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名族文化多样性特征什么是分别有表现在

发布时间 : 2019-12-04
红茶和绿茶分别有哪些 云南滇红是红茶吗 什么茶叶是性寒的

红茶和绿茶分别有哪些。

多样性是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第一个鲜明特征。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外部看,它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相对于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从内部看,它又是由若干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所组成。云南除汉族外,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仅为云南所独有,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根据民族学的研究,一般按各民族不同的发展程度、人口和各民族不同、相同或相近的族源划分为同属于氐羌系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阿昌族、景颇族、独龙族、基诺族、普米族、藏族等:同属于百越系的民族,有傣族、壮族、布依族、水族等:同属于百濮系的民族有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同属于苗瑶系的有苗族、瑶族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千年的分化、融合、重组形成了各个独立的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不同的民族语言、习俗、宗教、节庆、建筑居住模式等等。一些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支系和不同的文化,且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还有发展的不同阶段,这就使云南民族文化保留下了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可多见的人类文化遗存,因而有文化博物馆和活化石之称。

因此就茶文化来说,有布朗族、基诺族、傣族、佤族、德昂族、哈尼族等南部民族的竹筒茶、凉拌茶、酸茶、青竹茶、烧茶、罐罐荼等;有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独龙族、普米族等北部民族的三道茶、土锅茶、酥油茶、龙虎斗、雷响茶、油盐茶、烤茶等,都各具特色。在茶礼、茶俗方面,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丰富独特的创造传承。总之,在云南的每一个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充满鲜明个性的茶文化特征,由此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云南民族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WWW.cy316.com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名族俗文化特征主要有分别是有哪些


云南民族社会的乡土特性,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俗文化的特征,云南民族文化的俗文化首先表现在它的民间性,未分化性。由于云南民族文化大多尚处在原生状态,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大多是口传民间文化,即俗文化。即便在一些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少数民族社会,虽有专职的文化人,如歌手、祭师,但他们仍然生活在民间,同样与普通大众一样生产、生活,并未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

云南民族的俗文化特征还表现十分亲和崇尚自然的文化发展初始阶段性,各民族都普遍地存在着对自然的崇拜和保护自然的禁忌就是明显表现。如彝族的密枝林、白族的山神庙、哈尼族的龙树或龙林等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年都要大规模祭祀。再如布朗族每个村寨也都有一片树木繁茂的神林,禁止砍柴、放牧或狩猎,每年的傣历十月,村社都要举行一次集体的祭祀山林活动等。反映了他们在进行种植或狩猎活动时对自然物的祭祀和保护。

云南民族的俗文化特征也直接反映于普洱茶文化特征上。如普洱茶中十分亲和崇尚自然的文化内涵就是十分珍贵,各民族都普遍地存在着对茶树的自然崇拜和保护的禁忌就是明显表现。在阿佤人心中茶叶是最圣洁的灵物,阿低人用茶祭“司岗里”祖先,用茶祭太阳神、月亮神,生娃娃道喜、老人去世、劳动干活、腰酸头痛,生疮生病都要用茶、吃茶。哈尼族把茶叶奉为吉祥之物,期望发达兴旺,昌盛繁荣,其用茶的含义是祈求消灾灭病,清吉平安。

普洱茶文化的俗文化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民间性,如从茶叶采制、加工到贮藏、饮用,各民族世世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没有多少改变,并没有上升到如内地从唐代就有以陆羽的《茶经》和煎茶及以文人为主体茶道,更无宋代文人茶道更系统化的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熠盏、点茶等基本程序,更没有宫廷茶道追求的突出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缛、等级鲜明等特点。在云南民间也没有以争香斗味为特色的斗茶和“使汤纹水脉为物象者”的分茶,至于饮茶以“清心神”“参造化”“通仙灵”,追求秉于灵性,回归自然的境界更少有提及。即使明清时代,紫砂茶具兴起,内地饮茶法己由煮向冲泡发展,茶道程序由繁转为简单,但追求用水、茶具、茶叶俱佳等,在云南民族的饮茶仍未受影响,仍沿用古老的煮茶和烤茶。

可见普洱茶文化始终保持着俗文化特征的民间性,始终保持着产生于古老而封闭发展时代的民间文化,带有高原山地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自然质朴,向往平等和谐,保持着民族民间实用、俭约、朴素、纯真的文化内涵。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名族之亲和性、兼容性文化特征主要有分别是


兼容性也即是包容性和亲和性。云南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互相影响,既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又“和而不同如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在宗教信仰、建筑、服饰等方面,既有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也有汉文化的影响。在纳西族的民问信仰中,将儒、道教、汉传教、藏传佛教和东巴教等兼收并蓄;在白族的民间信仰系统中,既有原始的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又有人为的本主崇拜、佛教中的密宗(主要为阿吒力教)、禅宗、道教以及儒家思想同时并存。而这些不同文化的吸取,又非原样照搬,它总是在吸取的过程中经过番或多或少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后为本民族的成员所认同,成为自己的文化。

从亲和性看,则体现为崇尚团结,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性格或民族社会价值观念。如云南民族基本上是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一个地区,甚至一座山上经常同时居住着若干个不同的民族。虽杂处一起却彼此尊重,这反映了云南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亲和性。在许多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常出现各民族都是一母所生,或一神所造,或一处所出的兄弟。

如彝族神话史诗《梅葛》、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等讲述从葫芦诞生出汉、傣、彝、傈僳、苗、藏等各兄弟。类似的神话,也同样广泛地存在于怒、独龙、纳西、白、傣、景颇、拉祜、哈尼、布阿昌、壮族等民族的神话传说中。这种亲和性、兼容性文化特征在普洱茶的民族文化内涵中表现得更为丰富,云南民族不仅质朴更热情好客,在各民族饮茶生活中,以茶敬客、以茶行礼以茶达意、以茶传情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各民族日常的茶礼习俗,不论是布朗族、基诺族、傣族、佤族、德昂族、哈尼族等民族的竹筒茶、凉拌茶、酸茶、青竹茶、烧茶、罐罐茶,还是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独龙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三道茶、土锅茶、酥油茶、龙虎斗、雷响茶、油盐茶、烤茶等,都无不体现着崇尚团结、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性格的价值观念。

从兼容性也即是包容性看,各民族茶文化虽各不相同,但并不排斥和冲突,各民族茶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又保持各自不同的特点。各民族皆用普洱茶为原料,制作出竹筒茶凉拌茶、酸茶、青竹茶、烧茶、罐罐茶、三道茶、土锅茶、酥油茶、龙虎斗、雷响茶、油盐茶、烤茶等不同的茶饮,并一直保持至今。此外,普洱茶在千余年米,不论是劳苦大众还是王公贵族,都深受欢迎,惠泽天下苍生,皇室与平民、富贵与贫贱都在普洱茶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理念中得到体现。

在当今的现代化生活中,由于商潮汹涌,物欲剧增,活动节奏加快,竞争激烈,所以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普洱茶中的云南民族茶文化是更为悠闲、淡泊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在自然质朴中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在热情好客奉献爱心,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而这些正是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名族封闭性及乡土性特征有哪些分别是介绍


如果说多样性是云南民族茶文化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外在特征,那么乡土性和俗文化则就是它的内在特性。

乡土性就是人口流动性很小,社会的开放程度也很低,人与土地关系密切。由于地处偏远,山高水急的地理因素,使云南民族社会的封闭性、乡土性更突出从而导致社会关系更初始和各民族社会的发育程度低且参差不齐,如新中国建立前有封建地主经济、封建领主经济、奴隶制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阶段,尤其是居住在山区的民族,刀耕火种的传统至今仍程度不同的保留着,一些民族仍处在所谓的游耕状态,许多少数民国族也还保留着狩猎、采集或捕捞的传统,成为原生形态或接近原生形态的土。

早期的云南少数民族虽然空间流动大,很多民族习惯于远距离地向更自然状态的地方迁徙(如沿各条大江两岸向更偏远险峻的上游或下游迁徙),由此,一方面使云南民族的文化趋向于自然、自由,而另方面又使其封闭性更强,异文化难以进入,形成分化程度不高,整体性很强的社会,产生一种发育程度不高、封闭性很强的民族文化。这种封闭性、乡土性的文化特征同样在普洱茶文化特征上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如唐代出使南诏的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今云南景东)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采无时是说采茶不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可以采,这正是云南南方亚热带气候茶叶生产周期和迄今仍存的真实写照,在制作上,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潮在《滇略》中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蒸而成团至今仍是普洱茶的加工方法,传统普洱茶始终保留着上千年前晒青毛茶蒸而成团的饼茶、团茶、砖茶、沱茶的制作。

在饮用上,唐代杂椒姜烹而饮的少数民族的饮茶方法,至今还保留在低族饮用的擂茶和基诺族的凉拌茶中,至于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的竹筒茶、慢尼人的土锅茶、佤族的烧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及各民族普遍饮用的土罐烤茶,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丰富的茶文化宝库中的活化石,也由此充分说明了普洱茶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脉相承的封闭性和乡土性的文化特征,所以普洱茶是与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直接反映于云南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的茶文化。这种云南民族茶文化表现出的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内地已走向雅文化的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它不像雅文化那样脱离劳动者直接的生产生活。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乔木大叶种茶叶多样性的特征


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在云南也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一个“大家族”。区域不同、地理条件的差异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也使其形成不同区域乔木大叶种存在差异的特性,虽然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上也表现不同。

这是因为云南在形成了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地理、气候的不同,生成的一个个子系统所致。它们之间既相溶于一个大生态系统中,又因小的子系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以云南的气候为例,它的气候与地形有着惊人的相对应的特性。如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可谓是“十里不同天”。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也叫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在中国的季风气候区,太平洋季风的主要作用是推动雨带北移,而降雨的水分来自于印度洋季风)。

这就必然促成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明显具有本区域特点。而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组成的“大家族”,又各有特色,可谓“百花齐放。”很多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不同区域乔木大叶种茶加工成的普洱茶,在隐蔽状态冲泡后,只将冲泡好的茶水给测试者品尝。有一定品饮普洱茶经验的人会轻松说出它们各自的原料产地。这不是神奇,而是在普洱茶较为集中的消费区极为普遍,如广东、香港、台湾等等。他们不仅能品尝出云南不同产地的普洱茶,而且还能说出它们的特色及区别,尽管有些区别是极小的。

如南糯山: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如布郎山: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如巴达山: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如景迈山: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就这方面而言。很多普洱茶的研究者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如将云南普洱茶产区以山头划分,从古代的六大茶山,到现代的二十大茶山。

其实,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自古至今,人们对各个区域的茶都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各区域的普洱茶都有自己忠实的“发烧友”。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也发现,人们对普洱茶偏爱又始终没有固定在一个区域上,而是因历史时间的不同,偏爱的区域也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出现的普洱茶热点区域的转换,没有一次是因为品质上出现的变化而产生改变。实际上,它的每一次区域的轮转,都为普洱茶增添新的品种。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对普洱茶开放式品尝的格局。使普洱茶“发烧友”由单一区域茶品的偏爱向多区域与多品种发展,极大丰富了普洱茶的家族。直到现在,你不会在普洱茶“发烧友”(较稳定的普洱茶消费人群)那里,只见到或品尝到一个区域戓一个厂家的产品,而是很多区域及很多企业的不同产品。就这点而言,普洱茶也早己跨入“海洋文化”的层次,与中国大陆有些茶区那种“封闭文化”所体现的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有着很大差别。这也就是普洱文化能在广东、香港、台湾生根开花,并能在全国迅速“窜红”的另一原因——文化优势。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云南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体现。云南普洱茶之所以能够延续上千年的历史,除了它的品质外,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不同区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云南特有的地理价值所展示给我们的又一自然启示。毕竟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塑造都离不开特有的地理环境及相关的物质基础。是地理价值多源化延伸的体现。

云南特定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成就了普洱茶


云南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大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造就了云南特定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云南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它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中国的80%;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草甸类型更是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

它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活型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都很丰富。

云南的物种多样性更是为世界罕见。云南除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外,还被誉为“竹林故乡”、“药林的宝库”、“香料博物园”、“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等。云南有竹类资源28属220种,属、种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5%和55%,占世界总数的40%和25%;药材、花卉、香料、菌类的种类均居全国之首。

云南从北到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分布着从高山针叶林到热带雨林的105个主要的森林类型。森林类型之多也为全国罕见。因此,云南堪称世界生物的标本库。

普洱茶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大的自然生态系统里,当云南的古人把这个系统中的某一类或几类物质融合到普洱茶之中,这时,普洱茶的物质组合,不单单是几片茶叶的叠加,而是地理特征与自然生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中,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有的竟繁衍达上亿年之久。因此,一片普洱茶,不单单是一个商品,更多的是地理价值的再现。

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恩赐”。

我们不否认普洱茶是凝聚了古人上千年知识与智慧结晶的产物,但这种智慧更多地表现为古人发现了它的价值,并尊重自然的法则将其演化为一种商品。但普洱茶所体现的地理价值则是古人及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模拟与复制的。它具有明显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征。是现代科技难于愈越的高度。

当我们站在一个古茶树林中,面对着一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树,我们不知它最初如何生成——是我们古代先人的栽种?还是热带季风将一粒茶种吹落至此。但不管怎样,当我们仰视它们时,总能感到一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大自然力量的存在。

多样性立体气候造就普洱茶高原仓


说起沱茶、紧茶、铁饼、销法沱等产品线,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下关沱茶。头顶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及原料储备企业、国家茶叶技术加工研发分中心、中华老字号等八项国家级桂冠,在普洱茶仓储概念还未完全兴起之前,下关沱荼就一直默默践行着原料陈化的理念。以拼配技术见长的下关,用不同年份、不同原料产地、不同等级的毛茶,拼配出了各种滋味口感的茶品,并为自己的产品线构筑起了别人难以模仿、难以超越的防火墙。如今随着仓储概念的勃然兴起,下关沱茶在原料仓储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着手谋划布局仓储事业……

褚九云是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毕业于安徽农大茶学专业的他,在下关沱茶从事茶叶加工技术管理工作已逾30年,对原产地仓储颇有见解。他认为,原产地仓储这个概念很好,毕竟云南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世界茶树的发源地。

在褚九云的理论体系中,我们说的原产地实际上就是高原仓,因为云南高原,海拔从景洪的五六百米到迪庆五六千米的雪山,云南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海拔都500米以上。就普洱茶核心产区的平均海拔来说,西双版纳在1000米左右,普洱市在米左右,临沧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人喜欢用这句话来介绍自己的气候特点。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云南各地的气候差异比较。

全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各种气候特都体现在云南复杂的立体性气候中,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基于云种特殊的气候环境,结合多年来原料仓的实践经验,褚九云根据温度、湿度、纬度和海拔,对高原仓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也就是高原仓可分为南高原仓、中高原仓、北原仓三大类北纬23°以南区域为南高原仓,主要包括西双版纳全部,普洱市大部分地区,临沧市双江、耿马一带。这一区域地处热带亚热带,降雨量大,空气相对潮湿,属于低纬度的高温高湿地带。就普洱茶仓储的转化速度来说,要明显比中高原仓、北高原仓更偶尔会有湿仓的中高原仓主要指北纬23°-25°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普洱市的景谷、镇沉、景东带,以及临沧市的大部,大理州的南涧等地。中高原仓的特点是,海拔比南高原仓更对来随着维度的升高,温度、湿度。

说都更低更平和北高原仓指北纬25°-27°之间的大理、昆明一带区域,为典型的高原季风气候,空气比较干燥,转化相对最慢,但香气保存得较好。北纬27°线再往北,转化的效果就基本不行了褚九云介绍说,普洱茶的仓储从世界范围内看来,从理论到市场的确形成了湿仓、干仓的概念。高原仓整体上属于干仓,沿海一带及台港澳等地区整体上属于湿仓,介于干仓与湿仓之间的是大马仓。大马仓与高原仓相比,温度、湿度都要更高,但与广东、香港相比,虽然温度要更高但湿度却不高,湿仓味较轻,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大马仓为什么湿度相对低呢?因为马来西亚虽然更靠近赤道,但刚好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空气对流区,湿度分散得快,空气也比较清新,所以大马仓的湿度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这使得大马仓既有一定的干仓特点,陈化又比较快。分析过各地仓储的特点和效果后,褚九云认为温度、湿度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仓储品质特征。

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乔木大叶种茶的“保护神”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难题:为什么植物所需的水分、无机肥在充分供应之后,植物仍旧不能茂盛地成长?为什么根部不能完全地吸收这些养分?为什么病原菌、病虫害会孳衍繁生而不可收拾?

现代科学已能确认植物生理与微生物间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植物根部分泌物质来供应微生物的需求,同时微生物也生产各种不同物质来回馈植物体,两者实际上乃是共生的伙伴。要使植物生长茂盛,除了水分、养分之外,还需微生物的参与。

其实,当茶树刚一诞生,不管它是一粒茶种还是被嫁接的茶树苗,在它还极其弱小的时候,微生物就已经布满了它的周围。如同“保姆”般呵呼它。我们会发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整体的表面穿着一件微生物的外衣。

于是,它们快速地成立了一个个“团队”(微生物学称之谓“群落”),分工有序地开展工作。一些光合成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作为初级生产者,直接摄取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茶树光和作用提供一种“媒介”。

乔木大叶种茶树与其它植物一样,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氮。植物所需要的氮一般是通过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如闪电和火山爆发时出现的固氮)或工业固氮(将分子氮转化为氨或硝酸盐)等过程才能为植物所利用。于是,另一支微生物固氮细菌接手,持续为茶树“转接”氮源。而且,也有一支微生物群落又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尸体分解而释放出氨,氨又先后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转变为硝酸盐为茶树所利用。

更大的茶树“保卫战”,则发生在茶树土壤中根茎表面周围约5厘米的根界区,这里重重围绕着高密度的微生物,可谓重兵把守。微生物学称这一类细菌为“根圈菌”。这些微生物的任务是,不仅将植物、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分解转化,还要由这些微生物分泌出各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低分子醣类、低分子核酸、生长激素及各种酵素等等,来支撑茶树对营养物的需求,对乔木大叶种茶树的生长有显著的效果。一块土壤内的优势微生物可能影响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育。不适于新环境的优势微生物死亡时,某些适生的新种便起而代之,此时就出现了类似地面上群落演替那样的变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我们在乔木大叶种茶树根部土壤剖面上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分层现象。

还有些微生物更为“激进”,干脆侵入根部组织内,在根细胞繁殖,这类微生物称之为“菌根菌”,它不但不破坏根部组织,却更能与根部细胞交换物质,共存共荣,促使根部活力,增强其吸收力,有利於植物健全的生长与自然抗病力的加强。

没有这些微生物的参与,乔木大叶种茶树就很难存活,更谈不上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

实施生态栽培才是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怎么建如何建特点


生态茶园要求生态环境优越。为此,应对茶区的山、林、水、路等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树林、植被,不宜植茶的陡坡、山顶、山脊、山脚、沟边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树造林;茶园四周风口设置防护林带等,以不断改善宏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育的生态坏境,同时促进农、林、牧、渔的平衡发展。茶树生态栽培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光、大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毒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茶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栽培措施茶-果复合型:在茶园内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果树(如梨、芒果、柿、葡苟、银杏)或中药版桑树等,使茶园不仪有茶叶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果、药、桑的效益。茶-林复合型: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种植香樟、泡桐、橡胶等林木。一方面利用林木的遮荫作用,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茶树生长:另一方而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另外还可采用立体栽培模式复合茶园实现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组合,是生态茶园的主要组织形式;国内生态茶园方面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对物种的造择,无其是高层树神的选拌的正确与个,直接攸关生态茶园建设的成败。云南茶区宜选择能与茶树共生4惠、主千分枝部位较高,冬季落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或能扬茶树之长,避茶树之低,适宜当地种机并兴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速生树种。适宜公南茶区种植的高层树和有梨、柿、桤木、香悼树等。总之,川能改善茶树生存与发展的因了,皆可组合进牛态茶园系统中,高层树种的种值密度,也是关系到生态茶园成败的关键因了,直接影响生态茶同结构的分有与功能的发挥,只设置应以创造造宜茶树生境条件为准则,并据此依不同树种、茶树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做适当的调整,以优化生态茶园结构,提高茶园系统整体产出功能。

立体牛态茶园种植模式:在山顶、山内、道路套种常绿树木,以起到剪护水土保持作用,在园地内、实行茶果间作,如桃、梨、李、樱桃、银香、柿树等,株行距以6~10米,树林郁闭度在30%左右为宜,梯坎可种植金银花、大叶猪屎豆等。对幼龄茶园,还可实行茶粮(蔬)间作,如查豆、豌豆、黄豆、绿豆、花生、疏菜等。生态栽培技术主要有水平等高条栽以防止水土流失: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人L种草或地面铺草以稳定上壤作层,提供天敌栖息地,避兔大量使用除草剂,破坏茶园七壤的理化结构:科学施肥以防止土壤肥力衰退和污染,利用种草养畜轮作增加有机肥,重施基肥,减少化肥的投放量,特别是避免偏施氨肥所造成的茶树体内的碳氮比改变和某些吸汁性害虫的科做。日前茶树生态椒培的主要模式有覆草栽培、绿肥覆盖,大棚及地膜覆盖等。这些生态栽培模式在改善茶园生态条件促进茶树高产、优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乔木大叶种茶天然营养源的“加工厂”


我们说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具有先天的独特性,除了特定的地理、气候与物种的多样性外,特有的微生物的参与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及微生物的参与不仅帮它抵御外部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并将各种营养源源不断输入其中,使它始终亮丽如新,健壮怡人。

微生物许多独特的代谢方式,如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厌氧生活、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细胞形态生存的能力等。都为乔木大叶种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天然抗生素为例,三分之二(超过4000种)是由微生物放线菌产生的。微生物所产酶的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各种微生物中发现,仅II型限制性内切酶就有1443种。而且这些发现并没有终结,还在继续。

当我们摘下它一片叶子,不管这颗茶树是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其茂密的枝叶,及肥硕的叶片,看不到孊孊老者的半点身影,倒像一个阳刚十足的“壮汉”。常常是令我们惊诧不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讲微生物对乔木大叶种茶的“干预”,仅仅是普洱茶的原料起始的过程,还未涉及普洱茶的加工。待到普洱茶加工过程,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其微生物群落的参与给予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更大。笔者会在下一篇“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中详细讨论。

喝茶对男士和女士分别有什么好处?


有网友问小普,男人喝茶好,还是女人喝茶好?我们都知道喝茶的好处多多,那男人比女人更适合喝茶还是女人比男人更适合喝茶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经常喝茶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区别,看看谁是真正的茶受益者!

男人与女人,拥有着不同的生理构造,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对于很多事情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喝茶这件事。

谁的“化学反应”更具有精彩?

经常喝茶的男人,更细腻

一旦开始喝茶,不管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男人,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男人,也会随着茶香慢慢变得温柔起来。小心摆弄着每一个茶具,拿起,放下,简单的两个动作间流淌着细腻的柔情。

经常喝茶的男人,更成熟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眼前的这一杯茶,涵盖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愿意偷得浮生半日去闲,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一位懂得喝茶的男人,拥有睿智的情商智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总能活得比别人更加从容洒脱。万事如此通透,何有放不下之理?

经常喝茶的男人,更内涵

千秋大业三杯酒,万丈红尘一壶茶。爱喝普洱茶的男人,不一定懂得琴棋书画,却少不了谈古论今。再说,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身上有种天生的敏锐,幽默又不失风趣,有才识又有素养,可谓是魅力男子一枚。

经常喝茶的女人是否也如此?

经常喝茶的女人,更年轻

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高达18%-36%,是茶中最重要的成分。茶多酚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茶中的茶多酚可以抗氧化、延缓衰老,呈现在女人身上是气色更好、皮肤更美。再加上,喝茶的女人懂得享受生活,心态年轻,人就显得更年轻。

经常喝茶的女人,更若水

一个懂得品茶赏茶的女人,必定是个轻灵、柔软、随和的女子。

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经常喝茶的女人,更自信

女人自信的底气,从来不是依附男人,而是来自于自身的努力。喝茶,简单的一件事,却富含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一个经常喝茶的女子,是个有追求的人,定不是平庸之辈,不会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这样的人怎么会过不好这一生,怎么会不自信呢?

经常喝茶的女人,更有气质

可以说喝茶与不喝茶的女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气质。喝茶的女人常常被人投去羡慕的目光,她们无论谈吐修养还是举手投足,泡茶的时候,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内到外都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总让人的眼睛离不开。

如果说优雅的打扮可以学,但优雅的气质是学不来的,那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熏陶。

言已至此,你觉得男人喝茶好,还是女人喝茶好?

什么是普洱茶的喉韵?喉韵有什么特征和表现


茶最原始的用途是作为药用,而后再用来解渴。解渴的首要条件,就是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紧箍的干涸。喉韵一向都是最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较资深的品茗高手,也多极重视喉韵特色。普洱茶的喉韵可以分为甘、润、燥三方面。

甘,是普洱茶汤带来的喉部回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甘的品味比较含蓄,不像香那么飘逸,往往和苦味相伴,苦尽甘来。许多品茗者所以喜欢苦味的茶汤,就是因为苦后而能回甘。

润,润喉是解渴的第一步,再补充足够的水分,因干渴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胸怀舒畅。有时候天气太干燥,或吃得过于咸腻,口干舌燥,白开水喝得越多,却感觉越渴,此时如果能饮到一两口上好的普洱茶,喉头因此润化,干渴感自然解除消失,舒服且顺畅。一般乔木老树的普洱茶,经过生态仓储陈化后,都能达到“喉吻润,破孤闷”的境界。

燥,是饮茶后喉头不舒服的感觉。茶汤水性如果太利或太过苦涩,会使喉头难受,产生干而燥的感觉,强烈者甚至造成吞咽困难。高温高湿环境下储藏出来的普洱茶(湿仓茶)因为品质受损,饮后锁喉(即喉感燥刺)。燥感除了喉头极不舒服外,还会让品饮者焦虑不安,影响健康,因此品饮者最好避开这样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生津效果形成良好喉韵感。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至宝,有“延寿浆”之美誉。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一方面可以滋润自己的生命。品饮茶汤后生津,不但能舒顺喉韵,滋润口腔,营养生命,更能提供品茗的精神意境。

普洱茶是大叶茶种,茶叶内涵成分特别丰富,生津功能特别强。依据一般品茗普洱茶的经验,那些新鲜茶品,或者只陈放了一二十年的茶品,所造成的生津是“两颊生津”;陈放三四十年的普洱茶,茶汤入口后则会有“舌面生津”的现象,即所谓“舌感普洱茶”的美感;而陈放五六十年以上的老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达到了入口即化的境界,不仅能刺激两颊和舌面生津,还能激起“舌底鸣泉”的功效,喉韵和品饮意境都更加美妙。

云南古茶树的重要性与文化价值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的种植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社会现象形成了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古茶树是中华茶文化的根,研究茶文化应该从古茶树的价值谈起。中华灿烂的文化遗产

人类对茶文化的研究与茶的产生、发现和利用相比,时间还不算长。据植物学家考证,茶树起源至今已6000万—7000万年了。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迄今已有5000-6000年。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茶见诸文字是公元前200年左右,至今2000多年。由此可见从茶树的产生—茶树的发现—茶树的利用—见诸于文字,其时间之漫长,空间之浩大。古茶树是人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的起源、进化、利用和传播等构成了古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何谓古茶树?2005年3月在我省召开的古茶山国际研讨会上通过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建议稿指出: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据统计,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23属,计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种,其中大部分布在西南。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树30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有古茶树王国之称的云南所拥有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在中国和世界具有唯一性,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茶树起源的实物依据

茶起源于中国,这是自古以来为世界所公认的。

1824年印度阿萨姆省发现有野生茶树后,国际学术界曾产生过茶树原产地之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有无野生茶树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应当把野生茶树的存在、发现和利用综合起来分析才能确定。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这已为大量的史实所证明,而实物依据在当时却成了一个争议的问题。随后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有10个省区198处有野生大茶树,最有说明力的是云南古茶树群的发现。

1993年4月在云南思茅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期间召开了“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对古茶树、古茶园,特别是对澜沧邦崴古茶树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根据生物进化和遗传与变异的理论。通过对茶树的分析研究,专家们认为,古茶树分为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其中过渡型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和研究及其前后发现的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镇源千家寨古茶树群、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澜沧景迈山古茶园,构成了一个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完整的茶树起源利用的体系。云南现已发现的古茶树、古茶园是研究茶树起源和利用的活化石,是证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中心在云南的实物依据。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新内容

我国六朝以来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叶最初兴起于巴蜀。古时巴蜀的范围较大,居住民族中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人等许多少数民族。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记载着他们的祖先叭岩冷倡导种茶的史事,在其古老的《祖先歌》中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

由于茶给人类带来健康、利益和文化享受,在我省一些少数民族中就有了茶崇拜的史实。德昂族的咏茶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意即祖先的传说)中,就说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关于茶的创世,古歌中写道:“……一百零两片茶叶在狂风中变化/单数叶变成了51个精悍的伙子/双数叶化为25对半美丽的姑娘”,他们在茶神的指引下组建家庭繁衍后代。这既是一首咏茶古歌,也是该民族的创世说。

我省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因茶而兴盛,以贡茶享誉京城,于是人们把茶当作“衣食父母”,举行茶王祭祀活动。茶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中华古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对开展我省茶文化旅游有重要的价值。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所追求和珍视的,除了物质利益和感情生活,还应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我们不但要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下来,还要不断地修复和完善那些已经损坏的自然、文化遗产,古茶树的保护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工程。让古茶树,古茶园能在我们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长久地拥有自己的位置。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云南名族文化多样性特征什么是分别有表现在》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红茶和绿茶分别有哪些”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