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源,天下普洱(全集)《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

发布时间 : 2019-12-09
古源普洱茶 普洱茶古树茶 古树茶普洱茶

古源普洱茶。

导语:“爷爷做茶孙子卖”,这句在普洱茶界广为流传的话语可谓是一语中的,说中了普洱茶的要害。普洱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一件需要时间的沉积来完成的作品。这种沉积,来自于普洱茶本身的存放,更来自澜沧江流域莽莽群山里成百上千万年青山绿水的锤炼。

当从高峰之巅汩汩流下的澜沧江水与云南大地交融后,缔造了与可可、咖啡相并列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茶。数百万年前,大自然的神奇之手让茶树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茁壮成长。数千年前,生活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原住民濮人发现并利用野生茶,尔后开始驯化和种植这些茶……从此,茶香开始在延绵的澜沧江两岸山谷间飘荡。

在这条河流的两岸,不但还恣意生长着数百万亩有着成百上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聚群,还保留着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链条。如今,濮人的后裔们依旧过着与茶息息相关的日子,而普洱茶也俨然成了最响亮的云南符号。

一、景迈,最早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再上景迈,依旧是亲切。

澜沧江两岸的茶山,近年来因工作关系每年都会去溜达一圈。去得最多的,是景迈山;心中最迷恋的,是景迈山;还想再去的,依旧是景迈山。每次去,或者匆匆一瞥,或者停留几天,景迈带给我总是熟悉的新鲜,带着一种难言的亲切。

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粘连得很近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管时光如何变幻,自濮人在景迈山上有意识地种下第一棵茶苗起,就注定景迈山将成为茶树的圣灵之地。也因此,每个走进景迈山的人,心头始终萦绕着一种奇妙的崇敬。

特别是初秋的景迈,那是一年间最舒适、最惬意的季节。葱郁的绿意依旧统领着这座连绵的山岭,而成熟了的庄稼,以及一些开始绽放缤纷色彩的树木,让景迈山变得斑斓起来。在这样的时节,我来到景迈。倘佯在景迈纯净的山水间,眼睛看到是葱郁的森林、茶园、村寨浑然一体的美景,耳朵听到是蝉的鸣叫、风的情语,整座山岭显得异常的宁静而安详。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贺开古茶山是人工培植历史久远的一片古茶园,这里的古茶树树龄长、植株高大,多分布在海拔1500—1800米之间。走进茶园,古老的茶树一棵接着一棵,粗壮而健硕。对于许多茶来说,时间是敌人,新鲜度和口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但对于古树普洱,时间的沉淀让它更加弥足珍贵。摄影/局部)

与我一样,许多人认识景迈山以至迷恋上景迈,是从茶开始的。在景迈山还没被写进书本之前,大叶种茶树就在这座山上以自己最自由的方式恣意生长。山上有景迈、芒景两个村委会,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房舍,就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密林深处、古茶林边。千百年来,生活在景迈山上的各民族同胞,与这座山岭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赐予和古茶园的护佑下,安静而祥和地过着与茶紧密相关的生活。

“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去;要是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怕你们吃光用光;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布朗族祖先帕岩冷临终前,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这样的话语。

濮人是澜沧江一带最早的居民,最早利用野生茶和最早栽培、驯化野生茶树的群体,其后裔布朗族、哈尼族、德昂族、佤族等如今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古茶树的主要主人。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生活在巴蜀、云南一带的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尽管陆羽在《茶经》中没能提上云南一笔,但至少在比陆羽更早的1800多年前,在澜沧县的景迈山上,一场大规模的人工栽培茶树运动已经展开。

(普洱茶自古讲究产区,不同的山里所产茶叶的口感也有所不同。左下图为勐海县勐宋茶区的古茶树,茶区里既有高大的古树茶,也有近几年种植的小茶树。这一地区所产的茶叶山野气强,较苦涩,但回甘快,茶香纯正。摄影/段兆顺)

据《布朗族言志》和相关傣文史料记载,最迟在佛历713年(公元180年),布朗族的祖先帕岩冷就带领自己的子民,在景迈山上种下了一棵棵、一片片的茶林,帕岩冷也因此成为了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种茶的人。相传西双版纳的傣族头人曾把第七个公主嫁给帕岩冷,现在芒景村还有供奉茶祖帕岩冷的庙宇和七公主亭。经过无数代人努力后,布朗族、傣族的先民们不仅驯化了野生茶树,历经生态劫难,还留下了多达2.8万亩的景迈芒景古茶园。

帕岩冷或许想到,又或许没想到的是,正如他临终前的遗言一样,生活在景迈山上的子民们在1800多年后仍能享用着他的惠泽。自2004年国内普洱茶市场再次复兴起,景迈茶价格就一路攀升,到2014年春茶季,每公斤古树茶毛料已经卖到1000多元,茶农的家庭收入基本都在八九万元以上。

或许令帕岩冷更没想到的是,他和他的子民们一棵棵亲手种下的这片历尽沧桑的古茶园,如今依旧生机盎然地与原始森林交错生长在一起,成为了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其见证了茶树从野生到驯化,再到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史,被日本知名的茶叶专家松下智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叶生产规模划、产业划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最重要的实物载体;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活化石,同时它保存的大量珍贵物种、完整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和起所具有的病虫害自我控制机制,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茶叶驯化和茶叶种植方式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二、澜沧江是条茶的河流

景迈山只是普洱古茶山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多次前往普洱古茶山,让我越发意识到澜沧江是条茶的河流。这种意识,不仅来自于飘荡在澜沧江两岸从大理、保山到核心产区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的绵延数百公里的茶香,还在于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流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2010年5月在思茅区营盘山的中华普洱茶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茶树的始祖——距今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2012年3月,在景谷县茶办主任王强的带领下,我来到距景谷县城只有4公里的芒线村。这个宁静又略显平凡的小村庄,座落在威远江东岸丘陵地带。然而就是村庄所处的这片苍茫翠绿的大地,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第三纪渐新世植物群,也是惟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区系。

1978年,地质勘探人员在景谷盆地的芒线村,发现了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景谷植物群化石,并正式被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经地质年代测定,这些宽叶木兰化石是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的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叶形大,倒卵形,长6.4至11厘米,宽3.4至5厘米,顶端缺失。但从叶形轮廓看为纯圆,基部为楔形收缩状。”地质生物学家何昌祥曾这样描述这些宽叶木兰化石。

茶树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被子植物,木兰是被子植物的原始代表,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是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及茶种的始祖。我国现已发现的木兰化石只有两种,其中宽叶木兰仅见于普洱市景谷县,中华木兰见于普洱市境内的景谷煤场、景东田心、澜沧勐宾等处,以及临沧市的沧源、凤翔,保山市的腾冲,德宏州的梁河等地。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从叶片的形态、叶脉构造、侧脉对数及夹角大小、侧脉不达缘、向上弯曲与上方侧脉相连、叶尖形态等特征对比,茶树与宽叶木兰、中华木兰植物化石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在遗传上有亲缘关系。

结合云南的地质史,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地球的中生代侏罗纪,云南高原已是一块露出海平面的陆地,濒临暖暖的海洋,地貌起伏并不大。那时到处长满了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还没在这块土地上出现。到了新生代第三纪,许多被子植物开始在这里生发、演化,出现了花果的同时,包括宽叶木兰在内的许多山茶科近缘植物,也开始在这里繁衍生长,为茶树物种的孕育形成创造了条件。到新生代第三纪的中新世,波澜壮阔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开始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青藏高原高高隆起,横断山脉也随之出现,昔日几乎是一马平川的云南大地隆起成为了高原。到新生代第四纪,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来临,许多喜温喜热的第三纪区系植物遭到破坏。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由于地理的缘故,幸运地躲过了冰川袭击的浩劫,保留下许多新生代第三纪遗存的物种,如滇南木莲、树蕨、鸡毛松、苏铁、古莲等,起源于第三纪早期的山茶植物也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滋生、演化并繁盛起来。

由此推断,在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特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茶树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在未受到第四纪多期毁灭性冰川活动袭击的条件下,茶树最终在澜沧江沿岸的大地上得以生存、发展,并传播开来。

已经发现的木兰植物群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纬22°5’-25°之间,几乎为北回归线所平分,并横跨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中国境内段为独龙江)三大水系。野生茶树的分布则主要集中在北纬21°08’-25°58’,沿着北回归线南北方向逐渐减少,并自西向东延伸。野生茶树与木兰植物群化石分布多集中于澜沧江流域的北回归线两侧,均为常绿阔叶乔木型,都是南亚热带、热带雨林共生产物,生态习性上都具有喜温、喜湿、喜酸、耐荫怕碱等习性,这是茶树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态习性接受了木兰遗传基因的结果。

从宽叶木兰化石到中华木兰化石,到2700年前的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再到1000多年前的邦葳过渡型古茶树和千年树龄的景迈栽培型茶树王,普洱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链条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中的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的以茶树为优势树种的植物群落。这些发现,向我们完整地展现了茶树所经历的垂直系统演化过程。

三、从古普洱府到皇家古茶园

2016年春茶,困鹿山皇家古茶园的春茶,每公斤突破了万元大关,成了整个普洱茶区与冰岛、曼松王子山、薄荷塘等并列,屈指可数的毛茶价每公斤破万元的几个山头之一。

在说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之前,先说说古普洱府。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古普洱府城所在即今日宁洱县城。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此设普洱府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利,并在府城建立贡茶厂,推行“岁进上用芽茶制”,选取最好的女儿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

普洱府的设置及贡茶厂的建立,让普洱成为滇南重镇的同时,也让始终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普洱茶走向鼎盛。普洱府辖地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部分地区,几乎囊括了普洱茶的主产区。史料载“普洱府年产普洱茶八万担”,当时的普洱茶制作、交易可谓空前鼎盛,普洱府城一时成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集散地,也是四通八达的茶马古道汇聚点。现在人们对普洱茶的称谓由来和等级划分,仍以“原产普洱府辖地,并以普洱这一原产地和集散地而得名”为重要依据。

离宁洱县城30来公里的困鹿山是莽莽无量山的一支余脉,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410米—2271米,中心地段南北延伸十几里,东西宽数里。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云遮雾罩,雨量充沛。继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过渡型)茶树群落后,2004-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组织多批专家,相继对困鹿山茶树群落进行了三次重点科学考察,并得出了权威结论:“困鹿山栽培型茶树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其半栽培型(过渡型)茶树已超过1000年以上。”这一结论,证明了困鹿山处于茶树植物的起源中心范围内。

现已发现的困鹿山古茶树群落总面积为10122亩,地跨凤阳、把边两个乡,由东、南、西、北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分布在把边乡团结村的中寨、新寨、丫口寨境内8183亩,凤阳乡宽宏村境内有1939亩。困鹿山附近的凤阳乡、把边乡、黎明乡境内还有大片的人工栽培型、过渡型的古茶树群落,而这些茶树与景谷、镇源两县的古茶树群落是一脉相承的。

对困鹿山的过往历史颇有了解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兴昌介绍说,困鹿山古茶园有东园、南园、西园、北园之分,清朝年间每到大茶林春茶采摘时节,官府都会派兵上山监督茶叶的采摘和生产制作,并把所有制作好的人头茶、七子饼茶、砖茶全部运抵京城,进贡朝廷,普通百姓根本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和制作工艺都极其保密。正是基于这些渊源,现今困鹿山村的村民大都能做一手好茶,特别是早盛行于清雍正年间的人头茶和方砖茶。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访古茶山,但困鹿山带给我的感觉依旧是清新而温暖的。村庄已与茶园融为一体,村前的古茶园中单是数百年的古茶树就有数百棵,因为古老,棵棵古茶树都虬劲峥嵘,嶙峋的枝干上长满了苍绿的树苔。古茶树的树身高度都在五、六米以上,采茶时得爬上树,或者是搭把梯子才能采到茶叶。

老社长薛金强告诉我们,仅在困鹿山周围地带,已经普查出的古茶树就多达372棵,树龄基本都在400年以上。这些古茶树每年只能产出300到400公斤的干毛茶,弥足珍贵,每年春节一过,尚未采摘上市的春茶就早已被外地客商抢定一空。

现在村里对这些古茶树实施了农户认养保护的方式,古茶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每个家庭都认养了几株古茶树,从4棵到20余棵不等,他们每天除了从事农事劳作,还把部分精力放在古茶采摘和简单打理上。“我们对自己认养的古茶树进行经常护理,这些树可是宝贵的东西。”wWW.cY316.com

说话间薛金强抓了一把从百年古茶树上摘下的茶叶放在火塘前的陶罐里煨烤,琥珀色的茶水盛于粗陶盏里,他边烤边介绍说:“我们平常每天都喝茶,一天只在陶罐里烤一把茶叶,喝干了以后把剩茶再放到火上烤一遍,然后续水,反复冲泡茶味还是很浓。”这种随手而来的茶生活方式,已经深深融入到许多茶农的血脉中。

由于困鹿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再加上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所产的普洱茶不仅天出自然,而且品位独佳,香型独特。同行者中有一位挑剔的老茶客,近年来对困鹿山的茶情有独钟。他对困鹿山茶的评价是“茶香清雅、高锐、持久,韵长。新茶入口微苦化甘转甜,口感香、甘、甜相混而生,丰富沉厚,喉韵甘润持久,气蕴上扬而沉实。”对于早已被香烟熏坏了舌头和口腔的我来说,评价中的有些词语感觉玄之又玄,但能得到资深茶客如此高的评价,困鹿山无愧皇家古茶园的称谓。

就在困鹿山四周的莽莽原始森林里,还散落着上万亩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树群落,其中树龄最大的据考证已经2000多年了。这些布满了雨苔风锈的古茶树延续进化为云南大叶种茶的轨迹清晰可见,虽然经历过数千年的沧桑,依旧傲然挺立,年年吐着新蕊,恩泽着守护它们的子民。

2003年7月,在海拔2100多米、坡度达70多度的山坡上,经台湾著名资深茶商黄传芳先生牵线搭桥,著名影星张国立出资认养了三号古茶树。这棵困鹿山三号茶树,胸径2.53米,树高25米左右,分枝三杈,是目前发现的株型较为完好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

四、解密300年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5月的宁洱已经开始炎热,好在傍晚时分一场不期而至的细雨,给这座曾是古普洱府府城所在地的小县城带来了丝丝清凉与湿润。那时,我们就坐在文昌宫门楼的二楼,与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兴昌一起喝茶。作为宁洱县城内已是为数寥寥的古建筑之一,经历过战火、兵燹、地震后幸存下来的文昌宫门楼,现在被挂上一块“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的牌子。在这幢从古普洱府时代走来的老建筑里,李兴昌担负起了传承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使命。

普洱茶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为金瓜贡茶、沱茶、饼茶、砖茶等。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

金瓜贡茶是现存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现今存世的金瓜贡茶真品只有两沱,分别保存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这些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贡茶,原料就大多采自困鹿山古茶园。

阮福在成文于1825年前后的《普洱茶记》中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但金瓜贡茶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流通的,“得到它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会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喝,有人甚至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李兴昌的这种说法,可从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得到佐证:“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普洱贡茶之所以显得这么贵重,除了数量稀少、原料珍贵外,还因为其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据说需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完成,加工周期长达36天。19世纪末,处于风雨飘零中的大清王朝国力大衰,普洱贡茶的制作也开始渐渐隐退到历史的烟云中。现在的制作技艺,是在一度中断后重新恢复的,整个过程基本沿袭了传统做法,并对工艺做了一定的改进,比如蒸制改用锅炉,压制过程采用人工石模踩压等,在保证上乘品质的情况下提高了制作效率。

普洱茶的制作大体可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四个相对固定的程序。但贡茶的采制是相当讲究的,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到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都十分微妙和精细。而且全手工制作,凭的是制茶人的感觉和经验来掌控力度、温度、湿度,没有任何参考数据和文字,因此贡茶的制作工艺颇为费工、费时、费力,制作效率比现代制作工艺效率低很多。

制作贡茶所需的茶叶,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制作而成。这种芽茶制作的普洱茶,经长期存放后会转变成金黄色。采茶是个技术活,需要手法细腻,把叶片轻轻捏下,太用力会使叶片和茶枝受损,不但影响了茶的品质,还影响枝条的生长。所以一般这种工作都是女孩做,手劲比较柔和。刚采回的鲜叶一般不能直接杀青,需经过一定时间的萎凋,通透性要好,也不能堆太厚,每隔相应时间要翻一翻。

杀青揉晒无疑是制茶过程中关键的一步,而这门看似简单的技术却有很高的要求。在热锅里需用闷、抖结合的手法,要把握好温度,这些全凭经验和手感。过高的温度会破坏活性酶,不利于后期发酵和多酚类物质的保留,而普洱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后期的自然发酵,所产生的越陈越香的品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温度过低又不能达到杀青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停地翻抖,使锅内的茶青均匀受热。茶青接触锅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了会焦糊,待茶梗变软就可以出锅了。“要领是锅要厚、火要旺、翻抖要适度。”李兴昌说。

杀青完毕,接下来便是揉捻。揉捻全凭手工技艺,手在茶叶上慢慢揉动,仿佛在给茶叶做按摩,时重时轻,而且手要顺着一方向揉动,目的是使茶叶细胞破裂程度适当,保证在冲泡时能均匀地释放浸出物。技法的高低直接影响茶叶的品味和芽条造型的优劣。历史上,制作贡茶的揉茶师要沐浴斋戒才能进行加工制作,而且有人专为揉茶师擦汗,不允许有滴汗进茶之中。

揉捻好的茶,要在太阳光下晒干,称为晒青。这道工序是普洱茶工艺的重要特性之一,与杀青时温度控制的道理一样,在阳光下自然晒干能有效保留茶叶中酶的活性。其他绿茶的烘青、炒青工艺使得杀青温度高,酶活性破坏彻底,是难以进行后发酵的。此后经过筛分、风选、拣剔和分级,再经蒸压成型,再干燥,普洱贡茶就制成了。

普洱茶的加工,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一是原料必须采用云南大叶种茶,二是必须采用晒青工艺。这样加工出来的毛料,直接压成砖、饼、沱等常见的紧压茶形态后,一般称之为“普洱生茶”,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后来出现的“普洱熟茶”。

1973年之前,普洱茶基本没有生茶、熟茶之说,此前的普洱茶都是以生茶的形式加工生产,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需要时间成本的。2013年8月在深圳采访香港茶商黄集斌时,他介绍说,1973年为了满足香港人喝老茶的市场需求,云南派人到广州学习轻水发酵技术,最终在1975年熟茶的渥堆发酵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之所以要进行熟茶的研制,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的问题,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来达到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五、从六大茶山到山头主义

2013年4月中旬,我去到老班章。村长李开华对我说:“你来晚了,要是再早十多天来,我们这里可热闹了,每天都有100多辆车四五百人到我们村看茶收茶,可热闹了!”是时,卖价最高的第一拨春茶已经采摘并基本销售完毕,但不时地还有外地茶商带着茶友到老班章来参观那片令普洱茶客痴迷的古茶园。

老班章是勐海县布朗山上的一个哈尼族村寨,所产之血统纯正的老班章茶因质重、气强、香气独特且回甘快的特性,受到广东茶商的追捧后异军突起,成为山头普洱的标杆之一。“今年春茶卖得好的每公斤七八千元,均价每公斤3600元左右。”李开华这样介绍说。与2012年每公斤2500元左右的春茶价相比,2013、2014年老班章茶价涨势明显,从2008年的两三百元到2014年6000多元一公斤,每年都在大幅往上涨。茶价的上涨,让老班章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村110多户村民家家都盖起新房购置了私家车,一半以上农户还在勐海县城购置了商品房和商铺。现在老班章村即便最低的一户农家,单靠茶的年收入也可以达到六七十万元!

老班章只是普洱茶名山头的一个代表性缩影。葡萄酒玩的是酒庄,普洱茶玩得是山头,近年来山头主义在普洱茶界越演越烈。云南特殊而多变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得不同山头所出产的茶青,在口感和滋味方面会出现极大不同。故而自本世纪初内地普洱茶市场复兴后,从有历史传承的景迈、易武及古六大茶山,到越来越偏远的茶山村寨,那些有着优异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山川地貌,但因偏远落后而与现代文明保持着适当距离的古茶山,被外地茶商和普洱茶爱好者刨了出来。处于茂密植被滋养和高大乔木庇护下的古树茶,一时间身价百倍。

从景迈的香到班章的霸,无论是冰岛、昔归、易武、南糯山、困鹿山还是勐宋、帕沙、攸乐、倚邦……几乎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秉性。甚至同一座山上,同一块茶林里,就相距几米远的地方,近千年的老茶树、几百年的次老茶树之间采下来的茶叶,口感不一样,品质不一样,价格也就不一样。甚至还有人玩起单株,也就是同一棵树上采下来的茶叶。

要说普洱茶的山头主义,其实古已有之。乾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说:“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算得上是普洱茶山头主义的肇始。如今这古六大茶山有的已没落,有的产量有限,影响力已经很小了。更多山头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个易武可以分出麻黑、落水洞、刮风寨、高山寨、丁家寨、弯弓,一座布朗山可以分出贺开、班盆、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山头越分越细,大有每个村寨都要摆出一个山头茶的架势。这还不是山头的全部,比如景迈山你至少要分得清是景迈的还是芒景的;易武刮风寨说的可不只是一个寨子的茶,还得分是高海拔还是低海拔,是茶王树还是白沙河;倚邦分蛮松的和麻栗树的,蛮砖分八总寨的还是桃子寨的;班章在分辨得出是新班章还是老班章的同时,还要警惕临近的班盆……所以在普洱茶界,不好好浸淫个三五年,不花费去大把银子,不亲自去普洱茶山走走,连山头主义的门都入不了。

当然也有人对时下盛行的“山头主义”表示担忧。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项目召集人、《茶叶战争》作者周重林就认为,炒山头料最大受害者首先是辛辛苦苦经营数十年的品牌,悄然之间,品牌效应就被山头效应取代。其次误认为山头料就等于好茶,其实从料到饼只完成了普洱茶第一步,还有储藏等条件。最后茶厂沦陷为代加工厂,与品牌渐行渐远。一旦形成了用大树纯料就等同于普洱茶成品好的观念后,对于许多走拼配和台地茶企业是不利的,对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同样害大于利。

许多业界人士也认为,好的普洱茶是拼配出来的,选不同地方不同山头的茶,取它们各自的优点,或香气好,或汤好,或口感好,拼配成综合素质最突出的茶,所以历史上拼茶师傅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抛开众多知名老茶不说,现在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大益7542,就是拼配茶中拥有众多粉丝的好茶,年年出年年有人追捧。8月份在广州芳村采访香港茶商龚志强时,他也认为普洱茶必须拼配,不拼配的茶没有丰富的口感,特别是经过若干年的放仓再发酵后。

与山头相对应的是树龄。许多山头之所以被炒,茶的品质固然是主因,但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茶园。一般地,从茶树的生长形态看,普洱茶可分为古树茶、乔木茶和台地茶。古茶树又可细分为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其中野生型、过渡型的树龄一般都在八九百年以上,但品饮价值不高;市场上的古树茶,一般指采自20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的茶,树龄高的有五六百年甚至更高。这类古茶树因已被完全驯化,结合生长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较高的品饮价值。

古树茶与乔木茶之间的区别很小,如果不区分树龄的话,实际上古树茶就是乔木茶,都是从根部发出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但在普洱茶界,一般将树龄在百年左右的老茶树,称为乔木茶。这类乔木型茶树属深根性植物,主根向着土壤深处生长,吸取到的养分较台地茶充足,茶叶品质较佳。

六、地理价值是普洱茶的最大资源优势

不管我们怎样来看待山头主义,这股风潮的兴起,以及普洱茶市场的复兴,至少说明普洱茶的地理、环境等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根据200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普洱茶产地范围在云南省境内北纬21°08′-25°43′、东经97°30′-105°38′之间的区域,海拔800米-2300米,年平均气温15℃以上。从国标界定的范围以及实际生长情况看,无论是野生古茶树群落还是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北纬25°基本上是云南大叶种茶树往北生长的临界点。再往北,也即普洱茶核心产区以北的大理州中北部地区,是大叶种茶树向中小叶种过渡的区域。

按《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的界定,只有原料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普洱茶品质特征且在云南省内生产的茶叶产品才能称为普洱茶。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大叶种并不为云南所独有,广西、湖南、海南等地都有大叶种茶,而且海南的大叶种茶树还是云南省茶科所帮助移植的。如果将这些地区的大叶种按照云南传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进行加工,难道不是普洱茶吗?

对此,从事了近30年微生物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凯耐特生物制药研究员,现在是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的陈杰指出,这是因为普洱茶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与不可复制性导致的,核心则是它们依赖性极高的地理因素,更准确地说是地理价值。

地理价值源于云南特定的地理系统,云南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大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造就了云南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云南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北半球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水生生态系统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元江(红河)、南盘江(珠江上游)六大呈扇形分布的水系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为代表的众多高原湖泊。特别要说的是,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区,澜沧江中下游的普洱、西双版纳一带,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拥有自己完整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

诞生在这么大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普洱茶,陈杰说:“当云南的古人把这个系统中某一类或几类物质融合到普洱茶之中时,普洱茶的物质组合不单单是几片茶叶的叠加,而是地理特征与自然生态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其中,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有的竟繁衍了上亿年之久。因此,普洱茶不单单是一个商品,更多的是地理价值的再现。”

这种系统性优势,在我们走进任何一座澜沧江流域的普洱古茶山都能够感受得到,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成百上千年的古茶树,稀稀疏疏、零零落落地与原始森林交错丛生,历尽沧桑后依旧生机盎然。作为偏远的边疆落后地区,即便是现在,在古茶树周围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我们也几乎很难找到污染大的工业企业的存在。

在景迈等地的一些古茶树上,寄生着一种被茶农称为“螃蟹脚”的植物。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寄生植物,只有在生态环境十分良好且树龄达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所以又被称作“茶树精灵”。或许是与老茶树一起生长,汲取了茶树灵气的缘故,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既能降三高还能治疗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以自然、恣意的状态生长在如此优异的生态系统中的云南大叶种茶,在粗枝大叶的外表下,其内含物绝对是其他地方的茶叶难以比拟的。陈杰指出,营养成份更高、更丰富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相比其他地区茶树的一个最显著的特性,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他茶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对比的。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盛军认为,从保健养生的角度看“普洱茶最适合调节肌体的代谢,如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以及抗肿瘤等”。他组织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经证明了普洱茶降脂降糖的功效和机理。

当然大叶种茶树在云南也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个“大家族”。这是因为在云南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地理、气候的不同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而又生成一个个小的生态系统,进而使得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存在差异性。它们之间既相容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小的系统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并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演变出了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叶种等。

同时,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也明显地具有本区域的特性。这就是一些资深普洱茶客,不仅能品尝出普洱茶的不同山头,还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及区别的主要原因,尽管这些差别是很小的。比如,景迈山的茶苦涩重,回甘生津强、兰香明显;南糯山微苦涩,回甘、生津好,透着蜜香、兰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布朗山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香气独特……

七、重建普洱茶生态系统

与古树茶(乔木型大树茶)相对的是台地茶。从现在留存的众多古茶园来看,古时候云南少数民族种茶时虽有一定的规划,但种下后对茶树生长的干预极少,只是进行适当的采摘、修剪,更重要的是根本不翻地除草。这样做的好处是,茶树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生长,很快就能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与蕨类、地衣及热带雨林里的各种林木和草本植物共同生长,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如是留存下来的茶园,就是现在备受追捧的古茶园,所产之茶就是古树茶。

这些古茶树,自栽种下的那天起到现在,几乎都没有享受过农药、化肥的“恩惠”。最早是因为没有这些东西,后来是因为茶价低茶农舍不得给古茶树施肥喷药,现在茶价高了茶农更舍不得给它们施肥喷药。所以古茶树们历来都是依靠自然的肥力在生长,完全依靠近乎完美均衡的生态系统来免遭病虫害的。古树茶的枝干上,还寄生着苔藓、地衣、兰花、螃蟹脚等植物。

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类茶园就不被看好了,采摘困难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产量较低,价格又上不去。于是现代茶园,也就是台地茶园开始兴起。在当时,台地茶园是现代化、科技化的象征,为此从1976年云南兴起一股改造低产茶园的运动,许多古树茶、老树茶被砍伐,土壤被深翻,插种上了新茶苗,一个个古茶园被迅速改造成高产的台地茶园。

现在不少人大肆褒扬古树茶,变相压底台地茶。其实古树茶是否真比台地茶好并没统一的定论,从品饮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古树茶要优于台地茶,但云抗10号、云抗14号等优良品种的台地茶,其内含成份和功效又是古树茶所不具备的。不过台地茶有个致命的短板,就是小范围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尽管大的生态系统仍然保持良好,茶园的四周依旧长满葱葱郁郁的茂密森林,但不可否认的是,采用条列式密植的台地茶园,受单一种植影响,小生态系统已被破坏殆尽。采摘、修剪、施肥、喷药、除草、翻地……为了产量而采取的一些列人工干预,让台地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特别是后期的台地茶园大多是选育的无性系扦插品种,普洱市茶树良种场副场长陶仕科曾介绍说,无性系没有主根,根系向四周生长且长得浅。茶树的根不能深入大地汲取有效的营养,必须靠施肥来维持产量;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病虫害难以避免,又必须靠农药进行防治。此外,由于生产周期短、产量大,台地茶制成的茶大多较苦涩,回甘少且不耐泡,与古树茶在口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品质下降、农残超标的台地茶被诟病,几乎没有遭遇过任何污染的古树茶受追捧就在所难免了。

“生态退回50年,产业反而会前进100年!”从2010年开始,普洱市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茶园建设风潮,范围涉及整个普洱市所辖十个区县的所有现代茶园,面积达155.9万亩,其中的30%还将升级转化成有机茶园。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何改造,改造后效果又何如呢?

今年5月初,墨江县茶办主任带着我从通关、新抚到景星一路参观采访。这些分布在茫茫哀牢山系间的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樟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每亩茶地里套种的树木不少于十株。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一些树木正在茁壮成长。

上午八点多,漫步在迷帝普洱茶庄园,沿山坡的走势向前蜿蜒延展的茶园,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美如画卷。那些自然放养了三四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到近两米高,茶园里套种的覆荫树也长得高大而葳蕤……在一片每亩留养166株茶树,即每隔2.7米留养一株的5亩试验地前,连俊锋不无感慨地说:“低产高效啊,以前这里的茶都很没人要,今年这块地的茶已经卖到每公斤1000元了。”

正在建设中的迷帝普洱茶庄园,是依托新抚乡龙新塘村石平掌生态茶园基地进行打造的。茶园海拔2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现有茶园1300亩,其中有性系茶园500亩,无性系茶园800亩。2012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生态茶园建设正处于推进阶段,虽然2010年就开始生态茶园建设,但当时还看不出多少效果来。如今,这片茶园成为了墨江县生态茶园建设的样板。

茶园的建设是按5种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的。高密度留养就是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迷帝普洱茶庄园的生态茶园建设,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茶办对500亩有性系茶园推出了五种留养模式:园地台面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园地台面留养1株修剪1株移除1株;每亩移除茶树1360株,留养640株;每亩移除1680株,留养320株;每亩移除1834株,留言166株。

“等到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一百来株的茶树。我们墨江有4400亩有性系茶园,都是按照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改造的。”连俊锋介绍说。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三五年后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留养的茶树长得粗壮葳蕤,套种在茶林间的香樟、樱桃等乔木树种更是高大繁盛,将整个茶园提升到了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庄园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恢复和建立起来,蝴蝶在茶林里蹁跹,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依靠这个完善的立体生态系统,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给广大消费者提供着绿色安全、品质优秀的普洱茶。原题:《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

小编推荐

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①


“爷爷做茶孙子卖”,这句在普洱茶界广为流传的话语可谓是一语中的,说中了普洱茶的要害。普洱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一件需要时间的沉积来完成的作品。这种沉积,来自于普洱茶本身的存放,更来自澜沧江流域莽莽群山里成百上千万年青山绿水的锤炼。

当从高峰之巅汩汩流下的澜沧江水与云南大地交融后,缔造了与可可、咖啡相并列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茶。数百万年前,大自然的神奇之手让茶树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茁壮成长。数千年前,生活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原住民濮人发现并利用野生茶,尔后开始驯化和种植这些茶……从此,茶香开始在延绵的澜沧江两岸山谷间飘荡。

在这条河流的两岸,不但还恣意生长着数百万亩有着成百上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聚群,还保留着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链条。如今,濮人的后裔们依旧过着与茶息息相关的日子,而普洱茶也俨然成了最响亮的云南符号。

景迈,最早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再上景迈,依旧是亲切。

澜沧江两岸的茶山,近年来因工作关系每年都会去溜达一圈。去得最多的,是景迈山;心中最迷恋的,是景迈山;还想再去的,依旧是景迈山。每次去,或者匆匆一瞥,或者停留几天,景迈带给我总是熟悉的新鲜,带着一种难言的亲切。

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粘连得很近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管时光如何变幻,自濮人在景迈山上有意识地种下第一棵茶苗起,就注定景迈山将成为茶树的圣灵之地。也因此,每个走进景迈山的人,心头始终萦绕着一种奇妙的崇敬。

特别是初秋的景迈,那是一年间最舒适、最惬意的季节。葱郁的绿意依旧统领着这座连绵的山岭,而成熟了的庄稼,以及一些开始绽放缤纷色彩的树木,让景迈山变得斑斓起来。在这样的时节,我来到景迈。倘佯在景迈纯净的山水间,眼睛看到是葱郁的森林、茶园、村寨浑然一体的美景,耳朵听到是蝉的鸣叫、风的情语,整座山岭显得异常的宁静而安详。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贺开古茶山是人工培植历史久远的一片古茶园,这里的古茶树树龄长、植株高大,多分布在海拔1500—1800米之间。走进茶园,古老的茶树一棵接着一棵,粗壮而健硕。对于许多茶来说,时间是敌人,新鲜度和口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但对于古树普洱,时间的沉淀让它更加弥足珍贵。摄影/局部)

与我一样,许多人认识景迈山以至迷恋上景迈,是从茶开始的。在景迈山还没被写进书本之前,大叶种茶树就在这座山上以自己最自由的方式恣意生长。山上有景迈、芒景两个村委会,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房舍,就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密林深处、古茶林边。千百年来,生活在景迈山上的各民族同胞,与这座山岭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赐予和古茶园的护佑下,安静而祥和地过着与茶紧密相关的生活。

“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去;要是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怕你们吃光用光;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布朗族祖先帕岩冷临终前,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这样的话语。

濮人是澜沧江一带最早的居民,最早利用野生茶和最早栽培、驯化野生茶树的群体,其后裔布朗族、哈尼族、德昂族、佤族等如今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古茶树的主要主人。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生活在巴蜀、云南一带的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尽管陆羽在《茶经》中没能提上云南一笔,但至少在比陆羽更早的1800多年前,在澜沧县的景迈山上,一场大规模的人工栽培茶树运动已经展开。

(普洱茶自古讲究产区,不同的山里所产茶叶的口感也有所不同。左下图为勐海县勐宋茶区的古茶树,茶区里既有高大的古树茶,也有近几年种植的小茶树。这一地区所产的茶叶山野气强,较苦涩,但回甘快,茶香纯正。摄影/段兆顺)

据《布朗族言志》和相关傣文史料记载,最迟在佛历713年(公元180年),布朗族的祖先帕岩冷就带领自己的子民,在景迈山上种下了一棵棵、一片片的茶林,帕岩冷也因此成为了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种茶的人。相传西双版纳的傣族头人曾把第七个公主嫁给帕岩冷,现在芒景村还有供奉茶祖帕岩冷的庙宇和七公主亭。经过无数代人努力后,布朗族、傣族的先民们不仅驯化了野生茶树,历经生态劫难,还留下了多达2.8万亩的景迈芒景古茶园。

帕岩冷或许想到,又或许没想到的是,正如他临终前的遗言一样,生活在景迈山上的子民们在1800多年后仍能享用着他的惠泽。自2004年国内普洱茶市场再次复兴起,景迈茶价格就一路攀升,到2014年春茶季,每公斤古树茶毛料已经卖到1000多元,茶农的家庭收入基本都在八九万元以上。

或许令帕岩冷更没想到的是,他和他的子民们一棵棵亲手种下的这片历尽沧桑的古茶园,如今依旧生机盎然地与原始森林交错生长在一起,成为了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其见证了茶树从野生到驯化,再到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史,被日本知名的茶叶专家松下智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叶生产规模划、产业划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最重要的实物载体;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活化石,同时它保存的大量珍贵物种、完整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和起所具有的病虫害自我控制机制,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茶叶驯化和茶叶种植方式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③


2016年春茶,困鹿山皇家古茶园的春茶,每公斤突破了万元大关,成了整个普洱茶区与冰岛、曼松王子山、薄荷塘等并列,屈指可数的毛茶价每公斤破万元的几个山头之一。

在说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之前,先说说古普洱府。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古普洱府城所在即今日宁洱县城。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此设普洱府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利,并在府城建立贡茶厂,推行“岁进上用芽茶制”,选取最好的女儿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

普洱府的设置及贡茶厂的建立,让普洱成为滇南重镇的同时,也让始终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普洱茶走向鼎盛。普洱府辖地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部分地区,几乎囊括了普洱茶的主产区。史料载“普洱府年产普洱茶八万担”,当时的普洱茶制作、交易可谓空前鼎盛,普洱府城一时成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集散地,也是四通八达的茶马古道汇聚点。现在人们对普洱茶的称谓由来和等级划分,仍以“原产普洱府辖地,并以普洱这一原产地和集散地而得名”为重要依据。

离宁洱县城30来公里的困鹿山是莽莽无量山的一支余脉,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410米—2271米,中心地段南北延伸十几里,东西宽数里。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云遮雾罩,雨量充沛。继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过渡型)茶树群落后,2004-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组织多批专家,相继对困鹿山茶树群落进行了三次重点科学考察,并得出了权威结论:“困鹿山栽培型茶树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其半栽培型(过渡型)茶树已超过1000年以上。”这一结论,证明了困鹿山处于茶树植物的起源中心范围内。

现已发现的困鹿山古茶树群落总面积为10122亩,地跨凤阳、把边两个乡,由东、南、西、北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分布在把边乡团结村的中寨、新寨、丫口寨境内8183亩,凤阳乡宽宏村境内有1939亩。困鹿山附近的凤阳乡、把边乡、黎明乡境内还有大片的人工栽培型、过渡型的古茶树群落,而这些茶树与景谷、镇源两县的古茶树群落是一脉相承的。

对困鹿山的过往历史颇有了解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兴昌介绍说,困鹿山古茶园有东园、南园、西园、北园之分,清朝年间每到大茶林春茶采摘时节,官府都会派兵上山监督茶叶的采摘和生产制作,并把所有制作好的人头茶、七子饼茶、砖茶全部运抵京城,进贡朝廷,普通百姓根本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和制作工艺都极其保密。正是基于这些渊源,现今困鹿山村的村民大都能做一手好茶,特别是早盛行于清雍正年间的人头茶和方砖茶。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访古茶山,但困鹿山带给我的感觉依旧是清新而温暖的。村庄已与茶园融为一体,村前的古茶园中单是数百年的古茶树就有数百棵,因为古老,棵棵古茶树都虬劲峥嵘,嶙峋的枝干上长满了苍绿的树苔。古茶树的树身高度都在五、六米以上,采茶时得爬上树,或者是搭把梯子才能采到茶叶。

老社长薛金强告诉我们,仅在困鹿山周围地带,已经普查出的古茶树就多达372棵,树龄基本都在400年以上。这些古茶树每年只能产出300到400公斤的干毛茶,弥足珍贵,每年春节一过,尚未采摘上市的春茶就早已被外地客商抢定一空。

现在村里对这些古茶树实施了农户认养保护的方式,古茶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每个家庭都认养了几株古茶树,从4棵到20余棵不等,他们每天除了从事农事劳作,还把部分精力放在古茶采摘和简单打理上。“我们对自己认养的古茶树进行经常护理,这些树可是宝贵的东西。”

说话间薛金强抓了一把从百年古茶树上摘下的茶叶放在火塘前的陶罐里煨烤,琥珀色的茶水盛于粗陶盏里,他边烤边介绍说:“我们平常每天都喝茶,一天只在陶罐里烤一把茶叶,喝干了以后把剩茶再放到火上烤一遍,然后续水,反复冲泡茶味还是很浓。”这种随手而来的茶生活方式,已经深深融入到许多茶农的血脉中。

由于困鹿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再加上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所产的普洱茶不仅天出自然,而且品位独佳,香型独特。同行者中有一位挑剔的老茶客,近年来对困鹿山的茶情有独钟。他对困鹿山茶的评价是“茶香清雅、高锐、持久,韵长。新茶入口微苦化甘转甜,口感香、甘、甜相混而生,丰富沉厚,喉韵甘润持久,气蕴上扬而沉实。”对于早已被香烟熏坏了舌头和口腔的我来说,评价中的有些词语感觉玄之又玄,但能得到资深茶客如此高的评价,困鹿山无愧皇家古茶园的称谓。

就在困鹿山四周的莽莽原始森林里,还散落着上万亩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树群落,其中树龄最大的据考证已经2000多年了。这些布满了雨苔风锈的古茶树延续进化为云南大叶种茶的轨迹清晰可见,虽然经历过数千年的沧桑,依旧傲然挺立,年年吐着新蕊,恩泽着守护它们的子民。

2003年7月,在海拔2100多米、坡度达70多度的山坡上,经台湾著名资深茶商黄传芳先生牵线搭桥,著名影星张国立出资认养了三号古茶树。这棵困鹿山三号茶树,胸径2.53米,树高25米左右,分枝三杈,是目前发现的株型较为完好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

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⑦重建普洱茶生态系统


与古树茶(乔木型大树茶)相对的是台地茶。从现在留存的众多古茶园来看,古时候云南少数民族种茶时虽有一定的规划,但种下后对茶树生长的干预极少,只是进行适当的采摘、修剪,更重要的是根本不翻地除草。这样做的好处是,茶树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生长,很快就能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与蕨类、地衣及热带雨林里的各种林木和草本植物共同生长,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如是留存下来的茶园,就是现在备受追捧的古茶园,所产之茶就是古树茶。

这些古茶树,自栽种下的那天起到现在,几乎都没有享受过农药、化肥的“恩惠”。最早是因为没有这些东西,后来是因为茶价低茶农舍不得给古茶树施肥喷药,现在茶价高了茶农更舍不得给它们施肥喷药。所以古茶树们历来都是依靠自然的肥力在生长,完全依靠近乎完美均衡的生态系统来免遭病虫害的。古树茶的枝干上,还寄生着苔藓、地衣、兰花、螃蟹脚等植物。

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类茶园就不被看好了,采摘困难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产量较低,价格又上不去。于是现代茶园,也就是台地茶园开始兴起。在当时,台地茶园是现代化、科技化的象征,为此从1976年云南兴起一股改造低产茶园的运动,许多古树茶、老树茶被砍伐,土壤被深翻,插种上了新茶苗,一个个古茶园被迅速改造成高产的台地茶园。

现在不少人大肆褒扬古树茶,变相压底台地茶。其实古树茶是否真比台地茶好并没统一的定论,从品饮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古树茶要优于台地茶,但云抗10号、云抗14号等优良品种的台地茶,其内含成份和功效又是古树茶所不具备的。不过台地茶有个致命的短板,就是小范围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尽管大的生态系统仍然保持良好,茶园的四周依旧长满葱葱郁郁的茂密森林,但不可否认的是,采用条列式密植的台地茶园,受单一种植影响,小生态系统已被破坏殆尽。采摘、修剪、施肥、喷药、除草、翻地……为了产量而采取的一些列人工干预,让台地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特别是后期的台地茶园大多是选育的无性系扦插品种,普洱市茶树良种场副场长陶仕科曾介绍说,无性系没有主根,根系向四周生长且长得浅。茶树的根不能深入大地汲取有效的营养,必须靠施肥来维持产量;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病虫害难以避免,又必须靠农药进行防治。此外,由于生产周期短、产量大,台地茶制成的茶大多较苦涩,回甘少且不耐泡,与古树茶在口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品质下降、农残超标的台地茶被诟病,几乎没有遭遇过任何污染的古树茶受追捧就在所难免了。

“生态退回50年,产业反而会前进100年!”从2010年开始,普洱市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茶园建设风潮,范围涉及整个普洱市所辖十个区县的所有现代茶园,面积达155.9万亩,其中的30%还将升级转化成有机茶园。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何改造,改造后效果又何如呢?

今年5月初,墨江县茶办主任带着我从通关、新抚到景星一路参观采访。这些分布在茫茫哀牢山系间的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樟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每亩茶地里套种的树木不少于十株。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一些树木正在茁壮成长。

上午八点多,漫步在迷帝普洱茶庄园,沿山坡的走势向前蜿蜒延展的茶园,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美如画卷。那些自然放养了三四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到近两米高,茶园里套种的覆荫树也长得高大而葳蕤……在一片每亩留养166株茶树,即每隔2.7米留养一株的5亩试验地前,连俊锋不无感慨地说:“低产高效啊,以前这里的茶都很没人要,今年这块地的茶已经卖到每公斤1000元了。”

正在建设中的迷帝普洱茶庄园,是依托新抚乡龙新塘村石平掌生态茶园基地进行打造的。茶园海拔2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现有茶园1300亩,其中有性系茶园500亩,无性系茶园800亩。2012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生态茶园建设正处于推进阶段,虽然2010年就开始生态茶园建设,但当时还看不出多少效果来。如今,这片茶园成为了墨江县生态茶园建设的样板。

茶园的建设是按5种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的。高密度留养就是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迷帝普洱茶庄园的生态茶园建设,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茶办对500亩有性系茶园推出了五种留养模式:园地台面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园地台面留养1株修剪1株移除1株;每亩移除茶树1360株,留养640株;每亩移除1680株,留养320株;每亩移除1834株,留言166株。

“等到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一百来株的茶树。我们墨江有4400亩有性系茶园,都是按照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改造的。”连俊锋介绍说。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三五年后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留养的茶树长得粗壮葳蕤,套种在茶林间的香樟、樱桃等乔木树种更是高大繁盛,将整个茶园提升到了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庄园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恢复和建立起来,蝴蝶在茶林里蹁跹,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依靠这个完善的立体生态系统,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给广大消费者提供着绿色安全、品质优秀的普洱茶。

解密300年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_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④


5月的宁洱已经开始炎热,好在傍晚时分一场不期而至的细雨,给这座曾是古普洱府府城所在地的小县城带来了丝丝清凉与湿润。那时,我们就坐在文昌宫门楼的二楼,与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兴昌一起喝茶。作为宁洱县城内已是为数寥寥的古建筑之一,经历过战火、兵燹、地震后幸存下来的文昌宫门楼,现在被挂上一块“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的牌子。在这幢从古普洱府时代走来的老建筑里,李兴昌担负起了传承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使命。

普洱茶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为金瓜贡茶、沱茶、饼茶、砖茶等。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

金瓜贡茶是现存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现今存世的金瓜贡茶真品只有两沱,分别保存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这些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贡茶,原料就大多采自困鹿山古茶园。

阮福在成文于1825年前后的《普洱茶记》中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但金瓜贡茶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流通的,“得到它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会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喝,有人甚至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李兴昌的这种说法,可从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得到佐证:“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普洱贡茶之所以显得这么贵重,除了数量稀少、原料珍贵外,还因为其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据说需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完成,加工周期长达36天。19世纪末,处于风雨飘零中的大清王朝国力大衰,普洱贡茶的制作也开始渐渐隐退到历史的烟云中。现在的制作技艺,是在一度中断后重新恢复的,整个过程基本沿袭了传统做法,并对工艺做了一定的改进,比如蒸制改用锅炉,压制过程采用人工石模踩压等,在保证上乘品质的情况下提高了制作效率。

普洱茶的制作大体可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四个相对固定的程序。但贡茶的采制是相当讲究的,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到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都十分微妙和精细。而且全手工制作,凭的是制茶人的感觉和经验来掌控力度、温度、湿度,没有任何参考数据和文字,因此贡茶的制作工艺颇为费工、费时、费力,制作效率比现代制作工艺效率低很多。

制作贡茶所需的茶叶,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制作而成。这种芽茶制作的普洱茶,经长期存放后会转变成金黄色。采茶是个技术活,需要手法细腻,把叶片轻轻捏下,太用力会使叶片和茶枝受损,不但影响了茶的品质,还影响枝条的生长。所以一般这种工作都是女孩做,手劲比较柔和。刚采回的鲜叶一般不能直接杀青,需经过一定时间的萎凋,通透性要好,也不能堆太厚,每隔相应时间要翻一翻。

杀青揉晒无疑是制茶过程中关键的一步,而这门看似简单的技术却有很高的要求。在热锅里需用闷、抖结合的手法,要把握好温度,这些全凭经验和手感。过高的温度会破坏活性酶,不利于后期发酵和多酚类物质的保留,而普洱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后期的自然发酵,所产生的越陈越香的品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温度过低又不能达到杀青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停地翻抖,使锅内的茶青均匀受热。茶青接触锅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了会焦糊,待茶梗变软就可以出锅了。“要领是锅要厚、火要旺、翻抖要适度。”李兴昌说。

杀青完毕,接下来便是揉捻。揉捻全凭手工技艺,手在茶叶上慢慢揉动,仿佛在给茶叶做按摩,时重时轻,而且手要顺着一方向揉动,目的是使茶叶细胞破裂程度适当,保证在冲泡时能均匀地释放浸出物。技法的高低直接影响茶叶的品味和芽条造型的优劣。历史上,制作贡茶的揉茶师要沐浴斋戒才能进行加工制作,而且有人专为揉茶师擦汗,不允许有滴汗进茶之中。

揉捻好的茶,要在太阳光下晒干,称为晒青。这道工序是普洱茶工艺的重要特性之一,与杀青时温度控制的道理一样,在阳光下自然晒干能有效保留茶叶中酶的活性。其他绿茶的烘青、炒青工艺使得杀青温度高,酶活性破坏彻底,是难以进行后发酵的。此后经过筛分、风选、拣剔和分级,再经蒸压成型,再干燥,普洱贡茶就制成了。

普洱茶的加工,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一是原料必须采用云南大叶种茶,二是必须采用晒青工艺。这样加工出来的毛料,直接压成砖、饼、沱等常见的紧压茶形态后,一般称之为“普洱生茶”,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后来出现的“普洱熟茶”。

1973年之前,普洱茶基本没有生茶、熟茶之说,此前的普洱茶都是以生茶的形式加工生产,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需要时间成本的。2013年8月在深圳采访香港茶商黄集斌时,他介绍说,1973年为了满足香港人喝老茶的市场需求,云南派人到广州学习轻水发酵技术,最终在1975年熟茶的渥堆发酵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之所以要进行熟茶的研制,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的问题,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来达到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⑥地理价值是普洱茶的最大资源优势


不管我们怎样来看待山头主义,这股风潮的兴起,以及普洱茶市场的复兴,至少说明普洱茶的地理、环境等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根据200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普洱茶产地范围在云南省境内北纬21°08′-25°43′、东经97°30′-105°38′之间的区域,海拔800米-2300米,年平均气温15℃以上。从国标界定的范围以及实际生长情况看,无论是野生古茶树群落还是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北纬25°基本上是云南大叶种茶树往北生长的临界点。再往北,也即普洱茶核心产区以北的大理州中北部地区,是大叶种茶树向中小叶种过渡的区域。

按《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的界定,只有原料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普洱茶品质特征且在云南省内生产的茶叶产品才能称为普洱茶。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大叶种并不为云南所独有,广西、湖南、海南等地都有大叶种茶,而且海南的大叶种茶树还是云南省茶科所帮助移植的。如果将这些地区的大叶种按照云南传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进行加工,难道不是普洱茶吗?

对此,从事了近30年微生物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凯耐特生物制药研究员,现在是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的陈杰指出,这是因为普洱茶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与不可复制性导致的,核心则是它们依赖性极高的地理因素,更准确地说是地理价值。

地理价值源于云南特定的地理系统,云南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大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造就了云南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云南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北半球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水生生态系统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元江(红河)、南盘江(珠江上游)六大呈扇形分布的水系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为代表的众多高原湖泊。特别要说的是,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区,澜沧江中下游的普洱、西双版纳一带,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拥有自己完整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

诞生在这么大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普洱茶,陈杰说:“当云南的古人把这个系统中某一类或几类物质融合到普洱茶之中时,普洱茶的物质组合不单单是几片茶叶的叠加,而是地理特征与自然生态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其中,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有的竟繁衍了上亿年之久。因此,普洱茶不单单是一个商品,更多的是地理价值的再现。”

这种系统性优势,在我们走进任何一座澜沧江流域的普洱古茶山都能够感受得到,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成百上千年的古茶树,稀稀疏疏、零零落落地与原始森林交错丛生,历尽沧桑后依旧生机盎然。作为偏远的边疆落后地区,即便是现在,在古茶树周围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我们也几乎很难找到污染大的工业企业的存在。

在景迈等地的一些古茶树上,寄生着一种被茶农称为“螃蟹脚”的植物。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寄生植物,只有在生态环境十分良好且树龄达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所以又被称作“茶树精灵”。或许是与老茶树一起生长,汲取了茶树灵气的缘故,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既能降三高还能治疗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以自然、恣意的状态生长在如此优异的生态系统中的云南大叶种茶,在粗枝大叶的外表下,其内含物绝对是其他地方的茶叶难以比拟的。陈杰指出,营养成份更高、更丰富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相比其他地区茶树的一个最显著的特性,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他茶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对比的。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盛军认为,从保健养生的角度看“普洱茶最适合调节肌体的代谢,如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以及抗肿瘤等”。他组织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经证明了普洱茶降脂降糖的功效和机理。

当然大叶种茶树在云南也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个“大家族”。这是因为在云南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地理、气候的不同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而又生成一个个小的生态系统,进而使得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存在差异性。它们之间既相容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小的系统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并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演变出了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叶种等。

同时,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也明显地具有本区域的特性。这就是一些资深普洱茶客,不仅能品尝出普洱茶的不同山头,还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及区别的主要原因,尽管这些差别是很小的。比如,景迈山的茶苦涩重,回甘生津强、兰香明显;南糯山微苦涩,回甘、生津好,透着蜜香、兰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布朗山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香气独特……

古树普洱茶中的有益因子


如果人过量饮食、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身体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过多的营养积累容易导致被现代医学中所称为的“代谢综合症”,并引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早衰等多种疾病,它是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

普洱茶有近千年的历史,古代药学家及医学典籍很早就提出“解油腻”、“最能化物”之说。我们借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陈宗懋先生的话来总结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在微生物参与发酵的过程中,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经过了降解和转化。普洱茶冲泡出来看着很浓,但却不会影响人的睡眠。普洱茶的确具有很多保健功效,比如降血脂、降血压等。普洱茶的显著功效,是得到了科学证实的。”

七彩云南纯品普洱茶珍源自最高品质的古树普洱之精华,继承并发扬了普洱茶卓越的养护功效,―撕―泡、尽享健康。

减肥、降脂,提高代谢效率

人体脂防代谢失调、过多积累就会引起肥胖。普洱茶中丰富的茶多酚、叶绿素、维生素c等多种有效成份能明显抑制体内胆固醇、甘油三脂(均为血脂主要成份)含量的上升,能去脂,解油腻,阻碍胆固醇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胆固醇排泄。常饮普洱茶可以帮助人体提高4-6%的代谢效率,让减肥、降脂的效果倍增。

降血压、减压力

普洱茶中茶多酚降解与转化后产生的衍生物使改善毛细血管机能的作用增强,儿茶素类化合物和茶黄素对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能直接降低血压。另外,英国伦敦大学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喝普洱茶可以帮助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含量,俗称“压力激素”。那些喝普洱茶的人,体内的皮质醇的含量在压力出现后50分钟平均下降47%;而那些只喝“安慰剂”的人,体内的皮质醇含量只下降27%。

抗氧化抗衰老

人体中脂质过氧化是人体衰老的核心。普洱茶经过后发酵的降解与转化后,产生新的茶多酚衍生物有重要的抗氧化作用,帮助延缓衰老。据日本学者研究:向来被视为抗衰老药的维生素E其抗氧化作用只有4%,而降解与转化后的茶多酚衍生物,其抗氧化的效果竟高达74%,并有与维生素C、维生素E、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相互增益的效果。因此,普洱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更显著,具有明显的防衰老功效。

普洱茶名山之路:从六大茶山到山头主义_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⑤


2013年4月中旬,我去到老班章。村长李开华对我说:“你来晚了,要是再早十多天来,我们这里可热闹了,每天都有100多辆车四五百人到我们村看茶收茶,可热闹了!”是时,卖价最高的第一拨春茶已经采摘并基本销售完毕,但不时地还有外地茶商带着茶友到老班章来参观那片令普洱茶客痴迷的古茶园。

老班章是勐海县布朗山上的一个哈尼族村寨,所产之血统纯正的老班章茶因质重、气强、香气独特且回甘快的特性,受到广东茶商的追捧后异军突起,成为山头普洱的标杆之一。“今年春茶卖得好的每公斤七八千元,均价每公斤3600元左右。”李开华这样介绍说。与2012年每公斤2500元左右的春茶价相比,2013、2014年老班章茶价涨势明显,从2008年的两三百元到2014年6000多元一公斤,每年都在大幅往上涨。茶价的上涨,让老班章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村110多户村民家家都盖起新房购置了私家车,一半以上农户还在勐海县城购置了商品房和商铺。现在老班章村即便最低的一户农家,单靠茶的年收入也可以达到六七十万元!

老班章只是普洱茶名山头的一个代表性缩影。葡萄酒玩的是酒庄,普洱茶玩得是山头,近年来山头主义在普洱茶界越演越烈。云南特殊而多变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得不同山头所出产的茶青,在口感和滋味方面会出现极大不同。故而自本世纪初内地普洱茶市场复兴后,从有历史传承的景迈、易武及古六大茶山,到越来越偏远的茶山村寨,那些有着优异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山川地貌,但因偏远落后而与现代文明保持着适当距离的古茶山,被外地茶商和普洱茶爱好者刨了出来。处于茂密植被滋养和高大乔木庇护下的古树茶,一时间身价百倍。

从景迈的香到班章的霸,无论是冰岛、昔归、易武、南糯山、困鹿山还是勐宋、帕沙、攸乐、倚邦……几乎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秉性。甚至同一座山上,同一块茶林里,就相距几米远的地方,近千年的老茶树、几百年的次老茶树之间采下来的茶叶,口感不一样,品质不一样,价格也就不一样。甚至还有人玩起单株,也就是同一棵树上采下来的茶叶。

要说普洱茶的山头主义,其实古已有之。乾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说:“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算得上是普洱茶山头主义的肇始。如今这古六大茶山有的已没落,有的产量有限,影响力已经很小了。更多山头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个易武可以分出麻黑、落水洞、刮风寨、高山寨、丁家寨、弯弓,一座布朗山可以分出贺开、班盆、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山头越分越细,大有每个村寨都要摆出一个山头茶的架势。这还不是山头的全部,比如景迈山你至少要分得清是景迈的还是芒景的;易武刮风寨说的可不只是一个寨子的茶,还得分是高海拔还是低海拔,是茶王树还是白沙河;倚邦分蛮松的和麻栗树的,蛮砖分八总寨的还是桃子寨的;班章在分辨得出是新班章还是老班章的同时,还要警惕临近的班盆……所以在普洱茶界,不好好浸淫个三五年,不花费去大把银子,不亲自去普洱茶山走走,连山头主义的门都入不了。

当然也有人对时下盛行的“山头主义”表示担忧。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项目召集人、《茶叶战争》作者周重林就认为,炒山头料最大受害者首先是辛辛苦苦经营数十年的品牌,悄然之间,品牌效应就被山头效应取代。其次误认为山头料就等于好茶,其实从料到饼只完成了普洱茶第一步,还有储藏等条件。最后茶厂沦陷为代加工厂,与品牌渐行渐远。一旦形成了用大树纯料就等同于普洱茶成品好的观念后,对于许多走拼配和台地茶企业是不利的,对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同样害大于利。

许多业界人士也认为,好的普洱茶是拼配出来的,选不同地方不同山头的茶,取它们各自的优点,或香气好,或汤好,或口感好,拼配成综合素质最突出的茶,所以历史上拼茶师傅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抛开众多知名老茶不说,现在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大益7542,就是拼配茶中拥有众多粉丝的好茶,年年出年年有人追捧。8月份在广州芳村采访香港茶商龚志强时,他也认为普洱茶必须拼配,不拼配的茶没有丰富的口感,特别是经过若干年的放仓再发酵后。

与山头相对应的是树龄。许多山头之所以被炒,茶的品质固然是主因,但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茶园。一般地,从茶树的生长形态看,普洱茶可分为古树茶、乔木茶和台地茶。古茶树又可细分为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其中野生型、过渡型的树龄一般都在八九百年以上,但品饮价值不高;市场上的古树茶,一般指采自20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的茶,树龄高的有五六百年甚至更高。这类古茶树因已被完全驯化,结合生长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较高的品饮价值。

古树茶与乔木茶之间的区别很小,如果不区分树龄的话,实际上古树茶就是乔木茶,都是从根部发出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但在普洱茶界,一般将树龄在百年左右的老茶树,称为乔木茶。这类乔木型茶树属深根性植物,主根向着土壤深处生长,吸取到的养分较台地茶充足,茶叶品质较佳。

普洱古树茶


一般品质较好的普洱茶都采自古树茶,古茶树就是树龄较大的野生型乔木科古树茶,古树茶一般均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古茶山之上,海拔较高,无人为因素,环境可称得上原生原态的自然环境;就像易武刮风寨是易武七寨中海拔最高的,深处原始森林中,而且此地自然风光极其优美,清晨云雾缭绕,日出时,犹如梦境般色彩斑斓,奇幻悠悠;古树茶:均无人为管理,纯属天生天养之物,比如:西双版纳勐腊县的那卡古茶区的800年古茶树,由勐海县茶科所06年鉴定,树高11米左右,根系深入土壤的深度即为11米,此时它能吸收得到的矿物质养分是非常丰富饱满的,所以此种茶树不但喝起来口感饱满,变化丰富,具备较高的养生功效及作用,还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风貌特征,也就是常说的山头特点,如:易武密香,细腻,犹如少女般的阴柔之美;景迈山独特的王者之香:密兰香韵,老班章的茶性刚劲有力,独具英雄之气概等等,每个茶山均有各自独特特点,不但带给您极大的养生功效及作用,还具备较高的品饮价值和收藏价值。

如何鉴别茶叶中的古树普洱茶?


如何鉴别茶叶中的古树普洱茶?以下从6个特点介绍了古树茶。

1、口感

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2、外形

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3、香气

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

4、叶底

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5、潜质

古树茶因叶子是来自树根深入土壤的大树,根部吸收地下的养分多而使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台地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转化空间也相对有限。

6、韵味

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

普洱茶中的古树黄片是什么?


“黄片”对于老茶客是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是对于很多新茶友来说却是十分的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普洱茶中的“黄片”吧。

何为古树黄片?

黄片是指在古树毛料筛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色偏黄绿,按照生产标准筛拣出来的这部分茶菁,也称为“老黄片”。

为什么会出现黄片?

鲜叶萎凋之后进行杀青揉捻,在揉捻的过程中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有些稍老的叶片由于叶质含水量相对较少,叶片相对疏松、粗大,杀青时较易失水变黄,且揉捻时又不宜成条,,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老黄片”了。

黄片的品质

老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菁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相反,老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生长时间较长,所以其苦涩感已经大大减弱,反以甘甜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黄片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刺激性强。所以,古树黄片,不仅作为新茶非常好喝,它也具有越陈越香醇的品质特征,特别是陈化的老黄片,更加迷人。存放得好的老黄片不论茶气、香气、醇厚感以及滑润都很好很有特点。

黄片的特点

黄片的生长成熟度高,多酚含量和茶碱、咖啡碱较嫩芽要低,多糖类物质含量较嫩芽要高,且在加工时较少揉捻,叶面细胞破坏度不高,内含物质析出较其他揉捻过的嫩芽要慢,所以黄片的滋味较为甜醇,苦涩度较低,茶汤更绵甜,口感相对更为温和。具有极好的保健功效,且价格远远低于同款产品。

如何冲泡古树黄片?

由于老黄片,粗老出味较慢,所以投茶时,需要稍微增加投茶量,保证水温。

盖碗冲泡:水一定要沸腾,低位注水,保证水温。随着冲泡的次数可以适当延迟出汤时间,好的古树黄片可以20泡且不减其味。(2-4位可投8-10克)

煮饮:将黄片直接投入壶中高温翻煮,可以充分展示黄片甘甜醇厚。

茶话临沧:沧源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的思考_临沧沧源古树普洱茶特点


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林)。

云南省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思茅、临沧、西双版纳和保山等地。临沧市主要分布是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公里,在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古茶树群落分布,古茶树总面积15万亩以上。

沧源共有野生古茶树面积8万亩以上,占临沧古茶树面积53%以上,但是,近五十年来的人口增长、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大面积毁茶种粮、种甘蔗、单一化茶园替代以及在古茶园周围建新茶园等。

导致了茶叶基因漂变,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古茶园生产的天然有机茶引起了国际国内市场的极大关注,商家过分炒作古树茶叶,当地茶农受经济利益驱使,砍伐野生古茶树,毁灭性采摘古茶园茶叶,古茶园的面积逐年减少。

古茶树这一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资源面临严重危机,对古茶树的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政策,对于合理实现其商业价值和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古茶树资源,并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利用、合理开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一、古茶树资源分布现状

(一)野生古茶树资源的分布

沧源境内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分布范围较广,县境中西部的单甲、糯良、勐董、勐来、勐角、班洪、芒卡等7个乡镇均生长有野生古茶树,大都分布在海拨1700—2489米范围内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其中面积较大的是单甲、糯良、勐来、勐角、勐董5乡镇相连的范俄山、芒告大山、窝坎大山、大黑山一带的野生古茶园群落。

(二)栽培型古茶树分布情况

据考证沧源驯化栽培茶树,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县都有零星分布面积达83443亩哦,较集中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面积235亩,主要分布在糯良乡怕拍村,海拔1970—1987米。树高8—10米不等,基围直径约38—62公分,胸围直径约33—58公分之间,平均树幅达5.5米。

二、沧源古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一)省林业厅规划院到沧源普查古茶树资源情况

2007年1月,省林业厅规划院对沧源县古茶树资源进行了普查,发现糯良等乡(镇)有古茶树分布共计83443亩,均为100年以上老茶树,其中:芒卡镇5225亩;班洪乡3216亩;勐来乡5640亩;糯良乡30419亩;勐角乡16578亩;单甲乡5787亩;勐董镇16578亩。

(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到沧源考察古茶树资源情况

2011年12月,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沧源县糯良乡怕拍村古茶树资源进行了考察,对有特色的古茶树进行了编号、种名进行了鉴定,如:怕拍1号大茶树,高9.7米、冠幅8.6米×9.6米、胸部干围190厘米;怕拍2号大茶树,种名普洱茶,高11.4米、冠幅8.3米×9.1米、基部干围164厘米、胸部干围190厘米;怕拍3号大茶树,种名大理茶,高5.5米、冠幅3.8米×4.2米、基部干围85厘米胸部干围190厘米等。

(三)沧源古茶树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

沧源古茶树资源在没有实行林改以前,古茶园属于集体所有,没有人管理,乱砍乱伐乱采的行为时有发生,古茶树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林改以后古茶树分到了户,其效益开始得到逐步显现。

如:糯良乡怕拍村目前共有古茶园面积235亩,主要属于栽培型古茶园,共有21709株,据当地老人反映和专家测算,这些古茶树年龄都在300年以上,有少部分在800年以上,2007年林改以后全部分到户,共涉及221户农户,884人,一户平均拥有1.05亩左右。多年来,群众一般只采春茶和夏茶,秋茶放养。

一般鲜叶亩产量在50—60公斤,折合干茶12—15公斤。据了解,除2007年茶价大涨价时价格达到7元/市斤外,其余年份都在2—3元。2012年后,由于宣传力度加大,许多茶商慕名进来收购,价格开始提高,怕拍古茶的名气也随之提高而被重视。

2013年6月双江谷雨茗茶商贸有限公司进来租了1000株(大的有400株,中等的600株),怕拍老支书李文华租了100株,租赁年限为3—5年,租金根据茶树大小,大的2000元|棵,小的1000元|棵不等,例如:怕拍村村民魏永华租给双江谷雨茗茶商贸有限公司70株,租期为5年,租金达10200元,平均每年租金为2040元,每株折合146元。

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历来无人管理,单甲大黑山公路沿线的野生古茶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当成柴禾砍伐毁灭。深山老林里的野生古茶,因茶树高大难采摘,在2007年茶叶价格大涨时已被砍伐,造成野生古茶大量毁灭。

目前,存量不清,群众自由采摘,市场产量也难以统计,但仍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野生古茶采摘收人。

三、《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的实施情况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临沧市古茶树资源,充分挖掘其科学、历史、文化和产业提升价值,2006年1月1日,临沧市出台了《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加强了古茶树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沧源根据保护内容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对重点区域的古茶树资源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对古茶树的价值,特别是对经济价值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

2014年5月20日—22日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为组长的《临沧市古茶树保护办法》立法调研组莅临我县,对我县贯彻落实《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情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并对我县在古茶树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上采取的一些措施给予了很好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县古茶树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林业局、发展生物产业办(茶办)、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由于对野生古茶的价值及保护意识上认识不足,造成部分野生古茶被当作木材薪柴砍伐。

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野生古茶价格不断上涨,群众对野生古茶的价值有了一定认识,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对野生古茶的认识仅仅是对经济、价格的认识,没有认识野生古茶的生态、文化价值,造成在开发中存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现象。

为此我县加大了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刊登、印发、播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临沧市古茶树保护办法》等法律条例,加大对群众的法制宣传工作,强化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农户按照科学、生态环保的新型管护技术管理古茶园,并采用套种树种、修剪、嫁接等措施提高古茶树茶叶品质及单产,提高农民对古茶树管理积极性。

(四)加大监管力度

针对茶叶市场出现的少部分商贩利用低质新茶叶冒充古树茶的现象,县人民政府组织县发展生物产业办(茶办)、林业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加大对茶叶市场监督力度,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的各种破坏古树茶市场稳定行为,维护合法商贩和农民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古树茶声誉。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原因,百多年来,广大群众仅把古茶树及其群落,作为一般的茶叶树种、一般的饮料去看待,没有从科考、经济、生态等价值上去更深的探究,以致于保护与利用缺乏科学而有力的措施。

(二)对古茶树资源缺乏全面科学的研究评价

一是树龄问题。对一般树的树龄,多采用年轮法进行鉴定,但对于古茶树这样的珍贵树种,绝不能采取砍伐方式去测定年轮,年轮法不能测定古茶树的真实树龄,用其它方法也无法测定。

二是生态学问题。不同种不同类型的古茶树群落结构、功能及演替规律尚未清楚。

三是生物学问题。古茶树与现代栽培种之间的遗传等关系,其共性与个性,其栽培的历史起源,至今无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四是古茶树的品质问题。野生古茶树不同个体、群体,不同分布区及不同生态条件下所产茶叶中化学成份的差异,与现代茶园茶叶中化学成份的比较也无系统科学的资料。由于缺乏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导致缺乏对古茶树及其群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旅游价值等深层次的研究、评价。

(三)对古茶树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沧源各民族对茶树的利用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对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平衡,开发与保护失调,对茶树的利用仅局限于作为饮品,没有更多更深的开发利用,不少古茶树过度采摘乃至于砍伐和破坏,数量正在下降,同时,由于周围环境被毁坏,生物多样性品质也出现了退化。

(四)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管理主体缺位

古茶资源保护涉及茶办、林业、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多头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古茶资源分布范围广,生长零星分散,造成管理难度大,加之行政执法主体责任不清,职责不明晰,存在着多家管但多家都管不到位的问题,形成管理上的盲区。

(五)调查统计工作滞后,底数不清

对古茶树资源没有进行深层次和系统的调查,存在着保护区域不具体、保护对象不确定、栽培型和原始野生型古茶不分、古茶园的树龄、面积有待进一步考证和实地调查等问题。

(六)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不到位,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群众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基层干部、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认知度不高,特别是对《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熟知的更少;《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责任主体和职能职责不够明晰,处罚措施滞后,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

(七)管理经费欠缺,管护措施滞后

目前,全市尚未把古茶树资源的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导致古茶树管护经费无保障,普遍存在着“三无”的管理状态,即管理“无经费、无机构、无人员”,古茶树的保护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保护效果不够明显,人为破坏野生古茶树的行为时有发生。

五、保护古茶树资源的建议及对策

(一)积极开展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工作,摸清底数,明晰保护主体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分别普查原始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资源情况,调查核实古茶树资源分布的具体地点、面积、株数、树龄、年产量和经营主体等情况,建立古茶资源档案和古茶树资源分布电子地图,明确保护的主体对象和保护范围,建立保护区、保护小区或保护点,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强化古茶树的保护措施。

(二)设立古茶树自然保护区(小区、点)

建议在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和单甲、糯良大黑山一带设立古茶树保护区,面积不低于3万亩,在范俄山、芒告大山、窝坎大山一带的野生古茶群落区域建立保护小区、保护点,未能纳入保护区(小区、点)的古茶树,根据各点具体情况实行,一点一策,结合公益林林保护、退耕还林,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和环境恢复措施。

(三)编制好古茶树保护与综合开发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古茶园保护、品牌打造与保护、市场开拓与规范整治、茶文化旅游开发、环境保护与改善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确保古茶树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受破坏。

(四)明晰古茶树资源的管护主体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明晰相关职能机构在古茶树资源管护中的职责职能,明确界定执法主体单位及其职责,进一步明确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绝对权力,避免职能交叉,管护缺位。

(五)强化保护措施

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单位应当依法加大对移植和损毁保护古茶树标志、盗伐古茶树、移植古茶树、挖取树根、剔剥树皮、刻画树干、攀折古茶树树枝等损毁古茶树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对古茶树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行为的监管力度;严禁移栽、移植、砍伐古茶树。

严禁在保护范围周边500米内建设对大气、河流、土壤造成污染的工厂;明确在保护区范围进行科研、教学以及开展旅游等活动的有关要求。

建立古茶树保护委员会及监护联络员的相关制度,强化理事会、专业合作社及利用村规民约强化管理等管护机制,切实加大对古茶树资源的监督管理。

(六)加强古茶树保护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进一步查明古茶树及其群落各地的地理分布及面积,建立古茶树信息系统。

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对原始野生型及栽培型古茶树资源茶组及科植物的种类、存量、地理分布等信息进行仔细普查,建立完善的古茶树地理信息系统和遗传信息系统,了解不同地区代表性类型古茶树群落的结构、功能,为建设有机茶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古茶树群落保护中的若干生态学问题,了解采摘、环境片段化、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等对古茶树群落的影响。研究古茶树活体测定技术,探索简便、经济、准确的古茶树年龄鉴定方法。

二是研究古茶树种质资源状况和古茶树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变化规律。探索茶树起源与演化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对古茶树的茶叶品质进行理化分析,探讨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因素与古茶树生长发育及其品质的相关性,提出古茶树及其群落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对策。

三是研究古茶树分布区的民族多样性与茶文化多样性。主要对古茶树分布区进行民族茶文化的比较研究,对茶的民间分类与命名,传统利用与加工方法,茶的文化认同与精神价值认识,茶树药用价值及其它使用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

收集和整理古茶树及其群落分布地区有关人口、教育、收入等资料,开展古茶园管理利用及民族文化、农户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研究古茶树及其群落对当地文化生活及经济的影响和当地居民对古茶树保护、管理利用的传统知识。

四是根据古茶树资源及其群落的资源特点及存在问题,以保护为前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在保护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建立古茶种质资源库,获得其“备份”植株,进行种植保存和扩繁,有计划地投入生产,使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加工形成政府调控下的特色产业,逐步实现古茶资源的持续利用。

据环境容量和古茶树资源特点,重视发展古茶树及其群落的生态旅游,在适宜区域开展具有古茶树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动,探索旅游开发与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有效方法。

五是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古茶树资源的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在符合《临沧市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重点鼓励:以古茶树资源为对象开展科学、历史、文化研究;以古茶树资源为种质材料开展茶树品种选育工作;以古茶树资源为材料进行产品开发、文化宣传和营销策划。

(七)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遗产

产品开发和旅游开发必须以对古茶树生长发育或群落构成和演替不构成威胁。

一是挖掘和整理茶文化历史资料,建立系统的茶文化资料库,做好弘扬古茶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二是培训和规范茶艺茶道,引导茶庄茶馆健康发展。引导消费者科学的泡好一壶(杯)茶,在体味饮用价值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按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搞好茶艺茶道的规范,引导茶馆茶庄文明健康发展。

三是实施名牌战略,丰富古茶产品市场。名牌是最能体现文化的载体,应加大历史名茶生产力度,增加传统名牌的科技含量,创新一批以古茶树为依据的茶叶名牌。

四是加强以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茶叶企业文化是茶叶高雅与企业精神的完美结合,制茶企业应以凸现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为宗旨,加强企业文化研究,使制茶企业成为弘扬茶文化的主要窗口。

(八)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古茶树保护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强化对古茶树资源管理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古茶树资源的有序管理和长效管护。

普洱茶——古树


古树茶是市场的一个趋势,这是无疑的。很多顾客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叶大叶厚的就是古树茶,市场上太多用大叶厚叶的台地茶,采用轻度揉捻,制成松抛条,充当古树茶。

“六味两性”鉴茶法,鉴别的是茶内质,您只要选到了有内质的茶,那您一定就选到了古树茶,因为只有乔木型的古树茶才能拥有内质丰富特点。此方法共分两部分:一是茶树生长方式及环境区别;二是用口感的表现来鉴别茶的内质。

1.茶树生长方式及环境区别

古树茶

树种:乔木科

树龄:100年以上

环境: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海拔较高的古茶山(产量低,不易采摘)

生长方式:自然生长,无人为管理(喝起来口感饱满,变化丰富,具有山头特点)

树高:约为2.5-3米

根系:主根深厚,树干高,根系多而深,深度为2.5-3米

内质:内含物质丰富,饱满

2.六味两性鉴茶法

香韵

此为鉴别古树茶的关键之一。泡古树茶时,第一泡茶汤倒出后可闻其公道杯香韵,浓郁而下沉。台地茶是很难将此种香韵在公道杯中完美呈现的。香韵越沉稳,代表内质越足。

甜度

这里的“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能与回甘混为一谈。古树茶的甜味一般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当您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慢慢就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即可领略。新茶客会很难品出。

汤质感

古树茶的茶汤粘稠感强,厚实度显著。回甘生津既快又足,苦涩平和,化开速度快,活性足,8-12泡后茶性依然稳定,后期陈香转化速度快,收藏价值较高。

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苦涩较重的茶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茶树龄较小,吸收土壤的养分较少,其他滋味表现较弱,苦涩就体现得尤为突出。二是倒出的茶汤,冷却之后再来喝,苦涩会加重,但茶香、回甘、生津,甜度等都还在,这就是古树茶内质丰富、茶性稳定的表现。

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回甘生津体现得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喉韵

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尤为顺畅,舒爽度较高;还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最后,喉部也能感到甘甜。

持续性

简单来说就是茶的耐泡度。在品饮时,如果发现上述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证明此茶的持续度到达于此。古树茶一般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

稳定性

茶的持续性决定了茶的稳定性,持续性越久,稳定性越高,证明此茶的内质丰富,后期陈香转化顺利稳定,有较高的存放价值。

“六味两性”鉴茶法,从香韵、甜度、汤质感、苦涩、回甘生津、喉韵,持续性、稳定性等全方面鉴别一款茶是否古树茶,掌握了这些,大家再也不会被忽悠了。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世界茶源,天下普洱(全集)《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古源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