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茶画作品《萧翼赚兰亭图》鉴赏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乌龙茶鉴赏 萧氏茶叶 成都红茶之翼

乌龙茶鉴赏。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阎立本茶画作品《萧翼赚兰亭图》鉴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阎立本茶画作品《萧翼赚兰亭图》鉴赏”相关知识!

这是世界最早的茶画。作者阎立本(?——73),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总章元年(668)拜右丞相,封博陵县公。是当时最负盛名的画家。取法张僧繇、郑法士而更“变古象今”。笔力圆劲雄浑,画风严谨,造型准确生动,神形兼备。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萧翼赚兰亭图》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唐太宗李世民命台御史萧翼往会稽(今浙江绍兴)向僧人辩才智取晋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之事。画为绢本工笔着色。画面共五人:八旬高僧辩才、长须飘洒的萧翼、侍僧、烹茶的老者和侍者。辩才手执 拂尘坐于禅榻之上,居于画面中心,萧翼袖手躬身坐于长方木凳,这一僧一儒有了共同关心的话题:聊聊书圣王羲之的传世绝品《兰亭序》。

他们以茶助清谈,烹茶老者蹲坐蒲团,手持茶铛置于风炉之上煮水,侍僮手捧茶托、茶碗等待往水烹茶,右下角绘一方形茶桌,上置茶托、茶碗、茶碾、茶罐……。此画的真伪尚无定伦,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和楼钥《攻愧记》持肯定意见,后人考证提出疑点,认为是宋摹本或伪托。著者亦有几点不解之处:①唐高宗时代尚无茶托,茶托问世在德宗建中年间,阎立本此时已作古百余年之久;②画面所用茶具及煎茶之法时兴于中唐时代,加在唐太宗时代(627~650)有些超前,当时茶艺处于草创阶段,达不到画中所反映的水平;③这种僧、儒品茗清谈的茶风亦时兴于中唐之后,大唐茶文化的鼎盛期不在初唐。若此画系真品,或许要重写大唐茶史。该画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馆。无缘拜读,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cy316.com编辑推荐

晏殊《煮茶》茶诗作品赏析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煮 茶】

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

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释义】

稽山新茗,即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绍兴会稽山日铸岭。该茶历史悠久,自唐朝起,已被列为贡品,极负盛名。欧阳修曾誉之为“两浙第一”。

都篮,陆羽《茶经》中讲:“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是装放各种茶具的东西,竹篾所制。

惠泉,即江苏无锡的惠山泉,陆羽和张又新皆品评其为“天下第二泉”。

醪醑(láoxǔ),浊酒。

【详解】

唐代李商隐在《义山杂纂》中提到十六种属于大杀风景、令人败兴的事,如清泉濯足、花上晒裤、背山起楼、焚琴煮鹤、对花啜茗、松下喝道等。晏殊当地方官时,用惠山泉水煮稽山新茶,并“从容置酒”,作了这首诗。在晏殊看来,饮酒赏花和对花啜茗同属文人雅兴。

柳宗元《夏昼偶作》茶诗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郡(今山西省境内)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释义】

南州,指永州。

溽(rù)暑,潮湿的夏季。

牖(yǒu),窗。

敲茶臼,章士钊《柳文指要》:“敲茶臼者,制新茶也。唐人饮茶,不尚购买制成品种,往往自采而制之,制就即饮,以新为贵,此子厚所以闻敲茶臼也。”

茶臼,捣茶容器。

【详解】

炎天暑热,吴牛喘月,午眠觉醒,口渴思茶,隔着竹林传来山童敲茶臼的声音,更加勾起了饮茶的欲望。

杜甫几首茶诗作品欣赏


杜甫

(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诗与李白齐名,称“李杜”。

【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释义】

桁(chàng),衣架。

【详解】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朝野,成为时尚。文人墨客中,许多人已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享受,“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此诗中“春风啜茗”、“桐叶题诗”,反映的就是这种时尚。

【寄赞上人】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半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茅屋置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释义】

上人,是对高僧的敬称。

裴(péi)回,徘徊。

【详解】

唐代以前,我国著名产茶区都在佛教兴盛的寺庙附近。佛教对茶叶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佛寺对茶叶的注重,首先是僧侣修行生活的需要。茶中含咖啡因,饮茶能兴奋神经、提神醒脑,可助坐禅破睡;其次是寺庙多在名山,自然环境适宜种茶。因此,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佛教的兴盛时期,也是我国茶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名寺高僧既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又对茶叶的栽培、烹煎、品饮有精深的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释义】

上人,是对高僧的敬称。裴(péi)回,徘徊。

【详解】

唐代以前,我国著名产茶区都在佛教兴盛的寺庙附近。佛教对茶叶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佛寺对茶叶的注重,首先是僧侣修行生活的需要。茶中含咖啡因,饮茶能兴奋神经、提神醒脑,可助坐禅破睡;其次是寺庙多在名山,自然环境适宜种茶。因此,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佛教的兴盛时期,也是我国茶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名寺高僧既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又对茶叶的栽培、烹煎、品饮有精深的研究。他们和当时文人墨客多有来往,一起品茶吟诗,谈经论道。此诗所提的赞上人,应也是这样的高僧。所以,杜甫在诗中说:“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杜甫还有《已上人茅斋》一诗中咏及茶:“已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添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进 艇】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释义】

南京,指成都。

无谢,不让。

【详解】

此诗中“茗饮蔗浆携所有”,同杜牧《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中“携茶腊月游金碧”,说明在唐代,茶在许多文人墨客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在外游玩时,也要随身携带茶叶。

【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竹短,煎茗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详解】

此诗中“茗饮蔗浆携所有”,同杜牧《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中“携茶腊月游金碧”,说明在唐代,茶在许多文人墨客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在外游玩时,也要随身携带茶叶。

【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竹短,煎茗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详解】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全国上下,文人墨客宴席上往往有酒有茶,甚至还有专门的茶宴、茶会。此诗中“煎茗引杯长”,反映的就是这种风靡全国的时尚。

从南齐武帝萧赜看“以茶倡俭”


《茶经》开篇就说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七之事》中也说了很多以茶倡俭的例子。可以说,在陆羽的观念里,俭是最重要的茶文化思想。但是,到底什么是俭,如何去实践以茶倡俭却不但没有说清楚,还相当矛盾。

我们在之前说过的晏子、陆纳、桓温等等都是以茶践行俭的代表,这一回,我们要说的南齐世祖武皇帝萧赜也是一个典型的打上茶叶标记的俭人。但是这些人的俭却又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中国人喜欢把事物都分成大小两类,比如大人和小人,大智慧和小聪明,大仁大义和小恩小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非常有意思的是,分辨大和小的方法却是,越靠近标准答案的那一种越是小,而越是不像样的那一类反倒越是大,所以,老子要说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不仅老子是这样认为的,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孔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仁,这个仁,在孔子的眼里也是有大仁和小仁之分的。有一次子贡问他:管仲的所作所为应该不算是仁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为此杀身成仁殉节而死,反倒是做了齐桓公的相国辅佐起自己主子的敌人来。孔子就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得天下得以匡正,民众至今仍因此受其恩惠。若不是管仲我们可能至今都是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像其他落后民族一样仍未开化。管仲之仁岂是匹夫匹妇之仁可以比拟的!若是以匹夫匹妇的小仁去考察管仲的话,他非但不能及格,简直就是无耻小人了。他和鲍叔牙做生意,赚了钱,他要多分;他给鲍叔牙出主意帮忙,却是越帮越忙;一起去打仗,却总是率先逃跑但是这些却又都不足以说明他不仁,《史记》中有一段管仲自述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大仁和小仁的不同来: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茶经》引了《南齐书武帝本纪》上世祖武皇帝的《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类似的节俭、恤民的例子在《武帝本纪》上还有很多。以老百姓最直观的眼光去看,这样的皇帝,没有理由不是好皇帝,因此,《南齐书良政传》上说,在萧赜当政的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这样的话也许并不全假,但是真实的成分却又注定高不了多少,因为《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正是萧赜的亲侄子,按照现在的说法,他和萧赜是利益相关人,如果是涉及法律诉讼的话,他都是要回避的,拿他对萧赜的评语来说事,当然是不能服众的,况且,即便萧赜的俭朴都是事实,这些做法能够取得的实际意义也并不大。同样是在他侄子写的史书里,还有一封永明七年的诏书,上面写道:晚俗浮丽,历兹永久,每思惩革,而民未知禁。乃闻同牢之费,华泰尤甚;膳羞方丈,有过王侯。富者扇其骄风,贫者耻躬不逮。或以供帐未具,动致推迁,年不再来,盛时忽往。宜为节文,颁之士庶。并可拟则公朝,方樏供设,合卺之礼无亏,宁俭之义斯在。如故有违,绳之以法。这么来看,萧赜的种种作秀行为并没有在真正应该从俭的士大夫富贵阶层中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们还是一样过着奢侈的腐朽生活,只不过很多时候改成偷偷地进行了。而对于大多数贫穷的老百姓则更是没有意义,对他们来说,即使你不让他节俭他都会节俭的,他若不节俭谁来给他生活?

同样是说萧赜这个人,在他的敌人的史书里就没有这么客气了。《魏书宋弁传》上记载:高祖曾论江左事,因问弁曰:卿比南行,入其隅隩,彼政道云何?兴亡之数,可得知不?弁对曰:萧氏父子,无大功于天下,既以逆取,不能顺守。德政不理,徭役滋剧;内无股肱之助,外有怨叛之民。以臣观之,必不能贻厥孙谋,保有南海。若物惮其威,身免为幸。

宋弁是敌方大臣,对萧赜的评价,同样不免偏颇,但是很大程度上却也说到了点子上。萧赜身为皇帝,却并无皇帝应有的度量。在做太子时,因为行事专断,荀伯玉曾向高帝举报过他,高帝杀了他的亲信张景真,差点也将他的太子给废掉,等到他一继了位就毫不留情地杀了散骑常侍荀伯玉。曾屡破魏兵的武兵尚书垣崇祖因为与荀伯玉交往甚厚,被他诛杀。而最受他宠信的则是《佞臣传》中的人物茹法亮和吕文显。萧赜还没死,皇族的斗争就开始了,整个南齐的历史也不过写了短短的24年就草草收笔了。

话说到这里,按照老子和孔子的理论,我们不难认定,萧赜以茶倡导的俭不过是匹夫匹妇之俭,远远够不上大俭的要求。真正的大俭当是得意忘形的俭,而他的俭却是得形忘意的俭。在他这个位置上,理应做好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情,整天就像蹩脚电视剧里好皇帝的微服私访、处理案件一样抓形式上的俭朴,越是做得多就离大俭越远了。

从南齐武帝萧赜看以茶倡俭


《茶经》开篇就说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七之事》中也说了很多以茶倡俭的例子。可以说,在陆羽的观念里,“俭”是最重要的茶文化思想。但是,到底什么是“俭”,如何去实践以茶倡“俭”却不但没有说清楚,还相当矛盾。

我们在之前说过的晏子、陆纳、桓温等等都是以茶践行“俭”的代表,这一回,我们要说的南齐世祖武皇帝萧赜也是一个典型的打上茶叶标记的“俭”人。但是这些人的“俭”却又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中国人喜欢把事物都分成大小两类,比如大人和小人,大智慧和小聪明,大仁大义和小恩小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非常有意思的是,分辨“大”和“小”的方法却是,越靠近标准答案的那一种越是“小”,而越是“不像样”的那一类反倒越是“大”,所以,老子要说“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不仅老子是这样认为的,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孔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仁”,这个“仁”,在孔子的眼里也是有“大仁”和“小仁”之分的。有一次子贡问他:“管仲的所作所为应该不算是仁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为此杀身成仁殉节而死,反倒是做了齐桓公的相国辅佐起自己主子的敌人来。”孔子就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得天下得以匡正,民众至今仍因此受其恩惠。若不是管仲我们可能至今都是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像其他落后民族一样仍未开化。管仲之仁岂是匹夫匹妇之仁可以比拟的!”若是以匹夫匹妇的“小仁”去考察管仲的话,他非但不能及格,简直就是无耻小人了。他和鲍叔牙做生意,赚了钱,他要多分;他给鲍叔牙出主意帮忙,却是越帮越忙;一起去打仗,却总是率先逃跑……但是这些却又都不足以说明他不仁,《史记》中有一段管仲自述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大仁”和“小仁”的不同来:“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茶经》引了《南齐书·武帝本纪》上世祖武皇帝的《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类似的节俭、恤民的例子在《武帝本纪》上还有很多。以老百姓最直观的眼光去看,这样的皇帝,没有理由不是好皇帝,因此,《南齐书·良政传》上说,在萧赜当政的“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这样的话也许并不全假,但是真实的成分却又注定高不了多少,因为《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正是萧赜的亲侄子,按照现在的说法,他和萧赜是利益相关人,如果是涉及法律诉讼的话,他都是要回避的,拿他对萧赜的评语来说事,当然是不能服众的,况且,即便萧赜的俭朴都是事实,这些做法能够取得的实际意义也并不大。同样是在他侄子写的史书里,还有一封永明七年的诏书,上面写道:“晚俗浮丽,历兹永久,每思惩革,而民未知禁。乃闻同牢之费,华泰尤甚;膳羞方丈,有过王侯。富者扇其骄风,贫者耻躬不逮。或以供帐未具,动致推迁,年不再来,盛时忽往。宜为节文,颁之士庶。并可拟则公朝,方樏供设,合卺之礼无亏,宁俭之义斯在。如故有违,绳之以法。”这么来看,萧赜的种种作秀行为并没有在真正应该从俭的士大夫富贵阶层中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们还是一样过着奢侈的腐朽生活,只不过很多时候改成偷偷地进行了。而对于大多数贫穷的老百姓则更是没有意义,对他们来说,即使你不让他节俭他都会节俭的,他若不节俭谁来给他生活?

同样是说萧赜这个人,在他的敌人的史书里就没有这么客气了。《魏书·宋弁传》上记载:“高祖曾论江左事,因问弁曰:‘卿比南行,入其隅隩,彼政道云何?兴亡之数,可得知不?’弁对曰:‘萧氏父子,无大功于天下,既以逆取,不能顺守。德政不理,徭役滋剧;内无股肱之助,外有怨叛之民。以臣观之,必不能贻厥孙谋,保有南海。若物惮其威,身免为幸。’”

宋弁是敌方大臣,对萧赜的评价,同样不免偏颇,但是很大程度上却也说到了点子上。萧赜身为皇帝,却并无皇帝应有的度量。在做太子时,因为行事专断,荀伯玉曾向高帝举报过他,高帝杀了他的亲信张景真,差点也将他的太子给废掉,等到他一继了位就毫不留情地杀了散骑常侍荀伯玉。曾屡破魏兵的武兵尚书垣崇祖因为与荀伯玉交往甚厚,被他诛杀。而最受他宠信的则是《佞臣传》中的人物茹法亮和吕文显。萧赜还没死,皇族的斗争就开始了,整个南齐的历史也不过写了短短的24年就草草收笔了。

话说到这里,按照老子和孔子的理论,我们不难认定,萧赜以茶倡导的“俭”不过是匹夫匹妇之俭,远远够不上“大俭”的要求。真正的“大俭”当是“得意忘形”的俭,而他的俭却是“得形忘意”的俭。在他这个位置上,理应做好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情,整天就像蹩脚电视剧里好皇帝的微服私访、处理案件一样抓形式上的俭朴,越是做得多就离“大俭”越远了。

唐代陆羽《茶经》小楷作品


苏州书法家顾逸林有一套小楷字作品。书写的内容是唐代陆羽的《茶经》。

小楷,三国时期魏国锺繇等所创。《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着,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着。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着,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着。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着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着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经》共十章,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其中第十章内容简短: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顾逸林的这四幅小楷书法就是一套完整的茶之图。

顾逸林1959年生于苏州桃花坞大街,擅长写小楷。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曾得到上海商务印社汤逸仙先生亲自指导,几十年来勤勤恳恳临摹钟绍景小楷、学习柳公权的苍劲笔力,董其昌的精美流畅。他的书法刚柔并济,笔势自然,风格飘逸。他的小楷作品意境高古,于秀朗雅致中见刚劲之气,楷法纯真,既有传统功底,又有创新精神。其书法注重笔工墨韵,师古不泥,秀丽遒劲之精髓,又博采众长,自融一体,形成端庄、洒脱、飘逸而又坚挺韧竣之风格,深受书坛同仁所称道。

宋代作品集中的茶文化


关于茶,自古就有茶兴于唐而盛子宋的说法,宋朝是一个茶风炽盛的时期,饮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物。王安石在《议茶法》称: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在民间也成了普通百姓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同时也是文人雅士修身品性棋琴书画诗曲茶的要件之。茶叶也成为了市场上一项重要的商品。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不仅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区不断扩大,无论产量还是技术都大大超过了前代。茶业经济也成为宋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晻,加强对茶迎经济的管理与控制,茶利已成为其财政收人的一项重要来源。

宋茶与《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著名的古代名俗风光画卷,被称为中国画苑中的瑰宝。画的是北宋卞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东郊虹桥一带的风光人物。画家对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手工业活动作了精密详尽的描绘。这中间,除了酒楼、药铺等大型的店铺外,可以看到在十字路口还有茶铺。这幅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茶馆的风貌。

我们可以看到城中茶坊酒肆生意兴隆,一家紧邻一家,有的桌上还摆放着茶碗,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亲切地交谈,而茶馆边的马路上也是人来人往,一片繁忙的景象。悠闲安逸和繁华的城市生活尽收眼底。

宋代茶诗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茶诗作者二百六十余人,现存茶诗逾1200篇。北宋茶诗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由我国悠久光辉的饮茶历史决定的,二是由于当时茶叶生产的异常繁荣,三是茶文化在民间深入,不仅茶坊异常兴盛,而且茶俗深入民间生活,这些都为北宋茶诗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

纵观北宋以前茶诗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达到了北宋时期的高峰期。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二是汉、魏、南北朝时期、三是隋唐五代时期、四是北宋时期。

宋茶与绘画

宋徽宗赵佶亲手所绘《文绘图》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图描绘了文人在林中品饮聚会的场面,展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刘松年《撵茶图》描绘的是宋代文人小型雅集品茗观书作画的生活场景,本图以工笔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点茶场景。赵孟《頫斗茶图》共绘四位人物,皆男性,作斗茶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此画作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宋代茶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安徽)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南有嘉茗赋》是对北宋中期茶事兴盛的记叙和思考。

其中作者以文学的语言对宋代官茶鲜叶原料的等级划分:一之日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宋代最上品的贡茶,常以雷始发声的惊蛰节气为候,这时采摘的是茶芽,细小如雀舌麦粒,是最等级的茶叶原料。二之日鸟喙长,撷而焙之以备乎公卿。时光流逝,茶芽外包叶片稍长,如鸟喙状,采下的芽叶还是用来制造贡茶,以供皇室公卿之用。三之日枪旗耸,搴而炕之将求乎利赢。一芽一叶的一旗一枪或一芽两叶的一枪两旗,民间采而制茶以求贩卖规利。四之日嫩茎茂,团而范之来充乎赋征。随着天气转暖,茶叶生长迅速,采制成茶饼以缴纳税赋。

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不时啜而不宁。赋中更是写出不论中原地区的汉族还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每天饮茶而不嫌厌,不论是富贵之人还是贫贱之人,不喝茶都不得安宁。

茶艺术绘画以茶为内容的画作是的重要的体现


绘嘶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茶为内容的画作是茶文化的重要的体现,它对于一定时期社会上人们的饮茶风尚的反映除了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唐代是一个文明昌盛的朝代,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文学艺术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唐代的大画家很多,他们的画作中不乏体现茶事的内容之作,主要有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周昉《琴啜茗图》和作者不详的《官乐图》。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一幅历史故事画,讲述的是,受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前往会稽将和尚辨才所珍藏的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骗到手的故事。画图中除了主角辨才和萧翼外,左下还画有两人煮茶的情形。一个老仆人守在风炉

旁手拿“茶夹子”正要搅动“茶汤”,旁边的童子手拿茶托盘,弯腰,准备“分茶”。茶几上,摆着茶碗、茶罐等茶具。此图反映了唐代僧人以茶待客的情形,对于研究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器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有史料价值。 宋辽夏金元时期,是茶风大盛的时代,这一时期反映茶事的画作主要有北宋宋徽宗的《文会图》、辽墓壁画《茶道图》、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和《茗园赌市图》、南宋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元代作者不详的《茶道图》、元代赵盂颊的《斗茶图》、元代赵原的《陆羽烹茶图》等等。其中,宋徽宗的《文会图》反映的是文人集会的盛况,其中有温酒备茶的场面。刘松年的《撵茶图》反映了宋代从从磨茶到烹点的全过程,以及用具、点茶场面等。赵孟颊《斗茶图》反映的是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的情景。总之这些罔画各具特色,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茶人茶事。

明代是中国古代茶丈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反映茶事的作品主要有文微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唐寅的《事茗图》、《品茶图》和《烹茶图》,仇英的《松问煮茗图》,丁云鹏的《玉川煮茶图》、《煮茶图》,陈洪绶的《停琴品茗图》等。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反映的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徽明与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情景,观此图可领略明代文人茶会的情趣。唐寅的《事茗网》反映的是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品茶图》与《烹茶图》则展示了唐寅闲居生活巾的茶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