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三)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景东普洱茶 银生普洱茶 生茶与绿茶

景东普洱茶。

三、善种茶的民族

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习俗相近的基诺族,均喜吃酸辣,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是公认的最早驯化茶的民族。

景东茶树,记住了这里曾是蒲蛮的家园。景东属于澜沧江流域、普洱市的西北方,是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区,据资料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加工和流通的历史,到了清朝,景东沱茶已远销青藏高原,享有盛名。

《茶经》开篇第一句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西南8个小国其中有濮国)支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的记载。纳贡的茶叶便是这里的濮人运去的。

经过相关部门一年多的资源调查,景东彝族自治县目前发现的野生茶面积达28.6万亩,面积居普洱市首位,其中一棵位于花山乡石婆婆山的野生茶树高达26.5米。另外,在大街乡发现的一棵高14.8米的栽培型茶树,是目前云南发现最高的栽培型茶树。据介绍,景东县境内的野生茶树分布在无量山与哀牢山,两山分别拥有23万余亩和5万余亩野生茶树。野生古茶树呈现出带状和区域分布特点,树龄超过1500年的野生茶树分布面积达3.5万亩。此外,普查还发现景东县5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3.7万亩。

景东花山文岔(蛮岔)大茶树生长在花山乡文岔上文献村,第一株海拔1762米,坡度15度。树高15米,树幅9.8米,基部径围3.14米,干径1.03米,最低分枝0.8米。春茶萌芽期为2月上旬,3月上旬开采,夏茶开采期为6个月上旬,秋茶采期为8月上旬,休眠期为11月。第二株基部径围1.85米,干径0.588米,树高10.1米,第三株基部径围1.6米,干径0.5米,树高9.95米。单株每年收干茶15公斤以上。据专家考证,这些茶树树龄不低于500年。据有学者调查考证,“至今住居云南金平县普角乡的六十余户少数民族,自称为‘茫’,傣族称他们为‘插满’(在勐腊地区叫岔满),‘插’为高山,‘满’为‘芒’的谐音,意为‘住在山上的芒人’”。花山“蛮岔”应是“蛮人住的高山”,如果是这样,说明景东花山文岔村文献组古茶树是蒲蛮种下。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说:“布朗族和崩龙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根据现有材料分析,蒲蛮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云南大叶种茶树确系布朗族和崩龙族的先民蒲蛮(讹为“濮人”)所种植。据调查,云南有不少古老茶林,历代传说确系蒲蛮所种植。如德宏莲山大寨背后有野生茶30万株,竹山寨有90万株,是一百多年前崩龙族所种植的(云南日报1955年6月3日),陇川瓦幕发现二万株野茶,系前人崩龙族所栽种的栽培型茶树(团结报1958年7月23日),1965年6月云南省科协组织的保山地区经济林木考察组在保山地区高黎贡山丫口保屯公路81公里(海拔2344公尺)处看到一片云南大叶种荒芜茶园,据向导介绍对面崩龙族居住族地比此地海拔更高,也有许多象这样的荒芜茶园。

在西双版纳傣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区南糯山爱尼族的茶园,传说是前人蒲蛮族(即布朗族)所种,爱尼族从墨江县搬到勐海南糯山,迄今已有五十六代,在爱尼族搬到南糯山前,已有了这些茶园。如以每代十八年到二十年计算,南糯山的茶园至少已有一千多年以上,在―干多年以前的唐朝时期,蒲蛮族已在南糯山种植了茶树。澜沧县景迈、芒景、邦崴,这儿有着千余年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邦崴古茶树。佤文化研究中心资深佤族文化专家王学兵经过考证,确认了司岗里史诗中提到有茶树出现的地方,就是佤族迁移过的地方。

一个古老民族,以一把双肩石斧、一个地名、一片茶叶,承载起了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是银生节度的物化记忆!

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全本)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二)


二、地名历史记忆

地名是中国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断裂消失。

史料记载古蒲蛮生活、迁徙过的地方,有好多地名大致读音相近或相同,景东也不例外。

1988年云南省有关部门组织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淹没文物普查时,在林街乡丙况河口发现新石器人类活动遗址,之后发掘出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晚期石器、陶器、铜器等共158件(学者称为“忙怀文化”)。后经专家考证,是当时“蒲蛮”生产工具和兵器。澜沧江流域的居民与海门口居民有着共同渊源。李昆声教授认为“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的云县忙怀发现了大量用鹅卵石打制的石器,有钺形、靴形、长条形等以双肩石斧为其特征,有夹砂绳纹陶共存,可知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类型的遗址在澜沧江沿岸之景东、澜沧等县的景志、忙亚、忙卡、大水平、安定、丫口等十数处均有发现。这一类型遗址与百濮族系有较多关系”。

在东南亚的有肩石斧与云南的有肩石斧的主人是孟高棉人这一点上,中外学者都是有共识的。197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县忙怀地区,发掘到大量用江中鹅卵石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全部用砾石打下石片,然后在上端两侧打出弧形肩,形制有钺形、靴形和长条形等。此类石斧制作粗糙,未经磨光。张增祺教授从考古角度论证了云县忙怀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以有肩石斧为特征的新石器,这类石器在怒江、澜沧江流域的福贡、贡山、云县、景东等地均有发现,形器和制法也基本相同。《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在古代,中国史书多将焦侥看作南亚语系民族。云南澜沧江流域多有南亚语系民族住居,如果说昆明为南亚语系民族,他们从事农业的历史也就相当久远了,这与剑川海门口的情况就吻合了。(《洱海区域的昆明民族与昆明国》桑耀华)

云南现仅存的佤、布朗、德昂这三个百濮系民族在云南生活的历史最为久远,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山区和半山区,在服饰上也基本保留了古代百濮族系缠头、缠藤蔑腰箍、佩刀的习俗特征。今天的三台山以红崩龙为多,分布于引欠、邦外、南虎、勐丹、勐莫、马脖子、冷水沟。《云南志·卷四·名类篇》记:扑子蛮,勇悍矫捷。以青婆罗缎为通身祷。善用白箕竹,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部落首领谓酋为上。无食器,以芭蕉叶藉之。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而后来则主要集中在古仆水流域的哀牢山区,以及无量山周围。

哈尼族对芒人也有类似拉祜西的称呼,称芒人为“曼布”,“曼布”的意思是指嘴边有花纹。就“茫蛮”之“茫”字而言,《蛮书》说“茫是其(茫蛮部落)君号”,有学者认为“茫”与“勐”“曼”等谐音,在傣语中为“村落”的意思,是傣语的专有词汇。而据民族调查资料,“沧源佤族至今称‘官’为‘芒’”。“至今住居云南金平县普角乡的六十余户少数民族,自称为‘茫’,傣族称他们为‘插满’(在勐腊地区叫岔满),‘插’为高山,‘满’为‘芒’的谐音,意为‘住在山上的芒人’。他们的语言和布朗接近,他们和佤族一样流传着人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葫芦里出来的“创世纪”的神话传说。据上述描述,此芒人当是唐《蛮书》中的“茫蛮”无疑。这对说明茫蛮部落即濮人民族显然是一个强有力而现实可靠的例证。《金平县三区普角乡芒人社会调查》

传说在300年前,黑崩龙住在芒市一带,那时人口也多。后来傣族从腾冲、保山迁来,因为当时没有官于是从陇川接来了方姓傣族土司,那时崩龙族还有兵,主要保护官家,平时劳动,战时出征。当时的黑崩龙居住在小邦外、勐丹、勐戛、曼养、芒究、芒牙、拱别、引松、引赖、捆山、户帕、当量、拱卡、茶叶箐,直到芒市背后的芒龙山等地。后来因反抗傣族土司失败,有的迁到怒江以东,有的逃往缅甸。

喇族或佤族,潞西和陇川也有关于喇族的传说。传说最多的是腾冲县。腾冲九区清凉山的蒲窝、曼朵、曼堆等寨,九区下龙江坝的燕寺、曼诺、曼弄、尖科、户哏、那底等寨,二区上龙江坝的贺拉、骂哏、邦定、曼窝、那诺、怕练、曼统、曼买、曼摆、曼赛何贺等寨,原来都是喇族,现已变为傣族。倪辂《南诏野史》载:“昆弥氏,国号‘拜’(环碧山房本作‘邦’),历年莫考,张氏继之,改为建宁国。”不论是“拜”或“邦”都是源于南亚语系古语村落的音译,国内史书多用“邦”“巴”“班”“摆”等,云南省凤庆县历史上是蒲人聚居区,清代《续修顺宁府志》还有许多保留有“邦字的村落,如邦买、邦拐、邦贵、邦盖、邦谷、邦歪、邦旧、邦挖、邦别、邦杭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称“邦”的地名很多,如邦瓦(挖)、邦各、邦信、邦歪、邦杭等,考其历史都与德昂人有关。陇川县,德昂族女王宫的遗址即称为“邦(巴)达”,有些地名完全相同。我国出版的汉文“东南亚地图”多译作“班”,这也是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一)


一、银生节度治所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云南官方最早记录制茶、饮茶的文字史料,也可以说是云南最早的茶文化记录。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亦有“茶出银生诸山”的记载。

南诏国(738年-902年),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这个时期,建立了六个节度,它们分别是弄栋节度、永昌节度、银生节度、剑川节度、拓东节度、丽水节度。

景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蛮名猛谷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蛮所居。汉、唐未通中国。南诏蒙氏立银生府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寻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蛮遂据其地,历大理段氏莫能复。大理国后期属蒙舍镇、威楚府管辖。”至元中,置开南州,仍隶威楚路。明洪武中,改为景东府编户八里。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移往楚雄德江城后的银生节度辖:银生城(威楚)、开南城(文井)、威远城(景谷)、奉逸城(普洱)、利润城(勐腊)、柳追和城(镇沅)、茫乃道(景洪)、通蹬川(墨江)、河普川(江城)、羌浪川(越南莱州)、送江川(临沧境内)、邛鹅川(澜沧)、林记川(缅甸孟艮)。《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景东,古徼外荒服地,曰柘南,曰勐谷,曰景董,为昔濮(扑)和泥二蛮所居。”《读史方舆纪要》和《元史·地理志》均记载:“开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

“朴”即蒲蛮,和泥即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根据《哈尼阿陪聪坡坡》的记述:“哈尼族为了避免民族关系恶化,不久,又东迁到‘谷哈密查’,获得原住民族‘蒲尼’的允许,居住下来;当哈尼族人口繁衍,经济大发展时,蒲尼出于惧怕而发动战争,哈尼险些灭族。”哈尼族进入云南,先与昆明种族杂居,有资料认为“昆明”是蒲蛮的一部分,那么这里的“蒲尼”也许是蒲蛮(扑子),而不是濮人。

白子国,是先于南诏而建立的国家。有史家称白子国“以族名(僰人、僰子)为国名称为白子国;以地名为国名则称为白崖国,或云南国。”白子国是张乐进求家族在洱海至滇池一带建立的古代国家。白子国又称建宁国,南诏常向屯军开南直诺、诺苴部落的建宁国王张宁进求侄子张宁建求助。《元志》:金齿之地,在大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扑、和泥二蛮所居,其后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及万历《云南通志》“古西南极边地,濮、洛杂蛮所居,唐时南诏蒙氏为银生府之地,其后金齿白夷侵夺之,宋时大理段氏莫能复”,《明史·土司传》“威远,唐南诏银生府之地,旧为濮、杂蛮所居,大理时为白夷所据”《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志》记:威楚开南等路:领县二、州四。镇南州(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州在路北,昔朴、落蛮所居。“金齿白蛮”,金齿是地名,白蛮应指白族,大约是白子国抢夺了地盘。

《元史》:开南州下。州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扑、和泥二蛮居也。庄蹻王滇池,汉武开西南夷,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尝涉其境。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自南诏至段氏,皆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开南州。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银生城在扑赕之南,去龙尾城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又直南通河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东至送江川,南至邛鹅川,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扑子、长鬃等数十种蛮。又开南城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内有盐井一百来所。

德江城在府城(楚雄府)西北二里。《志》云:威楚在蒙诏时,为银生黑觜之乡,因置银生节度。至段氏中叶,高泰执国柄,封其侄高量成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高长寿,附于元。今府西北二里有德江村,或云即故城处也。今城明初洪武十六年征蛮都督袁义所筑。义以南山高峻,逼近城郭,倘寇据以临城,是资敌也。因绘城山图以献,报可。义遂改筑石城,缘山为险,岁久渐圮,隆庆四年改筑。万历二十八年,东南城圮于水,寻复修筑。四面有濠,城周八里有奇,有门六。

景东城《志》云:府旧无城池,治北有卫城。洪武二十三(1391年)年建,周二里有奇。又别为小城,在卫城之西,据景董山之顶,周三十余丈,开东北门以望远,名玉笔城。万历三年及十八年,相继增修,而府治则在卫城南门外之东。府山川环绕,群蛮错列。开南、镇沅和景谷被金齿白蛮所据后,到明朝还诸蛮环伺,而与开南相距约18公里的锦屏,如果真的设银生节度,令人难以想象。

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全本)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古茶山(二)


四、御笔古茶山

上接《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古茶山(一)》一文。御笔古茶山是“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缩影。随着银生文化的不断挖掘,银生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南诏文化、古傣族文化、古彝族、古布朗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

御笔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城附近,属无量山东坡,分布在锦屏镇山冲村、黄草岭村和文井镇山心、丙必、清凉、竹蓬村等。海拔1700-2000m之间,年平均温度13.6℃,年降水量1300mm,土壤为沙性红壤。古茶山面积0.4185万亩,成块状分布。有性群体品种,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植株有文井镇山心村茶(JD2006-078)和锦屏镇山冲村茶(JD2006-082),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古茶园主要以长地山、五棵桩、菜子地、邓家、高老庄等古茶园组成。

五棵桩古茶园是个有故事的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2150m,距离菜子地古茶园2km,距离邓家古茶园4km,距离高老庄古茶园6km,距离长地山8km,面积0.04万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茶园常年云雾笼罩,因进山道路不便,只有山里人在春茶发芽时进山采茶。据当地茶农介绍,它是银生节度时期为节度府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人发配到哪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犯人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园称为“五棵桩茶园”。

菜子地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右岸,总面积0.03万亩,海拔1900-2120m,种植历史也在千年以上。一种说法是当时发配的犯人,释放后留下来开垦种植的;一种说法是后来一些逃难的人开垦种植的。

邓家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左岸,总面积0.05万亩,海拔1800-2000m,种植历史在300年左右,是由当地一家姓邓地主在清代开垦种植的。

高老庄茶园面积有0.04万亩,海拔1800m,是一姓高人家从四川迁往昭通,后几经周折于清末时期迁到菜子地茶园里套种大烟(罂粟),解放后迁到现在的邦崴小组,并种植了这片茶园。

长地山为文井镇丙必村一个名副其实的以茶为生的高寒山区村,有71户人家,271人,离县城15km,海拔1700-1800m,是景东最美山村之一,也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长地山背靠无量山,古朴的村子就犹如坐落在一把椅子上,南北延伸的小山就像椅子上的扶手,俯瞰着川河坝子,一副美丽的田园风光。登上村后的小山,西面是无量山群峰,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犹如万象奔腾。长地山瀑布仿佛像一幅水墨画,挂在古茶园里。走上几百米就进入了无量山核心区。东面远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蓝天白云下绿色的群山一直链接到了天际,让人看不够也看不完。

长地山古茶园种植历史悠久,村旁的三棵大茶树,据当地茶农介绍,种植了600多年。但这里的很多茶园曾经是国民党中将38军副军长梁星楼家的私家茶园。在计划经济时代长地山是吃国家商品粮的茶农,今天在长地山你难看到一亩种粮食的土地。智慧的长地山人培育出“普景1号”茶树地方良种,已经在全省推广,长地山原有0.2万亩茶园已经嫁接改造了近四分之三,这项低产茶叶改造工作在全国走在前列。长地山茶叶芽头大、口感好、色泽鲜亮、卖样特别好,每年春季,本地的、外来的茶商就纷至沓来,订购采摘茶叶。

五、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哀牢山西坡古茶山,辖景东县花山镇、大街镇、龙街乡、太忠镇这四个同处哀牢山西坡境内的古茶山,主要包括花山镇的文岗、营盘、撒罗、文岔、芦山村,大街镇的大街、气力、三营村,龙街乡的东山、和哨、祝者、新平、帮庆、戈瓦村以及太忠镇大柏村、王家村、麦地村、花石村等地,居民主要是汉族和彝族。

哀牢山西坡四个乡(镇)的古茶山,面积0.6855万亩,呈块状和零星状分布。有性群体种。茶园多在村寨边,与粮田混杂,有部分茶园粮茶间作。海拔1300-2100m,植被为山地常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海拔垂直高差大,常年平均气温12.6-17.6℃,年降雨量1180-1320mm。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和黄棕壤。代表性植株有花山乡芦山村大石房野茶(JD2006-007),属大理茶;龙街乡多依树荃麻大茶树(JD2006-042),属普洱茶。大理茶是较早种植的“大山茶”,因品质不及“家茶”,很少采制。哀牢山西坡古茶山,主要生产晒青茶。

位于海拔1860m的景东县花山镇文岔村村上社花山大茶树,此茶树在普洱市仅次于邦崴大茶树的第二大人工种植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5m,树龄在800余年,年可产茶叶10kg。此茶树2015年以后,单株产值13.6万元,成为了普洱市单株茶树产值最高的古茶树。

龙街乡和哨村被称为“茶王村”,村内可采摘的大茶树有几百株,其中有株树高11.9m的瓦泥大茶树,树龄近千年,周围古茶树连片。位于大街乡气力村的灵官庙大茶树(JD2006-026),树高14.8m,是当前景东发现的培养型最大的大茶树。其芽叶呈紫绿色茸毛多,经检测水浸出物约46.09%、茶多酚36.03%、氨基酸3.48%、咖啡碱4.61%、酚/氨10.4,是制作优制普洱茶的原料。而位于大街乡气力村箐门口的古茶树,其中一号茶树的树高8m人工栽种的小乔木野生型古茶树,即箐门口野茶(JD2006-025),树龄近千年。另外,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边缘的秀龙古茶园有古茶园面积0.12万亩;紧连哀牢山杜鹃湖的麦地古茶园,古茶园有0.076万亩。

以哀牢山西坡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主要特征:条索黑亮较细,汤色金黄,尚亮,苦显于涩,苦能化甘,稍长,汤质尚丰满,叶底黄绿,匀齐。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古茶山(一)


景东古茶山位于普洱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幅员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普洱市驻地279公里。景东古茶山现有茶园23.48万亩,野生茶树28.6万亩,栽培古茶树3.7万亩,是普洱市八大古茶山之一,主要包括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和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一、老仓福德古茶山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老仓福德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的安定镇迤仓村、中仓村、外仓村、河底村、民福村和文龙镇的邦崴村、邦迈村、义昌村等,是彝族集居区。

老仓福德古茶山海拔在1600至210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1.6-14.6℃,年降水量1280至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黄棕壤间夹未风化的石砾,沙性较重。古茶山面积0.6945万亩,茶园呈块状分布,种植密度低,管理较粗放,单产较低,茶园大多与国家级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相连,多在村寨边,古茶树比较集中于景东县安定镇的河底村。代表植株有文龙镇邦迈村山茶(JD2006-061)和安定镇迤仓村勐库茶(JD2006-063),分类上属于普洱茶。以勐库种(早年从临沧市双江县勐库引进)为主,是制作普洱茶、红茶的优质原料基地。

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几度辉煌。民国年间,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解放后,老仓福德古茶山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2万余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有集体企业文龙茶厂和安定茶厂。其中安定茶厂成为下关茶厂的原料基地。

近年来,新建2个普洱茶加工厂,发展了29个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8个茶叶加工初制所。老仓福德古茶山上生产的茶叶每年销售勐海大益、下关等知名茶企,成为普洱茶优质原料基地。

以老仓福德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主要特征:条索稍粗长,汤色黄绿尚亮,苦显涩弱,回甘稍慢但持久,汤质尚饱满,叶底黄绿,匀齐略花杂。有山野气韵,杯底留香。

二、金鼎古茶山

主要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的古茶树。古茶山辖林街乡岩头村、龙洞村、箐头村、丁帕村、清河村以及景福镇的金鸡林村、公平村、岔河村、勐令村等,是彝族、汉族集居区。

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6℃,年降水量1292—1413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古茶园面积0.48万亩,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种混杂,树龄大多为百年以上。

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大茶树,基部干围284厘米;岩头村箐门口坝茶(JD2006-109),树高11.0米,基部干围159厘米;清河村清河大茶树,树高7.8米,基部干围170厘米;岔河村凤冠山白茶,树高6.5米,基部干围168厘米及金鸡林村三组的金鸡林茶(JD2006-103),树高7.0米,基部干围90厘米等古茶树。

三、漫湾古茶山

漫湾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西坡,辖景东县漫湾镇的安召村、温竹村、漫湾村、保甸村等。海拔1700—2300米,年平均气温13.6-14.6℃,年降水量1291-1307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夹有未风化的石砾。古茶园面积0.3075万亩,成零星和块状分布。有性群体品种,部分茶园茶粮间作。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JD2006-118)和温竹村茶(JD2006-122),分类上属普洱茶。漫湾古茶山属老茶区之一,茶树密度低,茶园管理粗放,树势中等。主要生产晒青茶。

漫湾古茶山代表性古茶园有安召古茶园、窝落地古茶园、中山箐古茶园、王家箐古茶园。窝落地古茶园属于温竹村,是漫湾镇村民居住海拔最高的地方,位于无量山之中,因四周被群山包围,仿佛是一块落陷下去地方,得名窝落地。这里有8个小组,219户人家,738人。彝族为当地的主体民族,也是种植这片古茶园的祖先。古茶园面积0.0637万亩,古茶树龄多在300年左右。茶叶品种虽然混杂,但茶质上乘,在漫湾古茶山中名气较大。

中山箐古茶园位于漫湾村上部,属无量山边缘地带,海拔1800米,包括中山、棉花林、垭口、岔河四个小组。这里是抗战的纪念地,1944年4月的一天中午,美国“飞虎队”的一架运输机不幸被日机击中,坠毁中山箐,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并长眠于此。离纪念地不远处有一颗古茶树,高11.7米,根部最大径围2.74米,是目前漫湾古茶山中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每年可加工普洱茶6.5千克,受商家青睐。

王家箐古茶园位于保甸村,保甸河的上游。居住着石洞、龙潭、王家箐、麻栗林四个小组,四周被群山环包,只在保甸河流入保甸坝子的地方留有一个缺口叫石门槛(又名虎跳石)。

普洱古茶山巡礼:茶出银生城界诸山_普洱景东有些茶山,怎么样


导读:西南边陲之地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以美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著称于世。世界茶源缘何落于普洱市?这主要居于以下五个重要系列实物为依据:一是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为第三纪渐新世,距今3540万年前,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景谷盆地芒线,现存于普洱市博物馆。二是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前,产于云南的7个县内,其中在普洱市内有3个县,即景谷县、景东县、澜沧县。三是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大茶树,树高25.6米,树龄2700余年,于2001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立有“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碑,当年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四是澜沧县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树龄千年,经测验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营养器官为栽培型,为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驯化栽培成过渡型的古茶树,是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此茶树以名“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名扬中外。五是澜沧县景迈芒景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为普洱市古代濮人后裔布朗族及傣族世代栽培的原生态古茶园,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现存古茶园有2.8万亩,于1997年2月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专家学者上山考察后得到共识,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一份珍贵的农业遗产,2012年已批准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遗产项目。由此得出,茶树发展的5个重要系列阶段为: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老仓福德古茶山

在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是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普洱茶乃至云南茶的史料。而文中“银生”二字,指的是当时南诏国的银生节度,其治所就在今景东县城,这充分说明了普洱市景东县其产茶历史之久,是茶之摇篮,普洱茶之故地,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因此,笔者在梳理“普洱市26座古茶山巡礼”系列

走近景东,了解无量山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全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思茅市的“粮仓肉库”,是主产区之一。“郝思嘉”牌核桃乳名闻遐迩,“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远销国内外。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无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保护区内生息的黑冠长臂猿群为世界所仅有。

景东概况

位置面积

位置面积: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幅员面积446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3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思茅市驻地279公里。

景东县城全景

历史沿革

“景东”系傣语转音,意为坝子城。秦以前属西南夷地;两汉至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置开南节度,辖今思茅市,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宋大理国后期废节度,属统矢府的当箸袒赕。元至元十二年置开南州,隶威楚路;至顺二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威远、干远3州,隶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降府为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重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设景东直隶厅,隶迤西道。1913年裁府改县,名景东县,属腾越道。1915年改属普洱道。1950年成立景东县,属普洱专区。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

无量雄峰

行政区划

全县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东镇4个镇和花山、大街、太忠、龙街、文龙、安定、林街、曼等、景福9个乡,共有13个乡,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

人口民族

到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非农业人口2.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5%。

地理气候

景东县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境内最高海拔3371米,最低海拔795米。地形呈现“三水夹两山”之势,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县境内面积分别为2581平方公里和174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川河、者干河属红河水系。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毫米,年均日照2131.6小时,无霜期355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景东经济社会十分落后。1950年,全县人口16.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0.06元,公路通车里程122公里,仅有中学2所,学生341人,医院1家,病床10张。到1978年,全县人口29.9万人,人均纯收入6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7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都拉移民新村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围绕“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兴科教”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培植林产、蔗糖、畜牧、烤烟和干鲜果5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7546万元,比2000年增加54539万元,年均递增13.4

%,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1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468万元,比2000年增加3787万元,年均递增10.8%,高出“十五”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288万元,是“九五”期间的1.0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50万元,年均增长5.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3175万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7倍、13倍、69倍。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7692元,是1978年的14.1倍。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42.8:24.7:32.5,非农业人口比重7.9%。

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对种植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粮、蔗、畜、果、茶、烟、桑协调发展格局。粮食、甘蔗、核桃、茶叶、畜禽、烤烟、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粮食总产量12.

78万吨;甘蔗产量17.1万吨;茶叶产量3996吨;咖啡种植2508亩,咖啡豆产量40吨;核桃种植面积155795亩,产量1927吨;烤烟种植面积25411亩,产量63730担;新鲜蚕茧产量906吨。畜牧业产值248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6%。年末生猪存栏37.9万头,出栏21万头;大牲畜存栏11万头、出栏1.9万头;黑山羊是全县畜牧业的一大特色品种,存栏13.2万只,出栏6万只,远销广东、湖南、上海等地,并销往香港、澳门。

白鹭鸶与人和睦相处

林业

景东县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454.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1%,在有林地中用材林262.3万亩,防护林76.9万亩,特种用材林3.7万亩,经济林19.7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2454.5万立方米,其中,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达846万立方米。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林板、林化为主的林产品工业体系。200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4603万元,是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扶贫开发

景东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实施以来,全县实行政策、科教、干部、项目、资金、服务“六进山”,建立县处领导联系贫困乡村、单位部门挂钩帮扶贫困村社、机关干部长期驻村帮社、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4个责任制,有21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5个乡,353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66个村,93个单位部门挂钩扶贫76个贫困村,232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269户贫困户。199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内异地开发扶贫项目,到2005年底,已完成10个开发区安置工作,共安置移民8876人。“九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1.59亿元,使4个扶贫攻坚乡、56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7亿元,使5.18万农村特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同时巩固了4万不稳定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完成2500户茅草房改造,改善了1.05万人的住房条件。上海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工业

新中国成立时,景东县没有现代工业。如今已形成以林产、蔗糖、水电、建筑材料等为主的各门类工业。2003年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955万元。主要产品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远销国内外。以优质核桃为原料的郝思嘉牌核桃乳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全国“科技之光”成果金奖,云南省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指定饮品及省名牌产品称号;把边乡牌白糖产品被全国糖业研究检测检验中心评为优质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景东黑长臂猿

社会事业

1989—2005年,全县荣获省、地两级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24项,部门颁发科技成果奖29项。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7%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70%、60%。到2005年末,有普通中学22所,职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12所,幼儿园4所,共有教职工3078人,中小学在校生484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积极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有卫生医疗机构22个,床位543张,卫生技术人员68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乡村医疗点241个,乡村医生343人;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清凉卫生院被评为国家一级乙等医院,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全县有线电视入网户1.3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和92.2%。

人民生活

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3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03元,比2000年增加613元,年均递增11.1%,高出“十五”计划目标4.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4元,比2000年增加1532元,年均递增

5.3%,高出“十五”计划目标1.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

漫湾电站

景东通过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利用切出的老河道开垦农田置换出土地,再进行拓城建镇——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目前,一个各种市政功能齐全、交通设置合理、方便群众生活、具有优美和谐生态环境的新型县城正在崛起。

景东通信设备先进,网络健全,中国移动覆盖了全县各乡镇,县城和部分乡镇已开通中国联通,县内可上宽带网,仅固定电话用户就达23000多户。交通状况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3437.2公里。

农田水利

2005年,全县投入使用的水利工程9115件,其中中型引水工程1件、小型水库15个、小坝塘41个,总蓄水量1950万立方米。近10年来共支砌三面光沟渠106公里建成“五小”水利工程3293件,蓄水总量为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37%。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32.3万亩,其中吨粮田2.2万亩。

民族乐器-大筒、长号

电力交通

除国家投资建成的1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漫湾电站和在建装机容量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外,到2005年末,全县建成电站13座,装机容量5780千瓦,年发电量2531万千瓦时,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100%的乡、村和98.7%的农户通了电,农村电网改造正顺利实施,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2473.3公里,其中,省道113.7公里、县道671.6公里、乡道1317.8公里,公路密度达55.38公里/百平方公里。100%的村民委员会己通公路。

邮电通信

2005年,全县电话交换总容量2.38万门,电话机用户1.5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4.46部,互联网用户547户;移动电话5500部,普及率每百人1.56部;全县有18个报刊发行点,累计发行报刊11.6万份。

城镇建设

现己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文井、者后、花山、大街、漫湾、太忠等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的小城镇群体。川河整治工程共置换土地960亩作为新城区建设用地。2005年底,县城建设面积2.4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8万人,城区绿化面积33.32万平方米,新城区“三纵两横”共16966米街道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正在分步实施,全县共有各类市场45个。

冲泡普洱生茶的技巧:入水和出汤


驰骋茶圈的朋友,了解到向主泡器里注水的手法有很多种,各有各的讲究,有实在的,也有玄乎的。泡茶的炫技——入水和出汤大叶种茶树的叶片,内容物质非常丰富,表皮层很薄,如果再经过紧压,茶汁很容易溶解在水中,稍有不慎就容易苦涩,如普洱生茶。泡这类茶叶,入水要尽量温柔,水流不要砸到茶叶,出汤时也要轻稳,不要上下甩动。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外界力对几种汤感物质溶出效率的影响,让茶的天性和好工艺带来的和谐稳定透露。

中小叶种茶树的叶片,表皮层较厚,芳香物质含量较高,冲泡这类茶时,水流要冲要急,让茶叶在主泡器中翻滚旋转,促进口感物质的溶出,同时将中小叶种叶片中富含的香气物质激发出来。当然,这种又有力道又有速度又能让茶叶炫舞的注水方式是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二维空间的45度角切入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哦!

从茶叶叶片的老嫩来说,泡嫩度较高的茶叶时,入水和出水一般要轻柔;比较成熟的叶片则需要入水的力度和速度。比较完整的叶片,泡茶水流的冲击影响较小;而特别细碎的茶叶,无论什么种类,入水和出水都要尽量平稳轻快,注意,稳而快,不是稳而慢,这样才不会因为注水速度影响浸泡时间的掐算。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笔者和众茶友们的经验之谈,没有相应的数据支持和试验模型来论证。不管是对是错,都增加了无限的可能,也算是乐趣之一吧。

普洱生茶怎么存放,才能存出“古董”的价值?


普洱,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为什么称她为“古董”?

因为古董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工艺良好、品质优良、时间越久、价值越大,很巧,生普就是有这么随着时间陈化而增值的存在。

据市场价格,品质好的普洱每年的升值增长率在10%~15%。所以大家如果考虑收藏一款普洱茶,建议考虑生普。

但是一款好的生普茶想要“越存越香”,除了茶的本质特性优良、存放的年限保证外,还需要良好的存储环境。

存储生普干仓很重要:

干仓虽然转化慢,但是不会发霉,最能保持生普的茶性跟本质。

通风干燥:空气流动性强,利于茶叶中一些有益微生物的繁衍,加速茶叶的转化,但是不能置于风口、阳光下,以免引起茶叶变味,更不适合放置在有异味的环境中,也容易引起茶叶味道的变化。

温度适中(23℃左右):准确来说,生普存放的温度应当以所在地的环境为主,正常的室温即可,长期处于20℃~23℃最好,如果温度过高可能导致茶叶发酵加速,导致滋味变酸;如果温度过低,又会使得微生物存活率低,转化较慢,滋味和营养物质的转化不到位。

湿度适中:生普干仓存放,干仓环境干爽,无湿气。但是也不要太干燥,太干燥也会使得茶叶转化较慢,存放环境的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年均75%左右即可。

关于年份:

茶叶长时间存放,不仅滋味、汤色和口感会发生变化,营养价值也会有所升高。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年限。

老茶,对于老茶其实是没有界限的,三五年算老,三五十年也算老茶。一般而言,生普的陈化多数靠我们品尝时候感觉来界定的。

有些茶陈化过快,三五七年,已经到了最高点,再继续下去可能会导致茶性消失,滋味破败;有些茶存放时间几十年尚且可以继续陈化,所以时间跟年限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没有标准的时间范畴。

所以,生普也好,其他茶也好,想要得到一款好的茶,必须得经过时间的陈化和严格的仓储环境。耐心和蓄力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存茶也是。

当今普洱茶界“三大俗”!什么是何为?


玩山头“三大俗”:班章,冰岛,薄荷塘。

茶山行“三大俗”:爬树,炒茶,进晒场。

秀装备“三大俗”:越野,单反,飞大疆。

晒伙食“三大俗”:土鸡,烧烤,苞谷酿。

茶包装“三大俗”:书法,水墨,红印章。

批新茶“三大俗”:青气,水气,香不扬。

喝老茶“三大俗”:茶气,体感,湿脊梁。

恶心茶“三大俗”:虫屎,化石,古董缸。

茶金融“三大俗”:开盘,打新,成交量。

玩仓储“三大俗”:石灰,木炭,紫砂缸。

谈生意“三大俗”:合影,碰杯,K歌房。

茶博会“三大俗”:吸粉,颁奖,水流觞。

做枪手“三大俗”:审评,排名,积分榜。

装大腕“三大俗”:单株,古树,纯干仓。

扮专业“三大俗”:鞋套,白帽,白衣裳。

装茶人“三大俗”:情怀,初心,发癫狂。

扮大师“三大俗”:骂街,直播,出书忙。

装土豪“三大俗”:炒作,拍卖,封茶王。

扮风雅“三大俗”:练字,盘串,古琴响。

造声势“三大俗”:朝圣,游学,大课堂。

三城两寨娜允古镇:红茶也能撩人


站在春天的地铁里,亲吻娜允姑娘的温柔,娜允彷佛一个穿越了千年的村姑,那么恬静,那么淑美,我行我素。

在一个午后的田埂上行走,突然想起美丽的娜允古镇。它穿越了千年沧桑却一尘不染;穿越了风雨却还风采依旧。

娜允的建筑并不古老,依然保持着上古的风格。与现代的文明相比较,娜允显得那么地陌生,似乎是从千年历史中穿越而来,你完全可以在这里嗅得到千年以前的气息。

千百年来,历史像疾风一样从娜允的身旁匆匆而过,而娜允浑然不觉。岁月磨灭了世事万千,给娜允留下了一代又一代的土司名册,对于娜允来说,其实什么都没改变,土司还是土司,山水家园依旧是山水家园,而生活永远还在继续。

一个傣族土司家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统治达4个时期,28任,660年之久,这在中国土司史上是少见的。

一座傣族古城经历了数次政治风雨,仍保留着古城的轮廓和规模,也是极为少见的。在瑞丽、西双版纳等主要傣族聚居区内已找不到完整的傣族古城的今天,这里自然就成为了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傣族古城。

娜允古城始建于1289年,迄今为止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土司制度沿存最完整的傣族礼制建筑。

娜允现存的“三城两寨”,至今还完整地保持着古城的格局,保存着古城近700年世袭下来的许多生活形态。

诸如,娜允上城作为土司和家奴居住地,中城为宣抚司署官员及家属居住地,下城为宣抚司议事庭长和下级官员及家属住地,左右两个寨子是宣抚司署林业官和猎户居住地。

孟连宣抚司署是娜允古城最为核心的建筑,是中国和东南亚傣族地区等级较高的傣族王宫之一,占地1万多平方米,也是云南土司建筑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座融傣、汉两族建筑风格的大型建筑群。

娜允,静静地隐落在滇南一角,被称为孟连的小香格里拉有茶园1200亩,茶树的栽培完全用当地红山羊粪施肥,发酵后的羊粪是茶园重要的有机肥料,茶厂利用有利地形条件饲养1000多只山羊,所以他们从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

当地土壤中含丰富的硒,所以出产的茶为典型的“富硒茶”,据说具有抗癌之特效。日照时间长,清澈见底的山泉水一年四季环绕茶园。

这里的茶园完全由土著居民种植管理、采摘,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的”原生态茶园”。傣族、拉祜族、佤族就生活在这里。每逢节日各民族兄弟在茶厂欢聚一堂,庆祝他们快乐幸福的日子!

三分钟教你读懂茶界IP


初入茶门之人,看到普洱茶经常有“千饼一面”之感。比如“云南七子饼茶”、“易武正山”、“XX圆茶”之类等名称或者概念,都为大量普洱茶共同使用,再加上同样棉纸包装,甚至一样的印刷排版,让初入门者经常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不止普洱茶,放眼整个茶界尽皆如此,偶然有个新鲜概念出炉,经常会被很多其他厂家共同复制共用。

这就好比当下影视圈比较流行的“IP”的概念(“IP”,原意是指知识产权。影视圈里风靡的“IP”主要指拥有大量粉丝基数的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版权改编。如《芈月传》、《盗墓笔记》、《小时代》、《何以笙箫默》等。),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因为早前积累了大量读者粉丝群,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简直是可预见的“吸金利器”,所以影视圈也在争抢“IP”资源,出现了一个作品、多个翻拍的现象。

而在茶界,一个成功概念,而引发无数复制的“IP”本源出处,可能现在都已经模糊到无人知晓,今天,我们就来细数这些茶界“IP”,看看它们都是怎样被造就的!

NO.1“岩韵”

IP出处:据传为2006年,大益

“岩韵”,原本是专门形容武夷岩茶,这种生长在武夷山特定丹霞地貌中(正岩)的茶树名种,所拥有的特殊喉韵特征。

而“岩韵”被引用至普洱界,据说是在2006年,由时任大益拼配副厂长的李文华掌舵,推出高端产品“岩韵601”,首次打出了普洱茶中的“岩韵”概念。

传言普洱的“岩韵”之说也并非信手拈来,而是出自于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的记载:“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

普洱茶产区也有一些“土中杂石”的茶叶生长环境,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石头窝”茶。大益就此找到了这样的产地和茶叶,适时推出了“岩韵”的概念,以独特的香高韵味为卖点。几年陈期过后,“岩韵601”转化颇佳,行情也见涨,几年翻了几十倍。

自此,原本武夷岩茶的“专利”,在普洱茶中也层出不穷,且都个个端的是“高端范儿”。

IP延伸

NO.2“金针白莲”

IP出处:2005年大益

“金针白莲”,之前也叫“白针金莲”,是2005年大益研制的一款高端熟普。

据说其配方源自云南历史上“女儿茶”,因为茶青级别较高,所以做出的茶,紧细似针、金毫突出,是为“金针”;色泽栗色泛灰白,透荷香之气,是为“白莲”,故称“金针白莲”。

该茶推出后即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得到市场良好反馈,再加上名字彩头好,叫出来响亮,后世效仿者也不少。

IP延伸

NO.3金骏眉

IP出处:2005年正山堂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茶界经典“IP之争”范本了。

2005年6月,福建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堂茶业用最优秀的原料、最考究的工艺生产出了他们最顶级的一款红茶——金骏眉。

次年,金骏眉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品饮者的认同,一时间,喝茶必谈金骏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金骏眉创造了中国茶叶高端品牌的一个神话。

而与此同时,生产“金骏眉”的企业数量也与金骏眉的名气传播成正比增长。

为了保全企业利益最大化,从2007年到2013年底,正山堂开始了一场轰动全国、长达6年的商标案官司,但是官司判决的结果却是让“金骏眉”这一曾经的品牌名,变更为一种茶叶的通用名,从此中国红茶中又多出了一个公共品类。

IP延伸

NO.4飘逸杯

IP出处:1984年,台湾飘逸实业有限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台湾茶业正逢蓬勃发展的年代,一家经营茶具的公司有感于当时年轻人以及外国人士普遍认为的中国传统泡茶方式之繁琐,开始在1980年起投入研发更具现代性的简易泡茶工具。

在历时4年的探索后,终于在1984年,成功推出第一代“飘逸杯”,堪称茶界首创的简易泡茶工具,并在此后数年的时间,在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中屡获殊荣。而“飘逸杯”之名,就取自于这个公司的名称——台湾飘逸实业有限公司。

飘逸杯的简易与实用性,非常符合现代人对都市茶生活方便快捷的要求,很快,飘逸杯风靡了海内外茶圈,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被快速模仿和复制。

今天,各种器型、各种大小、各种材质、各种设计风格的飘逸杯层出不穷。“飘逸杯”已经不仅仅是台湾飘逸实业公司的一款不断更新迭代的产品,更已经成为形容一种功能性茶器的专属名称。

IP延伸

NO.5绿大树

IP出处:2005年~2006年,江湖赐名XY定制于勐海茶厂的易武正山茶

90年代末20世纪初,易武茶逐渐崛起。

1999年开始,广东茶商叶柄怀连续数年,自己收料,委托勐海茶厂拼配压制,定制了多个批次的易武正山大树茶。

这批易武大树茶,由于是易武正山的原料、勐海茶厂的工艺、以及纯干仓的仓储,在2005年~2006年,品饮价值显现,知名度骤升,备受好评。而因为其包装上有一棵显眼的绿色大树,遂被江湖赐名绰号“绿大树”。

“绿大树”叫响了之后,很多家企业也都在茶饼上印上了绿色的大树,而后来也有茶直名“绿大树”。

IP延伸

NO.6红丝带

IP出处:据说出自港台商人对内藏红丝带的七子饼茶的称呼

红丝带七子饼茶,就是指茶饼的饼面上藏有一条红色的丝带。

茶饼中的红丝带最早出现的年份,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但现有资料能查到的较早的“红丝带”代表,有香港商人定制的一批由勐海茶厂(当时还使用的是“中茶”商标)制作的7542熟茶。而内置红丝带的原因,是茶厂当时为了区分内销和出口茶的不同规格,而带有红丝带的,则是代表出口茶。

而“红丝带”后来被当成一个名号传遍江湖,还是由港台商人开始叫出。声名大噪后,很多茶商也如法炮制,在茶饼内放上一条红丝带,以示自家茶品用料上乘,品质优异,所以“红丝带”也不仅仅是7542配方的茶品。

而2014年,大益也出了一款茶,名字就叫“红丝带”(7432),你说是为了纪念也好,继承也罢,经典IP的魅力都无法阻挡。

IP延伸

NO.7铁饼

IP出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关茶厂

尽管关于印级茶中红印铁饼和蓝印铁饼的年份在今天仍旧存在诸多争论,但是作为目前可查史料中,最具说服力的“铁饼”制作先驱——下关茶厂,它的铁饼制作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七八十年代后“铁饼”更为人所知。

像T7573、T7663、T8653、T8613、T8603等唛号,都是下关七八十年代的铁饼代表作。

因为铁饼在加工时的机器模具外部压力大,成形后比一般的茶饼要更为坚硬,茶条更加清晰明朗。以下关铁饼为例(下图),外形上没有石磨压制形成的茶窝,而是多了很多机械模具上的很多颗粒状凸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压力,铁饼内部的茶叶条索空隙更小,与空气接触面相应也更小,更适合长期存放和转化,当然,撬茶时难度也更大了些。

由于铁饼风格明显,独树一帜,数十年的积累下,也已经在普洱茶谱系中自成一派。很多企业也都有铁饼产品问世。

IP延伸

柏联银生:生态庄园经济的普洱模式


七月,来到古茶飘香的地方——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的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盈融融绿意的华美画卷:在1.1万亩郁郁葱葱的茶园里,一棵棵茶树吸纳了天地的灵性与悟性,在云雾里舒展着身姿,散发着茶叶淡淡的清香。庄园规划了茶园、制茶坊、茶仓、茶道、茶山寨、茶博物馆、茶祖庙、精品酒店八项内容,作为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它以柏联精品酒店作为依托发展高端定制旅游,创新性地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文化、旅游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提升。

从第一座普洱茶庄园——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到中国第一座畜牧雨林咖啡综合庄园——爱伲庄园,再到银生普洱茶庄园、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云南斛哥庄园的应运而生,普洱的庄园经济生机勃勃,地域品牌风生水起。

普洱庄园,主打绿色生态

普洱被授予“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称号,享有“云南核心药库”的美誉。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普洱庄园,绿色家园,基调就是绿色生态。

近年来,我市立足特色和优势,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依靠科技支撑、创新驱动、龙头带动、内外联动、品牌撬动,规划建设了帝泊洱生物茶谷、柏联普洱茶庄园、银生普洱茶庄园、爱伲庄园、漫崖咖啡庄园、云南斛哥庄园等一批特色庄园,打造集种植、加工、展示、文化于一体的农商融合、商旅互动的庄园经济,并通过构建从田间到车间、进市场、上餐桌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把绿色资源转换为普惠群众的生态福利,一方面积极打造国家特色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形成了以茶、咖啡、生物药、橡胶、蚕桑等为主的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的特色生物产业,走产业化、品牌化路子;另一方面以发展庄园经济为突破口,对现代茶园和咖啡园实施生态改造,推进精品庄园示范建设,庄园建设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销售、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庄园,带动茶产业、咖啡产业和生物药业快速发展。”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局长卢寒说。

走进位于思茅区马兰箐基地的银生普洱茶庄园,林木繁茂、空气清新。你可以看到基地里到处都装有摄像头,生态茶园里到处竖着黄色的粘虫板,茶厂使用的锅炉全部用电,十分生态环保。

“建设银生茶庄园的初衷,就是想让全国各地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这里,亲眼看看我们的生态茶园,看看优质的普洱茶是怎样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从鲜叶到茶杯的全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普洱茶。”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欣慰地说。

目前,银生普洱茶庄园已经建成有大叶种茶园管理、茶叶初制、茶叶精制、普洱茶发酵、普洱茶压制、茶叶感官审评、茶叶品质检测和茶艺茶道体验和茶叶技术培训,并配备了普洱茶文化、茶山精品酒店和普洱美食餐厅等功能齐备的休闲度假设施。全国各地的茶客们可以在这里观看从采茶、鲜叶处理、初制加工成毛茶,到精制加工,再到压制成普洱茶成品的全过程;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在这里充分了解普洱茶文化,可以自采自做普洱茶饼,真正体验从鲜叶到茶杯、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生态产品。

庄园经济,促进融合发展

“庄园要发展,最关键的是融合,产业上的融合、经济形式上的融合、经营方式的融合,这三点缺一不可。在漫崖咖啡庄园,您能喝到精品咖啡、品到普洱茶,能吃到生态的蔬菜瓜果,更能体验到中医理念的养生项目。这就是庄园经济的融合发展。”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探索出了一条庄园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据介绍,正在创建的“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是一个集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精深加工、生产销售、科研推广、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精品咖啡庄园。漫崖咖啡庄园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太达村老凤寨旁,环境优雅、土地肥沃。项目2013年开工建设,计划投资5600多万元,新建10000余平方米房屋,实现一园之内科研、生产、仓储、销售、传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聚会等一站式服务。

目前,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在原计划投资5600多万元建设的“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项目基础上,新增了生态农庄的建设,并在宁洱县城设了“漫崖金凤凰生态果蔬配送站”,为广大市民提供新鲜的绿色食品。同时公司通过与北京九丰园生态养生公司的合作,引进了大健康养生项目,扩展了庄园休闲养生的功能。漫崖咖啡庄园在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融入生态种植、产品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娱乐餐饮等,以“庄园经济”引领普洱特色生物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打造具有普洱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一个个代表普洱模式的普洱茶庄园、咖啡庄园、石斛庄园依托着坚实的绿色生态环境,正从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企业提供)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三)》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