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普洱茶:只有生茶才是真正的普洱?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有生普洱茶吗 普洱茶普洱茶 普洱茶的熟茶

有生普洱茶吗。

难道熟茶都是假冒的吗?这个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先简单介绍一下普洱茶为何叫普洱茶。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茶山或野生茶林中,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云雾弥漫、土层深厚肥沃、没有污染,所产茶叶是纯天然的有机生态茶叶。其中普洱是其最主要的产区和集散地,因而得名“普洱”茶。

发源于青海,流经横断山脉的澜沧江,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寒带、亚热带、热带各气候带,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造就了同样丰富多样的生物形态。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普洱茶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生茶和熟茶两大类。但在1973年之前都没有熟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的历史里面,普洱茶都只有“生茶”一种形式,当然,当时也没生茶这个说法,只有“普洱”茶。

普洱生茶称为“传统普洱茶”,是以云南一定区域内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气蒸后直接压制成饼、砖、沱等形式或者直接以散茶形式进行存放,新制的生茶茶性较烈,经过长期自然后发酵,逐渐形成普洱茶醇厚、陈香的品质特点,而且越陈越香,具有长期收藏的价值。常饮具有提神醒目、抗疲劳、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

而普洱(熟)茶也叫“现代普洱茶”,1973年开始制作,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借鉴湖南安化黑茶的渥堆工艺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熟茶外形色泽红褐,汤色红浓明亮,具有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熟茶经过发酵以后茶性温和,常饮具有祛腻消食、护胃健脾、降脂减肥、软化血管、平衡血压、降糖消渴、提神醒目、祛斑美容等功效。所以,民间有:存生茶、喝熟茶、品老茶的说法。

其实,近年来以普洱茶作为原料已经制作出了:普洱绿茶、普洱青茶、普洱红茶、普洱黄茶和普洱白茶,而人们经常说“普洱茶”属于黑茶,是特指的熟茶,生茶其实与这六类茶叶都不太吻合。所有很多专家建议将普洱的生茶另外归类,甚至有人说,普洱茶本身就是一大门类,无论从工艺还是发酵程度,它都可以独立成章。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只有被“喝”才有生命力


一段时间以来,本刊连续对国内的市场情况做了一些报道,似乎全面,但其实远远不够。,作为一个至今未单列于中国六大茶类之外,却饱受眼球关注和资金关照的品种,它的故事,在市场上流传有太多版本。我们无法说能做最全面的论断,所以只是撷取其中几点有意思的现状,与读者略作分享,也为我们的系列专题,做一个总结。

有多少大众在消费?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想一下今年春茶市场的古树纯料热——当特定山头、百年古树、拒绝拼配的纯料以及坚持手工制作的用心,构成了目前高端市场的主要特征时,很显然,它便成为了被外界疯传的普洱价格神话的起源,但相对于更高端且大众难以触摸的号级茶、印级茶这些更神奇的茶品来说,名山大树甚至是古树茶,却成为了满足对有越来越多追求的发烧友心理的一种现实需要。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茶业的绝对格局是供过于求,这在领域也无例外,当数千家发展程度不一的厂或者作坊都在抢做大众生意时,我们却发现,他们所说的大众,往往只是少数人——能够有经济实力、时间余地以及学习热情来追求至高感受的发烧友。他们既是目前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最大的传播群体,而他们中有商人、文化人、名流明星……成分复杂,不一而足。

那么大众在哪里?大众对有多少认识?恐怕当我们走进众多的超市、社区以及街头人群时,你会惊异地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道其有生熟之分、有抗病作用、有可能升值的程度,但也还会担心喝多了影响睡眠——一句话,是一种健康饮料,但它和其他茶类并无太大区别!我们的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反而不清楚,市场有如此激情究竟为哪般?

年份传说与时间神话

在市场,广泛流传着“品老茶、喝熟茶、藏新茶” 的说法,而这几乎也是今天的市场共识——收藏,使得当前的消费有了更多可供玩味的空间以及趣味性,当然,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增值的诱惑。

其实,较了解市场的人士大都知道,在上世纪1990年代以前,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说法,为什么呢?首先在1949年以前,国内的生产沿用的是历史传袭的生产和运输方式,原料也基本是纯料。所谓的工艺拼配,出现于1949以后,国家为了均衡云南全省各地产茶区的利益,把所有茶叶都用起来,才有了拼配,而拼配工艺则属于云南各大茶厂。其次从1980年代开始,云南各地茶农在主管部门的提倡下,开始大面积种植新茶园、抓产量,这就产生当今所说的台地茶茶园。这才客观上形成了与古树、乔木茶为主要原料的野放原生态茶园的区别。而后者如今以极小占比,轻松掠走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价值,这其中有相当部分因素,来自于流通渠道的宣传。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中国台湾地区便开始掀起了旷日持久的老茶热,其盛况演变成神话导致2001年时台湾市场崩盘。这一情形在内地市场再现——因部分有掌控市场话语权能力的群体,对其特殊保健功效和收藏价值的宣传,使得老茶以及一些大厂的品牌价格飙升,最终在2008年造成市场跌宕起伏,其影响延至今日。

可是老茶要多老才够价值?哪项科学成果证明老茶突出有益?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给出肯定说法,但有一个事实确定无疑——在日益推进的年份传说中,老茶们的身价已经翻了数番甚至数十上百番,诸如福圆昌、宋聘号、50年代红印、88青饼……这些大名鼎鼎的老茶在无形之手的追逐中,已成为一种资本意志的象征。而因为老茶的时间神话,市场上就出现了永远说不完也卖不完的“老茶”及令人难以判断的“干仓”、“湿仓”等诸多悬念,使得品鉴在其趣味无穷的同时,一直暗藏玄机。

高端执着和平凡的世界

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多年来风云变幻,既诞生了对中国茶叶市场体量来说影响颇大的大益、下关、七彩云南等企业,也催生了一批以山头为阵地、以小众为目标、以追求产品极致为宗旨的个性化小茶厂和加工作坊。而如果要细分市场,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中的高端产品,往往出自后者;而普通人对的直观感受和印象,一般来自前者。究其原因,和企业对其产品的定位方法、渠道形式以及宣传发布口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绝大多数的产品,还坚持以方便长期储藏及长途运输的饼、砖、沱这几种形象示人;在产品标准上,又习惯以概念模糊的“茶气”、“茶韵”等等形容词来进行判断。也许这对专业级的发烧友来说已足够,因为他们玩的就是个性、赌的就是变化、不缺的就是时间和钱。但是不要忘记,在现如今连90后都开始挑大梁的社会结构里,这样的做法,毕竟是一座独木桥。而纵观全世界,任何国家的任何产品要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基础扎实的金字塔形产业链为支撑,也就是说,大众是永远的主旋律,只有普通人都来消费,才能成就塔尖的辉煌。

鉴于此,我们应欣喜看待一些企尤其是知名企业在产品品饮、包装、营销及与消费者接触终端等方面的一些改变,他们对新兴人群的培养和对未来市场模式的致力探索,因为毫无疑问,只有被“喝”起来的市场才有生命力,只有赢得大众消费的产业才是国家砥柱。这一点,绝不仅止于,有更多的中国茶事,已经开始变革。

那些你以为的普洱茶,原来都是错的!


1、印级茶的茶字颜色不能作为判断年份的依据

普洱茶原来的外包装是在勐海一个小印刷厂印制的,但是一次只能印制一个颜色,通体红色的红印就是这么来的。后来解决方案是包材在思茅印制,拉回厂里后,茶字用手工盖印,茶字一般应该是绿色,但是那时条件简陋,只能是有什么颜色的印泥就用什么颜色。

根本不存在什么红印是印级茶第一批,绿印是第二批,黄印是第三批的区分,所谓的黄印是60年代,红印是40—50年代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2、如日中天的大益,其实在前身“勐海茶厂”时代并不牛掰

98年刚接手勐海茶厂的时候,全年产量只有600吨,而同时期的下关沱茶因为长期负担边销茶的任务,每年的产量大概有3500吨,远高于大益,即使到2003年大益也仅有1200吨的产量,下关却有6000吨。

大益产销量不仅远低于下关,甚至远低于同时期的昌泰茶厂,大益的真正的发家当上老大是在07年以后,因为昌泰和下关全垮了。

3、普洱茶台地系列是灌木种?

很多人无耻的笑了,什么智商嘛!

普洱茶基地的茶叶种植和生长模式像极了北方南方一些地区的中小叶灌木种,所以由此认为其属于灌木种。再次申明,普洱茶的台地系列也是大叶种,只不过是乔木茶的矮化和密植。

4、为何很多做茶人并不喜欢景迈山的茶,但是很多消费者则喜欢?

原因在此:一个更加注重后期的转化时间和空间,一个更注重当下口感。

景迈山的茶除大叶种外,中小叶不少,这几乎是普洱市的普洱茶都有的通病,先天性的景迈茶内含物并不丰富,显薄,而且在制作中为追求香气(兰香)萎凋过重,进一步削弱了转化空间,导致景迈山的茶新茶好喝,但是后期越仓储越来越薄,与易武茶先薄后厚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不受待见,但是景迈茶做晒红可是很不错的哦!

5、2002年以前市场上几乎没有老班章的产品流通,就茶界人士也没有多少人认识老班章这个地方。

现在普洱江湖一片乱象,而事实是:2001年前老班章人民来勐海一趟实为不易,人走的小山路一天到晚都走不到勐海。公路基本无法通行,在早些年前连公路都没有。

那时候老班章古树茶人们嫌太苦,没人要。整个普洱茶的江湖上根本没有老班章茶之说,就连勐海人也几乎没几个知道班章茶是啥样啥味道。

2002年老班章卖十几元一公斤还是没多少人要,真正觉得老班章茶好是从03年才开始的,04年价格就到了80左右一公斤,06年240到280一公斤,至于现在价格早已翻上天。

你的普洱生茶为何只有苦涩?


普洱可分为生茶和熟茶,有人吧熟茶比作人妻,生茶比作少女。所以就有人说普洱生茶味道苦涩,难以入口,其实,只是因为泡茶方法不对而已,普洱生茶冲泡是有诀窍的。

润茶后就正式开始泡茶,用温度在90-96度以上的水倒满茶壶,刮掉泡沫和茶沫之后盖好盖子。一般来说前几泡只需要几十秒就可以出汤了,后几泡时间稍久。

泡茶前要先温壶、温烫公道杯、温烫过滤网和温烫品杯,水温尽量100度。温烫茶具主要是为了清洁,祛除茶具中的异味。

向壶中冲入开水润茶,润茶是为了洗茶尘,更好的让茶透发香气和滋味。润茶的操作是向茶壶中冲入开水后,迅速的将水倒出。

普洱生茶大多选用功夫茶的泡茶工具。如果是生茶茶饼,准备茶叶时用茶刀或者茶针将茶解成小片。建议从茶饼的上中下3层分别取出等量的茶叶,筛掉碎末。

温烫完后再将筛好的茶叶投入茶壶中,茶叶的量根据人数来定,每100毫升水大概放入3-5g干茶。如果是初次品饮普洱生茶或者是陈放了3-5年的生茶,建议投茶量适当的减少。

如果是砖沱茶前几泡需要闷泡,让茶散开,后面的泡法和饼茶一样。如果是陈放了3-5年的生茶,水温则要高一些。

普洱生茶有着高锐香气,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会使肠胃产生一些刺激,建议,在刚开始饮用生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身体的变化反应,不要伤了身体。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和朋友一起,泡茶,感受,这独特韵味。

生普的魅力,全在这泡茶的时光里。

何为真正顶级的普洱茶


就像是顶尖的伊比利亚火腿和我们最传统的云南宣威火腿,想要做出最高的水准,需要从猪种的选择到饲料和饲养方式开始,都是非常讲究的。

其实,普洱茶的等级区分也是一样的道理。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普洱散茶有普洱金芽、宫廷普洱、礼茶、特级及一到十级。之所以能将一种茶分为这么多的等级,这与茶叶自身的生长环境,口感,品质等等,有着巨大的联系。

云南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在地图上有4个台湾那么大。虽然云南有着如此辽阔的土地面积,但是在茶山的方圆五十公里内基本上是没有工业污染的。

去过茶山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茶山上的古茶树都不是集中在一起生长的,而是东一颗西一棵。而且通往茶山的路,基本上都是茶农自己挖出来的,都是些土路,在下雨天的路况不好,非常难走。

有些偏远的茶山,需要在原始森林中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古茶园。云南的茶山普遍海拔都很高,所以这里常年云雾环绕,雨水充沛,茶树长的特别好。不仅是在中国,就算在全世界所有的茶叶产区中,云南的茶山环境和地理优势也是数一数二的。

当然,一款好的普洱茶,也不是只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来决定,要说起普洱茶的等级,还是得从采摘和制作工艺制作开始算。

“这饼普洱茶是什么等级的?不是特级应该是不好的。”“普洱审生茶怎么没有宫廷级的说法?那普洱茶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诸如此类的尴尬事件经常在我们身上发生。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散茶和紧压茶这两种茶型入手,一起来说说普洱茶的等级到底是如何划分的。

其实,普洱茶的等级是根据茶菁的细嫩程度来划分的,同时普洱茶又根据不同的需求被制作成紧压茶和散茶,而等级在紧压茶和散茶中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普洱茶的等级划分需要分开讨论。

普洱茶等级划分的基础就是茶菁的细嫩程度,而能够准确辨别出茶菁的细嫩是辨别普洱茶等级划分,最基本的能力。

如何辨别茶菁的细嫩度

观色泽

嫩度较高的茶菁,色度光亮油润,就像随时都会溢出茶质一样。而相反色泽暗淡,干枯萎缩的茶菁嫩度低。

数芽头

一般有芽头,且芽头较多,白毫显著的,茶菁嫩度高。但是芽头较少,甚至没有的,茶菁嫩度低。

看紧结度和厚实度

茶饼的茶叶能够较好的紧结在一起,看起来有重量感的,茶菁嫩度较高,如果茶叶松散,看起来轻飘没有重量感的,嫩度较低。

我们的普洱茶分为散茶和紧压茶,都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的。而紧压茶又根据不同的需求,再制作成饼、沱、砖、圆柱等形状。目前为止,我们的紧压茶只有茶饼和茶砖两种,其中茶饼比较常见。而等级的划分,因为茶叶自身的品质和制作工艺的影响较为复杂。

紧压茶可以分为熟茶和散茶。生茶又包括春茶、秋茶,春茶中根据采摘时间的不同分为:头春、二春、春尾三个等级。

所以,紧压茶的等级没有一个能具体划分的方法。例如唛号茶中7542、7752、7572等,茶品上的第三个数字通常表示茶菁的等级,指的是还是晒青毛茶时的等级,但这也不是非常准确的。

紧压茶的等级划分可以大概分为以上几种,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散茶的等级究竟又是怎样划分的呢?

散茶的等级区分

普洱茶散茶的划分通常分为特级和一到十,十一个等级。且数字越大,表明茶菁越老,而且生散茶和熟散茶的级别又各有其特点。

散生茶的等级区分

散生茶又称晒青毛茶,分为特级、二级、四级、六级、八级、十级。

特级散生茶的特点是条索肥嫩、紧结匀整、茶毫凸显,色泽绿润;二级散生茶的特点是条索肥壮、紧结匀整、茶毫显著,色泽嫩绿;四级散生茶的特点是条索紧结、尚匀整,色泽墨绿润泽,梗片较少;

六级散生茶的条索紧实、尚匀整,色泽深绿,有梗片;八级散生茶条索粗实尚匀整,色泽黄绿,梗片稍多;十级散生茶条索粗且松散欠匀整,色泽青褐,梗片稍多。

散熟茶的等级区分

从用料等级上来讲,市场上划分等级最多的是熟茶。一堆晒青毛茶经过渥堆发酵后,会经过人工筛漏或是机器筛漏,从最粗的料一级一级筛漏,级别大致分为10级、特级、宫廷级。

进一步对熟茶的等级划分做出了规定。将其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三级、五级、七级、九级。

特级散熟茶条索紧结较细、匀整,色泽红褐有光泽,茶毫显;一级散熟茶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红褐有光泽,茶毫凸显;三级散熟茶条索还紧结、匀整,色泽褐色由光泽,茶毫还清晰;

五级散熟茶条索紧实、匀齐,色泽褐色有光泽,稍带梗;七级散熟茶条索还紧实、匀齐,色泽褐色无光泽,带梗;九级散熟茶条索粗且松散、欠匀齐,色泽褐色无光泽,梗片较多。

级数较粗老一些的普洱是五至十级的,一般压制成砖或饼,外形条索肥壮,紧实,色泽褐红,其中九到十级稍带灰色,冲泡时汤色深红,滋味醇和,浑厚,香气纯和,叶底呈红色。

各人口味不同。有人喜欢较老级别的,喜欢它的醇厚,也有人喜欢较嫩级别的,喜欢它的回甘和香气,不同的等级各有不同的韵味。

其中宫廷级是用机器筛选之后,再有镊子一个一个挑选出来的最细最嫩的芽头,内含果胶极为丰富,汤色通透如红酒,茶底也是所有普洱茶中最干净的。

那些你以为的纯料普洱茶,其实都是拼配


社会复杂,大家喜欢纯粹,所以,延伸到茶叶上,大家喜欢纯料。

所谓纯料,大意是指某个茶区的毛料,严格一点,是指某个山头,再严格一点指某个山头的古树毛料,有再苛刻的,那就是单株了。

所谓单株,大概就是文人想象的结果,与茶叶品质无关,与文艺倒是相关的。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纯料单株可以理解,大家被欺骗怕了,大家被同质化弄怕了,做一点个性化的东西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说纯粹到茶叶等级从里到外都一样,则是典型的书呆子读历史书的结果。

民国时期,茶区出了一件官司,有人掺假,假的原因为二,第一不是该茶区的茶,第二,里外不一。第一个假当然应该打,不是云南茶冒充云南茶,不是易武茶冒充易武茶,当然应该打假。

那么,第二种假,里外不一是不是就是不好的茶了呢?也就是今日市场理解的一口料,一口料有二意,一是指一个山头的料,一个是指茶饼用料不仅仅是一个山头,而且是里外都是一个等级。

一个山头的“一口料”可以成立,等级拼配也是拼配。第二种一口料则未必合理。

如果我们阅读典籍,会知道清朝有个阮福写了篇普洱茶记,文中即记录有“改造茶”的工艺。其曰“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当然,文中也提及贡茶,贡茶用芽尖制作而成,当然里外一致。如果按芽尖来分析,大概历史上就有山头纯料的概念了。

但是,是不是茶叶制作真是如此呢?

茶叶制作的过程,一采摘,采摘的标准不同,有一芽一叶,有一芽二三叶,杀青,揉捻,晒制。我写的过程简单,其实制作过程复杂许多。

国内茶区广大,采摘习惯不一,从而导致采摘标准不一。

比如,浙江茶区习惯“细嫩采”,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而云南茶区则采用“开面采”。

甚至同一茶区都可能用不同的采摘标准,比如版纳大渡岗茶区由于采用无性繁殖的单一性状品种,发芽时段较为统一,形状好看,则多采用一芽二叶的采摘标准。而易武茶区而多为一芽三、四叶的采摘标准。

这就是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毛茶初制的结果是。。。。毛茶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由于杀青,揉捻,干燥,搬运的过程都可能产生损伤,这就有了损耗。再说明白一点,里面会产生大碎中碎小碎等茶末。

这样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肥有瘦,有梗有末的茶叶,仅仅是从美观的角度也无法把它们直接揉捏成团,做成产品。

也就是说,毛茶必须分筛,分出等级。这样的做法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如此。无论是普洱茶还是乌龙茶都是如此。

只不过,历史上的分类比较简单,现在的分级更为复杂。

比如,李副一先生曾经记录建国前普洱茶的级别分为:春尖、黑条、二水、粗茶、谷花茶这四个等级。

李拂一在《佛海茶叶概况》(佛海即今勐海)一文中记录:产茶时期,起自国历三月尾至九月或十月止,每年有六七个月之采摘期。在三月尾和四月初采摘者,曰“春茶”,曰“白尖”,以概系白毛嫩芽之故。过此所生产者曰“黑条”,色泽黑润,质重而色味浓厚,为制造“圆茶”、“砖茶”之主要成分。黑条之后曰“二水茶”,又曰“二盖”,叶大质粗,叶色黑黄相间。二水之后曰“粗茶”,概系黄色老叶,不复有黑条间杂其内,品质最为粗下,专供制藏销紧茶包心之用。九月初再生一次之白毛嫩芽曰“谷花茶”,盖其时正当谷禾扬花之季,当地人民称稻曰谷子,因此遂名其时所产之白毛嫩芽为“谷花茶”或“谷花尖”,品质次于春尖,叶色则反较春尖为光华漂亮,不易变黑,通常用作圆茶之盖面。

现在的普洱茶级别分为:分为十一级,逢双设样。

如果是仅仅是挑芽头来做茶,皇帝的贡品倒是可以满足的。然而要散卖民间,各级不等的茶就必然是拼配。

也就是说,要成为商品茶,仅仅就是美观,也要拼配。

当然,还有为了口感拼配,比如有些茶苦底不够,为了今后转化出醇味,必须拼入一定量的苦底毛料,有些茶香气不够,则需拼入一定量的香味高扬的毛料,比如历史上的下关沱茶,就必须是凤庆茶和勐库茶拼配而成,一取其香味,一取其滋味,以做到茶品的各项指标符合消费者的口感。

说白了,拼配是指技术,纯料是指原料,这是两码事。

也可以说,大家喝到的各种纯料茶都是拼配茶。

喝普洱茶上火吗?有生熟普洱茶之分


喝普洱茶上火吗?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春季饮茶重养生

春季人体处于舒发之际,可选择有一定自然发酵程度的普洱茶或生熟混拼的普洱茶,这样的茶既有温性,又有活性,更利于散发冬天积郁在人体内的寒邪,能促进人体阳气生发,使人精神振奋,消除春困,增强疾病的抵御能力。

夏季饮茶益祛暑

夏季溽暑蒸人,此时宜饮生茶,其味略苦,茶性偏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生茶富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饮之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增添营养之效。

秋季饮茶强身健体

秋季天气干燥,“燥气当令”,常使人口干舌燥,宜喝半生熟发酵程度的普洱茶,也可生茶和熟茶混用,取其两者功效。这样饮用茶性适中,介乎生熟茶之间,不寒不热,很适合秋天气候。

冬季饮茶保健康

冬季养生重在御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此时宜喝熟普洱茶,其色褐红,暖意满怀且熟茶性味甘温,善蓄阳气,生热暖腹,能够强身补体,加奶、糖调饮芳香不改,从而增强人体对冬季气候的适应能力。在古籍《怨茅厅采访》中有这样的叙述:普洱茶具有“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普洱茶膏只有普洱茶才能制作


普洱茶膏只有普洱茶才能制作!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论证看到唯有普洱茶具备诸多转化为“茶膏”的基础。很多人也曾对绿茶、乌龙茶进行过“茶膏”的深加工研究,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因为:

一是原料本身的局限。绿茶与乌龙茶分别为小叶种与中叶种,其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太少。绿茶不耐泡是茶人皆知的事实。乌龙茶强于绿茶,但可提取与浓缩的物质仍然与大叶种的普洱茶不能相比,实际上是差别很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云南茶人用大叶种茶制作的龙井、碧螺春及铁观音,虽然外观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漂亮,或者说做工尚属粗糙,但耐泡度绝对超过它们。以至很多的福建茶商跑到云南采购部分大叶种茶制成铁观音,拼配到他们的原料中以提高品质。

二是缺少发酵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茶膏”的产生没有发酵的基础,是很难生成的。因为发酵的过程是大分子被逐步降解而转化为小分子的过程。未发酵的茶或发酵不充分的茶,其内含大多是大分子物质,而这些大分子物质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将其“提取”出来,其品质都是极差的。绿茶是不发酵茶,甚至忌讳发酵。因此将绿茶硬性做成“茶膏”,其汤色必然浑浊,苦涩味极重,失去了绿茶原有的“鲜爽”。同样铁观音虽然进行了轻发酵,但也由于发酵度不够,其制成的“茶膏”也同样是汤色浑浊,味觉极差,脱离了原茶的本质。其实就发酵而言,同样适用于普洱茶。如果普洱茶不经过发酵的过程,同样制作不了“茶膏”。近几年,很多人尝试将未发酵的普洱茶(即生茶)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制成普洱茶膏,称之为“生膏”。但也同样面临汤色浑浊,滋味怪异难以入口的问题。

因此,能够做成普洱茶膏的原料只有两种:一是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二是陈化50年以上的“老普洱”。除此之外的普洱茶,都很难制成真正意义的“茶膏”。

所以,普洱茶膏的制作,不是为了制作“膏体”物质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浓缩茶叶精华,为人体的健康服务。

我们之所以关注普洱茶的发酵,甚至坚持用发酵到一定程度的普洱茶做原料,也是基于发酵食品对人类健康产生的积极意义。

以日本为例,日本人的长寿是国际公认的。他们在总结自身长寿秘诀时,归功于发酵文化。日本的科研人员经过对发酵食品的长期研究中得知,发酵食品与药品有诸多相似的奇特功效。因此,很多日本的保健医师们建议:现代人应该每天摄取最少二种以上的发酵食品。这是因为:

1、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通过发酵使食品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就像一台台小小的加工机,对实物的每个细胞挨个进行处理,增加一些有营养的物质、去除一些没营养的物质,顺便改变味道和质地。

2、发酵的微生物分泌的酶能裂解细胞壁,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程度。如微生物能合成一些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动物和植物自身都无法合成这一维生素,只有微生物能“生产”。发酵食品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因为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是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食品。

3、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留了原来食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益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微生物在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

普洱茶膏就属于发酵食品。没有发酵这个载体,恐怕会早已退出茶叶家族,不可能成为皇宫贡品的角色,更不可能担当“国礼”的大任。因此,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原料与发酵的特殊要求,必然造成后人对唐宋时期研究成果的自然抛弃。我们中国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民族,也特别重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所以,当宋代的“茶膏”失传后,其工艺却被巧妙地保留下来。今天我们应当看到,宋代茶膏的彻底失传,其真正的原因还是与品质有关。

只有真正搞懂生茶与熟茶的区别,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普洱茶!


其实生茶与熟茶,在制作工艺、茶性、滋味、口感、香气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我们只有搞懂了其中的区别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普洱茶适合自己!

普洱生茶

从自然分类上把未经渥堆发酵加工的晒青毛茶制成品俗称为普洱生茶。

制作工艺:采茶→萎凋→杀青→揉捻→晒青→称重→蒸压→晾干→包装。

茶性:普洱生茶经过摊凉—炒制—揉捻—晒干,后续再加上蒸压、干燥的工序。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为促使普洱茶发酵,而是压成饼后,让其在后续的存放中慢慢转化。因此,刚做出来的普洱生茶,与绿茶性质类似,偏寒性。

滋味:普洱生茶常有甜,苦,涩,浓,淡,无味等数种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

口感:饱满度,厚度,滑度,润度,甜度,纯度等。

香气:普洱茶生茶的香气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不成熟香与成熟香(这里所说的“不成熟”与“成熟”不是判别普洱茶品质优劣的)。

不成熟的香气:毫香、青草味、生青味、清香、花香、果香等

成熟的香气:蜜香、木香、陈香、樟香、药香等。

普洱熟茶

把晒青毛茶经过“渥堆发酵”而成普洱茶称为普洱熟茶。

制作工艺:普洱熟茶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渥堆,这是形成普洱熟茶品质特征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普洱茶会产生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比如黑曲酶……这些微生物使得普洱茶在口感上甘滑,醇厚。

茶性:普洱熟茶是在生茶的基础上,未经压制之前,增加了一个“渥堆发酵”的工序,即把茶叶洒上水,堆放成一定的高度,利用益生菌的湿热作用,加速茶叶熟化。在这样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产生的茶是燥热的。一般认为熟茶比较温和无刺激,实际上,新制成的熟茶是偏热性的,饮后可能会有燥喉、上火之感。

滋味:普洱熟茶常有甜,苦,浓,酸,淡,无味等多种味道。

口感:饱满度,厚度,滑度,润度,甜度等。

香气:普洱熟茶,香气比生茶弱,经过了渥堆发酵,产生了很多新的香气。

荷香:娇嫩的芽茶,渥堆发酵后,存放到一定时间,就出荷香;

枣香:粗老的原料,渥堆发酵后,会出枣香,时间越长,枣香越浓郁,九到十一级的茶,一般都出枣香的,梗比叶,出枣香更多;

米香:一些熟茶,存放到一定年份,会产生让人很舒服的米香,就像刚打开电饭煲闻到的香气一样;

陈香:渥堆发酵后形成的物质很多,滋味香气都很复杂,总体统称为陈香,包含了樟香、药香等。

普洱茶357克的真正原因


今天我们就跳过曾经的一斤十六两,直接从七子饼的一斤十两说起,这样最容易理解了。七两茶是古代旧制度的延续,曾经的一斤为十六两,相当于今天的595-605克,按照旧时的换算来说,七两茶换算成现代的分量约为264克不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也就是说一饼七两茶就是350克,不是357克。我们说350克计量一筒的茶,分量就是2450克,按照目前的6筒一箱来说只有14.7公斤,计算时候很麻烦,怎样规整到15公斤?那么在每一饼茶上多加7克,这样也就在一筒上增加了7*7=49克,2450+49克为2499克也就约等于2.5公斤,这样每一箱就凑到了15公斤的分量了,我们认为这是357的真相,仅仅是为了计算方便,规整用的。

虽然我们浅析了357克的含义,但是我们仍旧没有理解清朝为什么规定是七圆一筒的含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为什么是七?仅仅是因为尊重少数民族对七的崇拜么?

为什么想不通?四十九两为一筒,三十二筒九十八斤,没有到一百斤,这两斤需要干嘛呢?在古代一斤十六两的寓意来说,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那个绳纽,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你在约秤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如果给人短斤少两则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暗示人们做生意要诚实,不能昧着良心干那损人利己的事。为什么是七圆一筒,半斤八两不是更好记?更不会缺斤短两么?可能悟性不够,我们还是没想通。

这才是存茶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要存茶?因为投资升值?那最多只能算个副产品吧,存茶的意义并不在此。

安化黑茶、普洱茶、乌龙、福鼎白茶可存,甚至红茶,绿茶存茶都有意义,但不同茶转化方式不同,存的要求也不同。

存茶会使茶的口感滋味更加醇厚,内涵物质更加易于被人体接受,茶气的渗透力会更好……这些见仁见智,也不是今天的主题。我们今天从更本质的角度来谈谈为什么要存茶。

1.存茶是修养

人经岁月历练,茶经岁月修为。一个人的修养不在于浮华的外表,不在于夸张的言辞,而在于内心的积淀与细节的彰显。茶是交流最好的媒介,多年之后,友人来访,取出你的珍藏,谈笑之间,茶的底蕴缓缓释放,时间的积累无可替代,悲喜化作茶烟,升华出新的境界。十几年,几十年,沉韵漫漫,笑看人生,名车豪宅都是浮云,一盏老茶才入人心。

2.存茶是品味

一个人的收藏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味,艺术品雅则雅矣,何如古树老茶,可亲友共享,金木水火土的盛宴,调动所有的感官,感受一个人的风范。存茶亦不必跟风逐名,要有自己的见地,拿出一泡老茶,竹炉慢瀹,个中因由,娓娓道来,茶如其人,静沐香风,人格与品味,咸在是中。纵然家资暴富,仓促收罗名品,怎比多年的日积月累,点滴的收藏与感悟?

3.存茶是人生

呱呱坠地,弄璋弄瓦,存一些好茶,可伴随他(她)一生,升学、成人、成家、立世。一盏老茶,念念深恩,寸草之心,长忆春晖,是父母的祝福,是家族的历史,也是文化的传承。

三星在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存一份好茶,是爱的见证,数款佳茗,时时品味,胜却山盟海誓。一路走来,岂无磕绊,取出这一份老茶,细品恩爱,方悟因缘,初心莫弃。

人生大事,种种经历,或曰志庆,或曰纪念,以茶铭记,多年之后,回首往事,人无青涩,茶已香醇,茶犹如此,人何以堪?记录生命中的节点吧,看云起云落,沧海桑田。

声明:

哪些才是普洱茶转化的条件?


在广州、香港、云南西双版纳储藏普洱茶,因为高温、高湿,真菌繁殖速度快,因此茶界人士认为,在广州、香港和西双版纳,普洱茶的后熟比昆明、北京等地要快一倍,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本人也赞同,并总结为“热藏熟”。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在普洱茶成品的储存中,不论生茶或熟茶,在良好的条件下,都能够通过数年至数十年的后熟作用,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味,使普洱茶具有相对的越陈越香的特点和某些特殊的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热湿条件催熟

普洱茶的后发酵、实质是成品茶中还具有黑曲菌,根霉毛霉、酵母菌等真菌的孢子和菌丝体,他们依靠茶叶作为营养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生长繁殖。

这些真菌在摄氏15度以上,空气湿度在60%以上,孢子能够萌发,菌丝体能够产生包子,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就完成一个时代的交替。在摄氏35度的液体培养基里,真菌的繁殖速度是极快的。

普洱茶叶对真菌来说,是一个丰富的粮仓,笔者曾对60年代的勐海茶厂的生饼做过微生物培养试验。经过严格消毒的茶叶能够在培养基上长出毛霉、根霉、青霉和黑曲霉。在接种第3-6天,毛霉、根霉的菌丝体象棉花团般的布满整个培养瓶,说明培养初期,根霉、毛霉这些易生长繁殖的真菌占优势。

但三周以后,黑曲菌开始逐渐占优势,至一月之后,固体培养瓶的培养基表面,主要是黑曲菌的群落了。

这个实验初步表明,40多年的普洱茶还具有营养物质,它还能供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40多年的普洱茶还是“活茶”,他还进行着后发酵过程。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以黑曲菌为主的真菌群的繁殖速率是很重要的,在真菌酶作用及氧化作用下,茶黄素转变为茶红素、茶褐素,茶多酚和茶碱逐渐分解,毛霉的糖化作用等生化反应,使茶汤由青、黄向宝石红转化,可溶性物质增加,口感逐渐醇厚、甘甜,感觉变得更加滋润。

热湿催熟的作用使某些茶商过分追求快熟、快销,以假年份牟取较高的利润。但是,普洱茶在温度和湿度过高的条件下,茶叶含水量超过15%,在茶叶暴露的条件下,是很容易滋长杂菌的。茶商有意识的进行湿仓、洒水,易造成杂菌污染。

湿仓茶中,由于毛霉、根酶和某些杂菌在茶叶表层占优势,所以霉味较重,已经不是优质的普洱茶。如果茶叶发酸,再沾染有害微生物,就会变成对人体有害的废品茶了。

冷藏条件增香

普洱茶属于发酵食品,在许多发酵食品如葡萄酒、白酒、啤酒、奶酪、老酱和火腿中,都有相对时间内越陈越香的特点。香的生化机理比较复杂,有蛋白质的熟化、糖的焦化反应,但更重要的是糖类转化为醇,醇类转化为酯,芳香酯等是多数发酵食品香气的源泉。

普洱茶在漫长的储藏年代中,真菌能产生糖化酶、醇化酶和酯化酶,在不同茶本质和不同年代和生化条件下形成特异的芳香酯,使普洱茶越陈越香。发酵食品中,老酱、火腿和陈酒,需要数年到数百年,普洱茶的后熟作用可以延至数十年以上。

发酵食品中醇类在酶促作用下的酯化方应,所需要的温度较低,芳香酯在较低温度下更有利于保存和缓慢释放,这就是许多发酵食品冷藏增香的机理。

普洱茶香是茶本质和茶内微生物酶酯化作用的产物,这与大叶品种茶树共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樟树和其他产生芳香油的植物没有多大关系。

在昆明的温度湿度条件下,3至11月份,普洱茶内的真菌已经有了繁殖的条件,6至10月是后熟的良好时期,而冬季的昆明,菌丝体产生酯化酶,使普洱茶逐渐积累芳香酯。

在不同茶本质的基础上,就能在不同的时期,产生特异的香气。普洱茶香具有多样性,其中的奥秘还等待生物化学学者们去研究和揭示。

以笔者在昆明收藏的不同地区,不同茶山的普洱茶与港台、广州储藏的普洱茶比较,收藏生茶前5年港台、广州茶熟得快,但藏到10年以上,茶叶的色泽、油亮度、香味和冲泡茶的汤色、口味及香气,都远远超过港台、广州的入仓茶,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和港台名商都认可的。

普洱茶是一种有生命的茶


慢慢地在存储过程中体会到了普洱茶确实是一个有生命的旅程…其越陈越香主要体现在时间的沉淀过程中,环境和内在的物质转化的过程也是一款茶从出生到喝掉前一生的命运,如同一个人的一生,有可能出人头地,也有可能平庸,也有可能早死,有可能长命百岁,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命运造化的过程,用心珍惜每一片普洱茶,用正面的角度来看一片茶的制作出生本来就是不容易,面对着百年的古树更加难得,难得的是他的生长的环境,和再次成为新的生命旅程。

仓储过程中,可以发现好的普洱茶自身的生长环境带来的微生物的存留还在起着关键的作用,转化就快,每个茶叶的毛孔还在呼吸着。

人为发孝的熟茶转化就比较小,只是当年的新味少了,在仓库所在的地理气候和仓储包装以及空间条件的不同,同一款茶,命运转化也就不同,如同一个人读书开始到大学,和没有读书就直接进入社会,发展转变的情况完全是不同的命运,这就是茶质的重要作用和环境影响的东西,要体现不一样的身价只有几年后还是十几年后,这就是仓储中不一样的茶品的不同的生命旅程好好珍惜对待照顾好自己的普洱茶好像是在培养孩子一样,买来了,就要给予好好的对待和关心……

也许现在的茶商最关心的是买和卖的问题,在国内市场初始阶段,赚钱养家糊口才是真理的人家,很难有好茶缘,真心爱好研究的茶者才能够有好茶的道理就是在这里的区别!孩子还没有长大就要他去赚钱,这样的茶品能喝吗?体现不出来他的价值…只有社会发展了时间积累了才能够让有潜力的普洱茶体现出来他的厚积薄发的价值…个个都在找红印找88青,反思一下,能够找到吗?他们是如何成长的?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找到一个可以同自己变老可以给予养老的普洱茶这也是感受到了普洱茶是一个有生命的茶,能够静心下来慢慢研究不贪嗔痴中发现有潜力的好茶缘…时间会给予机会但机会是给有缘分的人……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你以为的普洱茶:只有生茶才是真正的普洱?》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