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三洞瀑布泉水沏茶清洌甘醇、沁人肺腑的滋味,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发布时间 : 2019-12-19
绿茶的滋味 蒸青茶的沏茶法 普洱茶的滋味

绿茶的滋味。

金华三洞瀑布

金华三洞位于浙江,即双龙洞、朝真洞和冰壶洞。当人们游览参观完素有“水石奇观”之称的双龙洞后,沿着石蹬上行约200米,就能够来到冰壶洞。冰壶洞是以小洞口,大而长的洞腹,形状好像是冰壶而得名。从洞¨到洞底大概有260多个台阶,约为120米深。当人们下行到20多级台阶时,就能听到好像洪钟一样的共鸣声,这个共鸣声就是冰壶洞瀑布所发出的声音。

从洞顶右侧的石隙中喷涌而出的冰壶洞瀑布,悬空直下,高度约为20多米,宽为2米,终年都长流不止。瀑布的形状好像是千万支银箭争相下射一样,流星四迸,溅珠飞沫。因为瀑布全部为悬空状态,所以人们可以观看到瀑布的每一面。若围绕着瀑布进行探视,只见水雾迷蒙,满眼都是玉屑冰花,无论人走在哪个方位,总能感觉冰帘当户,晶莹照人。一股股凉意迎面朝人袭来,人们除了感觉到寒气侵骨之外,还别有一番如同置身于冰壶之内的感觉,拥有漫游于琼官玉阙的俊逸情趣。当瀑水跌入洞底之时,瞬息间就会四散于地下,无影无踪,可谓是神出鬼没,令人惊叹。1964年,当郭沫若对此地进行游览观赏时,曾经书写“冰壶洞”三个大字,并勒刻石碑在洞前。碑的背面还有郭沫若的一首七律,其中“银河倒泻入冰壶”、“满壁珠玑飞作雨”等句,就是对“水自飞蒙”的洞中观瀑的生动写照。在双龙和冰壶洞的瀑泉区内均设有茶室,取瀑泉清流来沏煮金华的绿茶,别有一番清洌甘醇、沁人肺腑的滋味,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cy316.com扩展阅读

三眼井用此水沏茶味道更加甘醇适口


三眼井

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其故里在湖北天门市竟陵城区,故居的庐舍已不复存在。陆羽作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六羡歌》:“不羡黄金彝,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登台。干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诗歌中的“西江水”,就是“县西门外”的河水,诗句抒发了他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在距城关古护城河的不远处,有一八角形的巨石,石上呈“品”字形排列着三个圆跟,从圆服中可见一泓清洌的泉水,其水质清凉,味道甘甜。用此水沏茶,味道更加甘醇适口,这眼井泉就是闻名四海的文学泉,别称陆子泉、品字泉、三眼井。

陆子泉是陆羽年少时汲泉品茶的地方,因陆羽曾担任太子文学徒(唐代的一种官职),所以此泉也称为文学泉。根据《天门县志》的记载,陆子泉是晋代一个叫支遁的和尚开凿的,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泉水是由大气降雨和古护城河水共同组成,经过了周围第四系地层的充分过滤而成,所以水质极佳,四季温度不变,为历代名家、茶人所推崇。文学泉的历史悠久,但在唐代后期就湮没了,直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当地百姓在掘河取水抗旱时,发现了井址与井碑,碑上还依稀可见“文学”等字迹,证实为文学泉原址。于是由天门知县马士伟集资重新修建,恢复了文学井这一历史胜迹,并在此泉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古朴雅致的陆羽亭。

1939年陆羽亭被日本人毁坏。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周总理过问此事,县政府重新修建了陆羽亭。“文革”期间陆羽亭和文学泉再次被破坏。1981年,天门县政府再次拨款重建,文学泉和陆羽亭才重现历史风貌。陆羽亭为双层木结构六角重檐攒尖顶,高7米,面积为10平方米左右。亭内立有石碑,碑上刻有“文学泉”三个大字,背面题有“品茶真迹”四字。亭后陆公祠内有“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为横式,让人想到陆羽端坐品茶的姿态,潇洒儒雅。像旁还刻有很多古今名人的诗词佳句,其中有宋代黄州太守王禹傅观泉品茶时所写的一首七绝: “甓石苔封百尺深,试茶尝昧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诗人在月色的掩映下,来到陆子泉边,看到井壁的绿苔,心驰神往,对茶圣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明月倒映在涓涓泉水之中,品茶真迹犹在,留下了先生的一片丹心。

广元含羞泉水煮茶鲜醇清香的茶水让人颇有回味


广元含羞泉

神州大地遍地有许多的清泉,大部分的清泉以水量大、水质佳而闻名天下,也有一些泉因为非常奇异的出露方式而引人赞叹不已,如含羞泉。含羞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泉水,它位于四川省广元县的陈家乡山谷之中,属于龙门山的东北段,人们称之为怪泉,也有人称其为缩水洞。

含羞泉的出露处,可谓是草蔓丛生和土石混杂。泉水从一个石灰岩裂隙U中流淌出来,流量大概是每昼夜流1000吨左右。它仿佛像一棵含羞草,每当遇到一点震动就会悄然停止流动。如果有人朝泉池中掷下一块石头,泉水洞中顿时就会发出咯咯的声响,随之流泉便不再流淌。但只要静静地待上一刻钟,泉水又会重新流出,而且流量能够由小变大,再次遇到震动声响时,泉又会止流断水。如此往复循环之后,在泉池旁边就会堆满了人们所掷砸的石块,这就让当地农民不得不定期前去清理石块。

关于含羞泉,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广元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当时赤日炎炎,河泉枯干,人和动物都没有水喝。薄山掌粱上住着泉姑一家,泉姑的父亲在找水的过程中已经活活地渴死,母亲也因为无水可饮变得奄奄一息。年方十二三岁的泉姑为了救母亲,就顶着烈日四处寻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她奔波了一整天之后,终于找到一处石洞的石头正在滴水,于是她一滴滴地接下半碗水来。当泉姑捧着这半碗水匆忙地赶回家中时,不幸却遇见凶残的头人。头人将泉水抢去,还判泉姑有“有水不献”之罪,于是剥光她的衣服,打算将其弃山喂狼。泉姑一心想着生命垂危的母亲,哭着就跳进深不可测的落水洞里。母亲见泉姑未归,就让乡亲们帮忙寻找。这时寻找泉姑的乡亲们,顺着隐约的哭声找到一处小石洞的旁边,惊喜地发现竟然有清泉涌流出来,于是就痛快地饮用泉水。那心狠的头人一听泉姑还活着,就尾随而至,往水井中投块石头,想置泉姑于死地。非常奇怪的是,当头人来到水井边时,既听不见哭声,流泉也不流了,就连泉口的那少量的水都缩了回去。头人见状,竟然被吓死在泉旁。泉姑看见仇人已死,自然泄恨,但是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又不禁放声地痛哭起来,不料当哭声一起,清澈的泉水竟然又开始哗哗流淌。乡亲们非常惊喜,就靠着这股清泉而度过了灾年。物以稀为贵,含羞泉是天下稀有之泉,泉水的水质也属上乘,当地人用泉水来煮茶进行饮用,鲜醇清香的茶水让人颇有回味。

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之一)


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类型号的形成尊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根据对活动目的、特点及思想的分析,唐代类型,可分为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三种。

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流派的形成。以目前了解的关于“”一词的最早记载,见于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烹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如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脑。此物清高世莫如,世人饮酒多自欺。悉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诗人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激情满怀,文思似泉涌井喷,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生动地抒发了饮茶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三饮”便得道了,而这个道是世人极难得到的。连“采菊山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以田园生活隐居,寄情于田园山水的超脱行为都甚为可笑,茶的三饮便得道,为何陶潜不知呢?谁人与我知音?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的。  从上述内容理解,古代修行类,是通过饮茶得道,而这个道可能是陶潜隐居修行之类的最终目的;或如僧侣苦心修行,破除红尘烦恼、参禅修行的道;或如赵州和尚偈语“吃茶去!”的道等。 另外一种“得道”的解释应该是得道成仙,据《抱朴子》载:“上士得道,成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可见“”一词产生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有不解之缘。由此看来,该类型是以饮茶、品茗作为人的一种感悟方法,是从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灵的多层次感受,有一个从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沏茶、奉茶、品茶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累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如观赏茶器、茶叶及沏茶的过程,观茶色、嗅闻茶香,品味茶汤,品茗感受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和谐过程,使人返璞归真。饮一碗茶汤,到达涤去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的境界。第二碗饮罢,清醒神思,仿佛忽然降下了清神静思的飞雨。至此,量变已累积至临界状态。不喝第三碗茶,仍不能到达的境界,饮罢三碗便得。由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到达道的境界。由凡人的境界上升到达仙人般的境界。同理,没有前而量积,是难以达到境界的。  最相近的例子,就是卢仝的茶诗:“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介绍了饮茶得道的环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茶浮光凝碗面。”描写了茶汤的品质特征:一碗仅是解渴,“喉吻润”,满足了生理需求;饮二碗茶后“破孤闷”,把愤世嫉俗、深感压抑烦闷的心情消解了,上升到了心理感受;“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表达了作者甘于清贫,追求知识与精神财富的志向,志绝尘境;“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既有生理感受的汗水轻发,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水轻发,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而尽皆散发,层层递进,使心灵轻盈;“五碗肌骨轻”,肉身凡胎的肌肉与骨骼也由于饮茶而净化,变得轻松、轻灵,已到量变累积至临界状态,为精神升华打好了基础;“六碗通仙灵”,人的肉体与心灵通过饮茶得到彻底净化,乘着清风达到仙人合一的灵境,到达了的境界。  修行类的代表性人物是皎然、卢仝、赵州和尚等。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超越人生,栖身物外,达到羽化成仙或到达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众多史料记载中均体现了这一关系。如卢仝饮六碗后,到达“通仙灵”的境界,“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腑习习轻风生,蓬菜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如壶居士的《食忌》曰:“苦荼(在此读:茶cha)久食羽”;陶弘景在《杂录》中曰:“苦荼,轻身换骨”;《宋录》中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以及四川蒙山甘露祖师吴理真在上清峰植茶七株,后人有“仙茶七株,不生不灭,服之四两,即成地仙”之说。宋代范仲淹曰:“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靠风飞。”明代罗廪在《茶解》中曰:“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焉好不能得其当。”明代朱权的《茶谱》有“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  饮蒙山吴理真七株仙茶四两,即成地仙。卢仝的“六碗通仙灵”,皎然的“三饮”便得道、赵州各尚赐僧徒三次“吃茶去!”。虽然数量不等,算法不一,有如碗有大小,茶种类有异等,但揭示的修行类思想相同,即把饮茶活动作为修行悟道的一条捷径,借助于饮茶活动得到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达到仙人般精神境界。(待续)

黄芽茶的泡法,这样泡滋味甘醇、口感诱人!


黄芽茶是中国特产的精品茶,它是黄茶的一种,这种茶叶外表颜色多为黄绿色,而且茶芽细嫩显毫明显,茶香清新淡雅,茶汤更是滋味甘醇、口感诱人。但想要泡出色香味俱全的黄芽茶汤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掌握它的正确冲泡方法,而且要准备合适的茶具与水。

黄芽茶的泡法

1、器具的选择

最好选用透明的玻璃杯,这样我们可以通过透明的玻璃观看茶叶在沸水中慢慢舒展身姿的美景。同时,玻璃杯可以稳固茶叶的味道,不会让茶香流失。当然,陶瓷器具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样就不能像玻璃杯那样欣赏茶叶曼妙的舞姿了。

2、水质的选择

泡茶一定要用好水,纯净无杂质的水会让泡出来的茶更加香醇,而水质不好,则泡不出好的茶来。一般而言,泉水是首选,其次是溪水和雪水。不过,现在社会污染严重,泉水的话,最好取高山无污染的泉水,其余的溪水和雪水大多是有污染的。

3、泡茶

将选好的水放到水壶当中,用急火煮开。待水开之后,稍微凉却下,再将开水倒入到杯中,投入适量茶叶。记住茶叶和水最好保持1:50的比例,这样冲出来的茶,不会太浓,也不会绝对淡而无味。同时,还要注意投水的方法,最好采用回旋注水式。

黄芽茶的功效

1、提高消化功能

黄芽茶的加工工艺比较独特,它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沤茶这一步,使得制成以后的黄芽茶含有大量的消化酶,人们冲泡饮用黄芽茶后能把这些消化酶吸收和利用,它能提高肠胃消化功能也能加快身体内脂肪与蛋白质的分解,能让人体尽快把这些营养吸收和利用。

2、减肥瘦身

黄芽茶中含有的活性酶,进入人体后还能穿透人体内的脂肪细胞,并能加快人体脂肪分解和代谢,能防止脂肪在人体内淤积停留。黄芽茶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能提高肠胃功能,缩短人体排便时间,能阻止垃圾和毒素在人体肠道的堆积,人们经常冲泡饮用黄芽茶能减肥瘦身也能预防肥胖。

3、防病抗病

黄芽茶还能增强人体的抗炎和抗病毒能力,并能让人体吸收丰富茶多酚和可溶糖以及多种维生素,它能阻止病毒和细菌在人体内滋生繁殖并能加快人体内毒素代谢,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经常喝黄芽茶能提高身体素质也能预防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黄芽茶的泡法和功效的介绍了,希望你能正确泡茶,喝健康好茶!

品茶品尝茶汤滋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品茶

作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茶主要包括审茶名、欣赏干茶和冲泡后的茶汤的茶形、茶色,闻干茶和茶汤的香气和品尝茶汤滋味四方面内容。

茶叶的名称是茶文化中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部分,茶叶名称的由来有的是出自产地、有的源于传说,很值得细细品味,包括茶的产地,传说故事、诗词等名茶文化的内容,都作为审茶名的过程中所要涉及的内容,因而有句俗话日:“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干茶的欣赏,主要是指选茶后泡茶前对茶叶的欣赏。干茶的欣赏包括对茶的外形、色泽、香气等品质特征的鉴赏。冲泡后的茶汤欣赏,应该先嗅茶香。如果是无盖茶杯,则可以直接闻茶汤上升的水汽中夹杂的缕缕香气。如果是盖杯或盖碗,则可取盖闻香。嗅香气主要有温嗅和冷嗅两种方法。其中,温嗅只要用于感受香气的高低、类型以及茶汤的清浊:而冷嗅则主要是观察茶香的持久程度。不同的茶品,茶汤的色泽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茶,由于茶的品质不同,茶汤颜色也是有所区别的,因而要注意区别对待。品茶的最后一步才是品尝茶汤滋味,品茶时以小口喝茶为宜,这样有助于体会到茶汤的原本滋味。

其实,品茶的过程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体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品茶品尝的不光是茶的滋味,而且在充分了解茶的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品茶者自身的修养境界,并且可以增进茶友之间的感情。

永泰洗钵泉 清洌沁人,是罕见的烹茶良水


永泰洗钵泉

“风吹飞瀑全城缕,洞倚悬岩半结庐”。这是明代闻人宰相叶向高赞叹方广岩的诗句。一块巨石在叠嶂的层峦和蔽天的林荫之中拔地而起,冲向青天,这块大石在空中劈天盖地地舒展开来,遮住了近looo多平方米的面积。这块巨石就是著名的方广岩,人们将它形象地比喻为广寒仙官,所以方广岩景区有“闽山福地”的美誉。洗钵泉就坐落于方广岩景区之内,位于福建永泰县葛岭山麓。

从福州市乘车行40公里,沿着大漳溪行走,一路之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倒映在碧波之中的奇峰怪石。抵达方广岩山口时,就会看到路的两旁有无数的松树和篁竹夹道,使得山峦更加的青翠。在这清幽的苍翠风景之中,还会看到洁白如练的泉流。坐在岩石之上,倾听着泉水的叮咚之声,这样的情趣是何等的惬意。漫步走过开凿而成的石路,在跋涉过险径,闯过“天关”,最后到达天泉阁,完全置身于泉的王国时,此时的心情就像一泓清泉淌过心灵。水帘泉,有着无比磅礴的气势;清音洞,淙淙的涧水交汇成自然的音乐。在跨过一座石桥之后,声名卓著的洗钵泉就映入了眼帘。

洗钵泉就是水帘交织、清泉汇聚的所在,泉水从数十米高的悬岩上飞流而下,仿佛悬岩之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珠帘”,水珠迎风飘洒,异彩纷呈;飞溅飘洒的泉水如片片飞舞的雪花,如烟似雾。泉水喷洒的声音因风速的大小而不同,当风速小时,会发出环佩之音;当风速大时,则呈怒涛之声;当没有风时,就只有潺潺的溪流之声,宛如琴韵,这就是洗钵泉的奇观。在距离地面1000余米的山岩上,有飞阁屹立其上,飞阁的槽牙仿佛凌空而生,给人以既空灵又壮观的感觉。洗钵泉的水质非常优良,清洌沁人,是罕见的烹茶良水。倘若在此一边喝着用洗钵泉泉水烹煮的香茗,一边纵目远眺,就会油然升起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从茶叶看福建人的偷渡精神


泉州港的开辟,让福建人较早置身于世界之中,并最先领略到了茶、瓷、丝对于世界的意义。时至今日,福建人依旧固执地认为,只有三者结合,才能传达出一种中国式的声音。这点,从观察福建人开的茶店就可以知道,丝绸是茶的柔软外衣,茶被包裹、缠绕,之后安详而华贵地躺在精致的茶盒中,等茶被取出来品饮时候,便与甜美的瓷器发生了关系。

柔然、坚硬、可饮制造出一个梦境,只要人置身于茶馆,便可触及华夏三大物质文明带来的高级精神享受,加上泡法极为讲究的福建功夫茶,品茶人每一步都被推往茶神的境界。这种随处可见的日常品饮场景,被福建人带到任何一个有烟火之地,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还是在西南边陲之地,你都可以领略到福建人那种热情到令人生怯的精神。我多次听闻到这样的描述,“福建人可热情了,劳烦了人家半天,不好意思不买点茶。”

英语世界里茶的叫法来源自福建方言,这令福建茶人感到自豪,但却不能成为福建人承担中国茶命运的主要理由。

事实上,我们得知,福建在中国的饮茶史要晚于许多地区,茶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从云南扩散到福建一带,晚唐以及宋代对建安茶以及建安窑的推崇,让福建茶长活在茶话语体系中,福建人喜欢斗茶、喜欢研制茶的不同品质。到了1950年代,中国茶叶专家陈椽(福建惠安人)根据制作工艺,把中国茶分为六类时候,福建茶占据青茶、白茶、红茶、绿茶四席,这依旧是当下福建茶人傲点之一,并为福建成为中国第一产茶大省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个重要理由是,明代之后,福建茶人取代长期倒卖中国茶的契丹人,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从Kitan(契丹)到Boheatea(武夷茶),从chai(陆路传播对茶的传播)到tea(海路对茶的称呼)的转变,意味着在中国西北势力的衰落,北方丝绸不再是华夏贸易的主要通道,航海业导致海上瓷器兴起,茶马古道的纵横贯穿,让一切有迹可寻。

今天喜马拉雅山下印度的大吉岭茶园,就是“植物猎人”一次又一次大掠夺的结果。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计划在其殖民地建立茶园,但没有成功。公司遂派茶叶盗贼罗伯特·福琼到中国非法采集茶种、茶苗,偷偷学习种茶方法,并寻找茶工。

罗伯特·福琼在1839至1860年间曾四次来华,1851年2月他通过海运,运走来自宁波、舟山、武夷山的23892株茶树小苗,1.7万粒茶树发芽种子,同时带走8名中国福建制茶专家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印度及斯里兰卡的茶叶生产兴旺发达。

此后,印度的茶叶开始取代中国的茶叶登上贸易舞台。从稍后的情况大致可以推测出,当时被挖走的福建茶工是精于红茶的高手。

18世纪,迷恋上茶的英国人还不知道,红茶和绿茶居然长在同一棵树上。所以,当茶叶盗贼罗伯特·福琼宣称红茶与绿茶不过是不同工艺产物时,在大英帝国掀起争论可想而知。在中国的传统里,茶神秘莫测的身世一直隐藏在皇家深宫大院与名山大川之中,被当作罕见的礼品往来于皇亲国戚、机要大臣以及外国使节之间。那些年的文人、工匠、官吏一度被告知,要守护茶制作的秘密——皇家企图用秘而不宣的方式来维护茶的身份与尊严。

把一切归罪在那八人身上,会是冒险的尝试。

在一个绿茶为母体的国度,任何一种尝试,都会被视为冒犯传统。红茶的起源被追溯到福建崇安的一些制茶小作坊里,满足一些民间茶爱好者换嘴瘾的需求。事实上,其他茶类亦如此,黄茶的制造者被许次纾在《茶疏》里贬得一探糊涂,他斩钉截铁地说,这帮庸才做废了的绿茶,是下等人的食物,算不上饮品。嘉靖年间的御史陈讲疏说,四川、湖南的黑茶,只是销边地区换马的物资,算不上什么好茶,最多也是中二品而已。现代白茶还是从绿茶的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发展演变而来,所以受到的批评最少。

基于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福建人的那种天下观,至少是类似“中国吉普赛人”这样的动荡感,得益于他们这种“偷渡”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茶界有着更直接的体现。

如上所说,中国的传统,是绿茶传统,如狮峰龙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蒙顶甘露、泉岗辉白、君山银针,但是一份命名为十大名茶的名单中,赫然挤进了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我花了很大力气考证所谓十大名茶的出处,最后颓然放手,那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命名,没有任何官方说法,更多是民间口碑。但在“十个卖茶人,八个出福建”的茶界,你要相信多数人的原则。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这份名单再次被修订,在安溪铁观音领衔居首之下,武夷岩茶自然在列,福建人再次把自己着力打造的福鼎白茶送进十大名单;同时,上海也宣布,2009年上海人茶叶消费中,铁观音取代龙井占据第一。在一份中国名茶的榜单上,福建拥有28个名茶同样雄踞冠军,其后的安徽不过11个。

福建茶人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外,对内亦如此。功夫茶(工夫茶)最初的指称,被确定在最好的岩上武夷茶小种,在清代嘉庆年间,安溪茶都被视为下者,转眼就时过境迁。功夫茶,不仅喝茶要下功夫,制茶要下功夫,卖茶,更要下功夫。(撰文:周重林)

丽江黑龙潭泉水沏茶泡来的汤色显得黄亮香浓味醇


丽江黑龙潭

云南大理之北约200公里处是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在城区北侧的象鼻山麓处有一个奇秀的景区,即黑龙潭。黑龙潭的泉水如喷珠泻玉,潭水好像是明镜一样光可鉴人。在清乾隆二年(737年),纳西族人民就在此处建立了玉泉龙王庙,乾隆题额为“玉泉龙神”,所以有玉泉的雅称,又有玉水龙潭、珍珠泉、象山灵泉等其他的名字。象鼻山附近源源涌出的黑龙潭泉水,有数十股流泉,有的泉水从山谷石罅闽喷涌而出,有的泉水从潭底呈现出珍珠串而冒出,汩汩流淌的泉水汇聚成巨潭。泉水的涌水量每昼夜可达到20万吨左右,位居西南地区涌泉之首。

黑龙潭旁的风景非常优美,山坡和山脚处有几座漂亮的建筑,与潭泉相得益彰。建于明代的解脱林牌楼,金碧辉煌。造型别致的五凤楼,飞檐多角。黑龙潭泉湖经过多次拓展之后,如今已经成为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得月楼屹立在黑龙潭泉中心,一座五孔石拱桥将得月楼与潭岸相连。游客可在茶室中赏景品茗,沏茶所用之水就是潭泉水,茶多是沱茶,泡来的汤色显得黄亮,香浓味醇。手持一杯香茗,边品边赏,真有“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感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