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的择偶茶和回心茶

发布时间 : 2019-11-28
春分茶和清明茶 茯茶和黑茶 黑茶和茯茶

【www.cy316.com - 春分茶和清明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德昂族的择偶茶和回心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被称作是古老的茶农,在他们的房前屋后村头寨边都种植着成片的茶树。他们无论男女都喜欢饮茶,不可一日无茶,而且好饮浓酽的茶。茶不仅能使他们神清气爽,兴奋神经,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德昂族的婚姻是自行择偶、自由恋爱的。未婚的小伙子结识姑娘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恋爱,觉得可以终身为伴,准备结婚时,小伙子要让家长到姑娘家提亲。小伙子的这个要求,不是直接跟父母说,而是采取“择偶茶”的形式来表达。在某一个夜晚,小伙子趁父母熟睡的时候,轻手轻脚地将一碗茶放在母亲的筒帕里,这就是“择偶茶”。第二天早晨,母亲发现筒帕里的“择偶茶”,就知道儿子委托提亲了。母亲就到儿子的屋里,悄悄地问明姑娘是哪家的,然后就与丈夫商议,委托本家和异姓家的各一人,一起到姑娘家提亲。

去姑娘家提亲时,要带上一包茶(通常茶为半斤一包)。到了姑娘家,将这包茶放在供盘里,双手呈送给姑娘的父母,对方就知道是来提亲的。在双方落座后,提亲人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和小伙子的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长也提出一些疑问。当女方家长确认男方家确有诚意,而且也认为比较合适时,就收下这包茶叶。要是女方家长不认可这门亲事,就婉辞谢绝接受茶叶。

提亲成功后,男方父母便请提亲人带着小伙子的伯叔及姐姐,再带着茶叶两包和一些酒肉到姑娘家去谢亲,将带去的茶叶交给姑娘的父母。并且要在女家宴请姑娘的父母、舅舅和长辈。这样就以茶定亲,茶叶就成了订婚的礼物。

在族人的交往中,如果有人做错了事,经教育帮助,有悔改之意,就邀请族内长者到家里喝“回心茶”。这种茶要用悔改者现采摘的新茶。悔改者在长者到来之后,将放有茶叶的锅盖放在火塘上烘烤、揉搓,直到发出香味为止。然后抓一小撮放到小土茶罐里,继续烘烤。到茶叶发黄时,再加上滚烫的开水,稍稍煮上片刻,就分别斟给长者饮用。直到饮完茶,就意味着长者接受了悔改者的悔改,给予他重新做人的机会。然后大家尽兴而散,回心茶也就完成了使命。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的叛逆和传奇纳西族龙虎斗


龙虎斗,中国玉龙雪山深处纳西族人的古老茶饮。在我国,药茶疗疾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有“药疗百疾,茶治百病”之说。冬季感冒多发,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上百种专治风寒的茶疗偏方。纳西族“龙虎斗”既是风寒茶疗的一味“猛药”,又体现了少数民族充满野性之美的古朴茶道。

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三江纵横的高寒山区,纳西人热爱饮茶,茶是他们的待客饮品,更是劳作一天后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的质朴享受。

中国茶文化绵延千年,有人走的是风雅淡泊之路,有人享的是精工细作之美,而在云南藏民眼里,茶是血,是肉,是火热的生命。天寒地冻的雪域高原,一杯龙虎斗沉实地下肚,天地间还有什么好惧怕?

龙虎出山

在纳西族聚居区,龙虎斗原名“阿吉勒烤”,是一家老少在火塘边烤制的茶饮。茶具一律是粗朴天然的土陶具,茶叶则选用普洱生茶——普洱茶已有千年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让纳西人的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口感。雪域泉水是纳西人上好的烧茶之水,而被称为“虎”的酒则据个人喜好,通常选择家中常备的米酒、苞谷酒,气息浓郁芬芳,与茶混合后,茶之清苦与米酒之甘甜彼此拥抱着滑入喉咙,滋养肺腑。

在城市茶室中改良后的“龙虎斗”,除茶具更为精致小巧外,对酒的选择也更加多样。然而,出自壮阔雪山的这对龙虎,即便是在茶室的酒精炉上,依然演出一番惊心动魄的传奇。

蛟龙入水

用烧开的矿泉水温热杯盏以静候茶汤,同时将一只拳头大小的小陶罐放在烽火炉上烤热,大约1—2分钟后,抓入一小撮普洱生茶,继续烘烤,茶师会边烤边不停地抖动陶罐,以免把普洱茶烤焦。

通常纳西族人会在烤茶时围着火塘载歌载舞,仿佛一出迎接蛟龙的欢庆仪式,而在普通的日子里,烤茶时间也是族人聊天,老人讲故事的美好时刻,不知道有多少纳西传说就是这样伴随着烤茶的芬芳世代流传了下来。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好似蛟龙入水,好一番江海翻腾。待泡沫溢出后,再冲满开水,稍煮一会儿茶即熬成。

猛虎热身

度数适中的酒是龙虎斗可治感冒的关键之一,云南人性情豪爽,喜喝自己酿制的苞谷酒,亦有城市人喜欢用高度白酒代替。在温热的茶盅里斟上少半杯苞谷酒,若嫌酒不够热,或想观赏更为壮观的龙虎斗,可用火柴将酒点燃。每只杯上立刻燃起隐约的蓝色火焰,仿佛猛虎怒吼热身,准备应接蛟龙。当然,也有人喜用冷酒,强调冷热相遇所发出的更为热烈的响声。此时,浓烈的酒香已经不可抑制地飘逸而出,而另一边,茶已熬成,茶香酒香正在空气中向彼此游移挺进。

龙虎斗吉祥

将滚烫的浓茶倒进茶盅中,沸茶入酒的一瞬间,滚烫的茶汤与蓝焰的烧酒迸发出红色火光,茶香酒香彼此裹挟着四溢而出,盅内发出热烈的“啪啪”响声,酷似天上蛟龙俯冲下来,与地上猛虎激烈交缠。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就越高兴。通常会由纳西族少女奉上这杯仍在噼啪作响的龙虎斗,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香飘十里外,味醇一杯中

龙虎斗的茶汤色泽澄黄,杯底沉落着焦黄的普洱茶叶,酒的味道依然浓烈,但茶散发着些许焦香的清甘将酒的张扬半路压了下去,反之,酒之野性亦为茶的内敛淡然添了几分热烈的原始气息。有人还特地在酒盅里加上一个辣子或些许花椒,其味道则更加独特。

一杯茶酒厚实地沉入腹中,饮者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无比舒畅。作为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龙虎斗适宜四季饮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茶酒混合,任何不宜喝酒的人——如孕妇、高血压患者等都应注意适量饮用。

阿昌族与茶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地区。我国境内的阿昌族现有2.77万余人,其中2.76万余人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等县、市内,占阿昌族总人口的85.38%,其余4000多人则分散居住在保山地区的腾冲、龙陵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等县。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和梁河县的九保阿昌族乡、翼宋阿昌族乡是阿昌族主要人口聚居区。

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

阿昌族,喜欢饮用"青竹茶"。这种青竹茶、山泉水、鲜竹青香与茶香味融为一体,滋味十分浓烈。

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阿昌采茶女

云南的拉祜族的姑娘茶


云南的拉祜族在谈婚论嫁时,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哪个小伙子看上了某个姑娘,在小伙子去姑娘家求婚时,必不可少的礼物,就是被称作“求婚茶”的一包茶叶及两套茶具。姑娘家很看重这种“求婚茶”,往往是根据小伙子带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来判断男方创造财富的本领和求婚的诚心。可见,拉祜族人是将茶视为一种高贵的礼品。

青年男女在定亲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总是离不开茶礼。如果姑娘反悔了,只要将男方送来的茶礼退回去,就意味着这桩婚事告吹了。

拉祜族有一种姑娘茶,是专门给要出嫁的新娘准备的。这种姑娘茶有甜茶和苦茶两种。在新娘出嫁那天早晨,要先喝一杯冲泡得酽酽的苦茶,然后再喝一杯用蜂蜜等冲泡的甜茶。其用意是先苦后甜,姑娘的人生已经吃过了苦头,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甜美。

苦茶的制作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陶罐中,用文火慢炒,等到茶叶色泽由绿转黄,发出焦香味时,注入开水,再煮沸就可以饮用。这种茶虽有香气,但味道苦涩,故称之为苦茶。甜茶的冲泡较为简单,它是用蜂蜜、芝麻等与茶合泡而成的。加入蜂蜜是意味着新娘的未来会像蜂蜜那样甜;加入芝麻是表示新娘的生活会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这样蜂蜜的甜和芝麻的香就融合在一起,可谓是甜香可口,内涵丰富,还对身体有保健作用。

在男方迎娶新娘这一天,不但出嫁的新娘要喝一杯娘家泡制的甜美的姑娘茶,就是前来迎亲的人和宾客,也要一起饮用甜美的姑娘茶,以此来表示对姑娘未来新生活的祝福。

云南哈尼族的茶俗文化


有学者经过调查后指出,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哈尼族祭茶 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对茶树的祭拜仪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届时,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哈尼族采茶制茶 在采茶时,哈尼族尽量做到两叶一心,保证了茶叶产品的质量,这种茶叶制成成品后,茶毛微白,叶心相拥,是上等精茶,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山村里的哈尼人家都用土办法制茶,他们把当天采回来的茶叶晾一个小时左右,烧旺火,把铁锅烧得通红后把茶叶投进锅中,不停地翻炒搅拌,同时渐渐减弱火势。这样杀青的茶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茶的新鲜度和茶叶所含的各种养分。杀青后,用手不停地搓揉,揉得越多越好。而后再用微火把茶叶烘干即可。这种茶叶泡出的茶水鲜绿透澈,清香四溢,耐泡耐渴。

哈尼族煮茶喝茶 煨酽茶,以土锅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1—2小时甚至更长,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兼有一股浓烈的烟熏味。“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阮福《普洱茶记》),说的就是哈尼煨酽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待客茶,一般均以精茶位原料。用清水将土锅洗涮干净,舀入清水,将土锅架到火塘边的锅桩石或铁三角架上,烧开锅中的清泉水,在滚沸的开水中加入精制茶叶,煨煮三五分钟后即可倒入杯中饮用。土锅茶水色泽金黄、幽香绵长、品味高雅。

青竹茶是哈尼族在山里劳动时常喝的饮茶方式。砍来竹筒,一端留节。竹筒里倒入适量清水,架在火塘架上烧煮,同时用火把茶叶慢慢烤至焦黄后投入竹筒中,再煮沸竹筒里的水,就烧成了青竹茶。青竹茶的汤色清绿中带黄,有竹与茶的清香味,慢慢品茗,清爽津甜。

哈尼族茶歌 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时候,烧起火塘,煮上煨酽茶,人们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唱民族的创世古歌、迁徙史实等,其中茶歌也是他们经常唱的,唯一不同的只是茶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唱,别的如创世古歌、迁徙史诗等则不行。哈尼族的茶歌一般有“种茶歌”、“采茶歌”、“饮茶歌”、“情茶歌”等。哈尼族的茶歌唱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哈尼族茶疗 哈尼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用茶来作医疗保健,比如在眼睛感到疲倦时,他们会抓来一大把茶叶,取一个茶缸用沸水浸泡,把双眼移至缸口,让蒸腾上升的茶水热气不断熏眼睛,反复数次,眼睛的疲倦和痛感就会减轻,疗效明显。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出热痱子,将茶叶、生姜、葱等用热水浸泡后给孩子洗澡,亦可治疗热痒子等等。

哈尼族介绍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现有人口1253195人。

哈尼族与普洱茶的渊源


哈尼人是一个和茶有着不解情缘的民族。和许多生活在云南大地上的少数民族一样,茶在哈尼人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饮料,承载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从古到今,源远流长,茶和一个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形成了哈尼人特有的茶文化。

普洱的故乡是普洱市。茶乡人民为了感谢上天对他们的恩赐,每年都会按照他们哈尼族的礼仪,举行盛大的中国普洱茶节他们身着节日盛装,以淳朴的哈尼族礼仪,举行庄严的祭祀茶祖仪式。

关于茶的起源,哈尼族人民中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哈尼小伙子猎获了一头凶豹,他请来寨里的人一起饮酒吃肉。席间,大家尽兴地跳起了舞,直到通宵达旦口干舌燥。主人便煮了一锅水给众人解渴。当锅里的水即将涨开时,大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树叶随风飘进锅里。大家喝后感到这水比平时的水好喝,苦中带甜还有清香。后来就常采摘那树叶来泡水喝,并且将树种在房前屋后,并取名老泼,也就是茶叶。古代哈尼人的口感和我们的一样,肉食之后喝云南的大叶种茶,更感舒适通泰,甘甜畅美。

哈尼人在上千年的岁月中,已经形成了地种到哪里,茶树就种到哪里的习惯。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从哀牢山西北部的镇沅古茶树到勐海贺松的大茶王,从无量山及普洱茶山箐的大茶树到南糯山人工栽培的大茶树和大茶园,不仅反映了哈尼族对茶叶种植的传播史,实际上也是古代哈尼族迁徙的一条路线。茶用它的清香野趣陪伴着一个民族生息发展的漫长旅程,让艰辛的旅途多了几分温馨和诗意。哈尼人栽种的大茶树、大茶园从古至今就是普洱茶原料的重要来源。

千百年来在哈尼族的生活中,茶已经融入生命融入血液,在民俗风情中随处可以寻见它的踪影。在婚姻生活中,男方到女方家提亲,茶是必不可少的礼物之一。女儿出嫁到婆家,父母送她的陪嫁物品中,也少不了要给她带上一点茶叶。似乎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女儿:今后的日子就像饮茶一样,先苦后甜,回味悠长,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在哈尼族悠久的历史岁月中,茶对民族文化的建立、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温润生活,调节人间关系。客来敬茶,以茶赠亲友等纯朴的民风,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人的感情更丰富和美好。哈尼人从小就学种茶、采茶和制茶,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普洱茶业中的著名茶人,为普洱茶的传承和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蒙古族的“茶道”


客人来家以后,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站起来,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过,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醮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仪态大方。

品尝茶和鲜奶都有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不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的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放在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来在手里去添茶。一般较隆重的仪式是: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额吉沁去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

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砖茶为主,东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红茶为主。砖茶在熬的时候,可以单熬或加入其他佐料,除奶茶外还有以下几种。

1)素茶

水烧开以前,把事先捣好的砖茶末放进去,加上适量的盐。茶水一滚开,就用勺子反复的扬,等茶香散发出来以后,灌在壶里端上来饮用。这种茶因为没放奶子,所以称为素茶(黑茶)。冬天牲畜奶子干了以后大多喝素茶。

2)捣茶

熬好素茶以后,把茶叶皮捞出去,倒在一个特制的有木杵(捣茶器)的桶里,里面放进酥油、奶子、奶皮子,用木杵捣,直到跟奶皮子等物溶为一体时,停止捣茶,倒在茶壶里饮用。做法跟藏族的酥油茶相近。这种茶一般敬给老年人喝。

3)面茶

把熬好的素茶捞出茶叶皮以后,再倒回锅里,把腰窝油或肚油切成碎块洒进去,再加上酪蛋之类,共煮一阵后,把炒熟的白面撒进去,拌匀以后再煮。这种茶白面要放的合适,不能放得的太多,否则就会做成稀饭;而放太少,颜色就发白,变成淡茶,喝起来很不爽口。面茶一般在冬天喝。

基诺族与茶的不解之缘


云南普洱茶闻名世界,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就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基诺族人还有一种特别的吃茶方式,就是凉拌茶,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基诺族文化,了解大山里的基诺族茶叶,以及普洱茶的那些传说。

基诺族史诗《麻黑和麻妞》关于茶最早的描述是:传说古代白天出7个太阳,夜里出7个月亮,七天七夜后植物被晒死,火焰升腾变成乌云,接着大雨倾盆,淹没了大地与人类。世上只有麻黑、麻妞兄妹得到创世女神“阿嫫腰白”指点,带着茶籽、棉籽等躲进大鼓内,漂到攸乐山,兄妹种茶植棉繁育后代,形成了今天的基诺族。

《阿嫫腰白两次创世说》关于茶的描述是:阿嫫腰白造好天地、分好民族,准备为各民族分地,但基诺族路远未来,亲自去请,基诺族胆小不肯去,阿嫫腰白生气扭头就走,走到孔明山的时候,想到基诺族无土地生活会很苦,就抓了一把茶籽向后一撒,撒在曼卡和龙帕的土地上,所以曼卡和龙帕的茶叶特别多。

《诸葛亮南征“丢落”说》关于茶的描述是:一部分士兵因贪睡而被“丢落”在这里,后来这些人虽然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建盖房屋。因此,基诺族也将孔明尊称为茶祖。他们的建筑建盖得像“孔明帽”,世代就居住在“孔明帽”里。他们尊奉诸葛孔明,甚至在祭神时也呼喊孔明老爹。

云南少数民族中,好茶的民族不在少数,而好茶以致于到“吃”的民族并不多,基诺族是其中的一个。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这种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

用料:茶树的鲜嫩新梢,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

制作方法: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放于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放置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

凉拌茶实已不仅是茶,也是一道菜,既可招待远方客人,又是基诺人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是基诺族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基诺族的饮茶方式主要有烤茶和煮茶两种。

烤茶的制作一般是先用炭火将土罐烤热后,把茶叶放于罐内烤热烤黄烤香,再加入开水煮沸。传统的烤茶浓烈异常,常需兑入清水以使其清淡。基诺族烤茶醇香浓厚,色浓味香,不仅是基诺族同胞的一种古朴茶饮,还是云南思茅地区各少数民族世代沿袭的古朴茶饮,也是招待贵宾的一种礼茶。

煮茶,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不管是烤茶还是煮茶,都是以饮用茶汤为目的的,故将其归结为“饮”茶文化。

以上基诺族的用茶、制茶方式,至今在攸乐山完整保存。从基诺族食用鲜叶到加工制作各种干茶的发展过程,可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衍变轨迹。

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利用茶的方法,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茶文化遗产之一。世居攸乐山的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精彩的茶史与茶文化。

布朗族:云海深处的茶神儿女


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景迈,是千年来人类茶文明的净土。

芒景景迈古茶,是1300年前由景迈哎冷山帕勐部落驯化栽培的。

景迈的哎冷山帕勐部落首领帕哎冷,被认为是世界茶文化上有据可考的种茶始祖。

帕哎冷留下的万亩古茶园地,与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相伴相生。

芒景景迈古茶代表了普洱茶先民最早的生产方式,芒景景迈古茶园是普洱茶发源地和世界茶文化遗产地。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历经千年而仍在经营的成规模茶园已属凤毛麟角。

芒景景迈现存的2.8万亩古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芒景景迈古茶林被国内外学者冠以天然茶树植物园、世界茶树博物馆、活化石、世界茶叶种植史上的奇迹。

这里,不但是普洱茶的精神家园,还是普洱茶的茶祖朝圣地。

崇山峻岭的怀抱里,是一片无限的白,平滑如镜,干净得像是严冬新疆天山的天池。

只是,天池附近的山峰,在寒冬里也是一片白茫茫。但在这里,周围的山峰却是翠绿氤氲。

据当地人说,只有到了冬季,这里的雾气才会在山峰间的怀抱里凝聚,形成无际的云海。

清晨,曙光初现,云海一片洁白、平滑。之后,随着气温的上升,云海平静的海面上才会出现裂缝,出现松动、崩裂。逐渐,云团翻滚,出现此起彼伏的波涛,才会逐渐激荡成浪。在温度和风的作用下,直到午后才逐渐消散。

而无数的古树、古茶,就隐现在云海深处和云海周围。直到云海散去,才会浮现出云海深处的那个神秘的民族、那个终生和茶相伴的茶神的儿女布朗族。

摇曳翠绿的古茶树,沙沙作响,在寒风中诉说着远古的神秘。

采摘新茶是在清明前后,我错过了古茶树最美丽的时间、错看了观看布朗族少女采春茶的神韵。

但是,我却赶上了观看茫茫的云海,赶上了探访布朗族群众最美好的幸福生活。

布朗族群众一生与茶密不可分。

山腰亭阁,古木长几,一壶泡茶,一管烟枪,几位长者,遥望云海,在清晨袅袅的雾气、香烟和茶香中,慢慢叙述着那个远古民族的传说,叙述着他们的茶神帕哎冷的种种传奇

1茶经

参天的古柏,直径盈丈,硕大的树冠,浓密厚重。

在这株有数百年历史,被布朗族群众敬若神明的古柏旁边,是一座石砌的苍古寺庙。

这座寺庙,当地群众也说不清有多少年历史了。石砌的台阶上,被历代敬奉的后人践踏出了一个个石窝。石上的青苔上,还残留着香火的痕迹。

这里是我们每逢重大节日必来的地方。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都在这里聚集、敬奉、狂欢。

一位布朗族老者,脸上的皱纹像那棵古柏的树皮一样深厚。看着低矮古旧的寺庙,他像是看着高不可测的祖先帕哎冷的神灵一样,浑浊的眼里放射出熠熠光芒。

老者冲着寺庙深深施礼,正午的阳光照在他佝偻的背上。

他的影子,和他一起虔诚地膜拜。

沿着寺庙的石阶而下,是一个依坡而建的布朗族村落翁基布朗古寨。独具布朗族建筑特点的橄榄式建筑,高低起落地掩映在葱郁的芭蕉树的影子里,古趣盎然。村内,有南门河、那耐河及许多流水潺潺的小箐穿村而过。

顺坡而下,小巷子里不乏三三两两背着孩子的老人。一些老人和妇女则在路边摆着一些自己加工的茶叶和茶树上采摘的螃蟹脚。

25岁的当地妇女于金(音译),一家5口人,两个孩子读书,还有个老人跟着他们夫妻过。谈起现在的生活,只会说几句汉语的她笑着说:在省民委的帮扶下,我们现在茶叶收入高了,生活好了,比前几年幸福多了。

翁基村民小组位于海拔1700米的云海边缘,距离昆明800公里左右,隶属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南边的芒景村委会,地处澜沧县著名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布朗族村落。

芒景布朗族村寨历史久远,布朗族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是以发展布朗族文化和茶文化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

2011年,景迈村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130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77万元,畜牧业收入119万元;人均有粮338公斤,林业收入25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8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6元。

现在,全村有茶园面积22944亩,其中古茶园面积12000亩,生态茶面积9000多亩;有古茶树478576株,茶叶总产量785吨,古茶产量120吨。

同时,芒景村委会还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开展景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年一度的茶叶节活动,在继承一年一度的祭茶祖节活动同时,将祭茶祖节活动打造成芒景景区的一大亮点。

2茶事

个子不高的南海明,是芒景村委会主任,他介绍说,这几年,村里除了古茶树种植,还在积极拓展旅游业。

为此,芒景提出了古茶品牌立村、布朗文化活村、旅游产业兴村、生态经济强村的十二五发展思路,将未来5年芒景村人均收入,定位在2万元。

发展旅游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建设和谐发展芒景村;积极申报由农业部主办的2011年中国十大魅力休闲乡村,组织发动好投票工作,芒景村最终排名前20,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目前,翁基、糯干等民族村寨已纳入普洱市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开发项目。发展旅游产业要突出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底蕴,重视保护民族文化,把发展旅游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不断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目前,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之一的景迈芒景4A级景区,将打造成为5A级景区。

芒景村作为这一景区的核心地带,作为普洱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世界古茶的发源地,景区所展示的古茶文化、布朗族山寨文化和帕哎冷文化,以及翁基布朗古寨、柏树神、巢蜂等景点,为芒景村发展带来了机遇。

南海明介绍,现在,翁基村民小组里有栋样板房,二楼有两个房间,是给游客准备的。这栋两层的古朴民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每晚的住宿价格是2500元。

就是这个价格,在旅游旺季还需要排队呢!说到这里,南海明开心地笑了:所以,我们还准备继续扩大民族村寨的旅游事业,增加群众的收入。

看着山的北面,南海明介绍,这里有两个村委会,对面是景迈村委会,和我们芒景村委会毗邻。景迈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傣族群众,芒景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布朗族群众。千百年来,两个民族的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管理着万亩古茶园。

因为交融的频繁,现在,两个民族的群众,很多时候是一起过节日,一起欢乐。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不在意过的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只要开心就好。

只要开心就好。一句话,道出了两个少数民族古往今来在茫茫大山深处结下的民族情意。茫茫的万亩古茶园,养育着两个民族,也滋润着民族群众的心田。

3茶缘

2011年,惠民乡茶园面积发展到7.6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户均茶园面积达16.7亩,茶叶总产量达2248吨。特别是对景迈村千年万亩古茶树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后,茶农收益得到显著增加。每亩古茶树产干茶20公斤,市场价为200元/公斤;甘蔗面积4112万亩,产量13680吨。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全乡茶资源充足的优势,探索走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领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增加农业收入的示范性项目。

为统筹澜沧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挂钩扶贫成效,省民委结合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先后支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规划。

2012年,支持制定实施了《澜沧县惠民哈尼族乡芒景村布朗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规划》。省民委从民族专项资金中,对澜沧县给予倾斜扶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和基层民委建设等,直接受益群众20多万人次。

普洱市民宗局局长岩采介绍,普洱生活着14个世居少数民族。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民委和各级政府支持和帮扶下,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群众生活显著提高。

在特色村寨建设上,国家和云南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普洱有10个古村落作为扶持重点。其中,惠民乡布朗族村寨,都在扶持建设范畴。从2009年开始,云南省投入2.3亿,用来普洱市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

而在西双版纳,那里的布朗族群众,生活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纳蚌村小组是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村小组,全村共有35户162人。

近年来,该村在人口资金扶持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去年,州、市民宗局又投入50万元,帮助该村修建村内道路、篮球场和水池等。2011年,纳蚌村人均有粮753公斤、人均纯收入达5158元。

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布朗族聚居的38个村委会268个自然村的60485人,在2005年被列入国家、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布朗山乡则在2000年被列入了西双版纳州两山综合扶贫开发乡镇之一,在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布朗山乡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布朗山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得到改善和发展。今年7月,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正式启动。这次扶贫开发是省、州、县共同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措施,实现布朗山乡扶贫工作从救济式向开发式的转变。

近年来,西双版纳共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数亿元,对38个村委会进行了扶持,实施了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综合示范村、生态环境、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特色村寨、基诺族博物馆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了41个人口较少民族示范村、2个民族特色村和1个基诺族博物馆。通过扶持,使38个村委会全部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将继续投入资金9亿多元,用于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民生保障改善、民族文化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谐家园建设6大工程、52个具体项目,将覆盖布朗族、基诺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460个自然村,受益群众达6.5万人。到2015年,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基本实现五通十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本实现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