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茶园

发布时间 : 2019-12-09
雨花茶园 御茶园花茶 中茶黑茶园

雨花茶园。

普洱,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古茶园。普洱九县一区中的墨江县,则被称作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地处哀牢山山系腹地、拥有迷帝贡茶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团田古茶山六座古茶山。历史上的墨江曾名为“他郎”,据历史记载,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定墨江的须立贡茶(必须是碧溪须立山山上出产的一芽二三叶的“瓦雀嘴”)为普洱府上贡茶。与须立贡茶一起被定为贡茶的还有迷帝古茶山的迷帝茶。从茶树的种植、到加工工艺的成熟、再到进身为贡茶历经了多少年我们不知道,但从遗留下来的古茶园以及五六百年的栽培型大茶树可以看出,在墨江,种植普洱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上千年。

碧溪是出产须立贡茶的地方。碧溪古镇位于墨江县联珠镇北部,据《云南通志》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恭顺州时,朝廷在碧溪一带设恭顺州,建城池,碧溪成为当时墨江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恭顺州州治设于碧溪小镇共历时127年之久,后迁移至他郎寨,即现在的墨江县城。自明清以后,碧溪古镇就成为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这一线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和经济命脉,在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和传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碧溪古镇自古商贾云集,有许多传统的特色食品被人们称道。比如,碧溪豆腐、米线饵块等。现在仍然还有以做豆腐为业的商家,有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古镇城区占地面积10。37公顷,始建于明代。今日的碧溪古镇依旧保存着以往的旧貌古韵,四周曾筑有城墙,分东、西、南、北四门,有东西穿城、南北纵贯的两条青石板铺就的主街道呈十字形结构。据统计,古镇建筑群核心保护区内共有94座院落,位列云南60个旅游小镇之一。

拥有连皇帝都眼馋的好茶,与墨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因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亦或北美的墨西哥高原都是荒凉一片。可墨江却全然不同。全县年平均日照数为2161.2小时,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l338毫米,海拔1000~2000米之间,一半在北温带、一半在亚热带。墨江多山,少数高寒山区还具有寒带特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充足的降雨和日照、适宜的温度、洁净的空气、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信奉万物有灵的哈尼族先民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与生长在这里的古茶树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墨江古茶树资源。

在墨江三江五河上千支流小溪的滋养下,墨江茶种资源丰富。全县茶园面积23万亩,其中古茶园面积5万亩,生态茶园18。05万亩。最有名的莫过于“迷帝”、“须立贡茶”、“凤凰窝”等。关于“凤凰窝”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景星镇大梁子山因为植被丰茂,而且风水很好,山上生长着一棵滇梧桐树,那里有凤凰出没,就被人们称为凤凰山。凤凰山最有名的茶是凤凰窝。

墨江是全国唯一一个哈尼族自治县,生活在那里的哈尼族有着多彩多姿、特色鲜明的哈尼族文化。哈尼人是世界上最先发现驯化培植饮用茶的民族之一,他们不仅善于种茶制茶,日常生活、重大祭祀活动都离不开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哈尼族碧约人扇舞,“碧约牛皮大鼓舞”是他们传统的舞蹈,有“牛皮鼓一响,哈尼山寨多吉祥;牛皮鼓一响,五谷丰登六畜旺”的说法。

墨江还是一个双子之城。据传,墨江有个双胞胎井,喝了那里的水就会生双胞胎。如今,那井就在北回归线标志园内。有人说是墨江特殊的水土,使得人体的一些元素基因这一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双生物种的现象。也有人说仅仅是因为有些自带双生子遗传基因的人,集中爆发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墨江虽是古茶园的富集之地,可古树茶仍然属于稀缺资源,整个墨江拥有5万亩古茶园,其余都是树龄不过百年的新建茶园,想要有大发展必须改变思维,重新布局。为此,2010年起,普洱市所辖各区县掀起了一场生态茶园建设的风潮,用4年时间建成生态茶园面积18。05面积。所谓生态茶园,是指在同一片茶园中,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茶树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得益彰,茶树不衰、环境不败的生态模式。事实上,与茶叶质量的好坏有关的因素很多:阳光、土壤、水分、环境的洁净度等。比如在生态茶园这样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中,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建立,单单依靠大自然的自净功能以及生物食物链,就能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那里茶的品质自然也是好的。如今,从通关、新抚到景星,这些分布在哀牢山系间的茶园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包围着,茶园里还套种着天竺桂、香樟树等树种。经过这些年的高密度留养模式,这些套种的树已经和周围的原始森林、茶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在这里生态茶园的基础上,墨江又启动有机茶园转换认证工作机制。2014年,转换认证1万亩,其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的面积2400亩。2015年认证1万亩有机茶园,并规划用3年发展有机茶园3万亩,预计5年内建成综合性茶业交易中心,投入使用。

墨江现在已渐成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茶园”。今年,为了提高墨江茶叶销量,打造生态品牌,以龙头企业依托,整合墨江县内众多茶品,形成以主品牌若干本地茶为子品牌墨江茶品牌系列,并将品牌向终端延伸,最终掌握市场主动权。景星镇凤凰山四大片区的茶统称凤凰茶山品牌。在“迷帝茶”和“凤凰山茶”品牌的基础上,继续通过龙头企业,整合更多茶品牌形成以迷帝、凤凰山、通关金马、露水白毫、须立贡茶、他郎女儿红、团田萨露茶、云针茶等为主的本地茶为主的品牌,最终获得较为独立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

试想,再过几十年,随着立体生态茶林中覆荫树长大,现在的生态茶园就长成了古茶园。那时候的人们享受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感受着古老的哈尼文化,喝着品质皆优的普洱茶,享受着绿色生态茶园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么好的事儿,是不是单想想就已经很美了。

小编推荐

老包说茶:北回归线上最大生态茶园,你造吗?(上)普洱人家


辉煌茶史名扬古今

8月27日下午抵达墨江,稍事休息,就赶往离县城9公里的碧溪,寻觅马背驮来的茶马古镇之遗风。夕阳下,飘起了太阳雨,天边矗立一道彩虹,为烟雨迷蒙、旧迹斑驳的古镇抹上一道鲜艳的颜色,照亮了一个个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日子。

旧时的碧溪古镇最繁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上千匹马、几百号马锅头与商人,南来北往的商旅带动了当地的商贸与文化教育的兴盛,一个个深宅大院见证了昔日的繁荣,从这里走出了护国将军、云南烟草大王、政商名流……

马帮不但为墨江驮来了碧溪与通关两座茶马古镇、一座他郎古城,还驮来了茶籽、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与商号,使得墨江遍布古茶园,须立贡茶与迷帝贡茶早在满清时代名扬京师;而到了民国,云南现代制茶业的第一缕曙光在墨江升起,从民国的新华茶厂到计划经济年代的墨江茶厂一直引领现代茶叶精制潮流,其研制的“墨江银针”,被评为“云南六大名茶”之一。

最有哀牢山茶特点

盘点墨江茶的历史遗产,打开墨江县地图,一条阿墨江从南到北穿境而过,将墨江分为东西两半,而从镇沅与新平逶迤南下的哀牢山,分为东西两支与阿墨江平行贯穿墨江全境。

这样一来,墨江属于哀牢山的腹地,其茶叶产区带有典型的哀牢山茶的特点——茶气足、回甘、香气好等。根据墨江茶产业发展的规划,阿墨江以西的七个乡镇,以迷帝茶、凤凰茶为核心资源来整体打造;以东的八个乡镇,以须立贡茶、玛玉茶为核心来打造。

北回归线上最大生态茶园

在墨江,我们不是在茶马古镇、古城里徜徉与休息,就是驱车在满布茶马古道痕迹的现代公路上,去探寻一座座古茶园的奥妙。从通关到景星,一路都是绵延不绝的森林与茶园。

墨江县茶办主任连俊锋指着沿途经过茶园说:“你们看到的这些台地茶园跟别处不一样,因为种了覆阴树,而且严格控制老百姓打农药施化肥,都是生态茶园。墨江共有23万亩茶园,其中5万亩是古茶园,18万亩是生态茶园。从2010年开始,我们花四年时间建成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茶园”,成为了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的排头兵。我们还启动了有机茶园转换工程,准备在墨江发展一万亩有机茶园,墨江县规划用5年时间发展有机茶5万亩。”

台地茶园转换为生态茶园

墨江县大力推进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建设的意义在于,古茶园属于稀缺资源,就拿墨江县这个古茶资源富集之地来说,古茶园才有5万亩,而且其每亩单产要远远低于台地茶园,要真正实现云南茶产业的腾飞还得靠数量最为庞大的台地茶园。

而近几年的古树茶热,市场有意无意对台地茶进行妖魔化,说其不具备品饮价值,是农药与化肥催出来的茶,多喝有害健康,这就致使台地茶价长期低迷,许多台地茶园乏人采摘,存在大面积抛荒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就有必要加大投入,对台地茶园进行提质增效式的改造,将之转换为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重塑台地茶的形象,与当前的绿色、生态消费潮流接轨,从而创造以前不敢想象的产值。

古茶园生态留养联动发展

将古茶园与生态留养深度结合起来进行联动开发,就是墨江县茶产业正在做的激动人心的事。墨江县像勐腊、勐海、双江那样集中连片、树形高大的古茶园不多,大多数古茶园都是以几十亩、一两百亩为一个单元,而且这些古茶树大都遭过数轮台刈,显得较为矮小。

因此,墨江县的古茶园开发无法拿出像贺开、景迈那样规模宏大的万亩古茶园,从气势与外观上来冲击人们的视觉,吸引眼球,而应该走整体规划,抱团发展之路:以迷帝茶、须立茶两大贡茶以及凤凰茶为名片,以景迈山为示范,引导茶农、企业进行稀疏留养,间隔砍除一半的茶树,保留的部分把采摘平面改为丛状,每丛高度控制在人站着方便采摘为宜。

再过几十年,随着覆阴树长大,现在的台地茶就过渡成了古茶园,这项工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构建大茶山理念,打造大茶区经济,形成从顶级古茶园到一般古茶园,再从生态茶园到有机茶园这样的梯次开发格局,用顶级古茶园的知名度,来引领外界深入了解大茶区里的一般古茶园与生态有机茶园的妙处与价值,改变人们对台地茶的偏见。

迷倒皇帝的茶

这次我们从墨江县城出发,由忠爱桥渡过将墨江分为两半的阿墨江,经过通关,朝景星与新抚一路考察,就深入了墨江县正在打造的“迷帝古茶区”的腹地。阿墨江以西有7个乡镇,政府决定拿出北部的四个乡镇,即团田、新抚、景星、通关来打造“迷帝古茶区”。

米地古茶园是一片小茶园,位于新抚乡界牌村米地组,面积300余亩,加上周边几个村民小组的古茶,也不到1000亩。相传在乾隆年间上贡,皇帝品了赞不绝口,赐予“瑞贡京师”牌匾,古普洱府的文人们就使用谐音称为“迷帝贡茶”流传开来。目前,“米地”与“迷帝”两个名字之争不利于产业发展。因此,墨江县将迷帝贡茶作为一张名片来打造大迷帝古茶区,将墨江县西北部四个乡镇纳入“迷帝古茶区”来统一整体打造。

这四个乡镇并不是拉郎配式的胡乱拼凑起来的,因为从历史上看,这几个乡镇都是位于从宁洱到通关,经过墨江前往镇沅与景东的茶马古道的路上,在很久远的过去就被古道的文化与商贸联接在一起;

从民俗与文化看,这几个乡镇深受南诏文化的影响,与墨江阿墨江以东的几个乡镇受临安(建水)文化影响明显不同,在民族构成、民俗与茶文化上都差不多;

从山川地理气候来看,哀牢山从景东、镇沅逶迤而来,由北至南穿过这几个乡镇,因此这个大茶区都属于哀牢山腹地,海拔、气候、土壤、植被及所产茶叶品质都有极大的相似性。故用新抚迷帝茶、景星凤凰茶、团田蜜蜂沟古茶园等作为三张核心名片,来将具有极大相似性的墨江西北四镇打造成大迷帝茶区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也非常具有前瞻性。

墨江茶的生态派_墨江有哪些茶,墨江茶怎么样?


绿意盎然的多层疏林茶园里,茶树长得粗壮葳蕤,套种在茶林间的各种乔木高大繁盛。生物多样性已经恢复并建立起来,蝴蝶在茶林里蹁跹,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依靠这个完善的立体生态系统,茶园里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着绿色安全、品质优秀的茶叶……在墨江县的迷帝普洱茶庄园,初见成效的生态茶园建设在向我们展现着美好的前景。

淡墨如江,茶的芳香一直在弥漫

下高速过通关不久,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头驶进大山的怀抱。打开车窗,路两边满山岭葱郁的林木,送来大自然的清新和凉爽,让人倍感舒适。

“没骗你吧,我们墨江的天气凉爽得很!”连俊锋转回头对我说。昨晚闲聊中我的一句“墨江热不热”,没想到他现在还记在心里。这位40多岁的拉祜族汉子,直言快语,性格豪迈,现在是墨江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多,让连俊锋对墨江的整个茶产业了然于胸。

墨江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穿城而过的北回归线将县境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了亚热带,一半留在了北温带。从地理位置上看,墨江地处普洱市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思普地区及西双版纳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主干线滇南官马大道,就是从普洱出发穿过墨江后,从玉溪进入昆明经曲靖或昭通出省通往北京的,是旧时滇南极其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对墨江茶叶种植最明确的史料记载,始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坝溜乡杨八寨的哈尼族人从绿春引进茶种进行种植。当然,这只是史料记载的上限年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墨江种茶的历史应该更为久远,更何况现在绿春的大部分区域当时归墨江管辖。据墨江县茶办对境内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进行的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境内有5万多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群落以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分布在山恋起伏的茫茫林海中,保存和展现着墨江茶产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序列。其中,新抚乡界牌村米地古茶园、景星乡凤凰窝古茶园尤其引人瞩目。

说话间,车在一片茶园前停了下来。一阵宜人的淡雅清香随风飘过,正诧异这种清香来自何处时,连俊锋指着眼前缓缓山峦上的茶园说:“这片茶园漂亮吧?你看里面的香樟等树木长得多好!”这时我才知晓,原来淡雅的清香就来自茶园里套种的香樟树。

呈现在眼前的这片茶园面积有700多亩,是通关镇清平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茶园里长得高大繁茂的林木,与四周郁郁葱葱的山峦融为一体,让人有些分不清哪里是茶园,哪里是森林。此时正值上午十余点钟,太阳已经比较毒辣,穿行于茶园中,在香樟树等林木庇护下,有清风微微拂过,丝毫感觉不到炎热。耳边演奏着的,是蝉的鸣唱,鸟的欢歌。

“这片茶园的改造已经有6年了,比市里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还要早一年!”连俊锋说,“所以说我们墨江县有些措施还是走在前面的,接下来的关键是茶的品质上去后,如何打响墨江的茶品牌,提升整个墨江茶产业的发展。”

李忠孝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依靠这片基地,他推出了自己的绿茶品牌“忠益园”。他说生态茶园改造对茶叶品质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这块基地里的干毛茶价格已到每公斤100多元,芽头更是卖到每公斤260元。为了保证茶产品质量,李忠孝所带领的合作社已全部完成生态茶园改造,建起了标准化的初制所,并只用采自合作社基地的鲜叶进行加工,从不对外收购原料。

绿色生态,支撑起未来普洱茶庄园

墨江县的生态茶园建设是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这场始于2010的生态茶园建设风潮,涉及整个普洱市所辖十个区县的所有现代茶园。经过4年多的建设,如今全市155.9万亩现代茶园全部转化为生态茶园。未来,其中的30%还将升级转化成有机茶园,助力普洱市的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建设。

从通关、新抚到景星,连俊锋带着我一路参观。这些分布在茫茫哀牢山系间的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樟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每亩茶地里套种的树木不少于十株。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一些树木正在茁壮成长。

“再过三五年,等树木长高后就可以看到效果了,到时小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会恢复起来。”在一片树木已长得比茶树高出不少的茶园前,连俊锋展望着未来的愿景。生态茶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程,针对部分种下的树木未能成活的情况,墨江县茶办于2013年6月启动生态茶园建设补植补造工作,并在当年7月底全面完成18.05万亩生态茶园的补植补造工作。

上午八点多,漫步在迷帝普洱茶庄园,沿山坡的走势向前蜿蜒延展的茶园,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美如画卷。那些自然放养了三四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到近两米高,茶园里套种的覆荫树也长得高大而葳蕤……在一片每亩留养166株茶树的试验地前,连俊锋不无感慨地说:“低产高效啊,以前这里的茶都很没人要,今年这块地的茶已经卖到每公斤1000元了。”

正在建设中的迷帝普洱茶庄园,是依托新抚乡龙新塘村石平掌茶园基地进行打造的。虽然2010年这里就开始生态茶园建设,但2012年3月我第一次来时还看不出多少效果。如今,这片茶园成了墨江县生态茶园建设的样板之一。

茶园的建设是按5种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的。高密度留养就是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迷帝普洱茶庄园的生态茶园建设,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墨江县推出了五种留养模式:从挖4株留1株到挖1株留1株,从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到留养1株修剪1株移除1株等。

“等到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一百来株的茶树。墨江的4400亩有性系茶园,都是按照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改造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三五年后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留养的茶树长得粗壮葳蕤,套种在茶林间的香樟、樱桃等乔木树种更是高大繁盛,将整个茶园提升到了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庄园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恢复和建立起来,蝴蝶在茶林里蹁跹,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依靠这个完善的立体生态系统,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给广大消费者提供着绿色安全、品质优秀的迷帝茶。

产业升级,造就大品牌构想

“产量虽然下降了,但产值却提升了。”这是谈及生态茶园建设时,连俊锋不断强调的一句话。数据显示,2013年墨江县的茶叶综合产量为10595吨,综合产值6.6亿元,比2010年产值增加364.8%,茶农人均收入增加228.5%。

然而在生态茶园建设之初,连俊锋和茶办面临的阻力却不小。当时许多企业和茶农均舍不得投入在茶园里种植覆荫树,更舍不得将正在采摘的茶树挖掉,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切身的经济利益。甚至一度将生态茶园建设视作“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现在当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地摆在面前时,企业和茶农不但积极响应生态茶园建设,而且对茶园管理的绿色、生态意识也明显提高,让整个生态茶园建设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目前墨江县茶园面积达23万亩,建成生态茶园面积18.05万亩,涉及茶农48011户22万余人。除去5万亩的古茶园面积,已全面完成生态茶园建设目标。

宣统二年(1910年),景星的新华、大平掌等地种下了200亩茶树,拉开了墨江规模化种植、发展茶产业的序幕。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全县有茶树3.8万株,年产各类茶叶530担。解放后墨江的茶园面积逐年扩大,从1970年代起开始进行绿茶、红茶的深加工,墨江云针茶还在1985年被列为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从1991年起,墨江县开始推广云抗10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矮丰等无系性茶叶良种。

生态茶园的建设,是根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造的。比如对有性系茶园,按5种模式进行留养的同时套种其他林木,无性系茶园则以套种各种林木恢复生态系统为主。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做到“茶在林中,林在茶中”,恢复和构建起茶园的立体生态系统。

从2010年至今,墨江县生态茶园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3034万元。4年多来艰难的改造工作和巨额资金的投入后,生态茶园建设所带来的效益已经开始显现。茶园立体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使茶园的光、水、热、土壤结构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有效促进了茶园生态化标准,小区域环境得到改善优化,茶叶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生态茶园建设和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墨江县茶品牌的知名度也在迅速提升,以“迷帝”、“须立贡茶”、“他郎女儿红”、“云针茶”、“哈尼太阳茶”、“凤凰窝”等为代表的墨江茶品牌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目前全县已组建起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89个,标准化初制所建设和具体到村、企业的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也正稳步推进。

“墨江有好茶,每个乡镇都有,生态茶园建设更是让我们的茶叶品质有了质的提升。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继续搞好生态茶园建设的同时,加强标准化初制所建设,完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进一步提高我们茶叶的品质,打造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墨江茶叶品牌。”在连俊锋的构想中,阿墨江西北边的新抚乡、景星镇、通关镇等7个乡镇的茶叶资源将被整合到大迷帝品牌下进行全新打造,以对外形成合力,然后再将阿墨江东南边的茶叶资源整合到“须立贡茶”大品牌中,最终创建起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墨江茶产业大品牌。

云南景洪大渡岗茶园被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


在27日举行的“世界最大连片茶园”记录认证活动,云南景洪市大渡岗连片茶园以65246亩的面积,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英国世界纪录认证公司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并颁发证书。

作为景洪市茶叶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乡镇,和云南省主要产茶区之一,大渡岗茶叶规模生产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全乡茶叶生产形成了以云南西双版纳国营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15175亩茶园为核心,以农村农户和其他茶叶经营企业茶园为支撑,总规模达76850亩,年茶叶总产量6180吨的主要产茶区。如今的大渡岗茶园山山相连、路路相通、片片相接,四周被原始森林环抱。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云、山、雾、茶、路、村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致。大渡岗乡也因此荣获了“中国茶叶第一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中国美丽田园”和“中国美丽茶园”等殊荣。

据悉,景洪市现代茶园28.89万亩,树龄100年以上古茶树古茶园1.78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30亿元,是继橡胶之后的第二大产业。大渡岗“世界最大连片茶园”的成功申报,是景洪市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茶品牌一次有益尝试。对大渡岗乡围绕“绿色、有机、康养、体验”的发展思路,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大力推广茶树放养、茶园套种经济林木技术,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研发、有机食品认证,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致力打造成中国最大的茶叶、旅游、养生三产融合示范区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生态茶园的概括与阐述,茶园的地址该如何选择怎么选为何特点


总之,建设生态茶园,它既符合茶树喜温喜湿和漫射光的生物学物性,又符合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实践证明,生态茶园种植可以改善小气候环境,抵御不良气候的侵袭,动物多样性指数增加,促进了生态平衡。在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茶叶的营养成分提高,茶树的生产能力也比纯茶园提高。可以说生态茶园建设是解决茶叶生产过分依赖化万能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根本性的措施。但建设生态茶园,并不是随意种植都能取得好的结果,若不当会使产量下降,会引起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凡能改善茶树生存与发展的因子,皆可组合进生态茶园系统中。如高层树种的种植密度,是关系到茶园生态建设成败的关键因子,直接影响茶园生态结构的分布与功能的发挥。其设置应以创造适宜茶树生境条件为准则,并据此依不同树种、茶树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做适当的调整,以优化茶园生态结构,提高茶园系统整体产出功能。

园地选址

云南省有广阔的山地和丘陵,土壤属红壤土类,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除滇西北、滇东北的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外,其他多数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9℃: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4000~7000℃,且持续日数有200~350天。在滇西、滇西南和东部地区年降水量1250~1750毫米,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即云南省多数地区适宜种茶,但由于云南省是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大体是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形成了一个农业生产的立体气候,加之种茶所需要劳力较多,投资较大,定植后收益数10年,故植茶前必须根据茶树的特性和农业区划的原则进行园地选择,除了做社会调查(劳动力情况、居民点的分布等)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局部地形所造成的立体气候条件,应作全面了解,并能满足无公害茶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贺开|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园


一、贺开: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地理位置:贺开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距离勐海县城30公里,东接帕沙,南连布朗。

茶山简介:贺开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贺开是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因茶树就种植在寨子中,所以还享有“茶在林中,寨在茶园”的美誉。贺开古茶园海拔1400—1700米之间,据统计现有连片古茶园8010亩,且均为普洱茶种。近代,贺开也是西双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贺开茶区的茶树分特点是:

①成大片相连,面积大。

②植株密度大,很多茶树之间相距只有1~2米。

③树龄长,绝大多数茶树都是干径在10~20厘米,有相当一部分超过20厘米,树高多数都在2米多,少数超过3米。

④在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包括兰科植物,还有螃蟹脚。

⑤茶园与村寨相连。

⑥树木砍伐较严重,茶园中的大树所剩不多。

茶叶特点:条索黑亮紧结,稍细长;冲泡后汤色明亮金黄,高香甜偏苦,涩度稍高,但回甘快且持久;汤质饱满,水性柔顺,层次感丰富,山野气韵较强。

二、魅力贺开,神奇茶树

贺开,地处勐海县勐混镇东面,辖9个寨子,其中6个寨子是拉祜族村寨。贺开,傣语意为“坝子的源头”。据史料记载,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气势磅礴的澜沧江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奔腾不息。而流经滇南地区时,由于气候变暖,加上独特的山地气候,便成就了茶叶种植的绝佳地段。于是勤劳善良的拉祜先辈们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在这里开荒种田、种茶,就这样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地繁衍着,建设着自己美丽的家园。

从勐海县城出发往南,经勐混镇东面,进入山区后,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一直往上走,便可到达贺开拉祜族居住的地方,普洱茶产区的核心位置。这里山清水秀、沟谷纵横,林间云雾缭绕,茶香扑鼻。贺开拉祜,属于“光头拉祜”,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历史。追溯历史朝代,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据说,拉祜族原本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民族还同属一个族源。

拉祜族中“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信奉祖先,每年春天,当地村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拜当天,除了祭拜最古老的茶树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祭拜诸葛亮。不过,在这里诸葛亮的化身却是“茶祖”。贺开拉祜族山寨的居民认为,当地的古茶树是诸葛亮当年带来并种植繁衍下来的,据史料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大军南征,进入云南境内,事实上,在东汉末年,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就已经成为西蜀重要的物资供给基地,而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巩固汉室,“思惟北征,宜先入南”“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进入云南境内,与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兵分三路,先后平定作乱四郡。这期间,蜀汉大军的足迹遍布昆明、玉溪、保山、西双版纳等地,据说,普洱茶就在那时就被广泛种植,因此,拉祜族就将诸葛亮化身为“茶祖”来祭拜。

拉祜族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也保留着不少较为原始的风习。饮烤茶就是拉祜族古老而传统的一种饮茶方式。自古至今,拉祜人民有爱喝茶的习惯,当地人不仅种茶、制茶、饮茶,而且知茶、懂茶、爱茶、善茶。他们以茶待客、迎亲、送礼,以茶祭祖、奉神、驱邪。他们发明了烧茶、烤茶、擂茶、糟茶、竹筒茶等多种喝茶方法。拉祜人擅长种茶,也喜欢饮茶。茶,是他们每日生活的必需品。每日外出劳作之前,晚上回来之后,饮茶、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趣。他们可以一日不进餐,但不可一日不饮茶,他们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热茶香之时,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之后倒出饮用,谓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浓,这才捧献给客人品饮。拉祜族人民千百年来与茶道有着相濡以沫的唇齿之缘,他们知茶、懂茶、爱茶,把茶叶看成如生命般的重要,一代代生生息息孕育着、繁衍着。

贺开拉祜族信奉小乘佛教,他们虔诚的认为,佛是普渡众生的,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因此,村村寨寨都建盖寺庙供奉着。善良的拉祜人民每天早晚前来此地烧香拜佛,祈福村民无病无灾、来年又一次五谷丰登。

麻栗坡古茶园:有好的生态资源,人文环境资源


正午,在门口点根烟抽。一个矮胖男人领着个身材单薄的黑衣女子踅进了院子。

眼角一扫,原是有过一面之缘的茶商老麻。

他一愣:“徐老师在吗?”

心下好笑,忙应道,“可能在吧……”

他“哦”了一声,带着女人噔噔噔上了茶室台阶。

忍不住抛了烟头,在背后喊了一嗓子,“老麻真不认识我了?”

他猛一回头,讪了脸,“嘿嘿,你咋没戴眼镜呀,怪不得……”

老麻是山东人,嗓门粗大,走路生风。虽自诩“茶人”,却少了点茶人的细腻斯文。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做生意。老麻的朋友遍及五湖四海,每年春季去趟云南,一年的货就够卖了。

黑衣女子姓胡,是老麻的朋友,云南麻栗坡人,现在北京马连道开茶庄。

麻栗坡有座著名的老山。鲜为人知的是,当地瑶族数百年就有着种茶的传统。随着中越边境雷区逐步清理干净,可以开采的古茶树资源也越来越多。几年前,麻栗坡的猛硐、杨万、下金厂、麻栗镇4个乡镇被纳入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获“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的茶园达1万亩。

胡姑娘在北京推介老山的普洱茶,生意做得不轻松。一个位置不太好的小店,年租金就是一、二十万,顶手费也花了大几十万。揪心的是,当地茶客认山头的多,进门就问老班章、冰岛、昔归……没有知名度的边缘山头,很多人连试试的兴趣都没有。

胡姑娘这次带着自家的茶样来东莞,也是希望在这个所谓“藏茶之都”碰碰运气。

在她的要求下,试着开了一饼生茶,一饼宫廷熟普。

老山的茶,生态是非常不错的,茶气足,香气也高,很耐泡。只是制茶工艺还有待提升,包装做得也粗糙。

同墨江、江城、德宏等边缘山头一样,老山茶要进入核心品饮消费圈,中间还隔着勐海、易武、景迈、勐库等诸多已打出名号的山头。作为原料供应商,边缘山头的价格很难起得来;打自己的品牌,在缺乏有效品牌定位、产品线设计、渠道策略、运营资金的情况下,也只能游走于三流展会,或是偏安于茶叶市场一隅,举步维艰。

几泡茶饮罢,胡姑娘有些头晕。遂决定带他们去吃午饭。

路上,老麻说,“明春,想邀请徐老师去麻栗坡考察下,这么好的生态资源、人文环境资源,老山茶有很大机会呀。”深以为然。

建设生态茶园的时候都有什么要求如何条件怎么建


一、气候条件

(1)年平均气温不低于13℃,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3℃。

(2)10℃以上的活动积温在4000℃以上。

(3)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二、土壤条件

(1)选择土层深厚的土地,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在此限内无硬盘或不透水结构。上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茶树根系的生长,土层较深而土质又较为疏松的上壤,茶树主根较深,根系较发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宄所对勐海茶区的老式茶园作根系调查结果说明,在底上无硬盘的红壤上,即使在不耕作或少耕的情况下,条树上根深达3.5米;在密植的新式茶园,成年期茶树主根深在1米以下,如上层浅溥,石烁较多,将会影响茶树根系的生长。

(2)土壤酸碱度pH值以4.0~6.5为宜,不选pH值4.0以下的强酸性上或p值6.5~7.0的中性土在进行植被调查时,可借助于酸性上的指示植物,凡是生长有映山红(杜鹃花)、铁芒箕、杉木、油茶、马尾松、杨梅、桤叶树(俗名水冬瓜树)、栗树的地方,土壤属酸性,适宜种茶,若原地无指示植物,应采用多点取样,测定地表至50厘米深度土壤pH值。

(3)下水位在1.2米以下,排水良好。

(4)选壤土或黏壤土,沙土或重粘土不选。

(5)完整连片,附近有水源,以便兴修水利进行灌溉、喷药和茶园管理。

三、地形条件

(1)坡度:多数地段坡度在30°以下,从长远着想,一般尽量不用平地发展新茶园。

(2)坡向:坡向不同,受霜冻的危害也不同,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又直接受西北风的吹袭,所以,霜冻比南坡重,东坡和东南坡比西坡和西南坡的霜冻重,是由于早晨太阳直射,温度回升快,使受霜冻的植株迅速造成细胞脱水死亡,因此,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气温较低,霜冻严重的地区,在选择茶地时尽量选南坡和西南坡。

四、其他条件茶园一经建立,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茶园管理和采摘,茶地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便于管理和鲜叶集中加工:劳力及制茶燃料也作相应考虑。

无公害茶的产地环境要求新茶园选址,除了考虑气候、土壤等条件是否满足茶树生长外,还应满足无公害茶的环境要求,茶园还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且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全面打造云茶生态茶园,让茶树真正“返璞归真”


西方有句谚语是“人如其食”,也就是你的饮食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直接的就体现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身体健康方面。也因此,在西方发多国家消费市场,被公认为是健康安全的有机食品格外受宠。然而曾几何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们片面追求单产,对农作物、农产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食品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以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己种了卖的粮食、蔬菜,茶农不喝自己种了卖的茶……好长一段时期,食品信任危机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不知道吃什么是安全的,不会危及自己的身体健康。

为了让大家喝上一杯安全放心的茶,从2010年起普洱市先后投入了3亿元补助资金,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对全市十个区县的所有现代茶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立体生态复合茶园,让茶树真正“返璞归真”。

生态茶园的建设,是根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造的。比如对有性系茶园,按5种模式进行留养的同时套种其他林木,无性系茶园则以套种各种林木恢复生态系统为主。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做到“茶在林中,林在茶中”,恢复和重建茶园的立体生态系统。

高密度留养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普洱市推出了五种留养模式:从挖4株留1株到挖1株留1株,从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到留养1株修剪1株移除1株等。等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一百来株甚至更少。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更新能力,实际上远超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稍稍加以善待,必将会加倍地回报给我们。如今,漫步在景迈山生态茶园、墨江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等诸多已能够确确切切看到改造成果的生态茶园,可以看到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樟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与四周郁郁葱葱的林地融为一体,让人有些分不清哪里是茶园,哪里是森林。那些自然放养了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成三四米高的乔木,像古树一样茶农采茶都有点不方便了。

更可喜的变化是,随着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茶树回归到自然生长状态后天性得以释放,不但茶变得越来越健康、看全了,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香气、口感、厚度等越来越接近古树……

普洱美景香茶引客来_满山遍野的生态茶园


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古树峥嵘、苍藤缠绕,还有许多罕见的动物,尤其是憨态可掬的小熊猫总会吸引无数的游客竞相拍照。(记者郑璐摄)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典雅的建筑遗迹、满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普洱,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3月6日,据文化旅游部门通报,在云南省2018年第四季度旅游综合监管考核评价中,普洱市取得了97.19分的好成绩,11项考核项目中有9项满分,在全省各州市中位居第一;2018年,普洱市旅游投诉按时办结率和游客满意率均为100%。普洱旅游,以做强自身、打牢基础为根本,取得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旅游业是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关键性产业,普洱旅游发展潜力更是早已被业界认可。早在2013年,首届澳门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普洱就荣获了“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称号;2018年1月18日,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人民日报社指导、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承办的2018中国旅游风景大会暨中国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合作高峰论坛上,普洱市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TOP20榜单。

这些认可,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普洱市长期以来立足自身高质量发展,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所收获的硕果。近年来,普洱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康养城市、中国十佳绿色旅游城市等荣誉,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在提升旅游供给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竭力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普洱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提升,越来越多人走进普洱、了解普洱、爱上普洱。

在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方面,2016年5月31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首届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上荣获“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称号;2018年5月24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宣传中心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以特色小(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研讨培训会上,普洱市思茅区汇源小镇、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小镇入选50个“中国最美特色小镇”;2018年9月26日,思茅区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2019年5月18日,景东彝族自治县在第十五届中国文博会主题活动——第九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2019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发布会上,上榜“2019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在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方面,2017年9月17日,世界旅游和平研究院(IIPT)授牌云南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为“世界和平公园”,成为国内首个“世界和平公园”;2017年11月21日,根据《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行业标准,经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专家组评定,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被认定为首批全国1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普洱,烹好香茶以待客,望君常来。

最原生态的普洱茶秘境茶园勐宋那卡


西双版纳,一个从热带雨林里生长出来的神奇乐土,亦是普洱茶主要茶产区之一。

若非习茶,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西双版纳密林里的村寨,不仅出产好茶,而且还是最为原生态的秘境所在。

譬如那卡,一个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远藏于勐海县勐宋深山里的老寨。

云南普洱茶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所产茶叶的口感滋味也不同,尤其是各个名山头都有着特定的口感。勐宋那卡寨便是其中之一。

那卡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就连缅甸国王也曾非常喜爱那卡茶。循着那卡茶的脚步,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丛林深处的秘境。

云南的茶山,往往都连着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如今从勐海县城开车过来,可以通过这样的公路直达那卡村口。但想要进村,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通往那卡的公路不仅有着陡峭的山和U形弯,而且很长一段路程都是“土路”。一遇到下雨,裸露的红土就会和着雨水一起淌成泥河、冲上道路。严重的地方,必须推车才能前进。

等天晴了,太阳烤干了道路上的泥泞,路面就成了高低不平的大坑小坑了。20公里不到的路程,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即使平常不晕车的人也忍不住胃里一阵阵的翻江倒海。

举目环视,茂密的原始森林叠嶂如峦,白色的云于林中山涧自由穿梭,阳光偶尔从云缝中透下来,形成明暗交替的好看景致。

但闻鸟啼风鸣,只觉天宽山阔,心明如朗。而就在这片美轮美奂的布景之中,藏着约660亩左右的古茶园。

高大的古茶树大多散落在密林之中,有的古茶树之间甚至相隔几百米,与竹子、芭蕉、果树及各种叫不出名的花草树木混生。

微雨过后,古茶树旁的野果显得格外诱人。随手一个抓拍,都让人心生无限向往。

而且,那卡位于有西双版纳屋脊之称的滑竹梁子山东侧,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800毫米,甚少受到打扰,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

在这样的一个物种丰富且自成良好生态系统的深林中,高大的古茶树往往是以藤蔓攀附、青苔众生的形象出现。

而这片生态林,亦成了富集养分的天然培育床,不仅为古茶树提供了优秀的生存环境,也让近几十年种下来的小树能良好的继承并延续这片山林的优良基因。

由此而出的那卡茶,条索紧结、芽头较小;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高昂、经久耐泡;香气突出,回甘生津强烈而明显。

忍不住感叹:真是天赐那卡好山水。从气候到雨水到山林生态,以及弥足珍贵的百年古茶园生态系统,无一不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好条件。

无数爱茶之人前赴后继到此,更有“爱得深沉的”如陈升号直接建立初制所,都是为了对得起这片山林。

那卡世居拉祜族,建寨300多年才106户人家,算全了也才568人,颇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进入村寨,甚至还能看到有的人家门口就生长着茶树。一座座新修建的房子就掩映在绿树之间。

一路上随处可见野放的小黑猪、猫狗等动物,在村里大摇大摆的踱着步。

虽已是21世纪,但这里的老人大多还是习惯赤脚走路,小孩也是三五成群的光着脚在地上撒着欢地跑来跑去。

而且,老人们大多身体强健,即使六七十岁了照样上山采茶。之前被报道过的百岁采茶老太,就是那卡寨子里的人。

也许是长期与山林相依相生,拉祜族天生喜欢花。无论是经济条件的好坏,村里家家户户的屋前都有一个小花园。

不过可要小心,这深山里的花园也是“藏龙卧虎”之地,花可不是乱嗅乱摸的。比如上图中的喇叭花,虽造型别致、外形靓丽,但却是有毒的。欢乐的生活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但这里除了年轻人会磕磕巴巴的说普通话,老一辈的没人会说。

据说村里只有一个大学生,而且还住在县城里。最终,我们只能用影像来记录这些画面。

面对我们的镜头时,无论是抽着旱烟袋的妇女,还是路边玩耍的孩童,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片祥和的古朴村寨,以前甚至穷到一家人出门可能要轮着穿裤子。

走完一整圈,忍不住感叹:好一块遗世独立的茶园宝地。临走前,村长扎儿为我们用当地特有的搪瓷缸泡了一杯正宗的那卡茶。

金黄透亮的茶汤刚涌入口中,就有带着清凉气息的甘甜不断涌进口腔;高扬的茶香,久久萦绕不散,恍若带着这片遗世秘境的特有神秘感,让人浮想联翩。我想,是再也无法忘记“那卡”这个“遗世明珠”了。

实施生态栽培才是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怎么建如何建特点


生态茶园要求生态环境优越。为此,应对茶区的山、林、水、路等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树林、植被,不宜植茶的陡坡、山顶、山脊、山脚、沟边及空隙地等大力植树造林;茶园四周风口设置防护林带等,以不断改善宏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适宜茶树生育的生态坏境,同时促进农、林、牧、渔的平衡发展。茶树生态栽培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光、大热、水、气、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毒能量循环,极大地提高茶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栽培措施茶-果复合型:在茶园内合理套种一定数量的果树(如梨、芒果、柿、葡苟、银杏)或中药版桑树等,使茶园不仪有茶叶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果、药、桑的效益。茶-林复合型: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种植香樟、泡桐、橡胶等林木。一方面利用林木的遮荫作用,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茶树生长:另一方而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另外还可采用立体栽培模式复合茶园实现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组合,是生态茶园的主要组织形式;国内生态茶园方面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对物种的造择,无其是高层树神的选拌的正确与个,直接攸关生态茶园建设的成败。云南茶区宜选择能与茶树共生4惠、主千分枝部位较高,冬季落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或能扬茶树之长,避茶树之低,适宜当地种机并兴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速生树种。适宜公南茶区种植的高层树和有梨、柿、桤木、香悼树等。总之,川能改善茶树生存与发展的因了,皆可组合进牛态茶园系统中,高层树种的种值密度,也是关系到生态茶园成败的关键因了,直接影响生态茶同结构的分有与功能的发挥,只设置应以创造造宜茶树生境条件为准则,并据此依不同树种、茶树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做适当的调整,以优化生态茶园结构,提高茶园系统整体产出功能。

立体牛态茶园种植模式:在山顶、山内、道路套种常绿树木,以起到剪护水土保持作用,在园地内、实行茶果间作,如桃、梨、李、樱桃、银香、柿树等,株行距以6~10米,树林郁闭度在30%左右为宜,梯坎可种植金银花、大叶猪屎豆等。对幼龄茶园,还可实行茶粮(蔬)间作,如查豆、豌豆、黄豆、绿豆、花生、疏菜等。生态栽培技术主要有水平等高条栽以防止水土流失: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人L种草或地面铺草以稳定上壤作层,提供天敌栖息地,避兔大量使用除草剂,破坏茶园七壤的理化结构:科学施肥以防止土壤肥力衰退和污染,利用种草养畜轮作增加有机肥,重施基肥,减少化肥的投放量,特别是避免偏施氨肥所造成的茶树体内的碳氮比改变和某些吸汁性害虫的科做。日前茶树生态椒培的主要模式有覆草栽培、绿肥覆盖,大棚及地膜覆盖等。这些生态栽培模式在改善茶园生态条件促进茶树高产、优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碰撞与回归


回顾台湾茶道的发展路线,我们会发现,30年前的台湾茶道和今日大陆类似,中产阶层兴起,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大批富裕者不满足于过去流传台湾的半套工夫茶的样式,开始寻求自己的茶道。这不是一条顺利的追寻里程,台湾走过不少弯路:例如暴炒茶叶和器皿,以收藏来取代茶道;求新异时髦而大摆茶席,一段时间,曾几乎人人都摆茶席;直到30年后的今天,才走出了一条文人化的以造境、赏器、品茶、交友为内容的路径,隐约和明文人的茶道接上了脉。

所以,研究台湾,可以作为研究茶道的一个参考样本。但仅靠钻研台湾去寻找中国茶道是不够的,宋代流行的禅院的点茶方式通过日本僧侣的传播,一直在日本流传了下来。日本的宇治茶,是有明确谱系的,由在宋游学的僧人荣西禅师在天目山取种,之后带回日本,交给各处栽种。京都附近的高山寺的茶叶就此存活,后来又被宇治茶农移栽,成为今天日本最出名的茶叶产地。而宋点茶的方式,由荣西带回日本后,到了千利休时代,才逐渐结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禅宗思维和审美创造了一套茶道方式。千利休于1591年剖腹自杀,他死的那年也成为日本茶道确立的年份。

日本茶道之后的传承与中国不同,中国每出现一种新的饮茶方式,前朝的饮茶方式就被冲击消失,进而只留下少许痕迹。而保留了宋抹茶道饮用方式的日本茶道经千利休的孙子们和学生们的传播,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尽管后来也有明朝传过去的煎茶道在日本流行,可是也没有使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消失,它甚至还影响到建筑、庭院、服装和烹饪各个方面。现在日本按照千利休审美做出来的事物众多,利休栏杆、利休灰色、利休牡丹等等,去日本,寻找千利休的痕迹,事实上就可以找到茶道的日本变体。

今天的中国,还是按照明初的散茶方式在进行自己的茶道构建,人们翻阅古书,试图重新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茶道。但是以中国历史看,南北方的差异、物种的差异,包括气候的差异,都使茶道的面貌呈多元化。尤其以今日中国的交通和物流便利,众多丰富品种都可以罗列在一个饮茶者的面前:以往销往边疆和海外,带有唐代遗风的饼茶——普洱、黑茶和安茶,长江流域的绿茶,福建和台湾的乌龙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专门的饮用方式,更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但正因为这种多元,才使中国茶的饮用方式有了更多值得去探询的空间。

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两条路径,去追寻中国茶道的轨迹,期待能给今天想恢复茶道的茶人们以一份扎实的材料。

在历史中探寻茶道

首先我们向历史寻找茶道。根据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巴蜀先民们以其边缘的优势,将茶叶原料利用传统和制药技术结合起来,为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茶叶饮料,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心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饼茶的加工已经成熟,而且有采茶早晚之别,甚至已经有意识地去苛求泡茶的水质,并且有相配合的茶果,也有了饮茶礼仪。虽然饮茶局限于江南诸地,但是魏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创立期,与酝酿期的秦汉比,已经在短时间内成为可以与酒精饮料抗衡的最有影响力的饮料。

陆羽的《茶经》充分说明了唐时茶的流行。此书不仅使陆羽成为茶圣,更记载了完整的饮茶过程,包括茶树的天然性状、茶叶的采集、如何精制、茶具的使用和规制、泡茶法和饮用法。因为这本经典,使唐朝的饮茶脱离了早期不完善状态,成为风靡全国的饮料。当时的士人们以能辨别出陆羽所泡的茶为自豪。陆羽把饮茶从日常生活中提拔了出来,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

唐朝时候,饮用茶有严格的步骤,这些通过陆羽的《茶经》就可以复原,随着从法门寺等处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的存在,使唐代饮茶方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到了宋代,末茶饮用进入了黄金时代,按照冈仓天心的说法,茶饮不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成为自我实现的方式,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在永恒的变化中追寻永生。苏东坡甚至说:茶的至美至纯好像一个道德卫士,可以使他抵御堕落的侵蚀。除了文人阶层,宋代的禅院也大量饮用末茶,他们认定这种饮料可以帮助他们修行,这和唐代寺庙如出一辙,只不过,他们饮用的是散茶磨成末,并非用珍贵的团饼。这种方法直接流传到了日本,开启了日本的茶道之路。

尽管现在日本保存的主要抹茶道流派是以千利休为代表的千家流派,但是宋朝就传入的许多饮用茶的方式,还是可以在日本找到。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学长(校长)熊仓功夫告诉我,最开始流传到日本的团茶、砖茶可能被放弃了,因为可能不太适应岛国人民喜欢新鲜自然口味的习俗,但是散茶的绿色很快征服了日本。在静冈的东福寺,包括传说中荣西禅师的祖庭京都的建仁寺,都保留了传统自宋传入的饮茶方式,这些方式里,最能体现的是宋代僧人和文人是如何饮用末茶的。“没有士大夫阶层的繁文缛节,但还是能从这里面能展现宋时风貌,这绝对不是日本的发明。”

而包括工艺品、艺术品在内的大量与茶有关的宋器物,更是被大量进口。据专家考证,南宋时期,宁波、杭州和福州都是运输宋茶器的重要港口,其中数目最多的是龙泉窑。现今日本各大美术馆、寺庙中都藏有丰富的中国书画、陶瓷,许多都是当时流去的。最近打捞的韩国沉船“新安号”上有上万件瓷器,不少是日本各寺庙在中国定做的瓷器。所以,在日本既可以从活的各个流派中看到宋茶道依稀的影子,也可以从文物中去细细钻研宋茶道的精华。

到了明代,中国茶的饮用方法随着散茶流行进入了新时代,制茶不再繁杂,饮茶却发展出新的要求,以文人为主的阶层创造了紫砂壶为主的饮茶器具,改变了茶碗大小,推出了小很多的茶杯与茶盅。现在福建人还是沿用了明旧习,称茶杯为茶瓯。

文人重雅趣,于是把饮茶空间尽量雅致化,花木、盆景、雅石、茶果等要求均出现,茶道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而这套饮用方式尽管有了朝代的数次更迭,但是并没有死亡,无论在清代贵族阶层的社会生活图景中,还是民国时期江南人家的品饮中,都顽固地存在下来。因为饮用散茶的茶制没有改变,这套饮茶方式也没有改变,只不过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明人的雅致文化,所以喝得更粗枝大叶罢了。

我们希望能完整地呈现出中国茶道宋与明两个盛世的状态,所以通过专家约稿和专访的方式,对这部分作充分述说。

向现实中寻找:日本与台湾

在日本的古董市场上搜寻茶器,是台湾茶人30年前就发起的,现在大陆茶人步其后尘,纷纷去日本扫货。我们的追寻路线并不如此,光靠物质积累,很难完成茶道的积累,我们变化了自己的寻访方向,去寺庙,去千家流派,包括现在著名的茶人那里寻访,呈现了一部分日本茶道的现状,其实是为完成回答这个问题: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日本茶道如何自立,它对于今天中国茶道的借鉴意义。

我们采访了高山寺,这里是荣西带回茶种的分种地之一,现在是日本最古老、最著名的茶园,神奇的是,这里的茶园不用管理,只靠宇治的茶农每年六次来帮忙就可维持。这里的茶叶,现在是日本最重要的茶人的使用专利,基本不在市场流传,是最名贵的日本茶。这似乎再次验证了古老的中国茶道对外辐射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在京都寻访了各个千家流派,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弟子严格保持了他所传下的草庵茶道,虽然这是完全日本审美化的茶道,但其点茶方式,还是继承了宋茶道。熊仓功夫说,千利休在审美上,发展出日本自己的侘茶方式,将日本器物之美的概念推广到大众中,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点茶方式是日本的。“那里保存了大量的宋代点茶方式,还有宋代器物的翻版,并不是因为日本仿造了许多器物,这些器物就日本了,因为它的源流还在那里。”所以,当茶筅、建水、茶勺、水取等我们在宋代茶书中经常看到的名目以实物形态呈现的时候,中国茶道可借鉴的地方也就出现了。

除了茶器物,日本保存下来的大量茶室,包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创建的各个茶室都可以对中国茶道形成影响,环境的优美、饮茶时的心境、整个茶室空间的陈设,包括茶人应该如何插花,在日本都有固定的体系和完整的传承,我们采访了大量细节,不是希望国内茶人们照搬,而是希望这背后的美学观念和饮茶观念,可以影响到当下的国人。

除了日本,台湾地区是我们寻访的另一重要目的地。过去大陆茶人对台湾茶道多有误解,觉得是从日本抄袭的,事实绝非如此。台湾最初研习茶道的时候,并没有宗师可以寻找,他们的基础是潮汕工夫茶,那是明清茶道在中国边缘地区的留存。台湾茶人去日本寻找的是中国茶道的遗产,其中包括空间、茶具和喝茶的心境,明代大量出口日本的紫砂壶具轮珠大量回流台湾,成为茶人必备之物,而茶杯托等已经在大陆消失的茶具,也开始大量回购,重新出现在台湾茶人的茶席上。

这些是道具的完成,台湾茶人最大的努力,还在于他们努力翻阅中国古代茶书,寻找到自己的茶空间构造。一开始台湾的公共茶空间就走苏州园林风格,慢慢地,有舞台经验、画廊经验和深厚学养的茶人都进入改造过程中,使台湾呈现出多样化的、真正具备中国古老文化特点的新老茶空间。解致璋的清香斋、周瑜的紫藤庐、何健的冶堂、林炳辉的食养山房都是如此,结合了宋、明文人的审美,使它们已经成为台湾最具吸引力的新空间。拿食养山房为例,需要提前预订一个月,才能有机会去那里享受一杯茶。

台湾茶道的最大吸引力,在于这些茶道的钻研者都是文人出身,他们的兴趣在于建设台湾茶道,虽然现在以茶道为基业,但并不追求谋利,他们的风格影响了台湾茶界。在台湾,一位茶课老师,绝对不会出售茶具和茶叶给你,这是与目前大陆茶界的纷乱局面不同之处。

不过,台湾茶道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因为其基础,是以清香乌龙茶为根基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所钻研的泡法、器物的使用,很可能都只适合于那个体系,并不适应于大陆博大的茶叶世界。台湾茶道的钻研者之一李曙韵去年到大陆发展,因为她觉得,未来的茶道,还是会在大陆崛起,因为这里有丰厚空间。“无论是与茶有关的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都太广阔了。”她在大陆新开的茶空间还是叫“晚香”,想承载的是崭新变化中的大陆的茶道文化。

尾声:中国茶道的复兴?

曾经有学者研究过,日本茶道之所以留存,是因为日本人有恋物的习惯。因为国土资源的匮乏,所以在千利休时代人们就发现,无法在日本大规模使用“唐物”,也无法像丰臣秀吉一样用黄金去建造自己的茶室空间,而应该重新认识物,有意突出物的灵魂世界。千利休去世的时候,做了一柄竹茶勺送给他的弟子,这茶勺被取名为“泪”,物与人结合为一,迄今为止,许多日本茶道中人的器物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很多人一生中只使用一个茶碗。可是中国截然不同,我们并不珍惜自己的茶道具,总是随着饮茶方式的更迭而抛弃。

台湾茶人的做法是,开始重新建立对物的依赖。这种依赖,并不是去追寻古董,或者购买名物,你可以用自己的手和竹木碰撞,做一个茶匙,一柄茶则,甚至去烧一个自己的杯子,这种重新建立起来的对物的喜爱,可以使人们更深地进入到茶的世界,这是一个人与物不分离的世界。

但是仅有对物的依靠还是不够,喝茶并不是独自一人的世界,即使是明代茶人拒绝众饮的情况下,还是要求二三人对酌。台湾的紫藤庐主人周瑜发明了自己的“正静清圆”的茶道,他说:“这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对自然美学的体会实践,在闽南茶道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人格蕴涵的茶道。与日本的茶道‘和寂清静’相去甚远,我觉得这是很中国的茶道。”

周瑜对中国文化深入研究后觉得,中国茶道绝不应该照搬日本。就拿“寂”来说,他们要的是寂灭是佛教思想,中国茶道里其实没有这个东西。中国茶道,追求的是另一种愉悦,喝了茶,身体清了,精神松快了,茶友互相沟通,大家共同有机会享受这泡茶。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通过茶可以领悟到自然之美好,也能领悟到茶世界如何抵抗外界喧嚣,这是周瑜所追求的中国茶道境界。

事实上,每个茶人都可以创造中国自己的茶道。在日本,我们反复征询每一位茶人:中国的茶道能复兴吗?有两位的回答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是熊仓功夫,他说,日本茶道是从规矩到心,你每日要按时做各种事情,奉行茶道的时候要一丝不苟,最后可能修行成功,成就了自己的茶道。而中国正相反,中国茶道是从心到规矩,是心里想明白了,再随手做出各种动作,这个特别难。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可能复兴茶道,你们有大量的茶种、有无比丰富的茶器、有那么辉煌的历史,这个心的完成,只是时间的事情”。另一位回答我的,是京都建仁寺的方丈云林院宗硕,他说:“茶道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可能都是瞬间的,像你们唐、宋时期的茶道,我们的千利休茶道,但是樱花不也是这样吗?一年365天都不开放,只有10天灿烂无比。当然可以期待中国茶道的再次复兴,因为土壤在那里。”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墨江: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茶园》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雨花茶园”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