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种茶匠人陆发田 授人以渔带领群众致富

发布时间 : 2019-11-30
杭州黑茶 杭州乌龙茶 绿茶的茶种

杭州黑茶。

陆发田,鸠坑乡翠峰村委主任,同时也是淳安县十大工匠之一,近几个月来,他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要从早上五点忙到晚上十一点才能休息,他跑茶园、收青叶、制茶叶、销成品,收付款……没有一刻是清闲的。当地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拿到茶款的村民个个夸赞他:“这样的干部让我们很满意很高兴”。

陆发田

陆发田总是谦逊地说:“群众既然信任我,选举我当翠峰村委主任,我作为一名干部,就有义务、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要努力争当发展的带头人。”

茶叶作为鸠坑乡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群众眼中的“摇钱树”,之前由于茶园培管不科学,茶叶生产缺技术,销售信息不对称,交通道路不畅通等因素,导致茶农效益不好、收入不高。面对这一情况,翠峰村村委主任陆发田依托自己创办唐圣茶叶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群村近260余户村民发展茶业经济。

“公司从茶农手中收购的名优茶青叶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格7—8元左右,高出近20%,今年早期已收购名优茶青叶500余担,收购金额达240万元左右。为广大茶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茶叶销售渠道,当地村民的钱袋子也逐渐鼓起来了。”陆发田自豪地说道。

为配合乡党委政府推进杭州有机茶叶小镇建设,年初他就从全村63户茶农中租赁了近700亩茶园作为有机茶叶基地建设,立足于茶叶品质和价值的提升,实现了“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目标。

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陆发田更不忘将自己的制茶技术传授于人。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对前来咨询的茶农,他手把手悉心指导传授。他还主动利用党员固定服务日和三认走访等场合,主动传授茶叶制造技术,使得茶农的炒制技术普遍得到明显提高。

作为连选连任的翠峰村委主任,在当选表态时,陆发田说:“我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创业和履职承诺,努力去践行群众贴心人、和谐引领人,争当群众好干部。人民的幸福追求是我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为此在今后的三年任职期限内,要在带头做好做强茶产业的同时,将利用好翠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有机茶园,让老百姓走上更加幸福的道路。”

他这么想且也是这么干的,目前他已租赁了三幢古民房,并自费邀请相关单位对茶园、茶企和民宿编制了茶旅综合发展规划,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翠峰的茶产业单一发展将变成集生产、观光、体验、民宿和茶食等功能为一体化综合发展。

Cy316.com延伸阅读

太平猴魁: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太平猴魁属于绿茶类,产于黄山猴坑一带,在得天独厚的产区环境下,茶叶品质良好。猴坑茶业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推动当地茶行业转型升级,最终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太平猴魁

锐意进发树行业标杆

近年来,猴坑茶业公司实施“互联网+”战略,强化品牌宣传,积极开拓市场,织密销售网络,目前已在合肥成立营销中心,在济南、合肥、宿州等地开设直营专卖店,销售网络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大、中型城市,部分产品出口至日本欧洲等地。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该公司将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相结合,在天猫平台上线运营猴坑茶业旗舰店,运用京东、1号店、淘宝集市店、建行、邮政、唯品会等第三方B2C平台辅助,提高猴坑品牌的市场占有量,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产业扶贫开拓致富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猴坑茶业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从基地规划、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到订单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产业化生产链。通过实施产业帮扶带动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利双赢。2016年底,猴坑村共有44户85人整村脱贫出列。

民生惠农提升获得感

为了提高茶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猴坑茶业公司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33112”扶贫资金分配比例原则,采取部分产业扶贫资金以“三变”资金入股到有较强经济实力、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具体资金量化到贫困户手中,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进行股金分红。

下一步,猴坑茶业公司将紧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销售网络,打响健康牌,经营放心茶。努力将“猴坑”品牌建设成为中国名牌,打造茶行业领军企业,最终带领茶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云南腾冲:一片茶叶带领茶农脱贫致富


云南腾冲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是全国有名的生产茶叶的地方之一,而腾冲茶就是当地的特色茶叶。腾冲茶不单单是一种茶叶,还带动5万多户的茶农实现脱贫。未来,当地政府还将依托环境优势,发展特色茶旅,实现茶农致富。

腾冲茶

一踏上腾冲的土地,浓郁的茶香就顺着鼻孔沁入心脾。7月21日,全国“三农”媒体聚焦云南扶贫采访团来到云南省腾冲市,近距离感受了腾冲茶之韵味。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我国著名的新生代火山区,从河谷到山顶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非常适宜茶叶生长,是全国百强产茶地之一。2014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腾冲红茶、绿茶、普洱茶等19个茶样进行检测,认为腾冲茶具有水浸出物、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目前,该市共有茶园15万亩,通过国家和省级认证的有机茶园1.4万亩,绿色生态茶园0.7万亩,取得无公害茶园认证的有8万亩,以高黎贡山为中心分布有4.7万余亩野生茶树群体,现已建成高优生态茶园4万余亩。2016年,腾冲红茶、腾冲绿茶、腾冲乌龙茶、腾冲白茶、腾冲黑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商标局审核。

云南腾冲

“我是高黎贡山的女儿。”这是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亚忠告诉记者的第一句话,“高黎贡山有神灵,企业的古茶品牌叫‘高黎贡山’,能用这个名字是我们的骄傲,她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做好茶叶,参与修路、助学、扶贫、救灾等都是我们的根本。”陈亚忠说,34年前,当她一个人爬上高黎贡山山顶看到古茶树时,她就知道这是腾冲人赖以生存的宝贝。公司从当初的一个人,到现在拥有茶园1万亩,带动茶农5万多户,直接受益茶农18万多人,实现产值1.9亿元,年带动农户收入6000多万元,一直把“情在茶山,根在茶山”作为公司的发展之源。

邵存芬是腾冲市马站乡兴华村村民,她为腾冲极边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打零工已有几个年头了。“我们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公司,除了地租之外,我来公司做活儿,一天能拿60元。”邵存芬说,腾冲极边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将鲜叶收购价从12元每公斤提高到15元每公斤,苗木、有机肥都是公司提前垫付的,家里一亩地三季最高能收入8000元,种地不再是一种苦差事了。

“腾冲茶,包括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等,在云南我们不是最大的,但我们是最具有特色的。”腾冲市农业局局长徐家宝告诉记者,腾冲市在稳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着重打造茶、银杏、红豆杉等生态经济林业,逐步形成北部规模农业区、中部精品农业区、南部多样农业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全市农业走高原特色区域化都市农业之路,将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结合,整体实现农业腾飞和农民致富。”

种白茶 喜致富


【致富金点子】黄月勇的成功因素有很多。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投资建立茗茶场;种植、采摘、生产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追求高质量;经营上秉承诚信做人的原则,承揽天下客,做生意更做朋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中国晶茗有机白茶网,利用网络渠道优势推广技术,搭建客商间交易的平台。黄月勇种植白茶可谓面面俱到环环把关,相信初涉商海的农民朋友能做到其中的两点,便离成功不再遥远。

致富事例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和平晶茗茶场有机茶基地,了一派繁忙的场景,老板黄月勇正忙着向客户介绍产品,带他们参观茶场,在他办公室里还有四五个客户正在商议,其中还有日本客商。“这些天茶场忙得不可开交,前来订购有机茶的人很多,根本供不应求。”黄月勇高兴地说,“现在正与日本客商商议,刚才带他们参观了炒制过程,去山上考察,他们对白茶很感兴趣,表示有意向与我们合作。”获得2007年度县“十佳”农村科技示范户的黄月勇,只要提到他,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

黄月勇家以前是开石矿的,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倒闭了,沉重的担子落到他身上,为此他外出打工,在湖州某饭店当厨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向了白茶开发的道路。2000年的一天,饭店老板拉来一车的白茶让他帮忙搬,顿时他想到了安吉那边的亲戚也有这样的白茶,后来就带了亲戚的茶叶给老板品尝,货比货,老板觉得他的茶叶好,决定与他交易,这次小小的交易让他看到了白茶的市场前景。

2001年,黄月勇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开始种植茶叶,投资建立长兴和平晶茗茶场。初期,由于资金短缺,不能形成规模,只有40亩的面积,加上那时候的他经济很紧张,造不起房子,向朋友借了钱买机器,租了房子加工茶叶,请人采摘时,村民们都是半信半疑,不肯去采摘。但他并不气馁,坚持自己的信念,跟村民沟通。那时候还是家庭小作坊型的,只能小面积的炒制,茶叶炒制都是他亲手干。接着,又遇到了茶叶销售不出去的难题,他开始四处求经,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茶叶炒制,提高茶叶质量,还专门请了师傅。2005年正式建立了晶茗茶场,注册了鑫月商标,实现了新的跨越。现在只要是有关茶叶的各类培训会,他都要去学习。

诚信做人是黄月勇的经营原则。通过朋友介绍他的茶叶市场渐渐打开,现在茶场主要的客源来自湖州、吴江、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并在湖州和山东济南均设有茶场直销部,栗阳设有代销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茶场,去年4月他注册了中国晶茗有机白,利用网络渠道优势推广技术,搭建客商间交易的平台。后发现网站经营的效果不明显,他又挖空心思在今年2月设立了中国长兴白。

在茶叶管理上,黄月勇有“硬规定”,他对采茶工要求苛刻,采摘要一叶一芽,严格把关采摘质量。花大资金栽培茶叶,施用有机肥和菜饼,专门使用国际认可、指定的植物用药治理虫害。加工过程更是严格,茶叶的加工干度都是通过质量监督局检验达标,每天都会有水分测定报告,检验合格后才包装。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自把关,追求高质量。

自白茶园发展以来,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新建规范化茶厂1400多平米,软、硬件设施齐备,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年销售收入达60万元,为白茶成功发展和推广作出了示范作用。

返乡创业种茶帮助乡亲脱贫致富


何万忠,一个在外打拼二十余年,事业有成之际,不忘带着帮助乡亲脱贫的心愿,返乡创业种茶,并于家乡塔山瑶族乡狮园村成立了一个合作社,主事茶产业,近两年来发展不错。

他说,他最初想做土特产生意,帮助乡亲们把当地土特产品销出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乡党委书记彭小冬促膝谈心后,决定发展茶叶产业。

塔山瑶族乡狮园茶园

塔山平均海拔83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高山多云雾,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是我省宜茶区之一。

塔山栽培茶叶历史悠久。但很长一段时间,塔山茶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一些老茶园,有几个老茶厂,但规模和档次都上不去。

2015年,天堂塔山合作社成立。创业之初,合作社包括我在内仅有6人,茶园不过100余亩。如今,通过租赁、复垦、新辟等方式,合作社茶园面积已达2100亩,入社农户有281户,成为省扶贫产业项目。

合作社给入社农户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去年,邻村鳌头村77岁的村民吴石头带着7亩茶园入社。以前他自己打理茶园,毕竟年老精力不济,而且自己制作的茶叶质量不佳,很难卖出好价钱。费神费力,收入无几,他是当地贫困户。入社后,其茶园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干活有务工收入,加上采茶、卖茶,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

从合作社获益最多的要数狮园村村民刘宗任。他有10多亩茶园入社,自己搞管理,妻子在茶厂制茶,年收入有6万多元。刘宗任家摘掉了“穷帽”,还建了新房。

通过务工、摘茶、卖茶等,入社农户大多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当初,入社农户有106户是贫困户,去年底绝大部分已摘帽脱贫。

种茶致富,造福一方百姓


最近,江苏省仪征市月塘乡曹营村茶农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绿杨春早”茶文化节了。据该村主任周国朝介绍,该村70多户茶农正积极准备借助茶文化节这个平台,让自己的茶叶卖个好价钱,得到好收成。

月塘乡曹营村是该乡茶叶种植较为集中的村,全村从2001年起发展茶叶种植,从当初只有几百亩茶田,发展到现在已拥有1200余亩茶田。该村仅康庄组与李庄组就有茶农50户左右。周主任介绍,2001年曹营村响应政府号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茶业经济。村里免费为村民开沟,提供种子,聘请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技术指导,送技术入户、入田,邀请技术专家到村就茶叶种植、幼龄茶轩管理、春季茶园管理、秋季茶园管理、茶园修剪技术、茶叶采摘技术等不同技术管理要点,组织农民集中培训,茶农由不同技术变成茶叶能手,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成为以茶创业、增收致富的农村能手。目前该村共有耕地面积4181亩,茶叶种植面积占1200多亩。茶叶种植已成为该村村民致富的好途径。康庄组村民曹幸丰今年40岁出头,家里有4亩茶田,靠茶叶过上了好日子,通过收购鲜叶加工和自家炒制茶叶出售,他家的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同时他不忘辐射带动周边村民以科学种茶创业、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同学科学、同发展、同致富,共同致富奔小康。

目前,曹营村村委会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共同致富、开拓创业为工作要领,大力推进一村一业,积极培养创业人才,茶叶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净增200亩茶叶,茶农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对于“绿杨春早”茶文化节的举行,茶农们积极向村委会表示,要通过茶文化节这个平台长见识,学技术,将曹营村的茶叶推出仪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仪征的茶,喜欢仪征的茶。

重庆城口县:种茶技术送上门 助农增收致富


春节过去,冬天即将过去,春天也快要到来。对于茶园里的茶农来说,正是春耕的好时节。这时候的农户们要开始抓住春播时机,开始了一年的忙碌。近日,城口县鸡鸣乡茶园里,茶农们个个挥锄挖穴,精神抖擞,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他们中间多了一位种茶专家,正在给茶农们详细指导种茶技术。

为学习科学的种茶技术,城口县鸡鸣乡邀请县农委的专家给农户传播种茶技术。专家耐心细致的给大家讲解科学知识。土壤深翻、平整、施足基肥,种植方式和造林密度,水土保持的方法,树冠的修剪,病虫害的防范,以及如何采摘鲜叶等等,种茶专家采用深入浅出、易学易懂的方式,传播现代化的种茶技术,不仅扩展了农户的理论知识面,还带头示范了实践动作。

据了解,茶叶在城口县鸡鸣乡的发展历史上追溯久远,“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一语道破“鸡鸣茶”的由来。但传统的种茶技术未能给当地农户带来丰厚的收益,如何让这片茶园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金山?近年来,城口县鸡鸣乡都在“深做茶文章”,现代化科学的种茶技术必然是扭转低效益种茶的核心关键。

“我种了5年的茶树,以前不懂什么技术,靠天吃饭,茶树给我带来的收益并不多。今天,听了专家的讲解,才明白种茶也是一门技术活,我得借此机会认真学好这门技术。”城口县鸡鸣乡茶坪村村民罗兴强说。

下一步,鸡鸣乡准备打造生态茶园,采用“产+销”相结合的模式,从产销两端入手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鸡鸣乡已有茶树面积3000余亩,2018年,将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完成400余亩,种植100万株幼苗。在加大“鸡鸣茶”品牌推广力度上,已在江北机场免费开展为期1年品牌形象宣传推广,在印象中国-文化中国版块对其进行网络推介,组织专家为茶厂做工业设计、营销策划,进一步做大做强“鸡鸣茶”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我们带领农户学习科学技术,就是想转变他们的旧思想旧观念,通过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助农增收致富,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鸡鸣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种植“文物茶”致富小山村


前几天去博罗县横河办事处白马山村采访,遇到了一些“老麻将”,以往他们经常是愁容满面,而今脸上却洋溢着幸福——何也?“以前我们打麻将上瘾,越打越穷。现在我们迷恋‘文物茶’,往后的生活就如白马山茶越品越甘越品越香!”一位“老麻将”由衷地说。

成效

28户村民春茶比2007年同期增收2倍以上

博罗县横河办事处白马山村自明嘉靖年间就种植一种绿茶,其味甘香清纯历来备受人们喜爱。白马山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麻雀村”,有农户33户不足200人,大部分村民出外打工,工余回来无所事事,便以打麻将解闷。2007年前村里只有10来户村民种植白马山茶,种植面积不足100亩。2007年4月,博罗县建立新农村建设大学,对全县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学习技术和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白马山村外出村民纷纷回来上大学学习先进种茶技术,发展壮大村里源远流长的“文物茶”。至2008年4月底,白马山茶已由原来的不足100亩发展到近800亩。村民因种茶走上致富路。2007年有23户村民年收入10万元以上,2008年全村33户有28户村民春茶收入比2007年同期增收2倍以上。

发现

新农村建设大学调研村民培训意愿,发掘“文物茶”

2007年4月博罗县建立新农村建设大学。5月6日,新农村建设大学工作人员来到了横河办事处白马山村。走访农户中,工作人员与年长的村民闲谈得知,村里有种历史悠久的茶很少人种了。说者随意听者有心,工作人员马上实地查看考究。后邀请广东农科院副院长、茶叶专家陈栋考证,该茶叶种植于明嘉靖年间,堪称“文物茶”,属绿茶系列,其味甘香清纯,是茶中上佳之品。了解了“文物茶”的价值和巨大商机,新农村建设大学的工作人员热情鼓励村民种植白马山茶拓宽致富路,同时定期为村民提供从种植、摘茶、炒茶、销售等一条龙培训。

发展

村民回乡上大学学茶经,繁荣“文物茶”

由于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大多老弱病残,只有10来户村民种植白马山茶,种植面积不足100亩。为了让更多农民参与种植,挽救和壮大“文物茶”,新农村建设大学校本部工作人员联合新农村建设大学横河办事处分校及新农村建设大学横河办事处分校白马山村辅导站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书信、发邮件等方式,向白马山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发出诚挚的邀请,热切希望村民回乡上大学发展壮大“文物茶”。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有60多位村民回乡学习发展茶业。随着村民不断回乡参种,白马山茶遍植村里的旮旮旯旯。至2008年4月底,白马山村33户家家户户种植白马山茶,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0亩发展到近800亩。白马山茶是纯天然绿色茶,茶内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高,茶汤浓醇鲜爽饮后颊齿留香,采茶季节,白马山村这个“麻雀村”便热闹非凡。深圳、广州、东莞等全省各地的生意人纷纷前来品茶、采购,白马山茶还成为香港、澳门、台湾三地茶客的首选。

交流

茶树“咸死”,年轻学员现场“问诊”

50岁的徐金成2007年底种茶近30亩。今年3月18日,徐金成一早来到茶园刨草。刨着刨着,徐金成忽地发现几棵茶树枯死了,心怵之余仔细一数枯死的茶树竟有40多棵。徐金成搞不懂前几天还枝繁叶茂的茶树怎么就枯死了。相邻茶园的几位村民学员听到徐金成的喊叫跑了过来。几位学员拔起枯死的茶树,刨开泥土,断言道:“金成伯啊,您这茶树是给咸死的。”看到徐金成愣呆着,几位年轻的学员便给徐金成上起了课:“给茶树上肥要上农家肥、花生枯等有机肥,农家肥要发酵半年才可以施肥。您施的草灰肥没有经过发酵太咸了,把茶树给淹死了,您看才三四天工夫根都霉掉了。”想到自己落下几堂“茶树施肥要领”课造成如今的损失,徐金成由衷道:“学问学问,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啊!今后我是一堂课都不能落了。”

解答

茶树“撑死”,老学员电话指教

5月9日,41岁的冯桂文一早就挑着竹箩到自家茶园摘茶。想着今年的春子茶卖到200至300元一斤,冯桂文喜滋滋地快步来到茶园。入了茶园眼前的情景让冯桂文顿时傻了眼,茶树焦黄了一大片,拔了几棵都烂掉了根。不要说摘茶青,连老叶都枯了。冯桂文百思不得其解,连忙掏出手机,把电话打到种茶“泰斗”──村中最老学员年届75岁的冯庆云家里。听了冯桂文述说后,冯庆云在电话里问冯桂文7号那天下雨后有没施肥。得到肯定答复后,冯庆云一语道破了症因:“茶树是给撑死的。”接着冯庆云给冯桂文解释说下雨后不能马上给茶树施肥,因为肥溶于水会很快浸渍到茶树根部,根一下子吸收太多养料茶树受不住就会发蔫,这好比人一样不能一下子吃得过饱。一番深入浅出的解答,让冯桂文连连颔首。解除了困惑,冯桂文欢快地摘起了茶叶。

是非

茶商质疑茶味,技术人员“断案”

今年34岁的冯建明早年在深圳打工,2007年5月回乡上大学种茶,如今已种植白马山茶50亩,成为村中的种植大户。今年5月12日,东莞茶商林东涛依约来到冯建明家买定购的白马山茶。依照规矩先要品茶。冯建明热情地为林东涛泡上一壶刚炒的春子茶。林东涛嘬了一口,慢慢蹙起了眉,不悦地说:“建明,我们是老熟客了,你这茶不正有异味,是次品恕我不要。”冯建明一听急了,连忙解释整个摘茶、炒茶工序都很规范严格全部他一人操作,不可能出差错,问林东涛是否身体不适口感有别。林东涛一听不乐意了。正在两人各执一词时,适逢新农村建设大学横河办事处分校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路过冯建明家。一番望、闻、问、品,技术人员找到了茶叶出异味的原因。原来炒茶整套工序都要求非常严格。首先摘茶要清早摘雾水茶,不能焐久要在摘后半小时阴干当天炒,其次炒茶的锅和炒茶人的手都要干净,如不是炒出来的茶味就不纯有异。茶有异味是冯建明的孩子趁父亲炒茶没留意好玩伸手滤了几下茶叶。弄清了原由,冯建明高高兴兴地为茶商重新炒了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