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景谷甘海古茶园_景谷普洱茶怎么样?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景谷普洱茶 小景谷普洱茶 甘芳普洱茶

景谷普洱茶。

我对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是在一次偶然的机缘邂逅景谷甘海古茶园之后。以前也爱喝茶,却对茶知之甚少。读书时候买一包二十元一袋的绿茶,水烧开加入杯子里之后,捏上一小撮茶叶放进去,边喝茶边看书,茶香与书香交织融汇在一起的味道,成为我对儿时绿茶的记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由此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尖锐。现如今喝茶倒成为了奢侈品,对于我这个看书写字都离不开茶的人,喝放心、生态的好茶是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事。

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有爱姐、简爱姐,是她们把我带入了神秘的普洱,走进了一片茶叶的故事。普洱茶始祖的故乡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视野范围内都是绿意盎然的森林,通过了解,景谷拥有有林地8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7%,是云南省第二林业大县。我大口的呼吸着大自然赐予的新鲜氧气,顿时觉得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是多么幸福的事。

简爱姐家在绿树环绕的半山腰种植着一片近百亩的普洱古树茶园。对于一个爱茶人士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激动不已,便尾随简爱姐到了茶山。车子驶入景临路从景谷至永平镇的方向,距景谷30公里处,路的左手边便是甘海古茶园。路标显示多雾路段,小心行驶。车子停下,站在路边,便能感觉到一股寒意袭风而来,山脚下云海翻腾,有种站在云端的感觉。茶山的海拔1700米,常年云雾笼罩,年平均气温17.2℃,是个避暑修行的好地方。

在简爱姐的带引下我们走遍了茶山的每一角,茶山占地面积近百亩,平均树龄120年,有20株树龄近500多年,是个连片聚集而生的古树茶群落。简爱姐抚摸着古树茶的树干,跟我们娓娓道来茶园的故事。

解放前,简爱姐的祖辈在家的附近引种了大叶种普洱茶。普洱民间都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有家的地方就有茶,祖父母的家就在茶园里,家四周最老的那些单株便是他们祖祖辈辈遗留下的产物。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全家人都要依赖这片茶园而生存。改革开放后,简爱姐父亲徐天然与生产大队承包了这片茶园,后来生产大队在茶园附近修建水库,大队移民到了永平镇。移民后,以茶园的界线划分了威远镇和永平镇的区域界线,茶园就像邓小平爷爷在南海划下的一个圈,点缀在分界线上,见证了历史的变更。徐家父母舍不下这片茶叶又回到茶园继续经营着它,随着徐家父亲年事渐高,无力再经营这片茶园,他们回到了子女身边。徐父去世后,简爱姐和姐姐又一起回到了茶山,共同管理起了茶园。现年58岁的徐家大姐一直坚守在茶园,每次大姐都会说:“我离不开茶山,守着它就像守在我父母亲身边一样。”

在茶山居住的几天,看着徐家姐妹的热情与对做茶叶的执着认真,让我感受到的是她们做的是茶其实敬的父母亲,爱茶就是怀念生活在这片茶园的祖辈。姐妹俩对这份茶叶的爱让我由衷地敬佩不已。

山里的雨水特别的多,清晨或者傍晚,都会来上一阵,阵雨之后山间的云雾即刻升腾起来,恍若仙境一般。据监测,这里的年降水量可达1529.6毫米,充沛的雨量和日照为古茶园创造了有利的生长条件。茶园还保留着完整的生态系统,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苍天大树,茶园里生长着无数原生的柏树、蔷薇科的梅子树、西南桦、思茅松等古树,林下还有小柴胡、滇黄精等种类繁多的药材,走一圈古茶园药材随手拈来,雨季的古茶园里,你还能拾到各种类的野生菌,枝头上有鸟儿、虫儿在争鸣……对于我来说这里就是野林的天堂,茶叶便是这里的精灵。

走过古茶园沿公路往永平方向,路边绿岛环湖的便是干海水库,这就是简爱姐一家及父辈们修建的水库,现在它是永平镇迁营村的农田灌溉用水,距它6里路又是震后除险加固的长海水库,它是永平镇全镇居民的饮用水。第一次走入水源头,深深被大自然的魄力所震撼,置身其中恍若步入了暮霭的原始森林,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完整,这里生长的整片森林树干上都附生着厚厚苔藓及蕨类,踩在脚下的是厚厚松软得枯枝落叶层,环视一圈这里香樟树遍野,丛林里知了声声灌耳,我忍不住大吼一声,拉得很长的声线渐渐淹没在丛林中,知了声、鸟鸣声依旧,忽然意识到我这个不速之客的打招呼方式如此不礼貌。

依托干海丰富的原始森林生态资源,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周边农户养殖黑山羊、本地黄牛、竹鼠、鸡等经营着农家乐、水库吸引许多垂钓者来钓鱼,养蜂的老人每天除了采茶,还要照看着它几里路的蜂桶,简爱姐的大哥也在茶山附近的林下种植了大片重楼,这里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经济发展。

周游了甘海古茶园,尽情呼吸这片山头的空气,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我很庆幸能与这么美的景色相遇,很感激简爱姐一家精心管理下纯生态传统手工艺制做的古树茶,让我有幸能够喝到大自然本色的原汁原味,感知时代变迁下的人情冷暖,体会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愉悦之情及满足感。

走过名山,品过茗茶,闻着亲手采摘加工而制成的茶香,我闻到了曼松贡茶的兰香、蜜香,尝到冰岛茶的甜感……这时仿佛茶山里的松柏树、腊梅的花香以及丛林边山涧水一切美好的场景都置身在茶汤中,我不停地咂着嘴,让它回荡在我的每一个味蕾,就这样如痴如醉的享受着。

有道是茶无珍品,适口即好。用多么华丽美好的词藻去描述它,都嫌不够,也许这就是我对于甘海古茶的体悟。原本并没有这么深刻,来到了千景之谷,并且目睹到了简爱姐一家的做事态度之后,我由茶感悟到了许多。因为爱茶便爱上了景谷,所以我与爱人定居在此,每到周末节假日我都会喊上朋友:“走,甘海古茶园去!”

人之于茶,是一种促进。你怎么赋予它,它便如何回馈于你。用心做事的人,不眼羡,不攀比,不妒忌,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定有一种无可替代的灵魂,那么假以时日,坚不可摧的不光是品质,还有思想。它会感染一切,塑造一切。这时,茶于人,或是人于茶,已然合二为一,达成了更高的境界。所以感谢一切遇见,感谢千景之谷,感谢甘海古茶园,感谢心存爱意的茶人简爱及徐家大姐!感谢可以一直喝到这么美妙的生态古树茶。

cy316.Com精选阅读

茶山行:探秘普洱景谷长海茶山_怎么样


真正的古树茶哪有那么好得?不踏破几双鞋,不被树枝刮伤几道伤,哪找得到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茶树。2017年3月,我们从昆明奔赴普洱景谷,就为了寻那些难遇难求的古茶树。

早上九点开始,晚上八点结束,这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路上。上山时才不禁感叹,茶道难难于上青天!上山的路都是被当做汽车山地越野的赛道的,七上八下,九曲回环,不算荆棘丛生却也绝对算不上平坦。经过四十多分钟的“山地摇滚”后,终于能离开车厢。

进入树林,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一般人哪里分得清哪一棵是古茶树。路边立着的茶树,枝干上长满青苔或者其他藓类、蕨类寄生物,经常出入山林的都知道,树干上长出这样的植物是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少的象征。

一路走着,偶见一片长在林中的草地,绿草里星星点点散着白色、粉色的野花。凑巧的话,还可以遇到野猪、野兔这些在很多地方已经绝迹的东西。一面要注意躲避不时从前方甩过来的树枝,一面还要竖起耳朵不能放过任何一句讲解,生怕错过了哪一棵年龄逾百的古茶树。每每听到这棵是三百年的,那棵是五百年的古树时,不免会惊叹,但更多的敬畏确是留在心底的。它就这样不言不语,站在这里百年,等待人来寻。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我想,三毛说的一定是这些早已静立了百年的古茶树,站成永恒,却茶香飞扬。

穿过树林,眼前忽悠悠飘来一片开阔的水域,算不得很大的长海水库,百年的古茶树就错落地藏在这片山环水绕的林子里。水库边上的平坦台地,这是一片被诸多参天大树环绕的平地,落叶厚厚铺了满地。我们不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如何,但在这里,泡上一壶古树普洱,在水边阁中静坐,看一看树影婆娑、云卷云舒,见一见花落池边、水光潋滟,比起世外桃源应该也丝毫不逊色。

我们翻山越岭,只为寻这一处幽静,为爱茶的人建造一个世外桃源,把爱茶的你带到百年古茶树的面前,再没有什么比千里马遇到伯乐更为圆满的了。

小景谷茶区古茶园的特点


景谷盆地是茶树最古老的生长区之一,1978年在景谷芒线发现我国唯一的宽叶木兰化石,距今3540万年,是公认的现代茶树的祖先。景谷县是乔木老树茶分布较多的县之一,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老茶园。而景谷(小景谷)的古茶园又是最多的。

从数量,树龄,茶树的生态状况,茶质等综合因素考虑,小景谷茶区可以列在前矛。小景谷茶区的古茶园有以下特点:

第一数量多,分布广。景谷乡的文东,文杏,文山,文联,文召,营盘各村及所属多数自然村都有古茶园分布,古茶园成片种植,密度较高,产量也较高。其中文东村委会的大中山村、陡坡脚村;文山村委会的苦竹山村(也叫金竹山)、大箐村、山背后村;文杏村委会的早荞地村、梅子箐村;老营盘村委会的柏毛箐村、丫口村;景谷乡的黄荞地村、九台坡村;文联村委会的大荒地村的古茶园单片茶林面积大,自然生长环境非常好。据历史记载:民国时小景谷街每年交易茶数量超过500吨。现在由于茶树分到农户自产自销,难有确却统计,但据专门在小景谷收购茶叶的茶商估计,仅春茶可能就有400吨以上。

第二生态状况好。小景谷茶区没进行过大规模的茶园改造,古茶树基本都是成乔木状自然生长几乎没经过矮化。

第三树龄较长。小景谷种茶历史较早,但现存量最大的应该是百年前纪囊廷推广种植后形成的,这些古茶树很多是干径10厘米以上的大树。

第四茶质较好。无工业远离交通干线及良好的自然条件,树龄,生态状况及传统的加工工艺影响,小景谷茶区的茶质较好。

第五在茶山上几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茶树的问题,茶山上近年也有部分台地茶种植,但绝大部分都种大白茶,大白茶每千克价格比老树茶高出近20元,不合算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景谷苦竹山介绍 景谷茶山普洱茶特色


景谷苦竹山介绍,景谷茶山特色

景谷苦竹山古茶园

苦竹山位于景谷县景谷乡政府东北,距乡政府12公里,海拔2200米,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景谷乡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及经营茶叶的历史。相传神农氏尝百草中毒之后,经普洱到达景谷大石寺脚下的原始森林中毒性发作,无奈随手抓一把绿叶嚼咽下去,突然感觉全身舒服,精神焕发。神农氏发现这种野生的树叶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便号令当地百姓移植栽培,这种野生的树叶来食用,以保安康,并把它命名为“茶”。

传说只是民间一种美好愿望之体现。但小景谷乡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史载,早在咸丰年间,景谷镇的民众就在苦竹山、马鹿山等地种茶自食自用。如今存活在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历史上茶农一直在采摘利用,加工,销售。苦竹山是著名古的原产地之一。现存的人工栽培古茶树群落绝大多数直径有碗口粗细,最大的一棵直径0.5米左右,树高4.4米,树龄约160年以上。

景谷苦竹山特点:此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

苦竹山的茶虽然有景迈的香气,但是却不如景迈香,有布朗的茶气却不如布朗强,这就是苦竹山的弱点。也可以说,是优点,因为兼容了这两个茶的优点。

普洱茶品鉴|易武古树茶园普洱茶怎么样?


今天要品鉴的是一款河北茶友寄来的,标明为云南易武古树茶园的样。从外观上看,这款茶应该是有点年份了。易武茶如果保存得当,又有年份,那会是一个很不错的茶,只是要寻找到一个各方面都理想的易武茶也确属不易。我们就来看看这款茶的品质到底如何。

第一泡

茶汤呈金红色,茶汤香呈蜜香中带有一点木香味。香气比较明显、浓郁,挂杯香也比较明显,稍稍的有一点仓味。

第二泡

茶汤入口后微苦,微涩,苦化的比较快。回甘显,但不强,主要集中在舌面的前1/3处,舌下也有一点回甘。

第三泡

茶味不算特别的饱满,稍有水味。口腔中回甘的范围有所扩大,舌下也有生津的感觉。

第四泡

茶汤的质感不错,水路细、软,比较润滑,只是浓稠度稍显稀薄了一些。

第五泡

闷30秒出汤,茶味下降的速度太快,水味已经比较明显了。茶气依旧没有明显的感受,回甘倒是有所加强,苦涩味仍然不明显。

观叶底

此茶用料的级别比较低,七级茶和黄片占绝大多数。应该是夏茶所制,树龄也不会大,基本为近20年种的茶。

结论:

此茶的特性符合易武茶的特点,与描述相符,但用料比较粗糙,作为一款口粮茶还是不错的。还有一点,此茶应该在高温高湿地区存储过,还好,仓味不重。

问茶·景谷秧塔·被遗忘的贡茶_景谷普洱茶的特点


马不停蹄的赶路,我们终于在夜幕降临之前来到了位于无量山西南侧,澜沧江以东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刚刚能够看见景谷的坝子,老段就急忙要师傅找块视野开阔的空地停车,想也知道,犯职业病了,“这么美丽的夜景不把他留住,我就太对不起自己了。”老段一边拍照,嘴里一边嘀咕。站在城边的山坡上俯瞰整个景东夜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点缀着街道的繁华,闪烁着的灯光,犹如银河里的星星,散落在坝子周围,耳边清脆的风声显得格外悠闲。景谷的夜,迷人、浪漫、悠然。

景谷素有林海明珠、茶祖之源、佛迹圣地、芒果之乡的美誉,但到景谷之前大伙还听说在景谷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而且粽子大多都是在夜里制作完成。虽然明天一早大伙就要向茶山进发,但好奇心最终还是战胜了一切。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在夜里潜入了景谷城边的一户卖粽子的傣族人家。在门外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粽香,老段不禁感慨到:“香气满园关不住,缕缕粽香出墙来”。走到院内只看见傣族大妈正在灶台旁熟练的包粽子,热气腾腾的锅里也煮满了香喷喷的粽子。见我们一行人到来,大妈立刻放下手上的活计,连忙给我们泡茶,让儿子抬出自酿的米酒,见此情形,大伙连忙解释:“我们只是好奇,想来看看这一年四季都吃得到的粽子,本不想打扰你。”大妈一边准备酒菜,一边比划着说:“来者是客,坐坐坐,喝酒”。一桌子的饭菜眨眼间的功夫就备好了,香气扑鼻,傣家人的热情好客,让我们盛情难却,大伙只有恭敬不如从命的开动起来。大伙拿起的第一样“菜”,就是今夜的主角“粽子”。琥珀色的糯米凝成一个小小的四角粽,晶莹剔透,口感超Q超弹。“用灰水泡过的糯米,煮上4—5个小时,才会有这样的香气和颜色,并且容易保存,我每天晚上要包400个粽子,逢年过节要包2000多个,有时候昆明的酒店还专门来订购呢”。当晚,我们吃得心里美滋滋的,就在淡淡的月光下。

清早,我的心情有些激动,因为今天我们要专程赶到景谷县民乐镇去看传说中的秧塔大白茶。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清政府规定,贡茶由思茅厅置办。清《普洱府志》卷十九有载,每年贡茶为四种:团茶(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贡茶中就有景谷县民乐的秧塔大白茶“白龙须贡茶”。昨夜,秧塔村下了一场大雨,土路上泥泞不堪,距离镇政府16公里的路我们居然花了40多分钟才达到。好在开的都是越野车,才得以勉强通过。

到了大村村秧塔小组,我们就要步行进入茶园,茶林很密向导怕我们迷路,交代大伙不要随便乱走。踩着泥泞的小路一直走,穿过一小片核桃林,便看见笼罩着层层薄雾的大白茶园,“秧塔大白茶只产于民乐镇大村秧塔这个地区,这里海拔在1600米——1700米左右,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秧塔大白茶是稀有品种,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成片的古茶树,以前也尝试过将大白茶移栽到其他地方扩大产量,增加茶农收入,但是一离开这里茶树就变成普通品种了,这些茶树一年可以为农户带来三万以上的收入,茶叶市场好的那段时间一年收入十几万的农户也很多”,向导说着,便摘下一片叶子放到我手上,“你看这一片叶子比你手都大”我捧着长椭圆形的茶叶看了看,发现叶子特别的厚而柔软,茸毛很多,闪着白色的银光,还真比我的手长出一大截。“大白茶与其它茶叶的明显差别在于,芽叶披满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丰满,泡出来茶汤清凉,喝起来气味清香。每棵茶树都长得枝叶茂盛,新芽肥壮,在清代,这里的土官责令茶农精心采制、制成白龙须贡茶向朝廷纳贡呢。”

茶园里阵阵清香伴着泥土的气息迎面扑来,红稠的泥土早已轻轻的覆盖了双脚。我在茶林里转悠,正好碰到一位在树上采茶的老奶奶,这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人家,精神矍铄、满脸笑容,还没等我开口,她就一个劲比划说:“到家里坐,到家里坐,我耳朵不好,到家里坐”,话还没说完,老人就麻利的下了树,硬是要拉我到家里坐坐,最终我还是拗不过淳朴善良的老人。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住着老人一家五口,老奶奶姓王,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她说,这段时间家人都出去务农了,中午才会回来。由于昨夜的大雨让院子里有些积水,王奶奶怕弄湿我们的鞋子就请大伙到屋里坐。刚落座,她就把今年的春茶拿给我们品尝与欣赏,粗长的条索感觉特别肥壮,颜色银白的闪闪发亮,我觉得捏起来手感细腻,像是摸到了宠物顺滑的皮毛,老段则认为美得像绸缎,带着与生俱来的独特光泽。大大的口缸就是泡茶的主要工具,她提起一只斑驳的水壶往口缸里面灌水时,这个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黝黑而勤劳的双手泡的不仅仅是茶,更是朴实无华的生活和纯朴善良的心,我要将这个片段永远留存在记忆里。突然想起有人说喝茶暖心,没错,手中这杯热腾腾的清茶在此刻就像是无声的幸福与满足,紧紧的握在自己手中,暖着心。

看着散落在山腰上的村村寨寨,我们依依不舍的挥别了这块可爱的土地,我想也只有在这样高山密林的云雾之中,才能看到如此淳朴的民族,找到如此恬静、宜人、闲适的山野。

景谷苦竹山及普洱茶特点


普洱茶是云南普洱一大特色产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与好评,到云南旅游的朋友都会选择几款此茶来送给家中长辈或朋友。对普洱茶稍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普洱茶有新六大茶山与古六大茶山,而每座茶山因地理位置不同,导致周围环境、水分、光照等不同,生产出的普洱在口感也存在差异。而景谷苦竹山也是种植普洱茶树的茶山,今天为大家介绍景谷苦竹山及普洱茶特点。普洱茶也是中国名茶之一,因其独特的保键功效与其醇厚的滋味,而备受茶友关注。

苦竹山位于景谷县景谷乡政府东北,距乡政府12公里,海拔2200米,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景谷乡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及经营茶叶的历史。相传神农氏尝百草中毒之后,经普洱到达景谷大石寺脚下的原始森林中毒性发作,无奈随手抓一把绿叶嚼咽下去,突然感觉全身舒服,精神焕发。神农氏发现这种野生的树叶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便号令当地百姓移植栽培,这种野生的树叶来食用,以保安康,并把它命名为“茶”。

传说只是民间一种美好愿望之体现。但小景谷乡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史载,早在咸丰年间,景谷镇(今景谷乡)的民众就在苦竹山、马鹿山等地种茶自食自用。如今存活在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历史上茶农一直在采摘利用,加工,销售。苦竹山是著名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现存的人工栽培古茶树群落绝大多数直径有碗口粗细,最大的一棵直径0.5米左右,树高4.4米,树龄约160年以上。

景谷苦竹山普洱茶特点:此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

苦竹山的茶虽然有景迈的香气,但是却不如景迈香,有布朗的茶气却不如布朗强,这就是苦竹山的弱点。也可以说,是优点,因为兼容了这两个茶的优点。

对于景谷苦竹山及普洱茶特点就介绍到这,希望本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生活中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可以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茶这一健康饮品,但喝茶不在于贵而在于适合自己。

景谷苦竹山普洱茶特色


景谷苦竹山位于景谷县景谷乡政府东北,距乡政府12公里,海拔2200米,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景谷乡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及经营茶叶的历史。相传神农氏尝百草中毒之后,经普洱到达景谷大石寺脚下的原始森林中毒性发作,无奈随手抓一把绿叶嚼咽下去,突然感觉全身舒服,精神焕发。神农氏发现这种野生的树叶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便号令当地百姓移植栽培,这种野生的树叶来食用,以保安康,并把它命名为“茶”。传说只是民间一种美好愿望之体现。但小景谷乡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史载,早在咸丰年间,景谷镇(今景谷乡)的民众就在苦竹山、马鹿山等地种茶自食自用。如今存活在苦竹山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历史上茶农一直在采摘利用,加工,销售。苦竹山是著名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现存的人工栽培古茶树群落绝大多数直径有碗口粗细,最大的一棵直径0.5米左右,树高4.4米,树龄约160年以上。景谷苦竹山普洱茶特点:此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苦竹山的茶虽然有景迈的香气,但是却不如景迈香,有布朗的茶气却不如布朗强,这就是苦竹山的弱点。也可以说,是优点,因为兼容了这两个茶的优点。

小景谷普洱茶茶区特点


小景谷普洱茶茶区特点:

1、数量多,分布广。景谷乡的文东、文杏、文山、文联、文召、营盘各村及所属多数自然村都有古茶园分布,古茶园成片种植,密度较高,产量也较多。

2、生态状况好。小景谷茶区没进行过大规模的茶园改造,古茶树基本都是呈乔木自然生长,几乎没经矮化过。3、、树龄较长。小景谷各种茶历史较早,但现存量最大的应该是百年前纪囊廷(清朝官吏)推广种植后形成的,这些古茶树很多是干径10厘米以上的大树。

4、茶质较好。受自然条件、树龄、生态状况影响,小景谷茶区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有茸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5、在茶山上几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老换成大)树茶的问题,茶山上也有部分台地茶种植,但都种植大白茶,大白茶每公斤收购价格都要比老(老换成大)树茶高,因此不会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小景谷茶区乔木茶的共性特征是: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有茸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

小景谷茶区特点


小景谷茶区各村会基本都有古茶园分布,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气最大的是苦竹山和文山顶两处古茶园片区。茶区乔木老树(生)茶的主要特点是:芽头肥壮、条索长、有绒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汤质尚饱满、回甘较好、杯底留香高。

小景谷茶区特点

第一、数量多,分布广。景谷乡的文东、文杏、文山、文联、文召、营盘各村及所属多数自然村都有古茶园分布,古茶园成片种植,密度较高,产量也较多。

第二、生态状况好。小景谷茶区没进行过大规模的茶园改造,古树茶基本都是呈乔木自然生长,几乎没经矮化过。

第三、树龄较长。小景谷各种茶历史较早,但现存量最大的应该是百年前纪囊廷(清朝官吏)推广种植后形成的,这些古树茶很多是干径10厘米以上的大树。

第四、茶质较好。受自然条件、树龄、生态状况影响,小景谷茶区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有茸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

第五、在茶山上几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老换成大)树茶的问题,茶山上也有部分台地茶种植,但都种植大白茶,大白茶每公斤收购价格都要比老(老换成大)树茶高,因此不会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文山古茶山_景谷普洱茶的特点


导读:有关茶树的起源论证,源于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景谷乡(小景谷)盆地芒线村的宽叶木兰化石(新种),距今3540万年前,现存于普洱市博物馆。经地质古生物学家分析并得出结论:该化石是现今所存活的古茶树为木兰的后代。因此,景谷县景谷乡也被誉“茶祖之乡”,且是迄今唯一发现有宽叶木兰化石(新种)的存在地。

景谷县位于普洱市中西部,东邻宁洱县,南连思茅区和澜沧县,西沿澜沧江与澜沧县及临沧市的双江、临沧两县隔江相望,北和镇沅县毗邻。地处无量山中段,其主脉从东北贯穿县境,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相对高差约2320米,形成具有“一山四季一日分冬夏的”立特气候特点,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据统计,景谷县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约30042亩,主要分布在正兴镇、威远镇、景谷乡、民乐镇、凤山乡、永平镇、半坡乡、碧安乡等8个乡镇,其中在正兴镇分布有4791亩,景谷乡分布有12994亩,民乐镇分布有1191亩,凤山乡分布有5747亩,永平镇分布有2286亩,半坡乡分布有330亩。在景谷有名的古茶山共有五座,即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

景谷县景谷乡是古普洱茶的故地之一,亦是“云南沱茶”的原产地。其历史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有“自食自用”之说,据《景谷县志》记载,景谷乡最先种茶者,应是苦竹山、马鹿山的先民们。而真正形成具有规模化种植茶树,是清光绪年间,“现景谷乡纪家村人前清进士纪襄廷(名肇猷)从双江引进茶种试种示范后倡导群众发展种植,数年后,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景谷乡茶市的繁荣,其一,与纪襄廷及其本家纪仁寿所创办于景谷乡景谷街的“恒丰源”茶庄有关。相关文史记载,“恒丰源”创办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后在昆明南正街设立分号,专销售普洱茶。《云南通志》记载:“民国9年(1920),景谷区、勐倮区(民乐)共植茶树3347万株,年产量35.5万斤。”继“恒丰源”后经营茶叶生意的茶庄迅速崛起,除本地“美利康”“振兴祥”“董家茶”等茶庄外,外地茶商如四川、昆明、大理、巍山、新平、镇沅、普洱,景东等地的茶庄也在景谷街设立分号,茶庄多达二十七家。茶市产销最旺的顶峰,据史料记载,是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共销售茶叶550吨。到了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景谷共有外商、坐商所开办茶庄三十余家。

其二是,也有功于李文相(景谷乡人)。相关史料载,李文相创办的私营茶叶加工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于清光绪二六年(公元1900年)经土法蒸制压出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奠定了“沱茶”的雏形。后经下关商人仿制成“碗形茶”团茶,畅销于宜宾、沱江一带销售。

在景谷五座古茶山中,品质上佳者要属文山古茶山的古树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是苦竹山茶,品之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但苦涩略重于易武茶,香气汤水厚度、饱满度不及易武茶,也不及易武茶稠绵。据统计,该茶园现有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树龄以300-500年间的居多,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文东村以糖香型为代表的古茶树。

以文山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肥壮,汤色黄亮,苦显于涩,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蜜香显著,山野气韵较好。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秧塔古茶山”,

普洱茶中的景谷大白茶


普洱大白茶产自普洱市景谷县民乐乡,海拔1600米的秧塔村,是云南大叶种普洱茶的优良品种之一。据史料记载,秧塔大白茶种植历史有164年,清道光20年(1840),茶农陈六九从勐库茶山采得数十粒种子,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种植,当时种植的老茶树目前还在,而且长势良好。

大白茶的制作方法,是在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叶,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过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俗称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后就成为普洱毛茶。清朝时将每条茶叶拉直,制成白龙须茶,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也称为白龙须贡茶。

特点:芽叶满披茸毛,白毫显露,肥硕重实,条索银白,存放后慢慢转变成金黄色。气味清香,茶汤清亮,滋味醇和香甜,蛮耐泡。此茶一芽二叶的春茶干样约含氨基酸3.8%、茶多酚29.9%、儿茶素总量15.3%、咖啡碱5.2%。本人07年时在椒江工人路“茗品茶庄”第一次喝到此茶,认为此茶比较适合那些刚喝生普者,尤其适合女士泡饮。大白茶产自景谷县,海拔1600米。陈六九去江迤(即澜沧江)边做生意,在茶山坝发现白茶种,便偷偷地摘得数十粒种籽,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

先种在大园子地,经数年培育,成长很快,而后扩种到周围十四块茶地,曾达三、四亩面积,年产三、五担茶。目前,大园子地还存活着大白茶树,其中有株基茎围达88厘米,胸围61厘米,主干分枝六个,树高4.26米,树幅35×360厘米,年产白茶六、七市斤。这株茶树是陈六九第一次所种的母树,距今已有150年左右。

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大白茶成品外形美观,白毫特显,茶味清香,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在封建王朝时曾制成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现在的大白茶已改为烘青茶做法。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经杀青、揉捻、烘干而成。大白茶外形条索硕长壮实,银毫闪烁,形状优美。内质香气浓郁清鲜,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冲泡在玻璃杯中,恰似片片玉兰茶瓣悬浮水中,令人兴趣盎然。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秧塔古茶山_景谷普洱茶的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文山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文山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景谷古茶山之秧塔古茶山。

秧塔大白茶,又名秧塔茶,原产于民乐镇大村秧塔社,因地名而得名。在清道光年间,名重当时,以“白龙须茶”(现“把把茶”的前身)之美名选在君王侧。《普洱府志》(清)卷十九有载,每年贡茶为四种:团茶(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其中,“白龙须贡茶”秧塔大白茶就是当时进贡的“八色贡茶”之一。清政府并规定由思茅厅置办进贡给土司和皇宫,其制法是以“二度浆”(分两次轻揉捻)的做工方式,其目的是减低大叶种茶的苦涩度,再把将茶叶拉成直条,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后于1981年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1981-1983年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时列为优良地方(群种)品种,并载入1989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

据史料记载,大白茶的种植历史至今已有170多年。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前后,据说是当地陈姓人氏从江迤(今澜沧双江一带)茶山坝引种于景谷民乐乡大村秧塔。其特点是茶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雪白如银,内质毫香鲜爽,香气清雅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茶汤清,滋味醇和回甜,耐泡。20世纪90年代后,多采用短穗扦插育苗移栽,并建有较大面积的无性系茶园,云南其他茶区也有引种。

宋代徽宗皇帝赵佶著茶书《大观茶论》书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秧塔大白茶说是白茶是而又不是,按树种划分,可分为秧塔绿芽大白茶和秧塔黄芽大白茶两类,共生一园,均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按工艺来说,因其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比一般的普洱茶要高,可适制多种茶类,在普洱茶中属茶中佳品。

秧塔大白茶,其入宫史和普洱茶自成一脉,共享京华之荣。但由于史上种植甚少,产量不多,现今尤为珍贵。正如茶界所传闻,近几年在秧塔古茶山“几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老换成大)树茶的问题,茶山上虽有种植台地茶,但都是大白茶,其价都比古树茶高,因此不会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秧塔古茶山,据统计现有古茶园约1710亩,呈块状分布,茶园管理中等,树势较强,品质优良,生产晒青茶。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景谷县民乐镇大村、白象、桃子、民乐村。这一地带,海拔1110至178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8.7摄氏度,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差异性也大。主要代表植株有秧塔大白茶(JG2006-120)和白象村大叶子茶(JG2006-033),分类上属普洱茶。

以秧塔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硕大,芽头细长,汤色青黄带绿,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苦重涩显,回甘快而持久,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邂逅景谷甘海古茶园_景谷普洱茶怎么样?》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景谷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