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茶之美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沱茶是普洱茶 普洱茶沱茶 沱茶普洱茶

沱茶是普洱茶。

“风”景这边独好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下关占尽“风”景。“风城”之故缘自苍山斜阳峰与南侧的哀牢山所形成的一条长长的狭谷,由西边而来的气流被苍山阻档后沿江风寺峡谷穿过,形成强劲的风力,常年吹拂不断。下关风吹得人凉到骨髓,却能让紧压茶能够快速干燥。CY316.CoM

茶叶在揉制加工过程中经蒸、压后含有一定水份,需要干燥后才能包装和销售。在茶叶干燥工艺尚不发达的阶段,尤其是在湿度相对较大的滇南茶区,蒸压后的茶叶因含一定水分而容易霉变,给茶叶加工带来一定困难。对于下关茶商来说则少了这方面的顾虑,在没有电器烤干技术的年代,一年之中“风吹四时”天气干燥的下关无疑非常有利于茶叶的干燥,只要方法得当,茶叶在这里不容易发霉、变质。以至这个不产茶的地区一时间云集了众多制茶的商户,最多时达到了40家,往来商贾车水马龙、马蹄声声,骡马养殖、马店、堆店、旅店、餐饮等行业也随之兴盛起来,令下关至今还是滇西地区最的繁华都市。

海纳百川——聚合之美

下关不产茶,注定了下关沱茶的原料来自全省各地,崎岖茶马路上,万千马帮南来北往运输原料、成品茶,不仅维系着下关沱茶的加工、销售和传承,也演绎出无数个生动离奇、感人至深的故事,让这座城池也天然具备了社会开放、文化交融的特点。一座城市、一款茶叶,交织着无与伦比的聚合之美。

下关是以上等“滇青”毛茶为原料,选料是沱茶加工的前提,也是保持传统风格和质量的关键。永昌祥始创沱茶之初,所用原料主要是凤山茶、勐库茶、博尚茶和景谷茶,按一定的比例拼配。如永昌祥沱茶配料,比例为勐库春尖60%,凤山春茶20%,博尚春茶10%,景谷春茶10%;后改为勐库凤山各30%,博尚茶20%,景谷茶20%。

解放后,下关茶厂一统沱茶的生产经营,产量较之解放前猛增,1959年总产量达到2060吨,原有的凤庆、双江、临沧、景谷等地茶叶已远远不能满足下关茶厂生产的需求,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期,下关茶厂每年的毛茶原料采购均由省茶叶公司下达指令性计划到临沧、思茅、保山、德宏、版纳等地州,由这些地州按计划调拨下关茶厂。五十年代初,为了保证原料采购供应,经省公司批准,下关茶厂从1952年起还直接在景东县安定,临沧县博尚,祥云县马街、前所等地设立茶叶收购转运站,直到1955年后才陆续撤销。

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产量的激增,下关沱茶原料的供应地区已经扩大至云南省内临沧、思茅、大理、保山、德宏、版纳、红河、文山等八个地州、市的30多个县,并且实行随行就市、比质比价的采购方式。

“沱”之造——至精之美

“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这恐怕是普洱茶较早的广告了吧,白族商人励精图治、善于经营是出了名的,永昌祥商号推出的“金丝沱茶”:在每个沱茶里压进一根金黄色的丝带,顾客买回将丝带积攒到一定数量,据说是10根,便可以拿上丝带到永昌祥茶店换回一个沱茶。这应该是茶叶营销史上最早的积分促销法了吧。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经商当以诚信为本,当年永昌祥茶厂为了在茶叶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除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信誉外,还十分注重茶叶质量,奠定了下关沱茶以质取胜的优良传统。商人们也才敢于用“香高味醇品质佳”振臂高呼。

1941年下关茶厂创立,是大理地区最大的茶叶精制加工厂之一,主要加工紧茶与沱茶,由于沱茶原料的多样性。为了达到品质的优次分明,匀整美观,形成茶叶加工的独特风格。工艺操作上,由手工到单机,后又发展为机械联装,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沱茶可分为内销甲级沱茶、乙级沱茶、普洱沱茶(外销)与旅游3克小沱茶和袋泡茶等,其品质各异,但加工工艺基本相似。

沱茶的工艺分为制胚(毛茶拼堆、筛选、拣剔、半制品拼配)、称茶、蒸茶、袋揉、压制、定型脱袋、干燥和包装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沱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中拼配、蒸压、干燥等工序最特色。

沱茶的拼配,除了有之前提到的不同产区原料的配比之外,还有原料级别的配比。沱茶采用“头盖、二盖、里茶(又称底茶)”三层不同比例原料的构成。头盖以春尖等精细的毛尖“撒面”,使沱茶外形白毫显露,卖相好看;二盖采用的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茶料,嫩度虽然稍次。但使沱茶喝起来滋味清香馥郁,里茶用的是叶片粗壮但内含物质较高的底料,其特点是使沱茶经久耐泡。沱茶这种三层用料结构,兼顾了沱茶从外形的美观到内质的整体组合。

沱茶在蒸压过程中蒸汽的用水会对茶叶品质产生一定影响。下关位于大理苍山峰之麓,苍山溪流终年流淌不息清沏甘洌的泉水,为下关的茶商、茶厂加工茶叶的蒸气用水提供了优质的水源,保证了茶叶原生清香馥郁的内质。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古树茶之奥秘:山地古树之美


云南省现在是全世界拥有百年以上老茶树资源最丰富地区。不过,即使是好的山地古茶树,要做出好茶,还是需要识茶人的掌控。

看守千年古茶树的拉祜族茶农

从喝茶到找茶:南糯茶山行

2010年,老班章的春茶被炒到每公斤1200元,每4公斤鲜叶可以做1斤毛茶,差点让众人以为又要回到的疯狂时期。老班章属于澜沧江畔的深山老林地区,大片古茶园属于中国茶叶的种源基地,班章是一个山地里的小村庄,与明代开始种植茶树的冰岛村一样,荒废已久,最初被现在的茶界发现的时候,要在雪山脚下徒步走上半天时间的山路才能到,即使是现在,也需要开上拖拉机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很长时间。

那里的居民都是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常年生活简朴贫困,基本不使用化肥,保证了当地山林中的这些老茶树的生长环境,进入2000年之后,当古树茶被云南省一些茶叶专家发现价值并投入到流通市场之后,这些区域迅速被控制在一些茶叶商人手里,作为稀缺资源而价格猛升。

诸葛春光与马克

在过去所存储的老茶越来越稀少的情况之下,古树茶正成为爱茶者和喝茶者新的噱头,谁都能以喝到一棵真正古树茶叶制成的普洱为自豪。茶界传说,更厉害的喝茶者能喝出大致的树龄,喝出茶树是否打过农药,喝出茶树的山头。也因为古树茶的热,云南协会组织了《致正之韵》品鉴会,专门饮用近年的普洱古树茶。

本来对古树茶毫无概念,第一次喝到,只觉得香气刚猛,茶汤黄亮,不由得心生疑惑,哪里有那么多玄机?是不是又是一轮的营销方式?见过太多半神秘、半吹嘘自己茶叶的云南商人,对各种宣传方法都不太在意了。

近年来诸葛春光因做古树茶而出名

近年来做古树茶很出名的诸葛春光先生被介绍给我,原来这次品鉴会的各种茶都是他所制作的。他是北京人,满头白发,可是人年纪却不大。他是真正的爱茶人,上世纪80年代末就离开北京,到处寻找好的茶叶。在各个茶叶产地之间,最终选择了普洱,开始另辟蹊径在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区域做过茶园,可是后来发现,还是传统的云南六大古茶山的品质更好,最终他选择了西双版纳做自己的茶叶基地。

他告诉我,古树茶的资源并不像想象的稀缺,像冰岛、老班章都只是因为品质独特,加上现在这些乡村出产被某些资金所彻底垄断,当然能抬高其价格。他邀请我来西双版纳时去当地一些茶山看看。喝了一肚子的古树茶,只觉得茶叶很刚性,香气也很凶猛,都比一般的茶厉害,茶汤黄亮得异常,尤其是其中一种,有明亮的琥珀光。我并没有爱上这种茶,只是随意答应了诸葛春光的邀请。他另有一个别号叫"茶翁"。

没有想到,一个月后就真的有机会去西双版纳出差,被茶翁带上了南糯古茶山。这是传说中的六大古茶山之一,因为距离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很近,所以现在去一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困难,这也是其在名声上被后起的勐库等地盖住的原因。人们总是喜欢传奇的。可是,走进去,迅速发现,这里的古茶山真不是浪得虚名。参天大树中,各个寨子的发了财的茶农把自己家的新楼房选址在山坡上,茶翁说,都是这两年靠古树茶发家的结果。

南糯山是六大古茶山,也许就是因为发现得早。这里的茶田分成了多种形态,有开垦出来的茶园,有古树被农家照料生长的,也有完全野放状态的,也就是完全不施化肥,靠茶树自己自生自灭的,产量是前者最高,质量却是后者最好。问茶翁,做成茶之后如何分辨?他一笑:"不用成茶就能分辨,施不施化肥,一尝就知道了。"

怎么可能一尝就知道?茶翁笑着不说话,沿路采摘各个茶园的叶子给我尝,山脚下是现代化的茶园,农民管理得很好,他甚至都不屑于去采摘这种茶叶让我尝。南糯山不是一座高山,可是却分成了多个寨子,茶田分成各个寨子管理,寨子成立了合作社,各个田都有招牌。茶翁也不看招牌,他告诉我,谁家茶不施化肥,谁家茶树有上千年的历史的招牌,都不能光是靠看,"茶一定是靠嘴巴尝出来的"。

他摘了一片古树上的茶叶,那片茶园在斜坡之上,上面写着某大型集团的名字,号称全是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茶树,茶树很粗。可是他说粗细不是评判树龄的唯一标准,摘下了顶尖的叶子,这是标准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片肥厚,上面的白毫在透过大树林的阳光下很显眼,一尝,舌尖就觉得芳香,微带苦涩。茶翁也尝,评价说,施过肥料,而且不少。我们向山间小路进发,沿途他爬上爬下,不时摘一片叶子给我,有的平淡无味,有的却清香异常,可是他一直觉得不是他心目中的好茶叶标准。"基本都施过化肥,前两年古树茶热,寨子为了增加产量,就开始拼命催肥,最可惜的是一大片300多年的茶田的主人,现在也算是南糯山的茶王一类的人物,我尝过他们的鲜叶,施肥太多,茶质明显下降。"正说着,这位拉祜族的山民出现,得意洋洋地和茶翁招呼,并且动员今年茶翁收他的茶叶,说他今年没打化肥,茶翁客气地笑着说:"你得到时候拿来让我尝。"

走到一片林地小路,他眼前一亮,爬上小坡,摘了一棵不太高的古树上的茶叶,让我含在嘴里尝尝。这棵树扭成一团,比起前面那些树龄300年左右的茶树看上去还小,可是他从根系一看,就觉得肯定是有300年左右的树龄。这片茶叶入嘴,一股清冽的茶气就在嘴里蔓延开来,最奇怪的是,10分钟后,整个嗓子都是清甜的。他得意地告诉我:"这才是真正没有施过化肥的古树,而且正逢茶树这两年生长恢复了旺盛期,所以质量十分好--原来判断施化肥与否并不困难,舌尖和舌底绝对不能有微麻的涩感。否则就是施过肥的,不过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尝很多种,让自己的整个感官灵敏起来。"

南糯山深处,有棵茶王,根据中国农科院专家的研究,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凤庆等地3000多年的深山古茶树没有发现之前,这棵树是闻名的古茶王。拉祜族的女主人在旁边设了棚子专门看守,可是喝了一口,未见得很甜美,甚至不如刚刚尝试的鲜叶的回甘。茶翁偷偷告诉我,老茶王现在已经衰老,出产的茶叶要看年份,有时候好,可是多数时候已经不太好了。原来茶树树龄并不是越老越好,可是具体多少年的好,现在农业专家也没有准确说法。

这时候才开始佩服茶翁的尝茶能力。他告诉我,他也是喝了多年,并且和茶农们一起种茶做茶才弄明白其中的奥妙,现在他自己并不承包或者垄断茶园,因为"资源丰富,你只要自己能把握质量关,就能保证收到好茶".在南糯山的山腰他自己的山居坐着的时候,周围都是古茶树,高低起伏,而这座完全用木头搭建的房子很高大,墙上糊满了一个画家醉酒后给他画的各种人物图,心里顿时安静。突然对茶翁的话明白过来:好茶资源霸占为己有是件荒诞的事情,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光有好茶不够,得做好茶,明白好茶。

品鉴古树普洱

在昆明的品茶会上,我没有喝出古树茶的好滋味,此次古茶山之行,才明白,古树茶所制作的普洱,实在有其好处:茶树树龄长,滋味自然丰厚,如果是照顾好的不施化肥的古树,则在丰厚滋味外嗓子中会带有回甘。这些资源就是云南省独一无二的宝藏,据说云南古茶树资源至少有几十万棵之多。这也是老班章的古树春茶虽然昂贵,可是也并没有带动普遍的价格的缘故。界正在恢复理性。

云南茶界的高级工程师何仕华曾经在云南普洱地区的外贸部门工作过多年,一直是中国大宗出口的商品,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大量山地种植茶叶,结果现在云南省所有的从生长环境分为了"山地茶"和"台地茶"。

最早的台地茶生产是为了供应大宗出口,管理很严格,当时云南省的茶叶出口产量占据了全国1/10;可是当外贸体系开放之后,台地茶的管理出现了滑坡,对化肥、农药的控制不再像以往那样要求严格,只能靠农民各施其法。这时候,山地不容易栽种的老树,或者古树的质量就受到了重视。他因为做外贸,所以特别在意茶叶的质量,曾经去过许多地方寻找好茶,并且发现过中国从野生到驯化的茶树过渡阶段的最早标本,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茶树。

古茶树现在云南省澜沧江中段,这里是云南茶的发源地区,有许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茶叶,凤庆的香竹篁古茶树,被中国农业博物馆认定为有3700年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邦崴古茶树则是经过驯化的活化石,能证实人类在研究茶树起源、演变和驯化传播方面的功绩。

除了这些发现,他还去了很多人迹罕见的古茶山,例如攸乐古茶山。这里的酸性红沙土壤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当地的基诺族、拉祜族虽然信鬼神,可是对茶叶的了解却很丰富。这里茶树并不高大,和我在南糯山看见的很相像,不知道什么时候种下来的,当地村民除了制茶,还凉拌茶叶,加水、茴香、姜捣碎,然后用盐和辣椒搅拌食用,非常生津开胃。

勐库大叶种茶条索肥厚,上面有很多白毫,被称呼为茶中的味精。1997年当地农民在雪山上发现了上万亩,近10万株的原始野生古茶树,它的规模给发现者很多不解之谜:若是原始生成,不会这么成规模,如果是自然创造,那么和现在的联系也难以清晰化。

这些资源,长期以来白白浪费。何仕华解释,古树茶产量很少,非常不好看,做成茶叶又黑又粗,显得很劣质。加上采摘经济利益上不去,所以1997年在他将古树茶工业化之前,古树茶在很多乡村之是当地寨子里的乡民的日常饮用茶,用陶土罐子去烤制,会非常好喝。"滋味很舒服,香气比起一般的台地种植的茶叶高很多倍。"道理其实很简单,与野生植物滋味醇厚是同样道理。何仕华说:"我看这些茶叶是作为低档原料使用的,觉得特别可惜,想把它们分离出来。"

在刚开始生产古树茶的时候,资源丰富到了可以随便使用。何仕华回忆,1997年的古树茶每公斤毛茶收购价格也就12元左右,而且,几大茶山的原料随便使用,无论是版纳还是勐海地区,做出来的茶叶甜熟,不苦涩,就是口感烈,许多喝惯了茶园茶的老茶客都会被震一下。现在古树茶毛茶收购价节节攀升,2002年已经到了100元左右,2007年,景迈的古树茶是500多元/公斤,一直到今天班章、冰岛茶的天价。

与茶翁一样,何仕华也不赞成古树茶的稀少理论,他认为,云南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林太多,那里气候微寒,病虫害少,加上当地栽培历史久,清代以前这些茶树都不修剪,所以许多山头都有自己的资源。他也不认为古树茶应该卖这么高的价格。"云南古茶树资源丰富,各个山头都有各自的好处,因为十里不同天,生产环境区别很大,比如我就不太喜欢班章,我喜欢老曼娥村的古树,那里的茶叶不苦涩,回甘足足十几分钟长。"

也就是因为各个山头的茶叶风格不同,许多茶叶作坊,特别是爱茶人的作坊就蓄意把山头的茶叶分开来做。茶翁告诉我,大型工厂没有这种条件,因为他们要保证产量,可是小工厂就可以,哪座山头的茶叶就按照哪座山头来做,单独加工,这样独特性很强,他自己就是这样。

去帮助他加工茶叶的工厂参观,那些压饼的工人们对他都很尊敬,因为知道他要求严格,甚至挑剔,也就不蒙他,不管一批茶产量多少都很认真加工。

可是,在他所制作的茶饼上并不打上哪座山头的名称,而是根据茶性起名字,喝到一款被他起名为"心跃"的茶,喝起来有苹果的味道,入口特别顺滑。他笑着说,是不是身心愉悦?又有一款叫"空山新雨"的茶,又新鲜又爽利,他解释说,这款茶的滋味持续很久,而且有股清新感,所以起了这个名字。"为什么不叫山头名字?是因为各个山头出产太复杂,而且山头茶叶不能持续保持质量。比如这两年好,可是采摘过度后,再几年就不好了,很多古茶树几年采摘之后就进入休眠期,香味会大减。所以我给他们按照茶叶的口感香气起了新名字。"

茶翁做茶有个基本特征:追求爽滑和适口,不强调某一方面,他说自己实在是喝了这么多年茶,能够把各个特征表现得均衡的才是好茶,有些茶叶特别香,但是苦涩,他不觉得好;有些特别醇,可是刺激,他也不觉得好。"茶性还是平和的,所以我追求均衡。"这种做茶的方法在界不多见,尤其是在别人都在制造产量稀少的神话的时候。

老茶与古树茶的差别

在古树茶之前,普洱流行的是老茶的神话,总有人说老茶如何好,如何神奇,最夸张的年代,许多人将发霉的普洱的霉味也视为神奇的味道。

昆明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树文很喜欢普洱陈茶。他告诉我,陈茶是指多年的茶,陈化好的茶,又好闻又好喝,有兰香、荷香和人参香,这些香味来源其实一点不神秘,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从清香到沉香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茶汤的颜色也会呈现褐红色,感觉很好。

他解释说,普洱最早就是外销茶,价格并不昂贵,当时别的茶叶需要小心保护,需要密封袋,遮光设施,包括低温装置,可是普洱就很简单,什么都不需要,这种暴露在外的运输往往刺激了普洱的陈化,比如是放在船舱里被湿润空气所浸润的普洱,陈化中不断发酵。香港一批酒楼的普洱尤其好,绿黄色变成红黄色,自然而然生出了藿香、樟香等天然香。"他们储存条件好,一般在山地上的仓库里,不发霉又通透。广州储存的就差很多,因为广州通风条件不好,结果汤色深,不好喝。"这也是香港、台湾等地老普洱值钱的原因,他喝过最古老的是宋聘号的,大概有80年历史,从台湾回流,陈香中带有当归的味道,又有点蜜香。

可是,这种优质的老茶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在号称储存了60年、70年的老茶很多,可是专家们一喝就知道是假的。"很多是熟茶,可是熟茶的发明很晚,怎么会是真的。"

因为古树茶的稀少,所以茶翁一开始并不愿意加入到这个局中。"古树茶一般都纯正,而纯正的东西最有力量,比如有种巴马的古树茶,特别持久,刚做新鲜茶,味道就绵里藏针,能比得上存了几年的茶叶,还有那卡山的茶叶,味道也特别悠远,我觉得比一般陈茶好很多。"

他说自己是个喜欢简单的人。"我做的茶叶,都不搞虚头的东西,保留茶本身的香味。"帮助他做茶的英国人马克也告诉我,他走过中国很多地方,结果发现,云南的古树茶是一种很简单,却很有杀伤力的茶叶,"因为本身质地好,所以那种花果香、蜜香,还有甘甜味道都能清晰分辨出来,这反而符合好茶的标准".马克生长在英国,强调的是茶叶本身的性格,他爱茶,可是受到英国式口感的训练,不太相信中国茶人编的故事。"那些告诉我喝茶可以参禅之类的话我都不相信。"他告诉我,喝过无数的坏茶叶,包括吹得神话一般的普洱老茶,现在他的感觉是:与其玩玄虚,不如简单地做茶,只要原料能保证,做茶工艺能保证,好茶自然就能保证。"重复出现的东西最有力量。"

茶翁爱做古树新茶的另一个原因是:储存时间不长的古树茶,就能有储存时间很长的普通的效果。汤色会呈现琥珀色,回甘会更醇。"但是永远不会呈现出人工发酵的那种深红色。"这句话实际上很重要,说明古树茶基本上是按照自然方式发酵制造而成,属于生茶,可是由于其原料好、软滑的口感,打破了生茶刚性的传说,完全使人不觉得这是一种不柔美的茶叶。

“越陈越香”,普洱经典之美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为重要的概念,“越陈越香”赋予了普洱茶时间之美,在时间淬炼之下,成就了普洱茶的独特之美。但是“越陈越香”的概念,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普洱茶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业者们从生产和销售经验中做出的精辟性总结。考据历史上关于普洱茶文字的时候,能找到“越陈越香”的文字有限,更难找到关于“越陈越香”的字眼。

目前关于“越陈越香”的说法,多数人认为是由《普洱茶》一书作者邓时海先生,在1993年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为肇始,后在邓时海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得到充分阐述。随着普洱茶的升温“越陈越香”成了一个带有定义性的流行词,也成为普洱茶深受茶消费者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普洱茶书籍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越陈越香”的概念,既不是邓时海首创,最早提出时间也不是在1993年,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1

七子饼时代的“越陈越香”

有关云南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最早见于明朝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写到:“(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盛也”,这说的是大理感通茶;1917年《路南县志》中赞叹宜良宝洪茶“藏之越久越佳”,当然这些文字都不能作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佐证,但可以说“陈茶”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也有人喜欢陈茶。

大篇幅对“越陈越香”的描述,出现在马桢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撰写的文章《泰缅经商回忆》:

“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的七子饼茶,每筒制好之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在江城所加工的牌子较多,但质量较低,俗语叫“洗马脊背茶”,不像易武茶之质细味香。这些茶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滨(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就是制好之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香港、越南、马来亚一带气候炎热,华侨工人下班之后,常到茶楼喝一杯茶,吃吃点心,这种茶只要喝一两杯就能很好地解渴。”

敬昌号圆茶,

马桢祥是江城“敬昌茶号”负责人,所生产的敬昌号圆茶行销国内外,新加坡、马来西亚、非菲律宾都有在销售。

而和马桢祥同一时代的马帮巨头马泽如口述文章《原信昌商号经营泰国、缅甸、老挝边境商业始末》中,记录了类似的内容:

“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制好之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因为一方面经泡,泡过数开依旧仍然有色有香;另一方面又极易解渴,且有散热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产阶级很喜欢喝这种茶。这种茶一部分还从香港转运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饮用,因而销量也比较大。……由于陈茶的价值越卖得高一些,我们一方面在江城收购陈茶,一方面增加揉制产量……”

敬昌号圆茶内飞,

从这两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早在上世纪3、40年代,经营易武茶的从业者们就发现“制好之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会越浓越香”,也有意识地将新茶存放陈化之后再进行销售,也说明“越陈越香”是受到当时的消费者们认可。

熟茶时代的“越陈越香”

当“越陈越香”字眼再一次出现在普洱茶文献中,是在周红杰主编的《云南普洱茶》一书中,在作者整理的一份中茶公司会议记录中明确记载:

“云南发酵普洱茶的加工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试制,经过几年内的研制后,工艺基本定型。于1979年制定了云南省普洱茶制造工艺试行办法,并在全国国营厂家推广实施。在试行办法中定义了云南普洱茶的品质是越陈越香。”

《云南普洱茶》书影,弘益茶书房供图

第2页/(共2页)

“普洱茶是由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经过缓慢地后发酵转化作用而形成独特的色、味、香,具有越陈越香的风格。在历史上这种茶后发酵是在交通闭塞,长途储运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今天由于交通发达,昔日从普洱产地到销地要一年以上的运输时间,而现在只要几天或者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销地。因此要保持普洱茶独特的色、香、味就必须采用速成的办法来制造。”

04年易武瑞贡金瓜

而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公司的《茶的故乡——云南》一书中也写到“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越香品质好的特点,可以长期保存饮用。”

文中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发酵普洱茶(普洱熟茶),当时普洱熟茶的消费市场有限,“越陈越香”的观点传播也紧紧局限在小范围内。

《普洱茶》时代的“越陈越香”

直到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所著的《普洱茶》一书中提出:越陈越香。2004年简体字版的《普洱茶》一书在大陆发行,“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深入人心。

《普洱茶》最新简体字版书影,弘益茶书房供图

“在数百种茶中,普洱茶最能代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产物。一是,普洱茶保有我国古代团茶的形态。二是普洱茶除了一般茶叶重视原料,更讲究其时间年代,具体历史价值意义。三是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独特的风味特色。四一旦喜欢上普洱茶,常常品尝,对其他茶汤会有难以入口接受之感。普洱茶真为茶中之茶,也是中国茶历史文化的代表。”

“驱使普洱茶日益彰显崇高地位的诸多因素中,越陈越香是决定性条件。”

04年易武圆茶,弘益生活茶供图

“近些年来中国茶叶界,可以说是迈向复兴而开创时代,整个中国茶叶市场、茶文化都显得十分活跃。尤其借重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急速发展进步,各种茶类的研究报告文章相继发表,资料日渐充实。但是,大多偏重在配合大众口味推广的资料,而有关越陈越香独特风味的文字,很少出现,极有可能越陈越香会变成普洱茶风味中一个历史名词了。”

“越陈越香”作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从被发现到被重视,再到被越来越多的喝茶的人接受。普洱茶让人过瘾,让人念念不忘,而普洱茶的兴盛和“越陈越香”概念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关联,让普洱茶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参考资料: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1989年5月版

《新普洱茶典》,杨中跃著,2015年8月版

《云南普洱茶》,周红杰编著,2015年7月版

《普洱茶》,邓时海著,2016年3月版

《普洱茶“后发酵”之谜》,杨耀辉,《普洱》杂志2016年10月刊

《当我们谈论越陈越香的时候说些什么?》,庄生晓梦,《普洱》杂志2017年8月刊

•本期编辑找茶

普洱茶的美学之道——内在之美


我们从普洱茶的重量、形态、包装三个方面来阐述了普洱茶瑰丽的外在之美,内外兼修、秀外慧中的普洱茶的内在之美当然才是吸引茶友最根本的方面。既然我们已经了解普洱茶“外秀”,今天就来聊聊普洱茶的“慧中”!

五味皆蕴——普洱茶的滋味之美

普洱茶拥有有甜、苦、涩、香、醇等各种滋味,这些滋味会同时存在一泡普洱茶中。普洱的魅力就来自于这些滋味的组合变化:有的霸气回香,有的刚烈浓爽;有的质朴厚重,有的香甜醇滑;有的温润清雅,有的香扬水柔……令人愉悦的香气也是普洱茶美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闻香识茶,成为茶客们的必修课,每一座山的茶品,都有着曼妙迷人,而又风格各异的香气。易武的蜜香,景迈的兰香,冰岛的冰糖甜花香,贺开的果密甜香,无不为人津津乐道。

生熟一家——普洱茶的生熟之美

柔翠之生茶,温润之熟茶。生茶唇齿留香,汤清味冽为上,三杯入口,两颊生津,茶汤入肚,顿觉神清气爽,生茶清肠涤尘之功效可见一斑;熟茶汤色浓艳似彩霞,透亮如红玉,雾气入鼻,滋味醇香爽滑,其味似枣如蜜。普洱生茶汤色尤以黄绿为美,而历经年代的储存之后,汤色由绿转黄,由黄渐红,汤质渐厚,口感渐润,于是它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普洱熟茶。熟茶的“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另一个更大的价值,藏之愈久,味愈胜也,不在于刚生产出来的当下,而在于不断陈化、优化、成长的未来。正如一个人,从洁白如纸的婴幼儿,到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到干练沉稳的中壮年,再到睿智深沉的老者,这种成长带来的,是内质的充实和升华,更是一种“变”的艺术。

一生一熟,一阴一阳,汤色绚烂,滋味各异,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普洱茶美学的丰富性,亦如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生茶也好,熟茶也罢,随着岁月的绵延,时间成就了普洱茶,也造福了我们,生熟同饮,快意之至。

一叶菩提——普洱叶底之美

茶,经历沸水的冲泡洗礼,奉献出了色泽优美的茶汤,氤氲出曼妙殊绝的香气,浸润出五味皆蕴的滋味,叶底浮沉之间,回复初始面貌,一叶一菩提,映衬出万千茶世界。茶叶鉴赏中,评定叶底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因此,浸泡后的茶叶,能真实反映茶叶原料的“本来面目”,通过分析叶底状况,不但可以判断出茶品原料——茶菁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是否生长旺盛、是否有病虫危害、采摘特点等),更能判断制茶技术的优劣。

喝茶,闻茶香,品茶汤,是最为真实的评茶标准,而茶叶的叶底,则是茶品品质的最终呈现。历水后依然美丽,才能不负好茶盛名。

云南沱茶又名“下关沱茶”


云南沱茶创制于云南下关,故又名下关沱茶。

沱茶的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1368—1644)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文中提到的普茶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

沱茶名称的由来,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有说由于过去运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不论说法如何,但可以推定,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

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

清代末叶,云南茶叶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商改团茶制成碗状形沱茶,经昆明运往四川省重庆、叙府(今宜宾)、成都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沱茶生产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畅销全国。

普洱茶冲泡方法之冲泡普洱沱茶的方法


云南的普洱沱茶的泡法其实非常的多,在中国众多的茶叶种类中算是泡法较多的茶叶之一,对于普洱沱茶泡法并不是非常难以操作。

具体的步骤主要有以下8步:

1.将普洱沱茶置入滤杯中,5至10克(所放的茶叶量可以按照个人喝茶浓淡而定);

2.将刚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

3.盖末茶叶;

4.重复2、3步骤,弃去第二道茶水;

5.第三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静置的时间也可因个人喜好定制,建议20秒);

6.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至于杯盖内。

7.好了,一杯香浓醇和的普洱茶就泡好了。

8.在享用之余可别忘了滤杯中的茶叶,千万别将他弃了,普洱是非常耐泡的,在将喝完第一杯时,您可以将滤杯放回茶杯中,同样再次注水,盖上,静置一会儿,第二杯普洱又泡好了。

综合简单概括了下想要泡好一杯普洱沱茶注意两点:

第一是水温,要高温的开水;第二就是茶叶浸泡时间的掌握。

这两个要素的详细要点如下:

(1)水温:普洱茶的水温是最好掌握在100℃,是不是很容易?这个和名茶龙井要85℃,碧螺春要75℃,很难控制,而普洱茶只要水完全煮沸即可,和铁观音的冲泡水温要求相同。

(2)茶叶浸泡时间:第一道、第二道茶水弃去,第三道起作饮用,但第三道的茶叶浸泡时间可以短些,如10-20秒,第四道浸泡时间略比第三道长些,如30-40秒,以此类推,越泡茶水浓度越淡,则浸泡时间也就可以越长。

普洱茶经典之美: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为重要的概念,“越陈越香”赋予了普洱茶时间之美,在时间淬炼之下,成就了普洱茶的独特之美。但是“越陈越香”的概念,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普洱茶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业者们从生产和销售经验中做出的精辟性总结。考据历史上关于普洱茶文字的时候,能找到“越陈越香”的文字有限,更难找到关于“越陈越香”的字眼。

目前关于“越陈越香”的说法,多数人认为是由《普洱茶》一书作者邓时海先生,在1993年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为肇始,后在邓时海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得到充分阐述。随着普洱茶的升温“越陈越香”成了一个带有定义性的流行词,也成为普洱茶深受茶消费者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普洱茶书籍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越陈越香”的概念,既不是邓时海首创,最早提出时间也不是在1993年,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1.七子饼时代的“越陈越香”

有关云南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最早见于明朝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写到:“(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盛也”,这说的是大理感通茶;1917年《路南县志》中赞叹宜良宝洪茶“藏之越久越佳”,当然这些文字都不能作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佐证,但可以说“陈茶”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也有人喜欢陈茶。

大篇幅对“越陈越香”的描述,出现在马桢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撰写的

如何鉴赏茶叶的名、形、色、香之美?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一诗中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瑞草是神话传说中的仙草,瑞草是美的,茶是瑞草的魁首,茶当然更美。

面对同样的茶,茶商用功利的眼光看茶,审评师用挑剔的眼光看茶,而茶艺师是用艺术的眼光、带着感情色彩和想像力去全面鉴赏茶的名之美、形之美、色之美、香之美和味之美!

茶名之美

中华民族文化有一个传统,喜欢为美好的东西起一个美好的名字。

我国的茶名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地名加茶树的植物学名称,如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第二类是地名加茶叶的形状特征,如六安瓜片、凤冈翠芽;第三类是地名加上富有想像力的名称,如庐山云雾、敬亭绿雪;第四类是有着美妙动人的传说或典故,如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文君嫩绿;第五类是以丰富的文化素材为背景资料,有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普陀佛茶,或以吉祥物命名如太平猴魁,还有的反映了采茶时令如谷雨春,乃至以历史人物命名如文君茶。

茶形之美

我国的自然茶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等,这些茶的外观形状虽有差别,但各有其形态之美。

例如高档的绿茶、红茶、黄茶、白茶等多属于芽茶类,一般都是由细嫩的茶芽精制而成,以绿茶为例就可细分为光扁平直的扁形茶、细紧圆直的针形茶、紧结如螺的螺形茶、弯秀似眉的眉形茶、芽壮成朵的兰花形茶和单芽扁平的雀舌形茶等十种类型。

乌龙茶一般要到长出芽后才采摘一芽三叶或四叶,所以制成的成品茶显得“粗枝大叶”,但乌龙茶也自有乌龙茶之美,不然怎会有安溪铁观音的“青蒂绿腹蜻蜓头,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

茶色之美

茶叶的色泽在感官上先声夺人,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茶色之美包括干茶的茶色、叶底的颜色以及茶汤的汤色三个方面,在茶艺中主要是鉴赏茶的汤色之美。

在光的折射作用下,杯中茶汤的底层、中层和表面会幻出三种色彩不同的美丽光环,茶人们把色泽艳丽醉人的茶汤比作“流霞”,把色泽清淡的茶汤比作“玉乳”,把色彩变幻莫测的茶汤形容成“烟”。难怪唐代诗人李郢写道:“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乾隆皇帝写道:“竹鼎小试烹玉乳。”茶香缭绕,茶烟氤氲,茶汤似翠非翠,色泽似幻似真,这种意境真是美极了。

茶香之美

香气是茶叶的灵魂,也是茶的媚人之处。茶香飘渺不定,变化无穷,有的甜润馥郁,有的清幽淡雅,有的高爽持久,有的鲜灵沁心。按照评茶专业术语,仅茶香的特性就有清香、高香、浓香、幽香、纯香、毫香、嫩香、甜香、果香、乳香、火香、陈香等;按照香气的表现则可分为馥郁、高爽、持久、浓郁、浓烈、纯正、纯和、平和等。自古以来,越是捉摸不定、变幻莫测之美,越能打动人心,有诗为证。

李德裕描写茶香为:“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温庭筠写道:“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更有苏东坡的“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茶味之美

茶的滋味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汤中化学物质的综合反应。虽然从生理学上讲只有甜、酸、苦、咸四种基本味,但茶汤中溶解的化学物质多达数百种,综合后百味杂陈,故茶艺师们对茶的滋味有鲜爽、浓烈、浓厚、浓醇、醇爽、鲜醇、醇厚、醇正等赞言。

品鉴茶味主要靠舌头。一般人的舌尖对甜味敏感,舌面两侧前部对咸味敏感,舌侧中部对酸敏感,舌心对鲜涩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所以在品茗时应小口细品,以便精细而准确地判断茶味。

古人品茶最重茶的“味外之味”。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环境和心情,可从茶中品出不同的“味”。“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历尽沧桑的宋代文坛宗师欧阳修从茶中品出了人情如纸、世态炎凉的苦涩味;“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仕途得意的文彦博从茶中品出了春野的鲜活味。人生百味,茶亦百味,我们茶艺过程中应当向古人学习,重在去感受茶的“味外之味”。

景谷普洱茶:大白茶的惊世之美


景谷大白茶基本上是我想找的最后一个系列的系列。再多的话感觉现阶段没必要。将现有的淘宝店的品种详细的说明图片什么完善应该是下一阶段的工作,当然营销更是重点。

其实想找景谷大白茶原因不复杂。这个系列的茶实在太漂亮。总感觉如果自己店上没有这些品种的话,感觉总有遗憾在心里。再三考虑之后,虽然进价不低,但还是决定要卖,卖不掉就当自己收藏好了。想着反正这茶好瞧,有面子。

大白茶与其它有明显差别:芽叶披满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素白、气味清香,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耐泡饮特点而著名于世。成为茶中珍品,名声远播。

秧塔地处高山密林的云雾山中,气候温凉,种植历史已有150多年,今老种树尚在。

白茶与其他茶不同,外形特白,卖样好,于是当地土官责令精心采制成“白龙须贡茶” ,向朝廷纳贡,成为稀有珍品

景谷秧塔大白茶以其独特的外型特征、独有的香气易于鉴别,可以说大白茶是云南八大名茶中最适宜做——的优质原料。用大白茶生产的生饼,用心珍藏三至五年,悠悠兰香、自然而生。

云南普洱市景谷县小景谷乡海拔2200米,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小景谷乡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及经营茶叶的历史。如今存活在文山、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绝大多数直径有碗口粗细树龄约二百年。这种特性既与其叶种、当地的土地环境、气候历史上茶农一直在采摘利用,加工,销售。

景谷乡人制茶与其它茶区的制茶最大区别在于揉捻较轻,茶叶的内含的苦涩味物质揉出较小,这种独特的工艺极大地保存了茶叶内含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糖类物质和咖啡碱等有效物质。既保持了云南大叶种茶的高香,甘甜、韵长、气足、耐泡。又极大地减少了云南大叶种晒青生茶新饮的苦涩。而随时间的陈化,越陈越香,越陈越浓。把苦涩当茶气的误人之徒说的“茶气弱”、“越陈越淡”。

易武作为“瑞贡天朝”的贡茶,为适应北京贵人喜爱高香、甘甜的茶味,亦以此法制茶。从遗留下来的易武旧茶

白龙须贡茶制作工艺:

大白茶产自云南普洱市景谷县民乐镇,海拔1600米的秧塔村,是九十年代云南大叶种的标准样。据史料记载,秧塔大白茶种植历史有164年,清道光20年,茶农陈六九从勐库茶山采得数十粒种子,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种植,当时种植的老树尚在,而且长势良好。秧塔大白茶是一名贵单株,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在封建王朝时为适应北京贵人喜爱高香、甘甜的茶味,二道揉茶均较轻,并将每条茶叶拉直制成白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秧塔村现在行政上属景谷县民乐镇,地域上距离景谷乡16公里,故景谷乡人制茶的方法一直与大白茶的制作方法一至,并把茶叶拉成直条称为“把把茶”。

1981年大白茶就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在清代制成[白龙须贡茶向朝廷纳贡。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名声远扬乃茶中珍品。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藤条茶之美


在双江县勐库镇及沙河乡、忙糯乡许多村寨的老茶地里可看到一种形态奇特的茶树,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般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

藤条茶要经过多年细心的采留、修整、培养才能长成。每年春茶发后,将每根枝条尖端发出的新芽只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边留两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每根枝条每年向上伸3~4寸,10至20年后,伸长的茶树枝又细又长,形似藤条。年岁越久藤条越长,又细又长的藤条弯来绕去再加上人工塑型,形成蓬网状,茶芽发出时长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顶端,一根藤条上只有两个芽,每个芽头都圆实肥硕,茶农采摘时只采一芽一叶,留下一芽第二轮再发再摘。这种留采法单产很低,但采下来的鲜叶很嫩很规整,无老梗老叶,晒干后一个个芽头茸毛厚密,颜色银亮。做成七子饼,饼面银光闪烁,做成沱茶,外表尽嵌银丝,美伦至极,人见人爱。

大叶种茶的王者之地——勐库东半山西半山是历史茶区

勐库的地形为两山夹一河一坝,两山指邦马山与马鞍山,一河指南勐河,一坝指勐库坝。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经流两山之间,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山称为东半山,南勐河西边的山称为西半山。马鞍山在河东,勐库人称为东半山;邦马山在河西,勐库人称为西半山。双江县茶树树龄在120年以上的古茶园80%都分布在勐库的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和西半山凡200年以上的古村寨,村村都有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勐(双江)时,勐库山区村村寨寨都在大面积种茶。

(未完,

澜沧味,熟之美:如何挑选一款好熟茶?


最近几日,昆明都是阴沉的,总之是不那么开心的起来!马鞍山也还没有给大家发出来,事情一桩接一桩。今天在淘宝网上看,满天的几百上千的古树熟茶到处都是,内心更是不爽,仿佛看见,一个年迈的母亲被一群不孝子榨干了最后一滴血。普洱茶被仅有的那一些价值也被大家无限透支着。

当然我的预售是透资个人情感,在朋友圈卖茶同样是透资情感,每每在朋友圈卖出一饼茶,我内心都是小心翼翼的,不是因为茶本质,而是,我感觉我再消费我们之间的感情。

目前这个时代,我知道和我隔着手机的你,一样努力而又勤奋的编织着自己的生活,每一元钱的都不是来的那么容易,你每买我一片茶,不是高兴,而是心疼,做茶需要资金,存茶需要资金,如何平衡这些点,让我并不是那么快乐。

我跟江苏的李老师说过,我可以犯错误,但是却无法容忍自己对你欺骗,我无法保证还原真实,但是尽可能的去接近真。每一批次的茶,并不是说都会成功,也不是每一款茶都能做到尽如人意,所以我也需要大家的包容,在终端消费的市场,从来都是如履薄冰。

如果是茶商,我只用保证产品的真实状态,但是,对于你,我还要保证我们有来有往的情感。生活在继续,普洱茶也会越来越透彻,对于一个爱茶并支持我的人,我最不想看到的是,伤了你心。那首歌千万不能响起来,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阴霾的天气总让人伤感,唯有和你讨论茶的那一刻,才让我充满力量。我一直都想把自己的熟茶推出来,但是迟迟没有动手,因为担心,因为熟茶是考量一个制茶人的一个门槛,因为责任,我始终没有办法毫无顾忌的推出一款产品。然而,终究丑媳妇是要见公婆的。

那么什么样的熟茶才算好,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归结而言就是干净、纯正、顺口,简而言之:一、健康;二、饮用体感舒适。

那么普洱茶熟茶是什么呢?

普洱茶熟茶,是通过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制成的茶。人工渥堆发酵,就是通过加温加湿的物理办法、渥堆酶催熟的生物法乃至化学方法(比如加氧化剂和酶促剂),加速茶叶氧化。普洱熟茶,一般采用人工催熟(潮水发酵)即通过洒水增温增湿,让毛茶里边的微生物以天文数字繁殖生长,加速茶叶陈化。

那么,如何挑选一款好熟茶呢?

1、看外形。压制后的熟茶,普遍的做法是在紧压茶的表面铺上一层3-4级的茶料,俗称撒面;光从外表是看不出这个茶的好坏,必须拆开,从断面处观察茶料的条索是否分明,颜色是否褐红显金,闻干茶气味应该略带焦糖气味为好,绝对不能有酸,霉杂味。

2、看茶汤。以玻璃杯来观察茶汤的颜色,首先要看的是其透亮程度,标准的熟茶茶汤应该是艳红色而不是黑色,茶汤的透明度越清晰明亮越好,老熟茶茶汤非常的透净且几乎没有沉淀物。再来就是闻茶汤的气味,焦糖香,樟香为上,如果有霉味则应该放弃。

3、品滋味。当茶汤入口后,我们需要做的同样是让茶汤与口腔内壁、舌尖与舌底充分接触,细细体味茶汤的顺滑度、甜度、粘稠度、以及苦涩的表现强弱,然后咽下茶汤慢慢回味。如果在你的品饮中你不仅品到了茶汤的顺滑甜,而且还能微涩生润、微苦回甘、身体微微发暖,那么说明你喝到的这款熟茶一定还不错。

熟茶做的不成功的表现

1、发酸。一般情况是发酵过轻。有些时候为了给茶叶留下陈化的空间,会追求轻度发酵。可是往往掌握不好,就会过轻,就会出现淡薄,无厚度,或者发酸。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发酵过程温度太低,这种情况出现的酸,十几年都难去除。

2、麻,卡喉。大部分情况是发酵过度,刚好和前面相反。这种茶往往前面几杯入口温和,慢慢就觉得口腔有点麻,喉咙干。这种茶的叶底往往都有严重的碳化,属于发酵过度。

3、异味。各种异味,最常见的是烂泥味。这种情况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原料不合格。比如烘青茶已经失去活性,已经无法培养出有益菌种了。长时间在湿热环境中,捂出一些无法描述的味道也就属于正常了。

人生苦短,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已经不错了。江湖太乱,只求无愧于心。天气太冷,一杯澜沧味熟茶,敬你,也敬自己。

特此声明:

临沧勐库之美,不只是冰岛普洱茶香


勐库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北部,距临沧机场68公里,南勐河纵贯全镇37公里,把勐库分为东西两半。境内最高海拔为3233米的大雪山,最低海拔勐库大河与回雷河交汇的大河湾,为104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突出,日照降雨量丰富。

傣族泼水节新年里热情好客,百家饭随便吃,游客不拒,真诚欢迎你入坐。每家都端来丰盛的美食,聚集在一起,邀请游客吃喝,来者都是我们最诚挚的客人。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临沧勐库,这里有被誉为“普洱皇后”、近年价格为王的冰岛普洱茶(冰岛老寨、糯伍、坝歪、南迫、地界)。有上千年的万亩古茶树群落。除此之外,勐库十八寨,寨寨有好茶。西半山的冰岛、坝卡、懂过、大户赛、小户赛、公弄、邦改、丙山、护东;东半山的忙蚌、坝糯、那蕉、那赛、邦读、东来、忙那、成子等。

澜沧味,熟之美:只有发至内心热爱才能坚持(三)


如果说做生茶靠的是运气,那么熟茶一定是比拼的实力和技术,其实更重要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发酵场地需要时间来养,制茶细节需要时间来养,如果站在更长远的截点来看,有一颗良好的心态,和这个行业有的发至内心热爱才能坚持,谁也说不准茶价会不会跳水,到时候自然就知道谁在裸奔了。

在澜沧,目前拥有厂家不足三十家,相比勐海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体量了,拥有自主发酵技术应该不足二十人(个人推测,并不准确),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也算是这其中之一。我从广西的师傅得以启蒙,广西师傅源自下关茶厂,并继续深造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周应揆老先生,对于发酵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当然,这一切还得益于茶客对我包容,因为包容才有了前行的可能。

在目前这个浮躁的市场上,尤其是在淘宝这个领域修炼内功的品牌并不多,这也是我有底气的原因,并不那么急躁的原因,我并不那么急于套现,套现可以走人,却无法走出这个事业。很多品牌把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投入到营销的环节,一个既成的事实是,一些后进的小品牌,甚至一些在业界都很有名气的企业都是租用场地发酵,或者买原料用别人场地代加工,或者直接买别人发好的熟毛茶,于是近些年熟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产品同质化很严重,百家一味。

所以现在的熟茶拼的是营销,什么春茶发酵的熟茶来了,古树熟茶来了,头春茶发酵也来了,这是噱头,是一种希望通过改变一个点就改变全局的一厢情愿的营销手法,当然这也是我的短板,适当的营销还是很有必要的,相信大家也会理解,毕竟,我还是希望走的更远。

就社会化的分工来说,代加工无可厚非,瞧瞧我们的沿海工厂那代加工的海了去了,芭比娃娃、T恤衫、手机壳之类的,不胜枚举,似乎熟茶的代加工不是什么问题。恰恰就有问题。

如果熟茶只是代加工了,那你何来什么发酵技术,何来什么发酵概念,又如何将自己的产品与别人区别开来呢?一个连自己的发酵场地都没有的企业,一个仅能指定原料的企业,你有什么话语权可言,拼配吗,笑话,你连像样的发酵场地和技术都没有,敢谈拼配,无非玩的还是广告营销,圈钱抓人的游戏。

可以失败,可以做出并不成熟的产品,但是必须去把握最核心的技术,等潮水退去,我可不想裸奔。

我们都知道一块发酵场地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知道在发酵中占据优势的微生物有曲霉,包括黑曲霉、米曲霉、聚多曲霉、烟曲霉、散囊菌等;青霉、木霉、根霉、毛霉、酵母菌等其他微生物,但是这种优势菌种及其组成比例在现实环境中是需要长时间的韵化和固化的。

方法包括养地、发酵和发酵完毕空余时间的养护三种方法,最重要的是经常性的发酵,这样不断创造适宜发酵微生物生存的环境,让他们在生产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然后与其他非优势菌类产生拮抗,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才能最终在微生态环境占据主导地位。养地则是这个过程的开始,而养护则是发酵空余时间的补充,就是在发酵场地空置的时候用熟茶灰铺地,浇水浇透,类似发酵,是一种固化优势微生物种类和比例的方法,如此一块成熟的发酵场地才能形成。

这些操作当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这需要时间,这种方式不亚于人为改造一个微生态环境,微生物之间,优势和非优势微生物之间会不断的斗争,抵抗,争夺有限的生存环境和能量

《沱茶之美》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沱茶是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