仙卢仝,他写了一首被世人广为称颂的饮茶歌,即《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不仅把茶的审美体验描绘得出神入化,还注入了他对宇宙生命的总体感悟,使人生的感情得到彻底的净化。值得着重提到的是,卢仝在茶诗中,首先表达了他的恤民意识和作为一个茶人的忧患意识。

除此之外,“山实东呈秀,茶称瑞草魁”,“春桥悬酒幔,夜栅集茶樯”,“三军江口拥双旌,水门向晚茶商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等,对茶的种植生长、运输贸易以及因茶从商带来的家庭哀怨等,都作了典型的描述。

据对《全唐诗》的统计,写过茶诗的诗人仅有130多位,总计茶诗550多首。这当然不能与之后各朝代的茶诗相比。但唐代为数不多的茶诗,无论从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层面,抑或茶饮的精神层面,对我国茶文化的形成都起了启蒙作用。诗人对茶的介入,也是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才渐而融入主流。纵观以上唐诗中的茶诗,我们不难看出,唐代的诗人已经把茶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使饮茶从单纯的生理需求,升华为高尚的精神享受和人品道德的一种比照。缘此,我们说唐诗中的茶诗,是我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更是茶文化历史上一座标志性的里程碑。

倡导以茶代酒的诗僧茶人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

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唐代别茶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茶诗极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写过许多茶诗,数量并不亚于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仅爱茶、知茶、识茶趣,更常与茶圣陆羽以诗文酬赠唱和,成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今天将为读者介绍这位精通文学、佛理、茶道的诗僧茶人吧!

博学多识为文清丽工诗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县)人,是南朝宋山水写实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公元760~804年),是唐代着名诗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友。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又旁涉经史诸子,为文清丽,尤工于诗,着作颇丰,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着作并传于世。

结识茶圣陆羽成为莫逆之交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来到吴兴,住在妙喜寺,与皎然结识,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传》载:「出入道,肄业杼山,与灵澈、陆羽同居妙喜寺。」又陆羽《自传》:「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后来陆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于皎然与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鼎力协助,乃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于时间正好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为「三癸亭」。皎然并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为志,诗云:「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其诗记载了当日群英齐聚的盛况,并盛赞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将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庄严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清幽异常。时人将陆羽筑亭、颜真卿命名题字与皎然赋诗,称为「三绝」,一时传为佳话,而三癸亭更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皎然与陆羽情谊深厚,可从皎然留下的寻访陆羽的茶诗中看出,《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陆羽隐逸生活悠然自适,行踪飘忽,使得皎然造访时常向隅,诗中传达出皎然因访陆羽不遇的惆怅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怅惘之情。《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闲阶雨夜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侯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在送陆羽回龙山的诗中,语虽含蓄,却情深义重。《访陆处士羽》:「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赏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钓船」寥寥数语,将陆羽隐逸时的生活情调鲜明勾勒出来。从皎然与陆羽交往期间所写下的许多诗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这两位「缁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外,这些诗作更可作为研究陆羽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

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达,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赠韦早陆羽》:「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诗中将韦、陆二人比作陶渊明与谢灵运,表明皎然不愿多交朋友,只和韦卓、陆羽相处足矣,「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其个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嗜好,《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沬,着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友人元晟送来天目山茶,皎然高兴的赋诗致谢,叙述了他与陆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乐趣。《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隐居。为怜松子寿,还卜道家书。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有时招逸史,来饭野中蔬。」饮茶、读书、饭野蔬,生活型态虽然简单,却是皎然养生的秘诀。

此外皎然亦与陆羽一样关心着茶事,《顾渚行寄裴方舟》:「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鴃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远近,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诗中详细地记下了茶树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和方法、茶叶品质语气后的关系,层层相扣,是研究当时湖州茶事的史料。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陆羽的《茶经》,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学的创作起了倡导作用,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将描写了隐士逸僧品茶吟诗的闲雅情趣。他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袪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诗中皎然推崇饮茶,强调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袪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沬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诗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同《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旨亦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晚期的咏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皎然是陆羽的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亦最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钜,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莫大的作用。

「三癸亭」落成于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故名。时人更将陆羽筑亭、颜真卿命名题字与皎然赋诗,称为「三绝」。此图所画为皎然与陆羽、颜真卿共登此亭观览胜景。

文人雅士悠游于山林之间,陶醉于品茗之中。

皎然与陆羽倡导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后代影响甚钜,连山民村夫也都有饮茶习惯。

生活赠我三杯茶


关于茶道,我最喜欢老舍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当人生之舟驶入中年港湾,我愈发觉得,能忙里偷闲、去浮为简,苦中寻乐地品茗一道好茶,那是人生之无上幸福。

2012年,在放弃与不放弃中苦苦纠结的我,终于做出了决定:我向公司提交了辞呈。之前我就职于某知名跨国公司,公司在业内名气很响,能进入这家公司是很多求职者的梦想。我承认,公司一度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可繁华背后,我工作得很累,压力山大,人际关系复杂,我拿着高薪却不高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放弃真的需要勇气。在纠结了好一阵后,我选择进入另一家名气稍弱的公司。我身边很多朋友替我可惜,可是,我了解自己,现在的工作才是我所满意的,离家近,人际简单,虽然名头没那么荣光了,可是我有了空闲时间去体味生活。我做到了放弃,放弃未尝不是一种得到,我得到了平静和从容,放缓脚步,感悟人生,就仿佛我的手中捧着一杯纯净清爽的绿茶,只有慢慢品才能品味出那香醇的清香。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道数学题,计算此生你还能见妈妈多少次:;20岁以前,妈妈每天都能看到我,而现在我已经半年没有回过家了,现在,妈妈45岁。我想如果她可以活100岁,那么还有55年。我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这一生,妈妈这一生,就只有110次机会见面了……;这道题目让我触目惊心。曾经,我以我很忙为由,不常回家看妈妈,可是2012年,我改变了,我做到了每个月都回家看妈妈,并且所有的法定节假日我都陪在妈妈身边。妈妈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看到我回家,有两次她会惊讶地说:;你怎么又回来了,感觉你刚回来过呀!;呵呵,我真喜欢妈妈有这样的错觉,多回家几趟让她感觉我一直在她身边,那是多么好啊!春天的时候,我带着妈妈一起去了新马泰旅游,出发前一周,妈妈就打来电话说行李早就整理好了,电话里妈妈的声音传递出兴奋,让我很高兴,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再忙,我也要挤出时间和妈妈在一起,因为温暖的亲情就是一杯浓酽的普洱茶,能带给我心灵的慰藉和回味。

有人说,完美的女人一生中至少要完成两次蜕变。第一次蜕变是从;围城外无忧的公主;蜕变为;围城内家庭的主管;。第二次蜕变是从;母亲的宝贝;蜕变成;宝贝的母亲;。我结婚后,平日家中不开伙,都是到公婆家蹭饭。我家公公和婆婆体恤我们工作忙,除了免费当大厨,还帮我带儿子,儿子平时睡在公婆家,方便接送,所以我一直过着婚后如婚前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舒服,是省力,可是也寂寞,也有缺失,尤其看到很多妈妈无私为儿女奉献,我觉得自己很惭愧,我对儿子,奉献的机会实在很少。儿子长大了,可以独自往返学校了,于是2012年,我蜕变了,我将儿子领回自己家来。确实比以前忙累了,每天早上再也睡不了懒觉,要操心变花样弄早点给他吃,晚上还要帮他检查作业,逢到老公出差不在家,我一个人恨不能多生两双手。可是,回过头来看,我感谢自己把孩子带回家了,我俩多了沟通和彼此关爱,这一年的母子相处就是一杯先苦后甜的苦丁茶,带给我苦累之后无穷的回甘甜蜜。

古代名人的把茶大量移入诗中


古代名人的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品。在古代,把茶大量移入诗中,使茶酒在诗中并驾齐驱的诗人很多。

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涧肌骨。从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相传,是他常独坐安徽敬亭山饮茶所作之诗,廖廖数语,把茶叶的生长环境、药用功用、制作方法描绘得淋漓尽致。

苏轼嗜茶成性。他认为晚上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差;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袁枚也是品茗高手,他最喜欢家乡的龙井,每次品到其他茶,都爱和龙井作比较,如他这样评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对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

和谐 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深地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不朽灵魂。陆羽所创之茶艺处处包含着和谐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与火是两种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事物。但在中国的哲人眼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

《易经》中水火完全背离的是“未济”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相分离,以此卦象,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水火交融,则叫作“即济”卦,水在上,火在下,与前者大不相同,如得此卦象,不仅与事无碍,而且是办事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中医理论对“水”、“火”关系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心肾不交则会生病,只有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两者协调才能健康。所以气功学把这种协调心肾的功法唤为“水火既济功”。天与地的关系也是如此。《易经》认为,天之气到地下来,地之气到天上去,这是泰()卦,主平安吉祥。

相反,天高高在上,地永远压在下面,天地互不通气,表面上看起来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天地隔离,那叫“否”()卦,是不吉祥的。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统治术,也就要求帝王将相们要能够体察民情,体恤民间疾苦;同样要求平民百姓能体谅国家的困难,能够顾全大局。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以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而言,“水火不容”的两国,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化敌为友,和平共处。可以说,“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天地自然”、”五形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

以陆羽为首的中国茶人们把这两种观念都引入茶艺之中,他所作的煮茶风炉,除了运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制定了尺寸、外形外,主要运用了《易经》中的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坎,在八卦中代表水;巽,在八卦中代表风;离,在八卦中代表火。陆羽在风炉的三足之间设了三个窗口,于炉内又设三格,其一格画上“翟”,即火鸟,然后绘上“离”的卦形(),一格画上“彪”,即风兽,然后绘“巽”卦();一格画“鱼”即水虫,绘上“坎”的卦形()。

陆羽解释说,这是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又于炉足之上写下:“坎上巽下离于中”,“休均五行去百疾”。陆羽认为:水、火、风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煮出好茶,发茶性,去百疾。同样是水,也要取水质清洁又平和的,因此,对湍流飞瀑评价最低,认为不宜煮茶。

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子孙后代要孝敬父母、祖先;父母长辈要爱护、关心晚辈,即我们现在讲的要“尊老爱幼”。还认为,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和敬礼让。即使对外国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国人也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以茶送亲友表示情谊。宋人《东京梦华录》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表示友好和关照。后来南宋迁都杭州,又把这种优良传统带到新都,《梦梁录》载:“杭城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相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这种以茶表示和睦、敬意的“送茶”之风,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风俗中,甚至把饮茶与订亲、结婚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少地方有“饮茶定终身”之说,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吃茶”或“喝茶”;结婚仪式中,谒见长辈要要“献茶”,以表儿女的敬意。长辈送见面礼,称为“茶包”。是故,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说:”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说到纳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云“花花彩轿门前桥,不少个分毫茶礼”。《红楼梦》中亦载,凤姐对黛玉说:“你吃了我家的茶,为什么不给我家作媳妇!”。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表示深情厚意,不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用于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无论机关、工厂,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儿相聚小酌,也透露着无限的亲情。甚至许多宾馆、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员小姐先泡上一杯茶表示欢迎,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不仅为茶人门交流心得、交流信息、经济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国内、国际间茶人门的友谊,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总之,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今人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饮茶衍生之文化处处贯彻着和谐在中国饮茶艺术与习俗所衍生而出的文化现象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的精神。

这种现象首先反映在历代所传下来的茶画上。自唐代以来,茶已成为画家笔下的主要题材。历史上值得注意的作品颇多,而这些茶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始终贯彻着自然、和谐的精神。比较典型的如宋人苏汉臣画的《百子图》,一大群小孩,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嘻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象征中华民族大家庭,人口、民族虽多却能和谐共处。还有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更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

画中也有画“斗茶”、“赌茶”的,如南宋的刘松年,就画有《茶园赌市图》,但画中的“赌”与一般的赌大不相同,赌茶,是表达造茶之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自信,赌的目的是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宋人钱选仿刘氏之作,把这“赌”中的奥秘揭示得更清楚,他画中的“赌茶”人,个个带着微笑的表情,透着友好乃至豪爽之气,而这正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友好、清醒的表现。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茶具。在历史长河中,堪称精品的茶具数不胜数,而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清代制壶专家陈鸣远制作的《束柴三友》。这把别致的茶壶,塑作三个老树虬咀,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为壶咀,右分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还具有鲜明的立意,即取“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把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深意,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亲和力。

历代茶诗中,反映和谐精神的作品也不少。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所写的茶诗便是很好的例证。他在《扬子江心第一泉》诗中写道: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评茶经拜羽仙。

反对战乱,企望和平,盼望有茗茶一样的和谐、宁静,这正是茶人、诗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为了和平,敢于“斩却楼兰首”,但更向往清茶、云乳、茗香,崇尚茶仙陆羽的和平精神。当代诗人周祥钧所作的《龙井茶·虎跑水》,诗作如行云流水,堪称佳作。全诗如下:龙井茶,虎跑水,绿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

山下泉边引春色,湖光山色映满怀,映满怀。

五洲朋友哎!请喝一杯茶哎!

春茶为你洗风尘,胜似酒浆沁心脾。

我愿西湖好春光哎!长留你心内,凯歌四海飞。

龙井茶,虎跑水,绿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

茶好水好情更好,深情明谊斟满杯,斟满杯。

五洲朋友哎!请喝一杯茶哎!

手拉手,肩并肩,互相支持向前进。

一杯香茶传友谊哎!凯歌四海飞,凯歌四海飞。

此诗不仅文字优美,更主要的在于突出了“以茶交友”的主题,突出了中华儿女与人为善、重友谊、爱和平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出,在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今天,茶,正以其特有的品格,把中国人民与四大洋、五大洲联在一起。另外,还有不少茶歌舞、茶书法等与茶有关的文化艺术作品,都无不贯穿着中国茶文化的和谐精神。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谐,是中国民族个性的象征,是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