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

发布时间 : 2019-11-28
普洱茶和黑茶 黑茶和普洱茶 黑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普洱茶和黑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相关知识!

普洱茶,云南的世界名茶普洱茶是以古普洱府所管辖地区的云南大叶种茶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后发酵)形成的符合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这里包含了义:四个条件:

一、产于古普洱府辖区

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设置普洱府,普洱府治所(官衙)设在现在的普洱县城里(原宁洱县),普洱府下辖现在的思茅市、整个西双版纳州和临沧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古普洱府)生产的茶叶,是认定普洱茶的第一个条件。

二、原料是大叶种的晒青毛茶

大叶种是中国云南特有的茶树品种,一般茶叶叶片长12至24厘米,有革质感,比其他茶树品种叶片厚韧。

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制成晒青毛茶。把鲜叶从茶树上采下来,通常采摘一芽三叶,经杀青(用高温破坏鲜叶的酶活性,除去青草气,蒸发鲜叶中的水分,释放鲜茶叶中的香气)之后揉捻,使茶叶成条索,晒干,就是晒青毛茶。用大叶种制成的晒青毛茶是普洱茶的原料要求。

三、经过自然发酵或人工发酵。

晒青毛茶,或把晒青毛茶紧压成饼、砖等形状,称为生茶。放置一定时间,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在温度、湿度等作用下逐渐发酵,为“自然发酵”,成品为自然熟化普洱茶。把晒青毛茶放在人工制造的适合茶发酵的温度、湿度环境中,在短时间内催化使茶熟化,这个过程为“人工发酵”,成品为普洱熟茶。

四、成品要符合《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

1973年,经云南省勐海茶厂反复试验,人工渥堆发酵而成的普洱熟茶产生了。普洱茶的人工发酵工艺以及相关的地方行业标准相应产生。符合以上条件的茶,就是云南普洱茶。cY316.coM

人文普洱,魅力普洱“普洱茶”是三个越来越火热的字眼。

普洱茶的概念(沱茶)走进茶叶市场卖普洱茶的地方,店家会问:

“您要生饼还是熟饼?”生饼?熟饼?听起来有点发蒙,还有乔木茶、台地茶,还有什么号等等。

cy316.com编辑推荐

紧压茶的来历以及发展


紧压茶产生是什么原因

紧压茶是为了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方便,将茶压缩干燥,压成方砖状或块状,为了防止途中变质,一般紧压茶都是用红茶或黑茶制作。紧压茶一般都是销往蒙藏地区,这些地区牧民多肉食,日常需大量消耗茶,但居无定所,因此青睐容易携带的紧压茶。

紧压茶历史发展过程

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

紧压茶加工中的蒸压方法与我国古代蒸青饼茶的做法相似。

紧压茶生产历史悠久,大约于11世纪前后,四川的茶商即将绿毛茶蒸压成饼,运销西北等地。到十九世纪末期,湖南的黑砖茶、湖北的青砖茶相继问世。紧压茶独具的品质特性是,除了它具有较强的消食却腻,适应各地少数民族特殊的烹饮方法之外,是它具有较强的防潮性能,便于运输和贮藏。由于过去产茶区大多交通不便,运输茶叶是靠肩挑、马驮,在长途运输中极易吸收水分,而紧压茶类经过压制后,比较紧密结实,增强了防潮性能,便于运输和贮藏。而有些紧制茶在较长时间的贮存中,由于水分和湿度的作用,还能增进茶味的醇厚。

所以直到如今,以各种茶类加工制作的压缩茶,不仅在国内是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需要量多,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售量。

如何打开紧压茶中的茶饼?


如何打开紧压茶中的茶饼?

茶饼,现在运用很广。白茶、六堡、生普、熟普,都有茶饼的形态。追溯起来,早在唐代就已经有茶饼了。只是不管从做工还是大小,古今之间已经是大不相同。只能说,如今的茶饼中还含有唐代茶文化的基因。

如今的茶饼,肇始于云南普洱茶。起初云南各民族,也会制作紧压茶。但不是饼茶,而是竹筒茶、紧团茶、柱状茶、方砖茶等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正式批准颁布了云南茶法。茶法规定,买卖云南茶叶需持“茶引”。朝廷批准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购茶一百斤。

除此之外,云南茶法还特别规定了凡是交易之茶须是圆饼状。圆饼绝不可随意为之,每个重七两(清朝十六两为一斤),每七个圆饼为一筒,每筒总重49两。朝廷向每筒征税银1分,那每张“茶引”可买三十二筒(约合老称一百斤),上税银三钱二分。自此之后,云南上下做出的茶就都是七两一饼。七子饼的名称,也就因此而来。

在当年,一饼七两一筒七饼,是云南普洱茶的标志性规格。但如今则不同,白茶、六堡这些本不压饼的茶叶品种,也都学着制起了茶饼。形状还是圆形,但并不严格按照老称七两的标准去压制。像白茶压饼大小各异,不见得是七两。所以也没有人说是“白茶七子饼”,而就是直接叫白茶饼了。六堡茶的情况,也是如此。

茶饼,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茶叶体积。不仅便于运输,更利于存放。但拆茶饼,很多人却一直视为畏途。那这次,咱们就借着聊茶饼的历史,顺便讲讲茶饼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误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饼压制,确有松紧之分。但总体上讲,徒手生掰仍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也有些朋友,善于巧妙借用各种工具。但剪子、改锥、榔头什么的,也就不要跟着添乱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些“武器”杀伤力太多,一不留神容易伤到自己。

至于竹制的茶匙或是茶针,本是茶席上的小物件。它们过于脆弱,这种力气活还是别麻烦他们了吧?

工具

正确的方法,是用一把顺手的茶刀来拆分茶饼。

茶饼看似结实,但其实拆时也要用巧劲。如果乱戳一起,一方面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还容易将茶饼戳碎。本是一饼好茶,愣是给拆成了“高碎”。

正确方式

1其实不管哪类茶饼,都是一层层压在一起。因此,找到层与层之间的衔接点最为重要。毕竟,那才是茶饼最为脆弱的部分。

2找好切入点后,将茶刀顺势插入茶饼。注意,第一个动作就是直直的深入茶饼。茶刀没入越多,则越为成功。

3随后,慢慢横向移动茶道。也就是说,将茶饼的“创口”由“点”变成“面”。

4先插后扫,接着就可以撬了。请注意,这个动作是撬。利用杠杆原理,慢慢的撬开茶饼。

这样取茶,既不费力还可以很好的保持完整度。相比之下,白茶更为松软好撬,可称为入门级的练习茶。至于普洱茶,一般压的更紧,实操起来,则真是需要机智与勇敢相结合了。

龙凤茶饼:紧压茶鼻祖


我国古代,曾有龙凤团茶的记载,如宋徽宗之《大观茶论》中云: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再如熊番之《宜和北苑贡茶录》中说,盛朝开实末,下南唐太平与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瞩目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茶饼多采用两种高级优良的陈茶配合,绝不用茶末,茶角等副茶为原料,便与砖茶有别,且加工过程绝不参杂其它原料,使质味纯真。制造过程自原料配合挑剔一蒸熟冷却匀堆压模定型出模修边初烘静置再烘静置补火冷却至包装,须经2至4星期的时间。制造各过程依原料的质及成品的等级种类作适当的控制如蒸熟过度色黄味淡带泥浆气,反之蒸熟不足,则质坚色青易携带草木之气;水多质易变,水少缺少粘性。初烘温度高,再烘宜降低。若制高级龙凤茶饼则静置期中温度保持2529℃,湿度8左右,经10余日即产生色泽金黄夺目灿烂的黄霉菌,俗称金黄花。此菌属子担菌纲曲菌科曲菌属,能分泌淀粉酶及氧化酶等,可使淀粉等转化。

茶叶经此发酵过程,使溲味消失,而产生一种特有香味,当然会产生对人体无害的青霉菌、青曲菌、黑曲菌等。待此菌成长(35日)再行高温覆烘、中温再烘,最后用低温出模后先行阴凉。通风静置数日,不经发花期,直接用长期低温烘干者。其色泽乌润,滋味温和醇厚,作者归入另一级。此等制法尚为作者所首创,可产生不同的茶汤品质。

冲泡时,每一小方块可加沸水1至1.5(浓或淡)升,经35分钟,不加搅拌,即可自动散开,注入茶杯,水色橙黄澄清,毫无混浊,即可供10至15人饮用,连续冲泡3至5此,茶汤尚有滋味。最后其茶渣,亦可入口咀嚼下咽,齿颊留茶香,后香无穷尽。大块的龙凤茶饼,每次全饼冲泡,可供50人至100人之饮用,很适合团体使用,旅行携带也亦方便。若分次碎取饮用,宜妥为密封保存。此饼可耐久存不变质,万一因湿润而发霉,立即复干后仍可饮用,但品质已降。此茶若浓泡宜少饮多品,不可牛饮。

论饼茶、紧压茶的起源之谜(二)


宋代有一位名叫李石的士人,在他所编撰的《续博物志》(卷七)中,许是参照了比之樊绰的《云南志》更为可靠的史料罢,于是他则断然删剔了樊绰所谓“散收无采造法”的字样,并且代之以“采无时”这样一个精当的措词,堪称笔力不凡也。只因西双版纳一带,大抵属于亚热带,部分则是属于热带的气候,故而常年可以采茶,无须象江南一带那样,讲究什么明前茶,雨前茶这类。所以,“采无时”之说,则集中表达了西双版纳一带采茶的特色。

此外樊绰笔下的“蒙舍蛮”之说,纯乎是歧视和诬谤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贬称,因而亦被李石删去。李石笔下的文字则是这样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而饮之。”

前面说过,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虽说在先秦前后、两汉前后史籍上难以觅得破释的现成答案,不过却也不乏可资参考的某些侧面线索,兹即引述于下。

侧面线索之一:“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茶)蜜……皆纳贡之。’此中之‘巴蜀之师’,据史家考证,乃是今云贵川三省的八个小族国人组成,其中的濮人,就是今勐海县布朗族的祖先……也就是说,在商周时代,勐海就产茶,史料及史诗中理应有更多的记载。“(引自雷平阳《普洱茶记》)

我在这里尚要补充一点:常璩在《华阳国志》中除了著有《巴志》和《蜀志》之外,尚还撰著了《南中志》。这个“南中”,即相当于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南中在巴蜀之南,故以名之。《南中志》称:“平夷县……有石兆津安乐水,山出荼(茶)蜜。”这恰好与《巴志》所述的纳贡之茶,彼此对应起来。那么,既然南中“山出茶蜜”,兼之昔日巴蜀之师中又有聚居于勐海县的布朗族之祖先,这么说来,其所纳贡之茶,何尝不就是云南之茶呢?而且这种贡茶,依我推断,它很可能就正是云南普洱型茶呢。

至于像普洱饼茶这类紧压茶的发生和形成,那当然是由其特有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诸般因素所决定的。俗谚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茶呢,其道理也一样,即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也。

上古时代的云南及其茶树原生地一带,全然是一个处于封闭状态的神秘王国。后来随着茶叶贸易之路的开拓,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遂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频繁起来。鉴于他们的茶叶绝大部分都须行销到遥远的邻国,诸如印度、南洋一带去,行销到西藏以及大西北一带去,即使行销到中原去,同样也须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远途辗转而不已。试想,云南境内茶叶的行销,如何才能适应于上述这般的远途运输呢?唯一的良法就是生产紧压茶。于是南中的茶子,率先制成型样各异的紧压茶,诸如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团茶,砖茶,竹筒茶,则先后应运而生,远销四方,流誉海外。

而谁能断然否认,这南中之茶,压根儿就不是普洱紧压茶呢?

再说,普洱紧压茶发源于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的另一个必然因素,我想,那是跟自然条件即当地高温高湿的气候有着直接关系。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部分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个别地方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一般绿茶,在如此气候条件之下,即在温度和湿度都相当高的情况下,很不容易贮藏,或则很快失却其自然香味,或则易于发生霉变。

诚如前面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勇敢而聪明的西双版纳人并思茅人的祖先,必是老早老早就发明了紧压茶即后发酵的青茶之制法,这样不仅便于行销远地,而且也便于日常贮藏。

普洱紧压茶的这种优异特色,很早就被南国一带的茶商和茶人所发现,因而在广州,在香港、在澳门一带,甚至更远的如在东南亚,在南洋一带,云南普洱型茶(紧压茶),竟皆历久风靡而不衰,畅销达于至少百年以上!

这里且以香港为例——

香港回归前夕,我曾先后两度在那里小住,走访了大大小小茶庄并茶楼和茶铺。我发现香港茶肆最是赏鉴这样一副茶联,即:

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

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

此联中这些些名品之茶,彼此却并非平起平坐的。在香港茶商和茶人的心目之中,首屈一指的则是云南普洱茶。无怪乎大小茶庄,则每每以云南所产的陈年七子饼茶,弦耀于市,招徕顾客。

据记载,香港在回归前后,每年销售的普洱紧压茶,竟达五六千吨!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简直就是一座南国海上的普洱茶都!

香港那里的气温比内地高,湿度尤其大,因而一般绿茶在那里极易霉变。相比之下,作过后发酵处理的七子饼茶之类紧压茶,便被香港茶商们所青睐。只因它即使稍稍受潮后,仍可及时予以晾干,或则烘焙。这就是它胜于一般绿茶的独特优异之处。

当然喽,关于云南紧压茶的起源之谜的破释,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跟我国上古茶史的探索和史前茶谱的发掘,彼此则有着直接间接的内在联系。

论饼茶、紧压茶的起源之谜(一)


普洱饼茶的起源迄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这里所说的普洱饼茶,其旨却并非是就饼茶说饼茶,而是以饼茶作为一种类型标志,就此用来论说普洱型各种紧压茶,包括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团茶,竹筒香茶等等。因此所谓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实质上即指云南紧压茶和中国紧压茶的起源之谜。

那么普洱饼茶到底是发源于何处呢?其文化渊源来自哪里呢?某些学者断然论定,它是来自陆羽的《茶经》,全然承袭了陆羽的衣钵,或说是继承了唐、宋、元三代的“团茶”之衣钵。不过,他们深感遗憾的是,陆羽所撰的《茶经》之中,却“唯独漏掉了最能继承他衣钵的云南普洱茶”!

中国饼茶并非经由陆羽之手发明的。因为早在唐代之前,而且至少早在南北朝之前,甚至更还在两晋之前,我国就有饼茶闻世。它恰恰就记载在陆羽的《茶经》上。其原文是这样的:《广雅》云:荆、巴间茶叶作饼,叶老,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引自陆羽《茶经·七之事》

且看此文的记述中,既有饼茶的采制法,又有饼茶的饮啜法。而且就饼茶的采制法来说,其时至少已然有了两种:一种是采来老叶做成的饼茶,一种是采来嫩叶做成的饼茶,两者的制法则各各不同;这就是所谓“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至于叶嫩者呢,则其在饼成之后,当然就无须以米膏出之。那么,这个饼茶的采制法和饮啜法是何人记载下来的呢?更重要的是,它是什么年代记载下来的呢,而且其所记载的则又是何地出产的饼茶呢?

先且从《广雅》说起罢——

《广雅》本是一部字书。而中国饼茶最早见之于历史记载的,准确地说,最早见之于汉文的历史记载的,就在这部字书上。《广雅》的作者张揖。张揖,乃魏国清河(即今河北)人也。张揖曾任“明帝太和中博士”,而“太和”即魏明帝年号(227-233),当然乃属三国时代无疑。这就是说,早在陆羽《茶经》问世的五百余年之前,中国饼茶就已然见诸史籍。

再说《广雅》记载的饼茶,原文说是出自“荆、巴间”,所谓“荆、巴间茶叶作饼”之说,就其所指的地域而言,不止是指现今的四川、湖北一带,而且还指现今的云南、贵州一带。那么,在上述四个地域之中,何处最有条件足以作为中国饼茶的滥觞之地呢?

依我拙见,中国饼茶的滥觞之地,理当就是云南,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西双版纳并思茅一带,只缘这里乃是中国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之故也。

这个推断有无载诸史册的史据呢?历史并未恩赐给我所谓载诸史册的现成答案。只缘那时在云南的茶树王国境内,所有土著部族尚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当然无法作所谓载诸史册的文字记载。而汉族的王公大臣及其御用史官之辈,则又把那些土著部族视为可怖的蛮夷,当作征服而供其奴役与剥夺的对象,哪里还会记载他们的什么创造与发明,赞美他们的什么智慧与文明呢。即如后来到了唐代,由朝延派驻南诏古国的汉官樊绰,他虽在他所编撰的《云南志》(卷七)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此言却亦不足以为据也。

既然说是“散收无采造法”,但接着却又说是“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在事理上说得通么?试问,若是无有采茶法并制茶法,那么,银生城界诸山之茶,怎么竟会采制出来而转运行销于蒙舍即今洱海地区一带去的呢?而且,那些“蒙舍蛮”所采用的吃茶之法,恰恰是饼茶的饮啜法,并且恰恰跟上述《广雅》所说的饼茶之饮啜法,两者煞是相似呢:一则说,“用椒、姜、橘子笔之”;一则说,“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且看一个是三国时代的饼茶饮啜法,一个是唐代晚期的“蒙舍蛮”所用的无以名之的饮啜法,两者相隔达五百余年之久,吃法竟是如出一辙的相似,这个茶史之谜,试问,该是难解还是不难解呢?

紧压茶产生的原因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紧压茶是为了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方便,将茶压缩干燥,压成方砖状或块状,为了防止途中变质,一般紧压茶都是用红茶或黑茶制作。紧压茶一般都是销往蒙藏地区,这些地区牧民多肉食,日常需大量消耗茶,但居无定所,因此青睐容易携带的紧压茶。

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

紧压茶加工中的蒸压方法与我国古代蒸青饼茶的做法相似。

紧压茶生产历史悠久,大约于11世纪前后,四川的茶商即将绿毛茶蒸压成饼,运销西北等地。到十九世纪末期,湖南的黑砖茶、湖北的青砖茶相继问世。紧压茶独具的品质特性是,除了它具有较强的消食却腻,适应各地少数民族特殊的烹饮方法之外,是它具有较强的防潮性能,便于运输和贮藏。由于过去产茶区大多交通不便,运输茶叶是靠肩挑、马驮,在长途运输中极易吸收水分,而紧压茶类经过压制后,比较紧密结实,增强了防潮性能,便于运输和贮藏。而有些紧制茶在较长时间的贮存中,由于水分和湿度的作用,还能增进茶味的醇厚。

所以直到如今,以各种茶类加工制作的压缩茶,不仅在国内是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需要量多,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售量。

云南在巴黎推介普洱茶和咖啡


日前,由法国茶叶委员会组织的云南茶叶及咖啡推介会在巴黎六区著名的法国工业之家举行,云南省商务厅李嵘副厅长率领的云南代表团刚下飞机就直奔推介会现场,巴黎13区华人副区长陈文雄、中国驻法国使馆商务处代表、法国外交部和商业部等各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推介会。

法国茶叶委员会主席奥利威·斯卡拉在欢迎讲话中说,云南代表团为中法在茶叶和咖啡方面的友好合作与交流来到巴黎。云南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叶的起源可能来自云南,云南最古老的茶树已有2000多年的树龄。在现代社会中,茶是仅次于水的人类饮用最多的饮料,法国茶叶的消耗量虽然不大,但法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优势,法国能够接受世界不同的茶文化。法国很多人对中国的茶叶和咖啡了解不够,举办这样的推介会将使他们对云南茶和咖啡有全新的认识和发现。

李嵘说,云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特殊的气候决定了云南的茶叶和咖啡都有很高的品质。此次代表团中有唯一和可口可乐公司一样获得2008北京奥运授权的龙润茶叶集团,有云南百年皇印茶叶有限公司,还有云南最大的有机咖啡生产商。法国人很浪漫,喜欢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上饮酒庆祝,云南茶叶有着健身和解酒功效,会让法国人喜欢。云南和巴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巴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云南旅游景点也受到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喜爱。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促进中法朋友和企业家的合作与交流。

在欢迎仪式后,推介会进入贸易洽谈阶段。法国工业之家是1895年3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的所在地,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在这里放映。在这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大厅里,中法双方贸易人士就茶叶和咖啡方面的合作进行了交流。法国各界来宾还品尝了多种品味的云南精品茗茶,很多人边喝边称赞云南茶“太好喝了”,女士们则对月季花茶情有独钟,并纷纷表示这种茶将会受到法国人的喜爱。一位与会人士的话很具代表性:云南在法国工业之家举行茶叶和咖啡推介会,不仅是地点的巧合,而且有着深刻的寓意,意味着云南茶和咖啡将在世界上得到越来越广泛地传播,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和欣赏云南的茶叶和咖啡。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典故


普洱,在英语中亦被称为Pu-er或Pu-erh。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