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茶大典:人类驯化栽培野生茶树活标本

发布时间 : 2019-12-09
野生白茶树 野生红茶树苗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野生白茶树。

我在《走进茶树王国》一书中了解到一些丫口寨大茶树的信息,一直没有机会去探访它。2013年7月到景东县督查生态茶园建设工作,我特意提出要去大柏村寻访丫口寨大茶树,同时也期望回去看看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哪些变化。

15年前,我还在财政部门工作的时候,两次被派到那里扶贫蹲点,一共在了2个多月的时间,那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景东县太忠乡大柏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区哀牢山边缘,全村国土面积5.1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17户,人口936人。海拔1800—21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500毫米,全村耕地面积895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没有水田,有林地6758亩,过去是一个一年只有半年粮,典型的高寒贫困村、文盲村、光棍村。

1996年秋种时节,局里抽了几位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去指导老百姓“条播”种植小麦,我负责3个小组的指导种植工作。第一天晚饭后,我与一位村干部一起去外松山小组召开群众会。到了村口有十来只瘦骨嶙峋的土狗向我们发起围攻大战,组长赤着脚前来驱赶狗群,好不容易才把我俩引进到他家。组长姓李,五十岁左右,家里有三间低矮倾斜的土坯房,土坯墙四周顶着十来根木头。他家正准备吃晚饭,饭菜实在寒酸,一锅玉米粒饭外加一盆土豆汤。通知开会采用吹牛角的古老方法。头顶上的电灯在一层厚厚的油烟包裹下,透出微弱的黄光,无法看清人的面孔。晚上陆续来了20多个群众,到会者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披着蓑衣或羊皮,猥琐的围坐在他家火塘周围,在朦胧中好像无论男女都在抽旱烟,几个装有老白干酒的盐水瓶相互传递着,一股浓香的烈酒味弥漫四周。会议进行一番宣传发动、科技讲解,但还是开的非常的沉闷,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很麻木的样子,这是我工作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会场景象。

第二次去大柏村是1998年冬天,组织全村修公路,村里负责提供炸药和部分工具,由群众投工投劳,4公里多的公路分到小组再分到户进行开挖,我刚好负责丫口寨组的一段,大约700米长。在一条小箐两边搭了几十个小工篷,很多人吃住在工地,天蒙蒙亮,就有人上工地开工。我们也一早到工地指挥协调,看哪里需要多少炸药,解决什么问题。参加修路的人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的7岁。王大哥家两个孩子刚好放寒假,一起同大人拉扞板,那时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干劲也特别大,干活的敲击声和人们说笑声混成一片,场面特别感人。晚上,很多劳作一天的群众到村委会领物资、买些吃的东西,我们也每天买些老白干酒,一起喝酒、聊天。村委会的电视可以收到一个台,有声音,但画面只见一片雪花状,什么也看不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公路终于修通了,群众也陆续回家杀年猪,准备过春节。

当时局里根据村里实际大干坡改梯,改善基础设施;推广良种良法,解决吃粮难的问题。同时结合林地多的优势,连续几年发动种植了近2000亩茶叶,5000多亩核桃。那几年大柏村的扶贫攻坚的工作成绩斐然,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并在全省推广学习。现在大柏村的路虽然还是土路,但比那时宽了许多。放眼看去,当年种下的茶树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益,核桃树已经成林,树枝上挂满了核桃,就像无数盏碧绿的小灯笼。民房就镶嵌在果林中,房子已经焕然一新,还建起10多栋小洋楼。一路有很多货车、小汽车、摩托车,路上遇到几位老乡,热情地打着招呼,精神面貌特别好。如今这里成了花果山、绿色银行、生态文明村。

今天来陪同我们的村主任小周,今年29岁,是当年被我们先送到县城读中学,大专毕业后回到村里的。到了丫口寨,在前面带路的车停了下来,周主任指着距离公路100米左右的一棵大树说:“就是那一棵”。我说:“怎么当年从树下路过近百次都没有注意到它”。下车到大茶树有一百米左右的路程,我们很快来到大茶树下,两个人一起拉手也合围不过来,我还开玩笑说“如果姚明和王治郅一起可能刚好围得过来”,遗憾当时没有带测量工具。根据《走进茶树王国》一书记载,“树高8.9m,树幅7×6.6m,最大基部干围7125px,属野生型古茶树”。树生长在山梁上,土质有点廋,一个10来米高的土坎下驻着两户人家。我兴奋的欣赏着大茶树,树已经空心,仿佛像一个精神矍铄的白须老者,但茶树的枝、叶长势很旺盛、均匀,果实结的很少。主人介绍说:“这棵大茶树是我家老祖宗留下的最宝贵遗产,一年仅采一拨春茶,不能多采,采多会影响它生长,今年采了3公斤多,由于茶质特殊,没有苦涩味、回甜,比其他茶好喝,年初就被茶商订购,每公斤价格1000元。”

原来我想象是一棵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只是后来被人们管理加以利用而已。通过实地考察,这是一棵人工栽培的野生型大茶树,茶树在距离地面40多公分地方分成大小不等的5枝,其中大的一枝也要一个人才能围的过来,都形成很多的采摘枝。我详细的观察发现,茶树的“老本娘”可能在几百年前遭遇雷击或人为原因被弄死,但生命力超强的茶树在根部新长出8个茶叶枝条,逐渐围着“老本娘”长大,多少年后“老本娘”化为尘土,它的八个“孩子”也就长成粗细不一的样子,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树枝的内侧不是圆形,而是留下长期伴随母亲成长的记忆。

云南的古茶山我考察过很多,见过比它高大的,但比它古老苍劲的却很少。我不禁想起一句谚语:“树老心空、人老背弓”。主人说“这是一颗祈福树,孩子到里面站一站,长得快;中年人到里面站一站,能心想事成;老人到里面站一站,能健康长寿;当地有小孩爱哭,抱去站一下就不哭了,特别灵验”。大家都进入树的空心处,祈福祈福,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乡领导问:“这棵茶树会有多少年”?当地没人知道有多少年,也没有什么记载,但从它的生长环境及其他地方古茶树的树龄比较,估计应该有1500年左右的树龄,是一棵人类栽培、训化野生古茶树的活标本。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还在茁壮的生长着,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cy316.Com精选阅读

野生古茶树与栽培古茶树的区别


野生古茶树

临沧地区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公里,在海拔1050至2750米范围内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中,都有野生茶树分布。在双江县勐库帮骂雪山、沧源县糯良大黑山、单甲大黑山、凤庆县山顶塘大山、临沧县发现了种群数量巨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西北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米-2750米,分布面积约12000余亩,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

栽培古茶树

临沧地区驯化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凤庆县、双江县、沧源县、云县、临沧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典型的有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勐库冰岛古茶园。香竹箐大茶树,位于凤庆县小湾镇华峰村香竹箐,根颈干径1.59米,株高9.3米,冠幅7×8米,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的大茶树;冰岛古茶园,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双江勐勐土司派人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功150余株。2002年3月调查,现存有根颈干径0.30-0.60米古茶树1000余株,冰岛古茶园的种子在勐库繁殖,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

关于野生茶和栽培茶


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表述的一个定义。所以,从茶树分类学角度来理解和诠释,“野茶”不是茶,不是人类几千年来所饮用的“茶”。它未通过人工驯化而并不适宜饮用,有的甚至还有微毒。据记载,1973年云南省曾经生产过一批紧茶销藏,由于其中拼配了野生茶,产品进藏后藏民反应饮用后出现血压不稳、头晕、拉肚子等不良症状,说明野生茶中含有一些不利于人体的成分。在西双版纳等古茶区的茶农,他们就没有饮用野生茶的历史,现在也不喝野茶。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少量能饮用的野生茶,就片面地认为所有的野生茶都能饮用。

野生茶有两个重要的价值:

一、它是证明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的重要可行性依据之一。

二、可以利用其遗传因素在茶叶育种方面进行研究。野生茶作为一种宝贵的种质资源,应当得到保护。现在有部分茶商为了利益炒作野生茶,导致茶农过度采摘野生茶,这对野生茶种质资源其实是一种损害。

原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张顺高说:所谓野生茶是指存在于天然林和开发过的天然林中与栽培茶种有亲缘关系的茶组植物。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树。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l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3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农学里“茶系”以外的近缘茶树植物,没有经过人工驯化栽培的。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只有经过人工驯化的茶,才能安全的饮用,真正的野茶是不宜饮用的,因为有毒。所以大家要走出野的误区,不是么什么野味都好。其实只要是西双版纳茶区的生态茶,品质都很好,当年风行满清朝野的古六大茶山的各类贡茶,在当时也就是台地茶(因为那时也才种下去几年)。关键是西双版纳独特的气候、土壤、海拔等综合因素决定了版纳茶的品质,而不是其他。

什么是野生茶?什么是栽培茶?


什么是野生茶,什么是栽培茶,野生茶能不能喝:顾名思义,“野生茶”是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芽叶(茶青),经加工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相应的,在人为培养种植的茶树上采摘幼嫩芽叶(茶青)加工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茶”。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的表述。“野生茶”可以被人工驯化变成“栽培化”,栽培茶也能丢荒、荒芜而变为“野生茶”。

茶树在人类栽培利用前,都是“野生”(自然生长)的。野生茶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始野生茶”在自然繁衍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变异体,这类茶树较多保留了原始茶树的形状。野生茶可能是野茶(即“种性野”),也可能是栽培型的茶。二是早年为人工栽培,后被荒芜的“荒野茶”,这类茶大多是地方性很强的“地方性”(特产)品种,多生长在人类活动区域内,它的种性并不是“野”的。野茶不是茶,不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饮用的“茶”。这需要从茶树分类学角度加以理解和诠释。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i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1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色体多为二倍体(2n=30)。其余茶组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虽也有被采摘利用的,但染色体多为单倍体(n=15)。因此,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分类学里“茶“野茶”,是分类学里“茶系”以外的“茶组”植物的总称,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系”以外的“茶组”植物的总称,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

茶树栽培的理性思维


湖北省茶叶绿色生产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植保、加工、营销、品牌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国茶产业而努力。

采与养

茶树在栽培条件下,一年可萌发新梢3-4轮,有的多达5轮。根据茶树在生长季节中具有不断形成可供采摘新梢的特性,每轮茶都要按标准及时采,可刺激下一轮新梢的萌发和生长,否则会延误下一轮新梢的萌发期,使茶树的年发芽轮减少。

另一方面,茶树着生叶的寿命一般只有1年左右,每年都有一批新叶交替更新。自然生长的茶树,其老叶的交替更新主要靠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外界环境条件来调控,人工栽培的茶树还要受采摘时的留叶时间和留叶量的影响。比如留鱼叶采一方面可以减少茶叶中的黄片,同时又能发挥其光合潜能,确保茶树在年生育周期内留有适当的新生叶片,维持茶树正常而旺盛的生长势,确保茶叶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采摘过程中,通常以采养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最大产量和最优品质:幼年茶树打顶采,以培养树冠为目的,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成年茶树树冠已基本定型,茶叶产量高品质优,应以采为主,在每个茶季结束前留一批叶片在茶树上养树,以提高产量;衰老茶树在衰老前期可采用春、夏茶留鱼叶采,秋茶酌情集中留养。

机采与手采

目前,茶叶采摘有两种方式:手工采和机械采。这两种方式对立中又保持统一。

手工采摘是我国的传统采摘方式,其采摘细致,能够保持鲜叶的完整性,并且能按标准、有选择性地采收芽叶;分批多次采可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特别适合高档茶和优质茶。但是比较耗费人力和时间。

机械采摘虽能提高采摘效率,利于实现茶叶的标准化生产,但却容易损伤茶叶机械组织,完整性差,可供采摘的批次也会减少。

据有关资料表明,机械采摘连续使用多年后,可使茶树的叶层变薄,新梢密度急剧上升,导致芽叶变小,对夹叶增多,品质严重下降。

因此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春茶、名优茶以手工采摘为主,在夏、秋茶高峰期,采工短缺情况下,实行机械采摘。这种机械采摘与手工采摘相结合的方法,必然提高下树率减少茶青损失,减轻茶园管理的负担,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量与质

茶的产量与质量存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情况不同,关系也不同。高山茶区植被好,多云雾,多漫射光,低温高湿,新梢生长较迟缓,持嫩性好,产量低但品质优;低丘平地茶区气温高,热量丰富,光照强烈,产量较高,但品质较次。

春季茶树体内养分贮备充分且以营养生长占优势,产量高,加之气温回升、光照好,自然品质好;夏秋季体内养分逐渐被耗用,贮备减少,茶区又正值高温少雨季节,直射光照射强烈,生殖生长旺盛,新梢发育较迟缓,芽叶易粗老,故产量低,品质差。

地上与地下

同一茶树体内也会存在营养竞争的情况,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态现象。茶树的地下部分营养过剩会出现根系粗大,枝叶稀少的现象,地上部分营养过剩会出现枝繁叶茂,根系细弱的现象,必须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平衡关系,才能保证整株茶树的健康发育。

正所谓“根深叶茂”、“根靠叶养,叶靠根生”,说的就是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统一性。通常,通过修剪、采摘、施氮肥等措施来调控茶树的生长,使茶树的根冠比控制在0.5左右。

有机肥与无机肥

无机肥也叫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它具有养分含量高,易溶于水,分解快,易被根系吸收等特点,故称“速效性肥料”,但养分单一,对土壤和作物有选择性。

有机肥俗称农家肥,是以各种动物废弃物和植物残体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或三者兼有的处理技术,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消除其中的有害物质,达到无害化标准而形成的一种“绿色化肥”。

同一茶树体内也会存在营养竞争的情况,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态现象。茶树的地下部分营养过剩会出现根系粗大,枝叶稀少的现象,地上部分营养过剩会出现枝繁叶茂,根系细弱的现象,必须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平衡关系,才能保证整株茶树的健康发育。

有机肥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能够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且肥效持久,但分解慢,肥效迟。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在不同的生长期兼施有机肥和无机肥能扬长避短,促进茶树的茁壮成长。

安根团队摘自张铭铭等《自然辩证法下的茶学》

如何区分野生茶和人工栽培型茶?


首先,野生茶大多较原始,嫰叶无毛或少毛;其次,野生茶毛茶大多为墨绿色;第三,野生茶大多带有浓重的野生茶特有的腥味。

乔木古树茶:苦涩味较低,汤色醇厚,回甘好,耐储存,口感协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好的滋味。以真正的易武古树茶为例,由于其制程古朴,茶质优良,苦涩味较低,所以当年的汤色就有很大变化,水顺滑,口感极佳,是生茶速饮的典范。

茶园茶:滋味浓烈,苦涩味较重,浸出快,长时间存放后,滋味变醇后,也是很好的普洱茶。老七子饼茶包括7542、8582、7663等均是混拼的茶园茶,这些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存放经验,它们的转化趋势非常清楚,自然转化的结果是非常好的。

区别野生茶和后两种茶,可以从茶叶有无白毫、色泽是否深绿、汤色有无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三方面来区别。

对于古树茶和台地茶,非专业人士从条索、叶片大小、色泽、叶脉等几个方面则很难区别,最有效的区别方法就是开汤品尝。台地茶苦涩味比较重,香气高锐,口感刺激性强;古树茶则苦涩味较轻,香气沉稳,口感协调。

野生茶、古树茶都不施肥、不打农药,是绿色食品。但要注意的是个别野生茶太过原始,苦涩极重,到了无法入口的地步,只适合做为植物学的基因树种的研究,所以往往太过原始的野生茶都会在制作过程中进行拼配。

云南普洱茶园茶与野生茶树的区别


农药滥用的情形,在国际上被列为一级。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欧盟特别将农药残留量检验标准向下修正至原来二分之一。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间,为提升产能在精制茶厂附近产茶区有喷洒农药与化肥。但随着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加上成本问题,19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无农药残留问题,对日本与法国等欧盟检验标准严格国家,销售量也能每年稳定成长中,农药残留的问题对普洱茶而言并不容易发生。十几年来笔者也曾主动检验普洱茶多次,都未曾发现有农药残留。去年八月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公布十个中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叶抽检结果,云南省茶叶残留量最低;据了解,有农药残留的样本为高成本高利润的红茶与绿茶类。除官方说明的原因,如生态良好、为茶树原生地受保护等等,所以不施化肥农药;笔者深入了解分析后发现还有几个主要原因:

1.当地茶区多处山区交通不便,农药化肥难以送达。

2.云南茶区面积十分广阔,产量远多于目前的需要量,不需藉洒药增加产能。

3.许多茶农与采茶人、茶贩为少数民族,经济能力不佳,当地普洱茶青毛茶收价格相当低廉,茶园多采粗耕野放,洒农药化肥不符合经济成本。

中国官方于1951年设立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现保存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607份,为中国第一个茶叶数据库,也收集全世界所发现的现有茶种。另于1985年成立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厂,作为云南大叶茶良种繁殖推广中心。精心培育云抗10号、14号为国家级优良品种,长叶白毫、云梅、云抗43号等为省级良种,近几年推广至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等主要茶区。做普洱茶的适合品种,以茶的内涵物中作为氧化、聚合反应基质的茶多酚与氨基酸越多者,保留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也越多的较适合。除了上述之外,易武绿芽茶、元江糯茶、云选9号、矮丰等也被许多精制厂视为适合品种。

以目前历史上记载的普洱茶区共48处之多,遍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地区。古代产区六大茶山集中于现今景洪市与孟腊县;明清全盛时期扩展到景东、景谷、墨江、江城、下关、临沧、保山等十多个县市,这是现今野生大茶树分布最多的区域;从河域来看,可发现分布于大理以下怒江与澜沧江流域的部分,甚至一直延伸到越南寮国等,而这些东南半岛国家,在边境地带也采收许多栽培型野生茶卖到西双版那地区。云南野生大茶树从型态特征的成长阶段性来看,可分为野生型与栽培型两种。

野生型茶树主要特征为:以大乔木为多数、少部分为小乔木,树姿直立高耸。嫩叶少银毫或无毫,叶缘有稀钝齿,叶长10~20cm,叶距较远。粗制成毛茶其叶色墨绿,叶身肥厚。品种多属大理茶、后轴茶等。

栽培型野生茶树以灌木为多,少部分小乔木。树姿多开展或半开展,嫩叶多银毫,叶长6~15cm,叶革质或膜质,叶缘有细锐齿,叶距较远。粗制成毛茶其叶色黄绿,叶身较薄。品种多属普洱茶变种、白毛茶变种等。市面上多数真正野生茶多为此类。

经科学检验分析浸出物标准,野生茶的茶多酚、儿茶素(尤其脂型儿茶素)、茶氨酸等都较中小叶种或一般茶园茶高出甚多。在营养学上的角度来说,野生茶较茶园茶有其一定的优势。

普洱茶第三讲:什么是普洱茶野生茶?野生茶与栽培型茶的区别


1、什么是野生茶?

继《普洱茶第二讲:详解普洱茶制作工艺中的杀青》。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于饮食的安全性和口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大多数的朋友都认为野生的东西更好,不但天然无污染而且营养价值更高。在茶界亦是如此,近些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复苏,品种丰富的茶品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其中野生茶的概念也是给越来越多的商家所运用,用来作为吸引顾客的一件法宝,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野生茶呢?别说消费者了,就是不少商家自己都搞不清楚,更别说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好的野生茶了。所以今天岳峰为大家普及一下关于野生茶的知识,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了解到真正的野生茶。

我们先对野生茶的概念做一下说明。野生茶是指在大自然中物种自然演化生成的茶树品种,它是人工驯化品种的始祖,是茶饮之源,主要集中在我国云南省的原始森林当中。而我们目前能喝到的茶绝大多数都是先人从原始型野生茶驯化后的品种,我们称之为栽培型茶树。当然野生茶并不代表着一定就是大茶树,也不代表着一定就是好茶,只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个茶树品种而已。

野生茶树因为是有性繁殖的,所以比较容易变异,但主体的性状和栽培型的茶叶还是很好分辨的。

野生茶的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全无锯齿。因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菁多呈墨绿色。好的野生茶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尤其是勐库大雪山世界古茶谷的野生茶,野香中带兰香,劲扬而质厚,口感甘润饱满,沉雄而优雅,野韵十足,弥足珍贵。但不是所有的野生茶都是适合直接饮用的,更多的野生茶在进化的过程中,茶树自我保护,产生了部分生物毒素,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例如在靠近中缅边境的许多野生型茶叶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腹泻,并不适合饮用。所以能遇上真正好的野生茶亦是人生一件幸事。

还有一个很多茶友关心的问题,即在法律上野生茶是否可以采摘,这个问题答案还是比较明确的,有些野生茶是在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保护下的,这些就不能采摘;只要不是明令保护的野生茶,不论是在深山里还是茶园里都是可以采摘的。

2、什么是野放茶?

目前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到的所谓野生茶其实应该称之为野放茶,也有人称为栽培型野生茶或荒野茶。指的是开始是有人工栽培与管理,后变成无人管理的茶树,但本质和茶园茶一样都是栽培型茶树。野放茶由于缺少人工管理,自然生长,所以相对食品安全风险较之茶园茶要低得多,它的外观特点与茶园茶没有太大区别,而香气口感介于野生茶与茶园茶之间,香气不如野生茶优雅,但较茶园茶为沉稳;汤质不若野生茶软水,但较茶园茶甜而绵;喉韵虽不如野生茶内敛,但比茶园茶深沉。以后续陈化价值,好的古树野放茶也未必会弱于野生茶。

最后举打一个俗气的比喻:如果说野生茶是完全未经驯化过的狼,那么茶园茶就是驯化后家养的狗,而野放茶则是驯化后又无人喂养的野狗。比喻虽然俗气了点,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勐海茶树优良品种 云抗10号


云抗10号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勐海县南糯山茶园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植株高大,主干明显,树势开张,分枝密。叶片稍上斜着生,叶形椭圆,叶身稍内折,叶面微隆,叶尖骤尖,叶肉稍厚,叶质较软,叶色绿黄,叶齿粗浅。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70克。新梢伸育快,育芽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上旬。产量高,单产比当地群体品种高3-4倍。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茶多酚35.0%,儿茶素总量135.7毫克/克,咖啡碱4.5%,水浸出物45.5%。制红碎茶香高持久,带花香,滋味浓强鲜;制绿茶色泽绿翠显毫,花香持久,滋味浓厚。抗寒、抗旱性及抗茶饼病能力均强。盛花期在11月中旬,结实率中等。扦插发根力强,移栽成活率高。三年投产,投产当年亩产干茶50千克,第四年亩产干茶100千克,第五年亩产干茶150千克。最高单产达463千克。1985年,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

品茗鉴山专栏︱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三)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第三章:传统种植成就了普洱古茶树

接作者上文《品茗鉴山专栏︱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二)》。古树茶是普洱茶复兴的中流砥柱。很多书有此类介绍,开启了我对古树茶的探求之路。再制太和甜茶时常听老辈讲“人茶相通、闻香识茶、品茗知人”。我把茶比人,用人生来解读茶树。

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型茶树,自然状态下树形高大粗壮、主杆突出分枝较少、树势伸展开张、叶大芽肥叶间距长,生命力强,千年之树依旧生机勃勃,为众人之所求。认识古树茶就得先认识古茶树。

古茶树并非云南独有,普洱独存,只是社会发展太快,人为的加快了它的消亡速度,人们发现其价值之时已所剩无几。寻之,云南还有,普洱独优。且多遗边、少、老的深山古寨;现存的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滇西南海拔1800米左右山区。这里温差虽大,但季节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空气湿度及土壤水分相对变化不大,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古茶得以大量存活。还有地偏路远难行人少之地、古道老渡旁,也有留存,如今之名茶昔归。

古树犹如而立之人,必有其优。探之,古茶犹如坚持不懈的有准备之人,其性为:根深能吸,体壮能存,蓄势待发;我将从这诠释古茶树。

一、根深能吸,探及本质

乔木型树种的一般原理,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根深能及其不及、吸其不及,自养份全面充足,根吸收土壤之中的水份、营养、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根植土壤不同,所获不同、所得不同。着重谈谈土壤与水分。

1、土壤

植物学一般范畴的土壤简单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及土壤母质等。表层土壤经亿万年的理化作用,非常适合作物生长,不同成因下的表层土壤厚度不一。深层土壤通常指土壤母质分化形成的,埋于深层、少经理化作用的土壤。土壤母质是指形成土壤的岩石等各类物质。

不同的土壤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土壤特性不同,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古茶也因此不同。有性繁殖,高大粗壮的古茶不但吸收表土壤中的各种养份物质,还深入土壤深层吸收丰富的矿物质,有的还穿透深层土壤,直接吸收母质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所以古茶大树吸收自比小茶要丰富得多,所得更多。种植年代不够的有性繁殖的茶树,树不够高不够大根不够深,自不能很好的吸收矿物质微量元素。现代茶园高密度无性系繁育种植的台地茶,无主根,穿透能力不强,很难触及深层土壤。即便是年久之后,部分支撑根能触及,效果也不甚理想。加之土壤供给相当有限,更是不佳。

土壤类型复杂,成因繁多,内涵丰富,与茶的关系远比所讲复杂得多,在此不展开。它好比人的主食,吃的不同长得不同结果不同。而矿物质、微量元素就好比各种各样的调料,成就了不同的风味特色。这种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根植不同、吸收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物质,所具有代表性的香,俗称为“地域香”;古人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指出茶的生者、适者、上者之地。

2、水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随水而动。水分不但参与物质的合成,养分的运输,还参与植物的蒸腾作用;空气中的水份及土壤含水量,保证了茶树存活成长,历经百年而不衰。古茶树多的滇西南山河交错,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印度洋暖湿气流顺河而入,随山而升,河谷及迎风面水气充足,降雨丰富,而进入云贵高原印度洋气流多以含水少。

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区,土壤水份及空气湿度相对稳定,年季节变化有规可循,多少代的茶树遗传生长已适应了它的变化,适应了环境,适应了水份变化,形成一套相应的生长规律。这些年全球气候的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促使气流更加紊乱,极端气候更加明显。改变原有的规律,影响到各类作物的生长。特别是09年开始云南连续几年的干旱,使土壤深层失水严重,又得不到补充,严重影响到古茶树的生长。一个生物连生命所需之水都不够,连命都保不住又何谈产出何谈品质。这也是这些年古树茶的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体壮能存,肚大能容

通过树根吸收、制作、合成的各种营养物质被水运送到茶树各部储存待用,并在储存过程中又融合了茶树体的木质本味,形成了不同的香型,输送到各生长部分,而蓄势待发。

不同的茶种品种,由于遗传不同物质而产生的、与生俱来的香,被称为“品种香”。茶树由于年龄的成长、树体的壮大、木质化程度的增加、岁月的沉积,所含物质又融入木质本味,形成不同的带有木头味的香,俗称为“老树香”(老枞香)。樟香、檀香、枯木香等,都属这一类型。品种香、地域香、老枞香,进一步融合形成古树韵,让人一闻一品就知何为古茶。

不同茶树品种的木本味自有别。地域香的形成也与土壤、肥力、水分含量、微生物群落极其相关。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所含的营养物质极其不同,形成的地域香有所不同。树龄不同、木质化不同、树体不同而形成的老枞香也不同。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茶树风格不同,长势也不尽相同……这各种各样的物质,随着成长大量积存。又在树体内深度融合,随岁月沉淀,而更显风格。

2005年认识广东茶人林老先生,他告诉我“砍头断树之古茶不能要”。我百思不得其解,经历之后才明白:“体大能容、肚大能容”。

三、蓄势待发、顺势而为

植物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茶也如此。它随着一年的四季转换完成了生命的一次繁衍,只是茶为叶用植物,人们刻意去弱化它春华秋实的现象,而寻求它四季枝繁叶茂。但它不可能逃离自然规律,在长期的生长中被驯化分为:春醒萌发、夏秋持续、冬眠蓄势三个阶段。

在现代茶园里,人们为追求产量,通过各种手段的积极主动补肥、补水、打药、用激素等使它萌发齐整,持续长久,而休眠减缩。但这是催出来的、是人为灌输的,并不是土地本身的承载能力,并非茶树的自身制造;茶树已轮为的工具,按人们的意志生长发展,完全背离了生命本质,失去生命的意义。

低海拔低纬度的茶生长环境好,阳光充足,水分充足微生物繁盛,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得到快速的补充,使它生长期特长,休眠期特短,千年之树也枝繁叶茂。它无需积累太多,自有供给,而且是富足的供给。加之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再加充足的光照,让它合成了众多的芳香型物质。但由于休眠期短,未能充分与茶树木本香融合或融合度不够高,未能产生沉香悠长的古茶,而是形成鲜爽为主的香,如兰香、梅香、百花香、苹果香等等。

高海拔高寒山区的茶树,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春醒晚、夏秋短、冬来早,休眠长、春发齐、秋收快,使体内物质积存丰富,融合度增加,随着春天气温的上升,茶树的苏醒,蒸腾作用的旺盛,而随春芽一起萌发,使得含有高蛋白多种氨基酸的新芽,融合地域香、老枞香、茶本香,而形成各具风格、更加悠长持久、提神醒脑、沁人心脾的古茶韵。海拔过高、环境过于恶劣,茶树所有的一切都用于生长,用于繁殖,用于保命,不会有好的产生,也不会有产量,所以高山云雾出好茶也并非是越高越好,而是一个相对范围。太高,适得其反。

百年之古茶历经风雨伤痕满身,少了青涩多了厚重,少了冲动多了醇和,没了张狂多了忍耐,兼蓄并举内敛持久,等待时机顺势而为。追求表现,不探本质,错判时局,误跟形势毁其一生;高山之茶最怕“倒春寒”,即将萌发突遇寒流,自芽而下周身被蔫,变色干枯伤及树本……小树、自难抵御。古茶、修枝弃叶,可待来春。

普洱古树茶成为当今之主流,此潮还将长存,但古茶树短期内不会倍增,如何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如何逐步培养新生代古茶树就成了当务之急。

品茗鉴山专栏︱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一)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第一章:藤条茶及老乌山藤条茶概况

澜沧江中游地区有一茶,树形不高、分枝低矮、树幅庞大、分枝极多生长枝极多,而且叶片少枝条长,春天萌发特别漂亮,年久之树形如辫、长如藤、韵如柳,常随风而动随风而舞,是一种“会跳舞的古茶树”。早年各地有藤子茶辫子茶柳条茶等各种各样的称呼,著名茶者詹英佩以藤条茶命名发布,为不引起混淆、现业界就将采用这一系统养护的茶统称为藤条茶。

藤条茶,我认为它是云南古代茶农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先民们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茶的植物学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特点,总结出的一套茶树种养采护的管理模式。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特性的完美结合、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是古代云茶产业化的巅峰之作、是云茶古代产业化迈向现代产业化的敲门砖。它的发现找到了云茶产业中缺失的那一环,完善了云南从古到今的茶产业链条,云南这世界茶源地,自此完善成型。只有把它放到产业结构中来解读、你才能够发现它的巨大价值;我曾数度撰文叙述赞美它,有者还被奉为业界第一篇讲清楚藤条茶原理的

品茗鉴山专栏︱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四)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第四章: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必然

接作者上文《品茗鉴山专栏︱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三)》。人们在茶事中加强了认识,有些地区已经能够深度认识茶树的植物学特性,但还不够系统全面,只有产业化的高度发展,藤条茶的逐步培养成型,这一系统性理论才得以逐步完善,云茶全面步入古代产业化。

藤条茶这古代产业化的最高等级与现代化大产业化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现代大农业思想只不过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产业化、改变的只是手段、共通的还是理,下面我就按照现代茶学来对照分析:

一、茶种的选育提纯。

选茶种一般都要考虑它的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也要考虑它的丰产性适制性商品性、还要考虑它的劳效比适口性等等。古时是在一定区域内、靠一代一代的种植、从上代中选出品性最好的再筛选种植、种植筛选,来选育提纯。量的扩展上也是靠籽种种植、再辅助已移植。这种方法培养选育出来的品种称地方群体性品种或地方群体性良种,茶学上也称为“有性系品种”,最终经无数代选育而成“有性系良种”。澜沧江中游地区就选育出多个有性系良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勐库种与秧塔大白与文和大白。老乌山既是这单一良种的原生区又是种几个良种的混杂区、多个地方良种在此并此共生,也就是良为我选优为我用,已经在当时条件下实现了大交流大融合,从品种上就奠定了它的产业高度;现代茶学选育的道理没变、但技术手段改变、而去要多得多快得多,针对性也要强得多、新的品种也就要多得多,新科技让无性系良种遍地开花。传统的老品种与现代化的良种各有其优,关键看你怎么应用。就普洱茶而言要的是广泛性丰富性,所以群体性品种是种子发展的根本。

二、茶园的选择规划

大老乌山茶区遍布茶地,但又不是大规模的规模连片、也不是稀稀疏疏地布满全区,它是相对集中成片、与森林良田山地村庄相协而置、相间而作,总的来说都围绕在寨子周围、方便种植管理采收。茶园开垦避开水源地与山脊梁,多于有水源、土壤肥力充沛、养分充足的山间,而且多植于乱石之地、开垦出茶园的同时并没有过多的占用了良田良地,在发展茶业突出茶业的同时也兼顾了其他产业,在突出优势产业的同时也没有抛弃其他产业,保留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模型、又合理布置了产业、农闲之时又习手工业、大户还组队贩茶贩盐经商,老乌山亦工亦农、亦产亦商,增强了抗风险性、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确保了茶业常胜不衰。

在具体的茶园规划上遵照“依据土地承载能力而规划”。老乌山茶园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它有一指导性原则,那就是:在不大规模改变小生态环境下、在不依靠外部补充的前提下、依靠土壤供给能力、来决定茶园种植密度及种植规模。当时、农家肥草木肥首要还是用于田、只有粮食的丰足才有老百姓的心安、所以茶地它没有明确的标准的外在、但有必然的内联、那就是依靠土壤的供给、依靠大自然的休养生息来实现自给自足、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准则、就是开垦种植茶园的准则。

现代大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密植高效率思想指导下的茶园,遵循的是向土地要产量、采用一切手段提高土地效率、不不顾一切的追求目标产品的最大效率,现代大农业观念下就是大面积大规模的无间歇的单一种植、大量的依靠肥料农药等外来补充外来干预、来确保最大产出,而土地沦为了载体、正逐步失去活力、失去生命的意义。山区、在云南的高寒山区、剃头式的大农业,将来有可能会造成灭顶之灾。

在茶园配套设施上不可能有现代条件下的水电路,所以只能就近开垦就近种植,许多地块设有茶放、用于中午休息、用于摊凉堆放早上采回的茶鲜,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免除了路途的劳累。有甚者还夜宿于此、采茶制茶晒茶一短段时间后回,茶房也就成了茶山一景。现在各方面改善了、茶房仍多,但更突出于摊凉堆放茶鲜的功能。

老乌山茶园大多是依势而行依山而植,没有大力度大规模的改造原有环境、这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不足的表现,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限制了茶业的一家独大、没有能进一步突出优势;现代茶园最基本的水平开台。“水顺山而行、肥随水而走”,水平开台就地存水就地蓄肥,没有让水形成径流、让水破坏地形地貌,而有效增加了补给,促进了土壤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让茶成长更迅速、产出更丰盛。

水分开台它是有效利用水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的最基本理念,它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开台也是现代茶业的最基本特征、在茶园规划开垦上是最大的贡献,也是古代茶业产业化与现代茶业产业化的基本区别。水平开台在传统农业中已经得到很早很好的应用,但在茶业中的普遍性应用还是到大农业下的茶业才推广开的,这在证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不足的同时,也证明茶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开发利用,但仍然具有很好的原生性、仍然非常适应自然状态下的繁衍生息,这广泛存于众山的超龄古茶树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生机勃勃的藤条茶就是最佳的证明。

三、茶地管理。

古时的茶地管理一开始也是尊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任其自然,后虽有所为也是无章可循,随着认知的提高才总结了系统的管理经验。茶地管理围绕着:清除园内异物、防治病虫害、保存土壤水分、补充土壤肥力、保持土壤活性、培养良好根须。因为传统种植茶是“依据土地的承载能力而规划的,所以它虽然与现代茶地管理原理相通、但远没有现代茶园这样繁琐,没有对外界强烈的依存度。相比之下现代茶园只是保持土壤活性这方面做得不太好、其他有过之无不及,全靠高投入获得高产出。这大农业观念下的高产出、片面的强调了产量、忽略了品质,片面的强调了茶业的单项效率、而没有坚固生态效益、环保效益、整个产区的综合效益,即将被淘汰。

四、茶树定植扶育

早期是茶籽直接种到地里,长出后留养性状最好最壮的一棵。这种办法工作量大、出苗不稳定,可一但成活后、茶的适应性好、生长速度快。后慢慢演变为在专门的育苗地用茶籽育苗、然后再移植到地里。这方法是前期工作量相对较小、便于大规模种植、但苗移到地里有个适应过程、移到地里的苗后期差异性大。现代技术下不但采用育苗床、还采用组培室、育的也不是千差万别的茶籽,而是来自于同一母本、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枝条叶片、甚至是一点点组织细胞、就能繁育出无数完全相同的茶苗、优秀的品种得以选出、并迅速的规模化。在这一时代我们不缺良种,我们担心的是单一品种的过大规模化;早年是自然选择、慢慢是人为干预下的自然选择、最后将可能是完完全全的人为选择。

定植茶苗的扶育。云南大叶种属乔木型茶种,在自然状态下的植物学特性就是主干明显、分枝稀少、顶端优势突出、树形高大、树幅在茶中也算是最小的。所以自然状态下的茶树生长点不多,难以获得很好的产出。早年种植的茶树、超大型茶树、产业化成度不高的茶树、大多如此。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对茶树特性的了解,人们开始驯化培育茶树,在幼苗期就介入、人为的促使茶树早分枝、多发叉,逐步建立递级生长枝、扩展树幅,培育生长点、扩大采摘棚面,从而获得高产稳产。

这一过程古今中外都使用同一技术手段,专业术语为“打顶分叉”,通俗来讲就是采茶生长最旺盛最壮的定芽、控制住茶树的顶端优势、把顶端优势分散给其他侧枝,从而让侧枝获得更物质茁壮成长。以此类推逐级分枝、让茶树形从圆柱形变为椭圆形、再变为倒三角形、最后变为圆弧形的立体蓬面,可以充分获取阳光养分,从而在年久后茶就有了一定数量的生长枝从而获得稳产。一般来讲、开始培养的幼龄茶采用3的倍增、也有是说采茶是留三片真叶、真叶制造的养分储存于叶柄处、真叶越大制造的养分越多、芽获得的能量就越多、从而又发出壮芽、茁壮成长为新的生长枝。壮年期的茶是2的倍增、既留二叶采,成年后的茶留一叶采、让茶树不再过多分枝、从而保证各芽都能够得到均匀充分的供给、获得良好的茶鲜。

大农业时代的茶业追求的是数量,讲的是效率,基本要求就是标准化,这样根据茶树个体而制定培养的外形各异的的各性化立体棚面,已经不适应工业化大农业的要求,所以统统被修剪成连接集中高度统一的棚面,用单位面积上总棵数的产出战胜传统茶单棵产出,从而获得数量上的满足、获取更高回报。

五、茶的采摘与留养。

传统种茶都是放养型的,采摘面也就随着树的生长而成为立体的、我称它为“立体型采摘”,人们只有爬上树才能采尽、而去很多时候采的力道是自上而下的、容易把马蹄老叶嫩枝一起采下、也易让其他物质带入茶中,所以传统养护采摘法制得的干茶多有马蹄有茶梗有异类物质。而爬树时也会因为树太高、分枝太少、着力点太少,增加采摘风险、致使采摘人从茶树摔下摔摔伤。促使茶树多分枝在管控树高的同时可以增加不少着力点,增加上树采摘的安全性。

传统采摘根据茶树处于幼龄茶树、成长期茶树、成熟期茶树而采取相应的采摘,如幼龄采芽茶或芽叶茶(用今天的标准就是单芽与一芽一叶),成年茶采二叶茶(既今天的一芽二叶)、长老了混采的称“大茶”,过熟的直接称老叶、采过芽后又再采剩下的嫩叶称二台茶(现在也这么称)。这不但与茶树状态相关还与普洱茶发展相关,说明传统茶与茶市场已经成熟并细化,已经从社会分工到消费需求目标化,已经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树龄的增高,自然状态下的茶树会把所吸收和制造的营养物质变为势能而储存于体内,只有少部分变为花果叶脱落与繁殖后代,所以自然状态下的茶树缺少采摘的茶树总是很粗壮高大。人工干预采摘下的茶树、所吸收的储存的能量都变为产能而被人们获取、只有少部分变为势能储存和被自身消耗掉、所以树体不会特别的粗壮高大、而被专业化采摘管理的藤条茶、就不显高大壮观。

采茶时一般要让茶鲜张到空心芽或对夾叶时,让茶树蓄积的能量充分释放、转换为茶鲜时才进行留叶采摘。留叶根据树势而定,采摘除多余的小芽侧芽时还得顺代清除多余的老叶枯枝病枝嫩枝。采除嫩枝时必须得带马蹄一并采摘、让其不能形成新的生长点,防止分枝过多生长点过多而消耗水分、分散营养,提高茶鲜品质,也防止过多透支所存势能,让茶有持续健康的产出。这样于采修养一并进行,还可以杜绝重复性爬树、减少重复性用工,提高劳动效能,还可以避免对茶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这样采的茶鲜虽然已经具备一定条件下的标准,但所制干茶还是有异形异物等,一致性并不是很高,所以得根据发展根据市场需要求进行挑拣,已增加外观一致性提高商品性。而那些挑拣出来的老叶茶梗等又被再次归类利用,促进了茶产业的细化深化,提高了专业化成度、延长了产业链深度,从而获得良好回报。

这样采摘后茶树上就没有多过的老叶弱枝、显得整棵树光秃秃的,而树下满是修除的残枝败叶,很容易让人想到过渡采摘、掠夺性采摘。其实它是在减少消耗、防止过多分枝、营养过多分散的同时,刺激茶树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藤条茶就是严格控制尽其刺激、让其蓄势待发,所以茶才有良好的一致性,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大农业下的茶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作了相当的简化,制定出各种标准、其中改变最大的就是采摘:改传统的立体型采摘为现代的“平面型采摘”、而且用机械替代人工采摘、而根本性的改变了采摘。这样的力道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这种采的茶鲜制出来的产品虽还有梗,但再也不会有“马蹄”,这也是大农业下茶外观与传统型的根本性区别。各类茶已经高度标准化,茶鲜采摘已经极其细化,茶产品也细分成数个系列,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的需求,极大促进了发展。

大农业下茶树同样需要修剪与留养,同样要培养树形培养生长枝培养采摘面,同样要收势蓄能、蓄势而发:我们采台地茶同样要顺手清除多余的嫩枝嫩叶,一季结束后同样会轻修剪,一年结束后同样会重修剪,几年还会来次台刈(超重度深修剪)同样要让茶树休养生息。这样的管理就是要尽其所能扩大产出、让茶本身没有壮大积累的机会。现代茶园的修剪、用机械、不分亲疏好坏、无差别、无选择的修剪,是对茶树最强烈的刺激、是对生命的漠视,是我为大的极端表现。这样茶树所制造营养没有再进行深度融合的机会,就普洱茶而言这样的茶鲜远远不能满足制作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改变的只是操作的方法方式、具体的使用工具,传承的是长期形成的共识、沉淀凝聚的秉性、亘古不变的道理。人们追求已经从“数量上的满足”变为“品质上的需求”,高质量的普洱茶鲜众人所求。

六、茶叶加工

现在我们都已熟知现行茶学加体系,可古时呢、远古的时代是如何加工茶叶呢?

在我经历的这几十年的人生中,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传统茶叶加工方法,单一个杀青就有数种方式,但有些茶就更本就没有这一结束环节,也就是说传统的茶叶加工各具特色、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甚至没有现代茶学这样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我至今还在探求。所以我就对茶的初加工避而不谈,就谈谈初加工后的精深加工。

茶的精深加工是商品化的必然,细化的商品才能满足更多人的要求。古时在人工条件下过度细化徒增成本、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只能做到相当的细分,只能分为:芽茶、细茶、条茶、老茶、片茶、碎茶、茶梗、茶花等几大品系。这其中为什么有茶花这一大品系,这还得重温实生苗茶树的内部调节机制:在茶树生长状态突然改变、在缺水缺肥缺少供给的情况茶、在缺少采摘缺少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茶树很容易改变自身生长状态,会减少分泌生长激素、放弃自己而多分泌生殖素,少发芽而多开花,放弃自己而繁育后代,实现进化论的伟大存在。这样我们在搞好管理、补充供给,多采茶加强外部刺激的同时还得勤梳花梳果,控制它的转换。所以就有了茶花这一大类。

传统茶初制后的分类产品与今天普洱茶的毛料分类大致相同,只是没它深入没它细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今天的普洱茶与传统的一脉相承。

在毛料分类之后就是要压制,今天人们对普洱茶为何要压制还在争论不休,是源于运输的需要、还是存放的需要,是源于成本的控制、还是品质的需求?我认为它:源于远距离传输的必须、专业化存储的需要、成本控制的使然,最终演化成提高品质的领悟。

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三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浑然一体,产品好销、能远距离销售,大范围的商品化又促进了规模化专业化,最终促进了产业化,让云茶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品茗鉴山专栏︱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五)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第五章:老乌山藤条茶是古代茶业产业化的巅峰

接作者上文《品茗鉴山专栏︱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四)》。老乌山藤条茶不但地域广产量高品性好、整体状态良好、个体性状突出,关键是老百姓系统的总结出一套体系,用今天的话来表达就是“非常接地气”。下面我就阐述阐述。

一、茶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以采留养、以采促发。

茶的主要开发利用部份是茶鲜,品质高、均度好,产出多的茶,可以为茶农创造更高的效益;生物体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有共性又有个性。其生长、繁殖、衰亡都受阳光、空气,水份、气温、土壤、肥力、微生物群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受体内各种激素的控制。生长素与性激素,总是在交替变化;如何让茶树分泌更多的生长素,促使茶发更多的芽,多产茶鲜,就成为人们的追求。生产中人们除改善茶的外部生长条件外,发现通过对茶的采摘可调节生长素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抑制性激素的生成、促进生长素的分泌,可使茶多发芽少开花结粒,保证茶树旺盛生长,得到更多更优的茶鲜。茶发芽而不采,成驻芽,停止生长,这就减少了生长素的生成,促使性激素的合成分泌,使茶树进入繁殖阶段,从而使茶树开花结粒,消耗更多营养,更让茶不发。这样一来,减少收益不说,还让茶树过早进入繁殖,消耗太多的营养而衰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通过多采、强采等采摘手段可调节茶体内的激素,促使茶多发芽生长,少开花结果繁殖。从而得到更多茶鲜,获得更好的效益,总结出茶最根本的特性:不采不发,越采越发。

二、采养结合、培根树形、循序渐进:打顶分叉逐级分枝、内梳外养扩展棚面。

茶树要经历幼苗期、生长期、成熟期、衰亡期。在幼苗期,种时打塘,通过挖塘、松土、施底肥,为茶根的生长、伸展改善或创造好的环境,促使主根深侧根伸,将来能延伸更大范围吸收更多营养,为将来茶树的根深叶茂奠定基础;幼苗期虽以养护为主,但更要适时采摘,打顶分叉,促使茶树分枝建篷,培养出好的树形。通过这采养结合,培好根本建起树形,循序渐进,适时采摘,就可在幼苗期的管养中获得收益,促使茶更快进入生长期的同时,为将来丰产培好树形,确保将来有良好的收益。

三、富长芽穷生花:常翻土、勤施肥、附清除,补充营养、保持供给、保持生命活力。

茶树根的生长与芽的萌发是交替进行的,冬长根春发芽。在日常管理中,根据茶的生长情况,季节的变化,适时的翻土、施肥。通过改良土壤,补充肥力,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外,让根吸收养分合成营养并储存,待春天时供于茶树生长发芽。在翻土深挖的同时,挖断了茶树衰老的根系,促进新根生长,加强根的吸收能力及吸收范围。挖断的茶根,在各种真菌的作用下分解,又被吸收利用。这使茶的生长发芽得到持续不断的营养补充,进一步延长丰产期,增强茶树的产出率;茶树营养不足就不分泌生长素,而合成性激素,促使茶开花结果,繁殖后代;茶在生长中,树体会着生、寄生、附生很多植物,他们的存在吸取了水份,抢占了营养,分解、腐蚀着树体,造成减产并严重影响茶树健康,必须清除。根有良好的吸收,土壤有充足的肥力,树体不受外来侵害。茶树的生长发芽得到持续的营养,才能确保芽多生成生长素,使茶多长而少繁。反之,茶的养份越少,就越分泌性激素,多开花结果,繁殖后代,促进传宗接代,生命转换。这使茶无产出不说,还是过早的消亡。肥足营养全的茶生长期长,可获得持久的收益。肥缺营养少的茶,会提前进入繁育期,而少发芽多开发,减少产出或无产出。

四、保生长抑繁殖:顶留叶、侧修枝、隐清除,梳花梳果刺激生长。

人们在长期的采摘中发现,茶鲜最好的是枝条的主芽。它是生长芽,是生长素最高,发芽生长最快的地方,茶鲜产出最多,质量最好。而侧芽细叶小,产出少。且侧芽多是营养芽、花芽,不采反会生长耗营养。其无产出不说,还会进入繁殖期,增加性激素的生成,减少生长素的生成,使之不发渐衰老逐消亡。

茶农实践总结出,顶芽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力强,顶端优势明显,是茶的主要培养利用之处;茶每一片叶柄处都有一个潜伏芽(或隐藏芽),顶芽叶的潜伏芽多是生长芽,可适当的留叶采,弱化或分散顶端优势,培养出更多生长枝,形成更大的采摘面,获得更多茶鲜。顶留叶太多,下一茬荫发就过多,分枝过多,生长素分散,营养供给不足,造成芽多而细弱,影响茶鲜品质;再有,留叶过多,下一茬就分枝过多,茶枝会过细过密,造成茶树堂内密实,不透光透气,影响整棵树的成长,造成降质减产;侧芽细芽,必须连梗带马蹄的修除,消除侧芽减少隐藏芽,保证营养都用于生长发芽,获得丰产。

在长期的生产中,人们结合高寒山区的气候特征,茶的生长特性,还发现,老叶虽吸收阳光,合成营养,但营养多供于叶柄处的潜伏芽腋芽,所以除顶芽实行留叶采外,其余的老叶有计划的清除,减少对潜伏芽的营养供给;再有太和一带春天十有九旱,老叶除合成营养外,还参与了茶树的蒸腾作用。在茶根不能吸收到水份时,叶太多,过多的消耗茶树体内的水分,减小积存,使芽发不好。严重时还会造成耗水过多,茶树死亡。所以必须清除多余的老叶,确保水份不散失,平安渡过旱季,让春茶肥壮。茶太多叶太多,忙不过来时,茶农会用竹条树棍,直接打掉多余的叶子,绝不多留;通过这种采摘方式制得的茶通常都有梗含片带马蹄,自与现代茶园管理采摘的。

茶在生长发芽时,合成大量生长素,促使茶发得齐,长势旺。嫩度高,芽肥大时采,茶体内就余有过多生长素,会促使侧枝隐芽荫发。这些侧枝隐芽的荫发前后不一,不便采摘。生长又因生长素及营养不足而更显细碎杂乱。同时,它还刺激性激素分泌,反过来又影响下一茬主芽的荫发生长,失顶端优势,降低茶鲜品质。所以得让芽生长基本成一芽二三叶,空心芽或开片成对夹叶时,将一棵树一次性采完。这可剌激茶树再次合成生长素,促使下一茬发得齐,质量高;在实际生产中,会因古茶树高体大,吸收光照时间及温度不同,产生阴阳面,造成茶发得阳面早阴面晚,荫发不一致,一面适合采摘,一面还未成熟不能采。茶农就光采阳后采阴,形成了古茶树一面采得尽,一面还在留养的景观。采得茶鲜有一定成熟度,自是内含丰富,制出之茶经存储后更显其优。

这种顶留叶侧修枝隐清除的管理方法,通过一系列采养结合、培根树形、循序渐进的措施,能够于外部改良土壌,补充水肥,防止侵害,于内部调节驯化,调节营养物质、保生长优势。其可让茶醒得早,发得齐,长得匀,采得尽,且芽肥体壮;让茶树主杆壮分枝匀,篷面宽;让茶枝多而不乱,密而不细,疏而不稀,既确保了产量,又保持了树形,延长了盛产期,还提高了质量。使几百年的古茶树至今还生命力旺盛,保持连年丰产,有的古茶一季产茶鲜竟达50余公斤。用这一管理法采管的茶树,有的久年之后,枝分布均匀,其形如辨,柔如藤,韵如柳。品象极佳之树被冠以“辨子”茶、“藤子”茶“、柳条”茶之称;用这采养法的茶鲜制得的干茶,含梗带蹄有片,一看就知是放养型茶树,传统法采摘,自与现代茶有别。

五、除老育新稳丰收:适时收枝、更新棚面。

年久之后茶枝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这样会使茶萌发过多、营养过于分散、顶端优势过度弱化。长枝细枝还弱化了水份养份的输送能力、加强了蒸腾作用,弱化了枝条的自我保护能力,致使生长乏力,致使茶鲜有数量而无质量,减少了干茶的商品性,从而不能获得良好收益。有甚者还会造成体内调节机制转换,让茶树生命力减退,让茶树不能有持久稳定的产出。老乌山茶农根据茶树单体状态、年气候条件、土壤供给能力、相邻茶树的生长状态等,适时收枝、更新培育新的生长枝,更新棚面、促进再生,重新获得丰产。这种收枝重建、一般几年才会进行一次。这技术在其他藤条茶区少见,它属于古代条件下的“人工深修剪”,作用相当于现代茶学中的“台刈”,老乌山藤条茶的总结高度无可比拟。从这个角度讲,它与现代茶学之间仅仅只差一把修枝剪。

老乌山这一藤条茶采养法是人们持久驯化、开发、利用茶叶的结果,岁月痕迹都烙在茶树上,一见树就知它的成长经历,就知人茶共兴的漫长历史。它是云南大叶种的传统采养法,是云南茶业、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活见证;是当地在古时就种茶,事茶易茶的见证;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套特技的见证。此法自然与现代茶园高密集、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标准化的理念有别,此法在沿澜沧中游江两岸广泛存在,沿各古道向内延伸。滇西南各族掌握此采养法后,依茶置业,造福四方,推动古代云茶的快速发展。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云茶大典:人类驯化栽培野生茶树活标本》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