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 : 2019-11-30
黑茶的历史 黑茶历史 安化黑茶历史

黑茶的历史。

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由于干茶色泽黑褐故称“黑茶”。它起源于我省安化一带,采用雪峰山脉茶区的大中叶群体品种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松柴明火干燥等四大工艺加工而成。

黑茶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古时西北不产茶叶也缺少蔬菜和水果,而人们所食之物多为牛肉、羊肉和奶酪,不易消化,使人易患疾病。黑茶不仅能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而且能消解脂肪,祛除油腻,黑茶传至西北地区后,便成了少数民族赖以补充维生素、防病、治病的主要物质,以至“不可一日无茶”。

10多年前,黑茶的营养价值引起了日本专家的关注,他们对黑茶中的茯砖茶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茯砖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碱的刺激作用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茯砖茶中分解脂肪的酵素高于多数茶类,具有极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故食肉民族特别喜欢茯砖茶。茯砖茶还可养胃、健胃、通三焦。在茯砖茶产地,居民有保存几片茯砖的习惯,遇有腹痛或拉肚子,习惯以茯砖代药,很是灵验。

近年来,黑茶中茯砖茶里的金花菌——冠突散囊菌的生成原理和保健功能,更引起了高度重视。黑茶的功效逐渐被人们认知,在我国南方许多大都市已逐渐流行品饮黑茶,已经销往日本和韩国。

cy316.cOm编辑推荐

安化黑茶的历史与发展


安华黑茶2300多年的历史,历史发展为唐初被列为贡茶,宋朝设置专门官市,明朝清朝变成世界闻名,近代开始重新发扬光大。

安化黑茶的历史

1、唐代开始,安化黑茶成为历代朝廷贡茶

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资江边有“阳团茶”,“渠江薄片茶”,经江陵、襄阳,进长安。安化黑茶从唐朝开始成为历代朝廷贡茶。

2、宋朝,在安化设立博易场

宋代熊蕃在《宣和北苑贡录》中,列举的当时全国的几种贡茶中就有安化“芙蓉仙茶”。当时朝廷对安化的评价:唯茶甲诸州县。宋朝因而在安化设置了以米盐布换茶的官市(博易场)。

3、明朝,安化黑茶遭钦点

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为贡茶。

4、清朝年间,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

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后,茶业空前兴旺。在小淹至东坪不到百里资江的两岸,有茶叶专业镇8个,茶号300多家,茶工十万。制茶季节,晋商,陕商,徽商,广州,汉口,兰州等客商齐聚安化,打造了500年“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茶业历史奇观。明清600年,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

5、民国八年,镌刻《黑茶章程》

清末民初,安化县黑茶销量稳居湖南首位,来自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客商长期住在唐家观、江南、黄沙坪及酉州等地收货。

由于需求量大,一些不法之徒趁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短斤少两,严重影响了茶商的利益,给安化黑茶带来了不良后果。为及时纠正这些不良现象,县知事朱恩湛奉民政司令于民国八年七月初一立下的黑茶章程10则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是安化黑茶边销茶大发展时期。边销茶,又叫边茶,因用于供应边疆少数民族饮用而得名,属紧压茶,是茶叶的一种,因其种类形状像砖样,传统的重量一般分4市斤、2市斤、l市斤一块,俗称砖茶;因主要在边疆、高原、牧区销售,也是专供茶;由于该类茶叶的大宗品种主要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故于商业经营中称为“边销茶”。

安化黑茶人物

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彭先泽于1939年在安化江南坪筹建了中国第一个黑砖茶厂--湖南省黑砖茶厂"(湖南白沙溪茶厂前身)。致力黑茶砖的研制、理论探讨,先后出版了《茶叶概论》、《茶叶行政》、《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砖》等著作,主编《芙蓉月刊》、《湘茶》及《安化茶叶公司丛刊》,在湖南省的砖茶理论、技术、经营及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有"黑茶理论之父"的赞誉。

黑茶的历史来由?简述黑茶的发展过程!


黑茶因废品茶的表面呈玄色,故患上名,属于六年夜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传统黑茶采纳的黑毛茶质料成熟度较高,是压抑紧压茶的次要质料,是一种正在中国汗青十分久长的茶叶,以是上面小编就给大师引见一下黑茶的汗青由来吧!

黑茶的汗青由来

一、依照年月分

(1)、秦汉期间

黑茶最先呈现的年月是秦汉期间的渠江黑茶薄片,这类茶的次要特点是外形巨细纷歧,呈扁平薄片状。来源于安化县渠江镇,明间相传渠江黑茶薄片是为张良所造,以是又称之为“张良薄片”。汉代期间的黑茶依据安化县县志记录次要是黑茶薄片,是一种皇家薄片。

(2)、唐宋期间

唐宋期间的黑茶次要是源于四川省、湖南省,能够追溯的是唐宋期间茶马买卖的晚期(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最开端茶马买卖的茶叶次要是绿茶,次要是散布正在四川雅安以及陕西汉中。湖南省黑茶次要是消费于湖南益阳安化县(《封氏闻见录》载),2009年,安化当选中国天下记录协会中国最先的黑茶消费地。

(3)、明代嘉靖期间

最先呈现黑茶二字次要是追溯到明代嘉靖三年期间的《甘肃通志》下面。《甘肃通志》明晰的报告了品茗的发酵特点以及制造工艺。“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无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一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于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

(4)、1972-1974年

长沙马王堆1、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据即茶一箱,箱内玄色颗粒状什物用显微镜切片被确以为是茶。

二、依照茶的品种分

(1)、四川黑茶

四川黑茶次要是源于四川,其年月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买卖中晚期,次要是雅安人正在运输茶叶的进程中构成的一种茶叶。

(2)、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最先能够追溯到汉朝时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渠江镇消费的渠江皇家薄片,也便是明间俗称的“张良薄片”。

(3)、藏茶

藏茶是一种具备很高的珍藏代价的茶叶,是一切品茗品种中最具代价的一种,藏茶是黑茶的开山祖师,藏茶是一种颠末了及其庞大的工艺,颠末了32道的古法从而制成的茶种。藏茶的原产地是正在四川,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汗青。

黑茶的将来开展趋向

黑茶作为发酵后茶,正在发酵的进程中具备越陈越喷鼻,寄存的工夫越久,口感就越醇厚,让黑茶不只正在花费属性下面具备后劲,正在投资珍藏方面也具备很高的金融属性。

跟着一代一起的促进,作为代表了中国传统文明的一样平常花费品的茶叶,也正在不时的开展,黑茶由于口感、运输、价钱、产量等比拟其余的愈加据有劣势,以是黑茶正在对于外拓展方面也失掉了很好的开展,正在将来的工夫外面,黑茶将会冲破由普洱茶为传统格式的场面,中国的黑茶将改动天下以红茶为主的财产格式,咱们也将可以见证黑茶带来的灿烂期间!

以上便是对于黑茶汗青由来的引见,综上所述,黑茶正在中国汗青开展久长,正在良多之处,黑茶是不成或者缺的存正在,且黑茶的成效十分的多,适合饮用对于咱们的身材有良多的协助!

黑茶起源于哪里,简述黑茶的发展历史


说到黑茶,想必子啊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人不知道,因为黑茶作为中国的历史名茶,在很多的地方黑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的安化县、陕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黑茶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对于黑茶的起源想必大家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黑茶起源于哪里。

黑茶的起源

1、按照年代分

(1)、秦汉时期

黑茶最早出现的年代是秦汉时期的渠江黑茶薄片,这种茶的主要特征是形状大小不一,呈扁平薄片状。起源于安化县渠江镇,明间相传渠江黑茶薄片是为张良所造,所以又称之为“张良薄片”。汉朝时期的黑茶根据安化县县志记载主要是黑茶薄片,是一种皇家薄片。

(2)、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黑茶主要是源于四川省、湖南省,可以追溯的是唐宋时期茶马交易的早期(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最开始茶马交易的茶叶主要是绿茶,主要是分布在四川雅安和陕西汉中。湖南省黑茶主要是生产于湖南益阳安化县(《封氏闻见录》载),2009年,安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

(3)、明朝嘉靖时期

最早出现黑茶二字主要是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年时期的《甘肃通志》上面。《甘肃通志》清晰的讲述了喝茶的发酵特征和制作工艺。“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

(4)、1972-1974年

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即茶一箱,箱内黑色颗粒状实物用显微镜切片被确认为是茶。

2、按照茶的种类分

(1)、四川黑茶

四川黑茶主要是源于四川,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主要是雅安人在运输茶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茶叶。

(2)、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也就是明间俗称的“张良薄片”。

(3)、藏茶

藏茶是一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的茶叶,是所有喝茶种类中最具价值的一种,藏茶是黑茶的鼻祖,藏茶是一种经过了及其复杂的工艺,经过了32道的古法从而制成的茶种。藏茶的原产地是在四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黑茶的种类

1、紧压茶

紧压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做庄茶及其它适合制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蒸、压等典型工艺过程加工而成的砖形或其它形状的茶叶。紧压茶的多数品种比较粗老,干茶色泽黑褐,汤色澄黄或澄红。紧压茶有防潮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藏,茶味醇厚,适合减肥等特点。

(1)、茯砖

茯砖茶最早是出现于1860年间,最早被称为湖茶,同时是在三伏天加工所以又被称之为伏茶,又因为原料是送往泾阳筑制,又被称之为泾阳砖。现今,茯砖茶主要是在湖南益阳和临湘两个茶厂进行加工制作。

(2)、花砖

花砖茶的名称来由,一是由卷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故又称“千两茶”,规格为35X18X3.5厘米。

(3)、黑砖

黑砖茶源于1939年,产于湖南安化白沙溪。黑砖茶因为砖面用凸字字膜,兰州市场称黑砖为“鼓字老牌安化黑砖”, 主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兰州为集散地。

(4)、青砖

青砖茶湖北黑茶,具有其它普通黑茶和普洱茶所没有的自然茶香,原产于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具有200多年的历史。

青砖茶以老青茶为原料,用料主要是包括洒面、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经过发酵、高温蒸压、适当存放自然发酵后加工制成。

2、散装茶

(1)、天尖

天尖茶是用一级黑毛茶压制而成,色泽乌润,香气清香,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2)、贡尖

贡尖茶是用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

(3)、生尖

生尖茶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色泽黑褐,香味较淡,带有焦香,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3、花卷

(1)、十两

十两茶成品每支净重10两,故俗称"“十两茶”。

(2)、百两

百两茶成品每支净重100两,故俗称“百两茶”。

(3)、千两

千两茶成品每支净重1000两,故俗称“千两茶”。

综上所得,黑茶在中国历史悠久,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汉代时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黑茶不管之在制作方式上还是在其他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改进,值得品鉴!

千两茶的历史发展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湖南茶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创制出了千两茶,即“花卷”茶。千两茶成品每支净重合老称1000两,故俗称“千两茶”。下面就来了解下千两茶的历史发展。

千两茶的历史发展千两茶,始创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购黑茶,为骡马运输方便,减少茶包体积,节约运输费用,将采购的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当时,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后来,陕西茶商又对茶包作了改进,将重量100两散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和公”茶号,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重量增加至1000两,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千两茶”。

选用的安化优质散黑茶为原料;在外观上,将散茶筑成圆柱形,柱长五尺(1.665米),柱围1.7尺(0.56米);在外包装上,采用三层包装,茶质更优而卫生,又使外观更美;在加工工艺上,更注重踩压技术与功夫,将茶踩压得更紧密。

千两茶,又分为“祁州卷”与“绛州卷”。祁州卷为山西祁县、榆次等地的茶商经营,每卷(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卷重1100两,产量较少。千两茶,还分为本号和副号。本号茶卷以全白梗黑茶制成,每卷长五尺(1.665米),卷围1.7尺(0.56米);副号茶卷由茶白梗黑茶拼制,每卷长五尺,卷围长1.8尺(0.6米)。

千两茶的加工技术性强,做工精良,工艺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聘请刘家后人进厂带徒传艺,使少数工人掌握了千两茶的加工工艺技术,亦使白沙溪茶厂成为独家掌握千两茶加工工艺技术的厂家。据统计,白沙溪茶厂从1952~1958年共生产千两茶48550卷(支)。由于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白沙溪茶厂始创了以机械生产花卷茶砖取代千两茶,停止了千两茶的生产。1983年,白沙溪茶厂惟恐千两茶加工技术失传,决定将当年在厂加工生产千两茶的老技工聘请回厂传艺带徒,从初夏至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出千两茶300余支。这批千两茶后来以不同渠道和形式,一部分流入各阶层百姓家庭中消费和收藏;一部分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而一部分却流至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1997年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千两茶生产;随着保护知识产权思想认识的提高,为使千两茶这一民族品牌持续发展,1998年白沙溪茶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国家专利申请,获得批准,从而使白沙溪茶厂成为全国惟一合法生产千两茶的厂家。2004年后,随着陈香型茶在茶叶市场上的风行,促进了千两茶生产的发展。

2014年,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深入千两茶优质源产地“高马二溪”进行了深入挖掘,将其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拍摄保留下来,并在2014年7月1日晚10点首播。

千两茶产品特点

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中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

第二,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甚至用篾都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

性状: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而隐隐泛红,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令人回味,同一壶茶泡上数十道汤色无改,饮之通体舒泰。新制千两茶味浓烈有霸气,涩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其香有樟香、兰香、枣香之别,前者为上,后者为下,梯次以降。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


对于喜爱普洱茶的茶虫来说,要成为资深茶虫,仅仅因为普洱茶是生熟的,就知道如何泡普洱茶是绝对不够的。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普洱茶的知识,你应该从普洱茶的历史开始,并贯穿始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今天,昆仑说茶始于普洱茶的历史。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知道普洱茶的兴衰。

在古代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东晋昌渠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云南茶叶的种植在商周时期传到了巴蜀。《茶经》中的“七海”说:“巫山产橙、南中茶”,都称巴蜀为茶的起源。

三国时期

清代道光《普洱府志》第12卷记载“旧传说武侯穿越六盘山,在友乐留锣,在邙治立钟,在邙传埋铁砖,在宜邦留刘海,在戈登埋马镫,在漫沙放麻袋。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山,曼芝有一棵比第五座山的茶树还大的茶树。据说这是吴侯的遗物,至今仍为蛮族所铭记。”蜀汉总理诸葛亮开发了西南地区,使云南茶叶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

到目前为止,云南仍有茶树是“武侯祠”的传说。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武侯祠”的传说。吴侯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领军队向南到达缅甸北部的重要城镇拉简,从而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缅甸的商业路线。因为云南气候潮湿,蚊子多,军队里流行传染病。当地医生用野茶烧水给士兵喝,从而控制了疾病。

诸葛亮意识到了茶的作用。当他南征后回到蜀国时,他看到许多生病的士兵不能跟随他回到乡下,而是留在那里。所以诸葛亮做了两件事,对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从当地部落首领那里购买茶籽,然后送回蜀国种植。二是让留守的士兵在当地种植茶叶,将来用茶叶作为商品与蜀国交换。

诸葛亮的两次行动不仅为残存的士兵找到了出路,而且促进了当地茶叶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当地基诺族也以诸葛亮为他们的茶祖,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

唐朝

唐朝时,陆羽的《茶经》(公元780年)记载,“沏茶者,贾母南部也。一英尺、两英尺甚至几十英尺;在巴山峡谷和四川,有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切开清洗。它的树像瓜和芦苇,它的叶子像栀子花,它的花像白玫瑰,它的果实像棕榈,它的花梗像丁香,它的根像核桃。

茶叶是中国南方出产的优良木本植物。树的高度是一英尺、两英尺甚至几十英尺。在巴山峡谷和四川地区,有茶树,它们的树干足够两个人拥抱。只有砍掉树枝才能收获茶叶。茶树看起来像瓜和芦苇,叶子像栀子花,花像白玫瑰,种子像棕榈,花梗像丁香,根像核桃树。

唐朝时期,范楚的《舒曼》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云南的历史。在此期间,在《舒曼·云南实录·管理下的材料》(公元863年)中,茶从银盛市的群山中流出。分散收集,无采矿方法。蒙古舍曼喝姜、胡椒、肉桂和熟“唱片。银盛市,现为京东县,以群山为界,即哀牢山、五粮山及其剩余的两座山。它涵盖了今天的普洱茶,班纳,临沧,玉溪,红河和老挝,缅甸和越南的部分地区,这是公认的最早的普洱茶产地书面记录。

元明两代改名

元朝时,有一个叫“卜日卜”的地方,因为后来用汉字写成了“卜儿”(当时“儿”没有三分水)。“普洱”一词最早在这里被提及,并从那时起被写入史前。

普洱茶最早被记录为“普洱茶”。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将“普洱”改名为“普洱”,并在卡车上将其归军民宣传部管辖。此后,“普洱”改名为“普洱”。喝普洱茶在明代开始流行。当地明代编年史学家谢昭在他的《典略》一书中写道:“学者和普通人使用的茶都是普通的。”

明太祖朱元璋

明清时期

清朝是普洱茶的全盛时期。根据普洱县的记载,“普洱属于六大茶山...一周800英里,超过10万人进山泡茶。“这显示了当时的盛况。贵族和贵族仍然是高雅的人,喝普洱茶是大势所趋,“冬喝普洱茶,夏喝龙井茶”的习俗非常流行。当时,思茅和西双版纳是主要的原料产地,普洱和思茅则成为加工和配送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普洱茶(今宁洱县)是辐射六条古茶马道的中心。普洱茶销往中国大陆、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移到香港、澳门、东南亚甚至欧洲。茶已经成为连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桥梁。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普洱政府正式成立。云南省每年都向朝廷进贡普洱茶。普洱茶因被指定为贡茶而闻名全国。

前普洱县

普洱府的建立最初是为了促进土壤的变化,加强清政府对滇西南边远地区的控制。此时,由于普洱府控制范围的扩大,六大茶山被指定为普洱府控制区。普洱出产的所有名茶都进入了朝廷,摆在皇帝和贵族的桌子上。除了亲自喝茶,皇帝还向英雄和外国使节赠送普洱茶。

茶马古道清明上河图普洱秋收(部分)

甘龙时期,普洱茶销往全国各地,并在全国闻名。它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根据《普洱县食品与商品记录》,“普洱茶在全国很有名,每包60公斤可收到6000至7000包茶叶(每包360000至420000公斤)。然而,有成千上万的茶叶制造商(指茶商和工匠)和茶叶消费者到处购买和运输。"

自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来,法国和英国相继在普洱建立了海关,增加了普洱茶向远方市场的出口,普洱茶马古道再次繁荣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

在新中国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革完成之前,部分普洱茶由于在普洱茶产区经营一些私制普洱茶而得以保存,被称为“一级茶”。

1951年12月,经中心私营企业局批准,“中茶品牌”(民间名称为“巴中茶”)商标成功注册,因为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工艺印章,而且因为印章的颜色不同,所以被称为红、黄、绿。这一时期生产的茶被称为“印刷茶”。

1972年,“中茶牌圆茶”停产,改为“云南七子饼茶”。巴中茶的商标仍然被使用。然而,由于红、黄、绿、蓝印刷颜色的不同,“蛋糕级茶”的时代开始了。

古人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穿得很得体。把过去看做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兴衰。视人如镜,可以看到得失。

阅读历史可以从过去学习,了解过去可以从现在学习。喜欢普洱茶的人必须先看看普洱茶的历史背景,欣赏这条绵延的长河中的自然美景。

这篇文章与它的主人——工匠——分享:润土茶业

黑砖茶有什么历史发展?原料等级是什么?


创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体积庞大的里引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而大为减少,从而引起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叫地方政府这里解决这一问题。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彭先泽先生,经过科学的实验和研究后,撰写了一篇题为《辟在安化不能压砖》一文,并见诸报端,引起政府和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1939年5月,彭受托至安化试压黑砖茶,在安化的江南坪(江南镇)仿照湖北羊楼洞的压制方法,用木制压机压制样砖数片,送往当时的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检验。

6月接到复电:“样砖色味俱佳,唯砖身松弛,诸嘱压紧。”7月于湘潭订购铸制手摇螺旋压机六部,12月压机运回。1940年1月装制,3月正是开工压制,其产品据当时旅居江南坪的泾阳茶商称:“砖身紧致,色泽艳丽,滋味醇厚,其品质在泾阳砖之上,并经重庆中国茶叶公司检验,交由中国茶叶公司销售,自此,安化开始压制黑砖茶。

原料

黑砖茶的原料,过去分为洒面茶和包心茶两种,洒面茶品质好,包心茶品质差。压制时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这样做,内外品质不一,压制也较麻烦。70年代中期,安化白沙溪茶厂进行工艺改革,在提高面茶和包心茶质量的基础上将面茶和包心茶进行混合压制,不分面茶和里茶,做到了品质表里如一,同时又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工效。

现在压制黑砖茶的原料成份为80%的三级黑毛茶和15%的四级黑毛茶,以及5%的其他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8%。这些不同级别的毛茶进厂后,要进行筛分、风选、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乎规格的半成品,做到形态均匀、质量纯净。半成品再经过蒸压、烘焙、包装等工序,制成黑砖茶。黑砖茶的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3.5厘米。砖面端正,四角平整,模纹(商标字样)清晰。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微暗,叶底老嫩尚匀。每片砖净重2公斤。

市场

黑砖茶原产于湖南安化白沙溪,1939年前后开始生产。因砖面压有“湖南省砖茶厂压制”8个字,又称“八字砖”。因砖面用凸字字模,兰州市场称黑砖为“鼓字名牌安化黑砖”。现在年产量约5000吨,主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兰州为集散地。

湖北老青茶发展历史


老青茶属黑茶类,别称青砖茶,又称川字茶,主要产于湖北省内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市、县,所以又称“湖北老青茶”,在湖南省的临湘县也有老青茶的种植和生产。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老青茶的发展历史。

湖北老青茶发展历史

乾隆之年(1736)茶商雷中万开办“羊楼洞茶庄”,茶庄设于庙场,始制茶砖。《中万公传》有“砖茶之源,万年洞庄”之说,《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等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匾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老茶即老青茶。以老青茶为原料蒸压而成青砖茶,主产始于湖北羊楼洞,又名“洞砖”,而青砖茶面印有“川”字商标,也称“川字茶”。湖北生产“青砖”的历史悠久,久负盛名,18世纪就在欧洲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头就是湖北的港口城市汉口,经我国北方至蒙古高原再至西伯里亚腹地的驼道,然后延伸至整个欧洲(后被水运和铁路取代),19世纪下半叶经中国茶叶的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汉口输出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而且以湖北产老青茶砖比例最大。

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约10年后,山西茶商在羊楼洞设庄试制砖茶,其后俄国商人亦在汉口设庄压制。压制工具先是木夹,后改用牛皮夹,进而改用机器压,压成砖形茶,以每箱砖片数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种不同规格。“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砖茶销往内蒙,并出口蒙古、苏联等地,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称“东口茶”。近40年来,为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三七”青砖茶。

1910—1915年为青砖茶历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砖茶在内,最高年产量达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因战祸叠起,销路阻隔,产量锐减。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扶植边销茶生产,使老青茶生产恢复了生机,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年由于边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年产量下降至5000吨以下,1983年年产量又恢复到7000吨,近年年产量维持在5000吨以上。

老青茶的制造分面茶和里茶两种,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面茶是鲜叶经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而制成。里茶是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晒干而制成。老青茶一般分成洒面、二面、里茶三个等级。

六安篮茶的发展历史


六安篮茶属于黑茶,为历史名茶,“六安品亦精,入药最效”。六安篮茶,始于明代1630年前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六安篮茶的发展历史。

六安篮茶的发展历史

1、明代

明代闻龙《茶笺》:六安品亦精,入药最效。

六安篮茶,始于明代1630年前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属于传统工艺名茶,内销两广及香港,外销东南亚诸国,颇负盛名,因其具有药用价值,在当地被誉为“圣茶”。

2、清代

六安篮茶从明代发端,至清光绪以前,盛极一时,早已名扬天下,得到海内外品茗者的追捧。最享盛名的要属“孙义顺”六安篮茶。具记载“安徽孙义顺茶厂向在六安采摘雨前上上嫰芽,加工拣选不惜资本…”

3、民国

具史料记载,民国21年就有“六安篮茶”茶号47家,民国22年“六安篮茶”产量已达2000担,在三十年代的电影中仍可看到广东的名门世家开竹篓泡六安篮茶的景象,可见六安篮茶之贵重,极受高端人群的喜爱。

4、历史记载

20世纪初期,岭南和东南亚一带瘟疫流行,一位姓戴的名医开三钱六安篮茶作药引,效果奇好,治好了不少病人。六安篮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从此不胫而走,名声鹤起。因为其稀少珍贵,在岭南和东南亚一带,不仅是一种上乘饮料,而且被视为良药,尊为“圣茶”。

六安篮茶的品质特征

1、六安篮茶的以陈为贵

六安篮茶的好处就妙在一个“陈”字,它陈而不霉,陈而不烂,越陈茶味越醇正。陈年六安篮茶油光十足,紧结不松散,黑亮香醇陈味足,入口丝滑柔顺,醇香浓郁,爽口回甘。

六安篮茶特有的品质和陈香是在制作过程中后发酵形成的,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使得汤色、香味更为理想。市场上陈年六安篮茶出口至东南亚等地,非常受欢迎。

2、六安篮茶的茶性温和

六安篮茶茶性温和,尤其是陈年六安篮茶,火气已褪尽,茶性更温和,味醇生津,能够祛湿解暑。广东、南洋一带多湿热天气,人们饮用新茶,容易上火,故喜饮此茶,却有科学依据。

3、六安篮茶的药用价值

六安篮茶不仅可消暑生津解渴,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和预防作用。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即六安篮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现代药理分析发现“六安篮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杀菌,解渴生津,消瘴避邪之功效,食之益寿而提神。

4、六安篮茶的收藏价值

质量上乘的六安篮茶值得珍藏,其香味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据说以往香港的茶楼供给客人的往往是普洱,自家饮用的却是六安篮茶。在东南亚地区,六安篮茶更是名声显赫,有条件的人家,几乎都备有六安篮茶,且越陈越受欢迎,越陈收藏价值越高。

《黑茶的发展历史》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黑茶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