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茶的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 : 2019-12-11
青茶制作工艺 青茶的制作工艺 绿茶制作工艺

青茶制作工艺。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蒙顶茶的制作工艺”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蒙顶茶的制作工艺”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蒙顶茶的制作工艺有蒙顶茶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当茶园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发,就开园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加工工艺分为高温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精细烘焙等。

1、上乘的蒙顶皇茶,每年只采摘一季,从采摘到制作成成品,要经过十三重工序。

2、每年清明时节,采茶姑娘或提着茶蓝,穿行于茶林之间,开始采摘新茶。采摘标准十分严格,雨、露水芽不采,病虫芽不采,芽叶长度都在1.5~2厘米之间,不够或超过长度的都不采,每个芽头必须由采茶姑娘用食指和拇指挟住从茶树上折下来,而绝不能用指甲去掐。如此采摘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斤成品茶约有茶芽4~5.5万个叶片。

3、每一盒蒙顶皇茶,在采摘之后,还要经过以下这样的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头揉→炒二青→摊凉→二揉→干燥→做形提毫→烘干→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这样精心制作的蒙山皇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黄亮,卷形茶紧、细、卷曲披毫,针形茶紧、细、圆、直、显毫,这已经不仅仅是茶叶,更称得上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了。CY316.com

蒙顶茶获得的荣誉

蒙茶在历代名茶中的地位较高。要说"评比"的话,历代都是冠军、金奖,然而古代一般没有这样的评比。唐代称"第一"五代称"尤佳",宋代称"最佳"、"独珍",明代称"最上",清代称"最佳""最好"、"均佳"。这里的"第一"、"最"、"尤"都是至好的意思,都是"含金量"百分之百的"足赤"。

蒙顶茶号称天下第一,是唐宋时期的故实。

cY316.com延伸阅读

就制作工艺来说,蒙顶山茶是红茶吗?


就制作工艺来说,蒙顶山茶是红茶吗?蒙山茶属绿茶类,特色名茶品种主要包括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顶黄芽、蒙山毛峰、蒙山春露茶,在制作上不发酵,制作工序因各茶种各有不同。

蒙顶山茶的制作工艺

(一)蒙顶黄芽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炒二青→包黄→炒三青→堆黄→四炒→干燥提毫→烘干→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二)蒙顶石花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炒二青→摊凉→干燥提毫→烘干→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三)蒙顶甘露(蒙山毛峰、蒙山春露)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头揉→炒(烘)二青→摊凉→二揉→干燥(炒或烘)→傲形提毫→烘干→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四)烘青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头揉→篇块→烘二青→摊凉→二揉→解块→初烘→摊凉→复烘→精制筛分→风选→拣梗→拼配→复烘→定量装箱(袋)入库。

(五)炒青茶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头揉→解块→烘二青→摊凉→二揉→解块→炒千→车色→精制筛分→风选→拣梗→拼配→炒足干→定量装箱(袋)入库。

(六)蒸青绿茶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蒸气杀青→冷却→初干初揉→粗揉→平揉→中揉→精揉→烘干→抖筛→平园筛→拣梗→风选→检验→拼配→定量包装入库。

制作而成的蒙顶山茶外形美观,条索紧卷,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汤黄微碧,清澈明亮。蒙顶石花,嫩芽经杀青后,即在锅中整形,后经摊凉再入锅复炒,低温烘干。银芽扁直整齐,汤色黄碧,香气纯鲜,味甘隽永。

红茶的制作工艺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绿茶的制作工艺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

论蒙顶山茶是不是红茶,很简单,看色泽;至于蒙顶山茶到底属于什么茶类,则要看制作工艺。

顶谷大方茶的制作工艺


顶谷大方茶的制作工艺大致分为杀青、揉捻、做坯、拷扁、辉锅五道工序。所制出来的顶谷大方茶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墨绿、有熟板栗香、香郁持久、味甘醇爽口。

顶谷大方茶的制作工艺

1、杀青:

杀青与制手工炒青基本相同,每锅投叶量1公斤左右,杀青程度要求稍嫩;

2、揉捻:

多用手揉,现也有用小型机揉的,揉捻时间较短,压力宜轻,初步形成匀直的条形即可;

3、做坯:

锅炒做坯用桶锅,锅120~140℃,每锅投叶1.5~2公斤。下锅后双手勤翻快抖,促使水分散失。炒到叶不粘手时,在锅壁上涂抹少量菜油或豆油,使锅壁光滑,开始拷拍。用双手沿锅壁拷拍茶叶,结合整直茶条,使外形逐渐扁平紧直。当水分散失到可基本定型时,起锅摊放。待叶质回软后,开始拷扁整形;

4、拷扁:

锅温90~100℃,每锅投叶约1公斤。先在锅壁上涂油,叶子下锅后,伸直手掌带动茶坯在锅壁上下扳拷搭炒,并用手掌在锅壁上拍打茶坯,结合理顺茶条。当茶坯紧直平扁定型(似韭菜边),即可出锅。摊放后辉锅;

5、辉锅:

辉锅温度60~70℃,方法与拷扁基本相同,但动作宜轻,手掌随茶拷荡,促进表面光滑,防止断碎。当茶叶含水量减少到5%左右时,出锅冷却,装罐密封贮。

顶谷大方茶的保健功效

据说日饮五杯大方茶,可与每日所吃蔬菜营养价值相等。它对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兴奋神经、强心、和胃、收敛、利尿、解毒等都有显著作用。

如果长饮大方茶,对改善血液循环、防止人体胆固醇升高,血管硬化和心肌梗塞有显著效果。日本茶叶专家对乌龙茶、铁观音和大方茶作过比较实验,结果认为大方茶对降低游离脂肪酸和中性脂肪,优于乌龙茶和铁观音:颜色鲜绿,香气浓郁,口味醇正,回甘较好。比较适合老茶客的口味。“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尤其徽州“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自然环境独宜茶叶生长。云雾多则漫射光、紫外光丰富,有利于茶叶氨基酸、叶绿素和芳香类物质的合成,茶叶鲜醇香浓。徽州气候温和,四季有序,雨水充沛,常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80%以上。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

蒙顶甘露制作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


蒙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立足峰顶,“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话,足称名胜”,因此有“蒙山之颠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的说法。清代徐元禧有诗云:“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如此秀丽的蒙山,孕育出了这里独一无二的名茶——蒙顶甘露。蒙顶甘露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优绿茶、卷曲型绿茶的代表。

蒙顶甘露制作工艺

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

杀青

蒙顶甘露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是把经过萎凋的鲜叶放在铁锅里翻炒,温度控制在摄氏140度到160度之间。闷是提高它的温度。抖就是蒸发它的水分,和散发青草味,这杀青关键是要控制温度。抖、闷、手法的结合,这些是机器根本做不到的。

揉捻

揉捻是破坏鲜叶的叶细胞,使它的内含物掺附在茶叶的表面上,便于冲泡。揉捻的目的,是让叶片的组织细胞挤压破裂,富含营养的细胞液渗透到叶片纤维当中,使茶叶的氨基酸、茶多酚等营养物更容易溶解到水中,喝起来茶的滋味也更饱满。这个环节,即使是用机械制茶也还是要用人工揉捻。经过这样三炒三揉,茶叶从最初的扁直舒展变成紧密弯曲的螺旋形,茶叶中的水分只有百分之十二左右。蒙顶山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干燥

干燥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出锅的新茶平摊在竹制的烘笼里,用没有烟的炭火烘焙。茶叶在烘焙过程中由于湿热作用,产生着复杂的变化,甘露茶的芳香物质被散发出来。

以上就是蒙顶甘露的制作工艺了,制作好的蒙顶甘露茶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冲泡一杯,蒙顶甘露茶的鲜、醇、甘、爽很难让人拒绝。

蒙顶黄芽来的品质特征、制作工艺及冲泡方法!


白居易曾言,“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在蒙山”。蒙山,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唐朝贡茶的产地,此处的茶,因采用少有的“闷黄”工艺,而呈现“黄汤黄叶”,甜香浓郁,透着一股子仙气儿。

而说到蒙山茶,那就一定不能略过蒙顶黄芽了。那么今天就一起来好好了解一下这蒙顶黄芽吧!

1、蒙顶黄芽

蒙顶黄芽,是芽形黄茶之一,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古时为贡品供历代皇帝享用,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茶树上有10%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采摘。选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复杂工艺而制成,为黄茶之极品。

特级蒙顶黄芽茶青采用明前全芽头制作、每市斤干茶需要4万-5万个芽头。蒙顶黄芽做工精细,采用传统炒闷结合的工艺,采用嫩芽杀青,草纸包裹置灶边上保温变黄,让茶青在湿热的环境下自然发酵,然后做型,再包黄烘干,口感鲜醇甘爽。

2、生长环境

蒙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雅安又名雨城。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其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白居易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民谣又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可见蒙顶茶名之盛。

蒙顶山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阴雨天较多,年日照量仅1000小时左右,一年中雾日多达280-300天。雨多、雾多、云多,是蒙山特点。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茶园土层深厚,PH值4.5-5.6,适宜茶树生长。所以人们说,蒙山上有天幕(云雾)覆盖,下有精气(沃壤)滋养,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

3、品质特征

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花香幽长,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干茶:全芽茶,色泽嫩黄润泽,表面附有浅黄色的芽毫。干茶芽头偏短小,带鱼叶。

香气:茶汤带有煮玉米的糯甜香,及烘焙过的谷物香,香气内敛,口腔内香气饱满充盈,饮后还留有舒适的清甜花香,细腻幽长。

茶汤:入口稠厚,甜糯中还带着鲜爽感,舌底迅速回甘生津,饮后口腔有明显的清凉感,而且留香和甜润感表现突出,深至喉底。汤体稳定持久,泡至六泡茶味都没有散掉,内质丰富,耐泡度好。

叶底:芽头肥壮,色泽嫩黄,叶质柔软,带淡甜香。

4、制作工艺

蒙顶黄芽制作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杀青:鲜叶摊后,即可杀青。先闷后抖,4-5分钟后,叶色转暗、茶香显露。

初包: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将杀青叶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初包叶温保持在55℃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次,促使黄变均匀。

复炒、复包、三炒:操作基本相同,都是为了散发包裹过程中产生的水闷气,促进甜醇滋味发展,并逐步定型、降低含水量。

堆积摊放:将三炒后的茶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5-7厘米,盖上草纸保温,堆积24-36小时,即可四炒。

四炒:锅温60-70℃,以整理外形,散发水分和闷气,增进香味。起锅后如发现黄变程度不足,可继续堆积,直到色变适度,即可烘焙。

烘焙:温度保持40-50℃,慢烘细焙,以促进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摊放,包装入库。

5、冲泡方法

冲泡蒙顶黄芽用的水以清澈的山泉为佳,茶具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并用玻璃片作盖。杯子高度10-15厘米,杯口直径4-6厘米,每杯用茶量为3克,其具体的冲泡程序如下:

用开水预热茶杯,清洁茶具,并擦干杯,以避免茶芽吸水而不宜竖立。用茶匙轻轻从共罐中取出蒙顶黄芽约3克,放入茶杯待泡。用水壶将70度左右的开水,先快后慢冲入盛茶的杯子,至1/2处,使茶芽湿透。

再冲至七八分满为止。约5分钟后,去掉玻璃盖片。蒙顶黄芽冲泡后,可看见茶芽渐次直立,上下沉浮,并且在芽尖上有晶莹的气泡。刚冲泡的蒙顶黄芽是横卧水面的,加上玻璃片盖后,茶芽吸水下沉,芽尖产生气泡,犹如雀舌含珠,似春笋出土。

接着,沉入杯底的直立茶芽在气泡的浮力作用下,再次浮升,如此上下沉浮,真是妙不可言。当启开玻璃盖片时,会有一缕白雾从杯中冉冉升起,然后缓缓消失。赏茶之后,可端杯闻香,闻香之后就可以品饮了。有诗云,“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芽。”

“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有人云:好茶值得被善待,而作为十大名茶之一的蒙顶黄芽,更值得你好好一品哦!

蒙顶甘露制茶工艺


蒙顶甘露是一种名优绿茶,品质风格独特,制作工艺精良,是我国传统名茶。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下蒙顶甘露制茶工艺,以加深对蒙顶甘露茶的了解。

蒙顶甘露制茶工艺

史料最早记载是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四川总志》、《雅安府志》记有“上清峰产甘露”。明代《茶笺》在记述当时名茶工艺时有“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即相当于现代的杀青时的抖、扬作用),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铛,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铛文火炒于入焙”。

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锅温为140~160℃,投叶量0.4公斤左右,炒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匀称,茶香显露,含水量减至60%左右时出锅。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

“做形”工序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其操作法是将三揉叶投入锅中,用双手将锅中茶叶抓起,五指分开,两手心相对,将茶握住团揉4~5转,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数次,待茶叶含水量减至15~20%时,略升锅温,双手加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再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匀拼大堆后,入库收藏。蒙顶山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蒙顶甘露采制

该茶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芽外形紧凑多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蒙山茶自唐入贡久负盛名,仙茶、贡茶,古往今来均为我国名茶珍品,蒙山茶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主要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1980年还创制了名茶“蒙山春露”,1985年又恢复了传统芽黄、白兔、元枝、雨前春等产品。

蒙顶甘露茶品质特征

蒙顶甘露茶形状纤细,汤色黄碧,清澈明亮;使人齿颊留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颂蒙顶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众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宋代文人《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彦博在《谢人惠寄蒙顶茶》诗中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醒醐。”明代钱椿年《茶谱》中记述:“茶之产于天下多矣!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时涧明月……其名皆著。品地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清朝赵恒叶留有“色淡香长自仙”的佳句。从这些文辞优美的词句中,我们不难体会道历代文人对蒙顶茶的酷爱程度之深。

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二说是茶汤似甘露。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特点:紧凑多银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外形美观,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茶形状纤细,叶整芽泉,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

汤色:茶汤似甘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汤色黄中透绿,透明清亮,叶底匀整,嫩绿鲜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沏二遍时,越发鲜醇,使人齿颊留香。

以上不仅介绍了蒙顶甘露制茶工艺,同时采摘、品质特征也做了大致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蒙顶甘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蒙顶甘露营养价值高,是保健养生的茶饮,经常适量饮用是极有好处的。

蒙顶茶的产地及工艺介绍


蒙顶茶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蒙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西部,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状若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也增加了氨基酸、蛋白质、咖啡碱、茶素、维生素C的含量。

品质特点

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叶底嫩芽秀丽、匀整。

制作工序

上乘的蒙顶皇茶,每年只采摘一季,从采摘到制作成成品,要经过十三重工序。

每年清明时节,采茶姑娘或提着茶蓝,穿行于茶林之间,开始采摘新茶。采摘标准十分严格,雨、露水芽不采,病虫芽不采,芽叶长度都在1.5~2厘米之间,不够或超过长度的都不采,每个芽头必须由采茶姑娘用食指和拇指挟住从茶树上折下来,而绝不能用指甲去掐。如此采摘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每斤成品茶约有茶芽4~5.5万个叶片。

每一盒蒙顶皇茶,在采摘之后,还要经过以下这样的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头揉→炒(烘)二青→摊凉→二揉→干燥(炒或烘)→做形提毫→烘干→整理→拼配→烘焙提香→定量装箱入库。

这样精心制作的蒙山皇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黄亮,卷形茶紧、细、卷曲披毫,针形茶紧、细、圆、直、显毫,这已经不仅仅是茶叶,更称得上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了。

松萝茶的制作工艺


松萝茶的制作工艺分有,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滚湿胚、分筛摊晾、滚毛胚、分筛摊晾、足干。松萝茶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

松萝茶的工艺要求

1、摊放:条形茶摊放厚度为25cm至30cm,摊放时间6至8小时。针形茶摊放厚度为8cm至10cm,摊放时间不超过10小时。卷曲形茶摊放厚度为3cm至5cm,时间为4至6小时,期间要轻翻2至3次。当鲜叶变软,开始透发清香,含水量低于70%时,立即停止摊放。

2、杀青:条形茶杀青温度为220℃至280℃,持续5至8分钟。针形茶杀青温为180℃至200℃。卷曲形茶杀青温度为170℃至180℃。杀青适度标准为色泽变暗,青臭气挥发,清香显露,茶叶用手紧握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

3、揉捻:要求成条率达90%以上,细胞破碎率达45%至55%。

4、滚湿胚:锅温120℃至150℃,时间15至25分钟。炒至5至6成干。

5、足干:锅温100℃至70℃。干茶含水量控制在7%以内。

6、整形:温度控制在100℃左右,时间6至8分钟,茶条成形率在90%以上。

7、干燥:开始温度为80℃至90℃,后略低,时间20分钟左右,至九成干。

8、提香:温度110℃至120℃,至白毫显露,高香显露为止。

9、初烘:温度110℃至130℃,时间为5至7分钟,烘至四至五成干。

10、做形:温度80℃至90℃,时间10至15分钟。茶条成形率在90%以上。

11、炒干:温度80℃至100℃,时间10至20分钟。干茶含水量控制在7%以内。

松萝茶品质特点

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饮后令人神驰心怡,古人有“松萝香气盖龙井”之赞辞。喝过松萝茶的人都知道,初喝头几口稍有苦涩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尝,甘甜醇和,这是茶叶中罕见的橄榄风味。松萝茶区别于其它名茶的显著特点是“三重”:色重、香重、味重。“色绿、香高、味浓”是松萝茶的显著特点。

绿茶的制作工艺


绿茶制作工艺包括采青、萎凋、杀青、揉捻、干燥和精制。

绿茶的制作工艺

1、采青:采青是指采摘茶青的过程。茶青的采摘有严格的标准,芽叶的老嫩程度熟、匀整程度,以及采摘的时间等,都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萎凋:鲜叶采摘回来后,摊放在干净的器具上,厚度以7—1O厘米为宜,摊放时间6—12小时,中间适当翻叶。鲜叶摊放含水量达到68% ~70%时、叶质变软、发出清香时,即可进入杀青阶段。

3、杀青:杀青是绿茶加工中的关键工序。杀青采取高温措施,散发叶内水分,钝化酶的活性,阻制酶促反应,并使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保持茶叶色泽和风味。

4、揉捻:杀青过后,要将茶叶像揉面一样的揉捻。

揉捻主要功能是:适当破坏叶组织(揉捻叶细胞破坏率一般为45—55%,茶汁粘附于叶面,手摸有润滑粘手的感觉),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冲泡;缩小体积,为炒干成形打好基础;塑造不同的特性。

5、干燥: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然后再进行炒干。

绿茶的功效

1、绿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2、绿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3、饮用绿茶对预防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60%。

4、绿茶中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5、绿茶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6、绿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绿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E的18倍以上。

绿茶制作工艺


绿茶,属不发酵茶,它的品质特征为叶色,汤色黄绿,外形多样,滋味鲜醇爽口,香高色绿,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类。

绿茶制作工艺有四种,根据杀青方式和最终干燥方式的不同,分别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晒青绿茶。

(1)炒青绿茶

用锅炒的方式进行干燥而制成的绿茶称为炒青绿茶。又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的不同,有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和特种炒青之分。

①长炒青它的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色泽润绿,香气高鲜,汤色明绿,滋味浓爽,叶底嫩绿明亮。各种长炒青由于各地茶树所处的生态条件不一,炒制技术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除具有炒青绿茶的一般特征外,又有各自的地区品质特征。

②圆炒青它的品质要求:颗粒圆紧。圆炒青产于浙江、安徽等地。要求颗粒圆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香醇味浓,汤色明绿、明亮;叶底匀嫩、明亮。因产地不同,品质又不尽相同。

③扁炒青它的品质要求:扁平光滑。因制法不同,品质特征也有差异。

④特种炒青它是在制造过程中,虽以炒为主,但因采摘的原料细嫩,为了保持芽叶完整,最后当成品茶快干燥时,改为烘干而成。名茶有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南京雨花茶等。

(2)烘青绿茶

它是以烘焙方式进行干燥制成的绿茶。除了部分烘青名优绿茶直接供消费者品饮外,多数烘青绿茶,主要通过精制后,用来作为窨制花茶的茶坯。

①一般烘青绿茶的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紧直,色泽深绿有润。冲泡后,香气清新,滋味鲜醇,汤色清明,叶底明绿。

②精制后的烘青绿茶的品质特点:条索紧结细直,平伏匀称,色泽深绿油润。冲泡后,香气较醇,汤色、叶底显黄。精制茶经过鲜花窨制后,外形与精制茶基本相同。但其内质,特别是香气发生了较大变化,香型依鲜花品种而异,均具有明显花香,香气鲜灵,清高纯正。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另外,滋味由鲜爽变为浓厚,涩味减轻而苦味略增;干茶、茶汤、叶底都略黄。

(3)蒸青绿茶

它是用高温蒸汽杀青而制成的,这是我国古代茶叶制作的一种工艺。唐代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如日本的玉露茶、玉绿茶、等都是采用蒸汽杀青制作的。而我国自明代起,已改用锅炒杀青,很少用蒸青的。蒸汽杀青与锅炒杀青相比,蒸汽杀青制成的绿茶具有“三绿”风格: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叶底青绿。但香气较闷,涩味较重。

(4)晒青绿茶

它是鲜叶经过杀青、揉捻,以后利用日光晒干而成,主要产于:中南、西南地区,其茶树呈乔木型,茶树叶粗老,主要用于制作黑茶的原料。

蒙顶甘露有哪些工艺?工艺有哪些特点?


炒茶

史料最早记载是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四川总志》、《雅安府志》记有“上清峰产甘露”。明代《茶笺》在记述当时名茶工艺时有“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即相当于现代的杀青时的抖、扬作用),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铛,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铛文火炒于入焙”。

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锅温为140~160℃,投叶量0.4公斤左右,炒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匀称,茶香显露,含水量减至60%左右时出锅。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

“做形”工序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其操作法是将三揉叶投入锅中,用双手将锅中茶叶抓起,五指分开,两手心相对,将茶握住团揉4~5转,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数次,待茶叶含水量减至15~20%时,略升锅温,双手加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再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匀拼大堆后,入库收藏。蒙顶山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采制

该茶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芽外形紧凑多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蒙山茶自唐入贡久负盛名,仙茶、贡茶,古往今来均为我国名茶珍品,蒙山茶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主要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1980年还创制了名茶“蒙山春露”,1985年又恢复了传统芽黄、白兔、元枝、雨前春等产品。

河西园茶的制作工艺


河西园茶是通过杀青、初揉、初烘、渥坯、复揉、再干、再渥坯、三揉和全干9道工序制作而成。

河西园茶加工特点

既渥坯,又用特殊的干燥方法。鲜叶经杀青、初揉和初烘以后,在六七成干的情况下,进行渥坯工序,经过渥坯,叶色由青绿色变为黄绿色,使茶汤橙黄,滋味醇厚。在全干工序中,用少量枯枝明火再加上两三根黄藤,或三四个水湿枫球,小火慢烘。全干后的茶叶完整,提起呈串钩状,俗称“挂面茶”,很少单叶。这种茶叶,既有茶香,又有烟香外带桔香,颇具特色。

河西园茶采摘方法

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较采提高6-8倍。

平水珠茶制作工艺


平水珠茶是浙江独有的传统名茶,由日铸茶发展而来,素以形似珍珠、色泽绿润、香高味醇的特有风韵而著称于世。几百年来,外销不衰,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绿茶产品。

平水珠茶生长环境

平水茶区包括嵊县、绍兴、新昌、余姚、上虞、奉化、鄞县、东阳等市、县。整个茶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诸大名山所环抱。境内峰峦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景色秀丽,茶树生长茂盛。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如会稽的“日铸茶”、山阴的“卧龙茶”、诸暨的“石笕岭茶”、余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据说,珠茶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宋·吴处厚《青箱杂记》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日铸茶产于绍兴东南会稽山脉的日铸岭,相传古时欧冶子于此铸五剑,其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朝暮常有日,产茶奇绝,故谓之日铸茶。宋代起日铸茶就列为贡品,不少文人墨客也为此吟诗赞赏。

平水珠茶制作工艺

平水珠茶需经过初制和精制二次加工,而关键性的工艺是初制。炒制的方法十分讲究,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3个过程。而干燥工序又可分“炒二青”、“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4个工艺工程。过去手炒一锅珠茶约需10余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故有“斤茶斤汗淌脚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说法。从60年代开始,创制了珠茶炒干革命机,实行珠茶初制全程机械化,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炒茶工效,也提高了珠茶外形圆结度。

平水珠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经久耐泡。

日铸茶细采精制,明代闻龙《茶笺》中就对日铸茶的采制作过详尽的记述:茶初采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罗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扇,以去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锅,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待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锅文火炒干入焙,并揉到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现代珠茶的采制与上述的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现在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平水珠茶需经过初制和精制二次加工,而关键性的工艺是初制。炒制的方法十分讲究,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3个过程。而干燥工序又可分“炒二青”、“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4个工艺工程。过去手炒一锅珠茶约需10余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故有“斤茶斤汗淌脚跟,一季茶落瘦煞人”的说法。从60年代开始,绍兴市创制了珠茶炒干革命机,实行珠茶初制全程机械化,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炒茶工效,也提高了珠茶外形圆结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