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隔年陈茶

发布时间 : 2021-12-15
隔年的绿茶 黑茶陈茶

隔年的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彝族隔年陈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彝族隔年陈茶”相关知识!

彝族集中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而云南省是全国彝族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根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彝族470.56万人。云南彝族分布十分广泛,除澜沧江以西地区以外,85%的县都有彝族人口,以衰牢山、红河流域和滇东北小凉山区较为集中。彝族是古代生活在甘青高原的(氏)氐羌部落的某些支系南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南的土着部落仲牟由后裔的六祖部落不断地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其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广大地区。由于居住分散,受地区方言影响,彝族有许多自称和他称,自称有:尼苏泼(他称罗罗、三道红、花腰、母基等)、尼泼(他称撒尼、阿哲)、葛泼(他称果罗)、诺苏泼(他称黑彝、黑罗罗)、阿细泼(他称阿细)等等。苏、泼彝语意为人或族,诺、聂、纳彝语意为黑,组合为尚黑民族或尚黑民族群之意。罗罗彝语意为龙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古代青铜礼器鼎彝的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不仅从字面上具有庄重、古老之意,而且也概括了绝大多数彝族自称的一种汉字音译。云南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大方言,26种土语。北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为诺苏,东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为纳苏、尼苏等,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聂苏、纳苏者居多,西部方言的彝族自称腊鲁、米撒,东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阿细、阿哲、阿乌、朴拉、撒尼,中部方言的彝族自称罗罗、里泼。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表意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彝文有象形、会意、指示、假借、引申、转位等多种造字方法,明清称之为爨文、韪书,近人称之为倮文、夷书或毕摩文。今彝族支系的土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茶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即后发酵)的隔年茶(陈茶)能治病的传说。茶也是彝族的主要饮料,多喜欢烤茶。

而同样是彝族支系的居住在阿诗玛故乡路南县的撒尼人,喜欢饮用铜壶茶。即将泉水注入紫铜壶内烧开,加入茶叶煮5一10分钟后饮用。

茶文化精选阅读

云南彝族的火塘茶艺


云南彝族的饮茶习俗,在云南过去的岁月里,人们喝茶均与火塘有关,客人到了山寨,主人就要请到火塘边招待,早、中、晚都要烤茶喝。 烤茶,云南人都亲切地称呼为“罐罐茶”,也有叫做“百抖茶”或“小罐茶”。彝族罐罐茶是云南楚雄彝族自制州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老百姓的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 烧制罐罐茶时,先将土罐内水气烤干,然后放入茶叶,然后边烘烤边轻轻抖动,直至茶叶颜 色变黄,发出焦香气味时,再将其倒入杯内,用沸水冲泡饮用。 注意的要领是,茶叶如烤不到火候,就透不出特有的焦香,但如烘烤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茶叶焦糊而失去茶味.这就要求茶烤至恰到好处不停的在小瓦罐里翻转、抖动而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烤出香气后,即冲沸水入罐(不满罐),这时罐内发出"嚓嚓"声,茶汤化作茶沫、茶泡罩在罐口上下涨落,如此反复冲入沸水三、五次,至茶汤不溢出罐口为限,这茶香四溢的"罐罐茶"就大功告成。 罐罐茶色泽深红,味道浓香,讲究的就是色的浓酽和味的苦涩,胜于泡茶,所以罐罐茶喝起来浓香可口,茶汁十分浓烈,喝起来有劲,喝多了还会"醉人",初次喝口感又苦又涩,罐罐茶饮后可提神醒脑,据说益于消化,增强食欲,同时还起到清热解毒、利尿通便、清心明目等功效。 罐罐茶每次倾入茶杯中的茶汤不多,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茶时,不能大口大口地喝,多彩的茶汤色调、富于变化的袅袅热气,喝一口,惟觉香气溢口。 罐罐茶的功夫在于一个"抖"字。抖是罐罐茶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抖时罐始终不离火苗,且要不紧不慢地抖,以让茶叶在罐中受热均匀,既不焦,也不糊,这样制作出的罐罐茶才能剔其涩苦味,而入口香气四溢,舒心爽口。 据说在罐罐茶中滴入几滴白酒,可治风寒感冒,如加些焦糊的大米又可治痢疾,添上少许经火烧过的食盐,又可成为止泻、医治头痛的良方,放入姜丝或姜片,又能治疗流感。

云南少数民族的罐罐茶演化出来的盐巴茶、糊米茶、蜂蜜茶、核桃蜂蜜茶、生姜红糖茶等,有的具有药用价值。

墨江县彝族茶文化


彝族茶文化主要表现在“百抖茶”、“油茶”、“罐罐茶”、“清茶”、“盐巴茶”及一些民俗流动中。

1、“百抖茶”:将一小土罐置于火中烘热,放入茶,边烘边讯速抖动数百次,直到茶叶变黄并飘出焦香味时,倒入杯内,然后冲入开水,泡出来的茶水色厚味香。

2、“罐罐茶”:把茶叶放入罐内,置于火旁烤,焙烤至茶叶酥脆焦黄时灌入适量事先烧沸的开水,待罐内的茶水泡沫停息后加水在火上煨煮至沸腾,便可起罐倒水饮用。罐罐茶味香、汁酽、色美、爽口有神。

3、“油茶”:煨煮茶水至沸,把沸水倒入事先备好装有酥油、麻籽油、蛋清、盐巴等物的茶缸中,轻轻搅动片刻,在火上往返移动茶缸,让其受热平均,反复数十次,就可倒入茶杯趁热饮用。油茶清新爽口、醒脑利目,滋补强身。

4、“清茶”:净水盛入茶壶,置于火塘边慢慢加热,壶中冒出热气时再加入适量的水,同时放入茶叶,把茶壶放在火塘上煮沸,用筷平均搅动,煮沸2分钟左右即可倒茶饮用。清茶光彩金黄,色香具佳。

5、“盐巴茶”:把茶叶放入土陶缸内,移近火塘慢慢烘烤,罐内发出“噼啪”响声并有焦气息时,向罐内缓缓加水备好的开水,再煨煮5分钟左右,加少许盐,就可倒茶饮用。彝族喝“盐巴茶”时,一般都配有包谷、糯米、荞等杂粮制作的粑粑,边吃边喝,恬静可口,十分安闲。

彝族支系繁多,民俗形式多样,但在很多的民俗流动中,都离不开茶。如在青年男女恋爱的过程中就多次用到茶。男方初次到女方家提亲,要带一些酒、烟、茶、糖,女方一般不表什么态;第二次去时同样带一些酒、烟、茶、糖,女方收下了就表示同意,若不收礼物,男方也就不必再去了。第三次去时同样带烟、酒、茶、糖,女方要叫一些支属来吃“火竜酒”,一面吃酒喝茶一面约定吃“订亲饭”

普洱茶与彝族民俗


思普区的彝族支系有阿列、蒙化、倮倮泼、香堂、聂苏、拉乌等。在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江城县等均有分布。

1990年全区彝族人口37.6万人,西双版纳州彝族人口3.9万人。彝族有热情好客的传统风尚,每当客人临门,主人便沏茶、敬烟、热情招待,态度亲切。日常生活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各家都要到田头地脚,摆上米饭、茶酒、鸡肉、插上香火,献祭天神、地神和五谷。阿列人谈婚提亲过火龙酒后,男方家要用上烟、酒、糖、茶、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吃定亲饭。蒙化人吃过定亲饭后的婚礼聘礼中,男方除要拿一头百斤以上的过礼猪给女方外,还要2坛酒、60斤大米、8样蔬菜、2斤普洱茶及盐巴,来和亲娘的嫁妆。蒙化人种茶叶,过去有冬季借钱待次年春季用春茶抵还之俗。倮倮泼说亲合八字合上后要带一只鸡、一丈六尺布、米、酒、肉、茶、烟等礼物到女方家认亲,女方家请吃定亲饭。

香堂人的丧礼是在亡人灵柩前,要献祭茶、酒、饭、祭司朵溪在献饭调中念有唱词:要吃东西你来接去,左手拿羊血羊肉,右手拿饭、茶、酒,要吃多少带多少,拿到按板(镇沅),拿到景东,拿到大理,拿到凉山,拿到西麻地方煮吃去,拿去后就不要再回来。彝族民俗里,多有茶贯穿其中。

云南彝族的“雷响茶”茶习惯


云南的彝族人喜欢喝一种叫做“雷响茶”的茶,所谓“雷响茶”是指在冲茶时发出的声响,在他们看来冲茶的声响越大越响亮,就越吉利。

那么这种冲茶时的声响是怎么发出来的呢?这与他们的冲茶习惯有关。在彝族家庭,每天早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火塘上烧开水和烤茶。他们在烧开水的同时,在另一火塘上用瓦罐烘烤茶叶,在茶叶被烤得变成金黄色,并散发出些许焦香时,就将另一火塘上烧沸的水,猛地浇在瓦罐里。这时沸水与烧热瓦罐的猛然撞击,伴着突然升腾的水汽,就发出一种声响,有如沉沉的雷声。这样冲泡的茶就是“雷响茶”。“雷响茶”根据冲泡时发出的响声还分为“男儿茶”和“女儿茶”,前者是指冲泡时,在发出响声的同时,从瓦罐里还冲出一些气泡;后者则指只有响声而无气泡飞腾出来。

但在这时茶还不能喝,要在水汽散去后,再用文火慢煮十几分钟,茶水再次煮沸时,就可以斟到茶杯里享用了。这种“雷响茶”,由于茶炒得焦,茶汤颜色较红,并带有焦香味道。彝族人习惯于这种口味,他们有句谚语说:“早起三杯雷响茶,干活一天不觉累。”足见“雷响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是每天都离不开的饮料。

彝族俐侎人的谢客茶饮茶茶俗文化


彝族的支系较多,生活在云南临沧地区的俐侏人就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俐侎人有着饮茶的传统,是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很久远的年代,一对恋人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就逃婚出走。他们在逃婚的路上,没有吃的食物就依靠吃茶叶解渴、充饥,终于在临沧的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他们就是俐侎人的先祖。或许是后人们感激茶叶对祖先处于危难时的救济,俐侎人自古就喜欢饮茶,而且有很多茶俗。谢客茶就是其中的一种。 谢客茶是一种用核桃与茶叶混合泡成的茶。这种茶具有茶的醇香,也有核桃的油香,长期饮用有润肺、补肾的功效。谢客茶选用这种具有滋补作用的茶,意味着谢客者的诚心实意。

在邻里或亲属之间有了纠纷或隔阂,往往会引起彼此关系的“冷战”状态。经过亲人或朋友的劝导,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就采取举办谢客茶礼的形式,表示和解。谢客茶的茶礼很简单,一般是请来曾经为说和和调解矛盾、纠纷的中间人,以及接受谢客的对方。大家聚在约定的地点,由谢客方烹煎一壶谢客茶,谢客方向对方敬茶时,要唱一首《敬茶歌》:“对不起大哥大姐,对不起亲戚朋友,今天请你们来我家吃茶和跳舞,请大家玩个痛快,求个快乐和吉利。”对方饮用了主人敬的茶后,大家就拉起手来,围成圆圈载歌载舞,直到大家尽兴时,双方的纠葛也就云消雾散、化为乌有了。

安溪铁观音新茶、陈茶和陈年老茶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安溪铁观音备受欢迎。目前,市场上的铁观音按制作和保存年限划分,可以分为新茶、陈茶和陈年老茶。通常当年采制的茶叶称新茶,保存第二年至十年以内的茶叶称陈茶,保存十年以上的茶叶方称陈年老茶。

那么,安溪铁观音的新茶、陈茶和陈年老茶该如何辨别呢?有什么技巧呢?

首先,从外在方面来看,可通过两个途径来判断:

一是感其重。新茶卷曲、壮结、沉重,含水量一般在4\%以下,且因长年的贮藏,茶末增多,用手指轻轻一捏,即成粉末状,故经筛选后,同样体积的茶叶,保存时间越长,重量越轻,至于茶叶保管不善,经久吸湿,含水量增高,湿软而重,则另当别论了。

二是观其型。新茶的外型呈现铁观音独特的青蒂绿腹蜻蜓头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安溪茶农学习和借鉴台湾的茶叶加工技术和方法,成茶条索卷曲,呈海蚵干状,而制作20世纪90年代中叶一前的的陈年老茶茶型一般条形较长。

其次,从品饮方面来看,可通过三个途径来判断:

一是闻其香。专家研究表明,在铁观音成品茶中香气成分70种,其中10余种香气成分为铁观音独有的典型特征,这些成分的共同特征是带有各种鲜花和似果味香气,特殊的生化组合,丰富的芳香物质种类,构成了铁观音香气悠长和带有多种天然花果香味的特殊品质。新茶在启盖时,有清香、兰花香、桂花香、果香等独特香气,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饮后使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而茶叶在贮藏的过程中,其香气既不断挥发,不饱和成分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气和会由浓变淡,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转变为低沉。但只要保存得当,特别是真空包装或低温冷冻,即使是隔年的陈茶,同样具有馥郁鲜爽的香气,而陈年老茶则香气基本消失。

二是品其味。新茶的滋味甘醇鲜爽,带有特殊的音韵而在贮藏过程中,由于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特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浓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浓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逐步减少,因此,陈年的滋味鲜爽度减弱,显得醇而不爽。陈年老茶的滋味虽口感醇厚,但由于酯类成分发生水解和不短氧化,其结果往往使有些陈年老茶才有老化味,即人们常说的旧味且茶叶保藏10年后,茶叶的滋味呈现一种酸性,随着保藏年限的延长,其酸味趋重。至15年后,酸味又消失,茶叶转化成辛草味,且带有甜味。

三是察其色。铁观音新茶的色泽砂绿乌润或者青绿油润,略有红点,优质茶叶表面带有白霜,茶汤金黄且浓艳清澈,叶低亦鲜绿明亮。而茶叶在贮藏的过程中,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缓慢的发生分解或氧化,如在外观方面,茶叶中了绿素的分解、氧化,会使茶叶的色泽变得枯灰而逐步失去光泽;茶多酚产生氧化缩合,会使新茶的色泽由乌润变得灰暗。在汤色方面。由于贮藏时间长,维生素C氧化而产生的茶褐素、氨基酸和糖分发生褐变反应的结果,会使茶汤失去原有的新鲜色泽,由茶汤的透析度降低;茶褐素的增多,则使汤色变得浑浊,同样会失去新茶的鲜活感。因此,陈茶的表面白霜逐步消失,色泽转灰暗,茶汤及叶低呈清红色,透析度降低。陈年老茶的色泽逐步变得乌黑油润,汤色及叶低呈深红状。也有个别茶贩,为提高茶叶销售价格,在新茶里中掺进了陈茶,这种茶色泽不匀,新茶色泽新鲜悦目,陈茶发暗、枯、黑,两者混在一起,茶色深浅反差很大,只要仔细辨认是不难鉴别的。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辨别安溪铁观音新茶、陈茶和陈年老茶已变成广大消费者不得不知的知识。

新中国这68年,茶变化的这68年


茶的历史

就是人的过去

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一直深受广大民众的青睐。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着乡土气息的悠悠茶香,历经时代的符号,给不同年代的人,无穷的回味和记忆。

50、60年代——茶只拿来解渴

一把老茶叶,再灌满整整一个军用水壶,热火朝天地大干快上,父辈们经常说,小时候,他们就斜挎着与个头不相称的水壶,踏遍山河,心中装满的只有社会主义建设。

70年代——桌上的搪瓷杯

随便泡点啥茶,喝的时候都不能忘了“为人民服务”,高音喇叭中的口号和语录时刻充斥在耳边。那个年代,能吃几块现在不受各位待见的“腌熏腊肉”,喝口茶,那就令所有人都羡慕的神仙生活。

80年代——茶是待客必备

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掀起巨大的力量,下岗、下海纷沓而至,那时候一杯上等的好茶,统统都是配角,咖啡的情调也慢慢地进入生活圈,那时候更多的快乐,是能够和一群小伙伴挤在黑白电视机前看大侠霍元甲,哼着“万里长城永不倒”,那才是最大的乐趣。

当然吃了稀少的油腻后,再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抢喝父亲手里白瓷杯中的茶,就是满满的团圆了。

90年代——茶似乎被遗忘了

骚动的心已经不需要茶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掀起巨大的力量,下岗、下海纷沓而至,闪烁股市行情大屏幕上的红和绿已经亮瞎了每个人的双眼,失落和机会并存,每个角落都是希望。人们仿佛都来不及过春节,茶好像也被短暂地遗忘了。

2000年——茶不只是拿来喝的

00年代茶不只是拿来喝的了,而且和酒一起多了宜礼宜品的属性。送朋友、送亲人、送生意伙伴、送领导,每逢佳节不送点茶和酒你都不好意思见人。

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鱼肉,小朋友们也从刚开始抢着吃,到后面的被强迫吃,礼多了,茶也成了调节生活的元素,情变得无价了。

到了当下,茶也不仅是茶了。

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家乡,无法和父母同席而坐,两盏清茶、茶余饭后的画面也难得见了。时代越来越进步,信息交流越来越发达,而我们离父母,却越来越远……

而茶,也不仅是茶了,是健康,是文化,更是一份承载。

千年古镇上的古井茶香传千年


这是个坐落在皖北平原的偏僻小集镇,多少年来却因其独特的千年古井酿酒、泡茶而蜚声海外。一年四季中,田野村舍间,掩映着家家或古朴或时尚的茶馆,几张八仙桌,几条长木凳,乡亲邻里常落坐其间,品茶叙话;茶倌穿桌绕椅,续水添茶,此情景,让人恍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千年古城藏底蕴颍河水年复一年,从皖北平原穿流而过。位于颍淮河畔的千年古城颍上,自古便人杰地灵。这里是"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鲍叔牙,秦左丞相甘茂、少年政治家甘罗的故土,当代又诞生了学界大师常任侠、文坛大家戴厚英、两院院士郑守仁、陈国良等一代精英名流。

岁月的洗礼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颍上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颍上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管鲍祠,千古传颂着感人至深的"管鲍之交";尤家花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全球环保500佳"小张庄,首开我国世界生态环保与旅游农业先河;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更双双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颍上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这里正在成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游观光胜地。

古井双泉话神奇颍上厚重沉淀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沧桑变幻中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故事,也使得颍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无限魅力,成为才子佳人、英雄豪杰流连的地方。

位于颍上焦岗湖畔的双集村,因古井古泉、茶香景美,引得晋代"竹林七贤"结伴来此处畅游,留连忘返,直到老终。宋时,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征讨南塘(今寿县)时,被困寿县,南塘主于洪也曾驻军双集,双方展开激烈交战。

双集,这个位于颍上县东部的小村落,因为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而充满了传奇色彩,村中的两眼不知掘于何朝何代的古井,一眼水甜一眼水咸,甜井水烧茶茶香四溢,咸井水煮肉肉香满村,令人称奇。

"余陶双桥隐七贤,皮浊二水聚八仙"."酿美酒、留七贤、湖畔竹林千古醉,烹香茗、邀四邻、茶楼雅座一席潭".双集古井何日有已无从可考,当地人称在晋代就有,那时叫流泉,是自然涌泉,后因频繁的战事和水患,流泉被埋掉,宋朝战时,一马夫牵马寻水,被战马无意发现,使得官兵及当地百姓纷纷畅饮,后渐有文人墨客来此闲聚,饮茶品酒、谈经论道,遂兴起了此处绵绵的乡土茶风。

满街茶馆兴双集因为有了神奇的古井双泉,便有了满街茶馆的双集,于是就演绎了一场经久不衰的品茗史话。在一个不足几千人的小镇上,林立着大大小小近三十家茶馆。现在,每天早上五点来钟,33岁的双集人计松青就要开门做生意了。他在双集开了一家茶馆,每天都去附近的古井拉水、烧水,开门待客已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和生活。

"早上五点半钟,就有人要来茶馆喝茶了。"计松青说,在双集,每天早上天刚亮,二三十家茶馆里就会挤满了赶集喝茶的人,自己也是这样喝着古井水长大的。在茶馆里,大家三五一桌,男女老少围坐一起,沏壶茶,来两碟小点心,谈笑闲聊,直到午间才会散场,这一情景在下午又会继续上演。

"双集人爱喝茶,更爱泡茶馆,在茶馆里聊天、拉家常,会儿女亲家,调解邻里纠纷,谈天论地做生意,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双集人已经离不开茶馆了,即使农忙的时候,也会抽空到茶馆里来过过瘾,吹吹牛。"在双集当了多年村支部书记的张克明说,当地人就是大年初一拜年,也要到茶馆里来。

双集人喝茶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或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双集茶馆也成了浓缩人生的小舞台,在这里不分尊卑老幼,人们都在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尽情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惬意人生。

如今,随着"品香茶、千年双集古井水"的名声在外,每逢周末,阜阳、颍上、淮南、凤台、寿县等地的客人都慕名而来,喝茶品茗,感觉着、体会着"千年古井茶文化".

双集,这个茶香满溢的小集镇,正将其独特少有的魅力散发开来,把一种悠然的古井茶话,轻轻地叙说给每一个茶客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