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珍稀档案史料《宜都红茶厂史料选》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古树红茶业 红茶如何选 红茶叶.

古树红茶业。

《宜都红茶厂史料选》,这是中国茶业一部珍稀档案史料,12月10日,国内茶叶专家相聚宜都评审交流会,对这部茶书给予高度的评价,“宜红生产线”更是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

宜红茶是中国红茶的典型代表和传统出口商品,同祁红、滇红并称中国三大红茶。今年6月2日,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公示了中国和欧盟首批互换认证的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宜都宜红茶”位列其中。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振兴宜红品牌,推进“宜红古茶道”的万里茶道申遗,宜都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对宜都红茶厂历史的研究,整理完成了100多万字、2000页的《宜都红茶厂史料选》影印本。为使其更具专业性、权威性,宜都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这次评审会。

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表示,近年来,宜都市将振兴宜红茶产业、推介宜红茶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支持宜红茶产业及加工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成立了宜红茶协会,编制了宜红茶省级地方标准,注册了宜红茶地理标志,规划建设了宜红茶博览园。

宜都红茶厂建于1951年 中新社刘良伟 翻拍

建厂初期的生产线 中新社刘良伟 翻拍

宜都红茶厂成立于1951年,作为当时央企级别的工夫红茶龙头企业,曾统领湖北、湖南2省3个专区16个县的宜红茶收购、精制、出口,且是中国红茶对前苏联出口的主要货源基地。之后,该厂经历了产量下降、企业改制、厂址搬迁,如今已是当地一家民营茶企。

罗联峰表示,宜都红茶厂现存的宜红生产线是中国茶业的活态工业遗产,该生产线是宜都红茶厂在建厂之初自行建造的,据其初步了解,这是国内建造最早、自动化程度最高,且现在还可继续生产的、完整的、唯一的茶叶生产线。

今年来,为推动振兴宜红品牌,推进包括“宜红古茶道”在内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宜都市组织相关专家在充分分析以往宜红和“宜红古茶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宜都红茶厂历史的研究,整理完成了100多万字、2000页的《宜都红茶厂史料选》影印本一套四册。

据了解,《宜都红茶厂史料选》内的史料由湖北省档案馆、宜都档案馆馆藏的档案整理编撰完成,史料档案分类科学,仅文书档案中就包括大量的生产、建设、收购、加工、销售的档案,也有关于外贸出口类的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档案。

专家评审委员会实地考察了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并认真研读了《宜都红茶厂史料选》。评审委员会认为,《宜都红茶厂史料选》系统整理、挖掘的宜都红茶厂相关史料,对研究与开发宜红茶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对研究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建设、对外贸易历史,尤其是宜红茶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始建于1951年的宜红茶生产流水线,设计图纸、图片资料保存完整,生产工艺流程科学、先进,至今能正常运行,是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

“这条生产线是活的教科书,以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来看看。建国初期宜红茶厂的艰苦创业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值得宜都好好总结。”鲁成银说,《宜都红茶厂史料选》对传承宜红茶文化,保护宜都宜红茶地理标志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史料佐证作用,对重塑宜红品牌,发展湖北茶产业,带动宜红茶产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表示,《宜都红茶厂史料选》对传承宜红茶文化,保护宜都宜红茶地理标志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史料佐证作用。同时,对发展湖北茶产业,带动宜红茶产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宜都宜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媒介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cy316.com扩展阅读

中国茶业复兴的见证者——不可不提的两大茶厂,你知道吗?


勐海县,是中国产茶的发源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在勐海县当地,有着两大久负盛名的茶厂,一个出产了大名鼎鼎的大益茶,另一个是勐海茶区唯一的国有茶叶加工企业。它们的存在,见证了中国茶叶的复兴史。

生于乱世的佛海茶厂

作为大益茶业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佛海茶厂的风云变迁史算得上是普洱茶二次兴盛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佛海茶厂的成立,还得从中国茶业的凋败说起。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国,一直一来中国茶叶的出口都是世界第一。之后由于印度和锡兰茶业的发展,中国茶叶出口急剧下降,到二十世纪初降至冰点。为了振兴中华茶业,以吴觉农先生为首的有志之士开始行动,于1937年5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火波及,中茶公司被迫内迁,在西南地区进行茶叶加工,同时派遣专员前往云南进行考察,得到了云南当地茶叶资源丰富,适合加工生产的好消息。于是,云南中茶公司应运而生。

1939年,原任湖北恩施副厂长的范和钧先生与清华大学毕业的技师张石城先生带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技术精英,跋山涉水地来到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佛海县(即现在的“勐海县”)境内考察当地茶叶产销情况,开始筹建茶厂。在历经时任县长阻扰等一系列困难之后,终于在1940年的元旦,佛海茶厂正式成立了,由范和钧先生担任第一代厂长。

作为云南省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化茶叶生产企业,佛海茶厂成立初期,为了提升当地茶商与中茶公司合作之积极性,范和钧先生曾承诺公司不生产紧茶,所售卖的紧压茶都是从民间收购的成品,而非由茶厂自身加工。

1942年,日军的战火蔓延到了云南,为了保障人身安全,佛海的员工基本撤离,茶厂进入保管期。直到1952年,佛海茶厂才正式恢复开工生产,至此几十年开始不断发展变革,并于1982年正式更名为“勐海茶厂”,开始了它的新一段征程。

作为云南省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化茶叶生产企业,佛海茶厂发展成为一个集原料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其生产的“大益”牌产品覆盖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多个系列共计数百品种。

根正苗红的黎明茶厂

除了勐海茶厂,同样位于勐海县境内,还有另一座不能忽视的茶厂,那就是黎明茶厂。或许对于“黎明茶厂”这个词,茶友们还不是很熟悉,但是一提“八角亭”的商标,那你肯定有印象了。

黎明茶厂,隶属于云南省农垦总局,是勐海茶区唯一一家国有茶叶加工企业。1955年初,原十三军的一批复原老兵在勐海建立了国营黎明农场,开始种植茶叶。到1964年初,茶叶进行投产,茶叶加工组也因此成立。经数十年的发展,国营黎明农场成为了大名鼎鼎的黎明茶厂。

因出产茶品质优秀,黎明茶厂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其注册商标“八角亭”更是享誉中外。在2013年10月1日,黎明茶厂正式更名为了“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黎明茶厂最知名的符号,“八角亭”源于佛家美丽的传说,意喻黎明茶厂凭借优质的茶叶产品与四面八方的各界人士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共享美好的生活。

最初,黎明茶厂只制红茶和绿茶,主要出口欧洲。然而世事难料,20世纪90年代末,苏联解体引发东欧国家整体进入经济低迷期,茶叶市场发生重大转变,国内红茶市场也受到印象。因未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黎明茶厂的生产经营遭遇了重大危机。产品积压过多,资金周转困难,车间开工不足,职工收入无法保障......困难像多米诺骨牌般接踵而至。

面对困难,黎明茶人没有退缩,在经过充分调研后,茶厂果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减少传统红茶和绿茶的生产,开始探索试制普洱茶。在时任厂长张云军同志的带头下,以及佛海茶厂和广东茶商的鼎力相助,黎明茶厂内外同心,普洱茶试制大获成功,使得黎明茶厂向死而生,重新在茶叶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到如今,黎明普洱茶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发展到上百个品种不同、规格、风格各异的系列产品。其中包含六款经典系列产品,分别是7540、7590、0432、早春银毫、越陈越香、宫廷普洱王。

两大勐海茶厂的合作

作为勐海县的两大茶厂,佛海茶厂和黎明茶厂处于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关系。

在黎明茶厂最初研制普洱茶时,因缺乏技术与经验,试制进度停滞不前,佛海茶厂得知黎明茶厂的困境之后,立刻拍马将十几个技术员工送去黎明茶厂协助研制在普洱试制中起了很大的助力,这种无私互助的精神也是佛海茶厂能至今傲立茶叶市场中的原因。这批编号为3336803的2003年甲级紫印茶饼,就是黎明茶厂生产、佛海茶厂出品的合作产物。

甲级紫印,又名(葉)字饼,内飞“葉”字。茶饼原料选用勐海茶区的3月正春茶,甲级代表着它的茶菁等级(品质优秀,但非最高级),封面紫印上书“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和“中茶牌圆茶”,从竹筐整体,竹篾扎法,小绵绳来看,都是黎明茶厂工艺。这批甲级紫印茶饼,同时有着属于两大茶厂的印记。

生逢乱世之中,几经风雨兴衰。在见证中国茶业复兴的同时,佛海茶厂和黎明茶厂相互扶持,也在不断地摸索前进中迎来了各自的巅峰,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大迷思对中国茶业发展成了阻碍


以下大迷思的存在,对中国茶业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中国茶业的长足发展与提升,有赖于破除目前这五大迷思,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茶叶产品的核心内涵,以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文化作为辅助动力,在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重新构建产业标准,打造强势品牌,促进产业整合和规模扩大。迷思之一 一盘散沙

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电视产业规模,你不难找到一个机构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如果你想知道中国大米产业的规模,你也不难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字。但如果有人想知道中国茶业目前规模有多大,那可不是件容易事。一盘散沙的中国茶业,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行业管理机构的散;第二,市场参与主体的散。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茶业的种植与加工、国内流通和对外出口分属于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和原外经贸部,呈现典型条块分割之势。作为目前已完全市场化的一个产业,国家主要通过脱胎于政府机构的若干协会来进行行业管理。但由于缺乏一个集中和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中国茶业目前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必要的引导。

中国茶业目前高度分散。在最近发布的“2007年中国茶业行业百强”中,行业最大企业目前经营规模仅为11.6亿元人民币,行业前四家的累计销售额仅为30亿元人民币,行业前四十家的销售额仅为105亿元人民币。相比联合利华的LIPTON的近30亿美元销售额,差距之大毋庸赘言,市场参与主体的分散可见一斑。

迷思之二 小打小闹

中国茶业一直比较热闹,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试问,有多少茶叶企业具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有多少茶叶企业投入了资金进行研究与开发?中国茶业出现过多少较有影响力的营销推广活动?资金实力有限、工艺设备落后和营销观念落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中国茶业很难走出国门进行较有影响力的营销推广,很难在国内进行较大力度的广告宣传,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工艺革新与新产品开发。见得多一些的,无非也就是人气不高、规模不大的各式类似业界联谊的“博览会”,近乎噱头的“茶王”拍卖和支口铁锅炒茶叶!

迷思之三 杂乱无章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茶业从出口导向型转向通过大力发展名优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应该说是中国当代茶业发展中的拐点。从那时起,中国茶业尤其是国内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名优茶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但名优茶注重外形、强调手工、强调原产地的特点,使得中国茶业从此也快步进入了一个缺乏“标准”的时代,使茶叶产品长时间停滞在初级农产品层面而无法成为工业化产品。对外形差异的注重和追求,阻碍了现代化制茶机械设备的应用;对手工的依赖,导致品质一致性的保持;对“正宗”和“文化”的过度强调,导致炒作成风和弄虚作假泛滥。缺乏标准的中国国内茶叶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此时,卖茶者几乎都成了“王婆卖茶”,而买茶者则往往是面对明目繁多的各类茶叶一头雾水无从选择。最近两年的普洱茶市场无疑是对这一迷思从另一角度的最生动注解。

迷思之四 因循守旧

中国茶业是个传统产业。传统一词,表明的是世代相传的悠久历史,但这不应成为因循守旧的代名词。中国茶业在产品形态、消费方式、营销理念、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的创新性都显得不足。比如,除了泡饮外,是否可以大力研究“吃”茶?除了通过批发市场、茶庄和商超等渠道销售外,是否可以大力开拓宾馆、饭店、会议和电子商务等渠道?

迷思之五 主次不分

说到茶叶起源,几乎都会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起。虽然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估计很多人都忽略了这句话里所传递的关于茶叶的核心价值——保健功效。实际上,茶叶从其最初被发现和利用至今,最主要是作为一种介于药品和普通食品之间的物质而存在,其各种保健功效已经和正在不断为现代科学研究所验证和揭示。也即,茶叶产品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健康,而文化则是千百年来不断附着在其上的东西。笔者无意否定茶文化对于传承文明和陶冶情操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只是认为健康作为茶叶产品的根本内涵应在消费中居于主要地位,而文化只能是补充(虽然在特定时间或场合可能被突出强调)。而即便是谈茶文化,也应更加注重其精神层面的内涵,而不应仅仅简单的茶艺表演动作或者讲述一些根本无从考证的故事。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茶业普遍存在将“文化”摆在高于“健康”之上的现象,导致中国茶叶价格居高不下、过度包装和以文化之名故弄玄虚甚至坑蒙拐骗,而鲜有企业致力于通过普及和传播茶知识、告诉消费者如何通过合理品饮促进身体健康来扩大市场。

中国茶叶行业是个比较奇特的行业。说它奇特,是因为这个行业存在着太多让人“看不明白”的现象。比如,中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却很长时间里“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世界第三”——虽然在2006年中国以102万吨的年产量夺回了世界头号产茶国称号;作为 茶叶名列“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国度,中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仅列全球第30位左右,远远落后于同为茶叶生产与消费大国的印度;作为茶叶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长期以来有名茶但无名牌,茶叶企业众多但缺乏真正龙头;作为一种食品,中国茶叶长期以来游离在食品加工管理规范的边缘;作为一种具备丰富文化底蕴的商品,中国茶叶很多时候严重依赖于一些神话传说或者过度包装以体现其“内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福建安溪:茶业专家齐聚中国茶都 共谋我国茶业发展之路


2017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于本月21日在福建安溪成功召开,我国各地的茶业专家,齐聚在中国茶都,共同谋划我国茶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在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一、培养相关人才;二、打造全国品牌;三、调整商业模式。那么,我国茶产业未来该如何发展呢?一起来看看吧。

安溪县县长刘林

21日,第七届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暨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国茶都”福建安溪开幕。来自全国茶叶界的知名专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以及全国各地龙头茶企负责人和各主要产茶区政府领导近500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茶产业发展之路。

安溪县县长刘林霜表示,当前,正值中国茶产业转型提升、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素有“茶业界达沃斯”之称的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暨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在安溪举办,“对于安溪茶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茶产业如何与金融资本对接、如何转型升级等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成为中国现代茶业建设的全新起点,有力推动中国茶产业转型提升、跨越发展。”

开幕式上,安溪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共同加快安溪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方发挥自身拥有的技术人才优势,以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研究开发等方式,助推安溪茶产业发展。

此次研讨会上,经济学博士陈富桥代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重磅发布了《中高收入群体茶叶消费行为与升级方向》深度研究报告,报告深度解析了中高收入群体的茶叶购买与消费行为特征,通过对这一最有消费实力的群体的分析,揭示未来的消费升级方向,进而提出市场开发与引导策略。

安溪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研讨会议题新颖,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活动丰富充实,形式新颖多样,纵观茶产业全局,对中国茶产业业态创新和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安溪是铁观音的故乡。2016年安溪涉茶总产值达148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并以1424.38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茶叶类首位,安溪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溪铁观音,好喝一声轻”的品牌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在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安溪经验”、“安溪样本”,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次研讨会期间,安溪打造茶庄园,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八马茶业转型发展的经验在会上进行交流,为与会人员贡献了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锦囊妙计,引起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们的共鸣。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政府、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承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