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名族边缘性文化特征有哪些分别是

发布时间 : 2019-12-04
红茶和绿茶分别有哪些 云南云县茶叶品种有哪些 属于温性的茶叶有哪些

红茶和绿茶分别有哪些。

从亚洲文化圈看,云南民族文化处于中原汉文化、藏族文化、印度文化和东南亚、南亚文化的交汇带。从中原文化圈看,云南两千多年来都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随着中原历代王朝势力的盛衰及政策的变化,云南的地方政权有着或大或小、若断若续的独立性。

一方面,云南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和南亚、东南亚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一方面本地土著文化又具有相当的同化力,这样云南民族文化就保存了它相对的独立性。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民族文化也就成为一个边缘性文化。其主流文化色彩的相对淡薄,使不同质的文化成分容易渗入,如大理石宝山石窟造型艺术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东南亚、南亚文化的影响。在白族的建筑、纳西族的建筑上,既有许多汉族的特征,又有本民族的特征。再如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南诏、大理王朝威仪显赫的王公贵族们却“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军将亦不以为耻。”这可以说是云南边缘文化的一个生动写照。

云南民族茶文化表现在普洱茶文化中的边缘文化性更不胜枚举边缘文化的一大优点是可以使主流文化中早已消失的一些文化可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云南民族茶文化保存了大量古老习俗,正是与内地茶文化十分不同的地方。如多样化的云南民族烤茶里,是最具云南民族特色的生活化饮茶,它是云南民间仍然沿用的饮茶法。烤茶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千余年前,它曾是最原始的饮荼方式。云南的佤族、拉祜族、彝族和纳西族等民族及很多山区汉族,至今仍一直沿袭着将小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饮用的古老方法。

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这种古老的饮茶,似乎与主流茶文化中以精致、高雅著称的茶文化无关。在云南民族饮茶之道里,吃烤茶是一个极端,茶叶要煨得烂熟,汤汁要苦,发黑,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品出茶中三味,不足以榨取茶叶骨中的精华。这种饮茶方法完全处在中国茶文化的边缘,属于末枝,几乎入不了流。而操作的过程又是极端粗糙的。在主流茶文化的茶道中,强调饮茶的最高境界为追求清雅、淡泊、宁静以致中和而后通仙灵,但云南民族的雷响茶、龙虎斗则追求响声越大主客越高兴,这与内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清净之境、清心淡雅相比,茶道之意的雅也就谈不上了。

就像周重林先生所说:至于高雅、文雅等多种意义中的环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饮茶方式要雅,无雅则无茶艺、无茶文化来说就更相去甚远,似乎自然也就达不到清和淡静的茶道的境界。可是云南民族的烤茶却无视这一点,只强调味道要越浓越好,煨到汤汁发黑发苦,方才见出上乘的功夫。这种茶饮之道,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极苦之中寻求极甜,经由回味来谋求从苦到甜的转化。普洱茶产区的茶农,直到今天仍然喜欢吃烤茶。辛苦了一天,晚上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着茶市的行情,一边吃着煨得浓黑的烤茶,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虽这正是与主流文化相悖的边缘茶文化,但这也才是更受人们珍视的返璞归真普洱茶文化。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名族之亲和性、兼容性文化特征主要有分别是


兼容性也即是包容性和亲和性。云南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互相影响,既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又“和而不同如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在宗教信仰、建筑、服饰等方面,既有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也有汉文化的影响。在纳西族的民问信仰中,将儒、道教、汉传教、藏传佛教和东巴教等兼收并蓄;在白族的民间信仰系统中,既有原始的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又有人为的本主崇拜、佛教中的密宗(主要为阿吒力教)、禅宗、道教以及儒家思想同时并存。而这些不同文化的吸取,又非原样照搬,它总是在吸取的过程中经过番或多或少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后为本民族的成员所认同,成为自己的文化。

从亲和性看,则体现为崇尚团结,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性格或民族社会价值观念。如云南民族基本上是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一个地区,甚至一座山上经常同时居住着若干个不同的民族。虽杂处一起却彼此尊重,这反映了云南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亲和性。在许多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常出现各民族都是一母所生,或一神所造,或一处所出的兄弟。

如彝族神话史诗《梅葛》、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等讲述从葫芦诞生出汉、傣、彝、傈僳、苗、藏等各兄弟。类似的神话,也同样广泛地存在于怒、独龙、纳西、白、傣、景颇、拉祜、哈尼、布阿昌、壮族等民族的神话传说中。这种亲和性、兼容性文化特征在普洱茶的民族文化内涵中表现得更为丰富,云南民族不仅质朴更热情好客,在各民族饮茶生活中,以茶敬客、以茶行礼以茶达意、以茶传情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各民族日常的茶礼习俗,不论是布朗族、基诺族、傣族、佤族、德昂族、哈尼族等民族的竹筒茶、凉拌茶、酸茶、青竹茶、烧茶、罐罐茶,还是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独龙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三道茶、土锅茶、酥油茶、龙虎斗、雷响茶、油盐茶、烤茶等,都无不体现着崇尚团结、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性格的价值观念。

从兼容性也即是包容性看,各民族茶文化虽各不相同,但并不排斥和冲突,各民族茶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又保持各自不同的特点。各民族皆用普洱茶为原料,制作出竹筒茶凉拌茶、酸茶、青竹茶、烧茶、罐罐茶、三道茶、土锅茶、酥油茶、龙虎斗、雷响茶、油盐茶、烤茶等不同的茶饮,并一直保持至今。此外,普洱茶在千余年米,不论是劳苦大众还是王公贵族,都深受欢迎,惠泽天下苍生,皇室与平民、富贵与贫贱都在普洱茶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理念中得到体现。

在当今的现代化生活中,由于商潮汹涌,物欲剧增,活动节奏加快,竞争激烈,所以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普洱茶中的云南民族茶文化是更为悠闲、淡泊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在自然质朴中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在热情好客奉献爱心,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而这些正是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名族封闭性及乡土性特征有哪些分别是介绍


如果说多样性是云南民族茶文化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外在特征,那么乡土性和俗文化则就是它的内在特性。

乡土性就是人口流动性很小,社会的开放程度也很低,人与土地关系密切。由于地处偏远,山高水急的地理因素,使云南民族社会的封闭性、乡土性更突出从而导致社会关系更初始和各民族社会的发育程度低且参差不齐,如新中国建立前有封建地主经济、封建领主经济、奴隶制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阶段,尤其是居住在山区的民族,刀耕火种的传统至今仍程度不同的保留着,一些民族仍处在所谓的游耕状态,许多少数民国族也还保留着狩猎、采集或捕捞的传统,成为原生形态或接近原生形态的土。

早期的云南少数民族虽然空间流动大,很多民族习惯于远距离地向更自然状态的地方迁徙(如沿各条大江两岸向更偏远险峻的上游或下游迁徙),由此,一方面使云南民族的文化趋向于自然、自由,而另方面又使其封闭性更强,异文化难以进入,形成分化程度不高,整体性很强的社会,产生一种发育程度不高、封闭性很强的民族文化。这种封闭性、乡土性的文化特征同样在普洱茶文化特征上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如唐代出使南诏的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今云南景东)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采无时是说采茶不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可以采,这正是云南南方亚热带气候茶叶生产周期和迄今仍存的真实写照,在制作上,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潮在《滇略》中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蒸而成团至今仍是普洱茶的加工方法,传统普洱茶始终保留着上千年前晒青毛茶蒸而成团的饼茶、团茶、砖茶、沱茶的制作。

在饮用上,唐代杂椒姜烹而饮的少数民族的饮茶方法,至今还保留在低族饮用的擂茶和基诺族的凉拌茶中,至于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的竹筒茶、慢尼人的土锅茶、佤族的烧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及各民族普遍饮用的土罐烤茶,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丰富的茶文化宝库中的活化石,也由此充分说明了普洱茶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脉相承的封闭性和乡土性的文化特征,所以普洱茶是与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直接反映于云南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的茶文化。这种云南民族茶文化表现出的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内地已走向雅文化的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它不像雅文化那样脱离劳动者直接的生产生活。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名族文化多样性特征什么是分别有表现在


多样性是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第一个鲜明特征。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外部看,它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相对于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从内部看,它又是由若干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所组成。云南除汉族外,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仅为云南所独有,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根据民族学的研究,一般按各民族不同的发展程度、人口和各民族不同、相同或相近的族源划分为同属于氐羌系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阿昌族、景颇族、独龙族、基诺族、普米族、藏族等:同属于百越系的民族,有傣族、壮族、布依族、水族等:同属于百濮系的民族有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同属于苗瑶系的有苗族、瑶族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千年的分化、融合、重组形成了各个独立的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不同的民族语言、习俗、宗教、节庆、建筑居住模式等等。一些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支系和不同的文化,且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还有发展的不同阶段,这就使云南民族文化保留下了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可多见的人类文化遗存,因而有文化博物馆和活化石之称。

因此就茶文化来说,有布朗族、基诺族、傣族、佤族、德昂族、哈尼族等南部民族的竹筒茶、凉拌茶、酸茶、青竹茶、烧茶、罐罐荼等;有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独龙族、普米族等北部民族的三道茶、土锅茶、酥油茶、龙虎斗、雷响茶、油盐茶、烤茶等,都各具特色。在茶礼、茶俗方面,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丰富独特的创造传承。总之,在云南的每一个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充满鲜明个性的茶文化特征,由此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云南民族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民族茶文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分别是有哪些


环境因素民族文化的环境是民族茶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是在文化发生发展的早期,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越大云南的民族茶文化,不像内地茶文化那样,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发展顺序,而是五彩缤纷,各有特点。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新石器时代的云南文化,由于地理条件的缘故,形成了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区和滇南山间盆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前者的特征是房屋遗址、瓮棺葬、穿孔石刀等,后者的特征是洞穴遗址(中晚期为贝丘遗址和台地遗址)、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夹沙拍印绳纹粗陶(晚期有几何印纹软陶)、种植水稻、“千栏”式房屋建筑等。同样,也正是因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产生的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民族茶文化的多样性。

族源因素

由于与云南的自然地理相关联,云南的民族形成了各自一定的活动范围格局并分属为藏缅语族的氐羌族系、属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百越族系、属孟高棉语族的濮族系、属苗瑶语族的苗瑶族系(此族系进入云南时间较晚,基本是明、清时期从湖南、贵州和两广迁来的)。在横断山脉区及往南的滇南帚形山系及河谷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是甘青高原和东南亚地区民族往来的通道,而滇南山间盆地区的南盘江、元江流域,又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同云南各族来往的通道。

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因素

约在春秋至西汉,古氐羌系的一些民族先民,不断沿甘青高原南下,进入云南横断山脉区、滇东高原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继续沿着横断山脉的几条大江南下,不断同当地土士著居民相融合并经过分化形成新的族群,逐渐成为云南今天藏缅语族葬语支、景颇语支和缅语支的各少数民族的先民。同是在这一地区,最早北上的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族群与土著居民濮人融合而成今天孟高棉语族的佤、德昂及布朗族的先民。傣、壮两族的先民则是原来分布于今广西、云南南部和东南亚各国的古越人。在横断山脉区和云南高原区卡要受西北内陆文化的影响,而在滇南山间盆地区,则主要受东南沿海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民族迁徙带来的文化交流中,澜沧江流域的古老居民濮人,把他们的茶文化传播至其他族群,形成了在云南各民族中对普洱茶的认同。

居住因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与分化,并以各门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基调,形成了同一民族大分散、小聚居,有规律分布,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交错杂居,却又和谐共处的格局。如藏细语族各民族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横断山脉区和云南高原区,壮何语族壮傣语支各族多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滇南山间盆地区的坝子,孟高椭语族各民族多分布于滇南山间盆地区的山区(半山区),苗瑶语族各民族多分布于滇中、滇东的高海拔和滇南的低海拔山区。根据云南的立体地形,各民族又可分为居住坝子和河谷地区、居住半山区、居住高山区三种文化类型。

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各民族因而发展了自己与环境相适应的饮食和茶文化,如北部高海拔山区的民族如纳西族、彝族的土罐烤茶、油茶,藏族的酥油茶具有良好的驱寒增加热量效果,而南部低海拔和河谷坝区的民族,如布朗、德昂、基诺族则发明了酸茶、凉拌茶和竹筒茶,具有很好的解暑、提神、开胃效果。五、发展的差异性因素云南民族不仅有起源上的差异,也由于发展的过程中条件的差异,因而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具体说,居住在坝子及云南内地的民族,由于交通的便捷和外来人口流动的频繁,因而社会的开放程度较高,对异文化的吸取也比较多,文化的发展也比较快。故而在茶文化方面,吸收内地茶文化较多,如白族三道茶,已从茶俗上升包含茶礼、茶德、茶艺、茶道的综合文化层面,在器、型、艺、境等方面已远较边远民族地区的质朴古老的茶文化更为丰富。

由于历史上云南社会与中原王朝及周边地区的关系因时变化,与不同的文化都产生过碰撞,易形成不同的文化变迁,如白族、纳西族、回族等,茶文化的变迁程度较高。居住在边远山区的民族,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社会变迁程度低,文化的形成更易受传统和自然地理的影响,茶文化更具有原发性特色和地域性特色。另外,对于一些文化较为丰富,自成系统的民族,如傣族,抗拒变迁的能力更强一些。而一些文化形态发育尚不够充分的民族,抗拒变迁的能力就相对弱一些。总之,云南复杂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大多数历史时期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少数时期与周边东南亚关系密切,向印度洋开放,中原王朝对云南的政策时有变化),多种族群的迁徙、交汇、碰撞,这些都是众多的云南民族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茶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茶叶机械设备主要有哪些分别是有什么分类


茶叶机械

云南省茶叶加工装备的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形成一定规模。70年代后期的生产企业要以思茅茶叶机械厂(后更名为云南茶叶机械总厂,现在改制为云南茶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临沧地区机械厂等单位为主,主要生产50型揉捻机、烘干机、圆筛机、解决机、抖筛机。80年到后期,省茶叶所加工装备的科研、制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思茅茶叶机械厂与云南省农机研究所合作对红碎茶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完成了红碎茶加工关键技术的技术攻关,开发了符合红碎茶国标标准要求的红碎茶初制系列成套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8年云南省农机研究所与昌宁县农机厂共同研制了6CYZHT-20型砖茶机6CT-2型沱茶机。在此时期,我省的茶叶加工设备本地生产的产品,基本能满足我省名优产品的生产要求。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熟茶产量的提高,针对普洱茶发酵生产的相关设备研究逐渐增加,目前己研制出应用于生产的有:普洱茶压茶机、普洱茶发酵罐、普洱茶翻堆机、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和普洱茶发酵控制设备等。为普洱茶生产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1959年,省茶叶所与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及凤庆县合作,完成了采茶机的设计方案,1960年试制出滇茶601、602、603、604四个不同形式和结构的采茶机。1960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采茶机机械评级中滇茶604采茶机,采龙井茶的品种达到84.1%。1971年,省茶叶所开始进行切割式采茶机的研制,当年就试制出手摇旋转滚切式片采茶机和手摇往复式刀片采茶机,取得了初步成效。1973年至1978年,“手摇滚切式采茶机研制”列为云南省科委课题,着重进行推广功效,减少破碎和减轻劳动强度三方面的改进,并在参加1975年8月全国采茶机会议时进行了操作表演,芽叶完整率较其他同类机械高。

1978至1984年,省茶叶所开展了“拉割式采茶机的研究”,试制了样机,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改进,其台式功效及采茶品种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由于云南茶园主要分布在较高海拔的山区,采茶机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80年代后期以后,针对云南山区茶园采摘机的研究较少。1956年至1979年,云南省茶科所进行杀青机试验并成功试制了一系列杀青机。1956年采用手摇式杀青机,1958年设计并建成畜力杀青机,1963年试制了青茶平锅杀青机。1962年至1964年云南省茶科所研制出茶叶连续杀青机,1971年槽式手电两用连续杀青机试验获得成功,并用于生产。1971年“槽式连续杀青机的研制”列为云南省科委项目,到1979年提交鉴定定型,并正式命名为600型槽式连续杀青机。

近年来,茶叶杀青借助现代热能技术,利用微波、蒸汽等,结合云南茶叶品种特性,在原有的杀青设备基础上有创新。1955年开始,省茶叶所进行揉捻机的改进与试制工作,1956年试制出畜力立式揉捻机,1957年,有改进为畜力卧式揉茶碾米两用机。1964年至1966年又试制出勐海64型、65型两种手推揉捻机。1961年,省茶叶所试制出卧式滚筒手摇揉捻机,1962年又试制出畜力连续揉捻机,1975~1980年,共研制了槽式连续揉捻机、传递式连续揉捻机和往复式连续揉捻机3种机型。1981~1985年,省茶叶所开展了“茶叶连续揉捻机的研究”,选定了往复式连续揉捻机,并不断改进,最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揉捻机结构功能已趋于完善,相关的技术创新较少。

2006年,由云南省农机研究所为主承担了《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线发酵工序关键设备自动翻堆机研制》的研究,该设备能适应云南普洱茶生产工艺要求,自动化程度较高,可连续完成翻堆、减块、加湿和输送作业,能解决普洱茶生产劳动强度大,人员需要多,难以保证普洱茶品质和卫生安全等问题。2007年,云南农业大学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针对普洱茶传统发酵工艺和技术存在的劳动强度大、可控性操作差等诸多弊端,研发了集自动潮水、保温保湿发酵、旋转翻堆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功能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实现了普洱茶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清洁化、数字化、标准化和可控性操作。

2008年,研制出普洱茶发酵车间和转动控制装置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利用现代检测及控制技术、相关仪器设备、装置,对清洁化车间内普洱茶发酵变化过程实时监控,根据优质普洱茶加工工艺的相关参数,采集数据传输给PLC主控系统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实现普洱茶发酵的数字化控制。主控设备主要由PLC、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变送器、计算机处理系统(人机界面显示)、智能化加温和加湿设备等构成。2011年,利用大叶种进行氨基丁酸茶加工试验,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氨基丁酸茶加工设备该设备生产成本低、操作简便,可以实现氨基丁酸茶的清洁化、规模化生产。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茶叶深加工研究都有什么突出技术有哪些分别是成果


普洱茶的深加工精加工是做大做强普洱茶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发展,在茶叶品种、品类的多样化展开研究,开发普洱茶食品、普洱茶饮料和特色产品等相关深加工产品,如普洱花茶,普洱生态茶,普洱有机茶,普洱袋泡茶,普洱速溶茶,普洱保健茶,开发提取普洱茶其他有效成分。

1985年,省茶叶所开始研究方便茶饮料配方,研制出10多个产品配方,并于1986年4月筹建了饮料厂。1986~1990年,省茶叶所开展了“方便茶饮料系列产品及开发”1988年,该产品被首届云南民族艺术节西双版纳分会场指定为专用饮料,1992年11月,该产品荣获国家科委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优秀奖。

1993~1996年,省茶叶所开展了“云南大叶茶以茶多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研究”确定了一套提取茶多酚的生产工艺,并通过了成果鉴定。2011年,云南农业大学等对云南茶叶染料开发及应用进行初探,对茶叶作为染料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了云南茶叶作为染料的开发、应用前景。

2012年,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纳米超微原茶粉产品进行研究,研发纳米超微系列茶粉(普洱茶、红茶、绿茶、铁观音、乌龙茶、CTC红碎茶;纳米超微系列花粉(菊花、茉莉花、玫瑰花、金银花、三七花等);纳米超微药用系列粉末(三七、枸杞、银杏、杜仲、天麻等);颗粒冲剂系列:奶茶系列饮品;品质新鲜的冻干茶:多元化功能的保健茶等系列产品。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都有什么成绩成果有哪些分别是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科学家蔡希陶、王启元、俞德浚等先后云南考察采集茶树标本。比较系统全面的考察与j征集开始于自20世纪80年代初,茶树被列入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区域性考察内容。+要大规模考察征集有:1981~1984年对云南省61个县市考察,以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简称省茶叶所)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主体,会同省内有关地、州、县业务部门组成专业考察组,开展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最全面、最系统地考察征集,共征集到各种茶树资源材料405份,其中栽培型茶树162份,野生型茶树198份,近缘植物15份,发掘出26个优良地方群体种和110个优良单株,在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和批新的类型和变异体,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补充考察。

2004年,四双版纳州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州古茶树资源进行普查。考察发现,西双版纳拥有百年以上的占茶园总面积达82234亩、古茶树品种7个,是我国古茶树资源分布较集中、面积较大和种质资源类型较多的古茶区;2005年,普洱市政府(原思茅地区)组织了古茶树资源普查队,经过近两年系统而艰苦的工作,基本上查清了全市10个县市(区)136万亩古茶园和野生茶树居群以及古茶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范围、利用价值。这些考察征集基本摸清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情况,为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从省外和国外引进了云南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了第一手宝贵稿一些茶树种质资源。

资源圃保存是目前采用最多的田间保存方式,特点是完整保存资源活体,便于研究鉴定和集中管理,防止资源丢失。1990年建成的“国家种质副海茶树分面”,是大叶茶资源保存中心和研究基地。经过近20年不断期整和完善,总血积达到30亩,并建有排灌设施、隔离障、大棚等,基本达到了实用、牢固、安全和方便的要求。不2013年底,勐海圃共保存7个省(市、区)、5个国家的张宏达分类系统的茶组植物28个种、变种和近缘植物等资源共2100份,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2年,成果“云南茶树资源研究及大叶茶国家种质圃的建立”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成果“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谭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家科技部基础平台项日支持下,省茶叶所对保存于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圃中茶树种质资源,按产地、生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生化成分、利用价值、抗性等29个性状进行了整理编目,编入全国种质目录1080份,向平台提交了830份种质资源的共性描述数据,完成261份种质资源的芽叶花、果图像采集,录入图像719张,建立了拥有4万多个数据值的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为云南大叶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010年,省茶叶所参与成果“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标准化整理、共享与利用”获渐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省茶叶所成果“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茶树栽培管理方面都有什么研究突出有哪些分别是成果


茶树栽培管理

20世纪50~70年代,省茶叶所开始对低产茶园的改造研究和推广。1985年,“云南省低产茶园改造”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至今,临沧茶科所、省茶叶所开展了低产茶园低位嫁接换种技术试验示范,低位嫁接换种技术不断完善并日渐成为低产茶园改造的一条捷径。1965年省茶叶所研究出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1975年这一技术被全省茶叶科技座谈会所肯定。1987年,“大叶种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茶树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国家农业部列为重大推广项目。1994年,“高海拔湿凉山区茶叶高产稳产技术示范”获省科技进步三等级。到20世纪末期,云南全省共有密植速成高产茶园120万亩。1986年,省茶叶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生态茶园的概念。1986~1990年,开展了“园林化,复合茶园生态结构研究”。1988年“热带基诺山区科技开发研究”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星火四等奖。

1992~1995年,省茶叶所与思茅市茶叶公司、澜沧富邦乡邦奈茶场共同开展了“无性系高产优质良种生态茶园示范”取得了较高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掌握了生态茶园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1994~1998年省茶叶所承担“澜沧速成高产优质茶果园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999年,“澜沧县南甸茶果园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获省星火三等奖。

2000年,“二芽二叶扦插育壮苗;高标准开垦、施足基肥、适时移栽为基础;遮阴盖草、勤施肥、防治病虫害;多次矮化定型修剪、合理采养培养树冠”获云南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2005年省茶叶所开展了“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初步制定了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规范。

2003年11月27日,“无性系良种速生高产优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在昆明通过专家验收,评价等级为“优”。2003年12月,省茶叶所100亩有机茶园和一座有机茶加工厂通过了中国农业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认证检查,获得了该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

省茶叶所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对云南保塘古茶树的树冠、树幅、叶层厚度、新梢生长、鲜叶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作一施肥一合理留叶采摘春、秋茶留养夏梢的措施能明显使茶树生长势增强,产量提高。这对加强古茶树的保护及茶叶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2007~2010年,云南农业大学对云南茶园生态的研究,构建了普洱生态园建设和有机、无公害化化栽培技术体系,在普洱茶生产区转换了5千亩有机茶园、建成50000亩无公害生态茶园,生态茶园的茶叶产量单产超过60公斤,辐射带动全省20%以上的茶园向生态茶园发展。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紧压茶审评审评标准都有以下这几点分别是条件有哪些


紧压茶审评

紧压茶的感官审评也要进行外形评审和内质评审,内质评审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四歉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1.普洱紧压茶(生茶)外形审评;由于紧压茶未设标准实物样,且具多种规格形状,故紧压茶外形审评,评比试样形态是否端正、棱角(边缘)是否分明、整齐、光滑、厚薄是否一致,松紧是否适度,是否起层落面。以砖茶和饼茶为例砖块形:以形态端正、长方形或正方形不等,棱角分明、切面整齐,茶面平整、光滑,厚薄一致,松紧适度,无碎末茶,茶条清晰可见,不起层脱面为好。圆饼形:以形态端正、呈圆形,大小规格不等,边缘光滑、整齐,茶面平整、无凸凹不平现象,厚薄呈现中间厚边缘薄,松紧适度,尤碎末、尤死条,不起层掉边为好。

2.普洱紧压茶(熟茶)外形审评;与普洱紧压茶(生茶)外形审评相同。

3.普洱紧压茶(生茶)内质审评;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5.0克,置丁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2次冲泡法。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2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共汤色、香气和滋味。然后,第二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否气、滋味为准。

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普洱紧压茶(生茶)内质要求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黄而明亮,叶底肥厚、鲜嫩、匀整。不同时间的普洱紧压茶(生茶)由于受到贮藏环境的影响,品质变化差异大汤色会由绿逐渐变为橙黄、橙红、红亮、红浓明亮不一,香气清香不明显,或略带花香或淡淡的甜香,无杂味,滋味醉和叶底泛红。

4.普洱紧压茶(熟茶)内质审评;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5.0克,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2次冲泡法。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2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然后,第二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为准: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评比普洱茶(熟茶)汤色、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的具体描述、评价和记录同普洱散茶的内质审评。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普洱散茶审评标准之内质审评分别是因素有哪些


内质审评评比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内质审评

称取已在评茶盘中混匀的试样茶5.0克,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两次冲泡法。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2分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之后,又将冲泡后的茶渣进行第次冲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又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为准;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检视其叶底。

汤色:以红浓明亮、红亮剔透为好;红色为止常:汤色深暗、浑浊较差。比汤色的深、浅、亮、暗、沚、透的程度。

香气:比香气的纯度、持久性及高低。以陈香馥郁或炼吞浓郁为好,香气陈香纯正为正常,带酸味者为差;异味、杂味者为劣质茶。

滋味:比滋味的浓度、顺滑度、回什度:以入口顺滑厚、回甘、生津的为好:不苦、个涩、不酸、醇厚回甜的为正常,带酸味、苫味重、涩味重为差:异味、怪味为劣质茶。

叶底:以柔软、肥嫩、红褐、有光泽、匀齐一致为好;色泽花杂、暗淡、糖化,或用手质指捏如泥状为差。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茶园应该怎么耕作,有什么要求和分别是有哪些条件


茶园耕作是土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茶园耕作的作用就是要运用耕锄技术,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使茶树根深叶茂,它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灭杂草茶

园如不进行耕作,杂草容易繁殖生长,与茶树争夺水分和养分,成为茶树病虫害的中间寄生和传播媒介,影响茶树生长。因此掌握杂草发生规律,在雨季杂草生长旺盛,尚未结籽的时候适时中耕除草,结合旱季秋冬的深耕翻挖,曝晒草根,是消灭一、二年生杂草和多年生宿根杂草蔓延的有效方法。同时把杂草及枯枝落叶等埋入土壤下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

(2)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经过耕作后,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和蓄水能力。同时耕锄后,土壤疏松,增加了土壤的通气性,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使翻入土壤下层的杂草、落叶以及施入茶园的有机肥料,易于分解,成为茶树能够吸收的无机养分,供茶树生长。

(3)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发

茶园土壤经过耕作后,切断了土壤表层毛细管,使土壤有一层疏松的隔离层,这样在干旱季节便可减少和防止下层土壤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地表蒸发散失,消除或减少了干旱的危害。

(4)防治茶树病虫害

有许多害虫在茶园表土化蛹,有的病叶落在地面,可借耕作埋入土壤下层窒息而死,有的在地下越冬的蛹和幼虫,冬季茶园深耕翻出土壤表面后,便可失去必要的生存条件而死亡因此,茶园耕锄对防治茶树病虫害也有一定的作用。

现如今的茶树叶片都有哪些特点特性有哪些分别是


茶树叶片有鳞片、鱼叶和真叶之分。鳞片是幼叶的变态,无叶柄,质地较硬,呈黄绿或棕褐色,表面有茸毛与蜡质,随芽体膨大开展而逐渐脱落,起保护芽和减少蒸腾的作用。茶树越冬后,春季到来,气温上升,在气温达到日平均10℃以上,连续5天,休眠芽即开始萌动生长,首先是鳞片张开,芽头露出,接着就萌发出第一片小叶子,称之为鱼叶。片,因形似鱼鳞而得名,叶柄宽而扁平,侧脉隐而不显,叶缘平滑无锯齿或前端有锯齿,叶尖圆钝。茶树的叶一般指真叶,为发育完全的叶片。片形状有椭圆形(长宽比1.5~2)、卵形(长度比1.5~2,最宽处靠近叶基)、长椭圆形(长宽比3~4)、披针形(长宽比3~4,最宽处靠近基部)、倒卵形(叶的中部以上最阔,以下渐狭,类似倒置的卵形)、圆形(近圆,或叶尖徼凹)等。其中,以椭圆形和卵形居多叶缘大都平展,但也有波浪形或向背翻转的,后两种叶缘也是叶质较柔软的特征。

叶缘上有锯齿,锯齿的大小和疏密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为16~32对。按叶缘形状可分锯齿形(叶缘呈尖锐的锯齿状,齿端向前)、重锯齿形(叶缘的大锯齿上有小锯齿)、齿牙形(叶缘的齿端呈等腰三角形)、缺刻形(叶缘缺刻较深,或呈三角形)。锯齿的腺细胞脱落以后,叶缘上留下褐色的疤痕,这也是茶树叶片的特征之一。无论叶片的形状如何,叶缘锯齿都是上部明显,下部逐渐趋平滑叶片的叶尖有急尖(叶尖较短而尖锐)、渐尖(叶尖较长,呈逐渐尖斜)、钝尖(叶尖钝而不尖)和圆尖(叶尖近圆形)之分。叶尖的形状也是茶树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茶树叶片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侧脉,侧脉间又分出几条细脉。主脉和侧脉约成45~80°角,侧脉仲展至边缘2/3处即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式的网状系统,这是茶树叶片的义一个鉴别性特征。侧脉的对数随茶树品种而异,一般8~9对,多的10~15对,少的5~7对。叶片大小变异很大,叶长,短的为5厘米,长的可达20厘米,叶宽,窄的为2厘米,宽的可达8厘米。叶片大小一般以定型叶为标准,用0.7系数法计算其面积,即叶面积(平方厘米)叶长(厘米)×叶宽(厘米)×0.7。叶片大小的划分,通常以叶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茶树的叶片可塑性大,易受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就同一品种而言,叶片形态特征(尤其是无性繁殖的茶树)变化较小。在生产上,叶片大小、色泽和省生角度等,可作为鉴别品种和确定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云南名族边缘性文化特征有哪些分别是》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云南名族边缘性文化特征有哪些分别是》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红茶和绿茶分别有哪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