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罐茶说起,谈谈中国茶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发布时间 : 2019-11-30
五大黑茶 茶叶发展趋势 世界五大红茶

五大黑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午后来上一杯中国热茶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是现在随着茶叶市场的发展,各种茶叶品牌林立,对于不懂茶的新手来说,在如何挑选好茶上可谓是面临诸多考验。在种类繁杂的茶叶品类及价格面前,因为不懂,也没有标准可供参考,心里总是没个底。或是因为此,很多人纵然想喝茶,也就作罢了吧。多么平常的想法,或许这正是茶叶消费的核心痛点所在吧,值得茶企思考和突破。

小罐茶

从小罐茶说起

由以上说起的茶叶消费的痛点及茶业的发展,便不由想起最近做地风生水起的小罐茶。小罐茶自从上市便在行业内引起了一场风暴,受到茶叶行业及饮茶者的极度关注。旁观者也从开始的鄙夷不屑挑剔,发展到了今天的不得不承认其营销的成功,以及其所给予的传统茶叶行业的一记重拳和带给传统茶人的一些思考。

小罐茶从开始就明晰传统茶业的“品类众多、产品繁杂、价格杂乱、过于传统、标准确实”等现状,所以产品的创意定位直奔主题而去。以八大名茶品类的名茶非遗传承人作为背书,直接以“小罐茶、大师作”作为诉求,来树立小罐茶的产品品质。同时,标准化的产品、价格、规格以及大规模的广告传播,树立品牌形象的同时,也给了消费者一个标准化产品的价值参考。同时,小罐茶大气、轻奢、时尚的包装直接切入茶叶最核心的市场:茶礼市场,定位于高端商务礼品茶,并直接点明“总裁办公室的待客茶”的定位。与此同时,还强化产品细节,注重消费体验等,紧紧围绕消费者来做文章。

中国茶业发展五大趋势

有人说,我家的茶比小罐茶好喝多了,那又如何?就如很多酒厂说,我们的酒比茅台品质不差,那又怎样,茅台就是茅台。小罐茶与茅台现在还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从它比其他茶企早迈出的这一步看,不仅值得茶企好好思考,也可以看出茶业发展的几大趋势和方向。

趋势一:茶企品牌化

我们可以轻松的说出“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茶叶品类及核心产区,却很难想起哪个茶叶的品牌名称,这就是茶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典型而突出的现状。随同消费者品牌化消费需求的强化,以及小罐茶等茶企对于茶叶品牌的锻造及对于茶叶行业的不断搅动,必然会推动茶叶企业意识的转变及对于品牌的重视,同时也必定会推动整个茶业的品牌化发展进程。

茶企如果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趋势二:产品标准化

小罐茶就是产品标准化的典范,标准的规格、标准的包装形式、标准的价格,正是这些标准化的要素,让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不用因为价格的高低、品质的优劣而疑惑,不会因为对于价格、品质没有参考标准而担心自己被欺骗。因为它是标准化的产品,它有着统一的标准、级别、价格,让消费者消费中有了价值参考。同时也让收礼人知道礼品的价值所在。礼品的价值共识是送礼过程中最先考虑的,因为它是社交工具,关乎着送礼人的面子。

与此同时,产品标准化不仅可以解决价值共识的问题,同时产品卫生、饮用过程体验等也必须通过产品标准化要解决的问题。

趋势三:包装时尚化

是年轻人不喝茶吗?数据显示,大多年轻人是了解茶叶的健康价值,同时也有喝茶的意愿,对于喝茶并不排斥,只是茶企没有给予年轻人喝茶的理由。茶叶企业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运作思路,让他们固守着茶叶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难以突破自我,他们太过于固守自我,而忽视了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以往经常看到的茶叶包装大多要不是奢华富丽的礼品盒,要不就是自饮散茶的毫无个性及品质感的包装,而随同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产品品质、追求格调化,喜欢与自己个性相吻合的产品格调。在产品包装上则追求时尚化、简约、有格调且具有品质感的包装。同时,随同大家环保意识的加强,包装设计一定要考虑环保需求。

因此,茶企一定要跳出固有的思维,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来打造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趋势四:消费便利化

想一想,为什么很多人有喝茶的想法但却一直没有行动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买茶便利性不足。传统购茶的场所一般停留在茶城或茶叶专卖店,除非是购买礼品送人,不然单单为几两茶叶跑一趟茶城总觉得有点不值当,当然很多老茶客是会为了茶叶而不辞辛劳的,但是很多潜在消费者或是偶尔喝茶者,迈出这一步都比较艰难。近几年,电商平台的崛起,使得茶叶消费有了新的销售渠道,解决了很多自饮的问题,但是依旧不能达到快消品的随处购买的便利。

而茶叶要想走进年轻人或是说更多群体之中,那么一定要解决消费便利性的问题,当然,电商渠道是必不可少的,而快消品的核心渠道例如商超、便利店等渠道,则是茶叶便利化进程中必须攻克的渠道。当然,茶叶消费便利化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企业们的共同努力。

趋势五:注重消费体验

小罐茶那个著名的撕膜师其实就是对于消费体验的优化与锻造。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他们可以通过企业在产品细节、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诚意与付出,因此而对企业产生好感及信任,从而形成品牌忠诚。

消费体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企业从理念、运作思路、服务体系等各个细节系统构建并长期坚持的事情,尤其是茶叶企业在品牌化、标准化的进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体验,更要打造茶叶快消化产品的美好消费体验,这是必然趋势。

Cy316.com延伸阅读

五大中国黑茶 关于五大中国黑茶


想了解《五大中国黑茶》知识吗,丰富的《五大中国黑茶》内容等你来看!

当下国内茶行,黑茶异军突起。云南普洱茶、四川雅安藏茶、湖北赤壁青砖茶、湖南安化黑茶与广西六堡茶同列五大黑茶之属,但五大黑茶到底有何相同之处?五大黑茶又有何不同之处?却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笔者以自己五年来行走五大黑茶产区的一点经验与心得,以为一家之言,供大家商榷。

五大黑茶被同列为一类,依据有两点:其一是院校的教科书,教科书中将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与黑茶六类,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类、紧压茶、萃取茶、茶饮料、非茶之茶等,五大黑茶分属于黑茶与紧压茶之属;其二是茶叶分类的国家标准,标准中规定了茶的定义,将非茶之茶清出茶类(另外归类为代用茶,更准确);不提基本茶类的概念,直接将再加工茶类归为第七类,如此就有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青茶)、黑茶与再加工茶(包括紧压茶、花茶、袋泡茶与粉茶),五大黑茶同属于黑茶与紧压茶之属。

无论是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或者是行政部门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五大黑茶都同属一类。在教科书、茶叶分类国家标准修订以前,五大黑茶都同属一类的事实难以改变。顺便提一句,教科书中的分类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学界就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云南茶界去年发起普洱茶不是黑茶的倡议,湖南农大的茶学专家蔡正安教授认为只有湖南黑茶与广西六堡茶才是黑茶,其他茶归类应另当别论,但这都仅限于学界的讨论。

茶叶分类国家标准则是行政执法的依据,当下茶叶提高了安全等级归入食药监管部门,行业内经营企业应当认真对待,否则可能会遭受来自行政部门的处罚。

我们来看看五大黑茶究竟是因为什么被划分为同一类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已于2014年10月27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以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为主,结合茶树品种、鲜叶原料、生产地域进行分类的原则,将我国的茶叶产品明确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

茶叶分类国家标准用八个字来评价:十分科学,非常复杂。不具备完整茶学知识结构的人很难理解,就连当下国内茶行业中从业人员能说清楚的人都不多,更不能指望普通的消费者彻底理解,这是它的缺点,只有寄希望于茶学研究的深化来解决。中国人的思维大多是二元,顶多是三元结构,我们大胆预测,将来茶叶的划分为两类或者是三类,有利于人们的认知,也有利于茶的推广。这都是在未来,而我们生活在当下,只有先搞清楚现在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现行《茶叶分类国家标准》的五项原则是加工工艺、产品特性、茶树品种、鲜叶原料和生产地域。

由此黑茶的一级分类标准是按照产地划分:云南黑茶(代表是普洱茶)、四川黑茶(代表是雅安藏茶)、湖北黑茶(代表是赤壁青砖茶)、湖南黑茶(代表是安化黑茶)、广西黑茶(代表是梧州六堡茶)与其他地区黑茶(如陕西泾阳茯茶等)。黑茶产区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普洱茶、雅安藏茶、赤壁青砖茶、安化黑茶与梧州六堡茶这五种,习惯上称之为五大黑茶。之所以一级分类标准按照产地划分,主要是有助于人们的理解。

黑茶的二级分类标准是依据加工工艺与产品特性划分,有将属于黑茶再加工茶的紧压茶合并为一类的趋势。已经有的国家标准包括:茯砖茶、青砖茶、花砖茶、黑砖茶、康砖茶、金尖茶、紧茶、沱茶,还有正在征求意见的千两茶、湘尖茶。已经发布的紧压茶国标不规定产地,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比如茯砖茶,大家印象中产于安化,实际上发源于泾阳,而四川等地都有生产;再比如康砖,大家认为产于雅安,实际上云南、贵州、湖南都有生产;再比如沱茶,大家都认为产自云南,实际上四川、重庆都有生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已经发布的二级分类的国家标准不规定产地,是因为许多产品早已经超出了原有生产地域。

在茶叶分类标准之下,还有产品标准。国家标准《普洱茶》、供销合作社行业标准《雅安藏茶》、地方标准《安化黑茶》、地方标准《梧州六堡茶》等。分类标准与产品标准初步形成一个体系。产品的标准则既规定产地,又规定茶树品种、鲜叶鲜料、加工工艺与产品特性,为的是保护产品特色,本质上属于地方利益驱动下的行为。

既然现行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属于最高标准,我们就依据其分类的五大原则: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为主,结合茶树品种、鲜叶原料、生产地域来进行的划分,看看究竟异同何在?

其一是产地

云南、四川、湖北、湖南与广西是中国五大黑茶主产地,实际上黑茶产区早已经突破了五大产区的地域限制,遍布全国各茶叶产区,但仍然以这五大产地声名最为显赫。

其二是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从野生型、过渡型到栽培型,从乔木型、小乔木型到灌木型、从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到小叶种,从有性系群体种到无性系的良种,都是在自然条件与人为干预之下不断的进化。在茶树的发源地云南,拥有自然优越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所以普洱茶标榜为乔木大叶种,实际上也有中小叶种。四川则截然相反,明确标榜自己是中小叶种的优越性。湖南安化则标榜自己是云台山大叶种。六堡茶则标榜自己是苍梧群体种。突显自己品种上的不同,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实际上却是地方优势品种所加工出来的产品更具特色。但另一方面各大产地在历史上都有过从省外引进品种的经历,笔者在云南就曾亲眼见到过引自福建的乌龙茶品种,也在广西见到过引自云南的大叶种,还在安化见到过引自福建的福鼎大白、福鼎大亳等品种。各大产区的品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没有绝对的纯正性。更何况茶树都来自同一个祖先,核心的基因相同。所以在茶叶分类的国家标准里,茶树品种被列为次重要的参考性因素。

其三是茶树鲜叶

鲜叶的釆摘标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上看,黑茶源自绿茶中的大宗绿茶,釆摘标准向来不若名优绿茶细嫩。自唐以降,细嫩的名优绿茶都是给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来享用,余下的粗老原料才用来加工大宗绿茶、黑茶。远离产地的边销茶区,根本就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有就不错了。另外一个因素,直到如今边销茶都是民族特需品,售价低廉。某茶企负责人曾经说过他们厂出产的一块茶砖,八十年代在边疆能换回来一只羊,现在连一斤羊肉也买不到。现今的边销茶仍是如此,所以为了控制成本边茶原料的粗老自然不可避免。如今面向内销的黑茶,原料的嫩度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如普洱茶一度走入误区,釆摘细嫩的芽头来制作。现在大家终于认识到对于黑茶来讲,原料的过分细嫩与过分粗老同样的不可取,适度的成熟度成为共识。

其四是加工工艺

工艺才是黑茶分类最主要的分类原则之一。也正是因为工艺的不同,围绕黑茶的分类才产生了极大的争议。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简明扼要的概述黑茶的工艺,来阐述黑茶的加工原理。

所有五大黑茶都被分作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两大阶段。所有的黑茶都标榜自己的加工工艺复杂,这是事实,核心在于茶叶加工的目的就在于让其成为可供饮用的饮品。细嫩的原料只须经过绿茶简单却又精妙的工艺就可以实现。对于粗老的黑茶原料来讲,源自绿茶的工艺不足以让其成为可口饮品,需要增加工序,釆用更复杂的工艺才能达成这一目的。也正因如此,黑茶不断深化工艺步骤,造就了在所有的茶类中工艺最为复杂,也保留了完整的初、精制工序。

从鲜叶到毛茶的加工被称为初制工艺。黑茶毛茶类的初制工艺毫无疑问是从大宗绿茶工艺演变过来的,现在普洱茶的原料仍然延续的是晒青绿茶的工艺。其他的黑茶事实上也有用大宗绿茶加工工艺的,比如四川藏茶的毛茶,广西梧州的六堡毛茶等,既有炒青,亦有烘青、晒青的工艺。而除开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之外,四川的藏毛茶、湖南的黑毛茶、湖北的老青茶与广西的六堡毛茶,在初制工艺中都强调渥堆,区别只在于发酵程度的轻重,究其本质并无差别。

从毛茶到成品茶的加工被称为精制工艺。初制工艺的水平越高,精制工艺的难度越低,反之亦然。众多黑茶之所以后期精制工艺繁复,全在受到原料与初制工艺的限制,实质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弥补。近年来以名山头古树普洱生茶为代表的茶质的飞升,脱离大宗茶而跻身名优茶品质行列,全在于原料与初制工艺的精细化。这也是面向未来,其他黑茶品质提升的必由之路。

黑茶加工工艺中的核心在于发酵。脱胎于大宗绿茶的晒青毛茶制成的普洱生茶,历史上曾经无意中将发酵完全交付于自然陈化发酵。普洱熟茶则经过精制工艺发酵后,再交付于自然发酵。藏茶、青砖茶、安化黑茶、六堡茶,至少需要初制工艺毛茶发酵一次,精制工艺再发酵一次,最后交付自然陈化发酵。发酵只有次数的多寡,时间的长短之分。本质上都属于高照教授所说以黑曲霉菌为主的转化,都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黑茶精制工艺中大多都有紧压的工序。篓装的六堡茶、湘尖茶即是如此;而紧压成型的饼、砖、沱、柱形花卷、枕头形金尖、紧茶等形态,只有造型的区分,所以都属于黑茶紧压茶之列。

黑茶中的发花技艺源自陕西泾阳,传到湖南安化,复又传回陕西,周而复始,现在已经扩散到各大黑茶产区。云南的蒋文中教授申请有专利熟普洱发金花,广西的金花六堡茶等业已涌现。

其五是产品特性

这亦是黑茶分类的两大核心原则之一。一种茶,产品的风格与先天的环境、气候、土壤与茶树品种,后天的加工工艺、运输与贮存条件密切相关。蔡正安教授的总结极为精僻: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存放是升华。所以成品黑茶的产品特性,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单就产品来讲,当年的新茶,只有以名山头古树普洱生茶臻于名优茶品质的境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包括普洱熟茶在内的其他黑茶,当年的新茶口感并不尽如人意。好在黑茶的优点在于调节代谢功能,饮用之后身体舒畅谓之体感。黑茶类存放十年以上,既有口感又有体感,以实际感官审评结果来看,黑茶存放三十年以上渐至臻于化境,且有趋同之势。是故对邓时海教授的理念深为赞同:喝熟茶、存生茶、品老茶。

想要将黑茶喝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精研当下茶学中的四门核心学科《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与《茶叶生物学》,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茶学中尚待解决的难题,诸如茶类的划分问题,如何更加简易,有待未来的探索。黑茶老茶的陈化也属于未知的领域,只有寄希望未来的研究来解释科学的原理。

佛教中有句话: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借以表述黑茶,殊为相宜。于黑茶来讲,喝茶为的是健康,品茶为的是艺术。前者属于健康驱动,于人身体有益。后者属于审美驱动,所为精神享受而已。前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做偈曰:七碗受玉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唯愿大家在一盏茶中能获得身心的滋养!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五大中国黑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中国黑茶的五大产地


湖南黑茶

主要集中在安化生产,安化是中国黑茶的发源地,具有千年历史。安化黑茶中的千两茶被誉为“世界茶王”此外,益阳、桃江、宁乡、汉寿、沅江等县也有一些生产黑茶的产地。湖南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湖南黑茶条索卷成泥鳅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烟香。黑毛茶经蒸压装篓后称天尖,蒸压成砖形的黑砖、花砖或茯砖等。

湖北老青茶

老青茶别称青砖茶,又称“川字茶”,产于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采割的茶叶较粗老,含有较多的茶梗,经杀青、揉捻、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而制成。以老青茶为原料,蒸压成砖形的成品称“老青砖”,主销内蒙古自治区。

四川边茶

四川边茶分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两类,四川雅安、天全、荣经等地生产的南路边茶,压制成紧压茶——康砖、金尖后,主销西藏,也销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灌县、崇庆、大邑等地生产的西路边茶,蒸后压装入篾包制成方包茶或圆包茶,主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南路边茶制法是用割刀采割来的枝叶杀青后,经过多次的“扎堆”、“蒸”、“馏”后晒干。西路边茶制法简单,将采割来的鲜叶直接晒干即可。

云南普洱茶

云南黑茶是用清毛茶经潮水沤堆发酵后干燥而成,统称普洱茶。这种普洱茶条索肥壮,汤色橙黄,香味醇浓,可直接饮用。以这种普洱茶为原料,可蒸压称不同形状的紧压茶——饼茶、紧茶、圆茶(即七子饼茶)

广西黑茶六堡茶

六堡茶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制造工艺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六堡茶制成毛茶后再加工时仍需潮水沤堆,蒸压装篓,堆放陈化。六堡茶成品有红、浓、醇、陈等特点。

中国的五大黑茶是什么?


当下国内茶行,黑茶异军突起。云南普洱茶、四川雅安藏茶、湖北赤壁青砖茶、湖南安化黑茶与广西六堡茶同列五大黑茶之属,但五大黑茶到底有何相同之处?五大黑茶又有何不同之处?却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笔者以自己五年来行走五大黑茶产区的一点经验与心得,以为一家之言,供大家商榷。

五大黑茶被同列为一类,依据有两点:其一是院校的教科书,教科书中将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与黑茶六类,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类、紧压茶、萃取茶、茶饮料、非茶之茶等,五大黑茶分属于黑茶与紧压茶之属;其二是茶叶分类的国家标准,标准中规定了茶的定义,将非茶之茶清出茶类(另外归类为代用茶,更准确);不提基本茶类的概念,直接将再加工茶类归为第七类,如此就有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青茶)、黑茶与再加工茶(包括紧压茶、花茶、袋泡茶与粉茶),五大黑茶同属于黑茶与紧压茶之属。

无论是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或者是行政部门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五大黑茶都同属一类。在教科书、茶叶分类国家标准修订以前,五大黑茶都同属一类的事实难以改变。顺便提一句,教科书中的分类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学界就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云南茶界去年发起普洱茶不是黑茶的倡议,湖南农大的茶学专家蔡正安教授认为只有湖南黑茶与广西六堡茶才是黑茶,其他茶归类应另当别论,但这都仅限于学界的讨论。

茶叶分类国家标准则是行政执法的依据,当下茶叶提高了安全等级归入食药监管部门,行业内经营企业应当认真对待,否则可能会遭受来自行政部门的处罚。

我们来看看五大黑茶究竟是因为什么被划分为同一类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已于2014年10月27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以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为主,结合茶树品种、鲜叶原料、生产地域进行分类的原则,将我国的茶叶产品明确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

茶叶分类国家标准用八个字来评价:十分科学,非常复杂。不具备完整茶学知识结构的人很难理解,就连当下国内茶行业中从业人员能说清楚的人都不多,更不能指望普通的消费者彻底理解,这是它的缺点,只有寄希望于茶学研究的深化来解决。中国人的思维大多是二元,顶多是三元结构,我们大胆预测,将来茶叶的划分为两类或者是三类,有利于人们的认知,也有利于茶的推广。这都是在未来,而我们生活在当下,只有先搞清楚现在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现行《茶叶分类国家标准》的五项原则是加工工艺、产品特性、茶树品种、鲜叶原料和生产地域。

由此黑茶的一级分类标准是按照产地划分:云南黑茶(代表是普洱茶)、四川黑茶(代表是雅安藏茶)、湖北黑茶(代表是赤壁青砖茶)、湖南黑茶(代表是安化黑茶)、广西黑茶(代表是梧州六堡茶)与其他地区黑茶(如陕西泾阳茯茶等)。黑茶产区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普洱茶、雅安藏茶、赤壁青砖茶、安化黑茶与梧州六堡茶这五种,习惯上称之为五大黑茶。之所以一级分类标准按照产地划分,主要是有助于人们的理解。

黑茶的二级分类标准是依据加工工艺与产品特性划分,有将属于黑茶再加工茶的紧压茶合并为一类的趋势。已经有的国家标准包括:茯砖茶、青砖茶、花砖茶、黑砖茶、康砖茶、金尖茶、紧茶、沱茶,还有正在征求意见的千两茶、湘尖茶。已经发布的紧压茶国标不规定产地,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比如茯砖茶,大家印象中产于安化,实际上发源于泾阳,而四川等地都有生产;再比如康砖,大家认为产于雅安,实际上云南、贵州、湖南都有生产;再比如沱茶,大家都认为产自云南,实际上四川、重庆都有生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已经发布的二级分类的国家标准不规定产地,是因为许多产品早已经超出了原有生产地域。

在茶叶分类标准之下,还有产品标准。国家标准《普洱茶》、供销合作社行业标准《雅安藏茶》、地方标准《安化黑茶》、地方标准《梧州六堡茶》等。分类标准与产品标准初步形成一个体系。产品的标准则既规定产地,又规定茶树品种、鲜叶鲜料、加工工艺与产品特性,为的是保护产品特色,本质上属于地方利益驱动下的行为。

既然现行的《茶叶分类》国家标准属于最高标准,我们就依据其分类的五大原则: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为主,结合茶树品种、鲜叶原料、生产地域来进行的划分,看看究竟异同何在?

其一是产地;其二是茶树品种;其三是茶树鲜叶;其四是加工工艺;其五是产品特性

……

中五大茶类的文化中国


中国茶的制作工艺中,有一道重要工序叫“发酵”。茶叶的颜色,营养成分和口感等都是依赖于茶叶的发酵程度,发酵的好,茶叶才能色香味俱全。而发酵程度是我们用来分辨茶叶种类的重要依据。中国的十大名茶,包含了五大茶类,也正好对应五色、五行,代表了中国茶工艺和文化的最高境界。

绿茶:是一杯清晨的提神茶,让你开始精神饱满的一整天。

绿茶五行属木,属于不发酵茶。茶叶仅经过“杀青”保留其绿色外表,然后经过不同制作工艺成型。绿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成分,矿物质丰富,对抗辐射、防衰老、增强抵抗力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茶品多达上千种,造型各异,是最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茶类。浙江、安徽、江西三省是我国绿茶的主要基地。

代表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阳毛尖等

红茶:是一杯温暖的下午茶,陪你度过一段闲暇浪漫的惬意时光。

红茶五行属火,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因其完全发酵,比较温和,因此在养胃方面的功效特别突出,特别适宜胃寒的人群饮用。其他功效包括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

代表名茶:川红功夫、滇红功夫、祁门功夫等

白茶:恰似初恋,淡淡地却令人回味悠久。

白茶五行属金,是福建的特产,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其制作方法采用天然晾干的方式,从而茶味非常自然纯净。白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白茶在中国的产量不高,但因其茶味比较淡,广为欧美人士喜爱。

代表名茶: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等

黄茶:如一抹晚霞,温情无限好。

黄茶五行属土,是我国的特产,轻发酵茶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种闷堆渥黄工序,使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点。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

代表名茶: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等

黑茶:是暗夜里远处的青山,充满岁月的沧桑厚重。

黑茶五行属水,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制造过程中往往要渥堆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最常见的种类为普洱茶。而普洱茶根据其发酵种类分为生茶与熟茶。普洱生茶主要可以清理肠道,有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适合年轻人群,不过生茶的活性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普洱熟茶相对温和,其降脂、降压和养胃效果优于初制生茶,也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群。

代表名茶:云南普洱、安化黑茶、梧州六堡茶等

福建安溪:茶业专家齐聚中国茶都 共谋我国茶业发展之路


2017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于本月21日在福建安溪成功召开,我国各地的茶业专家,齐聚在中国茶都,共同谋划我国茶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在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一、培养相关人才;二、打造全国品牌;三、调整商业模式。那么,我国茶产业未来该如何发展呢?一起来看看吧。

安溪县县长刘林

21日,第七届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暨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国茶都”福建安溪开幕。来自全国茶叶界的知名专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以及全国各地龙头茶企负责人和各主要产茶区政府领导近500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茶产业发展之路。

安溪县县长刘林霜表示,当前,正值中国茶产业转型提升、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素有“茶业界达沃斯”之称的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暨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在安溪举办,“对于安溪茶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茶产业如何与金融资本对接、如何转型升级等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成为中国现代茶业建设的全新起点,有力推动中国茶产业转型提升、跨越发展。”

开幕式上,安溪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共同加快安溪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方发挥自身拥有的技术人才优势,以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研究开发等方式,助推安溪茶产业发展。

此次研讨会上,经济学博士陈富桥代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重磅发布了《中高收入群体茶叶消费行为与升级方向》深度研究报告,报告深度解析了中高收入群体的茶叶购买与消费行为特征,通过对这一最有消费实力的群体的分析,揭示未来的消费升级方向,进而提出市场开发与引导策略。

安溪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研讨会议题新颖,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活动丰富充实,形式新颖多样,纵观茶产业全局,对中国茶产业业态创新和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安溪是铁观音的故乡。2016年安溪涉茶总产值达148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并以1424.38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茶叶类首位,安溪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溪铁观音,好喝一声轻”的品牌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在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安溪经验”、“安溪样本”,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次研讨会期间,安溪打造茶庄园,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八马茶业转型发展的经验在会上进行交流,为与会人员贡献了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锦囊妙计,引起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们的共鸣。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政府、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承办。

茶的五大精神


千种植物饮料中,唯独茶成为了国饮,好像茶天生就是中国人性格的代表。

我们常说,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照亮自己,明白更多道理。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茶中的道理,是隐晦而深刻的。

其实茶里果真包含了很多精神奥义呢!

一、茶之坚强

茶树对生长地没有特别要求,不论土质肥沃与贫瘠,哪怕是在荒山上瓦砾堆里,都能活下来并成长起来;对气候也没有特别要求,酷暑也好,严寒也罢,都能尽情地吸纳天地之精华,年复一年,四季常青,既绿化环境又净化空气。

采摘后在制茶师傅的手中,茶叶要经历一轮淬炼,无论是下锅炒制,还是揉搓成条,发酵转化,都是在极力放大茶的好,转变成令人愉悦的味道。

最后一道,泡茶,茶遇热水方能幻化出最好的滋味。无论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一刻茶都毫无保留的释放自己,直到茶汤无色无味,完成了使命。

二、茶之平等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身份,是什么职业,是男女老少,在茶桌前坐下,就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泡茶人也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每一杯茶都是一样的香甜。喝茶的时候是不需要分别心的。等级高的茶就一定适合更多人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真实的感受。

三、茶之宁静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清神静心,顺应四时,默默然与世无争;茶的内敛不浮华之秉性,以及茶叶在壶中静静地浮沉,并在没有喝彩声和欣赏之目光的情况下,悄然自我绽放、自我释放,不也达到了极高的清静境界吗?

喝茶让人的心更静,茶中的苦、涩、鲜、甜、香气成分,混合成一个让人喜欢的茶味。这样的茶喝到身体里,血压会稍降,肌肉会放松,精神状态更好,人不由自主变得沉静下来。

此外,我们都不希望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喝茶,安静的环境能让我们放松,烦忧的事情也可以暂时抛在脑后。心静的状态更能泡出一杯好茶,品出茶叶里更细微的滋味变化。

四、茶之尊敬

每一片茶叶都来之不易,如果你也去过茶山,就会知道制茶之不易了!每每想到茶农的手作辛勤劳动,心想都不要随意丢弃茶叶了。喝茶时我们要珍惜每一泡,对每一杯茶都充满敬意。

有了这个前提,喝茶场景下的所有,我们都会心怀尊重的态度。

茶室中的一朵花,一束光,每一件器具,以及泡茶的人,都是构成这个美好时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小小的感受,也能有知足的快乐。

五、茶之美好

茶生长于大自然的灵明之气里,并将其所吸收的日月之光华,内化为丰富的有益成分,遇水舍己成茶饮后,使广大饮者不仅解了渴还获得了营养,其幽雅的芳香更是沁人心脾,可谓功德无量。

茶即使是升华到艺术的层面,也是离不开它是“一杯好喝的茶”这件事的,表现的手法也没有规矩。这一切都是真情实感,茶从不装,即使我们给它一个华丽的外衣,入口的那一刻它就是原本的样子。一口好喝的味道,是茶真实的美好。

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摘要说明]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食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大体上经过吃、喝、饮和品四个阶段。“吃”是指将茶叶作为食物来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将茶叶作为药物熬汤来喝的,“饮”是指将茶叶煮成茶汤作为饮料来饮的,“品”是指将茶叶进行冲泡作为欣赏对象来品尝的(饮是为了解渴,可以大口饮下。品是品尝,需要细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种方式发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会时期,后一种方式较晚,很可能晚到魏晋时期。 历来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我国食用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所谓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将茶树幼嫩的芽叶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当做食物。后来人们在食用过程中发现茶叶有解毒的功能,就作为药物熬成汤汁来喝,这就是所谓的“得荼乃解”。平时也会将茶汤作为保健的饮料来饮用,民族学的材料已证明原始人是已经采集一些特定的树叶熬成汤汁饮用,在一些产茶地区,自然也会将茶汤作为日常饮料。考古学家已经在浙江杭州跨湖桥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熬汤的茶叶和完整的茶树籽,可见,我们民族饮茶的历史至少也在一万年以上。 但是,从现有的文献记来看,直到三国时期为止,我国饮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药用和饮用阶段。如汉代文献提到茶叶时都只强调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国时孙皓因爱臣韦曜不善饮酒而暗中以茶汤代替,是茶为饮料的明证。 从西晋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四川地区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动,开始赋于饮茶文化意味。西晋著名诗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写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认为芳香的茶汤胜过所有的饮料,茶的滋味传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与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疗效无关,而是嗅觉和味觉上的审美满足。西晋文人杜育的《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写品茶活动的诗赋。诗中除了描写茶树生长、采摘等情况外,还提到用水、茶具、冲泡等环节,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鲜花(“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可见,茶汤在此时开始成为品尝的对象。《赋》还提到饮茶具有调解精神、谐和内心(“调神和内”)的功效,则已经涉及精神了。因此中国的品茶艺术的萌芽时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陆羽手里,中国人的饮茶才从食、喝、饮,发展提高到品的阶段,终于将饮茶变成一门生活艺术。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叶的医疗保健功效仅是一笔带过,明确提出“茶之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品茶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并且对唐代的煮茶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从选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筛粉、煮水、加盐、点水、分茶到品尝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 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艺程式。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培育、欣赏异常重视,进行仔细的观察,将泡沫称为汤华,薄一点的称为沫,厚一点的称为饽,细一点的称为茶,采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泡沫之美丽:像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转或小洲弯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动的鱼鳞云,像飘动在水湄之上的绿钱,像坠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饮茶而对泡沫如此讲究,显然不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从视觉的审美愉悦出发,一碗涌动着泡沫的茶汤在陆羽面前成了充满艺术韵味的审美对象,因此才灵感勃发,浮想联翩。可见唐代的饮茶已经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艺术。

同样,唐代的诗人们在品茶之时,也同样不是为了生理上的满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审美愉悦,这从他们大量的茶诗中都着重对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赏可以得到证明。钱起的茶诗《与赵莒茶宴》可以作为代表:“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饮紫笋茶,进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状态,心中的尘垢都被洗净,进入空灵虚静的境界,但品茗的兴味没有穷尽,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却周围的一切,只有倾斜的树影中传来的蝉声更反衬出竹林的幽静。这样的品茶完全是一种诗化的生活艺术,与为解渴而饮茶有着本质不同。 自此以后,历代的茶人们都有同样的自觉追求,宋代茶人还将茶汤的色香味称为“三绝 ”(苏轼:“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他们在品茗过程中讲究茶汤“色香味”的同时,还主动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审美意境,在宋代茶诗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夜啜晓吟俱绝品,心源何处著尘埃”(宋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梅尧臣)。“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文彦博)。“悠然淡忘归,于兹得解脱”(吕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让文人雅士们提升为高雅艺术,因为明代废除了蒸青饼茶,盛行散茶冲泡,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视,无论是茶、水、具、境、泡、品每个环节都有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功夫茶艺的形成和成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时,寺庙僧道向他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种小壶小杯冲泡、小口细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来盛行于闽粤地区的功夫茶艺。功夫茶在我国传统茶艺中最具艺术韵味,在冲泡、品饮过程中有一系列规范程序,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是难以掌握的。仅就品尝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时指出茶之香味可分为四个品级:“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于山水之间也。”它与人们的生理满足全然无关,而是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级享受。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品茗艺术,它是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与时俱进的,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简称之为“茶艺”。“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地区首先使用的,用来概括品茗艺术而有别于“”一词,这是台湾茶人的一大贡献,因为将“茶艺”从“”之中剥离出来,有利于品茗艺术的健康发展.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对泡茶提“技艺”,是因为它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具有技巧性。对“品茶”提“艺术”而不提“技艺”,是品茶时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汤入口之后如何去欣赏、体会美妙的艺术境界。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艺的操作中才能体现精神。有了精神的观照,茶艺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韵。有了茶艺和,茶文化才有载体和灵魂。 可见,茶艺确实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容易迅速实现机械化。外国虽然也没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们只是将它当作一种饮料,尽管也讲究茶的滋味、香气和颜色,却并不注意茶叶的外形,更不会去追求什么茶叶形态之自然之美。他们可以用红碎茶和绿碎茶生产袋泡茶泡饮,不象我们那么讲究品茶艺术,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枪、雀舌、鸟嘴之类,也不在乎什么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美名。所以他们的茶园和茶厂里可以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实现机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叶。这是至今中国茶叶生产总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巴蜀茶文化的形成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中唐时期,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烏龍茶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这部《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烏龍茶。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方大行其道。《茶经》的问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亦因此名扬天下,并为朝廷所知而召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仕途,竟不就职。晚年他由浙江而至江西上饶隐居.《茶经》是一部论茶专著,它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陆羽开始的茶的这种划时代的变化,正是当时茶风盛行,人们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体现。宋代茶业的发展 宋元茶叶生产发展中的一个特点,是由团饼为主趋向于以片茶、散茶的为主。北宋前期,茶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这是属于紧压茶类,特别是在北苑贡茶中,这类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和技巧,日趋精湛,不断创新,无论是在外形和内质上,都达到了团饼茶的最高峰。由于宫廷用茶要求,煮茶方式和品饮方式与民间乡饮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团饼茶在作为宫廷之用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和煮饮方式都比较繁琐,对于一般的普通饮用者来说,则多有不适合的地方。因为一般的劳动者的饮茶,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不可能去购饮价值昂贵的团饼,而且也无暇去精心烹制。他们总是希望价值低廉且煮饮方便。于是,在过去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就出现了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宋朝时,对那些团状、饼状的紧压茶常称之为“片茶”,而对那些散状的茶叶,在当时又称为“草茶”,或“散茶”。 明清茶文化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现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张大复则在次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化境,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茶未来发展的十大新趋势


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文化意义与物质内涵比肩。目前,茶叶已发展为一个健全的产业,它的消费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局限,正以时尚化、便捷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茶之所以能从古代一直绵延到今天,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充分尊重传统的同时也不排斥与时代相结合,有一种兼容并蓄的力量。

1、茶食品、茶饮料

茶是天然的抗氧化剂、风味改良剂和营养功能助剂。速溶茶、茶酒、茶火腿、茶叶籽油……打破了茶千百年以来作为饮料的传统形象,所用的原料几乎都是毫不起眼的低档茶或边角料等,然而最终却创造出了远远超出原料本身的价值。

因此,茶在食品、饮料行业的渗透与融合,为增加食品、饮料产品的花色品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国内外业界都热衷于将茶引入一些容易被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与喜爱的休闲食品上,开发出茶冰淇淋、茶巧克力、茶爽含片、茶糕点、茶香肠等及茶汽水、茶酒等创意产品,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赢得了一批忠实的“粉丝”。

2、茶膳

除了茶可以品以外,茶还同食物一样可以吃。这里所说的“吃”,不是硬生生地把茶给吞下去,而是有艺术地吃。

将茶入膳,或为主料,或为佐料,把茶的色、香、味等风味特征与食材有机结合,使菜肴既赏心悦目,又美味可口,而且还能通过茶与食材的结合发挥二者的保健功效。

茶膳是品茗、馔食以及养生相互渗透与参融的结果。

3、茶保健品

茶是健康的饮料,而且茶最初便是作为药用的,如何科学健康地利用茶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茶树浑身都是宝”。一棵茶树,从叶到根、茎、花、果中,都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功能性成分。

其中,茶多酚是茶中保健功能最多、最齐全的成分,加之提取技术的日臻成熟,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医药、保健品行业应用得最普遍,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4、茶服

茶服,是面向茶人、推崇国学文化以及向往朴实文化生活的人士提供的一类服饰产品,以感受自然、内心舒适为突出的特点,让人观感、以及心感俱佳的良好体验。

茶服是将茶道文化与时装进行结合的一次跨界尝试,通常立意于儒家文化与宋代美学,崇尚清淡自然、不执不妄的中和之道。

未来茶服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

5、私杯

中国传统茶具,多是“一壶配多杯”的格局,如今,茶圈里出现了一种新风尚:不管去哪喝茶,都带上自己的专用杯,即“私杯”。人手一盏,既卫生健康,别有一番雅趣。“私杯”必然是茶人们的心头爱,都做得非常精致,有特色,尤其是一些从知名窑口出来的,或是手工柴窑烧制成的,由于原料、工艺皆属上乘,价位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一只小小的品茗杯,不仅是实用的茶具,更因为它的“独一无二”而成为一件艺术品,是个人品位的象征。

6、私房茶

私房菜早已深入人心,私房茶也跃入茶人的眼帘。

它原本指的是贵客专享的、独一无二的、限量发售的茶,特点是小众流通、有钱不一定买得到。后发展成在专一的区域采摘,靠专人制作的茶。

所谓的“专人”,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是德高望重的制茶高手,也可以是玩茶客,有一条可以肯定:这种茶数量相对稀少。

对于持有人来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人倾向。

7、屯茶

茶,能喝也能收藏。这点在普洱茶、白茶、传统老工艺铁观音【老铁】、黑茶身上,表现尤其突出。

2007年普洱茶收藏热,将茶价推向了巅峰。引得无数懂茶、不懂茶的人争相屯茶。近年来白茶、黑茶等茶类又掀起收藏热潮。

茶叶专家表示,对“陈茶跟风收藏”现象,喝茶人要客观看待,切忌盲目跟风收藏,收藏的时候要注意茶叶的干度和湿度、避光、通风等储存条件,以免茶叶发霉变质。

8、简装时代

近两年,随着三公消费降温,礼品茶市场萎缩,加之市场回归理性,高价茶几乎无人问津。于是产品单价随之降低,茶企的利润摊薄,相应的成本需要降低。茶企把目标投向精简包装成本。

拒绝俗气的奢华,追求包装的设计感,在设计、材质、色彩等方面大胆突破,做出的产品包装简单、利落,色调清新、明亮,俨然已经成为茶叶消费的新趋势。简约化、生活化将成为潮流。

9、茶旅游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茶业的发展,福建、浙江、贵州等各大产茶乡、茶镇都纷纷推出了以茶为题、营销城市、促进旅游的茶旅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展示城市面貌。

另外,各大茶企业也纷纷推出了茶园、茶业制作基地、现场采茶制茶等体验式茶旅,让消费者亲身感受茶的魅力,拓宽销售渠道。

10、茶媒体

随着中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茶文化的关注度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这种势态下,各种茶专业期刊、网站、书籍相继应运而生,使茶文化活动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理论基础。

2013年,随着微博、

泡茶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用沸水泡茶

并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用沸水冲泡的,例如用沸腾的开水冲泡绿茶或是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就会破坏很多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C、P等。另外,如果水温过高,绿茶叶或茶芽容易泡熟,变成红茶,失去原有的茶香和口感;而且还会溶出过多的鞣酸等物质,使茶汤带有苦涩味。

因此冲泡绿茶或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水温应控制在85至90℃左右,茶叶越嫩、越绿,冲泡水温要越低。黄茶的冲泡水温也最好在90℃左右。

当然,像红茶、黑茶、乌龙茶(青茶)、白茶中的贡眉和寿眉,都是可以用沸水冲泡的。

误区二:用保温杯泡茶 

用保温杯泡茶叶,茶水较长时间保持高温,茶叶中一部分芳香油逸出,使香味减少浸出的鞣酸和茶碱过多,有苦涩味,因而也损失了部分营养成分

正确的方法是沏茶时使用陶瓷壶、杯,这样才能使茶叶的茶香和口感保持最佳状态。

误区三:习惯泡浓茶

泡一杯浓度适中的茶水,一般只需要3-6克左右的茶叶(大红袍约需8克),但是有的人喜欢泡浓茶,实际上这样喝茶并不健康。

因为茶水太浓浸出过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对胃肠刺激性太大,普通茶叶(除红、绿碎茶和速溶茶外)以冲泡三次左右为例。

误区四:长时间浸泡茶叶

一般而言长时间泡茶(叫做“坐杯”),茶水会有苦涩味,放在暖水瓶或炉灶上长时间煮的茶水,还易发生化学变化。因此茶叶应适当浸泡,一般而言浸泡1分钟以内饮用最佳,前几冲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出水,因为此时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质已经浸泡出来。

误区五:扔掉泡过的茶叶

大多数人泡过茶后,喜欢把用过的茶叶扔掉,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经济,有专家称,可以对茶叶进行适当咀嚼,因为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粗纤维和其它营养物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