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英佩:冰岛茶的声誉和高度是历史铸就的

发布时间 : 2019-12-09
冰岛是绿茶 黑茶的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

【www.cy316.com - 冰岛是绿茶】

冰岛茶的声誉和高度是历史铸就的六十年前人们说冰岛茶指的就是扁岛老寨的茶,而今天冰岛是一个行政村即冰岛村委会,下辖5个自然村,冰岛、南迫、坝歪、糯伍、地界。从冰岛老寨俯瞰可看见山下的南勐河,南勐河发源于临沧南美乡,从冰岛进入双江地界,南勐河将勐库一分为二,勐库人将河两边的大山一边称东半山,一边称西半山。冰岛村委会所辖的坝歪、糯伍老寨,在南勐河东岸的山顶上,按勐库人的分法,它应属东半山;冰岛老寨、南迫、地界三个村在南勐河西岸,属邦马大雪山山脉,它应属于西半山。冰岛老寨在邦马山脉北段的半山腰上,过去,从南勐河边走老路到冰岛老寨,至少要爬40分钟的山,现在土公路已通到冰岛老寨,上冰岛已不难。冰岛村的傣族村民一直将自己居住的寨子称为“扁岛”或“丙岛”。傣语有两种译意,一为送青苔的地方,一为用竹篱笆做寨门的地方。冰岛现有52户人家,傣族有25户,拉祜族有5户,其余为汉族。傣族从勐卯(今瑞丽)迁来冰岛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1480年勐勐新一任傣族士司罕廷发上任时,冰岛(扁岛)村已存在。1485年罕廷发派冰岛傣族人去西冰岛老寨最大的一棵古茶树版纳取荼种,冰岛成为勐库第一个傣族种茶的村寨。一百年前冰岛村全是傣族,冰岛傣族多姓俸,姓俸的傣族与勐库坝子傣族寨中的上层贵族有亲戚关系,冰岛的傣族村民今天仍讲傣语。如从1485年去西双际纳引岽种算起,冰岛傣族种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勐勐土司统治时期,勐库许多村寨都来冰岛引过茶种,双江改土归流(1904年)之前,勐勐傣族土司向外送茶叶或茶籽都用冰岛的去送。冰岛一百年前是双江(勐勐)两个种茶的傣族村寨之另个是忙波),冰岛茶是傣族土司罕廷发派人引来的种,冰岛茶的地位很高,相当于勐勐傣族土司的专用茶,冰岛的茶园也相当于是勐勐土司的私庄茶园、贵族茶园。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库400多年。冰岛茶在勐勐土司的重视和关照下,清光绪年以前已经声名远播。冰岛茶为后来整个勐库茶享誉国内外起过很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冰岛去临沧勐托的古道冰岛的傣族人口清朝时期比现在多,冰岛在1904年以前就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佛寺,说明清朝时期冰岛村居住的傣族人户是很多的。汉人进冰岛定居是改土归流1904年以后的事,1949年以前冰岛有多少茶园现查不到资料记录,但53年和1954年云南的茶叶科技人员贡惠英、肖时英就进冰岛调查,1958年冰岛建起茶叶初制所说明当时冰岛茶叶产量是很高的,茶叶产量高才需建初制所,1950年至1958年冰岛没有增种过新茶园。冰岛离临沧的勐托不远,1949年以前冰岛人大多将茶背去勐托街卖,托街有博尚人门在那里收冰岛茶托有许多傣族,勐托的勐傣族专门喝冰岛茶冰岛的傣族村民说,土司统冰岛茶大多多成为私人藏品治时,冰岛的茶籽不能带出勐库未经土司同意其他寨子来要茶籽,多少由土司分配。从傣族村民的讲述可窥出,冰岛的茶园如同勐勐傣族土司的私产,冰岛荼籽调出调进得听土司的。勐库1904年以前由勐勐袋族司统洽,说勐库各个村寨都去冰岛引过或领过茶籽完全可信。从罕廷发起历任勐勐土司官都在大力推广茶叶种冰岛古茶园二百年前“腊丽扁岛沙好召法弄”冰岛好茶要敬献给勐勐大官植,因为改土归流以前勐库山区已经是村村寨寨都有茶园。冰岛荼园也是傣族土司的育种基地,傣族土司有责任有义务向各个村寨发送茶籽。但说冰岛傣族寨是勐库最早种茶的村寨就不可信,布朗族至少比傣族早定居勐库两千年,公弄一带的布朗族至少在唐代以前已在勐库山区种茶。冰岛作为双江古老的茶种输出地,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起就进入了国家各級荼科所的视线,冰岛茶种的优良品质一直被重视,省内外不少著名的茶叶专家都去过冰岛。云南省内的临沧、凤庆、云县、镇康、勐海等20多个县都引过冰岛的荼种,云南出口的红茶,获奖的普洱茶都有冰岛茶的贡献。冰岛曾经的勐勐土司的贵族茶园,明清时期勐勐的茶种培育基地,现已转变成为国家的茶叶良种培育基地、引种基地。冰岛茶经过几百年的培育优选,现已成为中国大叶种茶的最佳品种。冰岛老寨1950年以前已是茶园围村,1958年起为了提高产量,双江县对冰岛的古老茶园进行改造优选,经过几十年的改造选育,1949年以前的茶园现还留下100多亩,明代的母树还存二三株,这些古老茶树生长在寨村子旁边站在村民家门前就能看到。冰岛1958年以后又新种了六七百亩新的茶园,比起弄、大户赛等村寨来说,整个冰岛老寨的茶园不算太多,但因冰岛老寨入户是很多,每户人家拥有的茶地仍然可观。冰岛茶声誉很高,不愁销路,价格在勐库为最高,可与版纳易武茶,澜沧景迈茶价相比,冰岛茶价格高,但要买到还不容易。近几年不少广东、香港的茶老板为了能买到真正的冰岛茶,每年都亲赴冰岛村收茶。韩国人对冰岛古树茶追捧母女俩摘茶入迷,每年春茶刚发芽就进村驻守,当茶农采茶时便站在树下等着收鲜叶。冰岛茶几百年的历史底蕴不可小视,它对勐库对整个双江茶叶的拉动力,今天仍然是最大的,只要冰岛茶在,双江就永远是茶人们向往的地方。回眸历史,饮茶思人,勐勐土司罕廷发对冰岛茶、双江茶的历史贡献应予肯定。(未完,

cy316.Com精选阅读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冰岛坝歪茶区介绍


坝歪冰岛村委会还有两个寨子坝歪和糯伍在南勐河对岸的大山上,两个寨子与冰岛老寨隔着高山深谷对望,白天山两边寨子的人种地采茶相互都能看见,走拢说话却至少要4个小时。坝歪老寨和糯伍老寨不通公路,山道上时时听见马铃声,骡马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坝歪老寨2000坝歪拉祜族寨在大山上,属于搬迁寨,因为有茶年之前有50多户人家,由一个拉祜族园,部分村民又迁回来大寨和一个汉族小寨组成,2004年县里安排全寨搬迁下山,但两年后有10多户拉祜人又从山下新寨迁回山上老寨,山上的老寨有100多亩旱地,四五百亩茶园,这可能是拉祜人迁回老寨的主要原因。坝歪老寨120年前还是个纯粹的拉祜族寨,居住的全是拉祜族。汉人光绪末年才迁来坝歪,汉人从云县和临沧迁来,主要有张姓人家和纪姓人家,汉人建的寨子离拉祜人的寨子约1公里路。坝歪200年以上的古茶园几乎全在拉祜族寨如今留下的不下100亩,汉族寨四周也有100多亩老茶园,看上去茶树比拉祜寨的小得多,那是民国年间种的茶园,从两个寨子的茶园便可看出拉祜人早于汉人在坝歪种茶。坝歪在马鞍山也就是勐库人说的东半山的北头,离临沧勐托仅有3个小时的路程。在勐库所有的村寨中坝歪是离勐托最近的村寨,勐托100年前已有茶叶交易市场,汉人迁来坝歪无疑是奔着茶叶所来。1940年以前,勐托的商人每年都要来坝歪买茶,坝歪的汉人嫌上门收茶园太多拉祜人不愿迁走,又回来居住摘茶茶的勐托人收购价太低,就自己驮着茶跑勐托、跑博尚。拉祜人善于种茶却不善于经商,更不爱赶着马帮驮着茶叶去远方做买卖,他们一般都在家里等着外地商人来寨子里买茶或将茶叶卖给寨子里的汉人,这就为不怕出远门的汉人们留下了赚钱的机会,所以汉人们来坝歪没多少年便盖起了大坝歪的汉族小寨已无人居住房子。纪家寨的汉人们早已迁下山纪家寨的老屋现已坍塌,但从老屋的规模、房前的大石条、院坝仍可看出茶叶让后迁来的汉人们先富了起来。坝歪老寨海拔近2000米,又远离动库坝子,在勐库算是交通极不方便的村寨。但双江县政府1958年至1965年间仍然在坝歪老寨发展了二三百亩我家有“腊折玛”(我家有大茶树)拉祜族小女孩说我会“腊盆”(摘茶)茶园,可能因为坝歪一直没有茶叶初制所,茶园终究没能大规模发展起来。坝歪的茶园远远少于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但坝歪1980年以后再没有新种过棵茶树,所以坝歪老寨的茶是100%的纯勐库大叶种,而纯正勐库大叶种的原料在双江售价要高于其他品种。近几年每到收茶季节,买冰岛茶的茶商便在南勐河边等坝歪老寨的拉祜人背鲜叶下山。坝歪老寨有几百亩茶园,拉祜人是不会丢下老寨的,年轻人还买来了小型发电机安在溪沟旁要让老寨亮起来。看完坝歪的古茶园顺着小路往南行5公里,便到了另一个拉祜族寨糯伍老糯伍老寨2003年还住有35户人家,2004年双江县政府安排全寨搬迁至山下的公路边,政府拨款建起了糯伍新寨。寨子虽已搬迁,拉祜人到采茶的季节仍然回老寨采茶,糯伍还有五六十亩古茶园,茶树大小和坝歪老寨的差不多,应是和坝歪同一个年代所种。糯伍茶在勐库颇有名气,勐库的茶老板每年都派专人上糯伍老寨收鲜糯伍茶芽头亮,绒毫厚,回甘长,加之产量又少,其价格与冰岛老寨的不相上下,买纯正糯伍老寨的茶比买纯正冰岛老寨的茶更不容易。冰岛老寨有公路可通行,上糯伍老寨你得爬3个小时的大山。(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冰岛南迫茶区介绍


南迫六十年前人们说冰岛茶指的就是冰岛老寨的茶,而今天冰岛是一个行政村,即冰岛村委会。冰岛村委会下辖5个自然村,冰岛、南迫、坝歪、糯伍、地界。冰岛村委会是勐库最北端的一个村委会,与临沧南美乡接壤,发源于临沧南美的南勐河进入勐库后南迫拉祜族老寨在大山深处,已列为搬迁寨将勐库地理一分为二,河东面的山称为东半山,河西面的山称为西半山。南勐河从冰岛老寨山脚流过,冰岛村委会所辖的坝歪老寨、糯伍老寨在南勐河东岸的山顶上,按勐库人的分法,它应属于东半山;冰岛老寨、南迫、地界三个村在南勐河西岸的山上,应属于西半山。如果按行政辖区来分,将冰岛村委会所辖的五个自然村的茶都称为冰岛茶的话,则冰岛茶既有东半山的,也有西半山的,所以在买冰岛茶时一定要弄清是买冰岛老寨的,还是买冰岛村委会所辖地的。到勐库看古茶树,南迫老寨是一个不能忘掉的地方,勐库现存的南迫茶王树英姿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就在南迫老寨。南迫老寨离冰岛老寨约5公里,在冰岛老寨的山背面,站在冰岛老寨看不见南迫老寨,冰岛老寨下边的那个南迫寨称新南迫寨,是南迫老寨的搬迁寨。南迫老寨是个拉祜族寨,过去有70多户人家,因海拔太高,交通不便,2000年双江县政府决定南迫老寨整体搬迁至冰岛村下边的公路旁,但迁到新寨后部分拉祜人舍不得天下老寨的田地、核桃林和老茶园,又有10多户迁回了老寨。从冰岛村至南迫老寨无公路,只能走古道,路程约1个小时,要翻过山顶才看得见南迫老寨。南迫古茶树多,分布广,离老寨还有1公里便可看见森林里有连片的古茶园,来到老寨首先看到的便是赛头那几棵3人合围、5人合抱的柏树和大青树,那是拉祜人留的寨心树。一个寨子寨头有如此巨大的塞心树,这个寨子的历史就不会少于500年。南迫老寨由于是属于搬迁寨,政府没有在这里实施通水通电工程,老寨已迁过次,现老寨已没有一间像样的砖房,只有二三十间木板房和竹篱笆房,看上去像个原始部落,因已有10多户拉祜人迁回来定居,寨子里依然是炊烟缭绕,鸡鸣狗叫。没有电灯,每户木板房里都很暗,白天也烧着火塘,一是煮饭用,二是取光一亮。寨子旁边便是古茶园和古核桃林。寨子里的拉祜人已说不清这些古茶树和古核桃树是哪代人种下的,古核桃树有的已有这位拉祜女子很爱美,穿着自己缝制的服装10多米高,与古茶树交混生长在起,从两种树的树龄、形态和分布情况来分析,当年拉祜人在种茶树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种核桃,而且在勐库有个规律:几乎所有的拉祜族古寨都是既有古茶树也有古核桃树。而南迫的古核桃林是保存得最好的,看来500年前,茶叶、核桃都是拉祜人的常用食品。南迫有棵大茶王勐库人都知道,这棵人工栽培的大茶王就在拉南迫的这棵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其树围、树幅、树高在勐库排名第一祜人的菜园子里,拉祜人天天都看见它。大茶王有三层楼那么高,树固已超过3米,寨子里的拉祜人对茶王树不修不砍,任其生长。大茶王的树梢枝干上挂着一条条野藤,野藤上的叶片和茶树叶混缠在一起,整棵荼树浓密不透,人爬上树去便被遮盖。南迫老寨还有上百亩古茶园,寨子里的拉枯人吃不完,但因拉祜人加工技术不行,加工的干毛茶卖不起价,拉祜人大都将采下的鲜叶背去冰岛老寨卖。南迫的拉祜人说他们的古茶树最早是老祖宗从大森林里挖的小茶树苗来栽种的,大森林里长着许多茶树。从南迫留南迫的山上到处可见古茶树下的10来棵特大的古茶树来看,无论树高、树围都超过冰岛村的。南迫是拉祜族又古寨,冰岛过去是傣族寨,拉祜族比傣族早进双江,拉祜族在双江种茶的时间应早于傣族,南迫老寨的那两棵大茶王看上去比勐海南糯山800年的茶王树还大,所以南迫拉祜人种荼就不可能始于冰岛引种,在冰岛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引茶种之前,南迫的拉祜人已在种茶或者是南迫已有茶树,在拉祜人迁入南迫之前不知是否还有布朗族在南迫居住过。离南迫老寨5公里还有一个拉祜族寨——地界老寨,地界老寨原有60多户人家,也因交通不便又靠近原始森林,2004南迫寨子边的古茶树年双江县政府安排整个寨子迁到公路边 但到2007年又有10多户拉祜人迁回老寨。地界老寨有五六十亩古茶园,拉祜人每年 可摘1000多公斤鲜叶卖给冰岛村的茶商。 2008年双江荼叶价格跌到低谷,但地界的 古茶树鲜叶仍可卖到10多元1斤,拉祜人 说这是老祖宗留给他们的钱。(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四)


上改心拉祜人的第三次大起义再次震惊缅宁和省城,缅宁的清军不知该如何行动,这时缅宁团练彭锟自告奋勇率兵出征上改心,彭锟这已是第二次进上改心围剿拉祜族起义军。彭锟是缅宁(临沧)人,对上改心和整个勐勐的情况非常熟悉,彭锟分路出兵,又买通下改心(澜沧县境内)的拉祜族头人,使上改心失去援兵,彭锟很快就击溃上改心的起义军,将誓不投降的起义军首领张朝文、罗扎布及几十个起义军骨干杀害,将逃脱的另一个起义军主要首领李三民追至缅甸境内,上改心对勐勐(双江)进行全面改土归流的策划人、执行人——彭锟(忙糯、大文)一带拉祜人的第三次起义再被彭锟剿灭,这是1903年4月的事。

彭锟平息了拉祜族的第三次起义后,云贵总督任命彭锟为驻防勐勐的管带官,彭锟带兵驻扎在了勐勐的四排山那赛营盘(今沙河乡营盘村),这里离耿马、沧源、澜沧都很近,驻扎在营盘可扼控四地。彭锟驻扎营盘后随即就上书云贵总督对勐勐进行全面的改土归流。彭锟已看出勐勐傣族土司政权的腐败、没落无能,勐勐傣族土司在山区各个民族中已无威信,失去号召力、凝聚力,已无能力再统治其他民族。要使拉祜族、佤族不再起义,只有进行改土归流,进一步削弱傣族土司的权力。在彭锟的策划下,勐勐故地(今双江县全境)一分为三,今勐库全境和邦木、邦协、营盘从勐勐土司的辖地中划出来,在营盘设立四排山巡检负责管理勐库、邦木、邦协的事。上改心仍隶属镇边厅(澜沧),勐勐土司所在的勐勐坝子的傣族寨仍由傣族土司管辖,但彭锟又在勐勐坝子设屯门驻兵,这样一划分,勐库全境和西半山、东半山、四排山全由彭锟亲自管辖,勐勐傣族土司再一次失地,能管的地盘仅剩勐勐坝子那几个傣族村寨了,统治勐勐地达400多年的罕氏傣族土司自此走下政治舞台,再也没有向清政府上奏文的权力。

1904年以后双江进入了另一个历史阶段,彭锟驻扎双江,社会形势平稳下来,彭锟开始推行一系列安抚夷民发展经济的措施,从《双江县志》和其他双江县文史资料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彭锟彭锟在营盘发展的茶园(藤条茶采培法虽然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但他也做过不少有利于边疆稳定、发展民生的实事。彭锟自小在缅宁(临沧)长大,比那些从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来的流官们更懂边疆民情,他清楚拉祜族、佤族不断起义的原因,他懂得朝廷利益、地区利益、民族利益都要兼顾。

上改心第三次起义平息后,彭锟马上下令招抚迁逃夷民,让迁逃夷民回寨安居,发给夷民盐巴、粮种、茶籽,劝导夷民恢复生产,打击汉人放高利贷,推行开街市促交易,号召山区夷民多开荒地、多种茶,至今双江山区不少村寨还在流传彭大人发盐巴、发茶籽的故事。邦丙岔箐人去四排山(邦木、邦协、营盘带)引过茶籽,大文梁子寨拉祜头人李发科也去邦木引过茶籽。如果说1904年以前对双江(勐勐)茶业最有贡献的推动者、倡导者、领导者是罕廷发,那么1904年至1950年双江茶业最大的推动者、倡导者、最有贡献的人应是彭锟。彭锟摄政双江二十年后双江就成为云南声名很高的产茶大县。1930年前后勐库茶已能和易武茶、佛海茶比肩同价,这其中彭锟有很大贡献。有史料可查,彭锟执掌双江时从1908年至1923年先后有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腾冲的官方和绅民到勐库引过茶种。勐库在民国初期成为云南最大的茶籽引种地,勐库茶在民国初年享誉省内外,彭锟功不可没。

彭锟对双江茶业有影响,彭锟对双江清末民初这段历史也有很大影响。

彭锟长期生活在边疆,熟知当地的社会状况。彭锟深感部落民族只知服从其卡些和酋长,不知国家、政府、政令、法规为何物,要使他们识大局顾大体,必须办教育开其心智、教其文明,使其明理懂法。彭锟驻扎四排山营盘后不久,就开始在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寨子开办蒙童小学、土民小学,普及汉文化教育,开启民智,陶养顺民性情。

在彭锟武压文治、恩威并施的策举下,勐勐改土归流成功,闹了100多年起义的拉祜族和佤族,服其威,感其德,誓不再叛。这其后,双江40多年无战事。没有了战乱,经济发展才有好环境。彭锟掌控双江时,忙糯、大文、邦丙、岔箐等百年战区开始重新种茶。上改心很快就成为勐勐故地新的大茶区,勐库老茶区又迁进大量汉人,东半山、西半山又新建茶园几千亩,彭锟时代所种的茶园,今天在双江县各个老寨子都能看到,按临沧人彭桂萼1935年写的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二)


从1480年罕廷发管理勐勐到1795年(清乾500多年前傣族土司罕廷法将佛教带隆末年)的300多年间,勐勐地方安宁,各民族入勐勐地方和睦相处,勐勐地从荒走向文明兴旺。竿官记载:当时的动动城建筑为丽、房屋挨连、人口数千腊人(布朗人)、缅人(拉祜人)、阿佤人(佤族人每隔五天就来动勐城赶摆勐勐城佛寺香烟袅袅信佛的各族民众都来佛寺敬献结南勐河是勐勐人的母亲河条、鲜花。在勐勐土司的引导下,勐勐山区的布朗族寨、佤族寨也建起了佛寺(缅寺),男子从少年时代就进佛寺学傣文、读佛经,在佛教的熏陶下他们懂规矩守章法。勐勐的土司官用佛教教化了一方民众,民众恭顺而勤劳,勐勐地佛教兴盛300年,地方安宁无战事。罕廷发是勐勐兴盛的奠基人,罕廷发是勐勐人应该记住的好官。

说双江的茶叶不能忘了罕廷发,他是双江大茶业的首位规划者、奠基人。罕廷发上任的第五年即1485年就派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在扁岛(冰岛)栽种。从动库现存的古茶园来看,应该说从罕廷发开始,管理勐勐的傣族土司官就直在鼓励、领导、推动勐勐山区各村寨种茶。茶叶在一百五十年前有货币的功能,什么物品都可以换到,茶叶给勐勐地的人带来过许多福祉。

勐地是傣族土司管理,但勐勐地人口最多的民族不是傣族而是拉祜族,拉族比川来的楼族早进双江几十年。双江96%的土地都是大山,拉祜族人双江后定居在森林密布的高寒山区。当时拉祜族社会发展程度较低,还处于半游猎半农耕的阶段,还没有从原始公社中完全走出来;另一方面明代以前迁人动动的拉族还不多,拉枯族虽比麓川(今德宏瑞丽一带)来的傣族早进勐勐,但却有成为勐勐的统治民族。拉族还入双江后,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到清嘉庆初年人口已增加几倍

社会经济进步了很多,农耕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每个村寨都有了大量的梯田,原始公社的社会形态已不明显,部落联盟已经形成,生产力提高,实力增强,人口已超过傣族,居住的地域比傣族大得多,强盛起来的拉祜族有了更高的政治要求,他们不愿再服从勐勐傣族土司的管理。

从大环境来看,清嘉庆年间,澜沧江东岸早已改土归流,成立了普洱府,流官掌权,原土司政权下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经分解,地主经济已经形成,与普洱府辖地隔江对望的就是勐勐地的忙糯和大文,忙糯和大文的拉祜人早已知道,江对岸的傣族土司政权已经被改土归流,傣族土司们已没有什么权力,另一方面忙糯、大文紧靠澜沧江,已有不少汉人落籍。

忙糯、大文一直是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拉祜族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田地,在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山林土地归土司所有,拉祜人开地种地都要纳赋税,封建领主的经济制度束缚着拉祜人,拉祜人要求民族独立,自己管自己的事。

傣族土司政权是中央朝廷授封的,土司要负责向朝廷纳贡交税,朝廷不断下令清查田亩增加税收,傣族土司又将各种税赋转嫁给他所统治的各个民族,此时的勐勐土司不思改进,不关注拉祜人的困苦与要求,他们已不如他们的先祖罕廷发,勐勐土司正在走向衰落,勐勐地方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积怨越来越深。

顺宁府、缅宁厅的流官们又偏袒勐勐土司,勐勐地民族矛盾面临激化,流籍的汉人插进来了,为拉祜人出谋划策,对山外的事知道得很少的拉祜人决定起义脱离勐勐土司的管辖,要攻打支持勐勐土司的缅宁厅、顺宁府。(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三)


清嘉庆四年(1799年)勐勐地澜沧江边的忙糯、大文的拉祜族举行起义,几个寨子的拉祜人全部参加起义马上遭到了清军的压,拉祜人伤亡惨重,拉祜族起义组织者被杀头,汉人领导者被招安投降,勐勐地的拉祜族和傣族之间的矛盾更深。

拉祜族的第一次起义被史书上称的倮黑大山是拉祜人的主要聚居地清政府镇压,拉祜人的政治要求没有实现,拉祜人仍然不断举事,大闹小闹连年不断。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也感到勐勐傣族土司已统治不了忙糯、坝卡(大文)的拉祜人,为了缓和矛盾,将勐勐地的忙糯、坝卡(大文)即史书上说的倮黑山从勐勐傣族土司管辖地上划出来,划给缅宁厅管辖,由缅宁厅的流官们来直接治理,并将忙糯、坝卡(大文)合并起来改其地名为上改心,忙糯、坝卡从此又称改心地,勐勐傣族土司的辖地从1813年起就少了一大片。

忙糯、坝卡(大文)的拉祜人终于脱离了勐勐傣族土司300多年的统治,转由缅宁厅的流官们(主要是汉族人和满族人)来统管。上改心(忙糯、坝卡)虽然脱离了勐勐傣族土司的管辖,但拉祜人的理想愿望并没有实现,不但没有实现民族自治,税赋皇粮比勐勐土司时代更高更重。流官们维护的是朝廷的利益,流官们最关注的最擅长的就是清查田亩、审计算账、催缴钱粮,上改心的拉祜人深感流官统治下压迫更重,日子更苦,更无自由可言。

拉祜族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民族,拉祜族是氏羌后裔,唐代初年从青藏高原迁入云南,拉祜族原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常迁徙的民族,元朝末年进入双江时还处于氏族公社的社会形态,到清代才进入部落联盟的社会形态,这些从迁徙游猎转入定居农耕不久的拉袖人对国家这个概念是陌生的,拉祜人还保持着游牧时代的古老观念,他们认为,山川|土地是上天给的,水田旱地是自己开的,为何还要上皇粮交田亩税?

上改心的拉祜人长期封闭,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又快,他们并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农耕收入仅仅够糊口而已,无法承受缅宁厅的流官们索要的繁重税赋。1881年上改心的拉祜人又举行起义,这次起义持续了7年,上改心(今忙糯、大文)成了拉祜人的割据区、根据地、大营盘。

云贵总督岂能让拉祜人长期闹下去,1887年云贵总督岑毓英调集上万的清兵围剿上改心,缅宁团练彭锟随清军进入上改心围剿起义军,彭锟谋术颇深,采用离间法分化瓦解了上万的拉祜族起义军,将起义军首领张秉权、张登发、杨定国等杀害,摧毁了张秉权、张登发私设的倮黑衙门,随即又用剿抚兼施手段稳住了局势。此次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再次改变澜沧江沿线的行政区域,新设了镇边厅(今澜沧县),将不愿归服缅宁厅的上改心从缅宁厅划出来又划归镇边厅,并在忙糯街上设了巡检,说是为了捕盗捉匪,其实是监视拉祜人的日常聚会和串联活动。

上改心的拉祜人遭到第二次残酷镇压,生活更加悲惨,地位更加低下,勐勐坝子的傣族土司有点幸灾乐祸,更不尊重拉祜族,他们已不像他们的先祖罕廷发那样仁慈为上,爱民如子。

光绪二十九年一月(1903年1月),两位拉祜族村民在勐勐坝街上卖柴火时与一帮傣族贵族青年发生冲突,在冲突中拉祜族村民被打死,此事成为引发拉祜人再起义的导火线。上改心大坟山(今大文)的拉祜族头人李三民、张朝文联合佤族攻打勐勐坝和勐库坝的傣族村寨,两个坝子的傣族土司府邸被烧,傣族寨的房屋、寺庙几乎毁尽,勐勐城几百年间建起的辉煌建筑化为灰烬,勐勐傣族土司为自己的骄横跋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一)


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

云南是2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这片土地上有30多以际个民族自治县,其中有一个以四个少数民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这就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这个很表意的地名,一听便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地方一定与两条江联系。双江全国唯一的由四个主体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县名副其实,双江确与两条江依连:澜沧江在其东面,是双江县与景谷县的分界线;小黑江在其南面,为双江县与澜沧县的隔界江。两江为双江,双江地名便因此而得。

双江之水流了千亘万古,而双江作为县名其实只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个汉化县名。在此之前,双江不叫双江,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勐勐。勐勐为民族语,对云南民族语稍有了解的人一听就知道是个傣语地名,说明这个地方历史上与傣族有关。1904年以前傣族土司曾经统辖过双江(勐勐),双江的历史与傣族不可分割。

傣族进入双江定居,是元朝末年1358年的事,傣族未进双江之前,双江称濮满地,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居住。

傣族土司政权对双江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说双江的茶叶,勐勐傣族土司政权是个必须要说的话题。

傣族是云南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有多个分支,双江的傣族求自麓川(又称勐卯,今德宏州瑞丽一带)。飑川傣族政校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曾经是

云南最强大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1358年麓傣族首领思我南省少民汉法率领军队和部分平民从勐卯(今瑞丽)经过耿马翻过动句一察邦马大雪山进入了双江,这队人马中有小部分傣族留了下来,分别定居在南勐河上游今冰岛村下边的河谷和南勐河中游的勐库坝子。傣族有顺水而居顺水而迁的习俗,1381年定居在勐库坝子的部分傣族又顺着南勐河而下迁到了今双江县城南勐河西岸建立了一个新寨,取名为允景庄,也称勐景庄。这些元末明初定居在双江的傣族当时由耿马傣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勐(双江)400多年族官统管,此时元朝已经崩溃对云南政局早已失控,明朝军队还没有进入云南以思伦法为首的麓川|傣族政权已控制了半个云南,麓川|政权(果占壁)所占的地盘包括今云南德宏、保山、临沧、元江、大理以及缅甸的一部分,这是1383年前后的事。

强大的麓川傣族政权震慑着明中央朝廷,朱元璋岂能让麓川政权坐大,1383年明朝军队开进云南,明军遇到的最大的抵抗力量便是麓川|军队,1387年思伦法的军队与明军于景东、元江、新平一带的哀牢山地区展开大战,思伦法部战败,一部分傣族军民跟随思伦法退回澜沧江西岸,又一批傣族民众和兵士进入双江,驻扎在今双江坝子南勐河东岸,他们也建了一个寨子取名叫勐允养。勐允养的傣族人是从澜沧冮东岸景谷退回来的,建寨初期勐允养归勐谷(景谷)傣族首领管辖。

1472年闹了几十年的麓川叛乱平息下来,勐谷(景谷)傣族官将原来属于自己管的勐允养送给了耿马傣族官去管。耿马傣族官为了让南勐河两岸的傣族人和睦相处,将勐景庄与勐允养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大勐并给白象寺记载着麓川之战后修族人迁居双江的历史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一动动,意为

两个大寨子合起来的地方。勐勐这个地名从此诞 生,用傣语读起来很好听,很亲和很柔软。这个地名沿用至今,今双江县城所在地仍叫勐勐,已有538年历史了。

明中央朝廷承认耿马的傣族土司政权,1479公想地年耿马的傣族土司官派他的亲戚罕俊发来管理勐双江布朗族、佤族都会织的棉毯,勐,从此罕家便开始统治勐勐,直到1904年。此工艺是两千年前古哀牢国时期已有的纺织技术。

第一位勐勐官罕俊发上任不到一年就去世,1480年第二任勐勐官罕廷发上任。罕廷发是耿马土司官的侄子,他上任之前曾去缅甸景栋学习过佛教,他到勐勐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景栋请佛爷,取经书。罕廷发通过传布佛教,用政教合一的方式将早已定居在南勐河两岸山区的布朗族、佤族、拉祜族统一起来,今天双江的地界基本就是罕廷发时代定下的,从罕勐勐古城的缅寺(佛寺)廷发开始,勐勐罕家管辖的地方都称为勐勐地。

勐勐地罕氏家族效忠明朝廷。1599年,罕官劝降了反叛明中央朝廷的大勐麻(今云县)土司官。明中央朝廷论功授封罕廷发之孙罕竞为土巡检,封认罕氏家族为勐勐地方世袭土司官,从此以后勐勐土司官便和耿马土司官平起平坐,不再是耿马土司的属官《明史》记载:“顺宁附近有三勐,勐勐、勐撒(耿马)、勐缅(临沧),勐勐最强,部落万人。(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五)


还有一个资料也可证实彭锟曾大力倡导种茶:1941年西南联大学生陈珍琼在写毕业论文说云南茶时,专门提到彭锟(彭耀南)清朝末年在勐库大力倡导种茶,这位西南联大的学生并没有到过勐库,他应该是在昆明收集到的资料。

勐库茶至少在1925年左右已开始在云南引领潮头,强势亮相,已能和佛海茶、易武茶比肩了。大理的茶商们为勐库茶振名作出过很大贡献。大理有个闻名省内外的大商号“永昌祥”,它是云南沱茶的最大制造商。早在1920年永昌祥就有了制沱茶的配料秘方,永昌祥的沱茶每个重9两2钱,其中60%为勐库原料,勐库原料的芽尖多少,一芽二叶多少都有比例。永昌祥每年派人到博尚、勐库收勐库藤条茶芽头肥硕,是做沱茶的上等原料原料,永昌祥的沱茶红遍国内外。在四川、西藏能喝到永昌祥的沱茶就是有面子,玩的就是那个“勐库味道”。永昌祥沱茶的秘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才传出来,最受益的便是后来的下关茶厂。

1939年中茶公司的冯绍裘在顺宁(凤庆)办茶厂,每逢茶叶上市就派人去博尚收勐库茶,冯绍裘为了得到真正的勐库茶,还购买勐库茶籽作为厂里育苗之用,这些都有档案可查。

民国时期昆明文庙对面有条巷子是专门批发茶叶的地方,云南各地的茶商都在那里设号卖荼,勐库茶的价格和易武茶、佛海茶价格一样高。时至今日,大理、下关80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大理、下关喝茶的人没有谁不知道勐库茶。

1940年双江年产茶已超过11000但,而当时双江县人口不到六万,双江县土地面积292平方公里,不到景谷县的1/3,不到勐海县的1/2,只有顺宝县的60%不及六大茶山(易武、象明、攸乐)的总面积,从双江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双江1940年时人均拥有的茶园面积和人均茶产量在云南省要名列前三名。

双江1936年产茶已超过1万担,但1939年民国政府建机械化茶厂将厂址定在顺宁(凤庆)而没有定在双江,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其一,从地理与交通来看,双江实在没有优势,双江不像勐海和易武靠近边境线,借道出海方便双江离当时的云南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很远,马帮七天还走不到。双山区面积占96%,两条大山脉邦马山与马鞍山海拔都超过3千米,两条大山脉一东一西、一左一右如双江邦马大山天障般屏挡着双江,直到今天云南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已密如蛛网仍伸不进双江。双江只有两个小坝子,勐库和勐勐,这两个坝子1950年以前为瘴疫高发区,居住人口非常少。

其二,双江1904年才改土归流,19399年以前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人口多,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各个民族各说各的语言,各信各的宗教,民族起义才平息了30来年,各民族之间有什么事除了彭四叫以外谁都摆不平。而主要茶区勐库的东半山、西半半山汉人较多,汉人们互不买账,各行各的政,各拉各的帮,选个镇长都能当一年,东西两半山要轮流坐庄。彭锟的儿子彭四是双江的实力人物,彭家的家」比县保安队的人还多,县政府形同虚设,历任县长都惧怕彭氏兄弟,任何政令彭氏兄弟不点头就实行不了。云南省政府主席无论是龙云还是卢汉都拿这个地方奈何不得。双江1949年以前没有一个省府大员去过,南京、重庆方面的人更不敢落脚这个地方。

其三,双江社会治安不好,匪祸不断,直到1950年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彭四、彭五住的营盘街外,双江几乎所有的汉人寨都被抢过或烧过,这块政局复杂、民风不开、匪祸不断的地方,冯少裘、吴国英、唐庆阳等若来此办厂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不说,弄不好连茶厂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都难保障。

我们回过头来看凤庆,凤庆那个地方,时称顺宁,明朝洪武年间已有大量汉人迁入,明代中期已改土归流,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汉文化传播较早的地方。明万历三十四年已有文庙、学宫,清雍正年间已有书院,同治十三年已有两广会馆,光绪年间建成两湖会馆、川黔会馆、江西会馆、太和会馆。1908年已有新式中学,1912年开办女子小学,1922年已有商会,1928年已设有警察凤庆鲁史镇局,1937年顺宁人段显文当上国大代表还见过蒋介石。1939年以前顺宁已有子弟去日本、美国、俄国留过学,还有子弟毕业或就读于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华西大学、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

从人口来看,1939年顺宁人口已超过10万,汉族人口占多数。

从交通来看,顺宁离滇缅公路仅有3天的路程,民国政府正在计划修建的滇缅铁路从顺宁通过。

茶叶方面,1939年顺宁年产茶超过8000担,已接近双江。

1939年,富滇银行已在顺宁设办事处。再看双江与顺宁(凤庆)的历史落差和其他方面的比较:言窗酸么R全1员生合别顺宁(凤庆)茶厂顺宁茶厂首批技术员和员工

清嘉庆四年(1799年)双江拉祜族举行起义,光绪七年(1881年)拉祜族再次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拉祜族、佤族举行第三次起义,1904年双江进行改土归流,废黜土司制度。1904年始办蒙童小学、土民小学。1927年成立县(省政府正式批准为1929年),1936年双江开办简易师范,1943年双江成立初级中学,至1949年双江还没有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1940年双江已有茶园20000,1949年双江还没有一个商号,1950年双江还没有银行。

看看顺宁与双江1949年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各方面的差异,我们就能明白民国政府1939年为何将机械化茶厂建在顺宁(凤庆)而没有建在双江,双江为何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顺宁(凤庆)建起了机械化茶厂,让民国初年已经崛起的双江在其后的40年里降格成了云南各大茶厂的原料供应地,在茶叶包装纸上见不到双江、勐库的字样。(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大户赛茶区


大户赛的拉祜族新寨

从公弄村委会的豆腐寨顺着土公路往上盘行约5公里就来到勐库的又一个古茶村——大户赛。大户赛这个地名比起小户赛、中户赛(豆腐寨)来说知道的人就多得多,自1998年邦马大雪山那片野生大茶林和那棵世界茶王被媒体报道以来,大户赛这个地方就常常有专家学者、各种媒体光顾。要去考察邦马大雪山那片野生大茶林和那棵世界茶王最佳的选择路线就是从太户赛进去。大户赛海拔比公弄大寨和豆腐寨还要高,在勐库西半山中它的海拔高度仅次于公弄的三家村。

大户赛现有150多户人家,有拉祜族和汉族,拉祜族有60多户,其余为汉族。汉族集中住上边的梁子,拉祜族则集中住下边的洼子,汉族寨与拉祜族寨炊烟相望,相距约半公里路。

佤族和拉祜族是大户赛早期的住民,拉祜族至少300年前已在大户赛种茶,大户赛的拉祜族寨还保存有五六十亩汉人没迁来时就已种下的茶园。汉族迁来大户赛约有150年左右,清咸丰年间大理杜文秀起义,战事延及巍山、凤庆、临沧等

地,这场战乱持续十来年,战区大量汉族迁入双江。大户赛的汉族村民还记得,李家从临沧迁来,张家、李家从大理迁来汉人们刚来时是住窝棚帮拉祜人做农活得到拉祜族卡些(村长)同意后才在拉祜族赛上边盖房定居住下。汉人有手艺,技能多,他们会烤酒,会做豆腐,会酿酱油,还种出一些拉祜族和佤族从没吃过的蔬菜,会算账的汉人们用一瓶瓶酒、一瓶瓶酱油与佤族和拉祜族进行土地、茶园的交换,汉人们很快就有了田地、茶树。酒大户赛拉祜族老寨(河边寨)的古茶树香醉人又迷人,佤族和拉祜族因喝酒上瘾而渐渐失去一块块田地、一片片茶园。

清同治年间,滇西大理地区战乱结束,光绪初年从滇南通往滇西的商道再通,大理人、巍山人、临沧博尚人又奔来勐库收荼叶,大户赛的汉人们开始在远离寨子的山坡上开地种茶。1904年彭锟对双江进行改土归流后,傣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等对汉人已没有管理权和制约权,土地买卖和开垦更为自由,汉人在大户赛开出大片大片的土地种茶。大户赛现在留下来的光绪末年民国初年的茶园至少还有500亩,全是汉人开的茶园,离汉族寨很近。大户赛汉族寨70岁以上的老人们还能说出哪块叫李家茶园,哪块叫张家茶园,这些100年左右的茶园全是按满天星顺坡栽的方法栽种,虽然这些茶园现已被矮化改造过,但由于根部和主干较粗,一看便知是老茶园。

大户赛保留得最好的古茶园在拉祜族居住的河边寨,大户赛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茶大部分都在这里,这露态天

片古茶园约有五六十亩,不知为什么没有被矮化,长得枝干高粗,叶亮浓绿。茶树树围大多在90厘米至110厘米之间,拉祜人说这片茶园是他们的先祖们种下的,有多少年已说不上来,连70多岁的老人都3)说不上来是哪代先祖种的,说明这片茶园已是上数六代、七代的事了。双江改土归流以后,大户赛有一半的拉祜人迁走,而这片茶园也让一半的拉祜人留了下来。

民国初年基督教传进双江,美国传教大户赛的古茶树士进入勐库。民国二十年代小户赛已有基督教堂,大户赛的拉祜人每个礼拜日都去小户赛做礼拜,唱圣经歌。1949年以前大户赛的拉祜人汉话讲得不好,英文版的圣经歌却唱得很流利,大户赛的拉祜族自住一寨,没有和汉族杂居并寨,保留下来不少拉祜族传统,至今大户赛的拉祜族依然讲拉祜话,爱喝烤茶,妇女们爱穿拉祜族服装。

清朝末年大户赛已有汉族20多户,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后,公弄、大户赛换由汉族官员来管理,迁入的汉人又增加,1904年至1927年彭锟在双江推动种茶,这一时期双江茶叶发展形势非常好,各个村寨茶园增加,做茶叶生意的多起来,大户赛的汉人们和小户赛、懂过、邦骂的汉人们相约一起组成马帮跑博尚、跑缅甸,费家、李家卖茶赚了钱最先盖起了大房屋。

大户赛的毛茶与西半山其它村寨的有点不同,题干后乌乌润光亮,勐库人称之为大黑叶泡出河边寨是拉祜寨有许多古茶树期茶汤明黄透亮,民国时是商人最爱买大户赛的茶。

大户赛的汉人在民国时期去过缅甸、博尚的不少,如今还健在的只有赵国祥。赵国祥在勐库颇有名,知道他的人不少,赵国祥今年已85岁,性格乐观,身体硬朗,走路稳健,年轻时的英武之气犹存可见,赵国祥14岁开始走马帮,20岁便当上小锅头。赵国祥1949年以前跟着公弄的黄子树去过博尚、景谷、缅甸,还帮营盘的彭四驮过大烟,小驳枪、机枪都用过。赵国祥跑过的地方多,对勐库茶当年在外边的影响及名气记忆犹新,赵国祥说,勐库茶新中国成立前名气就大得很,博尚街价格最高80多岁的赵国祥依然保持着赶马人的气质的茶就是勐库荼。下关的商人最喜欢勐库茶,每年春茶上市,下关的老板要先让勐库茶进了下关以后才让其他地方的茶进下关。我们驮出去的是散茶,下关人买去压成沱茶,那沱荼表面的芽很亮很好看。

赵国祥是大户赛年纪最大的老人,他对在公弄当了10年区长的黄子树有很深的印象。赵国祥说,黄子树脾气好,不骂人,黄子树会讲布朗话、拉祜话、佤族话,和各个民族的村民都处得好,他的那位太太一点架子都没有,对人很客气,不管谁去她家里,她都要留你吃饭,赵国祥毫不掩饰地总是夸黄子树和他的太太。看来普通百姓对地方官的评价是不论时代、政治、党派的,只凭自己的感觉说话。

大户赛在1949年时已是勐库的主要产茶村。双江新中国成立后,大户赛的茶叶优势很快被关注,1954年云南省茶叶公司的领导彭承鉴和刚从茶叶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贡惠英、肖时英就进大户赛考察,为大户赛茶叶的改造、发展作规划,1957年大户赛建起了荼叶初制所,从凤庆来的技术员开始教农户做红茶。大户赛的汉人在民国时期大多读过几年书,有文化学什么都来得快,二三年的功夫大户赛人做的红茶其品质在勐库就名列前茅,在其后的30年里大户赛红禁直由外贸站收去供出口。

大户赛水田不多,茶叶是主要产业,茶园面积大茶叶产量大,大户赛村又坐落在高山上,离勐库坝子有20多公里,路况不好,上大户赛收荼的老板很少。可多年来大户赛的茶却少有积压,有个叫张华的大户赛人每年都将大户赛的茶一车一车地拉出大山。

张华出生在大户赛,自小在茶林里长大,10多岁便跟着茶叶推广站的技术员学做茶。改革开放以后,别人去跑运输、搞建筑,而他选择了办禁厂大户赛人张华已是勐库有名的企业家他爱他的家乡,他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大户赛,知道大户赛的茶,让大户赛的茶走得更远,不让茶囤在山上。1998年张华自筹资金在勐库办起了精制茶厂,他的红茶、绿茶、七子饼茶,在广州、北京、西安、内蒙古等地颇受欢迎,大户赛这大富赛富个地名也随着他的茶传扬四方。

太户赛是双江具上个世纪50年代就划定的重点茶叶发展区,1958年起(大言大富赛年年都在新植茶树,大户赛到底有多少茶园很难说得准,大户赛可采摘的茶园一头连公弄的三家村、豆腐寨,一头接懂过地界,几个山头翠翠绿绿全是园,要将大户赛的茶园走完得从太阳出来走到夕阳下山,要将大户赛的村寨风光和荼园景色一眼览尽,得去与大户赛遥相对望的懂过大寨眺望。(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藤条茶之美


在双江县勐库镇及沙河乡、忙糯乡许多村寨的老茶地里可看到一种形态奇特的茶树,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般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

藤条茶要经过多年细心的采留、修整、培养才能长成。每年春茶发后,将每根枝条尖端发出的新芽只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边留两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每根枝条每年向上伸3~4寸,10至20年后,伸长的茶树枝又细又长,形似藤条。年岁越久藤条越长,又细又长的藤条弯来绕去再加上人工塑型,形成蓬网状,茶芽发出时长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顶端,一根藤条上只有两个芽,每个芽头都圆实肥硕,茶农采摘时只采一芽一叶,留下一芽第二轮再发再摘。这种留采法单产很低,但采下来的鲜叶很嫩很规整,无老梗老叶,晒干后一个个芽头茸毛厚密,颜色银亮。做成七子饼,饼面银光闪烁,做成沱茶,外表尽嵌银丝,美伦至极,人见人爱。

大叶种茶的王者之地——勐库东半山西半山是历史茶区

勐库的地形为两山夹一河一坝,两山指邦马山与马鞍山,一河指南勐河,一坝指勐库坝。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经流两山之间,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山称为东半山,南勐河西边的山称为西半山。马鞍山在河东,勐库人称为东半山;邦马山在河西,勐库人称为西半山。双江县茶树树龄在120年以上的古茶园80%都分布在勐库的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和西半山凡200年以上的古村寨,村村都有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勐(双江)时,勐库山区村村寨寨都在大面积种茶。

(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默默奉献的双江茶


1951年以后,双江茶香归何处,身去何方,让我们打开封存的档案,真真 切切看双江茶。 双江县档案馆23-2-1号档案记下了1953年的双江茶。今年(1953年)仍有 私商马帮到双江四个乡抢购茶叶,下关永昌祥、成昌号、复春和等私商与中茶公 司在缅宁、博尚抢购茶叶。 中国茶叶公司缅宁收购处1953年收购工作总结:“我处于1953年3月奉示, 将下关厂之缅宁收购站、顺宁厂之双江收购站合并扩大为缅宁收购处,下设缅 宁、勐库、镇康、邦睦(邦木)4个收购组”。中茶公司5月18日决定拨大米 40000、谷子20000斤(后于8月又拨40000斤)配合收购茶叶。 政府用大米在双江4个乡以盐、米、面条、辣子等换荼叶。 1953年,邦木、勐库设荼叶收购站,1953年3月30日开秤收茶,同时建贸易 公司卖百货,用实物换茶叶。 1953年,缅宁荼厂在勐库收荼2049担,在邦木收购886担。 1954年,档案23-2-2号内容 南桑(南伞)市场历年走私较多,双江营盘商贩张育才走私荼叶,运茶出口 被耿马税局查获。 1954年,顺宁茶商、昆明商人、祥云商贩不敢来缅宁地区收茶了,由政府 出面打击私商走私茶叶,由贸易公司设点收购茶叶。

19541955年公弄6274790000邦改9836012000坝卡1122313000坝糯1444320000那赛2464730000懂过2141330000东来1108412000勐库2079125000章外935312000邦木9573212000营盘2861000合计(市斤)370079257000

1954年,政府在双江拨大米300000千供应茶农收茶,邦改、邦木、懂过、勐库茶农用大米换茶叶。

1954年4月,勐库组计划收购111市担,实际收购2123市担。

邦木组计划收72担,实际收购865市担。

1954年5月,勐库组计划收购684市担,实际收购749市担。

邦木组计划收购251市担,实际收购9156市担。

收购单位: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区公司云南省公司缅宁办事处勐库收购组。

1955年4、5、6三个月,双江调去下关茶叶1780担。

1955年4、5、6三个月,双江调去昆明茶叶2820担。

1955年7、8、9三个月,双江调去下关茶叶1200担。

1957年,统计双江有老茶园约22446亩。

1960年,双江老茶园可采面积有20409亩。

1960年,双江种植新茶园12342田。

1957年,双江有初制所17个,产红茶4313市担。

1960年,双江有初制所45个,年产红毛茶14798担。

1963年,3月20日至4月20日止勐库镇收青茶、红茶合计88040市担。

1965年,三季度双江调给外贸局茶叶334127元。

1980年,1月双江茶调下关106市担。

1980年,4月县外贸局从双江调出茶叶2874担。

1980年,4月至8月县外贸局从双江县调出茶叶8792担。

1982年,县外贸局收购双江县茶叶16589担。

(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一)


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万物争嵘,连绵不尽的大山都被森林密盖,上万种植物生长于此,上百种动物栖身于此。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以采集活动和狩猎活动为主要生存方式时,这一地区无疑是最适于人群生存之地。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各地的出土文物和洞穴遗址证明还在旧石器时期,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已有人群活动,这些族群就是后来史书上记载的“濮人”,又因为这些族群所讲语言属于孟高棉语系凤庆香竹箐的古茶王凤庆明代以前称濮满地,有大量布朗族、佤族居住史学家们为了将他们与湘、桂、黔地区的濮人相区别,于是将他们]称为“永昌濮”。

这些操孟高棉语的永昌濮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他们在澜沧江流域活动了数千年后,氐羌系民族才从青藏高原迁往云南。商、周时期往云南方向迁徙的氐羌系民族主要还在金沙江流域的川、滇、藏交界地带活动生息,部分已进到金沙江南岸的氐羌系(彝族及各支系哈尼、拉祜、傈僳、纳西、基诺、普米族等)民族直到东汉以前仍主要居住在滇西北一带,进入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还很少。

东汉时期,中央政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地设永昌郡,永昌郡辖地东西3000里,南北4600百里。今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各州市完完全全地都在其内。永昌郡辖地内的澜沧江两岸有几条海拔超过3000公尺的大山脉,邦马山、无量山、哀牢山,这三大山脉纵横千里,雄奇逶迤,因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物种条件适宜,自山中生木时就生长着大量的茶科植物。经过上亿年的进化繁衍,野生茶树在三大山脉的原始森林中广散而生。进入20世纪后,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几十位茶叶专家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察,断言世界茶树原产地就在这一区域,此结论现已被国内外茶界专家公认。

云南的古濮人(永昌濮)及他们的后裔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期到如今一直都在这一区域生存活动。古濮人是最早看见茶树、认识茶树、吃茶叶、吃茶花的族群。

旧石器时期古濮人还不事农牧,他们的生存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二)


茶汤、茶水以它特有的功效自然会被古濮人在吃烤肉时作为首选汤饮、必备汤饮。茶叶容易 采得,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不凋落的茶树叶片,古濮人无论何时吃烤肉都能采到茶叶煮汤水喝。

云南的古濮人煮茶叶吃,煮茶汤喝不是神农所教,说孟高棉语的古濮人没有去过大渡河以北,他们不知道神农在哪里,也听不懂神农部落的语言,云南古濮人称茶为“腊”,吃腊、饮腊是古濮人还在采集经济时代,还在狩猎经济时代还在以烤肉为主食时代就已懂得的生存方式、饮食方法,是他们从生活实践中感知出来的。

古濮人古老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双江地区的布朗族现在还保留着吃烤肉、喝竹筒茶的习俗,每当他们要去较远的山上干农活,出门时就用芭蕉叶包上一包饭,再带上一块腊肉和一只活鸡,休息吃饭时,将鸡杀后与腊肉一道放在火上烤熟,吃饭前又从茶树上连枝带叶的折下几根茶树枝然后放在火上勐海县打洛镇曼夕布朗族寨的古茶园烤,待茶枝上的新鲜叶片烤干烤焦后再抹下来放在竹筒里加水煮汤。笔者亲口尝过那茶汤不涩不苦,带回甘味,冷凉后回甘味更浓,吃几口烤肉后,喝上几口那茶汤胃里顿觉舒服。

布朗族这种将新鲜茶叶用火烤干烤焦后用竹筒煮汤而伴烤肉吃的方法,传递的是远古的生存方式信息,是布朗族还处在游猎经济,还没有使用瓦陶用具时,就已懂得的一种饮食方式。

可以保守地断定至少五千年前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在火堆边吃烤肉时,就已经在喝用竹筒煮的茶水,否则他们如何能保持几千年的吃烤肉的习惯,如何能代一代地健康地延存下去,如何能度过上千年的游猎生存方式。古濮人在上千

年的时间里以火烤肉为主要食品,在这背后一定有辅助食物,那就是茶和盐,是茶叶、盐巴佑助古濮人走完游猎经济时代。古濮人长期吃茶,经常吃茶,对茶叶具有去热解毒、解腻消食等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就会非常清楚。

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时,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古濮人定居就种荼留下了明显的遗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勐海县勐往乡曼糯布朗族寨古茶树茶树(树围2米以上),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反过来只要是古濮人刀耕火种过的地方,那附近总能找到人工栽培的特大型古荼树。古濮人一定居建寨就种茶,说明他们已认识到茶叶不仅有食用价值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是他们健康生存的必备食物。

德昂族和布朗族有族源关系,同是古濮人的后裔。德昂族对茶的认知、记忆和敬重堪称溶入血脉,他们将茶与整个民族的生命连在了一起。

德昂族的创世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记叙了德昂族曾在山洞里居住过,又说德昂族的始祖是由102片茶叶变的。古歌唱的是对远古时候生活的记忆,从德昂族的创世古歌中可以看出,德昂族还在居洞穴时已知道茶叶。德昂族称自己是茶叶变的,说明还在远古时候德昂人的生活就与茶叶连在一起,茶叶一直在他们的记忆中。茶叶与德昂人的生存繁衍有关系。德昂人的先祖留下遗训告诫后人世世代代不要忘记荼叶,德昂族的先人对茶叶如此敬重,折射出他们对茶叶的深刻记忆和认识,可隐约读出远古时候饮茶、种茶曾经是濮系民族的族群标志。

云南的古濮人知道茶能吃那至少是1万年前的事,知道茶有清热解毒、去腻消食的作用,有保健、治病功能至少是五千年前的事。古濮人生活在茶树原产地,游住在野生茶林里,从采集经济时代就开始吃茶叶、茶花,茶叶伴随他们走过采集经济时代、狩猎经济时代、农耕文明时代,这一过程不会少于1万年。

澜沧江流域的古濮人吃了上万年的茶,种了3000年的茶却因为没有文字,没能记下他们吃茶、种茶的历史。古濮人讲的是孟高棉语,东汉时中央政权在云南设了永昌郡,但那些会写汉字的文人们不知是听不懂孟高棉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也没有为永昌濮留下几行有勐海县布朗山老曼峨寨古茶园关茶叶的文字。只有邦马山、无量山、哀牢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树及原始森林边的濮人住过的古寨旧址上那一棵棵人工栽培的古茶王在为古濮人发现茶、吃茶、种茶的历史作证。

最早发现茶,最早吃荼、种荼的澜沧冮流域的古濮人没有人为他们的茶事写书作传,而比古濮人吃茶晚几千年的神农却有人为他撰文、著书、编神话。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根据这段记载于是便有人说茶是神农发现的,神农是茶祖。仔细分析,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有疑点。古代的茶字到底如何写有多种说法,神农尝到的那种能解72种毒的植物到底是不是茶无法考证。一天只有24小时,还有8小时为黑夜,神农只有16个小时看得见百草,16个小时内遇了72种毒得茶而解,茶能在短时间内解72种毒吗?茶不是什么毒都能解的。神农发现茶能解毒,说明他是在寻找药,茶所含的药用功能被他感觉出来,神农把茶作为药来看待,并没有将茶当做可充机的食物看待。当人类已知道寻找治病的药时,那说明人类应经进入了定居值的人才有资格当荼祖,生活在茶树原产地的云南的古濮人最先发现茶、采集茶、吃茶、种茶,古濮人(永昌濮)才是真正的茶祖。

(未完,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詹英佩:冰岛茶的声誉和高度是历史铸就的》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詹英佩:冰岛茶的声誉和高度是历史铸就的》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冰岛是绿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