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两展一节”专题上感受遵义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茶文化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茶文化。

 说道遵义大家脑海里会冒出两个东西茶和酒,是的遵义就是这么一个茶酒双全的城市,在北京的“两展一节”专题上感受遵义名茶了解遵义名茶名酒,感受遵义茶文化。

北京6月16日电 遵义市名茶、名酒及旅游倾力推介、开启马连道茶文化大讲堂、2017北京国际茶业展茶叶产品评选推介……6月16日下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和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主办的“2017北京国际茶业展・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遵义茶文化节”专题推介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

记者从推介会上了解到,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已成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茶文化特色街区。这里汇聚了全国六大茶类、上万种名优茶,云集国内福建、云南、浙江、安徽、贵州等12个产茶大省为主的全国2000多家茶叶企业,衍生出了北京茶叶交易中心、北京茶博物馆等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为主的特色业态。

6月16日下午,“2017北京国际茶业展・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遵义茶文化节”专题推介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

两展一节活动现场

遵义,一座具有红色历史的旅游城市,一座拥有“黔北粮仓”美誉的绿色生态城市,一座拥有万亩茶园的茶产业城市,带着她独具魅力的一绿一红遵义茶来到了中国的首都――北京。推介会上,来自遵义市的相关领导分别为遵义市名茶、名酒及旅游倾力推介,并为在场嘉宾介绍了“遵义红”、“遵义绿”的品牌历程和发展。

据了解,去年“两展一节”期间,马连道产业发展规划正式亮相,其中提出构建北京茶业交易中心、河北国际茶产业园与北京马连道“两地三载体”空间发展架构,协同提升、联动发展,推动马连道产业进一步提升。新增了中茶普洱体验馆、北京茶叶博物馆、紫芳书院三处文化体验场所,搭建了一个文化体验和融合的互动平台;推出“8+6”茶文化旅游线路,是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成功探索;扩大与茶产区产销联动范围,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从源头上保证茶叶质量安全。

在当天的推介会上,针对现场开启的马连道茶文化大讲堂,西城区马连道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长张东介绍说,北茶交易中心立足“中国茶叶第一街”,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的平台作用,培育茶业品牌,提升茶业信用,兴利兴业。此次推出的茶文化大讲堂,为弘扬传统文化创建一个茶文化为传承、茶产业为依托、茶金融为服务的立体平台,为提升马连道文化品牌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复兴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茶文化大讲堂,通过层层甄选组建专家宣讲团,内容涵盖茶叶知识、茶艺茶道、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内容。通过茶文化大讲堂撬动街区品质的再次提升。

据了解,为提高优质品牌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茶企业在本次展会及茶叶节的参与度,引导广大消费者健康饮茶意识,倡导品饮品牌茶、优质茶,以推动和引领茶叶质量的提升,本届大会在12日-16日期间举办了2017北京国际茶业展茶叶产品评选推介活动。通过国内权威茶叶审评专家的综合评审,最终产生了特别金奖22名、金奖22名。在当天的推介会上,中茶协副会长王秀兰女士上台宣读了获奖名单,相关领导为获奖企业进行表彰。该评比大赛成功举办已逾六载。作为茶叶全行业知名品牌茶的评比,全国茶叶评比大赛以其专度、广度、高度在业界享有权威性。此项茶叶评选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促进茶叶品牌产品优化发展,推动各企业在茶叶质量与品质上不断追求极致,保持中国茶在世界茶叶中的品质领先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遵义茶这次“两展一节”专题上依旧是让到场嘉宾感叹不已对其优秀的茶叶和博大的遵义茶文化而发自内心赞叹,而本次“两展一节”给大家带来的远远不止如此。

小编推荐

贵州遵义:举办2017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


自从春茶的上市,各省都相继展开了茶文化节,近日,以“醉美茶香·养生天堂”为主题的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湄潭县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茶业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美、英、澳、法、德、新加坡等国家知名茶企代表及涉茶外宾2500多人参会。

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致欢迎词说,近年来,遵义市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以做靓“茶酒姊妹篇”为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实现了“百姓富”和“生态美”,打造了遵义红、湄潭翠芽、正安白茶、凤冈锌硒茶、余庆小叶苦丁等一批黔茶品牌。2016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0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80亿元。本次“一节一会”有高峰论坛、产品展销、茶技大赛等系列活动,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互兴。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说,大力发展茶产业,既能促进农民的增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又有利于加强生态保护。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茶产业和茶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茶叶规模、质量和效益走在了全国前列。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认为,中国茶人躬逢盛世、责无旁贷。要始终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跨越茶叶做强茶业。茶和茶文化正在成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开展精准扶贫的富民产业,成为茶旅结合、茶文和合、茶养融合的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和健康产业。

摩洛哥王国外交合作部全权公使卜杜拉·占迈尔·阿拉维透露,摩洛哥饮茶盛行,茶叶全部依靠进口,全国每年消费6万吨绿茶,其中90%以上来自中国。贵州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茶具有“香高鲜郁、味醇鲜美、色纯鲜亮”的特质。他想进一步了解贵州、推介贵州、让更多摩洛哥人能喝到干净、醇美的贵州茶。

据悉,截至2016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达696万亩,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产量28.4万吨,产值299亿元,综合产值502.2亿元。茶叶产值连续10年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

会上,农业部向贵州省颁发了“贵州绿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及牌匾,中国书法家协会家给湄潭县赠送了由30位书法名家共同创作的“百茶卷”。现场还进行了“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者颁奖活动。

国际茶叶采购商签约21.3亿元

作为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二届国际茶叶采购商大会暨采购商签约仪式,28日在湄潭举行。来自全球的近百家采购商参加此次会议。

“我会始终关注并支持贵州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道,近年来,贵州茶叶产业快速发展,贵州茶叶在全国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农业产业之一,贵州茶产业在助农增收、助农脱贫方面也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大会现场,参会采购商与湄潭县共达成了俄罗斯贵州商会战略合作项目、凤冈县万寿菊种植及精深加工项目、余庆县茶菌循环经济一体化项目、黔茶联盟茶叶销售合作项目、湄潭县盛兴茶业销售项目等9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21.3亿元。其中,框架协议1个,投资类项目4个,投资额19.05亿元;茶叶销售项目4个,销售金额2.25亿元。

“院士茶研究工作站”落户湄潭

4月28日,贵州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导师回访汇报会,在湄潭县行政中心举行。我国茶学学科带头人、茶园农药残留研究的创始者、国内外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工作站在湄潭成立并揭牌。

据了解,陈宗懋院士工作站共有专家12名,其中领衔院士5名。该团队主持过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4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的成立是湄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喜事,这标志着湄潭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了全新的、更高的步伐。”揭牌仪式上,湄潭县县长李勰表示,近年来,湄潭县

委、县政府坚持以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借助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农业部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示范农业园区的历史机遇,高标准科学规划建设了茶叶、优质稻、茶旅等6大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随后,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团队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共建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双方协定,今后将在决策咨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欧标”出口茶叶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2017年漳平水仙茶文化节在南洋镇举行


11月17日-19日,2017年漳平水仙茶文化节以“传承非遗·感怀天下”为主题在南洋镇开幕,活动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目,吸引了各地茶友驻足,品茗抒情。

活动期间当地开展了陆羽神像巡游、漳平水仙茶发展论坛、秋季茶王争霸赛、茶文化摄影及书法作品展、美食一条街、名优水仙茶展示会、骑行游、诚信一条街揭牌仪式等一系列活动,评出金奖、银奖和优质奖水仙茶若干名。

水仙茶文化节

据了解,南洋镇素有“水仙茶之乡”美誉,先后获得国家级漳平水仙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加工生产创业基地、“国家级无公害产地认证”、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级生态小镇等多个国字号品牌。

近年来,漳平水仙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茶饼形状,与众不同的香气和超凡脱俗的品质引起了茶界人士的关注和青睐,并于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好山好水出好茶。漳平自古以来种茶之风盛行,茶文化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官田铁观音等一批茶叶品种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更有一些成为“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金砖会议的指定用茶。漳平也被授予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茶乡。

北京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于北京茶文化发展窥视历史变迁


北京,现在中国的首都,国际化大都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北京外边上是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内心却有抹不掉的古朴历史。北京人爱喝茶,北京文化又兼具包容性,因而在北京能够喝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茶叶。根据不同的喝法儿,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喝法儿。下边小编将为您介绍一下,带您来体验体验老北京的饮茶历史。

头一种喝法儿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走长道儿,甭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天桥一带,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

卖大碗茶的现在也还有,不过全都改成茶摊了,名声赫赫的大碗茶集团公司就是从这儿起的家。这种茶摊在旅游区常能见着。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北京城还有一路喝茶的,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既然喝的是讲究,那一般的茶馆还真伺候不了这路人,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现在可以了,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甭管您是喝中国茶,喝外国茶,甭管您怎么讲究,它都能伺候你,它比你还讲究呢!不过,你既然是打算讲究一下,就免不了要花上几个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上几个朋友,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讲究那么一回、两回的还可以,真要是天天这么个讲究法,恐怕还真招架不住。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也不象第一种那么将就。甭管经济条件如何,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只要有口饭吃,怎么着还不得弄壶“高末”喝呀。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派,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一直等到喝“透”了,这才能吃了早点,出门干营生去。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当,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满、蒙、汉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统一中国的时候所依靠的军事力量,政府为了保证随时都有足够的兵源,不准闲散的八旗子弟离开八旗自谋生路,他们只能依靠朝廷发给的粮饷度日,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比咱们上班都守时。

当然上茶馆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这一点和西洋的咖啡馆其实是一样的。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有的茶馆专作某一类人的生意,你比方说打小鼓收旧货的小贩,他们每天都在固定的茶馆歇脚聚会,一边喝茶,一边交换情报,他们管这地方叫“攒儿上”。北京城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也在固定的茶馆聚齐,一边喝着茶,等着包工头儿来叫人,他们管这儿叫“口儿上”。所以与其说这类茶馆提供的是茶,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处廉价的社交环境。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社会环境变了,市场条件也变了。八旗子弟的“铁杆庄稼”没了,蹲茶馆也蹲不起了。大茶馆日渐萧条,相继歇业,代之而起的是各类中、小型茶馆。这些茶馆分为专卖茶水的清茶馆;以听评书听大鼓为主的书茶馆;以及附设棋案的棋茶馆,接待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客。此外还有一些季节性的茶棚,其中以什刹海最为着名。每年自立夏到秋分,沿着海子北岸形成了一条茶棚长廊。后来这些茶棚日益发展,并且迁入了各大公园。象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上林春;北海公园的双虹榭、漪澜堂;以及太庙的后河等处。

清末民初,前门外一带先后出现了几处新式的市场,象劝业场、青云阁、首善第一楼,再加上先农坛北边的城南游艺园,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里边都开了一些南式的茶社或茶楼。等到北京城各大公园的茶座相继开张之后,这种茶社的生意也就一蹶不振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北京城里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被固定在一个个的单位里,一个个的岗位上。除了少数老年人,北京城里几乎见不到闲散人。大家都在用同一种模式,按照同一个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没工夫坐茶馆,也不屑于坐茶馆。这么一来,北京城里可就看不见茶馆了。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才又出现了新型的茶馆,可现有的茶馆与老茶馆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老舍茶馆的茶客主要是外国旅游团,茶馆在向游客们展现旧京文化,所以它在硬件方面尽可能地再现了旧京大茶馆的风貌,而且显着比任何一家旧京大茶馆还都要奢华。尽管天桥乐茶园已经作出努力,希望普通的北京市民也能常到茶园里来,但它最根本的宗旨在于表现并提供旧天桥的平民文化一种已经消失了的文化,因此肯定要有不小的一笔投入,这个目的并不容易达到。

其实,无论是今天的北京平民还是当年的北京平民,他们对茶馆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适于休息,适于交流的环境。茶是话引子,茶馆就是谈话的环境。他们的这种需求就象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常规需求,而不是特需。俗是俗了点儿,可人人都有这种需求。这会儿要想约个朋友谈点儿事,谈桩生意,多半是去饭馆,推杯换盏,面红耳赤,大呼二喝,燥得不行,累得不行。还是茶馆更放松一些,更清雅一些。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得替企业家们想一想。茶馆这种环境是需要地皮的,这会儿的地皮这么贵,真要是开个大家伙儿全都能接受的茶馆,一个月下来,刨去税钱、房租水电、各项的挑费,还能剩下什么了?茶钱能赚多少?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快餐店、冷饮店和酒吧的竞争,足够企业家们掰手指头的了。

看样子,茶馆这一行要想再现它往日的辉煌,大概是够呛了。不过,近来也还是吹来了一股新风。有两家书店,在他们的店堂里各自辟出一个小小茶室,读者们手翻新书,口啜香茗,茶香和油墨的香气混为一处,书文化与茶文化合成一体。别的商店都在努力扩大店堂,这两家书店的经营者却割出店堂为读者提供一种环境,这也算是独辟蹊径吧。

以上就是关于北京人饮茶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北京的饮茶文化包罗万象,其融合了各地的饮茶文化后又衍生出自身独有的特色,老北京人如今在历史的发展下,也在不断学习,吸收着其它文化的精华,并进一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