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打造“古茶第一镇”

发布时间 : 2019-12-17
云南易武普洱茶 云南古树普洱茶 黑茶第一泡

云南易武普洱茶。

勐腊县易武乡坚持弘扬“以茶致富、以茶兴乡”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易武乡茶马古道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扩大的知名度,努力打造“古茶第一镇”旅游品牌形象。

乡党委乡政府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茶马步行街石板路、乡党政办公楼附属工程、主街道绿化亮化、街道排水沟整治、临街商铺和民房建设等工程,使全乡6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通水、通路、通电率达100%,广播、电视、电话覆盖率达100%。

易武乡还积极探索投资建设新模式,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在农产品加工业、茶饮民俗旅游业、饮食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建设,提高旅游小镇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小镇形象。目前,片区内有旅店19家、餐饮服务16家,日接待能力达1000余人次。

全乡基层党组织认真开展“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活动,通过一对一帮扶,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为农民群众和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共投资64万元在全乡6个村委设立农民服务室,建设了6个边境党支部活动室、12个乡村级农村党员书屋、6个党员活动场所,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实施蚕豆田、丁家寨上寨、曼点河下寨和丁家寨4个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项目;引导成立2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组织引领村民发展的新路子。在21个村寨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争取省级财政扶持资金20万元建设曼乃村委会“茶叶加工厂”和纳么田村委会“民族特色风味餐厅”,进一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易武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该乡吸引了大量商家来投资,到易武参观古茶园的游客不断增多,易武茶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编推荐

易武乡倾力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


州委、州政府提出打造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战略思路后,易武乡党委、政府结合自身优势,把思路项目化,把文化产业化,努力发挥古茶山、古文物、生态文化在茶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按照“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古茶镇”的发展思路,以茶产业促进茶文化发展、以茶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全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倾力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

□加快“旅游小镇”建设步伐

易武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旅游小城镇、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易武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乡党委、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建设、重点扶持、分批推进”的措施,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找准发展方向,明确旅游小镇定位,以规划为先导,以功能优化为内涵,坚持政府引导、招商引资、市场运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耕地。同时立足易武乡山区实际,结合“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建设格局,合理利用坡地和荒地搞建设,把易武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功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旅游小镇。先后投入2894万元,完成贡茶文化广场主体及附属工程、古茶山博物馆修缮、茶马步行街等项目建设。目前,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景观大门等工程顺利实施,正在申报集镇饮水工程、茶马古道遗址修复、特殊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等项目,为旅游小镇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

易武乡党委、政府按照“科技教育兴乡、文化古镇立乡、生态旅游活乡、茶畜农产富乡、依法固边治乡”的总体思路,抓住实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中国贡茶第一镇”的有利时机,加强了对古茶树、古茶山文物的有效保护。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古庙、古碑、古桥、古井、古茶具及其它实物进行普查,对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做出文物标签。目前,已普查清楚全乡境内茶马古道的起源、古道的分布、古道的桥梁、古道的起端以及古道所经过的村寨;丈量出保存较好的茶马古道共计19段,全长10617.3米,并在这些古道两边张贴有关保护标语,向群众宣传保护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现实意义。

易武乡还筹措资金55万元,按照修旧如故的建筑要求,在茶马古道上修建了一个关帝庙原址和“中国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馆内共收藏石刻碑文10件、石刻图案5件、木匾5块、清代字据契约12份,当地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工具等杂件190件,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122份,及有关茶文化的历史书籍18本,合计364件;维修加固了荒田石拱蜈蚣桥一座;对茶马古道1000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进行了根基培土加固。通过修复古道古迹,反映古六大茶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茶业兴衰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建筑风貌、传统民风民俗、原始生态的茶叶生产环境及传统的加工工艺。

□民族文化宣传特色突出

为引导茶农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规范易武生产经营,更好地宣传、发掘、利用资源,弘扬民族茶文化,努力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品牌,每年大年初一易武乡都要组织群众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跳花灯,彝族香堂支系的芦笙、三弦、民歌,七子饼茶、五子圆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都得到了保护。每年二月八彝族的“百诗佳节”,该乡创编了多个本地原生态民族传统节目,制作发放《茶马古道易武山》光碟10000盘;鼓励易武正山茶叶公司参加“北京奥运会茶山人家祥云小屋”宣传活动。以易武古镇“茶山人家”为代表的云南文化展,被列入2008北京奥运“中国故事”文化展的一部分,在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期间向中外来宾展示,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扩大了的知名度。

2009年,易武乡举办了首届茶叶初制技艺茶作比赛活动,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省农科院茶科所等30余家单位及多家省级媒体参与了活动;2010年成功协办了以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加工技艺,弘扬文化,打造“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品牌为宗旨的首届云南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邀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四省区泛珠东盟新南行记采访团、台湾中天电视台等和州内主要媒体的63名记者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此前,易武乡还先后开展了《云岭和声》《岁月茶乡》《马帮贡茶万里行》《寻香问茶走滇南》《版纳和声》等大型媒体活动,拍摄的节目分别在CCTV精品频道、CCTV4中国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中国教育频道《华夏之旅》等播出。近年来,随着易武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易武茶乡民族文化成为了西双版纳靓丽的地域名片,易武茶山吸引了大批茶人、茶商千里迢迢前来追根溯源,易武的茶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易武乡制定和实施“茶畜农产富乡”行动方案,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截至目前,全乡设有茶叶协会1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全乡有七子饼茶叶加工制作厂52家,其中33家已取得“QS”认证。从事茶业生产的农户达2795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3%,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茶业已成为易武茶乡的拳头产业。

除此之外,全乡种植橡胶101391亩,产值达4376万元;咖啡2100亩,产值达375万元;澳洲坚果、黄草、版纳印奇果等的种植在全乡广泛兴起。同时,该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香蕉、无筋豆及反季节蔬菜,既提高了闲置农田的使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易武乡73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通路、通水、通电,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茶乡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普洱古茶第一镇:勐腊易武普洱茶与民族文化


易武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展现。易武在唐代称“利润城”,何时改为易武,无确实资料可考。据历史和大唐文化遗产提供的信息推测,易武的文化及其含义与儒文化主流的汉文化有关。

据考证,易武在唐代当地就种茶。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汉人开始进入易武种茶,面积不足一万亩。清雍正七年(1729)古六大茶山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清政府实行“茶引”制放宽茶叶专卖,为易武茶山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和政策保证。于是,大批汉人涌入易武,用了近半世纪的时间,建易武茶山面积达3万亩,出现了“山山有茶树,处处有人家”,10万人入山做茶的景象。易武茶文化就是这样一个特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中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的,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中华文化。易武的“易”得于“易经”的易,“武”得于“武圣”的武。单看这个易也很有意思,从字体上看,“易”又似日月相交之形。“易武”从文化根源上看,应是一文一武之本意。

在易武这块沃土上生长着上万亩的千年野生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它们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茶树的基因库,是茶文化的“博物馆”。

而易武作为六大茶山之首,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之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茶文化。苗族喜欢饮用盐巴茶,彝族劳动时喜欢饮大锅茶,家家喜欢饮烤茶,瑶族劳动、待客用火罐茶、土锅茶,傣族待客用竹筒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饮茶习俗。

在易武茶山深处的农家,农户还保留着古茶山人的喝茶方式。这里的茶人喝茶很是简单,就是喝烤茶。烤茶,也是招待客人的一种礼茶。先要用炭火烧灌,将茶放置到灌内烤香,再加水煮沸。饮时要往茶杯中注入清水,将浓茶汁兑清。烤出的茶,汤色红酽,滋味醇厚,具有提神生津、解热除疫的功效。生活在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也饮用此茶,世代相传,因此烤茶风俗也久盛不衰。客人来了,倒上一碗,可用来清清路上的疲惫与风尘;邻居串门来也倒上一碗,于是便有了满屋的笑声;过路的人口干了,进门也来一碗烤茶,饮后便会忘却旅途的孤单换上微笑重上旅程。

烤茶是最具云南民族特色的生活化茶文化体现,在唐代南诏时期就出现古六大茶山。千百年来,在云南大部分地区一直沿袭着古老“烤茶”饮茶法,这也作为茶文化研究者研究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的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民族饮烤茶的不同方面也体现各民族的不同习俗。尤其在边疆地区的个民族及很多山区汉族,至今仍常饮用酽厚醇实的烤茶,并用烤茶欢迎客人。

易武茶农非常喜欢吃烤茶。辛苦了一天,晚上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着茶市的行情,一边吃着煨得橙红的烤茶,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茶叶好不好,无需说出来,舌头知道。茶农只说:“吃茶,吃茶。”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提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好一个“吃”字,道尽千般禅机。所以,僧人的茶室里书常有“吃茶去”三个大字,俗间茶馆、茶楼、茶室等也常见三字条幅。好个吃茶,既是渴饮行动,生理需求的满足,又被赋予了禅机哲理,成为解悟公案、领会法语、彻悟心行、提升精神的行动。

在易武吃过烤茶,能感受到茶汤穿绕于牙缝,沁渗于齿龈,满口芳香,如甘露般“生津”,令人神清气爽,津液四溢,满口生香,持久不散,确实让人有“茶味持久,茶韵悠长”的感觉。

这种长在大森林里的易武普洱茶,无论冲泡还是煮来喝,都能出浓汤,出甜味。这是由于易武茶的质朴、自然与率真的天然品质决定的。一切生命历程必须是自然的。易武茶更是以它彻底而纯粹的质朴与自然之美,傲然与万茗之中,是那么卓尔不群。纵观易武茶从古至今的生命历程,从茶的生长、采摘、初加工成型后到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一切都那么质朴自然。自然走过的历史,才能表露其真实性。从客观的角度,“真”就是美。基于这个理论,以“真实”作为普洱茶内蕴,是普洱茶在岁月的陈化中形成普洱茶最宝贵的伦理文化。在易武过去曾有“祖父做孙子卖”的传统,只有坚持自然与质朴,才能让世世代代都能享受新鲜自然的“真”普洱茶。

勐腊县古茶树分布和古茶树特点


倚邦茶山的曼拱一、二、三队、河边队、老街子、倚邦、细腰子、麻粟树、夹布老寨、习空、曼松、背阴山、

曼砖茶山的曼庄、八总寨、瓦竜、南竜坝、小曼竜、么莲、高山、曼林、曼潞、曼赛、宝甸、速底寨、

莽枝茶山的安乐、秧林、曼丫、红土坡、车家寨,

革登茶山的新发、直蚌、新酒房、撬头山、西花岭、石梁子等寨,

古茶树古茶园在海拔565—1540米之间都有分布,而主要又集中海拔千米以上的倚邦、曼砖、莽枝各古茶山。

古茶树普遍分枝密,有较多分枝级数,最多达四级以上;密度90—250株/亩不等。大、小叶种茶树树高3—7米,根基围30—100厘米。叶基楔形,叶长叶宽脉对叶身平或微隆,叶缘平。小乔木型,绝大多数的茶叶叶片色泽呈深绿或绿。其次,还在原始密林和次森林区发现了不少树型高大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古茶树。

通过细致观测、采集标本,分析认为,这里的大叶种古茶树茶叶,芽叶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强,系为制作的上好原材料;集中于倚邦曼拱一带的小叶种古茶树,叶面平、叶质软、色泽绿、茸毛长、持嫩性强,透秘高,适制绿茶、。

古树茶品种优良,茶树茶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叶长、叶宽叶身叶背茸毛多、干茶显毫;一年生长期长近10个月,一年可发多轮多次,2月下旬开采,11月中旬结束。茶叶香高持久、滋味浓重,内含物丰富,科学测试表明象明古茶树茶既优内地小叶种又优于大叶种茶。

据茶品有关测定,云南大叶种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以北地区生长的“不浸出物”为35—48%,茶多酚高为20—33%,儿茶素为110—150㎎/ɡ,而在象明茶区的大叶种茶叶水浸出物为35—50%,茶多酚为27—38%,儿茶素为160—220㎎/ɡ,几个指标明显高于其它产茶。

勐腊县普洱茶历史


勐腊,傣语为产茶之地。勐腊植茶历史悠久,是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8世纪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银生城界诸山”指景东,景谷,普洱及其以南的西双版纳诸茶山在内的广大茶山。明万历末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到“”:“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是当时茶叶的集散市场,“银生城界诸山”均系普洱府辖地,故名“”。清朝中叶,远销国内外誉满天下。“”的确切种植产地,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已有准确记载:“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奔枝,五曰曼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清阮福《考》也有相同的记载。《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六物产篇 茶》又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六茶山除攸乐今景洪县外,其他五茶山均在勐腊县象明、易武一带。1957年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蒋铨在《六大茶山访问记》中所写“六茶山”-曼洒,易武,曼砖,倚帮,革登和攸乐,定位更加确切。史料文献中,因茶叶兴衰演变,地名记述有异,而六茶山是名重于天下的“”的生产地是无疑的。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且大力扶持集体和个人在坝区和半山区开辟了新茶园,古茶山换了新面貌。

1、曼洒茶山

曼洒茶山位于中老边界中国一侧,包括今曼腊乡的曼洒,曼腊,曼乃村公所和易武乡的麻黑村公所。曼洒村公所是古曼洒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洒村,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原属该村的弯弓大寨,白茶园,曼边新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茶王树寨等均植产茶叶,以弯弓大寨产茶最多,仅一季即可采茶400多老担。茶王树寨有一茶王树,民国七年前,一次可采茶一担一只。民国十五年茶王树主干枯死,据测量老树桩直径为120厘米,根围377厘米。后从老树桩根部发出3叉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平均茎粗不低于勐海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由此测算,这片茶林的树龄应在55代以上。

2、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包括今易武乡政府所在地的易武、易田、曼洛村公所辖区。清道光年间莽枝、架布,嶍崆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国民经济研究所《云南经济滇茶概述》说:“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为胜,年产茶约4000担……”清乾隆以前已有汉族在易武制团茶。乾隆年间,许多石屏汉人纷纷迁居易武大种茶树。同治年间茶叶产量大增,到光绪初年,仅易武就制茶5000多老担。民国初年,易武除种些玉米外,民众以采茶揉茶为生。茶叶盛产时,一般每户产茶十来担,多的有15、16担。易武乡的黑水梁子现存一大茶树,根围208厘米,直径66.2厘米,高11米。另落水洞有一大茶树根围124厘米,直径48厘米,高11.72米。

3、曼砖茶山

曼砖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村公所辖区。曼砖茶山的形成早在清乾隆六年以前,由石屏汉人或早居曼庄的其他民族栽植。当时茶叶产量在1000担以上。据曼庄关帝庙碑文载:“曼庄为六大茶山之一。”

4、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3个村公所辖区。倚邦街曾系象明县府所在地。倚邦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清雍正年间建石屏会馆。早在石屏人未来之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户营茶,曾建盖过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园茶畅销省内外,后又扩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民国24年后,法国人禁止茶叶销往越、老、缅三国,茶叶滞销,茶园荒芜。

5、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公所辖区。历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园边,后全寨搬迁。革登为古产茶较闻名的地方,茶叶年产量均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种型。清嘉庆年间革登八角树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另在阿卡村附近的山梁上曾有年产一担干茶的两棵大茶树,后被野火烧死。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


(2009年2月27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9年5月27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2009年7月24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决定2009年7月27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公告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全文

第一条为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古茶树,是指分布于自治县内百年以上野生型茶树、邦崴过渡型茶树王和景迈、芒景千年古茶园及其他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

第三条古茶树的保护范围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划定,明确四至界线,设立保护标志和设施。

第四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古茶树实行加强保护、合理利用的方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第五条自治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古茶树资源调查,建立档案,对有代表性的古茶树实行挂牌保护。

第六条自治县的工商、公安、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水利、旅游、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工作。

古茶树所在地的乡(镇)、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古茶树保护管理资金,专款专用。

资金主要来源为:

(一)县级财政拨款;

(二)社会捐赠和其它资金。

第八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开展保护古茶树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古茶树知识,提高公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

第九条自治县人民政府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支持科研单位对古茶树进行科学研究。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古茶树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为古茶树资源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古茶树病虫害防治和分类管理等技术指导,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对景迈、芒景古茶树上衍生的特有药材“螃蟹脚”,实行单数年采摘,严禁在双数年采摘、收购、加工和出售。

第十二条在古茶树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对古茶树折枝、挖根、剔剥树皮;

(二)盗伐树木、毁林开垦;

(三)搭棚、建房、挖沙、取土;

(四)砍树取蜂、采摘果实、采集药材;

(五)丢弃废物、倾倒垃圾;

(六)施用化肥和农药;

(七)毁坏古茶树保护标志和保护设施;

(八)猎捕野生动物等。

第十三条对在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自治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自治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十一条规定的,没收实物,可以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没收实物,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盗伐林木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砍伐林木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毁林开垦的,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并处100以上1000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十二条第(四)项规定的,没收实物,可以并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十二条第(七)项规定的,责令限期修复或者赔偿损失,可以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第十二条第(八)项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自治县有关部门给予处罚。

(一)违反第十二条第(三)项规定,搭棚、建房的,由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拆除,可以并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挖沙、取土的,由自治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

(二)违反第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由自治县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可以并处1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二条第(六)项规定的,由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1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七条自治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本条例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经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由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十九条本条例由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临沧是云南省茶叶主产区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云南省茶叶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临沧质监系统以服务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为重点,牢牢抓住桥头堡建设、质量兴省实施、产业建设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标准化发展、品牌建设“三个战略”,充分运用行业规划、市场准入、示范区建设、品牌培育、监督抽查等服务和保障手段,有力的促进了全市茶叶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截止目前,临沧获生产许可证茶叶加工企业156户,普洱茶生产企业120户,红茶生产企业100户,绿茶生产企业88户,乌龙茶生产企业2户,速溶茶生产企业2户,茶饮料、茶酒、茶籽油生产企业各1户;有CTC红碎茶生产线30条,工夫红茶清洁化生产线3条。生产规格5000吨以上企业2户,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4户,茶叶综合加工能力已超过10万吨。凤庆、云县、沧源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茶叶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云南省滇红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滇红红茶、澜沧江普洱茶、龙润普洱茶等茶叶品牌获得了云南名牌产品称号,全市茶叶企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临沧市质监局)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的总体分布,所有的古树茶产区都在这里了


云南是中国西部的边疆省份,位于北纬20°8′32″—29°15′8″,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贵州省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西南同缅甸相连;南部与老挝、越南两国毗邻。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km,南北最大纵距900km,平均海拔2000m左右,最高海拔6740m,最低海拔第76.4m;总面积39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

云南省属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西部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山河相间,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南北纵列,金沙江、元江、李仙江、澜沧江、怒江等成帚状排列;东部属云谷贵高原,地形波状起伏;南部为中、低山宽谷盆地区。省内多山间盆地和断层湖泊,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东西两部。东部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全省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

云南为低纬度高原地区。由于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亚半岛,使其常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因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加之全省地形地貌复杂,境内高山深谷纵横交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云南的季风气候极明显,主要为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全省共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都有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年平均温度由北向南逐渐增高,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南北温差19℃左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明显。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m以上,干湿季节分明,但在季节上和地区上分布极为不均。

由于地貌、气候的复杂,造成了云南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全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十六个土类,占全国土类的四分之一。主要有黄壤、红壤、紫色土和黑色石灰土,红、黄壤占全省面积的25%,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地资源,是适宜茶树生长的主要土壤;与华南同纬度省份的红壤相比,云南省的红壤土层深厚,酸性不高,盐基饱和度高,发展茶叶生产的潜力很大。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民的辛勤劳作,使云南成为世界上茶叶的主要原产地。

云南茶树裁培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树资源十分丰富。云南省内目前存野生种、过渡型、截培种古茶树资源在中国和世界均具有唯一性。它们不仅是云南作为茶树起源中心地带的有力佐证,也是中国为茶树驯化和栽培发祥地的有力佐证,是至今尚存的记录茶树演变的“活化石”。云南古茶树中至今仍保留着的优良、完好的茶树基因,不仅是中国和世界茶产业发展中不可多得、不可或缺的重要种质资源,也是世界茶业、茶文化研究和发展中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与文化遗产。这些古茶树资源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资源,而且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有着极为重要的科4学价值、研发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提升价值。

但是,由于这些古茶树分布的面积大、范围广,许多古茶树又生长于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现场资料的采集比较困难,致使许多古茶树资源的情况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是很清楚。尽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省、市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人员进行调查,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系统的资料,给加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等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了尽快查清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的情况,云南省茶业协会决定组织专家组,开展一次全面、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支持下,自2010年10月起至2014年5月,专家组分赴云南省古茶树的主要分布区—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普洱市、保山市、德宏州、大理州、文文山州、红河州、楚雄州等地开展了古茶树资源的调查和建档工作,在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和开展大概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完整、系统、规范的古茶树档案资料。

从行政区域来看,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中的12个州市,主要分布于滇西茶区的临沧市、德宏州、保山市、大理州和楚雄州,滇南茶区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滇东南茶区的红河州、文山州;在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仅留存有极少量零星、分散的单株。

从分布面积来看,云南现存古茶树资源总分布面积约为329.68万亩,野生种古茶树居群的分布面积约为265.75万亩,栽培种古茶树(园)的分布面积约为63.93万亩。其中,普洱市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136.10万亩,占全省古茶树总分布面积的41.28%;临沧市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65.22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19.78%;红河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51.60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15.65%;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31.51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9.56%;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25.35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总分布面积的7.69%;保山市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9.80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2.97%;德宏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8.58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2.60%;大理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0.82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0.25%;楚雄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0.69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资源分布面积的0.21%。

从分布区域的地理环境来看,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在海拔880m—2400m之间;野生种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海拔1600m—2400m的森林中,有相当多的数量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多呈居群状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双江县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居群、镇沅县千家寨野生茶树居群等;栽培种古茶树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m—1600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生长于次森林或山地中,多数以单株散生或小居群的形态存在,呈块状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的“六大古茶山”,勐海县的“南糯古茶山”“贺开古茶山”,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古茶山”、宁洱县的“困鹿山古茶园”以及临沧市云县的“白莺山古茶园”等。另外,调查中还发现,古茶树分布区域内的当地居民(包括汉族、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德昂族等),都有在村寨附近保留和种植古茶树的习惯。因此形成了不少生长健壮的古茶树,至今都是以单株的形式分布于村寨周围、风水林、路边,或居民的庭院内,形成古茶树与人居和谐共生景况。总的来说,云南省的古茶树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在尚存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落后,交通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和原始森林内。文字由录入,内容

云南省玉溪市、昭通市古茶树资源分布特点介绍那些地方特点


玉溪市古茶树资源

分布玉溪市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元江、新平等县元江县野生古茶树资源,其中一株树高5.4米,树幅3.4米,干径56.0厘米,叶片长宽13.5厘米×5.9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面平、叶齿锐浅、主脉黄色、芽叶毛多花萼有毛,花径6.1厘米,花瓣白带绿色,8~10片,子房多毛,柱头4~5深裂。果大,果径5.1厘米。利用情况适宜制青茶。新平县古茶树资源,其中一株树高15米,树幅5米,干径54.1厘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5.8厘米×72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面微隆,叶尖尾尖,叶齿稀浅有乳头状。芽叶有毛,花萼毛多,花径6厘米,花瓣9~12片,白带黄色。子房毛多,柱头4~5裂。利用情况,适制绿茶。

昭通市古茶树资源分布

昭通市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盐津、镇雄等县。盐津县老林茶树资源,其中一株树高4.0米,树幅2.5米,十径35.0厘米,树形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叶片长宽11.9厘米×5.6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面微隆,叶齿浅稀,芽叶毛多,花瓣8片,白带微红,子房有毛,柱头3裂。利用情况,适制绿茶镇雄县古茶树资源,其中一株树高8.7米,树幅7.1米,干径42.0厘米,树型乔木,树姿半开张,叶片长宽13.4厘米×7.2厘米。主要形态特征:叶长椭圆形,叶尖尾尖,叶齿浅稀。芽叶毛多。花径4.6厘米,花瓣8~9片,子房无毛,柱头3浅裂。利用情况,适制青茶。第十一节德宏州古茶树资源分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西南部,高黎贞山西部。州内地形复杂,河川沟谷纵横,山坝交错,海拔高差悬殊,最大的山坝高差3200米,气候垂直差异大,形成北热带。

《勐海县志》勐腊古茶山


古茶山勐腊,傣语为产茶之地。勐腊植茶历史悠久,是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8世纪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银生城界诸山”指景东,景谷,普洱及其以南的西双版纳诸茶山在内的广大茶山。明万历末年(约1620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到“普洱茶”:“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是当时茶叶的集散市场,“银生城界诸山”均系普洱府辖地,故名“普洱茶”。清朝中叶,普洱茶远销国内外誉满天下。

“普洱茶”的确切种植产地,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已有准确记载:“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奔枝,五曰曼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清阮福《普洱茶考》也有相同的记载。《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六物产篇茶》又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六茶山除攸乐今景洪县外,其他五茶山均在勐腊县象明、易武一带。

1957年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蒋铨在《六大茶山访问记》中所写“六茶山”—曼洒,易武,曼砖,倚帮,革登和攸乐,定位更加确切。史料文献中,因茶叶兴衰演变,地名记述有异,而六茶山是名重于天下的“普洱茶”的生产地是无疑的。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且大力扶持集体和个人在坝区和半山区开辟了新茶园,古茶山换了新面貌。

曼洒茶山

曼洒茶山位于中老边界中国一侧,包括今曼腊乡的曼洒,曼腊,曼乃村公所和易武乡的麻黑村公所。曼洒村公所是古曼洒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洒村,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原属该村的弯弓大寨,白茶园,曼边新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茶王树寨等均植产茶叶,以弯弓大寨产茶最多,仅一季即可采茶400多老担(一老担为今99。75公斤)。茶王树寨有一茶王树,民国七年(1918)前,一次可采茶一担一只(一担为150老斤,一只为75斤)。民国十五年(1926)茶王树主干枯死,据测量老树桩直径为120厘米,根围377厘米。后从老树桩根部发出3叉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平均茎粗不低于勐海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由此测算,这片茶林的树龄应在55代以上。

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包括今易武乡政府所在地的易武、易田、曼洛村公所辖区。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勐芝)、架布,嶍崆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国民经济研究所《云南经济·滇茶概述》说:“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勐海)为胜,年产茶约4000担……”清乾隆(1736年)以前已有少数民族汉族在易武制团茶(砣茶)。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汉人纷纷迁居易武大种茶树。同治年间(1862~1874)茶叶产量大增,到光绪初年(1877),仅易武就制茶5000多老担。民国初年,易武除种些玉米外,民众以采茶揉茶为生。茶叶盛产时,一般每户产茶十来担,多的有15、16担。易武乡的黑水梁子现存一大茶树,根围208厘米,直径66。2厘米,高11米。另落水洞有一大茶树根围124厘米,直径48厘米,高11。72米。

曼砖茶山

曼砖(今曼庄)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曼庄,曼林村公所辖区。曼砖茶山的形成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以前,由石屏汉人或早居曼庄的其他民族栽植。当时茶叶产量在1000担以上。据曼庄关帝庙(已倒塌)碑文载:“曼庄为六大茶山之一。”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3个村公所辖区。倚邦街曾系象明县府所在地。倚邦少数民族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建石屏会馆。早在石屏人未来之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户营茶,曾建盖过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园茶畅销省内外,后又扩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民国24年(1935)后,法国人禁止茶叶销往越、老、缅三国,茶叶滞销,茶园荒芜。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公所辖区。历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园边。

云南古茶树资源概况:大理南涧县古茶树资源分布(六)


南涧县古茶树资源的90%以上分布在无量山山脉,与现代茶园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现已查明,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无量山镇、宝华镇、碧溪乡、公郎镇、小湾东镇、拥翠乡6个乡镇24个村委会60个自然村(点)有古茶树的分布,其中无量山镇的保台、可保2个村委会古茶树分布地点属于哀牢山山脉,但也毗邻无量山,其它22个村委会的古茶树分布地点都属于无量山山脉。可见,无量山自古以来都是南涧茶叶生产的重点区域,茶出无量并非妄言。

南涧古茶树在植物学分类上有大理茶、普洱茶、德宏茶、白毛茶等。本书介绍的138株古茶树,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鉴定属大理茶13份、普洱茶88份、德宏茶23份、白毛茶7份、名待定的有7份。大理茶为野生茶,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原始森林及其周边自然村的房前屋后和地埂上,既有自然生长的,也有早期人工栽培的。普洱茶、德宏茶、白毛茶属于人工栽培的,多数生长在田园地埂和村寨附近;未能定名的可能是大理茶与普洱茶的自然杂交类型。

南涧古茶树在海拔1700米~2602米之间均有分布,1700米~1800米之间分布有6株,1800米~2300米之间分布有127株,2400米~2700米之间分布有5株。目前海拔最低的是箐脑2号古茶树1722米,海拔最高的是茶园中山3号古茶树2602米。

古茶树多数呈现出零星分布状态,数量从数株、数十株、数百株、数千株不等。分布数千株有4个古茶树居群,宝华镇无量村委会杨梅树—大箐—老卜苴古茶树居群有2285株,其中大箐860株、杨梅树425株、老卜苴1000株;无量山镇德安村委会山花古茶树居群有古茶树1033株,保平村委会黄草坝古茶树居群和阿几苴古茶树居群,估计在1500~2000株左右。分布数百株的有7个,无量山镇有和平村委会山背后古茶树居群,德安村委会有阿比庄、箐脑,芹麻箐古茶树居群共4个;碧溪乡有回龙山村委会回龙山古茶树居群;公郎镇有中山村委会大岔路古茶树居群;小湾东镇有龙门村委会龙华古茶树居群。芹麻箐古茶树居群主要是大理茶种,数量大约在300~400株左右,回龙山古茶树居群有古茶树254株。

勐海为何能成为“普洱茶第一县”?


一、勐海是一部活的茶史,有深厚的茶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茶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濮人(布朗族)是最早的植茶人。至今,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勐满、勐往等布朗族居住地保存有大量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其中,贺松有1700多年的野生“茶树王”,被当地村民视为神树,南糯山有8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

(一)老曼峨布朗古茶山

在贝叶经和寺里的石碑记载着这个村寨已经有1368年的历史。这里的佛寺以及寺里的贝叶经书,在东南亚一带有着较大的影响。老曼峨有连片的古茶树3205亩,分布在古寨四周浓密的森林之中,古茶树大的要3人合抱,小的也有碗口粗,茶树姿态奇特,枝叶苍翠,焕发出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二)老/新班章古茶山

班章古茶山曾经是布朗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有2000多亩,这里的茶树与阔叶林混生,遮荫较好,枝叶茂密,叶片光滑,芽尖茸毛又厚又亮。班章、老曼峨等地的古茶,其特点是“苦尽甘来”,味道非常霸气,苦味重回甘好,10多泡都还有芳香的茶味。这里的茶被人们称为普洱茶中的极品。

(三)南糯山古茶山

“采茶拨玛云雾中,南糯白毫香气浓。欲问香气何处来?三国武侯遗古风”。这是对南糯山茶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生动描写。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据传,布朗族先民在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种茶、栽培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1100多年前,僾尼人(哈尼族)继承了南糯古茶山并继续垦殖茶园。800年的栽培型茶树王,见证了各民族兄弟栽培利用茶树的重要历史。

(四)贺开古茶山

典型的古茶树观赏园林,原始的拉祜族风情村寨。这里古茶树面积连片10000多亩,景观迷人,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好像一座自然天成的园林,令人流连忘返。

(五)巴达古茶山

野生茶树群落区,这里共有野生茶树资源近6000多亩。1962年发现贺松1700年的野生茶树后,巴达就成为了所有茶人朝拜的第一县。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这颗茶树的照片,早已成为茶界公认的“茶神”,不计其数的茶人拜祭求佑。

(六)勐宋古茶山

位于勐海县东部绵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终年云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披着白纱绿巾的仙子。这里是西双版纳历史悠久的古茶区之一,拥有茶园面积3.3万亩,古茶园3800亩,这里的古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走俏市场。

二、勐海山好,是养育优质茶叶的“磁化场”

勐海县属西南山原地貌、群山环抱的高原山间盆地。地球自身的振动、磁场作用,将地质中各种微量元素颤动溶到水中、土里,人得到磁疗,也为茶树提供了独特的生长条件,养育了优质的茶树。

三、勐海气候好,是茶的“温馨家园”

山有树,沟沟有水,座座茶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是上天赐给茶树的一个“温馨家园”。勐海气候温和,平均气温为18.7℃,极端最高气温33.8℃,极端最低气温2.9℃,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

“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而土壤多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极宜茶树生长,具有良好的发展茶树种植的土壤条件。

四、勐海水好,茶树被圣洁的“营养液”所滋养

勐海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无污染,给予茶叶圣洁的“营养液”。全县总集水面积为5511平方米,共有大小河流159条,属澜沧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净化池”、珍贵的“营养液”,给茶提供了较多的负离子。

五、勐海是天然的“纯氧吧”茶叶受到很好的润泽

勐海植物种类多,植被好,空气质量好形成了良好的森态环境,是一个天然的“纯氧吧”。境内有季节性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3%,空气湿度较大,常年保持在80%以上,对茶树起到了滋润的作用。

六、勐海是茶叶良种的“百花园”,自称“第一县”不足奇

勐海茶区地形复杂,各自形成一些小范围的生态系统,是良种的“百花园”。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望尘莫及。由于品种和自然条件的统一不可分性,即使有些茶区引进勐海茶种,但因带不走勐海的自然环境条件,故而我国茶学界专家作出结论:“中国红茶小叶种不如大叶种,大叶种的引进区,不如原产地”。

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云抗27号、37号、43号、73—11号、73—8号、76—38号、佛香1号、2号、3号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除此,还有云南大叶茶稀有单株紫娟茶。全县共有茶园面积25万亩,其中古茶园5万亩。所产茶叶纯天然、无污染,色泽鲜美,耐饮耐泡,味苦而回甜味悠长,是加工普洱茶的上等原料。曾对勐海茶业发展作过卓越贡献的106岁的李拂一先生为勐海题词:“象山苍苍,流沙汤汤。美哉勐海,炳焕边荒。烟水明媚,百族和祥。西昆缅掸,交通南洋。普洱名茶,驰誉万方。四时蔬果,载稆盈筐。五谷蕃熟,穰穰满仓。人文蔚起,前景辉煌”。

勐海这方水土,的确是茶的第一县,人的福地。

西双版纳勐海“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步入品牌时代


“山山有茶树,寨寨茶飘香”,云南勐海县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普洱茶产量全国第一。日前,由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主办的“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启用,标志着“勐海茶”的发展正式步入大品牌、规范化时代。

勐海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和普洱茶发祥地,也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作为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勐海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普洱茶出口基地县。

据勐海县委书记洪国正介绍,古普洱茶有江内、江外茶山之说,其中江外“六大茶山”,全部都在勐海。普洱茶现代化的发端,标志性事件是1940年勐海茶厂正式投产。进入新世纪,勐海普洱茶在全国、全世界居于“龙头”的地位。

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勐海县有茶园面积57.75万亩,其中采摘面积51万亩;其中,古树茶园面积达到了4.6万亩,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就有5万亩。毛茶产量2.38万吨,成品茶总产量2.9万吨;有653个涉茶商标,有普洱茶界唯一的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农业增加值50.9亿元,税收2.48亿元。勐海茶的普洱茶产量、工农业增加值和税收,都占全国普洱茶的三分之二左右,勐海无愧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但由于稀缺特产资源的质量监管体系远落后于财富积累的速度,消费者面对的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庞大市场。据悉,一年产量不到3万吨的勐海茶,每年上市销售却有10万吨之多。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领下来以后,我们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勐海县县长张世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时表示,获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将使“勐海茶”这样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更具知名度、可信度。质量达不到要求、未经许可的企业及产品,将不得使用“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勐海茶”在法律层面获得保护。通过“勐海茶”的规范使用,实行“统一标准标识、统一质量检验、统一管理溯源”,在市场上纯化产地,提高品牌纯净度,还可以通过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益,从而使勐海茶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勐海茶农的致富希望也寄托于此。

勐海既是农业县,也是贫困县,全县34万总人口中有28万人口属于农业人口,绝大部分农业人口与茶有关,2015年有茶叶专业合作社348家,该县茶农来自茶叶年人均收入5050元。

“这片叶子对云南老百姓至关重要,我们希望这片叶子通过商标的申领成功,让经济效益更加凸显,在老百姓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张世影说。

据张世影介绍,近年来,为了打造普洱茶第一县,把原生态的茶推向全国和推向全世界,从2013年开始,勐海县委、县政府实施创建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示范县,目前正等国家级验收。张世影说,勐海首先是要把基地做好,围绕建设生态茶园一个总的要求,把林种到茶林中,农药和化肥不进入到茶园去。如通过种植樟树,形成林茶一体,这样茶园的生物多样性造就了生态健康。第二是通过规范的培训,让茶农掌握技术,种出好茶、加工出好茶。第三培训品茶员、茶艺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识别出好的茶,等等。

勐海的茶园几乎全部获得无公害以上的茶园认证,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55万亩,绿色茶园面积3.22万亩,有机茶园面积2.74万亩。普洱茶加工企业已经全部通过QS认证。张世影说,围绕着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无论是在品牌上,在茶叶的安全、健康等方面,都要做第一县的示范和标杆。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打造“古茶第一镇”》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