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古茶第一镇:勐腊易武普洱茶与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易武普洱茶 云南易武普洱茶 武易山普洱茶

【www.cy316.com - 易武普洱茶】

易武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展现。易武在唐代称“利润城”,何时改为易武,无确实资料可考。据历史和大唐文化遗产提供的信息推测,易武的文化及其含义与儒文化主流的汉文化有关。

据考证,易武在唐代当地就种茶。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汉人开始进入易武种茶,面积不足一万亩。清雍正七年(1729)古六大茶山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清政府实行“茶引”制放宽茶叶专卖,为易武茶山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和政策保证。于是,大批汉人涌入易武,用了近半世纪的时间,建易武茶山面积达3万亩,出现了“山山有茶树,处处有人家”,10万人入山做茶的景象。易武茶文化就是这样一个特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中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的,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中华文化。易武的“易”得于“易经”的易,“武”得于“武圣”的武。单看这个易也很有意思,从字体上看,“易”又似日月相交之形。“易武”从文化根源上看,应是一文一武之本意。

在易武这块沃土上生长着上万亩的千年野生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它们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茶树的基因库,是茶文化的“博物馆”。

而易武作为六大茶山之首,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之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茶文化。苗族喜欢饮用盐巴茶,彝族劳动时喜欢饮大锅茶,家家喜欢饮烤茶,瑶族劳动、待客用火罐茶、土锅茶,傣族待客用竹筒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饮茶习俗。

在易武茶山深处的农家,农户还保留着古茶山人的喝茶方式。这里的茶人喝茶很是简单,就是喝烤茶。烤茶,也是招待客人的一种礼茶。先要用炭火烧灌,将茶放置到灌内烤香,再加水煮沸。饮时要往茶杯中注入清水,将浓茶汁兑清。烤出的茶,汤色红酽,滋味醇厚,具有提神生津、解热除疫的功效。生活在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也饮用此茶,世代相传,因此烤茶风俗也久盛不衰。客人来了,倒上一碗,可用来清清路上的疲惫与风尘;邻居串门来也倒上一碗,于是便有了满屋的笑声;过路的人口干了,进门也来一碗烤茶,饮后便会忘却旅途的孤单换上微笑重上旅程。

烤茶是最具云南民族特色的生活化茶文化体现,在唐代南诏时期就出现古六大茶山。千百年来,在云南大部分地区一直沿袭着古老“烤茶”饮茶法,这也作为茶文化研究者研究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的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民族饮烤茶的不同方面也体现各民族的不同习俗。尤其在边疆地区的个民族及很多山区汉族,至今仍常饮用酽厚醇实的烤茶,并用烤茶欢迎客人。

易武茶农非常喜欢吃烤茶。辛苦了一天,晚上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着茶市的行情,一边吃着煨得橙红的烤茶,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茶叶好不好,无需说出来,舌头知道。茶农只说:“吃茶,吃茶。”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提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好一个“吃”字,道尽千般禅机。所以,僧人的茶室里书常有“吃茶去”三个大字,俗间茶馆、茶楼、茶室等也常见三字条幅。好个吃茶,既是渴饮行动,生理需求的满足,又被赋予了禅机哲理,成为解悟公案、领会法语、彻悟心行、提升精神的行动。

在易武吃过烤茶,能感受到茶汤穿绕于牙缝,沁渗于齿龈,满口芳香,如甘露般“生津”,令人神清气爽,津液四溢,满口生香,持久不散,确实让人有“茶味持久,茶韵悠长”的感觉。

这种长在大森林里的易武普洱茶,无论冲泡还是煮来喝,都能出浓汤,出甜味。这是由于易武茶的质朴、自然与率真的天然品质决定的。一切生命历程必须是自然的。易武茶更是以它彻底而纯粹的质朴与自然之美,傲然与万茗之中,是那么卓尔不群。纵观易武茶从古至今的生命历程,从茶的生长、采摘、初加工成型后到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一切都那么质朴自然。自然走过的历史,才能表露其真实性。从客观的角度,“真”就是美。基于这个理论,以“真实”作为普洱茶内蕴,是普洱茶在岁月的陈化中形成普洱茶最宝贵的伦理文化。在易武过去曾有“祖父做孙子卖”的传统,只有坚持自然与质朴,才能让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新鲜自然的“真”普洱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打造“古茶第一镇”


勐腊县易武乡坚持弘扬“以茶致富、以茶兴乡”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易武乡茶马古道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扩大的知名度,努力打造“古茶第一镇”旅游品牌形象。

乡党委乡政府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茶马步行街石板路、乡党政办公楼附属工程、主街道绿化亮化、街道排水沟整治、临街商铺和民房建设等工程,使全乡6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通水、通路、通电率达100%,广播、电视、电话覆盖率达100%。

易武乡还积极探索投资建设新模式,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在农产品加工业、茶饮民俗旅游业、饮食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建设,提高旅游小镇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小镇形象。目前,片区内有旅店19家、餐饮服务16家,日接待能力达1000余人次。

全乡基层党组织认真开展“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活动,通过一对一帮扶,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为农民群众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共投资64万元在全乡6个村委设立农民服务室,建设了6个边境党支部活动室、12个乡村级农村党员书屋、6个党员活动场所,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实施蚕豆田、丁家寨上寨、曼点河下寨和丁家寨4个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项目;引导成立2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组织引领村民发展的新路子。在21个村寨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争取省级财政扶持资金20万元建设曼乃村委会“茶叶加工厂”和纳么田村委会“民族特色风味餐厅”,进一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易武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该乡吸引了大量商家来投资,到易武参观古茶园的游客不断增多,易武茶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普洱茶与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现在困扰都市人的肥胖、“三高”等问题,普洱茶都能够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如排毒、养胃、消炎、降低胆固醇、消脂去腻、美容减肥……普洱茶的保健功能几乎可以“独步茶林”。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滇南的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

近年来,临沧等地的普洱茶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有迎头赶上的形势,一条从普洱启程的茶马古道横穿临沧,成为到达西藏的重要渠道,在临沧的凤庆是闻名世界的滇红故乡,鲁史古镇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有普洱茶庄,至今鲁史古镇还有当年大马帮的饮马池与被马蹄踏凹下去的石块。普洱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普洱茶饮料功能与保健功能平分秋色,可能由于普洱茶的好处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普洱茶是惟一的后发酵型的茶,它的茶碱、茶多酚等在长期后发酵过程中被分化掉了,因此品性温和,对人体不刺激,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身体内脂肪、毒素的消解和转化。生活越好,与脂肪的斗争就越成为人们的一大任务。而普洱茶的“刮油”功效是远近闻名。连鲁迅先生小时候吃过大餐后肠胃不适,都会掰一小块普洱茶冲喝。喝一般的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伤胃、失眠、多尿等,普洱茶不但不会出现,反而有养胃、促睡眠之效,可谓神奇。

许多女性更是将喝普洱茶作为减肥养颜的良方。作为一种物态符号的普洱茶,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及和容性。由于自身物质特性和人文背景以及当下的文化建构,使普洱茶在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符号象征的同时,还在各个层面上,尤其是在保健养生、淡化雅俗二元对立方面,满足了人们重视提高生命质量和开放自我的文化心理需求,因而普洱茶成了今日大众文化和平民文化的典型代表。

易武乡倾力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


州委、州政府提出打造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战略思路后,易武乡党委、政府结合自身优势,把思路项目化,把文化产业化,努力发挥古茶山、古文物、生态文化在茶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按照“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古茶镇”的发展思路,以茶产业促进茶文化发展、以茶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全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倾力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

□加快“旅游小镇”建设步伐

易武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旅游小城镇、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易武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乡党委、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建设、重点扶持、分批推进”的措施,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找准发展方向,明确旅游小镇定位,以规划为先导,以功能优化为内涵,坚持政府引导、招商引资、市场运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耕地。同时立足易武乡山区实际,结合“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建设格局,合理利用坡地和荒地搞建设,把易武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功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旅游小镇。先后投入2894万元,完成贡茶文化广场主体及附属工程、古茶山博物馆修缮、茶马步行街等项目建设。目前,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景观大门等工程顺利实施,正在申报集镇饮水工程、茶马古道遗址修复、特殊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等项目,为旅游小镇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

易武乡党委、政府按照“科技教育兴乡、文化古镇立乡、生态旅游活乡、茶畜农产富乡、依法固边治乡”的总体思路,抓住实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中国贡茶第一镇”的有利时机,加强了对古茶树、古茶山文物的有效保护。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古庙、古碑、古桥、古井、古茶具及其它实物进行普查,对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做出文物标签。目前,已普查清楚全乡境内茶马古道的起源、古道的分布、古道的桥梁、古道的起端以及古道所经过的村寨;丈量出保存较好的茶马古道共计19段,全长10617.3米,并在这些古道两边张贴有关保护标语,向群众宣传保护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现实意义。

易武乡还筹措资金55万元,按照修旧如故的建筑要求,在茶马古道上修建了一个关帝庙原址和“中国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馆内共收藏石刻碑文10件、石刻图案5件、木匾5块、清代字据契约12份,当地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工具等杂件190件,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122份,及有关茶文化的历史书籍18本,合计364件;维修加固了荒田石拱蜈蚣桥一座;对茶马古道1000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进行了根基培土加固。通过修复古道古迹,反映古六大茶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茶业兴衰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建筑风貌、传统民风民俗、原始生态的茶叶生产环境及传统的加工工艺。

□民族文化宣传特色突出

为引导茶农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规范易武生产经营,更好地宣传、发掘、利用资源,弘扬民族茶文化,努力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品牌,每年大年初一易武乡都要组织群众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跳花灯,彝族香堂支系的芦笙、三弦、民歌,七子饼茶、五子圆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都得到了保护。每年二月八彝族的“百诗佳节”,该乡创编了多个本地原生态民族传统节目,制作发放《茶马古道易武山》光碟10000盘;鼓励易武正山茶叶公司参加“北京奥运会茶山人家祥云小屋”宣传活动。以易武古镇“茶山人家”为代表的云南文化展,被列入2008北京奥运“中国故事”文化展的一部分,在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期间向中外来宾展示,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扩大了的知名度。

2009年,易武乡举办了首届茶叶初制技艺茶作比赛活动,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省农科院茶科所等30余家单位及多家省级媒体参与了活动;2010年成功协办了以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加工技艺,弘扬文化,打造“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品牌为宗旨的首届云南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邀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四省区泛珠东盟新南行记采访团、台湾中天电视台等和州内主要媒体的63名记者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此前,易武乡还先后开展了《云岭和声》《岁月茶乡》《马帮贡茶万里行》《寻香问茶走滇南》《版纳和声》等大型媒体活动,拍摄的节目分别在CCTV精品频道、CCTV4中国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中国教育频道《华夏之旅》等播出。近年来,随着易武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易武茶乡民族文化成为了西双版纳靓丽的地域名片,易武茶山吸引了大批茶人、茶商千里迢迢前来追根溯源,易武的茶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易武乡制定和实施“茶畜农产富乡”行动方案,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截至目前,全乡设有茶叶协会1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全乡有七子饼茶叶加工制作厂52家,其中33家已取得“QS”认证。从事茶业生产的农户达2795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3%,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茶业已成为易武茶乡的拳头产业。

除此之外,全乡种植橡胶101391亩,产值达4376万元;咖啡2100亩,产值达375万元;澳洲坚果、黄草、版纳印奇果等的种植在全乡广泛兴起。同时,该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香蕉、无筋豆及反季节蔬菜,既提高了闲置农田的使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易武乡73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通路、通水、通电,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茶乡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易武普洱古树茶


易武古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山区,海拔 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短暂,四季如春,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地肥沃,是驰名中外的六大古茶山之一。

目前,易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保护最好、古茶园树遗存最多、产量最大的古茶山,易武茶名声响亮,品质独特。其生态环境决定了易武古树群的自然之味,易武之所以驰名中外,茶树的环境就是主因,易武古树分布在原始森林中,古树离人居住的地方有公里之远,人为的破坏很小。

同时,易武和老挝的丰沙里接壤,老挝的原始森林保护完好,整个生态环境圈是独一无二的,河里的水质清澈甘甜。去过易武的茶人,基本都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征服,而且地下矿产丰富,水质甜润。有一位资深茶友考察后说道,这里可以和法国的“依云”矿泉水源头媲美。

易武古树分布在 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分没有矮化。每 户茶农家占据一片古树茶,古树茶主要集中在薄荷堂,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等地,优质的古树茶总产量一年可以达到 公斤。

易武古树茶入喉韵味悠长。很多茶友评价就是回甘、生津,这是云南都具有的特点。然而“汤清醇、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才是易武古树茶的美妙核心。

易武古树茶以后期变化之美而身价大增,新茶初品甜味当先、喉韵深、香气足;后期变化汤水厚实,滋味饱满,苦底和涩味退去,陈香之韵渐出。

多年来,百草堂生态茶园有限公司对易武古树茶进行深入研究,易武古树作为百草堂生态茶园有限公司的专供茶,现有 家加盟专卖店分布全国各地,无论您是品尝,还是收藏或者是转赠,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名气的云南易武古树是您当之无愧的首选!

【普洱茶名山】详解勐腊易武七村八寨


易武七村八寨坐落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七村分别是: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曼撒村。易武八寨分别是: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新寨、倮德寨、大寨、张家湾寨。

一、麻黑

易武是普洱茶源头地区,易武仿佛与生俱来就和普洱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到现在的普洱茶标志性山头,易武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茶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七村八寨”,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八寨是指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曼洒寨、新寨。

挑几个比较独特的我们常见的山头来讲讲,首先是麻黑,麻黑的名气从贡茶开始,麻黑现在也是易武众多山头中古茶园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一个,麻黑村寨就建在森林里,古茶树和森林混生,掩映在森林中,环境非常好。

麻黑的茶树基本是由汉人管理栽培,与易武地区其它少数民族管理的古树滋味略有不同,麻黑所产茶叶叶面宽厚、墨绿,条索紧结、匀整,黑亮超群,香气突出,茶气足,茶汤清明、透亮,是易武特色“香扬水柔”的最典型代表,在易武地区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

二、高山村

高山村是纯彝族村,高山村的古茶园非常出名,生态环境保持的相当好,高山村的茶树未经矮化,基本属于自然生长,茶树高大,采摘时需搭架攀爬,当地村民对古茶树的保护措施非常到位。

近几年高山村的名声逐渐壮大,进村收原料的茶商很多,高山村当地彝族的制茶工艺在这几年有非常大的提升,加上优质的原料,高山村的古树茶产品走俏,供不应求,火热度在未来几年应会持续上涨。

高山村古树茶特点:当地茶农制作的古树茶条索非常漂亮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香气极为出色,余韵悠长。

三、落水洞

落水洞被大多数茶友认识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它的成名速度之快简直无可匹敌,仿佛一夕之间就进入了茶友视野,确实近几年市场上打着落水洞旗号的古树茶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落水洞和麻黑村相邻,传说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落水洞的地形比较特殊,四周环山,整个村子如同坐在锅底,村子中央有一口供全村人饮用的井,村子背后有一棵名气极大的茶王树,据说树龄800年左右,许多爱茶人去到易武都一定呀去看看这棵茶王树。

落水洞是个汉族村,古茶树分布在寨子背后的森林里,生态环境非常好,随着城市生活的蔓延,这样原始生态的地方越来越受关注,落水洞的茶也逐渐被茶友追捧。

落水洞古树茶品质极佳,尤其春茶,当地茶农纯手工做的春茶条索紧实,外形呈黑灰色,白毫显露,冲泡以后汤色金黄透亮,口感甜润,蜜香馥郁,这一点在易武茶中落水洞显得尤其突出,韵味无穷,汤质醇厚,滋味甘淳鲜润,尤其在后期存储中表现非常好,口感会有较大的提升。

四、曼秀村、三合社村

曼秀村属于麻黑村委会,距离麻黑6公里,距离易武3公里,曼秀村是一个纯汉族村,到麻黑和刮风寨必须经过曼秀村,曼秀村种茶和做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以前村子里也建有庙宇,后来拆除了,现在旧址已经改为村民的活动室。

曼秀村的茶是非常典型的易武风格,当地茶农手工制的茶条索黑亮,松紧适度,灰褐色显毫,茶汤金黄,香气高扬,水路细腻,软而不弱,回甘生津持久绵润,蜜香甘冽,品后喉咙极为舒畅。

三合社村古茶园与麻黑古茶园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纯彝族村,种茶历史悠久,三合社村古茶园最大的特点是生态保护极好,茶园和森林古树混生,环境非常原始,三合社村所产古树茶叶片宽大肥厚,条索呈现墨绿色,茶汤金黄透亮,色泽较深邃,香气高亢,蜜香劲扬,回甘生津迅猛明快。

五、易比村、张家湾

易比村位于易武西南方,距离乡镇不远,最近几年受到的关注较多,易比村的是比较正宗的易武味道,香扬水柔的特点非常明显。

易比村种茶做茶的历史很长,清朝老字号“安乐号”就出自易比村,而且清朝光绪年间李开基大人就是带着这里所产的茶进宫面圣,光绪帝品茶后龙心大悦,才得赐“瑞贡天朝”的牌匾,易武从此殊荣加身,得万千仰慕,有茶友会有疑问,觉得瑞贡天朝不是车顺号吗?和安乐号什么关系?实际上当时所赐瑞贡天朝牌匾不止一块,故事曲折,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茶友可加

简单识别易武茶怎样识别易武普洱茶?


近年名山茶风靡一时,以古六大茶山之易武为例,因其价值与价格一路走高,引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充斥市场,不少消费者、爱好者受骗有之,茫然有之,不知如何辨析真假。

喝易武茶若干年,近几年更亲临易武茶山收料,有些许心得体会,愿与易武爱好者分享交流。

业界向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列为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是因其特点显著,为市场所公认。从最基本的三点入手,可辨析易武茶之真实性。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久泡之后甜韵仍存。(冲泡约十几二十道仍显甜韵)。“易武为后”的美誉,笔者有另外一层理解: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

冒充易武茶、且较易混淆的是毗邻易武茶区的江城茶和尚勇茶。但其特点再类似,也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综合的特性,更逞论其它茶区的茶了。

江城茶口感与香气更为薄弱,耐泡度差,后劲不足。尚勇茶与之相比更为不足。时有江城茶与勐宋茶拼配,其后劲与甜韵仍与真正易武茶有较明显的偏差。

欲更好地辨析真伪,还是要多喝,多比较,多交流。

易武茶山与普洱茶的关系


说到普洱人们就会联想到普洱的新六大茶山与古六大茶山,如易武、倚邦、基诺、曼洒等,而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出自易武茶山的茶又被称之为易武茶。

一、易武——普洱茶的故乡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清人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小片成林。

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

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二、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普洱茶是不是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有其特定的内涵。易武茶是较好的普洱茶.以温润柔雅蜜香回甘著称,是清朝贡茶中最昂贵的打造顶级茶叶,价等黄金而名重天下。

作为传统普洱茶重要原产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着传统普洱茶的特色,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茶商们更是追根溯源深入易武茶区重金收购,每逢采茶季节,众多港台、韩国茶商云集易武,至使易武茶收购价近二三年来每年都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增幅递增,4~5级的晒青毛茶去年已涨至每公斤36元。四此可见,如今易武茶已成为传统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2004年4月,勐海县政府邀请省内外茶业专家学者10余人考察易武、倚邦、曼洒、曼庄、革登等古茶山。易武茶山仍有古茶园7000余亩,面积和产量是其他四大茶山之和的数倍,显然是传统普洱茶的生产基地。目前,易武大部分晒青毛茶是以散茶的形式被外来茶商购走,茶农收入和地方财税损失严重,茶产业在恢复中缓慢发展,与名扬海内外的普洱茶之乡美誉极不相称。

“易武正山”普洱茶


为了区分正宗的“皇室专用茶”和“官府用茶”这两种“贡茶”,将前者特称为“正山贡茶”。同样,其它各茶山也为区分被划为“贡茶”的片区之茶和没被划入的另外片区之茶,又将划定为“官茶”类“贡茶”片区生长的茶称为各山的“正山茶”。

对“易武正山茶”之意,被不少人误解为“优质茶名牌”,所以多处外地茶厂所收购生产的异地茶包装上也标注“易武正山”字样。其实,“易武正山茶”只是划定茶原料的来源范围,不是以来自所划定范围的原料制作的成品茶。笔者认为,标注该字样者,不只是个“冒牌”问题,而且是个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的欺诈问题。

“正山茶”一词,原出自“古六大茶山”中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山内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正山贡茶”,简称“曼松正贡”。明代“方物”中的“茶贡”和清初的“贡茶”,只限倚邦山尤其是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早春茶。雍正六年,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倚邦其它部分片区之茶又被列入“贡茶”。乾隆三十年,易武(曼撒)山帕札河范围的茶也被列入“贡茶”。于是,各山茶林都有被正式列为“贡茶”的片区。但是,只有原倚邦尤其是曼松一至三号茶园等范围的茶才是正宗的“皇室专用茶”,而其它山内被划为“贡茶”片区的茶,则是朝廷用来换马、馈赠贵宾和官府办公饮用等的“官茶”,但在当地民众及碑文中也将它统称为“贡茶”。

清乾隆末期至嘉庆初期有了茶庄以后,原先的茶贸中心在象明倚邦时,倚邦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销售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销售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易武这五山甚至其以外的它山之茶。为了区分倚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倚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称为“倚邦正山茶”。到清光绪至民国期间,“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由原来的倚邦转移到易武。易武的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五山及其以外的它山之茶。

为了区分易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称为“易武正山茶”。但当时的“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只限于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而且曾有古茶树的高山上土生土长的茶叶。因而“易武正山茶”仅包括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曾有古茶树的高山范围土生土长的茶叶。而该乡境内茶胶八队以下包括纳么田村委到茶胶一队范围,海拔千米以下地域生长的茶,其品质与前者相差较大,虽属于易武乡境内所生产的茶,但不该属于“易武正山茶”。而从异地收购到易武加工的茶,更不该属于“易武茶”和“易武正山茶”。因为两种茶叶的品质有明显的差别。

普洱茶品鉴|易武古树茶园普洱茶怎么样?


今天要品鉴的是一款河北茶友寄来的,标明为云南易武古树茶园的样。从外观上看,这款茶应该是有点年份了。易武茶如果保存得当,又有年份,那会是一个很不错的茶,只是要寻找到一个各方面都理想的易武茶也确属不易。我们就来看看这款茶的品质到底如何。

第一泡

茶汤呈金红色,茶汤香呈蜜香中带有一点木香味。香气比较明显、浓郁,挂杯香也比较明显,稍稍的有一点仓味。

第二泡

茶汤入口后微苦,微涩,苦化的比较快。回甘显,但不强,主要集中在舌面的前1/3处,舌下也有一点回甘。

第三泡

茶味不算特别的饱满,稍有水味。口腔中回甘的范围有所扩大,舌下也有生津的感觉。

第四泡

茶汤的质感不错,水路细、软,比较润滑,只是浓稠度稍显稀薄了一些。

第五泡

闷30秒出汤,茶味下降的速度太快,水味已经比较明显了。茶气依旧没有明显的感受,回甘倒是有所加强,苦涩味仍然不明显。

观叶底

此茶用料的级别比较低,七级茶和黄片占绝大多数。应该是夏茶所制,树龄也不会大,基本为近20年种的茶。

结论:

此茶的特性符合易武茶的特点,与描述相符,但用料比较粗糙,作为一款口粮茶还是不错的。还有一点,此茶应该在高温高湿地区存储过,还好,仓味不重。

著名普洱茶重镇——易武


易武是一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30余公里,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气候比勐腊和勐棒坝子清凉。易武为解放前的镇越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西双版纳州在此设置版纳易武政府,管辖易武、易田、曼洛、曼洒、曼乃、曼黑、曼腊七个乡。易武乡降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土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宜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特别是云南“普洱大叶茶种”。据云南数字乡村网站资料,全乡拥有茶叶面积41045亩,橡胶种植面积92532亩,咖啡面积195亩。境内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铅锌矿、铁矿、铜矿、岩石矿等。易武古镇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源头和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与“瑞贡天朝”的殊荣而一度成为普洱茶的圣地。目前易武茶区栽培野生茶年产约六十吨,大多为人工矮化过的老茶树,树形并不很高大。基本是散种在山野树林之中,阳光漫射时间长,生态环境一流。历史上易武曾作为贡茶,为减低大叶种的苦涩度,传统的手工做茶采用轻揉捻的方法减小其揉出物,故新茶滋味稍淡,但由于采用晒青的杀青工艺,保存了茶叶的活性,存放一段时间后茶汤的滋味较新茶更浓醇。易武普洱茶特点易武普洱茶汤色非常好看,明黄透亮;味道,甘,甜,好的易武茶不应该有涩的味道或者新茶时候有很轻微的涩味,水柔,挂杯持久,杯底留香,入口后各种味道马上散开使得人心旷神怡。易武香气足,透出一种甘香味,花果香味道。易武生茶中算是较多较滑的茶,虽然跟最滑的生茶比还差很远,但是易武茶的特点就是好在这一点。陈放后,有的人说陈放后的易武没意思,本来已经不算浓郁,再放放会没味,其实陈放后的生易武,如果原料好,味道并不会很淡,尤其如果完全纯易武一种料配的茶,如果原料很不错的话,出来的茶韵是很好的。

易武普洱茶的特点


易武茶太多,有好的,有差的,各地方都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也都有一些基本的共性。有些共性很广泛,有些共性区域性就强一些,所以讲特点只好把这些大致都有的共性整合起来。因此易武理论上的典型特征其实是各优点的总合,只要是正宗的易武茶总能找到部分符合的特征。

易武特点为:柔中带刚。

香气。普通茶新做的茶干茶不显香,待茶体干燥后香气逐渐显露,水分稳定后香气清淡细幽。好茶会闻到较强的甜香、花蜜香。更好的茶出果胶,甚至能闻到淡淡的类似酸臭的味道,泡茶在盖碗顶部聚集,稍淡之后显出一种粘性持久的异香。新茶的清香3年内明显,之后转淡,5年基本消失,但是甜香依然。5年后逐步出现向圆润的甜熟果香发展。根据茶个体转化的快慢不同,大致在3-4年的时侯有个转化期,茶体香气淡薄,汤似乎变寡,有水味。6年之后茶明显变得好喝,各方面品饮愉悦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8-10年的时候干仓存放遇到第二个转化期,陈味刚出但是味道不好,有药味,汤再次变得稍微薄。10年之后再次踏上上升趋势,汤水圆润厚滑,陈香明显,15年左右非常好喝。20年左右茶气开始向下走,陈味越发迷人。30年内喝都尚好,当然最终发展是走向无味。

口感。柔滑绵长。甜度普遍较高,低苦涩,涩主要集中在舌面,也分布到舌两侧。低刺激,饮茶后口腔较为纯净。大部分易武茶不带喉韵,个别有喉韵但不及班章下得深,也不及班章明显。生态好的茶新茶即有凉气感,汤感醇厚。生津尚可,有但不猛烈。

易武——普洱茶的故乡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清人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小片成林。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普洱古茶第一镇:勐腊易武普洱茶与民族文化》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易武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