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罂粟地里长出的茶园探访欣赏

发布时间 : 2019-11-30
中茶黑茶园 茶叶地 树根地绿茶

中茶黑茶园。

中缅边境在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曾大量种植罂粟,如今这片地方许多茶园变成了“荒野茶”,这些罂粟地里长出的茶园,很多当地茶农都不管,依旧闲置在那,任其荒凉着。

关于盈江,有这样一组有趣的数字:国境线长214.6公里,距州府芒市153公里,距省会昆明市735公里,距缅甸密支那197公里,距缅甸八莫131公里。而盈江的得名则是由于风光旖旎、壮阔妩媚的大盈江纵贯全境。这条旱季时浅流低吟,雨季时波涛汹涌的河流也同时孕育了云南最大、最美的八大坝子之一的盈江坝。大盈江一旦进入宽阔的平坝,顿时如脱缰的野马,漫原横流。

盈江茶树栽培历史悠久,世居的德昂族先民(“濮人”)是最早利用茶、种茶的民族,辖区内现存的古茶树,多为德昂族种植。但由于社会制度、生活水平及人们对茶叶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局限,长期以来,茶叶种植始终处于自发引种、零星种植阶段,特别是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由于大量种植罂粟,加上刀耕火种,许多茶园变成了“荒野茶”。解放后,罂粟被禁,以茶替之,新老相间,呈规模茶园。

油松岭,云南最滇西一个偏僻小山村,靠近缅甸,矗立于盈江大坝的一个小高原,面积108平方公里,地势险峻,云雾缭绕。山顶最高处2480米处有明代时期建立的道观“青云寺”,至今香火未断,人来人往,实属仙境一般。清咸丰年间,中原有汉人逃避此处躲避战乱,因见寨口一株古老油松树,故取名“油松岭”,意寓:像油松一样长青万年之崇山峻岭。

山上常年云雾,加之土壤肥沃,得优质茶品。然山高路远,商贩甚稀,茶不得有名,故而荒芜,呈野放状。茶区茶品肥硕,汤水清澈,略带清凉,高香凸显,浸水持久,品之唇齿有余香,身轻有乏汗,属茶之上品。

我们在中缅边境的油松岭不但寻找到了「罂粟地里长出的茶园」而且还找到了千亩野放古茶群落,有数百棵古茶树树龄高达到500年以上。

油松岭中岭岗云雾弥漫,日光漫射,周围有良好的生态树林,具有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条件,能产出优质的鲜叶,也定会生产出优质的高山好茶。

勐弄山茶园基地,位于勐弄乡勐弄村三方树,基地海拔1860米,周边森林植被的多样性保证了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园核心区内长年云雾缭绕,深厚的沙质土壤层,终年被清洌的高山泉水浸润。这片茶园也是当年「以茶替代罂粟」种植的,而且一直坚持有机生态的茶园管理,不喷洒农药不用除草剂,全部是人工除草。

芒允,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小镇,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实深厚的历史文化,边陲古道、马帮铃声,记录着中、缅、印的商贸历史。当时从事长途运输的马帮曾发展到七千余匹,每日络绎不绝于古道不下二千余匹。伴随边关商贸的发展,芒允当时设有电报局、税务局、海关、公店马栈、保商营、有保三号、丙午号、茂恒分号,洪盛祥分号、振兴茂商号及何家杨家商号八家,缅英政府也曾在芒允设有领事馆(后内迁腾越)。在这片热土上,清朝马嘉理事件,抗日战争时期之滇西抗战等重大事实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历史上芒允有“小上海”之俗称,在世界版图中曾有明显标注。

盈江芒允农场1978年开始种植茶叶,发展至今已有39年的历史,是盈江农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该场下辖四个初制茶厂,可开采摘茶园面积为5444亩。茶园里种植了很多枇杷树,如果说「油松岭」和「勐弄山」是「罂粟地里长出的茶园」,那么,芒允农场就是「枇杷树下的茶园」。

盈江县全县茶叶面积10.02万亩,茶产业涉及全县14个乡镇,82个行政村,660个自然村,4.2万户,有茶农10.4万人。

从盈江返回昆明的途中,路过中国魅力名镇——和顺。不到和顺古镇,似乎就是没有到过腾冲。因为腾冲县城外几公里处的和顺,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虽然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但和顺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这里山环水绕、文野平涛、杨柳含烟、荷塘飘香、亭台楼榭与明山秀水相交映辉,这一切所构成的一幅和谐的乡村风情画卷被誉为“南州冠”。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用“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的诗句,如此赞赏和顺。

cy316.cOM编辑推荐

申遗视野中的东方茶园


原标题:申遗视野中的东方茶园、保存传统茶叶生产加工方式

茶,与咖啡和葡萄酒一起,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3大饮品,都有着传奇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意义,也以各自独特的品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潜移默化又无比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又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千姿百态的茶园景观。

1999年,法国圣艾米隆葡萄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处葡萄园文化景观。至今,已有20处葡萄酒相关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咖啡相关的文化遗产也已有5处。

遗憾的是,由于从文化景观遗产角度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世界遗产名录上至今还没有与茶相关的代表内容。中国云南“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茶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成为茶文化景观申遗进程的绝对主角。

从许多视角来看,亚洲在茶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为了解决茶文化景观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上的代表性缺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ICOMOS)近年间启动了亚洲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也组织专家加入了这一重要工作。于是,文化遗产工作者将研究地理空间区域,首先锁定在亚洲,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源自中国的茶文化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亚洲。自19世纪末,茶叶种植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93年至2013年统计数据:名列世界茶产量前列的国家也包括肯尼亚、土耳其、阿根廷等,那里也拥有独具地方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的茶园景观。

早在1300年前,陆羽《茶经》已对茶生长的理想环境给出了准确而全面的总结,呈现了基于中国地理的美感与活动。但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之前对茶的关注和研究多涉及植物学将其作为经济作物;或更关注饮茶的历史文化。而今,文化遗产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帮助我们动态、完整地认知在一片土地上茶与人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并以全球视野理解文化的生长与传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迫使人们更加正视生存环境的脆弱和现代资源攫取方式的弊端。传统生产方式蕴含的多物种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及其展现的勃勃生机,不仅是值得珍视的遗产,更是为未来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源泉。茶,像地球古老物种中一位优雅的信使,带给人类身心的愉悦。茶文化景观以开放的姿态向我们展现人与自然积极共生的现实图景。作为茶的故乡,以文化遗产为方法,促进对茶的持续的研究和保护,中国责无旁贷。

在亚洲东部,中国的两个邻国日本和韩国,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也都可以追溯到中国唐朝时期的交往和文化传入,又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在之后的中国宋、明时期,日本再度受到当时中国盛行的茶文化影响。日、韩两国茶文化景观展现了独特的与古代中国的文化关联。

日本宇治茶文化景观:

申遗筹备已近10年

全方位推广日本茶乡国际形象

除中国外,日本是在茶文化景观申遗上准备最充分的国家。目前,日本仅选择了位于京都南部山城地区的宇治绿茶产地(含抹茶、煎茶和玉露)作为“日本茶文化的发源地”来代表整个日本茶文化景观进行申遗。

京都曾是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南部的丘陵地区较为适宜茶叶生长,由木津川、宇治川等主要河流连接京都、大阪和神户(出海港)。宇治茶景观遗产构成涵盖了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两大部分,其中乡村景观由具有不同地理位置和景观特点的茶园、茶农村落、传统作坊和相关史迹构成,而城镇景观包括商店街、茶商城镇等对于区域茶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加工、集散相关遗存。整个申报项目因而呈现类型丰富、有机统一的基本面貌,体现了日本专家基于对世界遗产有机演进类农业文化景观的深入理解而做出的对遗产要素的精准选择。

“宇治申遗”于2011年正式启动,由日本京都府农林水产部和规划部负责,也联合京都本地多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与景迈茶林真实、完整的传统生态文化体系相比,日本现有申报中更加突出的亮点反而是体现了近现代产业技术改良和发展的过程。

纵观日本宇治申遗已近10年的筹备过程,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即日本如何通过申遗过程,全面挖掘地方价值,注重对研究成果的同步转化利用;基于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和保护促进区域文化品牌营造和文化产品开发。以至于在宇治茶申遗本身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下,相关的地方文化认同、景观保护、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和农产品开发,公众宣传教育都已相对成熟,真正体现了申遗带动地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无论申遗最终结果如何,都已经算是一个“赢家”。

韩国河东郡花开谷:

保存了传统茶叶生产加工方式

体现佛教群体与茶种植历史关系的延续

河东郡花开谷位于朝鲜半岛南部。与日本宇治茶类似,茶籽也是在中国唐朝时期首次被引入播种;花开谷即被认为是韩国的茶之乡、茶文化的中心和最重要的产茶区,茶树种植面积最大,茶叶质量最优。韩国历史上多由佛教寺院的僧侣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自17世纪晚期,由于朝鲜王朝崇尚儒学,佛寺衰退,茶叶种植随之衰落,直至20世纪60年代,当地佛教寺院才开始重新回归,也引领了花开谷茶业的复兴。

作为传统山地茶园,花开谷也采取了古代常见的茶树与其他树种林木混种的形式,沿着坡地和岩石裂隙不规则分布,形成乔木、灌木、地面植被共同形成的丰富立体的景观。《茶经》开篇即提到,茶的栽培“野者上,园者次”,就强调了古人如何利用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为茶叶的品质和口味提供保障。也因其保存了茶树种植中的传统生态智慧,“河东郡的传统茶农业系统”于2017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由于这一特殊的与佛教发展密切相关的荒废、复兴历史,使得花开谷的茶业没有经历日本那样的近现代茶业工业化过程,而意外地保存了传统的茶叶生产加工方式,也因此保存了更加传统的茶文化景观。花开谷的纬度本不是像中国南方那种温暖湿润更适合茶叶生长的地理位置,但它背山面水,位于山谷;自然的水汽、山林挡风,适当的坡度,透气性好的山石砾壤,都形成了一个光照、温湿度、土壤等条件都适宜茶树栽培的小气候环境,符合《茶经》中对茶树自然宜居生境特点的总结。

从文化遗产的视角分析,花开谷景观中体现的佛教群体和当地社区与茶种植历史关系的延续,及其对传统种植方式的保持,都是非常明显的“申遗优势”,而这恰恰又是日本宇治茶景观申遗项目中比较欠缺的。

另外,茶与禅宗佛教的关联也是东亚茶文化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佛教团体与韩国茶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还体现在另外一处现有世界遗产地,即“山寺,韩国佛教山地寺院”系列遗产中的禅宗寺院仙岩寺,寺院中完好地保存了传统寺庙茶园及其相关传统。

东南亚产茶国家的相似点是它们都有重要的茶种植景观、相对悠久的历史和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但并不像中国、日本、印度那样为人所知。由于不同的原因,在茶文化景观研究和申遗方面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些国家与中国西南产茶区接壤,自然环境接近,历史上也有不间断的民族迁徙融合,茶文化中体现着千丝万缕的生物学、人类学关联,未来以茶文化景观为平台加强多学科的跨国联合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缅甸掸邦高原:

缅甸布朗族最早开始种植茶叶

茶区海拔和气候与中国云南相近

缅甸北部掸邦高原是重要的产茶区,山地海拔和气候与云南普洱茶区接近。

掸邦的布朗族被认为是缅甸最早开始种植茶叶的民族。加之与古代贸易线路的重要关系,缅北地区和中国云南在茶文化景观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如腌茶作为当地传统食物的习俗,在今日景迈山布朗族饮食中也可以看到。

缅甸世界遗产申报筹备工作也是刚刚起步,但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中国也在遗产保护和申遗研究方面与缅甸同行合作,积极互通技术支持,如在蒲甘世界遗产项目的保护管理和妙乌世界遗产项目申报方面开始合作。中缅在茶文化景观联合研究和保护方面,将为中缅遗产保护的交流合作开辟新的平台。

泰国农业景观:

稻田、柚木、荷塘和茶园

构成丰富的农业景观

泰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业景观,包括稻田、柚木林、荷塘和茶园。泰国的北部山区与缅甸、老挝和中国相连,茶树类型被分为“Miang”(本地茶或阿萨姆大叶茶)和“中国茶”两种,目前商业种植的茶树品种,均由国外引进。

根据文献记载,阿育塔亚王朝时期,中国茶已经成为泰国宫廷饮品。相对于泰国遍及各地的考古遗址、寺庙或宫殿建筑来说,茶文化景观类农业景观仍旧过于“普通”。所以对这类遗产价值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印度阿萨姆和大吉岭:

丰富的生态、生物多样性

丰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

印度的茶文化历史不长。英国殖民者于19世纪20年代在印度发现野生大叶茶后,从中国盗取茶种,栽培试种成功,即开始发展商业种植。伴随着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大规模的茶农移民,世界第二大茶产地在印度次大陆诞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都曾产生深远影响。一个多世纪过去,阿萨姆和大吉岭茶已经成为茶界明星,它们独特的发展史、自然条件和生物、民族多样性造就了有着鲜明印度特色的遗产景观。

阿萨姆地区是全球最大的茶产区,茶叶产量占全球13%,印度的55%。这里全年温暖湿润,为茶叶、森林植物和诸多农作物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目前该地区已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马纳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卡齐兰加国家公园,充分说明了其突出的生态价值。

野生动植物与茶园、森林、农田混合共生也形成了印度茶文化景观最突出的特点,即高度的生物多样性。

印度茶文化景观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高度的民族文化多样性。阿萨姆地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连,本就有着诸多世居部族。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和后来的英国企业从印度各地迁入约100万劳工,来自上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共同劳作生活,同时也保存了各自部族多样的文化传统。目前茶农社群人口约650万,长期的融合及与茶相关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被称为“茶族”。茶族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体现在其多姿多彩的信仰、节庆、音乐舞蹈、装饰工艺等,至今生机勃勃,也蕴含着茶族社群与土地、茶园和自然环境间紧密的情感联系和传统的生态智慧。

大吉岭茶也是由东印度公司于19世纪上半叶引种自中国福建武夷山,栽培于西孟加拉邦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这里海拔高,气候凉爽多雨,自然环境使其红茶芳香浓郁,以“红茶中的香槟”享誉全球。大吉岭茶生产加工已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受到严格的保护。目前印度官方尚未将大吉岭茶种植景观作为文化遗产进行申遗,但1999年列为世界遗产的“大吉岭喜马拉雅山地铁路”却在遗产范围上与其部分重合,也对它的历史和景观价值有所体现。

斯里兰卡锡兰茶:

茶文化景观遗产旅游“走在了前面”

博物馆和遗产酒店,吸引了大量游客

斯里兰卡茶也被称为锡兰茶。斯里兰卡原本是重要的咖啡产地,19世纪中后期在咖啡种植园蔓延的病虫害对斯里兰卡的咖啡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苏格兰商人从印度考察学习后,于1867年在斯里兰卡的鲁勒堪德拉创立了第一个茶园,之后又建立了完善的茶加工厂,于1875年开始将锡兰茶运往伦敦的茶叶拍卖行。锡兰茶迅速蜚声海外,1883年成立的科伦坡茶拍卖中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拍卖中心。锡兰茶种植加工经历很多工业技术改良,1925年成立了专门的茶研究所,并最早开始采用袋装茶包,1965年,斯里兰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斯里兰卡的茶种植景观以云雾缭绕的丘陵茶园和山岩瀑布著称。在很多地方也保留了英国殖民时期的建筑,是与茶生产加工直接相关的近现代产业遗产。斯里兰卡茶研究委员会已经对斯里兰卡茶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过大致的梳理。

在茶文化景观遗产旅游方面,斯里兰卡“走在了前面”,一些坐落于风景优美的茶山的老茶厂被改造为博物馆和遗产酒店,吸引了大量游客。

(作者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学术活动高级项目专员,“ICOMOS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中国部分项目负责人。)

来源:中国网购网

冲泡绿茶欣赏茶汤中沉浮舒展,上下翻飞的美景


绿茶是最大的茶类,其品种最多,产地也最广的茶类,一般大家习惯对绿茶不讲究,直接喝,那就错了,绿茶最主要的就观茶,这个步骤是非常对身心有好处的。

日常饮茶用透明玻璃杯,以便充分欣赏绿茶在茶汤中沉浮舒展,上下翻飞的美景,不但让人美不胜收,而且对心情有非常的的调剂作用呢。

正确冲泡绿茶欣赏茶汤中沉浮舒展,上下翻飞的美景

绿茶的冲泡方法很多,选用哪种方法冲泡,取决于该茶叶的鲜嫩程度。掌握好茶量与水量的比例以及水温、冲泡时间,是冲泡绿茶的关键。如果掌握不好,不但容易失去该茶叶特有香气和细腻口感,而且会有苦涩感。冲泡细嫩度高的名优绿茶,茶叶与水的标准比例是150㏕水/3g茶叶,即50/1。依据茶叶嫩度,水温可从70-95℃。冲泡时间因茶叶品质和注水方法而不同,一般可从15秒—2分钟不等。

冲泡绿茶水温,着重观察判断茶叶的细嫩度、均整度和洁净度。看其上下沉浮,舒展翻飞,汤中有无毫絮,芽叶情况等。

绿茶茶叶中含有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肌肤衰老,茶叶还能抗辐射,适合长期用电脑,可抑制皮肤色素沉着,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绿茶水洗脸好处多多!

万灵在茶园中的使用技术


灵又各灭多威、快灵,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在化学分类上属于氨基甲酸酯类。该剂在水中溶解度高,但在碱性条件或在潮湿土壤中易解,故在环境中不会持久存在。其对人畜口服毒性高,但经皮毒性低。对蜜蜂和害虫天敌安全一,对鱼高毒。万灵对害虫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一些鳞翅些害虫还有一诬的杀卵作用。该杀虫谱广,毒药效迅速,通常在喷药1小时后即可见效,2天达到最高效果,但持效期短,一般3-4天。由于它分解快,故在茶叶中残留量低。其安全间隔期为7天。

目前,万灵制剂主要有90%可湿性粉剂。24%水剂、20%乳油,在茶园中主要用于防治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蓟马等害虫。多年来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使用90%可湿性粉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当剂量为18.75-25克%亩时,防效高达90%以上:使用24%万灵水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剂量为94-160毫升/亩时,防治效在90%以上。

此外,在使用万灵防治茶园害虫时要注意防治适期。一般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的防治适期在若虫发生高峰前期,黑刺粉虱的防治适期在卵孵化盛末期。若使用时与持效期较长的药剂混用,以延长残效期,可以更有效地防治害虫,但要注意该药不能与碱性药剂以及含铁、锡的农药混用。

改良茶叶地里的土壤可提升茶叶品质


在茶叶生产实践中发现,安溪铁观音之所以有特殊的韵味,除了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等因素的作用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产地土壤中含有的特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茶树次生代谢,合成较为特殊的茶叶芳香物质,形成所谓的观音韵。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茶农大多通过大量使用化肥来提高茶叶单产,造成对土壤有机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掠夺性摄取,而茶园管理时又未能及时补充,导致土壤营养失衡、肥力下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园土壤改良对提高茶叶质量、保持茶叶品质优势至关重要,现从以下几方面引导茶农实施土壤改良:

首先是进行肥料改革。大力推广使用以羊粪为主的农家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其次是推广配方施肥。根据茶园土壤养分调查分析表明,分发茶园施肥建议卡,帮助茶农进行科学合理配方施肥,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还须注意引导茶农施用含微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微生物菌群,活化土壤。

第三是推行茶园覆盖。针对茶园土表裸露且土壤严重酸化的问题,在茶园管理上引导茶农采用稻草进行园面覆盖,既能中和土壤酸碱度,又能保水保土保肥,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限制杂草生长。另外组织引导茶农在茶园内种植豌豆、黄豆等经济作物,增加茶园有机质。

第四是开展茶园翻耕。发动群众开展茶园翻耕及施用羊粪、花生藤等茶园管理工作,使茶园翻耕成为茶农管理茶园的日常事项。

万灵制剂在茶园中的使用技术


目前,万灵制剂主要有90%可湿性粉剂。24%水剂、20%乳油,在茶园中主要用于防治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蓟马等害虫。 多年来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使用90%可湿性粉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当剂量为18.75-25克/亩时,防效高达90%以上:使用24%万灵水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剂量为94- 160毫升/亩时,防治效在90%以上。

此外,在使用万灵防治茶园害虫时要注意防治适期。一般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的防治适期在若虫发生高峰前期,黑刺粉虱的防治适期在卵孵化盛末期。若使用时与持效期较长的药剂混用,以延长残效期,可以更有效地防治害虫,但要注意该药不能与碱性药剂以及含铁、锡的农药混用。

灵又各灭多威、快灵,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在化学分类上属于氨基甲酸酯类。该剂在水中溶解度高,但在碱性条件或在潮湿土壤中易解,故在环境中不会持久存在。其对人畜口服毒性高,但经皮毒性低。对蜜蜂和害虫天敌安全一,对鱼高毒。万灵对害虫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一些鳞翅些害虫还有一诬的杀卵作用。该杀虫谱广,毒药效迅速,通常在喷药1小时后即可见效,2天达到最高效果,但持效期短,一般3-4天。由于它分解快,故在茶叶中残留量低。其安全间隔期为 7天。

茶园中应用杀虫灯效果好


5月下旬,位于五桥太安镇的凤凰茶叶有限公司的生态茶园里,安装了6盏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这是我区茶园中应用杀虫灯的首例。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趋性信息的特性,将光的波段、波的频率设定在特定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害虫本身产生的性信息引诱成虫扑灯,灯外配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专用的接虫袋内,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它属于农业害虫综合防治方法中的物理防治方法之一,是近年来农业生产上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近日,经我站实地调查,认为有以下优点:

1、诱虫种类多。按昆虫学学科分类,包括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按危害作物分类,包括粮食、茶叶、梨子、蔬菜、森林害虫等。

2、诱杀数量大。据茶园业主谭太平介绍,安装杀虫灯后的头个星期,每天每盏灯诱杀害虫3斤以上,半个月后仍有1斤。

3、耗电成本低。按当地每度电0.43元,每天开灯10小时(晚8至早6)计算,每天每盏灯仅花电费0.14元。同时管理方便,也不使害虫产生抗性。所有这些无疑会大大减少用药防虫次数和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叶和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设施在茶园中的应用


茶树设施栽培,又称保护地栽培,即利用各种人工设施,改变局部小气候,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达到促进茶芽早发、增进茶叶品质或提高茶叶产量等目的。茶树设施栽培是现代先进工业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结合点,是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环境束缚,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反季节生产的有效途径。但设施栽培成本比较高,只有在具备名山、名种、名茶、名牌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应用,才能达到设施栽培的目的。目前广东茶叶生产上采用的设施栽培主要有塑料大棚栽培和遮阳网覆盖栽培两种。

(一)塑料大棚栽培

塑料大棚栽培是用塑料薄膜覆盖茶园的一种设施栽培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名优绿茶发展的需要,逐渐应用到茶树上,是冬春季温度较低,或易受"倒春寒"危害的茶区为提早名优茶开采期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

1.塑料大棚栽培的优点

(1)可以提早开采。韩文炎等于1993~2001年连续9年的研究表明,在冬、春季不加温的条件下,塑料大棚茶园的开采期比露地茶园提前7~46天,平均提前20天。

(2)免受霜冻。春茶季节由于冷空气南下,常受晚霜或“倒春寒”的危害,塑料大棚茶园由于棚内气温较高,不受寒风侵袭,可以避免这种危害。

(3)提高早期名优茶产量。茶园覆盖大棚后,由于采摘期提早,虽然与棚外茶园相比总产量变化不大或者略有降低,但早期名优茶产量明显提高。张景春等( 1997)研究表明,1993年和1994年揭膜前,大棚茶园每亩鲜叶产量分别是51.8千克和70.3千克,比露地茶园6.0千克和13.0千克分别提高了7.6倍和4.4倍。

(4)提高经济效益。塑料大棚茶园茶叶开采期提早,早期名优茶产量提高,虽然总体茶叶产量和品质略有降低,但是由于消费者尝鲜的消费心理,早春的名优茶价格较高,扣除成本后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塑料大棚茶园建设

塑料大棚茶园投资多,成本高,如管理不善则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合理建棚、科学管理是克服塑料大棚不足、提高茶园经济效益的关键。

(1)塑料大棚茶园园地选择。塑料大棚茶园的品种、生长势及其所处的土壤、地形、地势均直接影响建棚后茶树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要达到大棚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益,在园地选择时要尽量具备的条件有:选择发芽早、发芽密度高、品质好的茶树良种;茶园树冠覆盖度在90%以上,生长健壮、长势旺盛的青壮年茶树;避开风口、风道;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平地或缓坡茶园;选择水电使用方便的茶园。

(2)塑料大棚建造。塑料大棚类型很多。按照骨架材料分,有简易竹木结构、钢架结构、钢架混凝土柱结构和钢竹混合结构等。塑料大棚的方向以坐北朝南为好,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冬季阳光。大棚长度以30~50米为宜,小于20米的保温效

果差,太长则棚内温度不易控制,而且棚内温差大,也不利于管理。大棚宽度以6~12米为宜,太宽通风透气不良,设计和建造的难度也大。大棚高度以2.2~2.8米为宜,最高不应超过3米,棚越高,承受风荷载越大,越易损坏。

3.塑料大棚茶园培育管理技术

大棚茶园管理主要包括施肥、灌溉、铺草、通风散热、修剪、采摘、棚膜维护和揭膜等。

(1)施肥。为保证大棚茶园里茶树早发芽,多产名优茶,应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并配合喷施叶面肥,为茶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厩肥、饼肥等,并适当配施一定的复合肥,一般用量30~50千克/亩,结合深翻于9~10月开沟施入,沟深在20厘米左右。追肥以氮肥为主,如尿素、硫酸铵等,每次用量10~15千克/亩(以纯氮计),施肥深度5~10厘米。

(2)铺草与灌溉。搭建大棚的茶园应在秋茶结束后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深耕(或中耕),并在茶行间铺草,以各种山地杂草、作物秸秆为草源,每亩400~600千克,厚度10~15厘米。草面适当压土,第2年秋季翻埋入土。、这对大棚茶园土壤既有增温保湿效果,又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塑料大棚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小环境,土壤水分主要靠人工灌溉补充。当棚内气温在15℃左右时,应每隔5-8天灌水20毫米左右,气温在20℃以上时应每隔3天灌水15毫米左右。灌溉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阴天过后的晴天,以利于提高地温;一天之内,灌溉要在上午进行,利用中午这段时间的高温使地温尽快上升。灌水后要通风换气,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灌水最好采用滴灌的方式,不仅水分利用率高,而且对茶树叶片气孔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小,灌溉的效果较好。

(3)修剪与采摘。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深修剪,3~4年进行1次重修剪,控制树高在80厘米左右。每年秋茶结束后结合封园进行一次抽剪与边缘修剪,整理树冠面,以利于通风透光和茶树养分积累,切忌在秋、冬季进行茶园深修剪。秋、冬季深修剪会剪去大量成熟叶和越冬芽,既降低光合作用对有机营养的积累,又减少翌年新梢数,从而影响大棚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大棚茶叶要早采、嫩采,多做名优茶。一般当蓬面上有5%~10%的新梢达到一芽一叶初展时即可开采,及时、分批,多采高档茶。在整个春茶生产中,前期留鱼叶采,春茶后期及夏茶留一叶采,秋茶留叶采,并提早封园,使茶树叶面积指数保持在3~4之间,以保证冬、春季有充足的光合面积。

(4)大棚茶园病害防治。常规茶园在冬、春季由于气温较低,一般没有严重的病虫危害。塑料大棚茶园由于其特殊的小气候特征,如气温常保持在20℃以上,湿度也高达90%等,特别容易导致病菌滋生繁殖。为防止大棚茶园病害流行,在茶园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大棚覆盖后不要修剪茶树;二是炭疽病发生严重的茶园在大棚覆盖前应喷施杀菌剂进行保护,在发病初期,喷施750/0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间隔期7~10天,连续喷施2~3次,以控制病害流行。

(5)大棚茶园温度调节。保温、增温和通风散热是大棚管理的主要环节。当大棚冬季气温上升至25℃、春季气温上升至30℃时就应及时通风降温,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再闭门保温。一般晴天可在上午16.00前后开启通风道,下午15: 00左右关闭。另外,为充分利用大棚的温室效应,塑料大棚要牢固、密封,发现棚顶有积水应及时清除,棚膜有破损时及时用宽条黏胶带修补,以防冷空气侵入。

(二)遮阳网覆盖栽培

遮阳网栽培是一种简易的茶树设施栽培技术,即在茶树上方或蓬面搭盖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少蒸发等,从而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和改进品质的目的。

1.茶园覆盖材料

茶园覆盖材料很多,传统上经常使用的主要有稻草帘、茅草帘、竹帘和芦苇帘及其他作物秸秆等,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遮阳网,又称凉爽纱,以聚乙烯、聚丙烯和聚酰胺为原料,这种原料重量轻、强度高,耐老化,柔软,可以通过控制网眼大小和疏密程度,使其具有不同的遮光、通风透性,生产上可根据需要随意选择。

2.茶树遮阳网栽培效应

(1)削弱光照强度,改变光质。据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测定,在纺织结构和疏密程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不同颜色遮阳网的遮光率有明显差别。以黑色网遮光率最大,绿色网次之,银灰色网最小。

(2)调节温度。日本大场正明的研究表明,春季覆盖不同材料的遮阳网后,茶树蓬面无论是最高气温,还是最低气温均有提高,从而能调节茶树的采摘期。夏季覆盖茶树蓬面温度可明显降低,最高气温可降低8~13℃,从而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3)遮阳对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茶树遮阳后,由于光照强度明显降低,茶树叶片为了保持一定的光合作用强度,通过提高自身叶绿素含量的方式来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据

韩文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试验茶园采用45%遮光率的黑色遮阳网分别进行蓬面直接单层和双层覆盖、高棚单层和双层覆盖试验,无论是新梢还是成熟叶,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茶树叶绿素含量在覆盖后前期提高较快较多,而后期相对较少较慢。

(4)遮阳对新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宿力军在夏茶开采前1周至秋茶结束,用黑色和灰色遮阳网进行覆盖,茶树新芽能提早萌发,可比对照提早8~10天,一芽三叶长增加0.4~0.6厘米,一芽三叶百芽重提高5~7克,正常芽叶的比例提高10%~13%。黑色和灰色遮阳网分别比对照增产13%和7.5~10鲜叶色泽深绿有光、叶质柔软,有利于提高绿茶品质。

据日本河合忤吾( 1971)研究结果,遮阴芽含成分多的有全氮量、茶素、氨基氮等,露天芽含成分多的有单宁、粗纤维。氨基氮是由于遮阴而限制日光的照射所产生的,在氨基氮中含量最多的是与茶味关系密切的茶氨酸。茶氨酸在露天茶园中随着茶芽的生育而减少,在遮阴园中则随着覆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3.茶树覆盖技术

茶树覆盖后,茶园微域小气候和茶树体内的生理代谢均发生了变化,有的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形成有利,有的则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实施茶园覆盖栽培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充分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

(1)覆盖茶园选择。为了充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要求选择土壤深厚、肥沃,茶树健壮且树冠面较平整的高产优质茶园,以平地和缓坡地茶园为宜。覆盖茶园应加强肥培管理和适当留叶。

(2)覆盖技术。覆盖的方式有高棚覆盖和茶树蓬面直覆盖两种。高棚覆盖成本较高,但不受季节限制,夏天也可施。高棚覆盖由于受风的影响,以及棚四周光的散射等,即同样材料的遮阳网,茶树遮阳度也比直接覆盖低。因此,高覆盖时,为达到同样程度的遮阳度,选择的透光率应略低,棚四周也应挂上遮阳网。茶园覆盖时间一般在采摘前1周至半个月,当茶芽长到一芽二三叶时开始覆盖。茶叶采摘时,应一边收网一边采茶,以免阳光直射时间过长、叶绿素含量减少,从{而影响茶叶品质。

(3)覆盖茶园的管理。茶树覆盖遮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并适当改变茶叶采摘期。目前,蒸青茶园覆盖面积最大。蒸青茶除绿茶的一般要求外,特别强调“三绿一少”,及“色绿、汤绿、叶底绿和纤维素少”。因此,蒸青茶原料不仅要求叶绿素含量高,而且全氮量要高,氨基酸丰富,茶多酚适中,酚氨比低。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强调茶园的肥培管理,特别是要重视有机肥、氮肥和镁肥的使用,一般要求有机肥的使用量(按饼肥计)应在200千克/亩以上。氮肥按茶叶产量计,每采100千克干茶,年施纯氮应在15千克左右,镁肥以钙镁磷肥的形式施入,如土壤有效镁的含量在14毫克/千克以下,年施钙镁磷肥的量须在50千克以上。其次,应适当修剪和留养。除了进行茶园覆盖外,及时修剪整枝也十分必要。

茶叶的欣赏艺术


茶叶的欣赏艺术

茶人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

茶在中国茶人的眼里是钟山川之灵禀﹐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明月清风白云为伴﹐“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无限的美感。

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干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在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仅饱含着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可看到历史的缩影。

当然﹐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一) 五品

“五品”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赏茶。即

“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

“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

“鼻品”──用鼻子闻茶香﹔

“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

“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例如﹐仅仅是茶叶的名称如“碧螺春”就足以让人忆古思今﹐联想到烟波浩淼的太湖﹐联想到“吓杀人香”的俗称﹐以及康熙皇帝御笔赐名的情景﹐如果再加上对茶的色香味的联想﹐必定会达到神游太湖洞庭山﹑心驰茶乡﹐领悟到“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

(二)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1. 三看

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均匀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

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

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份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杂﹑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2. 三闻

即干闻﹑热闻。冷闻。

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它的异味。

热闻是指开泡后乘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清高﹑鲜灵﹑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

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它气味。

3. 三品

茶要细细品啜。

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春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昧。

第二品是品滋味﹐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涩。

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清代大才子袁枚曾讲﹕“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体贴之。”即将茶汤含在口中﹐像含着一朵鲜花一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吞下去时还要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袁枚在品茶时讲要“徐徐体贴”茶﹐这体贴两个字用绝了。只有对亲人才谈得上体贴﹐只有带有深厚的感情才有可能去“徐徐体贴茶”。我们只有像袁大才子一样﹐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韵味。

4. 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腑六脏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探访六堡茶的生产地梧州


与在东南亚地区较为盛行有所不同的是,实际上在较长的时期内,六堡茶在国内许多地方默默无名,饮用的区域也仅限于梧州当地及广东的部分地区。可以说,如果没有清朝末年到二战前这段华工在东南亚的血泪史,也就没有六堡茶的繁盛。正是这段历史,成就了今天的六堡茶。

乘D8277动车从南宁到梧州南站时已是晚上八点,前来接我们的魏德健早已在火车站等候。比较健谈的魏德健是梧州茶厂的驾驶员,这次到梧州采访六堡茶,他一路相陪相伴的同时还带我们领略梧州风物,让此前对梧州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的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地处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的梧州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名城,曾是岭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那天晚上,到梧州安顿下来后时间已晚,魏师傅带我们去喝夜茶。说是夜茶,餐点却十分丰富,足可以成席。魏师傅说喝茶是梧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早茶、午茶到夜茶,从早七八点到深夜一两点,茶楼里喝茶的人都络绎不绝。早茶也好,夜茶也罢,实际上与粤港一带的早茶是一脉相承的,一壶茶,几碟餐点,梧州人不紧不慢地吃着喝着,将时间和日子聊了过去。

六堡茶就因产自梧州市所辖苍梧县一个叫六堡的地方而得名。六堡山区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1天。境内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均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茶叶多种植在山腰或峡谷,区域内溪流纵横,山青水秀,终年云雾缭绕。历史上,六堡茶主产区主要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其中尤以黑石茶山出产的茶叶最为有名。当地茶农相传,六堡最古老的茶树始祖,就生长在黑石茶山上。在黑石村的山头上,有两块黑色巨石,黑石村也因此得名。据传在这山上有两棵老茶树,是所有六堡茶的始祖。

至于六堡何时开始种茶产茶,迄今没有确切定论。已故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比陆羽《茶经》更早的,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所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等史料记载,认为六堡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现在许多六堡茶的宣传资料均将瓜芦木引申为大叶茶,但经查阅资料可知,瓜芦是皋芦的别称,虽然同属山茶科植物,但是否可以称为大叶茶有待商榷。就连《桐君录》也说“亦似茗”,稍晚的陆羽《茶经·源》说“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瓜芦木并非茶。

另一种说法是,六堡茶是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县八步传入境内的,茶种属槠叶种。湖南的茶树中有槠叶种,六堡茶的加工方法与安化黑茶大同小异,所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也有专家表示反对,因为从六堡镇现存的数百年、直径达三四十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来看,其种茶产茶的历史相当悠久。

六堡茶比较确切的历史记载,出现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版的《苍梧县志》上:“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这也说明六堡茶的历史应该远远不止200多年。

农药在茶园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涓乡位于安溪县西南边陲,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龙涓山峦重叠,平均海拔600-700米,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全乡茶园面积6.5万亩,茶叶产量6千多吨。

由于受人为开垦茶园等因素影晌,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较差,一旦遭到破坏,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因此,防治茶树病虫害所需农药的科学使用在龙涓乡具有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农药是作为用来控制茶树病虫等有害生物为害的一种特殊商品,在其调入、销售、运输和使用等环节上,龙涓乡较其他地区更加注重严格执行国家《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法规和规定。尽管如此,龙涓乡的农药使用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不断査找和探索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对策,对更有效地控制当地茶树有害生物为害,保障茶业安全生产,保护环生态环境及人民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问题

(一)农药的产品标签和标识不规范

1、农药标签和命名不规范。标签是农药产品的身份证, 农业部于2008年就制定《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对农药标签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少数农药产品包装不附标签,个别产品标签即无生产日期或批号,也无生产单位,一些农药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吸引农药经营者和农药使用者,不按农药有关规定命名,把农药名称取得非常响亮、动听,而农药使用者被这些农药弄得混淆不清,存在乱用农药现象,药害事故时有发生。

2、农药成分和含量标示不规范。一些农药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在农药取名后不标明有效成分和通用名,有的标明也是用英文或拼音标识等模糊的名称。个别农药品种存在直接降低农药有效成分现象,复配剂问题尤其突出。由于农药的有效成分降低,其价格也相应降低,茶农在购药用药时按常规用药量,导致用药量不足,防效差,造成茶树受害。

(二)经营者推荐农药不科学

因龙涓乡都是从批发商和经销部购药,虽然有一定需求市场,但销售的数量有限,导致从事农药经营者多呈小规模和分散型。据调査,在龙涓有30多家农药经销部,大部分农药经营者不具备植保专业知识,对农药和农药使用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知道的更少,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也相当欠缺, 不能向茶农推荐合适的药剂种类和科学的使用方法。茶农遇到茶园发生病虫需要购药时,经营者存在不按照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推荐农药,有的甚至在茶农描述为害症状后,他们不加分析,把当前的一些主要病虫防治的农药一齐用上,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几类农药搭配给农民,虽然茶农用后感觉效果不错,病虫控制了,但农药用量大大增加,除增加成本外,还导致环境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

农药市场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和无证经营现象,近几年县农业部门与工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对农药等农资销售大检耷,发现不少过期、劣质,甚至国家禁用农药充斥市场,存在无证经营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有害生物的再猖撅。

(三)使用不科学

由于基层专业技术力量缺乏或薄弱,有相当一部分茶农得不到病虫防治技术的正确指导,未对症用药, 见虫或定期喷药现象普遍,使得农药中靶率极低,病虫防治效果差。同时还过分依赖某一种化学农药。多数茶农曾经使用某种农药对某一种病虫的防治效果好,就长期使用这一种农药,即使是病虫产生抗药性,也不更换品种,而是不断加大用药量,结果是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还加大了农产品中的残留量,严重污染环境。

茶农施药方法不当。据调查发现,一些茶农在病虫害防治时,只图省事,不讲用药安全和防治效果,典型的案例就是使用喷雾器喷药时,无喷头及喷头帽、片残缺不齐,直接用大拇指捏住就喷药,喷出的药液不呈雾状,开关处滴漏。这种施药方式,喷在标靶病虫的药液极少,而飘落在环境中的农药很多,除防效极低外, 喷药者本人安全不能保证,且对环境也造成严重污染。

个别茶农为使农产品早上市,卖高价,追求经济利益,未顾及大众的健康,未按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收获农产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此外,农药包装物处理问题严重。茶农在使用农药后,随手把瓶子、袋子等包装物遗弃在沟边、地头, 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污染不可忽枧

二、农药安全使用对策

(―)严格农药市场管理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对农药市场进行清理,取谛非法经营。加强农药经营者的资质认证和新技术培训,提高经营者专业技术水平,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加强农药质量检査,严惩违规经营,杜绝假冒、伪劣农药上市,净化农药市场。I二1加强农药使用监管为保证农药的安全使用,农业部于2007年制定了《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农药行业标准。因此,应对安全使用农药进行广泛宣传,使茶农自觉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科学、合理使用,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对市场发现农药残留的产品,应及时销毁,严禁在茶叶生产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普及

茶农是茶业生产的实施者,也是农药的直接使用者,既要做到有效控制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的为害,又要做到农药的安全使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就必须提高广大茶农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环保、生态、安全意识,在病虫等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上下功夫,通过宣传、培训,使广大茶农掌握病虫防治及农药相关知识,形成自觉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的氛围。在生产上,引导茶农合理轮换使用农药,避免长期、单一、大量使用同一种(类)农药, 延缓抗药性或交互抗性的产生。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

(四)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程

针对农药使用造成对环境、生态及农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实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程是保证农药安全使用的有效途径。重点采用五大措施;一是植物检疫, 严格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5延,有效堵截危害性病虫草的来源;二是实施农业防治,减少病虫等有害生物发生基数;三是大力开发生物技术:四是改进测报手段,提高测报准确度,及时准确开展病虫的农药防治,五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病虫,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五)完善和发展各级农技推广体系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和衣产品产业升级的发展,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病虫不断出现,其为害逐渐加重。在病虫防治上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局面仍将持续,农药的使用将会更加广泛。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因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防治病虫,保护农业丰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需要有一支有技术、懂专业的农技推广队伍。

近年来,龙涓乡在不断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因此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在龙涓乡现代茶业生产中尤为重要。因此,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预防和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为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效率,为龙涓乡茶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