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之西南名族“吃茶”习俗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茶文化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茶文化。

茶是中国的国饮,是人们最青睐的健康饮品。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是“茶的祖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茶叶从最早的当药、当菜吃开始,到后来的熬煮,以及近现代的泡饮,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茶文化,而在对茶叶的食用方法上,我国不同地区和民族仍保留着一些独特的茶俗文化。比如西南地区民族的“吃茶”!

抓一把茶叶,开水冲泡后饮汁弃渣,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饮茶方式。但是,我国茶文化专家对西南地区各民族“吃茶”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后发现,在茶叶原产地及其周边的若干个省的山区,苗、侗、瑶、傣、仡佬、土家等族人民至今仍保存着客来请“吃茶”的习俗。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利用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从生晒药用、熟食当菜、烹煮饮用到今日之冲泡直饮,茶已成为全世界青睐的健康饮品。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勤晋说:“除少数民族‘吃茶’外,边远山区的汉族也有‘吃茶’的习俗。‘吃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茶中加入许多佐料或香料,和着一起吃;一种是把茶跟粮食加在一块儿。在23个‘吃茶’民族中,有16个在‘吃茶’时把茶末也一起咽下去!”

“吃茶”习俗的分布与古茶区关系密切,其原料多是自采自制的当地大树茶,同时,这一习俗的演变与地理条件、交通、经济也有密切关系,深受中原茶俗文化影响,交通愈方便,“吃茶”民族愈渐渐采用泡茶之法。

精选阅读

各地茶风茶俗之——梅州大埔茶文化习俗


大埔县是广东省梅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城。大埔县历史文化悠久,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大埔县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大埔盛产名茶,饮茶文化在当地已经十分浓厚。那么,大埔县的饮茶文化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大埔县茶园

大埔县茶文化也就是客家人文化,大埔盛产名茶,自然有饮茶习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

人们称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的确,古往今来,饮茶已进入大埔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如婚礼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礼,也是很讲究的;大埔人自古就有好客风气,客来敬茶,以茶联谊,以茶代酒屡见不鲜,不论那方亲友来访,总是以先请人饮茶为上礼,真可谓到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程度;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如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等赏月,合家同乐。

大埔人饮茶,讲究一个“品”字,尤其对品工夫茶作为注重茶艺、领略品茶情韵的一种生活艺术。在品茶中讲究六境,即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如品工夫茶工序就有高冲、刮沫、淋盖、汤罐、热杯、澄清、滤歹、低斟这八道。品茶讲究独特的礼节,如主人斟茶时要用双手,即一手提壶,一手按壶盖表示恭敬,还要壶嘴对准客人,表示有礼貌,切忌背手斟茶,斟茶时也不能把茶斟得过满,常言道:“七分茶八分酒”,过满则被认为欺客;主人续斟时,客人还兴用中指轻点桌面表示谢意等。而品茶者“看色闻香徐啜味,审韵别种品次第”是茶师总结出来的两句名言。按一般经验谈,叫做“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辩”。品茶要有工夫,才能使味觉、嗅觉、视觉都得都得到美的享受,领略到品茗的神韵。不过一般贫苦农民以乾芭乐叶泡共茶饮也不少。

品茶还讲究茶具。好茶须用好的茶具泡饮,这与“鲜花需要绿叶扶持”有同样的道理。茶具的好坏,对茶汤的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都会发生直接影响。故自古到今,人们对茶具的制造和应用,极为重视。如工夫茶的茶具就有茶壹、茶杯、茶盘、茶洗、茶垫、水钵、炭灶、砂铫、羽扇等九种。大埔生产的茶具品种极为丰富,其中以陶瓷制作的茶具为主。如高陂生产的白玉令茶具,玲珑剔透,轻巧秀丽,被誉为“广东陶瓷之花”。大麻等地生产的紫砂壹茶具,外形小巧,淳朴古雅,泡茶不走味,使用的年代越久,色泽越加光润雅致,泡出来的茶汤出越加醇郁芳馨、既是实用品、又是观赏品,兼有收藏价值。

茶室、茶馆是老百姓进行饮茶品茗和精神交流的好场所。建国后,商业供销部门在县城、乡镇设有茶室,颇具有地方色彩,成为赴圩群众、亲友、旅游者聚会坐谈或商价谈生意经的好去处,客来随意落座,泡茶外加茶点,边饮边谈,不无悠然自得,深受茶客欢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县城梅河宾馆等到餐厅茶室设早茶,茶客盈门,饮早茶吃早点,已成饮茶新习俗。

各地茶文化之——漳州茶文化


漳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城市。漳州作为海峡西岸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美誉。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漳州的茶叶在全国乃是世界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那么,漳州的茶文化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漳州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时就已有种茶饮茶的记载,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蕉坑茶韵》、王伟的《清州十咏》、李纶的《临漳志》等。在云霄盘陀岭上(旧称黑龟岭)至今遗有三株宋时古茶树,当地群众称之“宋茶”,相传为岭上二个和尚所种。

入明朝来,就有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所以明末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生产的茶叶不仅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间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精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因而促进茶叶种植,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补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重金购茶。据《海澄县志》,明中叶就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

清代以来,漳州人不仅制茶技术精湛,而且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工夫茶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沿海各县广为流行。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贸易居全省之冠。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初至抗日前夕为2000~6000担。

解放后,漳州茶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漳州已成为闽南乌龙茶出口的重要基地,必将为国家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茶文化之少数名族的茶与婚俗关系


在我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自古以来,茶是中国人爱情和婚姻的信物,以茶作为人们表达爱意的媒介。我国的名族众多,各名族的不同生活习俗构成了不同的茶与婚俗的关系,接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藏族人民把茶叶作为婚姻的珍贵礼品。藏民结婚必须熬出大量色泽红浓的酥油茶来招待宾客,并要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深,这种古朴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只备一杯清茶、一个烧得旺旺的火堆,婚礼就是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致吉祥祝辞,便告完婚。

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是2千克,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以及其他礼品。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送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篷、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能少的

在贵州侗族,当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体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说完,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离开,这门亲事就这样给退掉了。

居住在苍山脚下的白族同胞,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他们都必须以茶代礼,而且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对前来闹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第1道称"苦茶",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砂罐中,待烤至茶叶色泽由绿转黄,且发出焦香时,注入烧沸的开水,随即取浓茶汤饮用,此茶虽香,味却苦涩,"苦茶"之名由此而来;第2道是"甜茶",由核桃仁、红糖加茶水冲泡而成;第3道叫"回味茶",茶水中加蜜糖和花椒调制而成。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生活的甘苦及主人的美好情意。三道茶献罢,方可闹房,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受欢迎而使婚礼不欢而散。

上海市郊一些地方,还有一种"吃糖茶"的婚俗。凡婚娶人家,在新娘过门之时,婆家须先敬一杯放入爆米花的糖茶,然后再沏一碗江南名茶,以示对新娘的盛情款待。

以上就是有关各族的婚俗介绍,由此可见,在婚礼中直接用茶为礼仪的各种礼俗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