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朗:与世隔绝,隔而不绝

发布时间 : 2019-12-09
隔年的绿茶 菊花茶隔 朗姆花茶

隔年的绿茶。

一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地方,总会在信仰、经济、文化的一些细节处与外界关联着。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古老的村落与外界都处于隔而不绝的状态。我们之所以会误认为那里与世隔绝,其实是因为,别人还保留着的日常却出现在了我们的教材上,那种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感,让我们联想起了那片不知魏晋的地方。

在章朗,信仰往往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信奉万物有灵的土地上。神灵往往带着世俗生活场景中的现实功能,事茶的民族供奉茶神,这与汉族农耕区修建牛王庙有异曲同工。

章朗的茶神就是一棵树,我们从章朗新寨出发,穿过绵延的山路,出寨门约30分钟车程。走过后人种植的生态茶园区,走过抛荒后又重新打理起来的老树茶园区,越往里走,茶树的树干就越大了。

章朗古茶树的特征很明显,周老师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记住了这些古茶树的特征。去往章朗茶王树的路上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最先遇见的台地茶是人类驯化得最彻底的,修剪的高度压得最低,茶蓬却依然可以茂盛生长。这样的茶园,完全处在人类的掌控范围之内,高产、高效。就其品质,我们设定了若干个标签,生态、无公害甚至于有机。这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取得最引以为豪的成果。章朗的山地农业很立体,山脚的甘蔗,山腰的茶园,贴近林区红线的一个过渡区,不适宜规模化、机械化的地方,分布着大量的古茶树。

对于这些古茶树的种植者,大家几乎是集体失忆。可围绕茶王树展开的茶神祭祀活动,把有关茶的信仰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俯瞰着我们花了半个多世纪追赶西方文明的成果,一个民族经历了革命性的跋涉之后,重新回到山上,回到对茶的认知原点,大山的孕育与世俗的人情味,民族的集体审美与消费升级后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那些矫枉过正的行为,又被消费市场自己的选择,慢慢的用舌尖去试探,在山野间走访,重新小心翼翼的校正回最原始的样子。那就是我们的真实渴求,也是古树茶得以复兴的内在逻辑。

信仰,像一个火种,寄宿在一个民族的体温和血液里,不熄灭,不湮灭,也不会断绝。

章朗茶神的祭祀台最容易让人联想起景迈山,布朗族的仪式规程,将自己的民族记忆与茶紧密融合在了一起。古树茶的妙处,需要春风化雨般的漫长体验过程,能抓住大家内心体验冲动的,除了古茶树,也许就是这个古老的信仰与仪式了。在章朗立体的山地农业布局中,山脚和山腰的规模化农业,彰显着一代人开拓创新的精神,而真正抵达那种精神高度的标志,却还是需要我们穿越现代农业区、生态茶园过渡带,抵达古茶园的聚集地,站在那棵茶王树下,在祭祀的残留物里,穿越神圣与世俗,感受一个族群的集体崇拜。

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农业形态对植物的驯化也捆绑了人类,机械化替代了粗放式的人工,规模化提升了效率,但躬耕在梯田上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工作量。所以,后来的年轻人脑海中有关儿时的记忆都是父辈们汗流浃背的场景,他们没有明确表态,但早已在内心里立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甚至于在自己手上,改变整个家族的未来。

勤劳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在章朗并不乏勤劳的人。边区小村寨,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需要取得更高的收益就必须要走出去。村寨一侧的茶马古道就默默地记录着章朗人早期艰苦奋斗的历史。他们从那条路抵达缅甸、去往泰国,加入到那个年代在外打拼的华人队伍中。

我们特意去了章朗的“茶马古道”,出村不远处,密林里,古道很宽阔。视线穿过树林,林荫外的山坡都已经被开垦成了山地生态茶园,水泥路像一条玉带从绿色的梯田间穿过,古道歇下来了,像一个老者,用一双深邃的眸子注释着茶园水泥路上的车水马龙。

在古道出村的不远处有一个亭子,再往前走就真的是背井离乡了。我们不知道,在这个亭子前上演过多少次相离别的场景,男人出外打拼,让女人留守村寨。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家庭,都是在等待团圆中度过的。对于家,对于故土,也已经在人的情绪中演变成了一种信仰。

带我们走上古道的是一个95后小姑娘,有一些相去较远的故事在她的记忆里已经很模糊了,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快,茶叶价格上涨,很多外出青年都已经从密林中的古道返乡创业。早些年,从这里出去,随便做点什么事都好,留下就只有贫穷;这些年,从外面回来,在寨子里,也是随便做点什么都好,比在外面好。

云南的山,一眼望去都是大开大合的气象,雄奇瑰玮的群山之间,也蕴藏着清秀的面貌。喜欢户外的岩拉推荐我们去看看章朗的瀑布和虎跳峡。皮卡车,从寨子里出来,一路下行,寨子像似一个中轴线,下去寨子以后,多是规模化的山地农业,近距离走进甘蔗田,感受很特别。茶、甘蔗、咖啡、罂粟都是一度改变世界的植物,除了罂粟受到法律限制被禁种以外,其它的植物在云南农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地方,与整个世界,一直都是隔而不绝。

大山隔住了外界的繁华,但是呵护了一个清秀的小世界。下到山谷低,激流的山溪才开始给我们展示章朗的另一张面孔。岩拉带着砍刀,在前面披荆斩棘,溪边的山路,无雨也是一路湿滑。小路下面,湍急的溪水让人可以一瞬间融进那种户外探险的情境中。

我们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在落水击石的声音最集中的地方,我们抬头仰望,一泓瀑布从悬崖边落下来。周围的植物被瀑布的气浪掀得左摇右摆。望着疑无路处,那一瞬,感觉行走在徐霞客的文字间。

去虎跳峡需要下水,水下有石头,所以我们只能穿着鞋和裤子下去。从岸边下水的那一刻,我们都没有犹豫。水的来处,就是虎跳峡了。溪谷的狭窄处,流速很快,水流漫过石头,冲刷下去,我们从石头下的激流穿过,溪水买过膝盖。阳光下,水温不那么刺骨,峡谷间两个巨石的阴凉处,不由得让人心生恐惧。适可而止,我们不敢再往深处走了,于是在峡谷的“一线天”处开始折返。

回来的路上,遇见有当地玩户外的青年带着两个外国人正在朝着我们来时的方向行进。

是到了我们离开章朗的时候了,而我和这片土地的故事仿佛才刚刚开始。临行时,和那个年轻的妈妈约定,她向我提供素材和口述,挖掘有关章朗的故事,由我执笔,一起来创作有关章朗的系列稿子。我很期待她的叙述,从小到大,那一双清亮的眸子,历经20余载春秋,在关门节与开门节的喜悦里,听大人将起那些古老的故事,山里的风土,在信仰的点缀下,如何释放了令人动容的人情味。从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到羞涩的少女,出去读书,回家干活,恋爱,出嫁,最后生为人母,她的经历就是章朗的一个剪影,对她很重要,对我们也很重要,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隔而不绝的世界,我们想要知道哪些在我们视线之外的族群,还传承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小编推荐

详解千年来与世隔绝的大雪山古茶树生长之谜


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县城的西北部,主峰海拔3233.5米,从县城所在地远远望去,重峦叠嶂,形成了一道面向西北方向的绿色屏障。古茶树群落就分布在大雪山海拔2400米至3000米的山腰上,这里年均温度低于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可以说,这里的自然条件正好是茶树生长的天堂。江宏峰说,除了自然条件的优势外,古茶树群落千百年来与世隔绝也让它得以自由地生长。“如果说古茶树早几百年被发现的话,或许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一些枯死的木桩。”

江宏峰说,在云南省内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始植被实属少见,超长的树龄使古茶树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据测量,很多勐库野生古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在发现的古茶树中,树龄为2700年的1号大茶树无疑最为抢眼,这也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树龄最大的古茶树。据专家考证,这棵古茶树位于海拔2720米处,株高16.8米,基围3.25米,胸围3.1米。“站在树下抬头望着茂密的茶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一棵茶树正常生长500年,才能长到与成年人一样的高度。”

此外,由于勐库野生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普洱茶种原始,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分,随着考察工作的深入,专家们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推测: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古茶树专家马跃华介绍,在数百年前,居住在大雪山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偶然间拾到了掉在地上的野茶籽,并用于人工栽培。随后,人工种茶的传统以双江为源头,通过茶马古道传到了云南保山以及更远的地方。

布朗族茶文化透视:走进章朗山寨


布朗族人一生与茶密不可分。茶树是家庭财富的标志,茶叶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茶是布朗族社会生活和人们交往的重要媒介。布朗族同茶的亲密关系,生动地反映在布朗族村村种茶、家家采茶、户户制茶、人人喝茶、迎宾敬茶、送客给茶上。

从布朗族用茶的种种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风俗。布朗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种茶、制茶、饮茶习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勐海县西定乡章朗村布朗族山寨,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布朗族茶文化历史遗迹,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专家学者将它归纳为: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

走进章朗

从勐海县城乘车出发,穿过勐遮镇,向南沿公路盘山而上,经过巴达的群山,在距离勐海县城70公里的地方,便是有224户109人的章朗村了。

站在远处看章朗山寨,千年古寨掩映在原始森林中,山顶上耸立着一座风格独特的佛塔,民居竹楼掩映在凤尾竹中。

走进章朗村,一座古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首先印入眼帘。佛教建筑群由佛寺、佛塔、藏经阁、围墙组成。沿着小路走出村,便是传说中大象挖出的水井。从村里到村外,处处感受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原生态的人文环境。

走进古寨

“章朗”是千年傣语,“章”即“大象”,“朗”为“冻僵”,直译为:大象冻僵的地方。

据说,布朗族迁徒定居在这里已有近2000多年。那时,布朗族称这里为“景桑”。布朗语 “景”意译为“城市”,“桑”意译为“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

传说14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玛哈烘乘象周游世界传经走到这里时,豆大的雨点裹着鸡蛋般大的冰雹从天而降,顿时天地黑暗,雨停冰雹止时已是夜间,他们在这里夜宿“恩巩哚多山”。第二天,大白象被冻僵了走不动,玛哈烘赐名该地为“章朗”,意思为“大象冻僵的寨子”,以此纪念大象传教的功劳。

千年古寺

据章朗佛寺珍藏的贝叶经记载,这座佛寺已经有1365年的历史。它占地4亩,有一座佛寺,一间僧房,一座佛塔,一座藏经阁,阁内珍藏着100多卷贝叶经,整个佛寺建筑群具有独特的布朗族建筑艺术风格。

千年古井

章朗村外有一口千年历史的古井。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走到村前,天气炎热,大象口渴难忍,便用鼻子在地上钻出一口水井。人们称水井为“那么着章”,汉语意为:大象用鼻子掏出来的水井。这口井一年四季从不干枯。

千年茶树

章朗村不远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世界公认的野生型茶树王及野生茶树群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专家鉴定,其中一棵茶龄为1700多年。茶王树高23.6米,树基围2.5米,树幅8.8米。

章朗村周围的原始森林里也生长着野生型茶树。章朗布朗族的祖先种植的古茶树林、古茶园面积仍有700亩,集中成片分布在原始森林中,古茶树林成为原始森林中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生物物种。

千年茶农

学术界公认,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广南县志》记载:公元前5世纪,以僚、濮为主的部落组成句町国。西汉时,汉昭帝始元年,汉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领母波为句町王。句町国盛产茶叶,至今濮人栽种留下的古茶树仍生长在九龙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史载汉晋时期,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晋元康末年,临沧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马。隋唐时期,朴子蛮分布在景东、保山、云龙等地,丽江塔城、沿澜沧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永昌蒲蛮迁至镇康、顺宁一带。明初,布朗族成为风庆县的主体民族。清代,顺宁、宝通、庆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渐南迁。

巴达古茶山:章朗,佛光包裹的茶香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他们自称“布朗”,汉称“蒲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位于勐海县西定乡的章朗村,是布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村里还建了布朗族生态博物馆。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下榻在村主任岩胆家木屋二楼的“阳光房”,这里是主人家茶叶“晒青”的地方。主人亲自给我们打好了地铺。晚上住在通透的“阳光房”里,睁开眼,就能看到浩瀚的星空;深呼吸,满屋子都是章朗古树茶的气息。

章朗村是西双版纳州内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也是勐海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建寨已有1400多年。章朗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村庄建成后,村里派人到斯里兰卡取经。有一位名为玛哈烘的佛教徒用大象驼着经书从斯里兰卡出发,行至章朗村外的山峰时,大像被冻僵了。布朗人便以章朗为村命名,又在村子里专门建立了另一座寺庙白象寺以感谢大象驼经之功。

当寺庙中诵经完毕,和佛爷一起用完早餐后,村民们这才纷纷离开,去尘世间处理俗事。布朗人的生活便是这样简单而不凡:从圣洁开始,归于世俗,因而处置俗事时有圣洁之心。

章朗村有“六宝”: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而这六宝尤其是与茶有关的习俗,保存得尤为完好。

当我从佛寺出来时,正碰到村主任岩胆背着竹篓出村。他们正要赴村外古茶园采茶。章朗村附近有1000多亩古茶园,就连岩胆也说不清这些古茶是先辈们何时所栽。

据《华阳国志》记载,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古濮人早在商周时即已种茶,作为勐海布朗山最早定居的少数民族,布朗人血脉里世代都流淌着浓郁的“茶基因”。章朗村外的这片古茶园,可能

【我爱普洱·茶山探源】茶驴带你游茶山之(一)章朗:人间幽微地,到来生隐心章朗古茶园有什么特点?


章朗的美,是一种既宏大深邃又细致明朗的美。

章朗的美,是满山的清风蝉噪和云白天幽辉映下的美。

章朗的人,是勐海距离历史最远而距离苍穹最近的古濮人。

章朗的茶香,飘过山岭就到了异国,飘出勐海就到了世界。

章朗的历史,犹如天边的晓月,挂了千年而清辉不减。

这里的一切,清风,美景,濮人,苍穹,历史,都写在寨子来,写在村头那座千年古寺里,写在章朗的山山水水里,写在章朗的一草一木里。若非亲到,若非身临,一切的臆想和转述都显得苍白而无据。

章朗,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布朗族古寨,无疑是巴达山最著名的寨子和最著名的普洱茶之地。于历史而言,这是惟一一个可堪与老曼峨比肩的古寨和古寺,据章朗古佛寺珍藏的贝叶经记载,章朗已有1400多年的建寨历史。于茶而言,这是巴达古树茶最多最出名的山头。

“章朗”为傣语,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1400多年以前,佛家弟子玛哈烘用大象驮着经书自斯里兰卡学成归来,当他来到章朗时,正值隆冬,又突降冻雨,大象竟被冻僵不起,附近村民闻讯赶来,燃起熊熊大火,给大象恢复了体力。后来,玛哈烘在此建寺立塔,并动员周围村寨的人们搬到这里居住,取名“章朗”,以纪念大象驮经之功。大象,也就成了章朗人民的吉祥物。在寨子的尽头,如今还屹立着两头由寨子里的青年人集资建造的白象,如同寨子的保护神,镇守护佑着这千年古寨的薪火传承。经过白象所在的村尾,沿着一条浓荫蔽天,青苔落叶铺就,高达百级的台阶拾级而上,就是寨子的最高处,白塔。白塔是章朗又一佛教圣地,也是章朗不可错过的又一美景,直入云天,金碧辉煌的塔群本就是一幅壮美的图景,更兼满山的青松秀木,而满院的菩提树更增加了这里的禅意与宁静。

章朗现有260多户人家,分为老寨新寨中寨,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得较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筑、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如今的章朗佛寺明显经过改扩建,新旧共存。新者如谦谦后生新不夺主,旧者如敦厚长者老而弥坚。佛寺、僧房、佛塔、藏经阁,整个佛寺建筑群透着浓浓的布朗族建筑艺术风格。而佛寺墙壁上鲜艳夺目的长卷壁画,虽然算不上名家巧匠之作,但却是一部布朗族的民族史和发展史,细致入微的表现了布朗族从创世神话开始,到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200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章朗建起了第一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向外界全面的展示了布朗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文化,值得一往观瞻,也是去章朗旅游看茶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章朗位于巴达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林木森森,终年云遮雾罩,孕育了巴达最好的古树茶。如西双版纳众多古茶园一样,章朗的古茶园也是林茶共生,花木同春,古茶树错落而稀疏的分布在绵绵无尽四季苍翠的青山里,因而章朗的茶也有着别样的大气、稳重,如蕴藉宽广的巴达山一样。

去了章朗,如果你没有一种留下来的冲动,一种不想回去的感觉,那只能说你已经审美疲劳。至少,你可以留个一天半天的时间,去到章朗寨子后边那悠长的台阶上,幽深的林子里,或坐或卧,把自己深陷在浓情绿意的自然里。面对四围的苍松翠竹,面对满山的蝉鸟唱和,缕缕纷繁的思绪,摒除世俗的牵挂,坐卧由之,甚或,发呆即可,呼吸即可,这是超自然的大氧吧。

想起唐代诗人祖咏有首诗,用在此处,绝佳: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澧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海西定章朗


从勐海出发,往澜沧方向走惠勐路,40公里处左转进入勐遮镇,一路向西定乡方向,20公里到达章朗。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整个云南,甚至整个中国,没有一个地方有纯正且原始的布朗族部落。

1400年村寨历史,300户布朗家族深厚的名族文化,引得知名电视台多次造访这里,实地探究。而我们去章朗,则是因为茶,竟不知这里有整个名族的几千年历史,深厚丰富到惊为天人。在章朗整个寨子以布朗族传统杆栏式建筑为居住房屋,屋顶呈斜坡式,两层式的屋檐,把寨屋也分为两层,一层为牲畜屋,二层为人居住。

寨中,布朗族人老人小孩,都穿着传统的布朗族服装,整片寨子,一片古朴,房屋与族人都以最为原始的状态演绎着布朗族可被感觉到的名族文化。

在章朗,除了古朴的寨屋和传统的名族服装,保留的最完整的还有整个名族的宗教信仰。布朗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小乘佛教。这个远离喧嚣的小寨子,保留完整的宗教信仰,信仰支撑整个村寨,得以建出整个云南甚至整个中国最美的佛寺。村寨中的小男孩,年满5岁,就必需剃度到佛寺中出家学习汉语和佛学。这也是布朗族最传统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在章朗你几乎会忘记自己为何而来,这里有太多可以让人着迷的美好事物。本是为茶而来,却无意探知到整个名族的历史与发展。章朗村有布朗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在整个布朗族发展史上的器物与文化历史,在这里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从名族文化的保存,我看到一个名族的严谨和曾经的兴旺。从生活,到佛教用具。随着器物的精致对的古旧感,探知到一个名族的深厚和虔诚。

在这个历史的大寨中,布朗传承延续的不仅仅是名族的文化,还有和布朗世代相伴的茶树。古茶园距离村寨1.5公里。说远不近的一个路程,确是要艰难的走一个小时。说章朗是另外一个世界,章朗的茶园无疑就是另外一个人间天堂。

金黄与鲜红的落叶,铺满整片脚下的路,每走一步都会有惊叹的感觉,落叶与绿树的撞色,耳旁轻柔的风,鼻尖淡雅的山林气息。仰头看不尽的美,呼吸吸不尽的淡雅。走着走着,便又会忘记自己为何而来。

一个名族历史的沉淀之地,沉淀出文化,也同样沉淀出古茶树。生长在这样一个原始森林深处的古茶树,生长年限与时间已是成了没必要再去深究的问题。森林的古老,足以看出这片茶园的古老。只要不经意的一瞥,就可看到混生于古树旁边的茶树。树干粗壮配以繁茂的茶枝,很多瞬间,竟分不清楚何为茶树。

从走进章朗,一路有当地知书一路陪伴引路讲解名族与茶树历史。在章朗,这个1400年历史的村寨中,一直坚持的名族信仰和茶树种植,是从很多祖辈从进入章朗生活就一起存在的。章朗茶树有一个特殊又令人惋惜的时段。云南茶树只有普洱景迈茶树会生长出螃蟹脚这一寄生物。一度被追捧为神物,景迈茶区也被冠以生态环境最为优良的头衔。在章朗,也同样一直有伴随茶树生长的螃蟹脚,据农户介绍,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农改,总觉得寄生物会影响茶树的生长,便把螃蟹脚铲除。现在螃蟹脚,已经所剩无几。而这一特殊的寄生物,也是需要,生长环境潮湿并具有丰富养分物质的供给。

古茶树得利于生长在土质肥厚且在古树的碧荫的森林中,茶树鲜叶叶片油亮墨绿,加之章朗茶树是纯正的大叶种茶树。茶树鲜叶油亮翠绿,肥厚,这样茶树鲜叶制出的茶叶色泽匀净度好,条索较长且肥壮。

不管章朗的名族文化,名族之美有多吸引眼球,最美的还是一杯茶汤。在这样一个大美之地,茶汤滋味稍显逊色,便很快容易被忽略。而更容易被记住的是文化与历史。章朗的茶,和章朗的美一般,让人记忆深刻,过口难忘。茶汤遇水浓郁的森林蜜香溢满整个茶杯,入口茶汤顺滑,新茶便具有陈茶的饱满顺滑。闻茶香就有如感受着森林耳旁轻柔的风,鼻尖淡雅的山林气息一般舒适放松。

班章、老班章、新班章、大班章各是什么?


班章是当代普洱茶最为知名的产区之一,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的深山中。业界有老班章、新班章和大班章的说法。

什么是老班章?

老班章是普洱茶界公认的普洱茶“王者”。茶林中所种植的是布朗山大叶种,这些优质的古茶园大部分位于原生态密林中,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老班章茶气强劲、浓酽霸气的独特口感,受到了众多普洱茶山头爱好者的追捧。

什么是新班章?

新班章与老班章毗邻,距离老班章村大约7公里,由于生态环境与老班章相似,其茶树粗大古老,与森林伴生,所产茶叶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

什么是大班章?

大班章则是广义上的班章,是云南普洱茶一个标志性产茶区,由多个不同的产茶村寨组成,包括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卫东、曼诺、曼新竜、贺开、广别、班盆、坝卡囡、坝卡竜、勐班、章家等寨子。这些村寨合称为大班章茶区,整个大班章茶区是基于老班章所形成的一个特色普洱茶产区。

大班章茶区的各个产茶寨子,经纬度、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地理位置也非常相近。其中,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坝卡囡和坝卡竜是班章村委会管辖下的五个自然村,依次毗邻。

由于各个寨子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基本相同,所以各个寨子所出产的茶叶在外形和口感上都极其相似,具有“浓强酽”的共同特点。大班章茶区实质上是布朗山茶区中的一个小产区,茶叶产量有限,正因为其品质极优且数量稀少,所以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如何识别春茶、隔年茶?


如何识别春茶?

闻香、尝味、看叶底

分辨春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干看,二是湿看。

干看指在冲泡前观看茶叶的外形、色泽、品味香气。春茶的叶子一般裹得较紧,显得肥壮厚实,有的还有较多毫毛,色泽鲜润,香气浓郁而新鲜。夏茶和秋茶则叶子松散,颜色暗,香气平和,与春茶有很大区别。

湿看就是将茶叶冲泡后,通过闻香、尝味、看叶底来进一步做出判断。春茶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夏茶和秋茶在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香气不高。

如何识别隔年茶呢?

观外形,新茶的条形更紧凑,而隔年茶则发散;查汤色,茶叶在贮藏过程中,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被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的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隔年茶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原有的新鲜色泽。不管何种茶类,新茶的味道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喝起来淡而不爽口;看茶底,茶叶泡完后,新茶茶底绿中带黄,显鲜嫩,而隔年茶茶底偏黄,没有鲜嫩感觉。

老班章的特点?老班章怎么喝?


有人说,普洱是茶人的最后一站;有人说“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没错,普洱就是这样的特别,不同的人会从中喝出不一样的味道。老班章作为普洱茶中的王者,也不例外。但你的老班章真的喝对了吗?

有人说老班章苦,但也有人说其实老班章不是苦而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味道,简单地说就是霸气。每一个人心中对老班章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

老班章茶气强劲。但每一个人对老班章的茶气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人甚至在不同的时候喝老班章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关于茶气,有的人认为是喝完以后冒汗,有的人认为是喝完以后打嗝,还有的人认为是喝完以后头晕心慌,好像产生了幻觉……不同的人对茶气足的茶感觉是不一样的。那么,同一个人同时喝两种不同的老班章,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是不同年份的老班章,喝起来有细微的差别是很正常的,毕竟随着时光的沉淀,不同时期的普洱茶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是同一年份的两种老班章喝起来却完全是两种感觉,那么,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老班章,或者两个都不是,就需要茶友们亲身去体会感受了。毕竟,老班章每年的产量都是有限的,但市场上却到处都是老班章。

再加上与老班章临近的很多产区的普洱茶与老班章的口感滋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有着相似之处,很多朋友并没有喝过真正的老班章是什么味道,久而久之,或以第一次喝到的为准,或以某一次的为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终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真正的老班章是什么味道了。

于是,很多茶友为了喝到真正的老班章亲临老班章茶地收茶制茶。去过老班章、或者是对老班章有一定了解的茶友都知道老班章的茶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海拔较低的地区口感偏苦一些;靠近老班章大门的口感偏涩一些;老班章茶王地附近的综合口感相对来说较佳。那么,你的老班章喝对了吗?

班章茶和老班章,怎么区分?


所谓班章,指的就是班章村委会。

这个村委会位于布朗山乡东北边,距离布朗山乡政府有二十公里,班章村委会管辖着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坝卡女、坝卡龙5个自然村。这五个自然村里面,就属老班章、老曼娥以及新班章这五个自然村所产出来的古树茶是最多的,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其实就是老班章了。

老班章茶因为其独特的风韵口味,而被认为是普洱茶之王,由此可见其身价不菲。而市面上凡是沾上了班章两个字的,也一定会身价大涨,这才有人想要以视觉上的班章来混淆老班章。

如果想要买老班章的话,茶友必须弄清楚两点,这两点也是老班章的特点。

第一,便宜的能买到正宗的老班章吗?不可能。

第二,所谓的班章茶所指的就是班章存委会的五个自然村所产的普洱茶,而老班章则是名为老班章的自然村所产的特指的茶。

如果觉得老班章的价格太贵的,其实也可以改饮同出班章村委会的其它茶,也就是老曼娥和新班章。这两种茶叶的口感和老班章的口感非常相似,而价格却也是大众所能接受的。

那么,这两种茶叶和老班章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老曼娥

其茶叶条索呈现出黑亮的特点,而且有些粗长,芽头也非常地肥大。

茶味很重,苦涩感非常地强,茶质也好,而且汤质饱满,山野气韵强。

饮用之后。会感觉到口中有非常好的润滑感,而且回甘持久。

2、新班章

兰香味浓郁且高纯。

茶汤呈现出金黄明亮的特点,非常地漂亮。

茶汤入口即甜,有些苦味但立即就会慢慢淡去,回甘生津完美且持久。

茶汤色的厚度感比起其它茶叶要强,喉韵舒爽持久,有着一股新班章山头独有的风味特征。

戏说老班章


有些东西,在你完全不理解初次接触的时候,它的名字总是带给我们毫无关联的想象。亦如老班章,在没有接触普洱茶之前,如果有人突然跟我说这个,我想我大概会认为这是一个人的外号:一个姓章的班主任。请原谅,并非我脑洞大开,记得上学时候,总是叫班主任为“老班”,年轻一点的就叫“小班”,那么“老班章”自然是年长一些姓章的班主任了。希望懂普洱茶的人看到我的这种想象不会笑死。

再后来,知道老班章指的是某个盛产上好普洱茶的村寨了,初听这个村寨名称却又总是有这样的幻想:这个古老的寨子,寨子里多为年迈的老人家,甚至脑海中还能想象出这些老人家艰难上山采茶的情景。毫无厘头,可能是对“老”字中毒太深吧。

虽说对老班章的想象大多太滑稽,不过对老班章普洱茶的认知倒是没那么离谱:老班章的茶,条索应该比较粗壮,味道应该比较霸道,山野气息很浓。后来真正了解老班章普洱茶了,发现老班章茶确实充满了山野气韵,不过浓郁的香气倒是最初所未能想到的。

如今想来,却也为当初的无知感到好笑,不过也正是因为无知才有了那份幻想,现在真正了解老班章了,却也在心底形成了一个定向思维:老班章就是一款难得的普洱茶,甚至被尊为普洱茶中的“王者”。不过这与最初的幻想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都是具有一定威信的男性同胞的代表,尽管真正的“老班章”作为王者显得更加尊贵、更加有气势一些。

当然,普洱茶圈里也总有人称老班章为“老班长”,不知道是最初输入法惹的祸,还是茶友故意而为之,不过似乎始终有这么一个上了年纪且有一定领导权的“男人”与老班章脱不了关系,也或许我们对“老”字中毒太深,总是不由自主就对其任意发挥吧。

不过幻想也好,错觉也罢,不管曾经如何,如今老班章: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的“茶王”形象已然深入骨髓、无法改变!

正解老班章:论老班章天时、地利与人和


正解老班章之天时

第一是天时。老班章地界内的古树茶园,属于清代的人工栽培型古树茶园,期间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荒废。并且在1984年开始的国家倡导的星火计划——以增产为目的的改造中(实际上就是砍伐古树茶,种植高产量的台地茶,当时每亩有500元的补助),但老班章由于地处位置太过于偏远而得以幸存。

正解老班章之地利

第二是地利。首先老班章地处布朗山脉的核心区域,坡向朝北,正好面对整个勐海的饮用水源-纳达勐水库;其次老班章共有33片古树茶地,海拔在1650-1800米之间;最后老班章的土壤在整个布朗山系典型的砖红壤的基础上,带有一些砂质的特征。得到的结果就是,其常年温湿度、昼夜温差、土壤的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均为恰到好处的水准。

正解老班章之人和

第三是人和。去年我提过,老班章已经连续四年不进行松土,施肥和打药更加是严厉杜绝;加上行业内广泛熟知的老班章对各农户鲜叶纯度的把控,均让老班章出品的毛料每年都有比较稳定的品质。

这些努力的背后,就是老班章村委会——在茶区少有的、高效的、有真正监管力度的村干部组织。

遗失的老茶章(三)


上回提到,张大人乃清朝普洱府缉茶部府令也,此次前往沙溪古镇,目的是调查一宗“茶叶”走私案件,朝廷颁令三个月破案。此时,这个看似平静的古镇上,一场风暴正逐渐展开。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大理、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陆路码头,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马帮经过,在古镇上也有不少的制茶作坊,要在这个茶马古道上的贸易集散地破获一宗“茶叶走私”案件,确实令张大人非常头疼。

想到这里,张大人只能轻轻摇头,把碗中茶一饮而尽。“尽量不想烦心事,细细观察留意来往的马帮与茶商,留心打听关于茶叶的线索”,张大人默默念到。

就这样,一连几天过去了,案件仍无进一步线索,大伙的士气渐渐消磨,张大人看到此情形,亦无何奈何。

这一天,天气阴沉,大雨将至。张大人与以往一样,继续暗中访查,此时,迎面走来一队马帮,远远就听到那铃声清脆响亮,这是在茶马古道上再熟悉不过的情景,开始张大人并不在意,只是观察几眼后,就与这队马帮擦肩而过。

忽然,张大人心中闪过一丝不安,感觉这队马帮似乎有所不对,于是赶紧回头寻找,转寻几个街角,发现那队马帮停在一家酒楼旁驻地吃饭,张大人悄悄接近马背上的货物,细细观察其中,均是一些普洱茶饼和地方特产,并无任何不妥之处。

“难道我看错了”,张大人心想,反正都来了,进去吃个饭再走也不迟。

不久,又有另外几队马帮到店就坐,而此时,天空下起了雨。各队马帮将货物覆盖起来,以免雨水沾湿,张大人环顾四周,注意到第一队马帮与其它马帮的做法不一。

茶叶才是马帮中最值钱的货物,所以马帮首先会将茶叶覆盖好,但第一队马帮先覆盖其它货物,最后才覆盖茶叶,这个举动让张大人心生疑虑。

各位,案件的蛛丝马迹正慢慢浮出水面,张大人找到了最新线索,而接下来,他又将会怎样破解迷案呢?这宗看似普通的案件,将会引起一场怎样的轰然大波?其中牵涉的究竟是不是“普洱茶”?我们下期再会。

茶章故事—遗失的老茶章(结局篇)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章朗:与世隔绝,隔而不绝》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隔年的绿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