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千年茶韵魅力依旧!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千年白茶 惠州黑茶 茶韵红茶

【www.cy316.com - 千年白茶】

惠州是我国广东省下面的一个城市。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部,是珠三角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发展城市。作为广东省文化历史名城,惠州市的文化历史十分悠久,茶文化在惠州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茶文化是惠州历史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茶叶

惠州为多山之地,历来出好茶。根据史料古籍记载,惠州罗浮茶宋代就列为名茶。宋人苏东坡亦有诗赞:“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指的就是罗浮茶。《风俗志·惠州府》记载:“岭外惟惠俗喜斗茶”。可见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从而促使惠州兴盛斗茶之风,说明了惠州的茶事在岭南地区有一定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

惠州古代就有不少名茶,在惠州,宋绍兴四年,苏东坡已将长于惠州松林间的“紫笋”移栽白鹤峰,并有《种茶》诗云“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此“紫笋”是惠州最早见之记载的名茶品种。清代,惠州见之记载的名茶品种还有团黄茶、罗浮茶等。

惠州生态环境好,好山好水好空气是种出好茶的最重要因素。有“广东十大茶乡”称号的博罗县柏塘镇,是一个出产山茶的大镇。柏塘人几乎家家种茶,人人爱茶,开门是茶园茶山,进门泡的是柏塘山茶。

博罗罗阳镇、湖镇镇、公庄镇、横河镇、泰美镇等,也是出产山茶的地方。其中罗阳镇的田牌山茶、湖镇镇的石芽坝茶、埔子茶,公庄镇的官山茶,横河镇的白马山茶在当地名气都不小。

惠东县也有一种有名的茶——— 宝溪口茶,是宝口镇联和村南坑村民小组出产的火烧窑茶。该村民小组位于海拔1000多米乌禽嶂南麓、莲花山脉皱褶间、西枝江源头,整个村子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四面环山,终年云雾缭绕,很适合种茶。

据说,南坑村蓝氏先祖对茶情有独钟,在南坑安家后,先祖就在乌禽嶂上种起茶树。而后,蓝氏先祖300多年的客家传统炒茶工艺一直流传下来。

惠东县的咸茶名气也很大,这种咸茶既可当茶又可代饭,它的来历已无从考察。咸茶的配料有红豆、黄豆、乌豆、花生、油麻、茶叶米、香芋等。先将爆米及豆类煮熟,然后放入花生粉、油麻、香菜,也可放入少量胡椒粉、茶叶碎。惠东客家人除了用咸茶待客外,遇到吉庆嘉事也要用到咸茶。

龙门县也有不少好茶。龙门北部边界的密溪林场,海拔500多米,当地山高林密,环境清幽,气候凉爽宜人。深山密林掩藏着一片茶园,茶园在一片向阳小山坡上,茶场因为地势高,早晨经常云遮雾罩,直到上午八九点才退去。云雾缭绕之中,茶园若隐若现,所以人们就形象地取名为 “云雾茶”。为保持品质,云雾茶加工至今还保持纯手工炒制。

在龙门还有一种特别的茶——— 南昆山毛茶。南昆山毛茶原本是高山中的野生茶,与其他植物混生在野外,以前当地人要喝毛茶就要每年清明时节进入深山中寻茶。

惠阳区沙田镇的桔塱茶,因出产在沙田原桔塱村而得名。该村四面环山,最高的三坑顶有海拔700多米高。三坑顶长年云雾缭绕,这里生长着一种叶片稍大的野生茶。或许当年野生茶好喝,村民就利用野生茶培育出该村特有的桔塱茶。

从上面我们知道,惠州茶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惠州不仅具有十分悠久的茶文化,而且在现在,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茶产业,惠州的茶文化在茶产业的发展中继续传承下去。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cy316.cOM编辑推荐

千年茶史话广西


[摘要说明]千年茶史话广西

广西的茶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腾飞的,以前走得很慢,不是因为没有好资源,而是因为未能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管国内各种茶书怎么“遗忘”广西茶,但首先得承认,广西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广西通志稿》记载:“白毛茶,产田阳、凤山、扶绥、那坡诸县……概属野生。”又道:“明山茶,产上林、武鸣等县,茶树不待人种植……多生高山石隙中。”《广西特产物品志略》也说:“后山茶……产龙州等县,树婆娑而矮,叶椭圆而长,边缘有锯齿,野生山中。”时至今天,凌云县青龙山、贺州桂岭开山村、大新等地还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

早在秦汉时期,广西就有茶叶栽培痕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西东北部属于楚的疆域,制茶可能是从楚属湘水流域传播而来。秦汉以后,灵渠沟通荆楚与广西水运,为广西茶业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桂平县志》说,茶“始于汉晋之间,至唐而大盛”。唐代广西茶区有象州和容州。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所言“象州”指的就是广西象州茶区。

唐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赋诗描述当时茶叶加工情景:“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赏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至宋朝,广西茶叶发展成为商品,并开始课税。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即征茶税),规定60斤茶纳铜钱600文,当时广西茶税达1183贯960文(每贯1000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广南西路茶叶产量高,分布较广,位于今天的融水、临桂、灵川、兴安、荔浦、永福、贵港、玉林、平乐、平南、宾阳等地均产茶叶,形成了当时融州、静江府、郁林州、昭州、浔州、宾州六大茶区。

清代广西茶区扩大到60多个县,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之多。其中,凌云白毫、横县南山白毛茶、开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苍梧六堡茶等,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茶。

横县南山白毛茶似乎不太为人所知,但它的历史是深厚的,在横县那阳乡南山种植的历史有500多年。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全国24个名茶中,有广西南山白毛茶的份。1915年,南山白毛茶以“白毫显露,滋味浓厚”的口感,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银质奖章。1933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给南山白毛茶题赠“品胜武彝”匾额。

清末民初,广西茶叶兴旺过一段时间,最高年产量达10万担左右,主产区在苍梧、贺县(今贺州)、横县、藤县、岑溪等县。当时岑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岑溪最好是山家,七六二山好种茶。

三六九圩担去卖,归来猪肉共棉花。

“七六二山”是指岑溪境内的筋竹、诚谏、水汶、樟木等地,歌谣反映了当时岑溪制茶的兴旺景象。

民国时期,广西茶叶成为出口商品,1915年到1929年的15年间,广西平均每年输出茶叶约30万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茶叶生产进入衰落时期,茶叶出口受阻,销量锐减,茶价下跌。1933年,一公斤茶叶可换3.7公斤大米;10年后的1943年,一公斤茶叶还换不到0.5公斤大米。苍梧六堡茶的身价也跌得厉害,从1929年前的每担30元左右降至抗战时期的十八九元。1945年,广西种茶规模只剩11万余亩的面积、不足1500吨的年产量,约占盛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5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茶9900吨;2008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产茶近3万吨。虽然这一规模还远远落后国内茶叶大产区,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广西比较大的茶区有凌云、横县等县。广西茶叶主要分全发酵红茶、不发酵绿茶、后发酵六堡茶和花茶四大类。全发酵红茶主要是红碎茶,以大叶茶为原料,口感浓、强、鲜。花茶有茉莉花、桂花、玉兰花、珠兰等几种。据桂林市茶叶研究所收集的茶树品系有448个,其中广西本地品种78个。

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 品千年茶叶文化


“来,来,来,请坐,喝杯茶。”走进武夷山馆区,正对门口的是天子地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总经理吴强热情地招呼过往观众停一停脚步,尝尝他的茶。谈起茶,吴强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喝茶,喝的是韵味;文化,才是茶最吸引人的地方。”据《山海经》记载,武夷山远古时期称为天子都山,他就把公司取名“天子地”。三天来,第二届茶博会的展馆里,处处是泡茶的人、喝茶的人、谈茶的人。茶商在展示形象、打好品牌的同时,都大打文化牌,突出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突出茶在文化中的地位。武夷山的整个展馆以红色为基调,寓意大红袍,宣传“乌龙始祖,国茶巅峰”。“千年白茶,百年工夫”是政和馆,/special/mc/tieguanyin/" target="_blank">铁观音香飘两岸”是莆田馆;“离天最近的茶”是来自雪域高原的藏茶,信阳毛尖着力点是“中国十大名茶”,安溪八马茶业的卖点是“安溪铁观音十三传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茶展,更是一次文化展。”展馆里,每天进行多场茶艺表演,靓丽的茶艺姑娘身着各种精美服饰,用一杯杯香茗招待四方客人。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昭云说:“为了展出效果,特意到福州为茶艺队订作了服装,到云南定做了绣花鞋。现在喝茶,喝的是文化。”茶为国饮,闽茶为优。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和铁观音独树一帜的色、香、味,酿成了福建茶文化的神韵。茶博会期间,20多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特别引人注目。一位河南女茶商看了还不过瘾,便现学做青。几圈下来,累得够呛,但她很高兴:“卖了十几年大红袍,今天终于自己动手做了一回。”茶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外国客商。来自俄罗斯“茶文化之家”的茶叶采购商巴佳柯洛娃,为茶博会特意制作了一批设计精美、充满诗意的名片,上面印了首印度高僧兼作家thichnhathahn的诗歌:尽饮杯中茶,庄严且悠远/此时我在天地间,万物随我行/慢慢地、缓缓地/无人导引,我心却向未来/留住此刻真情,此刻就是永远。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其间有多少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茶博会上,展出的茶文化也只是其几千年底蕴的一鳞半爪。但是,几千年的茶事证明,心有多远,茶香就飘多远。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福建茶产业、福建茶文化、福建文化产业必将取得更大作为。www.teaw.org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