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英国利兹发现最早中国茶记录 源于17世纪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华硒黑茶 安华黑茶的 华祥苑绿茶

华硒黑茶。

中国茶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特别是在近现代史上,随着外国列强的对外扩张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茶叶逐渐走出国门,并且为世界所了解。

中国茶

英国《英中时报》1月25日刊文称,英国媒体近日报道,英国人的第一杯茶可能并不是在伦敦诞生,而是在约克郡(Yorkshire),而这杯茶很可能来自中国。

文章摘编如下:

最近,在约克郡利兹(Leeds)纽塞姆寺的档案中,管理人员发现了一张早期药剂师的购物清单,其中包括购买一瓶价值4先令的茶。

这张清单是用于采购药物成分,其中包括了“中国饮料”,实际上指的就是茶。历史学者认为,这张购物清单应该归属于英国最早的一批饮茶者。

清单上的日期是1644年12月8日,比一位名为萨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的人在1660年的日记账目中提到茶,还要早了16年。此前,萨缪尔的记录被认为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录。

纽塞姆寺的管理者瑞秋康若尔(Rachel Conroy)表示,她是无意中发现这张清单的。她说:“这是个令人兴奋的发现,显示出当时生活在纽塞姆寺的人们是真正的‘潮流风向标’。在茶被纳入英国所有家庭的日常饮食之前,他们是这个国家最早享用茶的人。”

康若尔还表示,尽管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但在17世纪40年代,茶才刚刚进入英格兰,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新奇和地位的象征。

据考证,茶是在16世纪中叶到晚期从亚洲传播到欧洲的,但到英国的时间要更迟一些。在17世纪,它被认为含有某些能让人保持健康的成分,使身体富有活力。

cy316.cOM编辑推荐

21世纪茶叶种植趋势


随着工业化国家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的逐步城市化,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给二十一世纪世界茶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各种饮料品种不断竞争,以及茶叶深加工在茶业中的增值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围绕茶树种植业的出路问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潮。中国作为世界茶园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必要认真研究茶树种植业在廿一世纪大茶业中的地位和出路。

二十世纪茶树种植业的发展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是世界茶业获得迅猛增发展的时期。据统计,自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至九十年代初期,世界茶园面积增加了2.6倍,茶叶总产量增加了4.6倍,单位面积啼量增加了50%,茶叶出中贸易量增加了2.6倍。茶树种植业扩展到地球上58个国家,茶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行业,如中国,1996年有茶园面积110.3万公顷(台湾省未统计在内),茶叶产量59.3万吨,茶叶产值达80亿元人民币,有近亿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用其相关行业。印度茶叶出口创汇43亿卢比,占全印度外汇总收入的6.7%,约占出口农业加工产品外汇收入的20%。肯尼亚茶叶出口创汇额约占外汇总收入的15%。茶业从业人数在马拉维是仅次于粮食生产的第二大行业,茶叶出口汇额占出口外汇总值勤的30%。20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茶叶科技在茶业增什中的贡献率达到21%,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茶叶高产优质综合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首先是根据茶树个体发育规律及其与群体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获得茶树高产优质的树冠培养和种植方式,促使单位面积茶园产量大幅度提高,既满足了社会不断增长匠需求,效益也明显提高。研究表明,茶叶产量与采摘面上生产枝粗度有关,直径在1.45~2.0毫米以上者,萌芽多而粗壮,单位树完面积小桩数与茶叶单产呈回归关系Y=2.25X-28.47,(P<0.01)。高产茶树,随分枝级次的增加,分枝数递增较快。高产茶树(3000公斤/公顷)第1、2、3级分枝数比例呈1:3:9~1:4:9,而产量较低的茶园则为1:3:6~1:3:7。为了培养高产的树冠结构,按茶树生育期不同,提出 了不同的修剪技术,即定型外长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刈等。能过定型修剪促使幼年茶树扩大树冠,形成合理的树冠构架;利用轻修剪方式保持树冠旺盛的长势和一定发芽密度,使树冠符合矮、波士顿、宽、密的要求;运用后3种修理工剪方式使不同衰老的茶树及量更新复壮。为了加速高产树冠的形成,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南部茶区,发明了分段定弄修理工剪法,培加年茶树分枝数,压低分枝部位,并使分枝均匀,使幼年茶树投产期限担前1~2年。弯枝养蓬,采用弯、剪结合的方法培养幼龄茶树,则可在移栽后第二年即可投产,并可达至单产1500公斤/公顷。化学修剪技术更有省工、省时和高效的效果。如喷射1000~1500PPM多效唑(MET),分枝数增加26.7~31.6%。采用环割增枝技术,能加快茶树由单轴分枝发展,达到敌信增枝扩蓬的效果。

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成果,为建立高产优质茶园种植树密度和排列方式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1961年Laycolk在马拉维、阿萨姆和鳊尼西亚的研究证明,在2500~2000株/公顷范围内茶叶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存在近线性关系;如果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到444444株/公顷,则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为抛物七关系,认为63697株/公顷茶树产量最高,。由于稆产茶国的气候条件和所植树茶树品种不同,适宜茶树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以及13888株/公顷和120厘米*60厘米的篱形种植方式。日本则多采用14800株/公顷,排列方式为150厘米*45厘米或18500株/公顷,180厘米*30厘米。中国则多采用60000株/公顷,150厘米*30厘米的单条篱捉植方式。但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植茶技术研究的不甘落后断深入,茶树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对增产值勤的作用又出现了新的飞跃。在种植密度30~37.5万株/公顷范围,采用宽行3~4条植方式,实现了早投产、早高产、少耕或免耕的目标,经济效益2.3倍。

茶园施肥技术的改进是促使本世纪茶叶增产提质增效的又一重大措施。本世纪初,各国茶园用肥的种类主要是饼肥、堆肥和厩肥等有机肥,而且其用量也是根据肥源而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四十年代以后,化肥工业的兴起,茶园施肥技术上了新水平,首先是化学氮肥的应用及其及量的增加,促使茶叶产量的飞跃(图1)。随后,注重氮、磷、钾匠合理配比,既提高茶树对氮的括肥料三要素、微量元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内的叶面喷施剂,起到了用量省、利用率高、增产提质显著等作用,一般增产于它是根据茶树的需肥特性专门研制的配方,增产增值效果极为显著,个别茶园增加产植达10680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是茶园施肥技术上另一项革新,从茶树、土壤

21世纪生物技术与大茶业


影响鲜叶茶多酚含量的因素很复杂。不同地域,土质发育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茶树品种差异,都对鲜叶一、生物技术对于茶叶生产发展的意义

优良品种是现代农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基础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一个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顾本世纪全球农业的发展过历程,可以看到,自二次大战以来,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和良种化三次发展浪潮,使得在许多国家,农业已经由低生产力、低科技水平、低产出的的传统农业迈入了以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摆在中国及至全球茶叶持业面前的艰巨任务就是奋起直追,使茶叶生产能够尽快迈入现代化行列。

全世界目前约有58个产茶国家,但其中只有十几个国家的茶园年产量能超过1500公斤/公顷。在约2,500,000公顷的茶园中,许多是生产力较低的老茶园,不仅产量低,品质也较差。例如中国拥有大约110万公顷茶园,约占全世界茶园总数的40%,但其中可能只有不到25%的茶园栽种的是经过改良的无性系品种,其它多数茶园种植的仍是参差不齐的群体种,其生产力均在不断地下降。因此中国茶园的平均产量只有大约500~600公斤/公顷,比世界平均低很多。茶叶生产的这种低产率低品质使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阻碍了茶叶生产的继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抵御病虫害不仅污染环境,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如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可能达到总产出的10%~30%,也就是说,虫害有可能使每亩茶园每年减少30~90元的净利润。而进行虫害防治,每亩茶园每年又投入60~90元的农药与劳力。如果培育出抗虫品种来更新茶园,则这些损失与投入都可能转化为利润,使收入提高90~180元/亩/年。在产量方面也是如此,每增加10%的产量就有可能使每亩茶园的净利润至少提高30~5元。至于优质品种对于生产效益的促进更是有目共睹。所有这些都说明,用更好的品种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病虫性能和抗逆性能的品种来更新茶园,是使茶叶生产摆脱低迷、获得长足发展的事半功倍听根本方法。

生物技术是使茶树育种摆脱困境的一条新途径

然而,茶树育种研究的现状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常规育种方法在茶树上应用赶来存在困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这主要是由于茶树的特殊情况所导致的。首先,茶树是多年生植物,生育周期太长。比如对于水稻来说,一年可以繁育两至三季,而茶树却需要4~5年来让一株扦插苗长大。因而在育种过程中,水稻育种研究半年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茶树上就可能需要4~5年。其次,茶树的结实率太低,只有3~15%,茶树又自交不结实,得不到纯系,使其它植物中常用的杂交育种方法在茶树上几乎失去用武之地,这些都使常规育种方法不能很好地用于茶树育种研究。亿以茶树育种至今仍以单株选育为主,阻碍了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茶树育种摆脱困境提供了另一种解决途径。生物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包括了许多的他支。从之义上说,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等分支学科。而狭义的植物生物技术可以从其研究对象上分为三个层次,即分子水平上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的克隆和基因的转移;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上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包括突变细胞系的筛选、原生质体融合与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有大量培养与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等等;以及器官水平上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花药培养与单倍育种、胚培养与胚挽救、快束繁殖与人工种子技术和室内种质保存等等。

植物生物技术可以创造具有新性状的茶树新品种,也可以用于设法将两个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或将其它来源的新遗传特性导入茶树。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转入茶树之中,使茶树自身具有抵抗虫害的能力,以减少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和施用农药的巨大开支。在棉花等作物中,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了巨大开支。在棉花等作物中,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了这类抗虫品种,妈得了很好的效益。又如,在深入了解了茶树次生代谢机制的基础上,可以用基因工和工程技术对茶树进行遗传操作,针对不同茶类部育出不同的适制品种。采用生物技术,可以在大缩短育种的周期,因为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象的不同,生物技术面对的是单个细胞,而常规技术的实施要在整株的水平上进行曲。细胞可以在几周、几个月内繁殖多代,而茶树却却需几的睥时间来长大。细胞培养没有季节的限制,不会场因等待开花等待发芽而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同时,它

普洱茶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饮品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是茶叶的故乡。

茶之所以能数千年流传不衰,从中国传遍世界,成为全球三大饮料之首,就是因为茶具有其它任何饮料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云南普洱市被称为世界茶源、普洱茶都、中国茶城,是云南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普洱茶就因普洱而得名),享有普洱茶故乡的美誉。

千百年来,普洱茶虽然历经沧桑,却始终经久不衰,至今乃保持着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普洱茶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并因此被批准成为中国的地理标志产品(GB/T22111 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

普洱茶与众不同的特性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普洱茶具有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的独特性。

普洱茶的地理位置或者说普洱茶的生产区域,是指云南高原北回归线两侧的区域,北纬21°10′~26°22′,东经97°31′~105°38′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是低纬度,高海拔。这一区域囊括了云南省16个州市中的11个州市,即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市、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的75个县(区)、639个乡(镇)。这一区域中又以澜沧江流域为普洱茶的核心区域,即普洱市(10个县、区)、西双版纳州(3个县、市)、临沧市(9个县、区)。这一区域已被国家列为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一地理范围内生产加工的茶叶,才是普洱茶。众所周知,北回归线一带,是地球上最适宜生物生存、发展的区域。云南高原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气候条件,又造就了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造就了高山之雾出好茶的特点。

云南普洱茶生产区域普遍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以普洱市为例,全市4538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比台湾省还大),森林覆盖率高达67%,也就是说,全市140多万亩现代茶园,都是在森林的环抱之中。加之普洱市没有重污染的工业企业,因此空气十分清新,主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高的超过十一级,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培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最清洁空气一级的的标准,堪称“天然氧吧”、“养生天堂”。联合国环境署官员称赞普洱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普洱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是名副其实的“春城”。全年平均气温在15℃~20℃,无霜期315天以上;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在如此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生长的茶叶,无疑具有绿色生态的优良品质。

云南普洱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是其它茶类和茶区所不完全具备的。普洱茶是苍天和大地对云南人的恩赐,天设地造,天缘地缘。

二、普洱茶具有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的独特性

普洱茶加工的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也就是说,普洱茶原料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茶树品种必须是云南大叶种;第二、初加工的干燥方式必须是晒青即在阳光下干燥。

(一)普洱茶的茶树品种 —云南大叶种茶

茶树品种按其叶面大小分为小叶种、中叶种和大叶种。云南茶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最适宜大叶种的生长,是一个以大叶种茶为主的茶区。与中、小叶种茶相比,云南大叶种香气不如中小叶种,但内含物质如儿茶素、氨基酸及多种酶高于中小叶种;同时,云南大叶种茶的水浸出物也明显高于中小叶种,茶味更酽、更耐泡。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加工普洱茶,有利于在后发酵过程中各种内含物质的转换。

(二)普洱茶原料初加工的干燥方式一日光干燥

普洱茶原料是晒青茶,俗称晒青毛茶。所谓晒青茶,就是将采摘的鲜叶经过杀青(一般不超过60℃)、揉捻后在阳光下晒干(日光干燥)。从这个独特的日光干燥方式上来说,是太阳造就了普洱茶,普洱茶是“阳光之茶”。阳光温度一般在30℃多至50℃之间,在阳光下晒干的晒青茶,仍然活着,保持着生命,可以在后发酵过程中进行缓慢而神奇的物质转换。同时,晒青茶本身还保持了一种“太阳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洱茶又是一个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命之茶”。

三、普洱茶有特定的后发酵工艺的独特性。

茶叶按其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白茶、黄茶六大类。普洱茶被归入黑茶类。有部分专家、学者和生产者认为,普洱茶虽与湖南黑茶、湖北茯砖、广西六堡茶等黑茶同属黑茶类,但在原料初加工和后发酵工艺方面不尽相同,应单独成为一类茶。尽管如此,普洱茶目前仍归入黑茶类。

普洱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按外观形态分为普洱茶(熟茶)散茶和普洱茶(生茶、熟茶)紧压等。

后发酵是普洱茶特有的工艺。所谓后发酵,就是指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或普洱茶(生茶)在特定的环境(即适当的温度、湿度等)下,经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

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又分为自然后发酵和人工后发酵两种。所谓自然后发酵,就是普洱茶(生茶)在自然条件下转变成普洱茶熟茶的过程。自然后发酵的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一款普洱茶(生态)转化成为普洱茶(熟茶)的时间至少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因存放地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所需时间不同。所谓人工后发酵,就是通过人工加湿、渥堆加热的方式,将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加快后发酵转变成普洱茶(熟茶)散茶的过程。人工后发酵只需五、六十天时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获得成功推广,至今近40年时间。2012年1月,普洱市玉龙茶叶有限公司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试验,建成了第一条年产1000吨普洱茶自动发酵生产线。紧接着,云南天士利帝泊尔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普洱茶(熟茶)自动化生产线将于2010年6月投产,普洱茶由此将进入自动化生产的新时代。当然,传统的自然后发酵的普洱茶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将与自动化普洱茶生产并驾其驱,两条腿走路,并走向以古树茶为原料的高端茶市场。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是一个充满神奇而微妙的变化过程,是一个茶叶内含物质变化、品质提高升华的过程。在普洱茶(生茶)自然后发酵转化为普洱茶(熟茶)的过程中,其汤色经历了绿黄—黄绿—金黄—黄红—淡红—红浓明亮直至宝石红的变化;其滋味也经历了浓厚、回甘并略带苦涩,到苦涩逐渐淡化,变为醇厚甘滑爽口;其香气则由清香转化为陈香并略带有或兰香、或荷香、或樟香、或参香等香气。如果能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品尝普洱茶的这种变化,那的确是人的一种愉悦和享受,可以使人进入一种境界或意境,正所谓“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是也!

四、普洱茶具有可长期保存的独特性

食品都有保持期。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品质就会下降甚至变质。茶叶作为饮料,也属于食品,也有保质期。多数茶叶的保质期在24个月。但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

在云南,自古就有“爷爷做茶,孙子卖茶”之说,形象地说明了普洱茶可以长期贮存的事实。在业内,一直有普洱茶“越陈越香”之说。当然,也有人对“越陈越香”提出质疑。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说的“陈”,是指时间,不是指陈腐;我们在这里说的“香”,是指品质,不是单指香气。所谓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指保存妥当的普洱茶时间越长,品质越好,得到提高与升华。

普洱茶为什么能够长期存放而且越陈越香?最根本的是取决于普洱茶原料的晒青工艺和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前面说过,普洱茶的原料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是活着的生命之茶。而后发酵过程,则是活着的普洱茶的成长过程,脱胎换骨的过程,品质再造的过程。

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越陈越香的特性,也带来了它的商业价值提升的空间,这是不诤的事实。但普洱茶的基本属性毕竟是一种饮料,我们主要应当倡导喝,适当存,存也是为了喝。要防止对普洱茶进行过度的商业炒作,像炒股一样炒普洱茶。另一方面,普洱茶作为一种食品,虽然可以长期保存,但并不是无限的,这个“长”是相对的。我个人认为,保存8年10年的普洱茶就已经很好喝了,20、30年的普洱茶就更不错了,何必过分去追求4、50年的老茶呢!

五、普洱茶具有突出的健康功效的独特性

茶为国饮。茶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普洱茶独特的健康功效更为显著。

从2008年起,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和普洱市政府领导下,由普洱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盛军担纲,展开了科学普洱研究,确定了6个领域、15个攻关课题,组织了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云南农大、美国马里兰大学、日本兵库医科大学2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国内外博士、专家,创建了没有围墙的科研新模式,对普洱茶的健康功能从分子机理上开展研究。三年多来,科学普洱的研究在普洱茶调节人体综合代谢异常机理、普洱茶与微生物作用、普洱茶茶褐素氧化机理、普洱茶人体体验和副作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与进展,尤其是普洱茶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肿瘤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奋。其中,《普洱茶降血糖功能研究》成果被评价为“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普洱茶降血糖的分子机理”。同时,普洱市政府还在上海、普洱等地医院组织了普洱茶与健康的人体体验。仅从上海不同年龄段144名志愿者人体体检证明,喝普洱茶对改善体质的有效率达52%,对血脂高有效率达87.5%,对尿酸高有效率达90%,对血压高症有效率达20%,对脂肪肝症有效率达81.8%,证明了普洱茶对人体健康的功效。

作为一种饮料,茶对人体有健康功能。普洱茶作为一种发酵食品,除了具有茶对人体共有的健康功能之外,还具有更为突出的健康功能。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看,普洱茶独特的健康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助消化、解油腻的功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大鱼大肉之后,喝上一壶普洱茶,肠胃撑胀就会减轻,舒服多了。藏区自唐朝普洱茶传入后,就以普洱茶和奶制作酥油茶化油腻至今,数百年代代相传,并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普洱茶”之说。

(二)有清、暖、养、护肠胃的功效。

(三)有解酒、护肝的功效。

(四)有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

在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跨入富裕之后,随之而来的肥胖症、三高症、心血管疾病等“富贵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新杀手。而普洱茶所独具的健康功能,恰恰可以成为人们制服这些新杀手的武器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普洱茶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长寿的大饮品。

我们说普洱茶是具有突出健康功能的饮料,也就是说普洱茶不是药,也不能代替药。但正因为普洱茶是健康饮料,可以让更多、更广泛的人们去接受它、品饮它。毕竟药是苦的,而普洱茶是醇厚甘爽的。大家来喝普洱茶,健康带给你、我、他。

六、普洱茶具有茶马古道传播方式的文化独特性

普洱茶是通过茶马古道传向西北、内地、东南沿海,然后再传向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欧洲、大洋洲的。茶马古道传播普洱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普洱茶文化,这就使普洱茶具有了茶马古道传播方式的文化独特性。

昔日的普洱府,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是茶马古道的源头。茶马古道始于唐朝的茶马互市,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发展,商品交易的扩大,马帮队伍的增多,以及驿站的兴起,逐渐形成茶马古道,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繁荣兴旺的局面。

茶马古道以普洱为中心,分为西北道、中道、东北道、西南道、南道、东南道六条线路。西北道经云南进西藏,经西藏,再进入印度或尼泊尔。中道即官道,经云南进京城;东北道经云南入两广,再进入东北亚日、韩、朝。西南道入缅甸,再进入印度或东南亚国家;南道入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东南道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茶马古道是一条从茶马互市到盐巴、布匹、药材等商品交易的商业大道,是一条各民族人员相互往来、文化相互交流的民族文化大道,是一条通向南亚、东南亚、东北亚的对外开放大道,还是一条军事防御、兵家争夺的军事大道。因此,茶马古道被称为中国的南方丝绸之路。

普洱茶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形成了渊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的这种文化特性是罕见的。

普洱茶所具有的六大独特性,当之无愧地证明了普洱茶的品牌价值,有希望、有条件将普洱茶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

以茶为媒 让中国茶叶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的茶叶品牌为社会大众提供不同的感官体验,满足大众不同的需求。为了发展壮大我国的茶叶文化,将中国的茶叶品牌推向世界,杭州市日前举行了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5月18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48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家经销商近万种茶叶及咖啡品种参展。

博览会期间既有六茶共舞,也有茶咖对话,更有中外交融;既是各美其美,又是美人之美,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宏大建设中,为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给出了中国经略、茶叶密码。

“茶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茶文化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开幕式上所作主旨演讲说。

香满天下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绿、红、青、黑、白、黄六大茶类的国家,其中有4类为中国独有。茶博会上,3万多平方米4个展馆内,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茶品类和最好的茶品牌。

在贵州都匀毛尖展区,工作人员傅良万给记者展示来自海拔最高的绿茶产地出产的毛尖,叶芽卷曲,带着白色绒毛,因此都匀毛尖又被称为“白毛尖”“鱼钩茶”。都匀毛尖冲泡的水不能太烫,要晾到80℃才是最佳温度,茶叶匀整有锋苗。

与毛尖的80℃水不同,安化黑茶喜欢滚烫的水。在安化黑茶展区,茶艺师喻林霞架着的一只小火炉上正“咕嘟咕嘟”煮着茶,她说,安化黑茶煮着喝最出香味。展区来来往往的客商来询问、参观,喻林霞告诉记者,黑茶是发酵茶,愈陈愈香,20年茶味道最为醇厚。

在山东展区,“中国纬度最高的茶园”;在湘西展区,“神韵大湘西,生态潇湘茶”;在安徽展区,“中国传统十大名茶,安徽独占四席”;在福建展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福建三大茶品牌异常抢眼……4个展馆走下来,各个展区林林总总又各具特色,打出了自己响亮的口号。

而在5月17日晚专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嘉宾安排的“世界茶乡·中国之夜”品茶会上,西湖龙井代表绿茶、福鼎老白茶代表白茶、蒙顶黄芽代表黄茶、云南滇红代表红茶、安化黑茶代表黑茶、凤凰单丛代表青茶……一道道最具中国特色的茶,按照由淡及浓的顺序,配合着传统的地方茶点被端到嘉宾面前,一道道慢品,一道道悦享。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东西资源不同、南北气候迥异,造就了各地独具特色的茶品牌,而这些区域特色又共同组成了中国茶独有的中国特色。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据统计,2016年,我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世界的60%、42%,均居世界第一。

源远流长茶文化

“三代传承的好茶就像是情感的延续,要坚持于做好茶的精神,不但不能让好茶走味,更要让原生原味的好茶再现,代代相传……”这一番来自台湾茶叶展区“走心”的话,也道出了茶叶人所共同传承的文化和精神。

在此次西子湖畔的茶博会上,除了各级政府、企业和专家大咖们交流碰撞的火花,盈盈缭绕会场的,还有一缕清香隽永的香茗滋味。这个味道,不仅是来自全世界的名茶,更有蕴含其中的深远悠久的中国茶叶文化。

茶马古道,茶船古道,悠悠香茗,传承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小小的茶叶,寄托着厚重的中国味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迄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不仅是制茶的文化,更是饮茶的文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在中国十分的普遍。陆羽在《茶经》中就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此后出现的“茶道”“茶艺表演”,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衍伸发展。

在杭州展区,记者就欣赏到了这样一番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茶艺表演——身着中国古典传统服装的茶艺师神态自若、举止轻柔、辗转腾挪、挥袖表演,让人看得目不暇接,不由屏气噤声。据场馆人员介绍,杭州馆展出的,不仅有享誉海外的西湖龙井茶九曲红梅,也有名气稍逊但别有一番滋味的杭州径山茶。

径山茶属绿茶,产自余杭径山。然而它最有名的,当属它的茶筅工艺。茶筅工艺虽在国内鲜有人知,但其实它作为抹茶的鼻祖,一直远销日本的神户、奈良等地,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

小小的一片茶叶,不仅承载了我们的民族感情,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借助于这一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同世界其他的国家展开更好地交流和融合。茶叶,成了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张“清新”名片。正可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有容乃大茶为媒

茶,自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起便是贸易重品,其本身能讲历史、传文化。茶咖邂逅,就是一场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味觉盛宴。

韩长赋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从公元5世纪开始,中国茶及茶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现在,全球产茶国和地区已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一代又一代的“丝路人”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架起了各国间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同时,斯洛文尼亚副总理兼农林食品部部长戴扬·日丹发言说,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茶文化,茶不仅仅作为经济作物,更多的是作为文化载体,在本次茶博会中,他感受到了“一带一路”这个政治构想在经济发展、国家互通交流这个大框架下的体现。比如,在交流中,中国和斯洛文尼亚提到了如何共同发展茶文化,或者茶产业的绿色发展,如何在尽量小规模地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他强调,越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就越认识到中国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每天喝上一杯茶就不用看医生了。”

茶咖对话,来自国内外的嘉宾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艺术与文明等多个维度,品味一番茶与咖啡的异曲同工之妙。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奥斯卡·鲁埃达介绍,哥伦比亚作为著名的咖啡生产国,咖啡文化非常流行,很多人在每日晨起工作的时候都会先去喝一杯咖啡。哥伦比亚以其卓越的咖啡品质闻名于世,根据哥伦比亚咖啡产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口味,特别是有机咖啡,不仅受到人们的喜爱,还吸引人们前往产地参观。大使还说,自己在中国的时候,每天早上喝咖啡,下午喝茶,咖啡和茶的完美结合让他一天都保持清醒,让他的外交活动也能够顺利进行。

茶咖共舞,“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只为互通互利,永结友好。

在意大利展区,CLICKCAFé公司的斯蒂芬妮用灿烂的笑脸欢迎每一位前来咨询的中国商户和游客。“中国的茶比意大利的好,意大利没有茶,但是我们有美味的咖啡!”她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不同咖啡的不同制法,而今天带来中国展出的咖啡品牌,也分为偏甜、适中、浓烈,以满足中国顾客的不同需求。斯蒂芬妮说,来参加这次茶博会除了要将意大利人对咖啡的热情传递给中国人外,更重要的还要了解中国茶,寻找一起合作做茶的伙伴。“中国拥有高质量的茶,我们要买过来,在意大利卖出原汁原味的中国茶!”

茶品质记录


品质记录包括2方面的内容,即评语和评分。根据需要,评语和评分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运用。通常评茶人员使用品质记录表(又称为审评表)记录审评各因子的术语表述和分数,表格的格式也视需要而确定。一张完整的品质记录表,除了具有各因子的术语和分数记录栏外,还应记录与该次审评相关的工作状况,以及与茶样有关的情况。如样品编号(名称)、批次、审评人员、审评时间、对照的标准、综合评定结果等。

对样评茶常常在茶叶贸易中被运用。其依据是产品标准或协商样品。在对照茶叶产品标准审评时,既可以使用产品实物标准样,也可以对照文字标准中相关茶叶的感官品质要求进行审评比较。对样评茶包括定性审评和定量审评2类。

在进行定性审评时,可通过逐项比较审评后各因子的表述术语,获知目标样和对照样的差异状况;或与文字标准对照,并由此得出综合的评判结果。

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评分的方法进行对样评茶(即定量审评)。这类审评的要点在于,对照样可以先确定一个等级最低分和基准分(基准分通常设为零)。审评时首先给目标样各因子的审评结果分别打分,此时可不必使用详细的术语表述,而是根据与对照样比较后品质水平的相当或高低程度,参照等级分和基准分给出相应的分数。随后,将各因子的得分分别与相应的品质系数相乘,并将结果相加,最后得到的值即为目标样的总分。

认识中国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据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直到今天,江南茶区还流传着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病痛,亲尝各种植物中毒,又吃茶而解毒的故事,福鼎白茶的太姥娘娘采茶治病的传说也是发生在上古时期。这一神化传说是中国自古即饮茶的历史的反映,但迄今为止福鼎白茶的在一些地区仍有作为药物之用。

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据文献记载,我国西南地区三千多年前已产茶。晋常璩(qu)撰写《华阳国志》,是有关我国地区产茶的最早记载,认为“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产名茶”。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考证:“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可知最早有茶饮者,亦在我国西南地区。当代“茶圣”吴觉农早在20年代就以科学的论证,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驳斥了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的错误说法。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宜于茶树的生长。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文献和实证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趣谈中国茶


一、趣谈六大茶类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茶叶当作益寿保健之物,中医更视茶如药。

茶的防治疾病的功效在历代的医学、茶学文献中均有记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的功效应用、制作过程、饮用方法均有详尽的记载;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中称“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仅仅用于解渴,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保健灵物,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茶叶的选择?

绿茶在加工过程中没有经过发酵程序,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叶中的保健成分,对抗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红茶是全发酵茶,在发酵过程中鲜叶所含的茶多酚被氧化,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在调节血脂方面有独特功效。

乌龙茶(青茶)性质温和,在减肥瘦身和美容养颜方面更受欢迎。

黄茶与绿茶品质接近,也常被误解为绿茶,在消炎和抗氧化方面有独特作用。

白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症。

黑茶最大的作用在于调节脂肪代谢,具有很强的解油去腻的功效,爱食肉的少数民族尤其喜欢喝黑茶。

二、茶字趣解

陆羽《茶经》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先秦古籍中没有“茶”字,只有它的原始过渡形“荼”字。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荼字书作繁,文曰:“苦荣也,从卅,余声,同都切。”卅,即草,用作文字之草。旁(又称草头)。余,音涂。宋代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文后有“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三、茶寿

茶字趣解古人将“茶”字趣解,赋予其美好吉祥的含义,其中流传最广的解法有两种。第一种,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因此,古代文人便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

四、人在草木间

古人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中国茶德


茶德,是历代茶叶爱好者在饮茶方面的一种较深层次的追求,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 ,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一定的规范或法则。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样的茶德和(现在已有人提出采用茶艺这个提法),中国茶学界和广大茶叶爱好者,已经和正在进行广泛而有益的探讨。 ¤中国茶德¤

中国著名茶学家、浙江农业大学的庄晚芳教授,生前曾多次发表文章,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他说:

中国茶德,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 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 敬爱为人。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品美味,共赏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 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庄晚芳先生倡导的四字茶德,有它的内在联系。廉是前提。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是转变风气的需要;美是内容。从品味中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美好享受,是品茶的真谛;和是目的。以茶为媒介,联络感情,调整关系,和衷共济,和睦相处;敬是条件。敬重对方,实际也是敬重自己。敬重对方,不只要有好的态度,而且要有好的处事方法。在茶艺中,器净水甘就有敬重对方的意思。庄先生倡导的四字茶德,不仅有助于培育出当代中国式的(或茶艺),也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与转变,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现代生活下的(或茶艺),即使是“阳春白雪”式的“品”,也没有必要去模仿那种离群索居的“高人隐士”。也不一定只有“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才能品悟出茶的妙理。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在喧嚣的城乡闹市,同样可以领略到“茶中三味”。

茶叶最早发现是哪个朝代,茶叶如何得名及由来


茶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茶越来越让人们喜欢,成为了现今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可见茶叶的发展多么的好。那么茶叶最早发现的时代是哪个,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一、神农时代:(炎帝时代)

1、《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据《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华阳”是古地区名,因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大概范围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之南一带;“常阳”指今宝鸡市南3—5公里神农乡境内的常羊山。

2、《炎黄二帝历史考略》说:“因炎帝相貌丑陋奇异(牛头人身),不为少典国君所喜,就将女登和炎帝留在姜水(今宝鸡市天台山下清姜河)之滨,自己同次妃附宝(黄帝之母)居于姬水(今陕西延安黄陵县沮水河)之滨”。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得知:神农氏和炎帝为同一个人,也是炎帝氏族的第一人,出生于宝鸡,成长于宝鸡。

3、炎帝与黄帝同为华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4、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5、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没有弃用华夏族称谓。

6、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

7、炎帝与黄帝、蚩尤同时代,且均带有传说色彩。从古到今,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就是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神农氏,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现宝鸡市清姜河流域)。

二、神农时代的茶文化:

1、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神农(其所当的时间大约在伏羲与黄帝之间)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

2、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神农氏为茶祖的人,是茶圣陆羽的《茶经》,文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神农氏既是饮茶之祖,理所当然就是“中华茶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