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人爱喝花茶?北京人的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北京黑茶 茶文化 北京乌龙茶

【www.cy316.com - 北京黑茶】

喝茶饮茶时南方人的习惯,后面渐渐传到了北方去。北京虽然不产茶叶,但是他们爱喝茶,而且嗜饮茶,饮则必饮花茶,而茉莉花茶在其中地位不可替代,甚至茉莉花又被老北京戏称为"茶叶花"。

老北京人喝茶的茶具颇为讲究,有一定規格。普通人家沏茶多用茶壶,一个黄铜茶盘子,擦得亮亮的,上摆一把细瓷茶壺,配六个同色花样小茶杯。茶叶罐、盖碗,需是成套的,盖碗是给贵客或家中老人用的。北京人爱饮花茶,尽管茶叶品种很多:毛尖、雨前,珠蓝等等,但老北京人钟爱喝香片(北京花茶)为主要用茶。

北京人的茶文化

老北京历史上或产茶,先秦时黄河流域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至5℃,适合茶树生长。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茗,荼芽也。"可资证明。但茶叶真正被重视当在唐代,宋代才普及,即所谓"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此时北方气温下降,想饮茶只能从南方舶来。

唐人饮茶,已在其中加橘皮、花椒、生姜等,到北宋时,则名贵药材入茶已成风气,比如加龙脑的茶被称为"龙脑香"。

到了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中说:"茉莉薰茶及烹茶尤香"。赵希鹄《调燮类篇》也说:"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畔……",可见,此时以花入茶已很常见。

在茶中加香料,因当时以团茶、散茶为主,前者只能皇家、贵族使用,后者流行民间,散茶长途运输不便,易损失茶香,用花香补茶香,不失为妙法。且古人饮花亦很常见,所谓"上品饮花,下品饮茶"。

朱元璋称帝后,他来自民间,惯饮散茶,对传统的上品团茶一概不用,为提高散茶档次,遂有窨制技术,可见花茶已深入民间。

随着明清两代以北京为统治中心,江南对花茶的喜好渐渐冷却,因新茶经窨制后多成陈茶,失去了清新的豆香气。但在北京,花茶却成了标准饮品,一者北京地下水较硬,偏苦涩,不宜绿茶;二者北京与游牧民族来往多,后者长年饮砖茶,不习惯绿茶的寡淡;三者茉莉花可以治泻肚,有助消化。

以上就是有关老北京的饮茶文化知识介绍。茶是很健康的饮品,可以明目、利尿、排毒等。北京人喜欢遛鸟或者是唱京戏的习惯,然后再来喝点儿花茶,这样的生活很闲逸哦!

小编推荐

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喝茉莉花茶?


每个地域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茶叶密码,它们关乎生活习惯,关乎地域性格,关乎历史记忆。就像单丛之于潮汕,沱茶之于重庆,普洱之于云南……而对于北京,地位迄今难以撼动的主流茶类,是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令人倍感亲切,价格亲民以及市井气似乎起了作用,成为“京味儿”的代言,钻进许多老北京人儿时的记忆里,成为了他们一辈子都戒不掉的瘾。

喝茶,有“品者”,也有“饮者”。前者极尽风雅之能事,后者世俗中也不乏可爱,两者都在北京这个六朝古都空前的演绎。在老北京,不同于那红墙黄瓦的雄伟宫殿里的喝茶人,普罗百姓大都没有细细品茗的心态,点点滴滴都充斥着实用主义的智慧和市井生活的气息,喝起花茶来,“茶具不厌其大,壶盛十斗,碗可盛饭”,煮开的沸水甚至要浇点在地上,听到有“噗”的一声,方确认是开水,方可浇上碗中的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竟然成为不产茶的北京特产,是令人诧异的,尤其为什么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北京人都有点“蒙圈”,好像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茉莉原产于印度,一般认为于西汉时传入中国。历史学家曾意丹提出了茉莉第一站是福州的说法:福州在西汉时称“东冶港”,是当时进贡道路上的一个点,当时东南亚一带小国家的贡品就是从“东冶港”进人中国的,茉莉花或许就是作为贡品之一进入福州。不管怎样,福州栽培茉莉花具有1700多年的背景,因此福州有了“茉莉之乡”的美誉。著名的福州才女王真曾填过一首《清平乐·茉莉》:“芳苞泫露,冉冉暗香度。纤手量珠曾几许,犹忆冰盘幽贮。夜阑枕簟生凉,梦回斜月侵床。惆恨隔廉人远,相思空袅钗梁。”

到了宋朝,便有史料记载出现了将茉莉鲜花和茶叶进行拌和窨制的工艺,利用茉莉花吐香能力和茶叶强吸附力的相互作用,像《天龙八部》中的北冥神功一般,原本就“内力”很强的茶叶加上茉莉鲜花的香气,怪不得能成为“中国十大茶”,而被传至海外更是化身成来自“中国春天的味道”。

对于茉莉花茶如何传入北京成为日常饮品,并无清晰的历史痕迹,茉莉花茶在宋朝成为士大夫赏玩的香料茶,明朝末期开始商品化,规模化生产是从清朝开始。北京从清朝开始成为“世界中心”开启了一个时代。各地佳品入都城,自然也少不了茉莉花茶。

传说一位叫陈古秋的茶叶商人在南下寻茶后,将茉莉花茶带回北京,这种异香扑鼻的茶叶便迅速地流行开来。

有人说北京人喜欢品饮花茶是因为水太硬,北京的水质总体上是硬、涩、咸、苦。再好的红茶绿茶乌龙茶,用这种水泡出来都成了香低味淡、品质欠佳的“废茶”。唯独茉莉花茶,不存在此问题,这便养成了习惯。

北京地势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地下水的运移方向为从西北到东南。

位于北京西北著名的燕山山脉支脉北京西山,是北京是地下水的发源地或必经之路。西山主要由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的沉积岩和中生代晚期的火成岩组成,隶属于华北板块。华北板块晚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的地层已碳酸盐岩为主,如雾迷山组、铁岭组、府君山组、马家沟组等,光雾迷山组就是元古代厚度达上千米的白云岩地层。因此当水流过此类地层的时候会溶解大量钙离子和镁离子,这就形成了口语中“水质偏硬”的说法。

在视觉上同样也有感知:在北京电热壶用几个月后就会有一层厚厚的白垢。地下水水源中含有钙镁离子很高,特别是有碳酸氢根离子存在的,在水烧开后,便形成碳酸盐的沉淀,也就是常见的水垢。

水中钙镁离子含量高,易与硫酸根结合,发苦发涩,在正常饮用水的酸碱度下,会影响茶多酚的溶解,使茶汤味变淡。而浓郁的茉莉花香不仅能掩盖水质不良的问题,凸显茶香,还能将茶叶中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减弱涩感,让茶味变得更醇厚。

口味问题一解决,北京人性子里“爱茶”的隐性因子逐渐显露,茉莉花茶大受欢迎,就连帝王皇家、达官贵人也“拜倒”于它的香气。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京城周边的百姓跟风,这种习惯也就流传下来。

“老北京”习惯晨起喝茶,把茶喝透了,这一天才舒坦。老舍先生也是:“有一杯好茶,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或许也是在每天氤氲的清爽茉莉花香中,才有了裕泰茶馆里常四爷、秦二爷和王掌柜的故事。

南城张一元和北城吴裕泰,是北京人认准了的招牌。两个皆是在清朝由徽商创立,提供从价格极其亲民的“高末”,到上品“白龙珠”等几十种不同档次的茉莉花茶,后来更是推出茉莉花茶味道的雪糕和甜点,主攻年轻消费者。不管与茉莉花拼和的是哪种茶,也不管那款茉莉花茶是什么价格,甚至不管花茶的味道会变成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口中,都离不开一个“香”字。

除了水质、历史、品牌、价格,造成北京人爱喝花茶的原因,网上还有流传“效仿大运河南端苏州、扬州人的生活风尚”,或者是“茉莉花辛热、去寒积,适合北京寒冷的冬天”等说法。但真要当面问起这个问题,长期被惯养在茉莉花的香甜中的北京人已经无法说出个所以然,他们想了半天,憋出一句:“就是香呗!”

真的是香呵,拆开一包茉莉花茶,那香气是逼人的,不然怎么“茉莉一出,则百花不香”呢?北京人对茉莉花茶的喜爱也是这般霸道,不用讲道理。就像在面前有一张沙发,葛优和大张伟都会知道以什么样的姿势躺上去,茉莉花茶也是,给北京人一个大搪瓷杯,一撮花茶,有的或许还想要点白糖,然后他们就知道怎么把自己过得倍儿爽。反倒是纠结于这些问题的我们,显得有些过思虑了。

北京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于北京茶文化发展窥视历史变迁


北京,现在中国的首都,国际化大都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北京外边上是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内心却有抹不掉的古朴历史。北京人爱喝茶,北京文化又兼具包容性,因而在北京能够喝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茶叶。根据不同的喝法儿,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喝法儿。下边小编将为您介绍一下,带您来体验体验老北京的饮茶历史。

头一种喝法儿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走长道儿,甭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天桥一带,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

卖大碗茶的现在也还有,不过全都改成茶摊了,名声赫赫的大碗茶集团公司就是从这儿起的家。这种茶摊在旅游区常能见着。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北京城还有一路喝茶的,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既然喝的是讲究,那一般的茶馆还真伺候不了这路人,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现在可以了,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甭管您是喝中国茶,喝外国茶,甭管您怎么讲究,它都能伺候你,它比你还讲究呢!不过,你既然是打算讲究一下,就免不了要花上几个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上几个朋友,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讲究那么一回、两回的还可以,真要是天天这么个讲究法,恐怕还真招架不住。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也不象第一种那么将就。甭管经济条件如何,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只要有口饭吃,怎么着还不得弄壶“高末”喝呀。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派,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一直等到喝“透”了,这才能吃了早点,出门干营生去。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当,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满、蒙、汉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统一中国的时候所依靠的军事力量,政府为了保证随时都有足够的兵源,不准闲散的八旗子弟离开八旗自谋生路,他们只能依靠朝廷发给的粮饷度日,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比咱们上班都守时。

当然上茶馆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这一点和西洋的咖啡馆其实是一样的。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有的茶馆专作某一类人的生意,你比方说打小鼓收旧货的小贩,他们每天都在固定的茶馆歇脚聚会,一边喝茶,一边交换情报,他们管这地方叫“攒儿上”。北京城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也在固定的茶馆聚齐,一边喝着茶,等着包工头儿来叫人,他们管这儿叫“口儿上”。所以与其说这类茶馆提供的是茶,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处廉价的社交环境。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社会环境变了,市场条件也变了。八旗子弟的“铁杆庄稼”没了,蹲茶馆也蹲不起了。大茶馆日渐萧条,相继歇业,代之而起的是各类中、小型茶馆。这些茶馆分为专卖茶水的清茶馆;以听评书听大鼓为主的书茶馆;以及附设棋案的棋茶馆,接待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客。此外还有一些季节性的茶棚,其中以什刹海最为着名。每年自立夏到秋分,沿着海子北岸形成了一条茶棚长廊。后来这些茶棚日益发展,并且迁入了各大公园。象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上林春;北海公园的双虹榭、漪澜堂;以及太庙的后河等处。

清末民初,前门外一带先后出现了几处新式的市场,象劝业场、青云阁、首善第一楼,再加上先农坛北边的城南游艺园,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里边都开了一些南式的茶社或茶楼。等到北京城各大公园的茶座相继开张之后,这种茶社的生意也就一蹶不振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北京城里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被固定在一个个的单位里,一个个的岗位上。除了少数老年人,北京城里几乎见不到闲散人。大家都在用同一种模式,按照同一个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没工夫坐茶馆,也不屑于坐茶馆。这么一来,北京城里可就看不见茶馆了。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才又出现了新型的茶馆,可现有的茶馆与老茶馆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老舍茶馆的茶客主要是外国旅游团,茶馆在向游客们展现旧京文化,所以它在硬件方面尽可能地再现了旧京大茶馆的风貌,而且显着比任何一家旧京大茶馆还都要奢华。尽管天桥乐茶园已经作出努力,希望普通的北京市民也能常到茶园里来,但它最根本的宗旨在于表现并提供旧天桥的平民文化一种已经消失了的文化,因此肯定要有不小的一笔投入,这个目的并不容易达到。

其实,无论是今天的北京平民还是当年的北京平民,他们对茶馆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适于休息,适于交流的环境。茶是话引子,茶馆就是谈话的环境。他们的这种需求就象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常规需求,而不是特需。俗是俗了点儿,可人人都有这种需求。这会儿要想约个朋友谈点儿事,谈桩生意,多半是去饭馆,推杯换盏,面红耳赤,大呼二喝,燥得不行,累得不行。还是茶馆更放松一些,更清雅一些。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得替企业家们想一想。茶馆这种环境是需要地皮的,这会儿的地皮这么贵,真要是开个大家伙儿全都能接受的茶馆,一个月下来,刨去税钱、房租水电、各项的挑费,还能剩下什么了?茶钱能赚多少?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快餐店、冷饮店和酒吧的竞争,足够企业家们掰手指头的了。

看样子,茶馆这一行要想再现它往日的辉煌,大概是够呛了。不过,近来也还是吹来了一股新风。有两家书店,在他们的店堂里各自辟出一个小小茶室,读者们手翻新书,口啜香茗,茶香和油墨的香气混为一处,书文化与茶文化合成一体。别的商店都在努力扩大店堂,这两家书店的经营者却割出店堂为读者提供一种环境,这也算是独辟蹊径吧。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人饮茶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北京的饮茶文化包罗万象,其融合了各地的饮茶文化后又衍生出自身独有的特色,老北京人如今在历史的发展下,也在不断学习,吸收着其它文化的精华,并进一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新春茶文化庙会开幕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庙会文化是北京的一种传统文化,过去的春节期间,人们为了增加节日的氛围,通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庙会,庙会有些类似于集市,各种不同的小吃、表演汇集在一起,给参观的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而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茶文化和庙会文化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拉花、福字、生肖玩偶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儿、手工匠人一字排,今天王府井吴裕泰茶馆茶香四溢,以‘暖心、暖冬、暖茶’为主题的吴裕泰第八届新春茶文化庙会正式拉开帷幕。

“茶,香叶,嫩芽。”稚嫩的声音朗诵出经典茶诗,古琴声悠扬婉转,小手在茶具间流转,曲毕茶已泡好,一副生动的中国画也跃然纸上,四位来自东城区少年宫的小茶人带来的精彩表演让在场嘉宾拍手称赞。“少年强则国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吴裕泰一直以来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吴裕泰从20年前开展校企合作,与全市各大中小学校联手研发校本课程,打造少儿茶艺表演队,举行校园茶文化节,培养学生们泡茶、识茶、辨茶的动手能力和爱茶的兴趣,希望他们能够从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活动现场,小茶人还向受邀的几位环卫工人代表奉上一盏香茶,庙会上制作面人、糖画的传统手工艺人一展绝活。吴裕泰董事长赵书新表示:“作为百年老字号,吴裕泰始终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今年的茶庙会,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为少年儿童、基层劳动者送去温暖和关爱。”据了解,今年,吴裕泰继续与东城区少年宫携手,将集中力量为西中街小学搭建学习茶文化的阵地。(北青报记者李佳 摄影汪震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