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墨江:凤凰窝古茶树变“摇钱树”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茶树和白茶树 云南白茶 老茶树

茶树和白茶树。

凤凰窝古茶园,这个位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星镇新华村洒次组的茶园,近年来其出产的茶叶越来越受欢迎了,价格也一路看涨,每年慕名而来的茶客越来越多,今年“凤凰窝”春茶价格也在大概在11000元/公斤左右。

凤凰窝古茶园采摘古茶树

凤凰窝普洱茶在业内渐渐为人熟知,算得上是后起之秀,2014年,“凤凰窝”春茶价格已经达到每公斤5600元(去年5000元),雨水茶去年的价格是2000元,价格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茶有“马汉清香味”,故也得到了“马汉清香凤凰窝”的美誉!

目前,凤凰窝古茶园现有茶园面积66亩,茶树20196株。2016年茶叶产量800公斤,产值400万元,今年“凤凰窝”春茶价格也在大概在11000元/公斤左右。

凤凰窝茶汤金黄稠绵、柔润厚实,香味独特悠然、甘醇可口、韵味悠长,具有“马汉清香”味,为普洱茶中饮用收藏之精品,“凤凰窝”的茶叶很耐泡,可以泡20泡左右,汤色淡黄清亮,第四泡左右出味道,茶叶口感柔、润、甜,无苦涩味,杯底留香,喝后唇齿留香。这样的好茶自然受到爱茶人士的追寻,每年慕名而来的茶客越来越多。

小编推荐

云南墨江云针|墨江云针加工方法


墨江云针以外形细紧似针而得名,为云南省名茶之一。产于云南省墨江县,1945年从日本引进技术,仿日本“玉露茶”工艺炒制,故原名“玉露茶”,1958年改进工艺,由蒸青改为锅式杀青,提高了品质,改变了风格。1975年改名为云针茶,连续三年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1984年被列为省六大名茶之一。 

云针茶采摘标准以一芽一叶为主,占重量的60%,一芽二、三叶为副,占40%。加工方法是手工杀青,机械初揉,手工做形,晾至足干。主要工艺有杀青、初揉、做形(包括理条搓揉、碾揉、滚揉三个过程)、晾干、筛剔、补火等六道工序。

其中做形是云针茶的成形关键,晾干是云针茶的干燥特点。做形是在杀青叶经过初搓,茶叶初步成条基础上进行的。分理条搓揉、碾揉、滚揉三个过程。

信息由爱,理条搓揉的目的是将弯曲的芽叶理直,搓紧成条。碾揉的目的是使80%以上的茶条达到细直紧结。滚揉的目的是继续促使茶叶紧结细直如针,并达到光滑油润的目的。当做形叶干度达九成以上,起锅进行晾干。晾干是将做形叶均匀平整地摊放在簸箕上,晾至足干,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炒制云针茶从杀青到晾干,全过程历时6小时左右。

晾干后的云针茶,需通过精制分筛、拣剔、筛去头、末茶,剔除杂质等物后再进行补火,摊凉装箱,即成云针茶。

墨江云针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直如针,光滑油润,显毫,色泽黑绿,馥郁清香,味醇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明亮。是云南省名茶中别具一格的佳品。

云南多举措加强古茶山、古茶树的资源保护


众所周知,古茶山以及古茶树具有悠久的历史,达百年以上,目前在我国云南地区有大面积的存在。目前经过多年的酝酿,2018年7月1日,《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普洱市获得立法权后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明确了由普洱市林业和草原部门对古茶树进行保护和管理。

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茶山、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采取措施全力加强古茶山、古茶树的资源保护。早在《条例》起草阶段,就着手开展相关保护工作,特别是《条例》的颁布实施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一年来,全市古茶山、古茶树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编制规划摸清家底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古茶山资源、古茶树,根据《条例》所明确的保护范围,我市目前正加紧组织编制《条例》实施办法、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古茶树管护技术规范等规划。通过各项规划的编制并实施,逐步建立完善古茶资源档案和古茶资源数据库,加强古茶树的科研监测,及时更新数据,对古茶树资源实行动态化管理。在2018年全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全市已初步完成14.43万亩的古茶树资源普查,并初步建立了古茶树资源档案,部分野生茶树居群、栽培型古茶山完成了保护区划定工作。

茶叶

合理保护科学开发

《条例》明确,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管理科学、开发利用合理的原则,并兼顾文化传承和品牌培育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市结合打造“绿色食品牌”和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产业发展要求,积极引导茶叶专业合作机构规范发展,统一古茶树产品生产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洱茶生产企业诚信联盟,成立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等7家普洱茶品牌企业联盟,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诚信联盟企业产品标准,探索出生产有记录、加工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市、县(区)文化、旅游、茶业等部门,也积极挖掘、整理、传播茶文化,开发茶文化旅游,开展茶文化展示、宣传、推介和对外交流活动。

强化宣传严格监管

印发《关于野茶树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开展宣传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古茶山、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2019年7月1日,在《条例》颁布实施1周年之际,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市林业和草原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300余名干部职工在思茅区世纪广场举行了普法宣传活动,通过设立宣传展板,印发宣传资料、向宪法宣誓、同唱国歌、保护古茶树签字等形式,为群众进行政策宣传、法律咨询,提高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市、县(区)林草和森林公安部门还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古茶树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探索建立古茶树资源保护的违法投诉和举报制度。

据悉,各县(区)、市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古茶山、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措施,细化了保护利用责任。目前,各县(区)正积极推进古茶树资源保护立法工作,努力使古树茶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让依法治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云南:加大力度保护古茶山古茶树 建立古茶树资源库并出台新规


为了加强古茶山古茶树的保护力度,近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等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保护好古茶山和古茶树资源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对古茶山和古茶树集中区域划定保护范围,实行区域保护;对分散的古茶树采取单株挂牌保护;建立古茶树资源库。并决定按照最严规划、最硬执法、最实举措保护好古茶树资源。

云南勐海探千年古茶树

云南是世界上古茶山、古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全省16个州市有13个州市有古茶树分布。《云南省古茶树资源概况》显示,云南省90%以上的古茶园分布在澜沧江流域、哀牢山山脉和高黎贡山山脉。一直以来,古茶山、古茶树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物种保护价值。不过,近年来,云南古茶山、古茶树出现管护不到位、采摘过度、生长退化及周边无序建房等问题,严重危及古茶山和古茶树资源。健全法规,严格执法,加大力度保护古茶树资源,确保云南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

《意见》提出,要明确古茶山、古茶树认定标准,全面调查摸清古茶山、古树茶资源、数量、分布、生长状况及权属和管护情况,认真调查梳理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提出整改措施,实行销号管理。同时,治理古茶山、古茶树周边环境。古茶山、古茶树保护范围内,建筑只减不增;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合规”的标准清理查处古茶山、古茶树保护范围内和周边的违法违规建筑物。

《意见》要求,全省各地要根据实际,在2020年前建立古茶山、古茶树长效管理机制。对古茶山和古茶树集中的区域划定保护范围,实行区域保护;对分散的古茶树采取单株挂牌保护;建立古茶树资源库;加强古茶山生态修复工作,维护古茶山原有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将古茶山、古茶树保护范围核心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云南省古茶山、古茶树保护立法,出台古茶山、古茶树保护地方法规。

云南玉溪新发现7棵野生古茶树


只要是上百年的古茶树一经发现一般都会被保护起来,虽然我国是茶文化大国,但千年的古茶树对我们来说还是稀少而珍贵的,近期,云南玉溪哀牢山中部的大帽耳山,研究员发现了7棵野生古茶树,其中一棵茶树初步估算树龄在1000年左右。

古茶树考察

该发现已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论证。专家组在大帽耳山10m×10m的样方范围内,共发现野生茶树7棵,已形成野生茶树居群。其中一棵高约20米的古茶树初步估算树龄在1000年左右,属野生型乔木古茶树。

专家组成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说:“该发现拓展了人们对云南野生茶生长区域的认识,填补了滇中无古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科研价值。”

论证意见还表明:大帽耳山地处哀牢山中部,属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气候、土壤适宜茶树生长。根据古茶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专家组建议做好古茶树保护开发工作,对已经编号的古茶树进行重点保护。

云南古茶树的长寿秘密,你知道吗?


云南古茶树

云南不仅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年长的茶树(树龄为3200年),同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茶树也不罕见。云南大叶种古茶树不管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却能存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得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长的考验,至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个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古茶树起码具备一种或多种我们未知的“长寿基因”。

很多科学家曾尝试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解释它长寿的原因,但这种解说又存在致命的缺陷,因为在同一个地理及气候环境下,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长寿的,包括很多乔木在内。也有人曾试图通过它富含的矿物质探寻它“长寿”的原因,但仍感到证据不足。

如乔木大叶种茶树富含的矿物质锰Mn(manganess)。一般的茶叶含量在30mg/100克左右,比水果、蔬菜约高50倍。Mn是植物多种酶的激活性剂,如丙酮酸脱羧酶、烯蠢化酶、柠檬酸脱氢酶等。茶树缺Mn,表现为“立枯病”,即叶子发黄,叶脉呈绿色,新梢顶端下垂,发展下去全枝萎蔫。乔木大叶种茶叶锰Mn含量比一般的茶叶要高,可达400—600mg/100g,远高于其他茶系。有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还有矿物质锌Zn(zinc),它是茶树必需的微量元素,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如醇脱氢酶、6-P-葡萄糖脱氢酶和磷酸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基。同时磷酸二酯酶、多肽酶等都是锌金属酶,这些酶有的可以促进呼吸作用,有的催化光合作用,有的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锌,会使色氨酸合成受阻,茶树生长迟缓,叶数、叶面积、茎干等生长均矮小,出现小叶现象,且在成叶上出现花斑,成为花叶病,根系也会发黑而枯死。在乔木大叶种茶树中,我们发现锌的含量竟高达3-6mg/100g,是其它茶系的茶叶无法比对的。也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其实,当茶树刚一诞生,不管它是一粒茶种还是被嫁接的茶树苗,在它还极其弱小的时候,微生物就已经布满了它的周围。如同“保姆”般呵护它。我们会发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整体的表面穿着有一件微生物的外衣。于是,它们快速地成立了一个个“团队”(微生物学称之为“群落”),分工有序地开展工作。一些光合成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作为初级生产者,直接摄取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茶树光和作用提供一种“媒介”。乔木大叶种茶树与其他植物一样,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氮,于是,另一支微生物固氮细菌接手,持续为茶树“转接”氮源。而且,也有一支微生物群落又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尸体分解而释放出氨,氨又先后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转变为硝酸盐为茶树所利用。

更大的茶树“保卫战”,则发生在茶树土壤中根茎表面周围约5厘米的根界区,这里重重地围绕着高密度的微生物,可谓重兵把守。微生物学称这一类细菌为“根圈菌”。这些微生物的任务是,不仅将植物、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分解转化,还要由这些微生物分泌出各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低分子醣类、低分子核酸、生长激素及各种酵素等等,来支撑茶树对营养物的需求,对乔木大叶种茶树的生长有显著的效果。还有些微生物更为“激进”,干脆侵入根部组织内,在根细胞繁殖,这类微生物称之为“根瘤菌”,它不但不破坏根部组织,却更能与根部细胞交换物质,共存共荣,促使根部活力,增强其吸收力,有利于植物健全的生长与自然抗病力的加强。

古茶树长寿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异花授粉。异花授粉是在植物多样性环境中容易出现的一种带有“杂交”性质的植物进化现象。植物的多样性也带来了基因的多样性。原来物种间基因即是同源关系,又有差异;在植物传粉过程中,如果有少量的异源基因存在与花粉过程中,也是可以被携带进入卵细胞的。生命世界里不同的种群之间既有物种间的基因隔离,也有基因的交流。这样我们可以理解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由来。基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就算是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叶经常有基因的损伤和修复。

长寿的秘密

相对于破译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长寿基因”而言,这些研究仍相距甚远。有一点也许是你未知的,当你手捧一杯普洱茶品饮时,你在享受它的香气、汤色及特有的口感之余,另一种更有价值的物质已经悄悄渗透到你的肌体,将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嵌入你的基因,并积极配合你,拼命抵御来自现代社会的各种工业的、尤其是化学污染物与病菌对你的侵袭,增强你的抗体,使你变得更加健康和长寿。

拓展知识

云南的五大千年古茶树

锦秀茶祖

锦绣茶祖位于云南省凤庆县香竹菁,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古茶树,它的胸围——树干直径足有1。84米,8个人才勉强围得起来,茶树树高10。6米,腰围5。82米,树龄高达3200年以上,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型古茶树。相传周天子曾经就喝过这棵茶树上的茶叶。

千家寨1号古茶树

位于云南镇沅哀牢山千家寨1号古茶树,高达25。6米,专家推测约有2700多岁。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它生长在海拔2000多米的原始森林中。于1991年被世人发现。

勐库大雪山1号古茶树

云南临沧市和双江县西部与耿马县交界处,邦马山主峰勐库大雪山,海拔3200多米,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境内。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就位于此山海拔高度2200~2750米的地方,这里年均温度低于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著名的大雪山1号古树就生长在这里,这棵古茶树位于海拔2720米处,株高16。8米,基围3。25米,胸围3。1米,树龄2700年左右。

玉溪元江茶树王

植物专家在元江县曼来镇南溪原始森林考察时,发现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野生古茶树,专家组鉴定是野生古茶树,经过现场测量,两棵古茶树为大叶子野生古茶树,其中最大一棵古茶树高达12。2米、根部直径1。2米,测定树龄约1700年左右,是目前云南省比较健壮、根部直径最大的野生大叶古茶树。

邦崴过渡性茶王树

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也是茶树源于中国的又一重要力证,填补了世界茶叶史上的一项空白。现在这棵树归富东乡政府管辖。

云南省墨江县茶业概况简述(三)


(二)团田萨露古茶山

团田萨露古茶山位于团田镇老围村老围街,古茶树多数为清朝中末期种植,至今180多年。相传,古代有位道士很助人为乐,集阴功办好事,一天他来到老围街,组建了一座观音庙,为了使当地老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过上好日子,道士曾用杨柳叶撒下甘露水,以表示老道士对他们的深情关爱,后来甘露渐演变为萨露,周围茶园就变为萨露茶而得名。至今,老围村民为感恩老道士,就用松毛叶洒水,视为避邪,求平安,同时对老道士的种缅怀。

团田萨露古茶山海拔1920米,年均气温19.5℃,无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420毫米,红壤土,周围生态环境很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纯天然的古茶山。萨露茶涉及100多户510人,面积260余亩,群体品种,属于农户自有栽培型、乔木型茶园,年产量8吨左右。

(三)景星豪门古茶山

景星豪门古茶山位于景星镇新华村大平掌组,也是墨江历史上第一位种茶办厂的茶人之故乡。这个人是李子忠,他出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亦即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家庭豪富,是墨江有名的大地主、大财主。自幼就生性调皮。青年时追求光明、后返乡种茶叶办茶厂,走“实业救国”之路,为了避免滋扰,他抬出了滇南富豪庚思锡来当董事长,作他那新华茶叶有限公司的保护伞。

李子忠于是从浙江请来了制茶师,这位来自龙井茶的故乡,制茶技术高,他炒出的仿龙井,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特别是他创造的银针茶,曾晋献云南省主席,卢汉主席品啜后赞不绝口,并为墨江的银针茶颁了嘉奖状。于是墨江茶名噪一时,称雄昆明市场。李子忠自1937年种茶办厂,苦心经营了10多年,那时就有1200多亩的茶园,其实那个地方早在1824年就有了种茶的人。如今,这些茶树已达花甲之年,尽管看去有些老态龙钟但每年春天,老枝上还不断发着新芽,这里就是器江有名的豪门古茶山。

(四)景星凤凰窝古茶山

景星凤凰窝古茶山位于景星镇新华村洒次组,涉及农户26户,人口176人,面积68亩,群体品种,种于清朝末年,属农户自有,年产量1.5吨左右,属于栽培型、乔木型茶园。海拔1780米,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325毫米,无霜期356天,赤红壤土。茶园中拥有柏枝树、杨梅树等原生树种,周围森林茂峦环境优雅,无任何污染,是纯天然的生态古茶山。茶叶香气特别,回甘持久。

(五)鱼塘古茶山

鱼塘古茶山位于鱼塘镇景平村中寨、新寨、青木林、石屏组、涉及农户210户、920人,面积580亩,群体品种,40年代种植,属农户自有,年产量20吨左右,属栽培型,小乔木型,海拔1670米,红棕壤土,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310毫米,无霜期35天,茶园拥有大量原生树种,主要以多依树、香樟、杨梅、西楠桦、水冬瓜等,土壤深厚,周围植被茂密,环境较好,无污染源,是纯天然的生态古茶山。

(六)通关古茶山

通关古茶山位于通关镇景坝村成心梁子,属于村办企业某地,面积50亩,52年种植年产量6吨左右,属栽培型、小乔木型,海拔1690米,年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80毫米无霜期350天,黑红壤土。茶园中拥有香樟、樱桃、多依、水冬瓜、杨梅、木姜了等原生树种,土壤深厚、肥沃,周围植被茂盛,无污染源,是一片比较天然生态的条园。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墨江县茶业概况简述(二)


三、墨江县古茶山(园)

(一)迷帝贡茶古茶山

1.迷帝贡茶古茶山

迷帝古茶山分布于在哀牢山墨江段的团田、新抚、景星、通关等乡镇占茶区,海拔1250米至1940米,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1290毫米。现有茶园8万多迷帝贡茶的原产地是米地古茶园,而米地茶的产地是界牌村,过去是镇沅、新平与墨江三县的交界处(新抚以前属于镇沅,后来划归墨江),故名界牌,这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有着繁盛的集市。

茶马古道从宁洱经通关到镇沅与景东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藏区的马帮每年都要经过这里来驮运茶叶。界牌村米地古茶园距离新抚镇政府15千米,主要分布在米地、破木、会余等周边村寨,海拔1300米左右,有茶园近千亩。米地古茶园,面积逾300亩,据考证这些古茶树有近500年的历史,500年左右的现存3600多株,清代补种距今200年左右的有8000株左右。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百姓在稀疏的茶地里进行了间空补种,大概有6万株左右。

当地种茶的民族以哈尼族,布朗族、汉族等为主。但在解放前界牌村拥有茶园的都是汉族的地主,迷帝古茶园就属于汉族赵姓家族的,做的是“窝窝茶”之类的传统手工茶。解放后当地政府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于1965年在这里建有村办企业米地茶厂,由墨江茶厂统购统销,并提供技术指导,做出的毛茶交给墨江县茶业公司(墨江茶厂)。界牌以前靠马帮、牛帮运输以及人背,直到1987年才修通公路。

2.“瑞贡京师”的迷帝贡茶

“募人百户,种茶千亩”,明末清初时期,“米地茶”就相当有名,“塘上街”也因米地茶成为当时最繁华的驿站。时至清朝乾隆年间,米地茶作为贡茶进贡北京,传说乾隆皇帝品米地茶,十分赞赏,说“朕品若无数,唯他色香俱佳”,并赐旨“瑞贞京师”。自此,米地茶真正成为清廷贡茶,岁岁进页,直到咸丰年间。

因为有了“瑞贲京师”的流传故事,“米地”逐渐演变成了“迷帝”。1995年,当地政府注册了“迷帝”品牌,中请了商标保护。2007年思茅更名为普洱的庆典上,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斗茶大赛也在紧张而热闹地举行,紫云公司制作的“迷帝茶”获得斗茶冠军,从此“迷帝茶”的名气不胫而走,闪耀在普洱茶界。

如今米地茶采用现代茶园管理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管理,占茶园焕发出勃勃生机,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保持了古代的遗风,香浓,回甘,色味俱佳。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只用羊粪、油枯等肥料,人工锄草、翻挖茶地,管理完全按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管理。目前,新抚乡正在如火如茶打造“迷帝庄园”,探索旅游文化、茶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建成普洱市继柏联庄园之后又一个庄园经济的奇迹。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墨江县茶业概况简述(一)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全县有茶园面积23万亩,其中,野生群落及古茶树面积5万亩,现代茶园面积18万余亩(有性系茶园面积5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3万余亩,品种有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短节白毫、矮丰、云梅、云瑰、鸟龙茶)。茶农涉及15个乡(镇)、48011户、22万余人;有茶叶初加工厂及企业146家,有8家企业通过了QS认证;主要有“迷帝”“凤凰窝”“云针茶”“须立贡茶”“女儿红”“哈尼双子茶”“露水白毫”等产品: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西安、青海、宁夏等城市及周边国家。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80500亩、采摘面积180500亩、茶叶总产量12100吨、亩均产量67.04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130000亩、有机茶园面积20000亩、初制所数量147个、专业合作社数量92个。

二、生态茶园建设情况

(一)生态茶园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县累计投入生态茶园建设资金3034万元(其中:市级投入资金1138.6万元;县级投入资金1093.5万元;省、市、县、乡及各挂钩部门投入资金401.9万元),完成生态茶园面积18.05万亩,共实施15个乡(镇)164个村,种植树苗200余万株,2013年全部通过市级验收。

(二)高密度留养实施成效显着

着三年来,根据茶地实际情况,采取5种模式实施高密度留养,留养面积达4700亩,其中:新抚镇实施1800亩、那哈乡实施2100亩景星镇实施500亩,通关镇实施300亩。通过实施高密度留养,产值比改造前大大增加。

(三)违禁农药和农资市场得到规范

根据普茶联发(2013)1号《关于印发2013年在普洱市生态茶园中推荐和禁止使用农药及肥料目录的通知》文件要求,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农资规范点做好销售台帐登记工作,加强茶叶农资管理,严禁销售和使用违禁化肥农药,规范农资专柜18个,发放违禁农药宣传册5万余册,保证茶叶从源头产品原料的质量安全。

(四)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逐渐发挥

全县建立健全了89个合作社章程等有关制度,不断加大对专业合作社支持、培训指导力度。引导合作社规范运作。打造出了哀牢山系的迷帝茶,景星老树茶凤凰窝、临安文化山系的须立贡茶、他郎女儿红等茶叶品牌,提高了墨江茶叶品牌效应。

(五)完成了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基地登记和发放工作

全县认真组织开展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基地登记工作,现已完成登记面积18.05万亩。规范了茶园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有效保护和提升普洱茶质量安全。

(六)茶叶初制所建设基础扎实

全县已投入1550万元资金(其中:市级补助资金340万;县级补助资金340万,企业自筹870万)建设卫生清洁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厂13间。其中:市、县级投资60万元建筑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有8家(墨江哈尼太阳茶厂、墨江新华大平掌茶厂、墨江三康茶厂、景星怕连茶厂、通关荣平茶厂、通关景坝茶厂、新抚她那布茶厂、新抚大山茶厂):市、县投资40万元建筑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的有5家(新抚京平育恒茶厂、景星老黄日茶厂、那哈刺竹林茶厂、新抚米地茶厂、联珠他郎茶厂)。通过茶叶初制所建设,清洁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