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砖的故事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滇江红茶的功效 渠江黑茶 江油花茶

滇江红茶的功效。

昨天昆明的朋友送来了江城方砖,那今天就聊聊江城砖的那些事儿吧。

江城砖的由来: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全称: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

“老韵,江城茶区黄条,野樟香”,因而命其名为“江城砖”。我们说的江城砖一般是指的江城生砖,也叫江城青砖。当然江城砖也有熟砖,熟砖多产于上世纪90年代。

江城青砖,是上世纪80年代江城茶厂生产制作。采用云南思茅江城一带大川种晒青毛茶,主要是7、8级晒青毛茶为原料(普洱茶茶菁等级划分)。所以看起来显得粗一些,但正因采用的原料级别较低,所以也让具有非常耐泡的特点,并且能出野樟香。

目前可见到的茶品有两批,第一批无内飞,是在80年代生产的!第二批内压八中内飞,大约是在90年代初生产的!两批因属销台订制品,在内地的仓储又好(昆明仓),近几年供应大陆市场,深受很多资深茶客的青睐!

江城青砖的特点:

真正早期的江城砖茶条索清晰、揉工精致,特有的樟香味扑鼻而来,香气纯正,茶汤已经呈现栗红色,汤色剔透油亮,茶汤入口粘稠,饱满、滑糯、回甘明显,茶汤入口即化,品后满口生香,甘甜爽滑,回甘持久。冲泡后看叶底还有很好的活性度,叶大肥厚。

江城砖的鉴别:

江城砖主要是台湾一些老茶人的订制品,都是要经过中茶进出口公司才能出口,所以造假的也特别多。江城砖的一些鉴别方法。

1、看茶面

其茶面特有偏黄的条索,很容易识别,而品质更是受到诸多茶人的肯定。

2、冷后品

根据江城青砖具有热香冷香持香单一表现的特点。茶友可以试着在茶汤冷掉之后品品看,这款茶没有任何的杂味、异味,纯干仓存放,仓储非常好。而且冷掉之后,您会发现参香(野樟香)非常明显,和刚冲泡出来没有任何差别,就是是一款非常难得的老生茶。

3、看叶底

该茶砖的叶底很单一且叶大肥厚,还有很好的活性。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的生命故事!


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都在呼吸,在生长,在变化。在普洱茶中,你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能感受到爱的魅力。

普洱茶的生命周期是从茶树鲜叶采摘作为生命开始,到最终以被喝掉为生命结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经过普洱茶的生长、制作、储存等一系列的过程。

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在普洱茶的生命周期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普洱茶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所演绎的角色又是什么呢?

从一颗种子,发芽、破土、长成树,生长树干、树枝,长出新叶,土壤、阳光、雨露、云雾成就了它,直到叶从树枝上离开……

普洱茶的茶树品种是以云南大叶种。云南茶树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茶树品种与种植这里主不再赘述了。

普洱茶分为春茶与秋茶,夏茶与冬茶由于品质一般是不会采摘的,但有时也会采摘一些雨水茶做普洱茶(熟茶)。

在采摘季节,采摘时间与周期通常是每15天一次,最短时间也需要5-6天才能再采摘一次,因为茶树发新芽是需要时间的。鲜叶采摘后再经过杀青、揉捻、日晒干燥,制成普洱茶毛茶。

茶树发芽至鲜叶采摘,再制成普洱茶毛茶的过程,约完成了普洱茶生命周期的15%。

相对于人的生命周期,怀胎十月就是茶树发芽时期,普洱茶毛茶的制作过程就婴儿出生的过程,新生命的开始。

鲜叶离开了树,带着自然的养分,采摘、摊凉、萎凋、杀青、揉捻……人的双手成就了它,使它成为真正意义的“茶”……

生产制作过程,普洱茶毛茶经过分检,按特定的工艺,再经过加工成的散茶或紧压茶,再包装出厂的一个过程。普洱茶的生产过程,也只是了完成普洱茶生命周期的15%,对于普洱茶(生茶)而言,或者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了。

相对于人的生命周期来说,只是相当于人的一生中的幼童(幼儿园)和儿童(小学)阶段,完全是处于未成年时期。

普洱茶从茶厂包装出厂,特别是普洱茶(生茶),从严格意义上说,只能算是半成品普洱茶,这与普洱茶是后发酵茶特点是完全符合的。按照这个特性,要想成为真正的成品普洱茶,是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后发酵过程。

新制的普洱,如未经世事的少年,多了些躁热,少了些沉静,需要时间的打磨,数日、数月、数年,静置、冷落、孤独的等待,分解、转化,内质悄然重生,直到被赋予“陈香”的赞誉,直至不辜负“普洱”的真味。

喝惯普洱茶的人都知道,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刚刚生产出来的普洱茶,从品饮角度来看,都不是最好或是最佳的。

普洱茶只有经过正确的存放,在合适的环境下,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让普洱茶自身产生各种生物化学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滋味醇厚、回甘生津,有着独特陈香的成品普洱茶(最佳品饮状态)。

所以,普洱茶的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是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也就是普洱茶的陈化过程,这个过程应占到普洱茶生命周期的50%或以上。在适当的环境下,普洱茶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个过程相对人的生命周期来说,相当少年(中学),再到青年(大学),再到中年的阶段,也就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求学阶段,以及毕业后成就一番事业的阶段。

从年少狷狂到欲言,又止到沉默温厚,行至水穷、柳暗花明,正是普洱的一生。

品饮过程,就是普洱茶真真正正成为成品普洱茶,生命周期结束期,而此过程将会完成其生命周期中最后的20%。而这相对于人的生命周期而言,就是处在老年的阶段,人经过一生的打拼与努力,此时此刻应该是收获期,该好好享受这一生的时候了。

新的生茶

茶汤清纯透亮,入口青涩不已,像刚刚开始的爱情,有那么一点点羞涩。但那青涩化得如此之快,立刻转为回甘,舌根、喉咙都能感受到甘洌泉水般的清甜。

存放几年的生茶

汤色金黄透亮,口感鲜爽,有那么一点点涩味,但回甘明显。

一些存放多年的老生茶,茶汤晶莹透亮,陈香扑鼻,顺滑绵长,虽然经历了岁月的磨炼依然生气蓬勃,像一个历练风雨的智者,从内向外透涵着无限生机和不安分,又如那饱读诗书、诙谐幽默的贤者,和他相处,总觉得浑身通透,精神焕发。

普洱熟茶

茶汤色红浓韵,滋味醇厚,甜而不腻,平和随性,像一位红润丰满、雍容大方的女子,微笑着,向你走来。她的美是温馨的、人生的沧桑换来的优雅自如。

一些制作工艺上乘的普洱熟茶,汤色红浓如陈年葡萄美酒,浓艳得炫目美到极致,举杯轻闻,陈香,却淡如薄烟,早已没有新茶扑鼻而来的清香。而慢饮一口,茶汤醇厚,黏稠,但滋味却很平淡,没有任何刺激味蕾的感觉。

这个过程就像是人的一生,从青涩到成熟,再到经历沧桑后的平淡,柴米油盐生活中转化成平缓如水的亲情。平和,厚重,温馨。

普洱茶在其生命周期中分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占的比例并不相同,但这并不是说,某个阶段所占的比例大就表示这个阶段就一定要比其它阶段来得重要,其实,每一个阶段对于普洱茶全生命过程而言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相对于人的生命过程一样,人要有所成就,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要,每个阶段都不可忽视。

自古有云:“三岁定八十”,从出生到儿童阶段的成长决定着一个人的基础,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路向和能力,青壮年则是事业发展壮大时期。

同样,对于普洱茶而言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普洱茶在包装出厂之前只占其生命周期的30%就不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原料,没有正确的制作过程与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普洱茶是没有机会成为好的普洱茶的。

当然,这并非一个充分条件,但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必要条件。好的普洱茶是需要好的品种,好的工艺,好的制程,适当的存储与陈化。

以人的生命周期来比喻普洱茶的生命周期,在生活中我们品茶,讲茶,感悟茶,其实都是品味自己,感悟人生。泡茶就是泡自己,感知自己的存在,体会自己的经历,感味生命的真谛。

红河古树茶故事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么一定是云南的样子,因为在云南,草可以乱长,人可以活得自在。天上有滚动的云层,地上有悠闲晒太阳的人,山林里有生长了几百年的茶树,采茶的妇女小孩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外人看来云南人都是“家乡宝”,离不了家,但是他们不知道云南的美让每一个云南人离不开,即使最初有离家的想法,最后都会选择回去,回到云南。云南人对土地有着原始的炙热深情,他们最懂得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树,有一群又一群在土地上讨生活的人。

笔者出生在红河州的小镇,对于有众多美景的云南而言,它注定不能成为拔尖的那位,在古树茶方面它不如普洱、西双版纳有代表性,它只保持着自己原本的模样站在时光里让别人来发现它。它的茶同它一样缄默、不争,站在原始森林的深处,酝酿属于自己茶叶里的味道,外人不知道它的可爱,但是他们在它的滋味里沉醉,他们惊叹于它味道里蕴藏的时光和沉积的厚度。

一口茶,喝的是一方水土

一泡茶的滋味蕴藏了许多东西,比如它生长的地方海拔的高低、日照的长短、降水量的多少、还有土质的所含的矿物元素的多少等等。一口茶,喝的是一方水土,是土地成就了一泡茶的筋骨。

红河州属滇东南高原地区,具有古老而稳定的地质历史。

地理特征:红河州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州境内则以红河为界限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红河州内的主要山脉;境内有石灰岩山地、高原、谷底、坝区、丘陵等地貌形式,山地面积占全州的85%,海拔落差大,地形极为复杂。

气候特征:红河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总体属热带、亚热带立体气候,但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红河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月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11月下旬至次年的1-2月为旱季,降雨量为800mm-1600mm。红河州多样的地貌和气候条件,适宜茶叶及多种农作物生长。

茶山远在时光中

云南茶叶可考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清朝初年《物理小识》中“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早确立了普洱茶之名,普洱茶曾经是明朝和清朝有名的贡茶。普洱茶必须活在足够的时间里,才能成就它醇厚的滋味,无论是它的生长或是它的发酵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它历经的时光、等待的岁月都会融入汤水之中。千年历史,普洱茶经历了兴衰到现在的炙手可热,不是全无道理,它是被时光挑选下来的,普洱茶山远在时光之中。

▼红河州茶叶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绿春县就有人工种植茶树、加工茶叶

▼红河县在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已形成一定茶叶种植规模,仅羊街、安品一带,茶叶种植面积就达1800多亩

▼清朝后期至民国期间,由于战乱影响,茶叶生产萎缩

▼1954年后,红河州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绿春县骑马坝军垦农场在玛玉村开始了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

▼1974年,全国茶叶会议后,红河州作为云南红茶生产区,规划发展茶园10万亩

▼至1978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8.54万亩,产茶279.65吨

▼1989年后,红河州茶叶得到长足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7.11万亩,茶叶产量达2490吨

▼2012年底,全州茶叶种植面积达33万多亩,主要分布于元阳、绿春、屏边、红河、蒙自和建水等7县,涉及茶农达25万余人

古茶树:我就在这里

我们为什么要一再的提及古树茶?其中它的滋味和口感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存在的价值,它见证了普洱茶的发展史。普洱古树茶是以时间的姿态站在我们面前的,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古茶树愕然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肃然起敬、谦卑起来。在时间的长河面前,我们脆弱如一根芦苇,会轻易被时光折断,而古茶树屹立于时光之中几百年的时间,日复一日,时间饱含匠心雕琢、沉淀它的滋味。

20世纪40年代,中外植物专家在金平县的分水岭、屏边县的大围山、红河县的阿姆山、元阳县的观音山等自然保护区腹地和边缘一带发现了许多野生种古茶树资源。

后来经过多次考察,初步明确了红河州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该州红河南岸及红河水系支流李仙江流域的红河县、金平县、绿春县、元阳县;同时,在红河州中部屏边县大围山的原始森林中和建水县的普雄乡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红河州的古茶树资源水平分布广,垂直跨度大,分布区内的气候类型迥异,生态环境复杂,既是茶组原始种类集中分布的区域,又具有茶组植物种和变种的多样性。古茶树总分布面积约占51.6万亩,其中野生种古茶树分布面积约40.5万亩,栽培种古树的分布面积约11.1万亩。

普洱茶的地理故事:昆明


普洱茶产业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普洱熟茶的生产能够进入短周期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而传统的普洱茶制作方法已经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历史非常奇妙,普洱熟茶的现代性制作工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得以突破。

那是1973年夏的一天,云南的昆明茶厂接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订单。香港茶商想要的是“红红的”普洱茶,而由于多年的封闭,昆明茶厂的人竟然不知道他们要的茶是什么茶。香港人就拿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品,那是广东生产的普洱熟茶。昆明茶厂当然不知道怎么生产这种茶。于是,当时昆明茶厂的厂长吴启英一行就到广州去学习,结果,广州的茶厂保密,吴厂长一行一无所获。

广州之行让吴启英等人非常郁闷,却也激起了他们想要改进普洱茶发酵工艺的强烈愿望。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地尝试。经过不断失败和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最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普洱熟茶的现代人工渥堆技术就用这样的方式诞生了。

1975年,利用这项技术的普洱熟茶开始正式生产,发酵时间由自然发酵的几年、十几年缩短到约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吴启英女士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又不断的对这一技术加以改进,成就了今天现代优良品质的普洱熟茶生产方式。

运用这一技术进行生产,终于能够满足普洱熟茶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普洱茶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而吴启英女士也因为发明了现代普洱茶的人工渥堆技术而被誉称为“现代普洱茶之母”。

当然,这一说法依旧存在争议。有的说法就认为,吴启英他们发明的所谓人工渥堆技术其实还是从香港和广东传过来的。许多事实说明,在这一技术诞生之前,在广东和香港,除了“干仓陈化法”和“湿仓陈化法”之外,已经在使用类似于人工渥堆技术的方法生产普洱熟茶。

甚至在李拂一先生的记录中,云南勐海一带的民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用给茶青加水发酵的方式生产普洱熟茶。但即便如此,吴启英对普洱熟茶生产的贡献依旧不容忽视——是她和她的同仁们第一次发明了一种可控的,基本排除了偶然性的,能够大规模,短周期进行生产的普洱熟茶生产技术。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普洱熟茶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时代。

普洱茶在日本的故事


战后日本经济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三高”之类的富贵病,这样一来以减肥、降血脂效果著称的普洱茶就找到了市场,许多日本人称云南普洱茶为“快瘦茶”“减肥茶”,形成了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普洱茶热。从1978年开始,日本茶商纷纷到广交会上疯狂抢购普洱茶,或者通过香港进口普洱茶,到了1980年普洱茶出口日本达到了千吨以上。在疯狂的市场需求下,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纷纷用中小叶种生产所谓的炒青、烘青“普洱茶”,大肆出口日本。在假冒普洱茶的冲击下,许多日本人喝了“普洱茶”后并没有起到减肥、降血脂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健康,于是纷纷对普洱茶提出质疑,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对普洱茶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导致普洱茶于80年代后期在日本的衰落。

进入21世纪以后,大陆的普洱茶热潮也波及到了周边的日本,中日茶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以海湾为代表的云南普洱茶企也在积极开拓日本市场,日本喝普洱茶的人口又逐渐多起来了,虽然还远不能跟鼎盛时期相比,但也呈现一定的复兴之象。目前,云南普洱茶每年在日本的销售量为三四百吨,其中海湾的出口占据半壁江山。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在日本的第一次兴起靠的是健康理念,那么当前第二次在日本的兴起,除了打健康牌外还可以加大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地让普洱茶融入日本这个茶文化的大国。

2006年5月发生了一件大益商标在香港被福建商人抢注的恶性事件,虽然大益经过多方努力成功维权,但此事给云南茶界敲响了警钟:在普洱茶的国际化进程中,长期以来云南的普洱茶企只知道埋头生产,在市场与文化话语权方面,乃至涉及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几乎毫无作为,从而给投机取巧的商人以可乘之机。鉴于此,在2006年底,云南省茶业协会宣布启动普洱茶商标的国际保卫行动,首选目标市场是日本,省茶业协会与日本商标专业机构——日本东株式会社合作,共同促进普洱茶商标在日本的保护工作。这是云南茶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觉醒与开端。

2008年底普洱茶国家标准的通过,让普洱茶彻底地打上了“云南制造”的烙印,这是云南在普洱茶话语权之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国标制定以前,广东是云南之外的又一个生产基地,湖南、北京同声传译四川、北京翻译公司广西、重庆等地也生产过普洱茶,在泰国、越南、老挝与缅甸一带,则盛行“边境普洱”,大量东盟国家的原料被制成普洱茶销往世界各地。就连后起的日本也趁着本国的普洱茶热,在生产“日式普洱茶”。国标的通过,国内其他地方生产普洱茶就成为了非法,这将极大地促进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当然国外的普洱茶生产还需要通过云南茶界积极启动国际维权行动来制止。

普洱茶熟茶的地理故事


香港和广东

广东、香港一带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和贸易集散地。尤其是香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洱熟茶不但已经成为港人的日常饮料,香港茶商还大量出口普洱熟茶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的现代发源地和推广基地。由于公路、铁路和海运的现代化,从云南原产地通过广西运到广东、香港,或者经缅甸、越南运往香港、广东的普洱茶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在抵达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完成自然发酵的过程。而在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欧美)一带的消费者中,早已形成了饮用普洱熟茶的习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茶商只好将由云南运抵的普洱茶装仓,等待普洱茶完成自然发酵过程,变成熟茶,再进行出售。

而即使这样,装仓后的普洱茶完成发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这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商业运转周期的需要。于是,一些茶商想方设法,用人为的方式加快了普洱茶发酵的过程,这就是发明了所谓的“湿仓陈化法”。具体方法即是自行摸索设计了一套人工潮变工序,将云南新绿紧压茶放入人为控制的潮湿仓库处理,以人工环境加速云南新绿茶紧压茶的陈化后发酵过程,将新茶(“生普”)快速陈变成普洱熟茶。

在普洱熟茶的历史上,广东、香港一带所用的“湿仓陈化法”用人工的方式较快地加速了普洱茶后发酵的过程,改变了普洱熟茶长期沿袭的纯粹自然发酵方式,丰富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但这样的方法,虽说快速,据说也需时大约四年,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于是,又有茶商继续尝试改进普洱熟茶生产的技术,用云南茶青加水渥堆,翻堆数次,再装仓存放。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所谓的人工渥堆技术。用这样的技术生产的普洱茶,据说已经能够把生产周期缩短到60天左右。后来,这种生产技法传到广东,广东也开始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但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一次渥堆的茶青不能太多,依旧满足不了现代大工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昆明

普洱茶产业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普洱熟茶的生产能够进入短周期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而传统的普洱茶制作方法已经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历史非常奇妙,普洱熟茶的现代性制作工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得以突破。那是1973年夏的一天,云南的昆明茶厂接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订单。香港茶商想要的是“红红的”普洱茶,而由于多年的封闭,昆明茶厂的人竟然不知道他们要的茶是什么茶。香港人就拿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品,那是广东生产的普洱熟茶。昆明茶厂当然不知道怎么生产这种茶。于是,当时昆明茶厂的厂长吴启英一行就到广州去学习,结果,广州的茶厂保密,吴厂长一行一无所获。

广州之行让吴启英等人非常郁闷,却也激起了他们想要改进普洱茶发酵工艺的强烈愿望。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地尝试。经过不断失败和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最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普洱熟茶的现代人工渥堆技术就用这样的方式诞生了。1975年,利用这项技术的普洱熟茶开始正式生产,发酵时间由自然发酵的几年、十几年缩短到约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吴启英女士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又不断的对这一技术加以改进,成就了今天现代优良品质的普洱熟茶生产方式。运用这一技术进行生产,终于能够满足普洱熟茶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普洱茶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而吴启英女士也因为发明了现代普洱茶的人工渥堆技术而被誉称为“现代普洱茶之母”。

当然,这一说法依旧存在争议。有的说法就认为,吴启英他们发明的所谓人工渥堆技术其实还是从香港和广东传过来的。许多事实说明,在这一技术诞生之前,在广东和香港,除了“干仓陈化法”和“湿仓陈化法”之外,已经在使用类似于人工渥堆技术的方法生产普洱熟茶。甚至在李拂一先生的记录中,云南勐海一带的民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用给茶青加水发酵的方式生产普洱熟茶。但即便如此,吴启英对普洱熟茶生产的贡献依旧不容忽视——是她和她的同仁们第一次发明了一种可控的,基本排除了偶然性的,能够大规模,短周期进行生产的普洱熟茶生产技术。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普洱熟茶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时代。

关于“七子饼茶”的故事传说


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一七子一女,长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毋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枯(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枯,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一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取名哈尼(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

八个儿女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体壮实,小女哈尼也长得如花似玉。看着孩子们个个乖巧,夫妇俩十分高兴,但毕竟家境贫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养家糊口十分困难,眼看七一女都到了谈婚嫁的年龄,父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一日,卢老汉将七子聚于家中茅堂,商议如何维持生计及儿女婚娶之策,商议了七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爱茶如命的卢老汉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七个儿子继承祖业。按老人的话说“茶可解毒、益寿”,为百草之首的灵药。种茶、制茶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品饮之好,更有益百姓,造福苍生,是人生一大善事,因此仍然希望儿子们个个种茶制茶,以茶叶为生。但家庭贫困,无力购买土地山林,无法实现老人的这一愿望。卢老汉气得口吐鲜血,卧床不起,身体日渐虚弱,在病床上躺了七七四久天,气若游丝,但就是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七个儿子四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第中十九天,七子无量到离家很远的原始丛林中给父亲采药,无意中发现了棵很大的茶树,心想父亲一生爱茶,何不采点回去在老从弥留之际了却他的一点心愿呢?于是无量采了些大茶树上的鲜叶,回家煎出茶汗,掰开父亲的嘴灌了几滴。半个时辰后,卢老汉居然一声叹息。悠悠醒来。

受到七子无量采野茶的启发,卢老汉心想,我们现在家境贫困,又无力购置山林田地,深山老林有那么好的野茶何不叫儿子们分头去采摘回来,既能卖得好价钱,又解决了无钱购置山林上地之急呢!于是每天叫七个儿子都分头到深山采茶。

从此,七兄弟每天背着竹篓,带上绳索,翻山越岭到森林峡谷中采摘野生茶叶。

他们顺着澜沧江流域越走越远。。日久天长,兄弟七人各自有了自己的采茶线路和地域,并就地和当地姑娘结婚、安家、生子。各据一方,并将野茶苗、茶种带回家种植,种茶为生。随着日月推移,七兄弟在各自的地域生息繁衍,子孙后代都种茶,并带动当地山民种茶,这便形成了长子哀牢山,次子布朗山,三子基诺山,四子阿瓦山,五子爱尼山,.六子拉枯山,七子无量山的产茶区域。他们的名字成为了少数民族的名字和山的名称。卢老汉夫妇及女儿哈尼留守困卢山,仍以种茶为业,老人将爱女哈尼采制的茶称为“女儿茶"山于七兄弟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他们深知父母爱茶如命,都将自己采制的最好的茶用棉布小袋装好带回普洱。山于路途遥远,只有骑马,茶叶在路途『!,日晒夜露、受潮,东西又多,相互挤压,到了普洱打开后都挤压成饼了,但味道比刚制时·候更好。由于七个儿子送的茶一个比一个的好,老人十分高兴,倍加珍惜,将侮个儿子送的茶拿出一个用竹壳包扎存放家中,待来年或多年后,家中来了好友、上宾,拿出来款待客人。客人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后赞不绝口,问及茶之来源和名称,老人自豪地指着竹壳团对客人说:“这是我的七个儿子”。

日久天长,“七子拜寿”和"七子饼茶”在当地传为佳话。普洱七子饼茶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响,许多茶人、茶商纷纷慕名而来,指名要卢家“七了饼茶”,更有许多茶坊、奸商纷纷仿效。普洱七子饼茶美名远扬,流传至今。

《大清会典事例》载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简,重四十久两(合今1800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二十二筒为一引,侮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廷规定了云南外销茶为七子茶,但这在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清末,由于清廷处于没落期,茶叶形式开始多变,出现了小五子圆茶等,为了区别,人们将七个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20世纪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七子饼茶”这个吉祥名称。它的出现,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清时乾隆皇帝对它就有“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蜿之兰”的圣喻,逐渐确立了其在普洱紧压茶中的重要地位。

把饼茶捆成一筒,肯定是为了易于携带和保存的考虑,可为什么是七个,而不是其它的数量呢?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七”象征的是多子、多福、多财、多寿等等美好寓意,在云南少数民族更是一个吉祥的数字。所以,在云南,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

“1999”普洱茶故事


1999年,二十世纪最后一年。中国人对于数字总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九”为最大,“九九”更是大中至大。于普洱茶而言也有不少关键的事件或茶品与这一年结缘颇深,现今看来颇为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说,现代普遍市场意义上的普洱茶,正是由“1999”这个年头开始。

99故事

1999年,下关茶厂正式更名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下关茶品配方与制程出现重大变化。

1999年,因普洱茶台湾市场兴起,再加上省公司营运不善,包含国营勐海茶厂在内的许多茶厂大量接受茶商订单(此前只有常规制式产品),茶品规格包装多样化。

1999古树茶之崛起

现在对于茶友而言,古树普洱茶已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概念,可大家在品饮古树茶品时可曾知道,古树茶曾几何时被认为是不能喝的?建国后,我国农业生产趋向于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对茶农来讲,种植台地茶比采收古树茶更为划算。其后,古树茶更因与野生茶混同,被认为有微毒无法饮用,被排除在国营厂原料收购范围以外。

直到1985年以前,古树茶(时称“栽培型野生茶”)都被认为有微毒。1985年,何仕华先生提出古树茶可饮用,他将古树茶送交杭州质检所,由骆少君女士检测确认安全可饮用,方为古树茶之安全正名。但此时的古树茶生产效益差,不构成市场,也无人重视,其价格在当时也低于台地茶。

2001年10月,石昆牧老师喝到“99易昌”、99绿大树(实际应为“2000年首批绿大树”)等茶品,发现古树茶的转化速度快、口感厚实、韵底深沉。在当时(2001年)发现1999~2000年的古树茶品的转化速度很快,几乎相当于同等制程和仓储条件下台地茶的一倍。有鉴于此,石老师率先在网络上(台湾艺术笔记网站-茶巅话茶)公开推荐古树茶将成为未来普洱茶市场的主流。由此也开启了普洱茶的古树茶时代。

99易昌

昌泰茶行1999年10月开始生产第一批易武茶区大、小树混采普洱茶饼,以昌泰茶行易武分行命名,即“易昌号”。99易昌,外包机器薄纸,有楷书与篆书印刷版本,以楷书体较为早期。内飞为黄色、橘黄色茶字,红色“易武”印刷,机器模小饼,饼身不工整。实际生产日期为1999年10月一直到2000年2月。

99绿大树

国营勐海茶厂订制茶标示品牌之一,实际生产年份为2000年。虽然饼面标注为“易武正山野生茶”,但其原料实际为南糯山大、小树混采。内飞后加盖红、蓝(或紫红)印章,合计生产砖、饼、沱共七百件。市场仿品甚多,坊间追捧的所谓“黑票绿大树”即为2003年以后的茶品,雨水茶为主,且并非勐海茶厂茶品。由于当时的易武是市场热点(99易昌是易武茶品,绿大树也标识为“易武正山”),2001~2003年,茶商开始一窝蜂进入易武。易武可以说是普洱茶产区中第一个被炒热的茶区。同时,普洱古树茶行情也因为市场的追捧而水涨船高,因此到了2003年,古树茶价格得以与台地茶平齐,并进而超越。

99趣事

坊间还有不少冠以“99”之名的茶品,各有其趣事。

99大渡岗

1999年某茶商想制作一批古树茶品,委托大渡岗茶厂制作。彼时厂方认为古树茶粗枝大叶,卖相太差,就自作主张在茶品原料中添加部分芽毫美观、条索细嫩的台地茶,便是这批99大渡岗(又名元宝茶)。到了现在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与古树茶品在茶质上的差别。遥想当年,谁能想到古树茶能够在这十多年间能够被再次认识。现在想来不禁莞尔。

还有不少年份标示为“99”的茶品,其实际生产年份都在2003年甚至以后,矫称“99”,无非是在年份注水之余还多了个更为响亮的年份名头而已。虽为茶品,折射的确是人心之乱。

1999年,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发生。自这一年前后开始,普洱茶也开始真正的被大陆市场认知,大陆地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消费地区而不是仅仅生产。普洱茶的大陆历史由此展开,此后,便是诸多茶友熟识的悲喜闹剧了。

普洱茶的地理故事|茶马古道


普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公元1620年(明末)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明末时撰,出版于清初1664年的《物理小识》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了普洱茶的称谓。

毫无疑问,那时的普茶、普洱茶指的是地理意义上的茶,也就是普洱这个地方出产的茶。这时的普洱茶,只是强调原料的产地,并没有特殊的生产工艺的内涵。

普洱茶概念内涵的变化首先发生在清代。清代,普洱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是销量大大增加,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二是普洱茶因为满清皇室的推崇,成为“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宫廷饮品,成为中华名茶。

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产品主要分为藏销茶(也叫边销茶)、贡茶和一般的比较靠近贡茶标准的高级普洱茶,但在茶的形态上,为了便于长途运输,一般都制成饼茶或者砖茶。这三种茶在原料和产品形式、包装的规范上虽然有所区别,但都显然不是作为普洱茶原料的“晒青毛茶”。

或者说,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已经是指由普洱这个地方生产的晒青毛茶制作成为的“成品”之后的茶。至此,普洱茶的内涵已经悄悄发生了流变,包含进了某些生产工艺的因素。因此,在清代和民国初年,人们已经把“晒青毛茶”和制成成品的普洱茶分别视为两种茶。

而在云南制成成品的普洱茶要经过漫长的茶马古道才能运输到消费者手里。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至广西、贵州等省份。

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

茶马古道光在云南境内就有约两千多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完全靠马帮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艰险,单程一趟也需要三四个月,古道之难行可想而知。而出了云南境内,普洱茶在路途上的颠簸还远未结束,要到达消费者的手里,大多还得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就在茶马古道上的漫长颠簸中,就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通过人背马驮,风吹、日晒、雨淋的时光洗礼,普洱茶的品质在运输途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抵达消费地域后,普洱茶大多经过了自然发酵过程,变成了冲泡后汤色红浓,有陈香味的普洱茶。

而有趣的是,在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人们却很难喝到普洱熟茶。原因很简单——云南并不生产普洱熟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普洱茶的古典时代,具体说,就是从清代到民国初年,人们认知普洱茶的概念就出现了差异:在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人眼中的普洱茶主要是“生普”,而在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地域,也就是从云南出发的茶马古道的尽头,人们认为的普洱茶则是“熟普”。

不能说这两种认知谁对谁错。但这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任何一种商品的认知,主要是以消费者为主的。普洱茶在古典时代的命名也是这样,主要还得由茶马古道的尽头的主体消费者们说了算。

你是喝茶,还是听故事?


茶喝了许多年,也喝过好几种。喝来喝去还是对普洱情有独钟。普洱究竟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魅力?

是老茶、中生代茶、还是山头古树茶?

生茶还是熟茶?大厂的还是私人?

每当想喝茶,看着那么多种,反而没有特别的冲动,非要喝什么。以前在夏天是不喜欢喝熟普的,最近几天温度又高又闷,反而想喝熟普。有时为了偷懒干脆煮着喝,煮时加一小块老陈皮。煮得又浓又厚,喝得浑身通透,自己美其名,冬病夏治,因为体内寒气太重。有时总想归纳出点什么,怎么去喝普洱,怎么去挑选普洱,怎么去鉴别普洱?

想想为何要在论坛总结啥东东。一来,自己有这个深度吗?

说真的必须承认普洱还没整明白。二来,自己有那个广度吗?

普洱太多太多,在其中充其量呛过几口水,根本到不了观山观水的程度。三来,清心大腕太多了,有我啥事。但是茶总归每天去喝。抛开那些故事,抛开哪些概念,难道喝茶就不能简单点吗?接下来,喝到什么茶,谈点自己的想法,不喝茶,也整点。算为自己普洱路上留点足迹。

最近天气热,人烦躁,喝了好几款普洱,大多没有满意的,倒还是几款熟茶给自己继续喝下去的信心。心烦就说些不好听的话,啥时候心情好转,再说些动听的。什么不苦不涩就不是普洱,见鬼去吧。难道就不能做成,入口就有甜味而且还能回甘悠长,入口舒畅而且满口生津的茶吗?

你涩你苦只能说明你是台地茶、速长林、过渡采摘型,缺少其他成分,没中和苦涩罢了。每次去某宝搜茶,定义10年以上大益7572,你吗,看了快五六页90%以上是假的,余下几家是真的,估计仓储也基本上出问题了。

古茶园——窥见普洱茶的故事


普洱茶,名重天下。随着时间的累积,和对普洱茶的逐步着迷,茶客们会有众多疑问萦绕心间,如本款普洱茶的生长环境究竟是个什么状态?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口感的差异化?

茶,南方之嘉木,是关于一片树叶的故事。而古茶园、古茶树,则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它证明了云南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

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须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这四大茶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正是在这片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区域,被论证为茶的发源地。可以说,目前全世界被称为“茶”的饮品,都是由云南传出去的。而明清两代,正是普洱茶形成并走向辉煌的时代,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植栽培型茶树,也正是在这两朝完成的历史壮举。如今,在澜沧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经历了历史沧桑和自然灾害的古茶园依然郁郁葱葱,或成片分布,或单株散生。

据悉,云南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保存有许多珍稀的野生型、过渡型古茶树和珍贵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据统计,云南省古茶园面积大约有100多万亩,其中较为连片的古茶园大约有3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区,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其他茶区有少量分布。其生长年限都在百年以上,许多稀有古茶树,其生长年限已在千年以上。

在时间长史的回溯中,普洱茶古茶园历经岁月的轮转,数年如一日战战兢兢的出产普洱茶青,在各自的角落独自静寂的绽放着美丽。如同当地勤劳勇敢、朴实无华而意志坚韧的人们一样,在世事变化、历史沧桑中展示出了超拔的生命毅力和精神。

当产区价值信仰逐步被茶界赋予重任时,古茶园本身所蕴含的丰富而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也不断地彰显出来,成为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一方水土,出养一方人情。如同人的性情一般,因着各茶园区域位置、降水等客观条件的差异,茶青也展现各自的品性。让我们借由身临其境的漫步在古茶园或是徜徉在相关的文字描述中,一同来窥见普洱茶的故事。

普洱茶的地理故事:香港和广东


从清代到民国初年,这个时代的普洱熟茶主要是在茶马古道的漫长运输中经自然后发酵而自然形成的,人为制作工艺的成分很少。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时代的变迁,广东、香港一带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和贸易集散地。

尤其是香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洱熟茶不但已经成为港人的日常饮料,香港茶商还大量出口普洱熟茶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的现代发源地和推广基地。

由于公路、铁路和海运的现代化,从云南原产地通过广西运到广东、香港,或者经缅甸、越南运往香港、广东的普洱茶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在抵达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完成自然发酵的过程。

而在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欧美)一带的消费者中,早已形成了饮用普洱熟茶的习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茶商只好将由云南运抵的普洱茶装仓,等待普洱茶完成自然发酵过程,变成熟茶,再进行出售。

而即使这样,装仓后的普洱茶完成发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这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商业运转周期的需要。于是,一些茶商想方设法,用人为的方式加快了普洱茶发酵的过程,这就是发明了所谓的“湿仓陈化法”。

具体方法即是自行摸索设计了一套人工潮变工序,将云南新绿紧压茶放入人为控制的潮湿仓库处理,以人工环境加速云南新绿茶紧压茶的陈化后发酵过程,将新茶(“生普”)快速陈变成普洱熟茶。

在普洱熟茶的历史上,广东、香港一带所用的“湿仓陈化法”用人工的方式较快地加速了普洱茶后发酵的过程,改变了普洱熟茶长期沿袭的纯粹自然发酵方式,丰富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但这样的方法,虽说快速,据说也需时大约四年,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于是,又有茶商继续尝试改进普洱熟茶生产的技术,用云南茶青加水渥堆,翻堆数次,再装仓存放。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所谓的人工渥堆技术。用这样的技术生产的普洱茶,据说已经能够把生产周期缩短到60天左右。

后来,这种生产技法传到广东,广东也开始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但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一次渥堆的茶青不能太多,依旧满足不了现代大工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去景迈山听关于茶祖的故事


景迈山上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和布朗族,还有少量的拉祜族、哈尼族和佤族等。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迈村,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芒景村,两个村相隔不过几公里,在外界看来,他们是一体,虽然他们有自己的区分。但是不可否认,景迈山上的傣族和布朗族用着同样的语言和文字,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和耕作方式,住着相同风格的干栏式民居。无需深思就能明白,山上的这两个民族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他们的渊源当然要从布朗族的茶祖帕艾冷和他的妻子:傣王的女儿七公主说起——他们高大的铜像正供奉在现在芒景村的帕艾冷寺里。关于帕艾冷与七公主的故事,苏国文自然是如数家珍了。有记载的布朗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布朗人先民原本居住在“农当农写”(今昆明滇池周围一带),后来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往南方迁徙,布朗人先民由于势力弱小,抵挡不住外来族群的侵略,被迫不断往更偏僻的南方迁徙。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布朗人不仅经受了战争的创伤,而且还经常遇到自然灾难。有一次他们遭到一场大的疾病灾难,所有的族人都觉得头脑疼痛、眼睛发黑、四肢无力,无法走动,首领艾冷只好令大家在森林里原地休息休整。这时,一位族人疼痛难忍,不知怎么,不知不觉地从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含在嘴里面,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待他醒来时,觉得一身轻松、头脑清醒、眼睛明亮、四肢有力。他马上把自己的感觉告诉了首领艾冷。艾冷问他:“你是怎么好起来的呢?”他说:“我也说不清,我只记得自己疼痛得厉害时,含了一片叶子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待我醒来时,就觉得身上的疾病消除了。”艾冷又问他:“那你含的那片叶子是哪棵树上的?”他说:“不远,就是我靠睡的那棵树。”艾冷马上把在森林里睡倒的所有族人叫起来,让大家都来摘这棵树的叶子吃。果然过不了几天,族人们的病便慢慢好转起来。以后,艾冷对族人说:“这棵树是我们的救命树,是老天给我们派到人间来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它的树形、树叶形状。”从此,这种树就成为布朗人当时唯一的药品了。为感谢老天爷的恩赐,布朗人要离开这棵树时,所有族人都向这棵树磕头,才迈出新的迁徙步伐。在以后的迁徙途中,布朗人把寻找发现新的茶树作为族人的一种历史使命来对待。但是茶树很稀少,不容易见到,因此,他们每当发现一棵,都要在树上打上一个特别的记号,并记住其地理位置。为了把茶树与其他植物区分开来,艾冷将其命名为“腊”。经过漫长的迁徙,最后布朗人在“来干发”大山上定居下来,因为这里森林茂盛、野兽繁多,而且远离其他族群,并且山上有很多布朗人到处寻找的茶树(腊)。布朗人辛勤劳作,上山狩猎,采集野果野菜,寻找茶树。为了便于采摘,保证供给,当他们看到茶树的幼苗时,就拔回来在房前屋后种起来,看到饱满的茶果也采回来种下。就这样,茶树从一棵到数棵,从一座山种植到几座山,经数代人辛勤劳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古茶园。茶园的形成推动了布朗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勐巴拉纳西傣王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为了控制艾冷部落,傣王先是传教,利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理念改变艾冷的意志,以归顺于他,此招被艾冷拒绝而未能得逞。之后,傣王采用武力镇压,在布朗人的顽强抵抗下,傣王部队节节败退。最后,傣王只好采用联姻的软化政策,把他最宠爱的七公主嫁给艾冷。艾冷与七公主情投意合,彼此相爱,两人结婚后,布朗族部落与傣族部落化干戈为玉帛。后来傣王把七公主任命为“南发来”(意为管理山头的女性官员),把艾冷任命为“召发来”,(意为管理山头的事务大臣)。此后艾冷就有了正式的头衔“帕”,称“帕艾冷”。帕艾冷经常被景洪傣王召孟勐召唤至傣族领地,协助傣王处理傣族的事务。“南发来”为了布朗族与傣族部落的和平,顺从大家的愿望,舍弃了坝区和皇宫的生活,上山与帕艾冷同甘共苦。七公主为布朗人带来了傣族先进的农田耕作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使布朗人逐步学会开挖梯田种植水稻,她还为布朗人带来了纺织技术,使布朗人从用树叶兽皮遮身防寒,到逐步穿上了衣裙。她深受布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布朗族人尊称为“族母”。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景迈山上的傣族,很可能就是七公主及其部族的后代。时光流逝,傣王召孟勐年事已高,由于他终生无子,只能从七个女婿中挑选一个女婿来继承王位。在几轮测试之后,帕艾冷的德才都是最高的,六个姐夫便开始对他怀恨在心,最后他们合谋下毒手除掉了帕艾冷。帕艾冷身故的地方正是现在勐海的勐遮坝子。帕艾冷临终前给布朗人留下庄严而有哲理的遗训:“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糟自然灾害死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完用光。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决不能让其遗失。“帕艾冷死后,他的灵魂一直守护着他心爱的妻子和他牵挂的茶园和族人。有一次帕艾冷托梦给芒景汪弄的族人说:“我给你们留下茶树,人家村子烂了,你们也永远不会烂,你们在我的火塘下面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壮大。”族人问他:“以后我们要怎样来报答你呢?”帕艾冷说:“我没什么其他的要求,只要你们沿着我开始的路线,站稳脚跟,一步一步地,一代一代地走下去,每隔三年杀一头水牛、杀一只鸽子为我祭拜就行了,我会在九泉之下保佑你们平安无事、安康生活。”从此,芒景汪弄的布朗人每隔三年就要剽牛,其余两年杀五只公鸡(当鸽子)为帕艾冷祭供,这就是布朗族“茶祖节”的来历。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江城砖的故事》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江城砖的故事》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滇江红茶的功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