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泉有“吴中第一水”之称“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

发布时间 : 2019-12-19
花茶第一泡 花茶第一品 一盏红茶诗句

花茶第一泡。

白云泉

有“吴中第一水”之称的白云泉,又名钵盂泉,位于苏州西郊的天平山上。天平山的特点是群峰峻峭,怪石林立。《吴郡图经续记》中说它:“魏然特出,群峰拱揖”。因其山势高峻,高耸入云,所以又称白云山。天平山的上山之路分为三段,因此有三白二云的说法。穿过御碎亭周围的枫树林之后,再登上数十级山径,就到达了下白云,这也是白云泉的所在之处。石壁上的“白云泉”三字是白居易的手书,泉旁有云泉精舍。白居易对此泉曾咏诗称赞:“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从攀附着各种藤蔓的峭壁细缝之中潺潺流出,涌入池内,经年不息。泉水晶莹透彻,味道醇厚甘甜。泉前现建有敞轩一座,可供人饮茶和赏景。轩前古树参天,浓荫蓊郁,东边是宋代名人范仲淹父亲、祖父和曾祖的墓园。在宋代至清代的几百年间,范仲淹的后代在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墓园,墓园四周林木茂盛,繁花似锦,不愧是一个山明水秀,亭台楼阁俱全的好地方。“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在白云泉畔一边品茗,一边极目远眺,心中油然想起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能引发出不少遐思,令人胸襟开阔。

小编推荐

三千微尘里 吃茶一水间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三千微尘里 吃茶一水间》内容,感谢阅读!

未必有好茶、未必有好水、未必有好器,只要有好境,还有我们这些爱茶惜茶的人,就是一种幸福。无论是在真山真水的天然茶室里、还是在深秋寒夜的火炉边,抑或哐嘡作响的火车上,只要是你的心在,就是个品茶的盛宴。

喝茶境界

最坏的饮茶是车水马龙、众声喧哗、道人短长;

其次是九嘴十舌、喋喋不休、废话连篇;

末好的是五言八句、高谈阔论、言不及义;

较好的是两语三言、大音稀声、茶逢知己;

最好的是两人相对、不置一词、心有灵犀。

最佳境界是遁入清寂,坐在自己影子的边缘,一小杯在手,独自品茗,有一口或者无一口,想什么或者不想什么,等待着或者不等待着,悠然自得,渐渐就超越了时空。

或香茗一盅,单邀庄子;或清茶两盏,请来东坡,清论高谈。茶至三泡,已是三人对坐,劳冰心传译,和泰戈尔聊一聊《吉檀迦利》和《园丁集》。

倏忽四更,谈兴犹浓,若枕边尚有一本《苦茶随笔》未曾掩卷,则周作人就是谈笑风声的密友。这时才算接近了“致情达和”的境界,才算是初初领略了茶中雅趣,也便有了八分茶意了。

再点一支香,茶禅一味,清一清尘污俗垢的心,暂去尘世之念,暂了虚妄之心,暂生出尘之想,进入神思所能触摸的最阳刚与最阴柔的空间。而手中的那杯茶早已饮尽,空杯在握,还能感觉到茶在杯中的热度,丝丝缕缕渗入心底。

三千微尘里吃茶一水间

茶香、檀香、心香糅成一片,而人已浮在香气之上,这时候超越了”雅趣“的境界已是醉茶了。觉得世上万物无不可以饮:山可以饮、风可以饮、夜色可以饮、心情可以饮,万物是茶叶、感觉是水、境界是茶香。

本文《三千微尘里 吃茶一水间》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泡茶名泉太原晋祠三泉难老泉被誉为晋阳第一泉


太原晋祠三泉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悬瓮山麓,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泉水包括难老、善利、鱼沼这三泓清泉。在晋祠园林信步之时,随处可见殿下的泉水,路边清澈的溪水,细细潺潺的石涧,让数百间古建筑犹如建在碧波之上。

传说,晋祠泉水是由水母柳氏留于世间的泉水。柳氏嫁到古塘村(晋祠所在地的古地名)之后,经常遭到婆母的虐待。当地非常缺水,婆母就命令她每日从远处挑水到家。而且到家后,婆母只留前桶水,而将后桶水泼掉。一日,柳氏路遇一位老翁,这位老翁向柳氏讨水给白马饮用,尽管柳氏已经很疲惫,但还是慷慨允诺。谁知道,这位老翁只要前桶的水。柳氏虽然有难言之苦,但仍然将水送给老翁,白马一口气将水饮个精光。柳氏助人为乐的行为让老翁非常感动,于是就把手中的马鞭子赠给了柳氏,并告诉她,这是二龙吐水鞭,只要把鞭子插进水瓮,需要的时候一提鞭子,水就会填满水瓮,但切不可在用水时抽出鞭子。柳氏一试,果然水随鞭升。三天过去了,婆母见媳妇一次也来去挑水,但瓮里的水却是满满的。婆母仔细一看,发现瓮中有一条马鞭子,于是就抓鞭在手,要打儿媳妇。谁知鞭子刚被抽出瓮外,清水就立刻顺着瓮口涌泻而出。顿时水波滔滔,大水冲走了恶婆婆,但这也危及到全村人的生命财产。柳氏见此情景,毅然用坐垫盖住瓮口,自己坐在上面压住流水。大水被压住了,只有少量的清水从垫下溢流出来,村庄变得安全,但柳氏自此却再也没有从瓮上站起来,这就是关于晋祠泉水的传说。古代的人们为Ir祀奉晋源水神,就在难老泉的西侧修建了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在水母楼的下面,就供奉着一尊镏金的水母神像,以来纪念柳氏。

晋水河的源泉就是难老泉、善利泉和鱼沼泉这晋祠三泉。难老泉被誉为晋阳第一泉,是取自《诗经》中的文句“永锡难老”而命名,它和晋祠内的侍女像、周柏并称为晋祠三绝。难老泉的出露在晋祠内圣母殿石侧,泉水涌出后,经过汇水池的十孔涵洞而流泄在外,又分为南北两渠向东流人汾河,并在晋祠内多处地点汇积为潭。晋祠主殿前的大池,就是难老泉所汇而成,池的西侧有一石雕龙首,清泉根据此处泻入池中。难老泉口的上面,有一座八角攒尖顶的泉亭,它与北侧的善利泉相对称。这个亭子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有明末傅山所书“难老”二字的立匾。善利泉,在难老泉的左侧,泉流萦回,素有“小江南”之美誉,为晋祠风景平添几分秀雅。鱼沼泉的特色是在沼上架有一桥,名叫飞梁,该桥特殊的形制让它在我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宜昌陆游泉有“神水”之称 此泉水烹煮香茗,醇香适口


宜昌陆游泉

陆游泉与湖北宜昌市相距约IO公里,出露在西陵峡西陵山腰,可沿着石阶到达。泉水自岩壁的隙缝中流出,汇入一方形的泉坑中,此泉坑长、宽约1 5米,深约I米。泉水明亮如镜,清澈见底;此泉夏季不桔竭,冬季不结冰;味道甘甜,清凉无比,有“神水”之称。用此泉水烹煮香茗,醇香适口。

陆游泉与泉边三游洞、泉前方的下牢溪合称为“宜昌三胜”。据史料记载,三游洞因庸元和十三年(818年)冬,诗人白居易、元稹和文学家白行简三人同游而得名。到宋代,著名的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于嘉祐元年(1056年)冬游览该洞,被称为“后三游”。三游洞依山傍水,秀美壮观。洞室十分开阔,足有30余米之深,高达6米有余。洞中岩石跌宕起伏,奇丽多姿。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爱国诗人陆游在入川途中曾游览三游洞,并取洞旁的泉水烹茶,进行品评。品完之后赋诗一首,刻于峭壁之上。诗日:“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洞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诗中不仅对泉四周岩影、峰峦、香草的秀丽风光表示了赞叹,而且指出了此泉的特色,即状如“牛乳”,还描绘r泉涌的叮咚之声。还特别指出他所带的名扬天下的浙江绍兴日铸茶如果不是遇到此泉,是不会品尝的。这泓泉水自从受到了陆游的赞赏,就从此成为四方闻名的名泉,此泉因此被人们命名为陆游泉。陆游泉是大气降水从灰岩孔隙及断层裂隙中渗透进来,经过了过滤之后的地下水。这地下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陡峭的岩壁底石隙缝中以珠状涌出,然后汇入崖边的方形潭池中。陆游泉从被发现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及诗人元稹等三人首次游览“三游洞”时,就意外地发现了此泉。白居易在《三游洞序》中记道:“……次见泉,如泻、如洒。其怪者如悬练,如不绝线。且水石相搏,嶙嶙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迄戌,爱不能去”。陆游泉经过近年的修葺,泉口已经重新用条石镶砌,并加建了雕花石栏杆和一座半壁亭。亭子的一半傍山临溪而建,另一半嵌入山岩之中,如同“天坠地出”,具有巧夺天工之妙。亭为青石结构,模仿宋代的风格,飞檐翘角,顶脊两端有甍石装饰,亭柱上刻着陆游“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的诗句,显得古朴雅致。

镇江中泠泉“扬子江心第一泉 闲品《茶经》拜羽仙”


镇江中泠泉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品尝了用镇江中泠泉泉水煎泡的茶后,写下这样的诗篇: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中泠泉又名中零泉、中濡水,是扬子江南零水。泉名的意思为大江中心处的一股清泠之泉。古书记载,长江在江苏丹徒县金山一带分为三泠,即南泠、北泠和中拎,其中以中泠泉眼涌水最多,于是以中泠泉作为统称。中泠泉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以西0 5公里左右的石弹山下。此地在唐代时处于长江旋涡之中。宋代陆游游金山时留有诗句:“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苏东坡也认为“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渡”,可见汹涌的水势使汲取中泠水非常困难。清代的张潮将其与一张姓道士深入江心汲取中泠水而品的经历写成《中泠泉记》,其描述是这样的:“中泠,伯刍所谓第一泉也。昔人游金山,汲中泠,胸腋皆有仙气,其知味者乎!”“次日,觅小舟破浪登山……穿茶肆中,数折,得见世所谓中泠者,瓦亭覆井,石龙蟠井栏,鳞甲飞动。寺僧争汲井水入肆……细啜之,味与江水无异,予心窃疑之”。汲取泉水的方法是这样的:“用铜瓶长绠人石窟中,寻若干尺,始得真泉。若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泠正味”。所用汲水的工具更是奇妙:“越数日,舟自澄江还。同舟憨道人者,有物藏破衲中,琅琅有声,索视之,则水葫芦也,朱中黄外,径五寸许,高不盈尺”。用此泉水烹茶的味道是这样的:“但觉清香一片从齿颊间沁人心胃,二三盏后,则薰风满面腋,顿觉尘襟涤尽。……味兹泉,则人皆有仙气”。

中泠泉在陆羽品评排列的泉水榜中,位列第七。而在随后的刘伯刍所排列的七等宜茶之水中,中泠泉被认为是天下第一泉。中泠泉从原本的江心泉变为后来的陆地泉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民间传说。很久之前,大江中居有一条长有三只眼睛的蛟龙,名叫三眼蛟。它与白蛇娘子一同修炼,并成为道友。三跟蛟在帮助白娘子水漫金山时被法海镇压在袈裟所变的围墙中,因悲愤交加,将三只跟变为了三跟泉,而中间的眼睛最大,就成为了涌水最多的中泠泉。因此,人们便将此处泉水称作中泠泉。中泠泉也便从江心泉变成陆地泉了。

中泠泉水由江心转移到陆地的真正原因是泥沙的淤积使金山与南岸的陆地已经连成一片。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从池底涌起,终年不竭。中泠泉水醇厚甘洌,特别适合煎茶,用中泠泉煮茶,清澈片香,饮之其味难忘。中泠康水内聚力与表面张力均大,满杯的泉水,其水面可高出杯口一二毫米而不外溢。

三眼蛟化泉

有一天,三眼蛟见到江水乍现一支金钗,接着又出现一面绣着水波纹的令旗,这是仙人要求它推波助澜的信号。于是它立即呼唤虾兵蟹将涨水。待水涨高后,三眼蛟看见白蛇娘子和小青蛇正在与金山寺里的法海和尚恶斗。经打探后得知白娘子是在救许仙。白娘子与法海之间的恩怨是源于一颗吕洞宾掉落的仙丸,这颗仙丸恰好落人白娘子的口中,法海看到后要求白娘子吐出,但吃进去的东西无法吐出。法海因此怨恨上了白娘子。三眼蛟获知真情后,决定帮助白娘子救出许仙。它把大水涨到快要淹到金山寺的大门的时候,法海用他的袈裟化为一堵环寺的围堤,将大水拦在堤外。当水涨一尺时,围堤也跟着长高一尺,大水始终无法超过围堤。三眼蛟在打算撤退时被法海用锡杖钩进了围堤,白娘子也被收人了金钵之中,镇压在杭州雷峰塔下。被俘的三眼蛟悲愤至极,三只眼睛变为了三眼泉水,因中服最大,泪水最多,喷出的泉水也最大。

杭州龙井泉“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


杭州龙井泉

明代诗人屠隆写过一首《龙井茶》来赞美龙井茶和龙井水:“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一杯入口宿醒解,耳畔飒飒来松风”。龙井,原名龙泓泉,又名龙湫,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在龙泓涧上游的风篁岭上,而龙泓涧位于杭州西湖西南的南高峰与天马山之间。龙井泉池用经过精工雕刻的云状石栏围绕,泉池后壁是古朴叠石,泉水就是从叠石下石隙中涓涓涌出,在龙井泉池汇集后,经过泉池下方通道流人低处的两个相连接的长方形水池之中,然后流人了玉泓池,最后跌宕而下,所以龙井泉被人描绘为“十里泉声咽断崖”。根据明代田汝成所撰的《西湖游览志》记载,龙井泉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 238-251年)被发现。西晋炼丹师葛洪曾在此炼丹。明代,曾有人在井口发现一片刻有东吴赤乌年间向“水府龙神”祈雨的祷文的投书简。可见龙井泉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闻名于世了。据民间传说,龙井泉与江海相通,其中居有一龙,所以称之为龙井。苏东坡也作诗对此进行了咏叹:“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蚊龙潭”。北宋词人秦观的《龙井记》更是将这一传说写得生动无比:“惟此地蟠幽而居阳,内无靡丽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道者,则其为神物之托也,亦奚疑哉!”

龙井泉是一种石灰岩区的岩溶泉。龙井四周均为石灰岩层,且都是由西向东南方向倾斜,而龙井正好位于倾斜的东北端,这就形成了地下水顺着岩层面顺流而下的有利条件。此外,龙井泉的附近还有一条断层破裂带,这也为龙井泉源源不断的地下水补给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地质条件上,龙井处于有利于汇合地表水的地方,再加上良好的地表环境,使地表水没有渗透到地下岩溶裂隙之中,而是流向了龙井,这也是龙井终年不涸的原因之一。

龙井泉还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当人们用棍子将龙井泉水搅动起来之后,水面上就会产生一条水纹,这条水纹如游丝般由外向内蠕动,并由大变小,最后逐渐消失。人们将这条水纹称为分水线,当地人还称之为龙须。这种分水线在下雨时更加明显。分水线其实是一种水流体动力现象。因龙井泉出口在水平面以下,当水从下出口流出时,出口附近水流因流速加快使压力变小,水被搅动后加快了水流的速度,所以会出现分水线。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龙井泉池的底部和边缘岩石上,常出现一些由豆状小颗粒所叠成的不规则的小堆。这是因为在岩溶泉中含有碳酸钙和其他杂质,在它们掺合在一起沉淀的过程中,因受到泉水流动的冲击而不断的转动,这种周而复始地转动使这些沉淀物形成了豆状的小颗粒。

间歇泉泉水清澈纯净饮茶喝水好泉被称为“天下第一间歇泉”


间歇泉

间歇泉是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自然现象,极富吸引力。中国有多处的间歇泉,堪称为宝贵的奇泉。在湘西大庸县茅岗区温塘乡虾溪村的小溪边,就有一处间歇泉,该泉的水面面积约为l2平方米,每隔20分钟就会喷水一次。当该泉喷水时就会发出咕咕的声响,接着就有气泡骤然而起,两股水就会翻腾着从石缝中突喷而出。不一会儿,泉池中的水就能够骤涨至l米左右,并且向外面的小溪流溢。当该泉水突喷约3分钟时,泉喷的高潮就停止了,水柱就渐小渐低,再过大约5分钟之后,该泉的喷涌就处于“歇息”的状态。间歇泉的四周有耸立的山峰,深谷幽壑,是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

在湖南新宁县万峰乡境内有一处喊泉,也是一种间歇泉,只要人们对着洞口齐声呼喊:“来水哟!”不一会儿,就会有泉水从小洞口中一滴滴地流出来,而且越流越大,越流越急,直到发出哗哗的泉水声响。再过一小会儿,泉水就会逐渐减小,直到不再流出泉水。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钟多镇龙池村有一处喊水泉。平时的泉池比较干涸,每当人们对着泉眼大喊,或者用石头敲打几下泉眼口的边缘,就会有清澈纯净的泉水流出,来满足人们饮茶喝水的需求。位于安徽寿县的喊水泉,每当游人来到泉边的时候,只要面对泉眼进行喊叫,清泉就会随之流出,若大声叫,泉水就会变大;若小声叫,泉水就会变小;若不叫,流泉就会渐渐停止。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还有一处犀泉,人们一到这个地方进行呼喊,清亮的泉水就会立刻应声而涌,不一会儿,清水就注满泉池。如果人们停止呼喊,涌泉也就会立刻停息。

我国最大的间歇泉塔各加泉,位于西藏冈底斯山南麓、昂仁县的西部。塔各加泉泉口的直径约为40厘米,泉眼的水柱呈现出一起一落的情景,经过数次重复之后,就会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一股直径达2米的白色水柱能够射人宅际,高达20多米。柱顶翻滚的热气,立时化为热泉雨,从空中洒下。瞬时,水柱越缩越低,一直收缩到泉跟处,一切又归于平静。这跟没有任何规律的间歇泉,活动却非常频繁,每次喷射时都会显得气势雄壮,泉口处发出吼声如雷的响动,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间歇泉”。

脚歇泉的成因

间歇泉是一种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突喷和停止的喷发泉。水质与一般山泉水质并无差异,多为宜荣好水。所有间歇泉的下面都有一个容量较大的水室,水从四周裂隙之中不断地注入其间,底部又有巨大的热源对水室进行加温,当水温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蒸发为气体,使水室中的压力不断变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水汽便冲出泉口,向外喷发,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压力变小,使喷汽柱慢慢降低,最后处于休止状态。然后进八新一轮的加温、汽化、喷发、降温、停止,如此反复。

“水镜”牌水镜茗芽茶制作工艺


“水镜”牌水镜茗芽茶产于湖北省南漳县境内。南漳县位于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境内山峦重迭,地势复杂,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茶、桑、药、杂等特产是该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南漳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南漳就属襄州茶区,其茶叶品质与彭州、荆州茶叶相当。据南漳县志记载,清朝同治年间约1866年,该县李庙的磨坪绿茶和刘集葫芦潭大米已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全县现有茶园33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区,年产绿茶35万kg,茶叶产值2000多万元。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南漳水镜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省茶叶企业的后起之秀。公司自成立以来,立足于本地自然优势,狠抓名优茶开发,通过几年的努力,所创的“水镜”牌系列名优茶产品行销湖北、陕西、山西、河南、北京、福建等省市,备受消费者青睐。该茶自1996年注册为“水镜”品牌以来,已在1997、1998、1999年连续三年获“中茶杯”名茶评比 特等奖,1998年在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博览会上获最佳推荐产品奖,1999年获湖北省十大名茶称号。水镜茗芽茶的主产区经省环保站进行大气、水质和土壤质量监测,其污染指数几乎为零。加之近几年该茶区大力推广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茶园基本不施用农药,不施化学肥料,所产茗芽已成为纯天然饮品,2000年经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严格检测,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颁证。

水镜茗芽茶采用该县栽种的福鼎大白茶、鸠坑种的嫩芽为原料,其成茶芽肥状挺直,色泽翠绿显毫,茶汤清澈明亮,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匀齐。产品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品质达到名优茶水平。若用珍珠泉水泡水镜茗芽茶,水的甘甜加茶的清香,茶水交融,相得益彰,堪称茶水双绝,有诗为证:“卡和献玉抱璞下,司马荐贤水镜庄,仙境采得茗芽茶,一壶玉水一清香。”

水镜茗芽茶的制作工艺如下。

1、采摘

极品水镜茗芽茶鲜叶采摘时间为3月下旬~4月下旬。要求全部采摘发育健壮的嫩芽,芽长12cm以上。

2、摊凉

鲜叶采回后摊放于干净的竹席上,摊放厚度约2cm,摊放时间为4~6h。

3、杀青

用30型名茶杀青机或42型多功能机,锅温180℃左右,多功能机杀青每锅投叶量500g左右,时间3~4min。

4、整形

在多功能机或电炒锅中进行,并加轻压,使芽叶组织部分破碎,条索紧直。

5、干燥

分初烘和复烘两道工序,可在名茶烘干机或电炒锅中进行,初烘温度掌握在120℃左右,烘时20min,烘至茶叶九成干时出机摊凉30min。复烘温度为70~80℃,烘20min左右,待茶芽足干,折之即断,研之成粉末时,出机摊凉。

6、分级包装

制成的茶叶经剔除部分断碎芽后即可分级包装。内包装用铝塑复合袋,外用书本式手提包装。

什么是白云春毫?白云春毫有何特点


白云春豪是一种茶叶,主要是产自安徽庐江一带,在制作这个工艺上是属于炒青。白云春豪的前身是二姑尖毛峰,经过了三年之久,才创作出这个白云春豪。它的外型紧细、挺秀,香气又十分的高雅而清秀。那么,什么是白云春毫?白云春毫有何特点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什么是白云春毫?

白云春豪是属于安徽庐江汤池一带的炒青绿茶,是按照绿茶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庐江县汤池、柯坦、万山等16个镇的低山丘陵地区,少量分布在山地榜田,土壤为黄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成土母质为中性结晶岩类和泥质岩类为主,通透性好,适种性广。

其土壤有机质含量≥1.2-2.2%,全氮含量>5-15%,有效磷含量6-10毫克/千克左右,速效钾含量60-100毫克/千克,pH值5.0-5.5,有效养份丰富,适宜庐江白云春毫茶的种植。

白云春毫历史渊源

庐江县的种茶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东汉年代,据唐代陆羽《茶经》中引《桐君录》(书中记载了东汉时代的一些产茶地和茶树品种)载:“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

太平广记引广异记云:“唐天宝年间(741-755年),有刘清真者,与其徒二十八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至陈留”。说明那时皖西茶园已初具规模,霍山、潜山、舒城、庐江等地茶叶已作贡茶,可见品质很好。又据古籍记载:“北宗、涯南、薪、黄、舒、光、寿、庐六州设有十三个茶场,征收园户之茶,加工焙制”。

民国初年,庐江县有茶园5000亩,主要集中在西乡(汤池一带),每年约产春茶一万篓,子(夏)茶6000篓(每篓10斤),全县茶农29000人,茶工180人,有茶行149家,茶叶主要销往该县各镇及含山、和州。另有3000篓经无为襄安、芜湖至浦口销往山东济南。庐江所产之茶称之“雨前毛尖”、“白莲”、“绿莲”。其制法“用锅炒干、竹笼烘之”、质佳味浓。

1985年,庐江果树茶厂开始试制二姑尖毛峰并投放市场,反映良好。

1986年12月,庐江县科委正式向省科委申报“开发二姑尖毛峰名茶”课题。经安徽省科委考察论证过后,同意立项。

1987年4月上旬,开始正式试制,以二姑尖茶园为鲜叶原料基地,因其成茶白毫显露,并结合该茶产地一古刹白云庵,取白云缭绕之意,将二姑尖毛峰改名为白云春毫。

白云春毫有何特点?

庐江白云春毫茶制作分鲜叶摊青、分级、杀青、摊放冷却、炒压做形、摊放、初烘、复烘、足烘、拣剔、包装等工序。

白云春毫独特的制作工艺是炒压做形、既炒又烘。成茶品质优异,其特点是干茶外形紧直挺秀微扁呈燕尾形,色泽绿润隐翠;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持久显兰香;滋味鲜醇甘爽;叶底嫩黄绿明亮。其典型品质特征“形似燕尾、清香带兰”。

此外,白云春豪的等级也是各有不同,正常的中高档的白云春豪更是因为其中独特的品质,受到了很多爱茶人士的喜爱,也曾多次在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并且还摘取了茶王的桂冠。

白云春毫


白云春毫,属于炒青绿茶,是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庐江县的种茶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东汉年代,据唐代陆羽《茶经》中引《桐君录》载:“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白云春毫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润,形似雀舌,造型具有名茶特色。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匀称一致,嫩绿明亮。

2017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白云春毫”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白云春毫产地介绍

1、土壤地貌

白云春毫茶产区主要分布在庐江县汤池、柯坦、万山等16个镇的低山丘陵地区,少量分布在山地榜田,土壤为黄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成土母质为中性结晶岩类和泥质岩类为主,通透性好,适种性广。土壤有机质含量≥1.2-2.2%,全氮含量>5-15%,有效磷含量6-10毫克/千克左右,速效钾含量60-100毫克/千克,pH值5.0-5.5,有效养份丰富,适宜庐江白云春毫茶的种植。

2、水源水质

庐江县境内河流密集,东挟黄陂湖、白湖,东北襟巢湖,水域总面积25780平方公顷,蓄水总量9.08亿立方米以上,拥有虎洞、果园山、金汤湖水库,山区水系,水资源丰富,水质优异。还能引巢湖水、引西河水、引龙河口水库水经舒庐干渠入境。庐江白云春毫茶生产灌溉用水来源于以上水系,其符合农业部公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中绿色食品生产关于农田灌溉水质的要求。

3、气候情况

庐江县西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水量1009.2毫米,年日照总时数1760.1小时,年无霜期253天,常年相对湿度79%。

4、生态环境

庐江县白云春毫茶种植区地处大别山余脉,境内生态环境优异,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种植园区远离工矿区和铁路、公路干线,没有污染源。

白云春毫制作工艺

庐江白云春毫茶制作分鲜叶摊青、分级、杀青、摊放冷却、炒压做形、摊放、初烘、复烘、足烘、拣剔、包装等工序。白云春毫独特的制作工艺是炒压做形、既炒又烘。

1、鲜叶摊青和分级

鲜叶摊青,一般的用竹垫,让鲜叶不落地摊放;有条件的可以用不锈钢丝网做成筐上架,这样可以节约场地。摊青使部分水份挥发,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

摊青厚度一般在30毫米左右,时间6-12小时,其间要轻翻1-2次,待鲜叶减重15%-20%,含水率70%左右即可杀青。

为了使庐江白云春毫茶制成品更加匀整,鲜叶在摊青过程中,要使用分级筛分级,分出1芽1叶初展、1芽1叶开展、1芽2叶初展、1芽2叶开展四个等级,分别付制。

鲜叶摊青是名茶制作一个十分必要的过程,是形成茶叶品质作一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准备,发挥鲜叶的最大潜能。

2、杀青

分手工杀青和滚筒杀青:杀青的目的主要是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手工杀青:锅温控制在180-220℃之间,每锅投叶量250克左右。先以抓闷炒为主,让鲜叶温度迅速上升,当清香透发时改用搭、抖、捺的手法进行初步造型。杀青时间6-8分钟。

滚筒杀青:以80滚筒杀青为主,杀青时严格控制杀青时间,一般在90-15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80秒,一般滚筒内空气温度应为100-120℃,操作时,注意筒温和投叶量的调控,使之相互匹配。杀青时间依据鲜叶老嫩及含水率的不同作相应调整。

总之杀青叶最终达到:杀青均匀,叶色暗绿,叶质柔软,用手紧捏叶子能成团,稍有弹性,嫩茎不易折断,且有清香,无红梗。

3、摊放冷却

又称回潮,杀青叶下机后,要用风扇快速冷却,以及时散发热量和水蒸汽,是庐江白云春毫茶色泽绿润隐翠,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爽的一个关键环节,再放于阴凉处进行薄摊回潮,历时约40-60分钟。待叶芽顶部回软后,筛去茶末、簸去碎片。

4、炒压做形

炒压做形是庐江白云春毫茶成形的关键工序。手工炒压做形:锅温90-80℃,时间15-20分钟。前期以炒压做形为主,中后期结合翻、抖、理、捺、搭等手法,使茶条形成直、扁、平的扁平状。待炒至六成干,茶条基本固定即可起锅。

机械炒压做形:用多功能理条机进行。炒压做形刚开始时温度要偏高,一般以100-110℃(理条机槽内空气温度)为宜,多功能机应调至快档运转,均匀投入杀青叶,每槽投叶量视鲜叶老嫩程度而定,当茶叶成条状,七八成干,叶色微黄即可下锅摊凉。

5、摊放

起锅后薄摊回潮,一般应盛放在竹匾内,轻轻压实,以保持形状和均衡水份,摊凉回潮时间40-60分钟。

6、烘焙

分初烘、复烘、足烘三次。初烘温度80℃左右,两锅理条叶并一烘,烘5-10分钟。茶叶初烘后要进行充分摊凉,以促使在制叶内外水份分布均匀,为后期充分干燥打下基础。

复烘温度70℃左右,将初烘叶两笼并一笼,时间10-15分钟。足烘一般是第二天上午进行,采用低温碳火长时间烘焙,温度50℃左右,叶量为两笼复烘叶,烘60-90分钟,至足干即可。用提香机提香的,一般在足烘的基础上,将提香机温度调到110℃左右进行提香,时间3分钟左右,然后出烘摊凉。

7、拣剔

茶叶出烘冷却后,经人工拣除不合标准的茶条、茶梗、老片和茶果,去除碎末,即可包装。

白云春毫品质特点

白云春毫干茶外形紧直挺秀微扁呈燕尾形,色泽绿润隐翠;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持久显兰香;滋味鲜醇甘爽;叶底嫩黄绿明亮。其典型品质特征“形似燕尾、清香带兰”。

“白云春毫”成茶化学成份经安农茶业系分析,水浸出物为43.52%,多酚类化台物总量29.27%,氨基酸总量5.69,咖啡碱3.87%,各种有效成份含量均达到名茶的要求。

白云春毫功效与作用

1、杀菌、提神

喝白云春毫有很好的杀菌效果,因为白云春毫茶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咖啡碱,能对杀死细菌起到很好的作用。具体功效就体现在杀死我们胃肠中的有害菌,改善我们的胃肠功能,以及杀死我们口腔内的细菌,还能中和口腔内的硫化物,所以喝白云春毫茶不仅能使我们的口腔保持健康,还能使我们口气保持清新哦。白云春毫茶里的咖啡碱还有很好的提神效果,所以睡前尽量别喝白云春毫茶哦,不然睡不好。

2、延缓衰老

白云春毫茶有含有脂多糖,能帮助身体抵抗辐射,避免辐射造成的伤害;白云春毫茶中的儿茶酚能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延缓皮肤衰老。

3、提神作用

白云春毫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醒脑的效果。对于缓解偏头痛也有一定效果。

4、减肥作用

白云春毫茶本身热量低,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达到瘦身减肥的目的。

5、护齿明目

白云春毫茶中含有氟,能有效抑制钙的减少,对预防龋齿和护齿都有好处。此外白云春毫茶中的维生素C等对降低眼睛晶体浑浊度,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作用。

白云春毫冲泡方法

1、茶具

饮用白云春毫茶,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瓷杯或茶碗冲泡。杯碗类瓷质洁白,便于存托碧绿的茶叶和茶汤。

2、水质

泡白云春毫茶的水质要好。通常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也可以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碱性水,以免茶汤深暗。

3、水温

煮水初沸即可,这样泡出的茶水鲜爽度较好。沏茶的水温要在80度左右最为适宜。因为优质白云春毫茶的叶绿素在过高的温度下易被破坏变黄,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也会使茶汤变黄,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也很快挥发散失,使茶汤失去香味。

4、茶与水的比例

通常茶与水比为1:50至1:60(即一克茶叶用水50ml至60ml)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

白云春毫茶储藏方法

1、保持干燥,茶叶怕水,因为含水量高的白云春毫茶经氧化后释放出的热能可增加茶叶的温度,从而加速其化学反应,白云春毫茶品质会随之陈化。

2、创造低温贮存白云春毫茶有一个临界温度,当干茶处于0℃时,香气最浓;有冰箱的,应把容器密封后存入;无冰箱的,放在通风处贮存。

3、回避光线光照对白云春毫茶有破坏作用,保管白云春毫茶时应避强光选暗室,使用的容器最好是不透明的铁盒、木盒等,也可保存在食品袋中。

4、断绝供氧的办法来保管白云春毫茶可起到抑制白云春毫茶氧化变质的作用,选铁罐、陶缸、保温瓶等密封容器保存最好。

5、装白云春毫茶的容器及贮存白云春毫茶的库房不得与其他物资混放,否则,吸附后的白云春毫茶泡出的茶汤就会变得异味百出很难喝。

白云春毫历史渊源

庐江县的种茶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东汉年代,据唐代陆羽《茶经》中引《桐君录》(书中记载了东汉时代的一些产茶地和茶树品种)载:“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

太平广记引广异记云:“唐天宝年间(741-755年),有刘清真者,与其徒二十八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至陈留”。说明那时皖西茶园已初具规模,霍山、潜山、舒城、庐江等地茶叶已作贡茶,可见品质很好。又据古籍记载:“北宗、涯南、薪、黄、舒、光、寿、庐六州设有十三个茶场,征收园户之茶,加工焙制”。

民国初年,庐江县有茶园5000亩,主要集中在西乡(汤池一带),每年约产春茶一万篓,子(夏)茶6000篓(每篓10斤),全县茶农29000人,茶工180人,有茶行149家,茶叶主要销往该县各镇及含山、和州。另有3000篓经无为襄安、芜湖至浦口销往山东济南。庐江所产之茶称之“雨前毛尖”、“白莲”、“绿莲”。其制法“用锅炒干、竹笼烘之”、质佳味浓。

1985年,庐江果树茶厂开始试制二姑尖毛峰并投放市场,反映良好。

1986年12月,庐江县科委正式向省科委申报“开发二姑尖毛峰名茶”课题。经安徽省科委考察论证过后,同意立项。

1987年4月上旬,开始正式试制,以二姑尖茶园为鲜叶原料基地,因其成茶白毫显露,并结合该茶产地一古刹白云庵,取白云缭绕之意,将二姑尖毛峰改名为白云春毫。

敦煌月牙泉其中的水 “沙挟风而走响,采印泉而无尘”


敦煌月牙泉

甘肃省敦煌古城位于祖周大西北地区,除了有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壁画艺术,还有举世无双的山水双绝,即鸣沙山和月牙泉。

月牙泉在鸣沙山的北麓,古代称之为渥清水、月清泉。因为这片水域酷似一弯新月,因此得名为月牙泉。月牙泉具有大雨不溢、千世不涸、映月无尘和水明如镜四个特点。泉畔边长有芳草和芦苇,相传在泉里还有铁背鱼和七星草,人若饮此泉水就能够消灾益寿、青春长驻,因而民间又称月牙泉为药泉。以前,人们在月牙泉畔还建有药王庙等建筑。自从汉代开始,每逢五月端阳节,人们纷纷而至此处,登沙山并观泉景,在树荫和庙廊下嬉戏。试想,在这炎炎赤日之下,茫茫沙海之中,生活在沙漠地区看到这一片绿洲,已是够美的情景了,何况在这沙丘的怀抱中还有一泓明澈的清泉呢。人们徜徉于此,听鸣沙,品清泉,饮茶水,流连忘返。关于月牙泉,还有一个传说,据说西汉名将李广出征班师之时,就将军马驻扎在敦煌城南的一座沙丘之下,将士们非常干渴,李广就让人四处寻找水源,但都没找到汲水之处,气得李广拖出月牙大刀,向轰鸣的沙丘刺去。不料,沙丘的鼓乐和鸣之声突然停止,随着一声爆裂声,那把扎进沙丘的月牙刀竟然化成一弯月牙形的清泉。

当然这只是传说,根据考察,月牙泉本来是党河的河湾,并不是孤立的湖泊。党河改道之后,弯月状的河曲就残留了下来,又经过千万年的风沙雕塑和地下水的补给,形成了今日的月牙泉。又因为月牙泉的南部有高大的金字塔形沙丘进行阻挡,风沙只能在沙丘的脊背和两面的坡土上进行滑动,不能落进泉湖。因此,月牙泉就不能被沙粒填没,反而呈现出“沙挟风而走响,泉印月而无尘”的绝景。月牙泉位于干旱少雨的地区,当F完大雨后,部分的水分很快地渗进沙丘,一部分水分因强烈蒸发而消耗掉,所以泉水就不会外溢。在月牙泉一带的地表下,存在一个蓄水构造,其中的水 “沙挟风而走响,采印泉而无尘”之谜。

沙挟风而走响”,也就是鸣沙山的鼓角之声,其起因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静电发声说,即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在相互摩擦中产生静电时放电的声音,二是摩擦发声说,即干燥炎热的沙粒互相摩擦发出的声响,三是共鸣放大声说,沙峰所围沟谷导致声响共鸣。总之,极有可能形成鼓角之声的因素有:炎热气候、人数众多、坡陡沟墼。月牙泉所处地区的年均降水量约为50毫米,而年蒸发量为2400毫米左右,达到了降水量的48倍,鸣沙山属于流沙沙丘。月牙泉除了东北面外,其余几面都被高大沙山环绕,从东北面吹八的风将沙山底部流沙卷向峰顶,这就是“沙不掩之”、“泉印月而无尘”的原因。而地下潜流经过此地,形成众多泉眼不断补给蒸发的池水,便形成了“绵古至今”的月牙泉。分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月牙泉。因为蒸发掉的水量与地下蓄水构造对泉湖的补给量大体相同,所以月牙泉的水位一年四季都没有变化,呈现出久旱不洞的现象。当雨量较大,泉中的水位上升之时,湖中的水又能很快地渗到周围的砂石层中,所以大雨之后,湖中水位不满不溢,这就是月牙泉不衰不溢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