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西山茶介绍产地 采摘 及文化历史知识

发布时间 : 2019-12-19
西山绿茶 各种茶叶的产地及名称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西山绿茶。

桂平西山茶,出产地为广西桂平市西山,西山也叫做思灵山。这座位于河江之滨,处于北回归线的南侧,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年平均气温为21.4℃,年平均降水量为17154毫米。茶树都种植在山的阳坡,地势比较高,光照充足,晚上气温较低,早上时山上常有云雾缭绕的雨露滋润,这些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另外,这里的花岗岩风化的土壤,质地疏松,非常肥沃,略带些酸性。

桂平西山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其长度在4厘米以内,而且要求轻采轻装。采摘之后要及时摊开,让水分散发掉,以保持芽叶新鲜,之后要及时加工。加工通常要进行“三炒三揉”,就是把鲜叶放到铁锅中翻炒杀青,杀青之后也要及时摊凉。之后用手将其捻成细条状,然后是下锅烘炒。就这样炒揉反复三次,使得茶叶达到细紧、茶梗干脆及气味香醇的标准。成品茶的条索紧细而匀称,色泽青翠;茶汤碧绿清澈,口味香醇。wWW.cY316.com

西山茶成名很早,早在明代时就已经享有盛誉。《汀州府志》写道:“两山茶,色清而味芬芳,不减龙井”。《桂平县志》也有:“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散植,根吸石髓,叶迎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州龙井未能逮也”。乳泉水有“深峪乳泉,众试都甘”,“泉清洌,如杭州龙井”的美誉。如果用乳泉水来泡两山茶,就会同样有“西湖龙井虎跑水”的绝妙。1986年,西山茶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部优产品。1990年,在商业部主办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桂平市西山茶场出产的棋盘石牌西山茶,又一次被评为全国名茶、部优产品。西山茶主要为内销,其中一部分销往港、澳等地。

小编推荐

桂平西山茶加工工艺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压、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

摊青:是西山茶农炒制西山茶的传统经验。通过摊青,散失部分水分,有利于做形和色、香、味的形成。通过摊青处理的成品,茶味醇和,茶香鲜爽,色泽翠绿,叶底明亮。摊青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一般春茶摊青7~8小时;夏茶3~4小时。春茶以失水减重10%左右为宜;夏茶以失水减重6~8%为宜。

杀青:锅温180℃左右,投入摊青叶100克左右,炒1~2分钟后,将锅温降至100℃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起锅揉捻。历时4~5分钟。

揉捻:手工揉捻,揉紧茶条。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历时20分钟左右。

初炒:目的是做形和失水。当锅温60~80℃,投入揉捻叶400克左右,运用抖、翻、滚、拉、捺等手法边做形边蒸发水分。揉捻叶下锅后先翻炒至手感热时,再抖散水分。当干度达七成干时,改用滚、拉、捺手法,使条索紧细匀整。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抖散,上筛烘焙。

烘焙:采用烘炉进行。煤炉上设置多层烘筛,筛面上垫上透气性的棉纸或纱布,将茶叶薄摊在纱布或纸上,摊叶厚度1.5~2.0厘米。烘温先高后低,开始温度约80℃左右,后降为40℃左右,烘至足干下烘冷却。拣剔筛分,拣去茎梗、分清粗细。按级别、大小分级贮藏。

复炒:复炒是高级西山茶出售前的必需工序。通过复炒达到提香的目的。复炒锅温40~60℃,投叶量每锅250克左右,炒至茶香显扬,茶叶足干时起锅摊凉,包装出售。

桂平西山茶的制作|桂平西山茶的加工工艺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 桂平西山茶产于广西桂平县的西山。早在明代时就颇负盛名。西山茶炒制技艺精湛者仍为西山庵院尼姑。当地的西山茶场还要请庵院尼姑作技术指导。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压、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

摊青:是西山茶农炒制西山茶的传统经验。通过摊青,散失部分水分,有利于做形和色、香、味的形成。通过摊青处理的成品,茶味醇和,茶香鲜爽,色泽翠绿,叶底明亮。摊青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一般春茶摊青7~8小时;夏茶3~4小时。春茶以失水减重10%左右为宜;夏茶以失水减重6~8%为宜。

杀青:锅温180℃左右,投入摊青叶100克左右,炒1~2分钟后,将锅温降至100℃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起锅揉捻。历时4~5分钟。

揉捻:手工揉捻,揉紧茶条。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历时20分钟左右。

初炒:目的是做形和失水。当锅温60~80℃,投入揉捻叶400克左右,运用抖、翻、滚、拉、捺等手法边做形边蒸发水分。揉捻叶下锅后先翻炒至手感热时,再抖散水分。当干度达七成干时,改用滚、拉、捺手法,使条索紧细匀整。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抖散,上筛烘焙。

烘焙:采用烘炉进行。煤炉上设置多层烘筛,筛面上垫上透气性的棉纸或纱布,将茶叶薄摊在纱布或纸上,摊叶厚度1.5~2.0厘米。烘温先高后低,开始温度约80℃左右,后降为40℃左右,烘至足干下烘冷却。拣剔筛分,拣去茎梗、分清粗细。按级别、大小分级贮藏。

复炒:复炒是高级西山茶出售前的必需工序。通过复炒达到提香的目的。复炒锅温40~60℃,投叶量每锅250克左右,炒至茶香显扬,茶叶足干时起锅摊凉,包装出售。

产品特点 叶嫩条细,色翠汤清,香高芬芳,味鲜甘醇,以嫩、翠、香、鲜最有特色。

茶类篇绿茶种类-桂平西山茶


桂平西山茶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据《桂平县志》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植,根吸石髓,叶映朝89,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西山茶产于广西省桂平县的西山。这里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人们赞美西山的景色,也称赞那色翠味香、遐迩闻名的西山茶。西山茶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乳泉昌莹,冬不调,夏不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间。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拉、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

摊青:是西山茶农抄制西山茶的传统经验。通过摊青,散失部分水分,有利于做形和色、香、味的形成。通过摊青处理的成品,茶味醇和,茶香鲜爽,色泽翠绿,叶底明亮。摊青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一般春茶摊青7—8小时;夏茶3—4小时。春茶以失水减重10%左右为宜;夏茶以失水减重6—8%为宜。

杀青:锅温180℃左右,投入摊青叶100克左右,炒1—2分钟后,将锅温降至100℃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起锅揉捻。历时4—5分钟。

揉捻:手工揉捻,揉紧茶条。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历时20分钟左右。

初炒:目的是做形和失水。当锅温60—80℃,投入揉捻叶400克左右,运用抖、翻、滚、拉、捺等手法边做形边蒸发水分。揉捻叶下锅后先翻炒至手感热时,再抖散水分。当干度达七成干时,改用滚、拉、捺手法,使条索紧细匀整。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抖散,上筛烘焙。

烘焙:采用烘炉进行。烘炉上设置多层烘筛,筛面上垫上透气性的棉纸纸或纱布,将茶叶薄摊在纱布或纸上,摊叶厚度1.5—2.0厘米。烘温先高后低,开始温度约80℃左右,后降为40℃左右,烘至足干下烘冷却。拣剔筛分,拣去茎梗、分清粗细。按级别、大小分级贮藏。

复炒:复炒是高级西山茶出售前的必需工序。通过复炒达到提香的目的。复炒锅温40—60℃,投叶量每锅250克左右,炒至茶香显扬,茶叶足干时起锅摊凉,包装出售。

西山茶从1960年后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从原有的零星散植发展到成片的西山风景茶园,年产量已达600公斤左右。产品畅销国内外,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扬。已故著名壮族诗人黄勇宗曾咏诗道:“乳泉水温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尝过,如今只爱这一家。”马斯云称:“香蔽高岭不是花,乳泉新煮绿春芽,乳泉新煮绿春茶,闲来愿得杯常满,每倚亭台到日斜。”西山茶曾在1982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8年参加了新加坡博览会展出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均得到了一致好评。西山茶真是“香满神州海外驰”。

西山茶条索紧结,纤细匀整,呈龙卷状,黛绿银尖,茸毫盖锋梢,幽香持久,滋味醇和回甘鲜爽,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经饮耐泡,尤其是采用西山乳泉烹饮更是脍炙人口,饮后齿颊留芳,耐人寻味。常饮西山茶,有健脾壮身的作用。

大佛龙井产地及文化历史介绍


大佛龙井茶生长于唐朝诗仙李白曾经为之梦游的浙江新昌境内环境秀丽的高山云雾之中……

天姥横天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这首名诗歌颂了天姥山的横空气势。天姥山是新昌一邑之主山。在县东南围30公里,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属道教第16和60福地,层峰叠嶂,千态万状,苍然天表。

会墅岭 扼天姥山北道口,旧有鸟道可攀,今有盘山公路盘旋而上。岭上台地气候凉爽。过会墅岭行5公里,能望见天姥主峰拨云尖,因山顶常萦绕白云,故名。登山回望,群山为小,北有芭蕉、斑竹两大山(即大尖、细尖)遥遥相对,南至王会、牛牯、万年诸山蜿蜒俯伏,西南有莲花峰拜倒脚下。山上有姥姥岩、天姥鹰、天姥馍蹲牛岩、鸡笼岩等。

天姥山不仅以天神叫“姆妈”知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称。晋朝前为人迹罕至的莽地区,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名声大振。谢灵运诗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南朝宋元嘉间朝廷闻天姥美名,遣名画师楷模山状于白团扇上。唐李白、杜甫等追慕前贤高情,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遂使天姥山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神奇仙景。1993、94和99年,三次国际唐代文学和唐诗研究会在新昌召开,海内外130多家报刊杂志都报道了新昌天姥山胜景,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浙江茗茶顾渚紫笋茶叶产地采摘及文化知识介绍


“凤辇寻春半醉同,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进贡紫笋茶情景的生动描写,意思是说湖州顾渚紫笋茶,特别为皇帝所喜爱,因此一听到进贡的紫笋茶已经运到宫中的消息,宫女们就立刻要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

顾渚紫笋出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因鲜茶芽叶微呈紫色,嫩叶背卷如笋壳而得名。长兴县地处浙西北,南、北、西三面皆环山,东临太湖。这一代有大小山峰300余座,大部分茶树就分种在山坞上,当地人称作“界”。其中西坞界、竹坞界、方坞界、高乌界等地种植的数量最多。由于具备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这里的茶树新梢长势旺,发芽整齐,叶片毛茸很多,产量也很高,是制作红茶、绿茶均适合的优良品种。

采茶于每年的清明节前到谷雨期间,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_二叶初展,其制作工序包括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极品紫笋制成后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叶芽挺嫩叶稍长,形如兰花。成品色泽翠绿,有明显的银毫,有兰蕙的清香,滋味甘醇鲜爽;茶汤清澈鲜亮,叶底细嫩成朵。该茶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的美誉。

长必县顾清山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从唐代中期开始就负有盛名。据说,唐代茶人陆羽在大历年间,曾在顺渚茶山开辟茶园,亲自采制品尝茶叶,并著有记述顾渚山的专著《顾渚山记》一卷(今已失传),而在其所著的《茶经》巾也有“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记载,并认为顾渚紫笋是天下第二名茶。唐朝皇室为了监制贡茶,曾经在顾渚山上设立贡茶院。根据《吴兴志》的记载,自唐代大历五年( 770年),在顾渚源上建草舍三十余间,引金沙泉水用以制作贡茶。每逢春三月采制春茶的时节,湖州刺史都奉召亲自到顾渚茶山修茶。湖州刺史杜牧在《茶山》诗中留下了“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壁裁”等赞美顾清紫笋的名句。顾渚紫笋作为贡品从唐广德年间(763-764年)一直到明洪武八年(1375年)罢贡,总共历时600余年,其贡奉历史时间之长,在全国贡茶历史中都十分罕见。其制作方法经过了由饼茶、龙团茶而为散茶,南蒸青而为炒青的历程。

秦巴毛尖茶叶的产地制作知识及历史文化介绍


秦巴毛尖出产于陕西省镇巴县,为镇巴秦巴雾毫开发公司所生产,该产品是陕西省继第一个通过专家鉴定的名茶秦巴雾毫之后,所研发出来的又一绿茶新品。

镇巴县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据传在秦汉时代这里就出产雌鸡岭毛尖贡茶,后来改称“中园毛尖”、“定远毛尖”、“镇巴毛尖”,该茶属于晒青茶,以“紫阳毛尖”面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名茶品种逐渐替代了品位较低的晒青茶。19 87年西北地区绿茶新秀——秦巴毛尖研制成功,并在同年的6月通过了专家的技术鉴定。

秦巴毛尖的产区地处巴山腹地,这里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北边是高大的秦岭,西北寒流因其阻挡不得南下;南边是千谷万壑,温暖的气流被牵引缓慢北上,这里因此成了西北的降水中心,年降水量最高可达2600毫米以卜,雨热同期。优良的紫阳槠叶种茶树就生长在这峰峦叠翠,竹术交荫,溪涧飞流之中。在花果飘香的高山云雾滋润之下,沃土甘霖的滋养之中,茶长得芽肥叶壮,内质优异。经有关专家研究,秦巴茶区是我国少有的“高香茶区”。因为纬度高、海拔高、云雾概率高,这里的茶没有污染,含有丰富的硒和其他物质,持嫩性强,适制性好,是制作名优茶的好原料。

秦巴毛尖的制作选择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春茶鲜嫩芽叶做原料,经过摊放、杀青、风凉、揉捻、解块、毛火、足干而成。成品的外形细紧,色泽绿润,显毫,汤色明亮,香气栗香高久,滋味回甘浓醇,叶底完整嫩绿。农业部专家检测后认为“质量上乘,适销北方市场”,“陕西义一茗,秦巴毛尖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阮宇成研究员品过秦巴毛尖后题词:“秦巴名茶放光彩,毛尖一杯精神爽”。

涌溪火青茶叶产地采摘制作工艺及文化知识介绍


涌溪火青长期享有盛名。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王巢林,在品尝涌溪火青之后,顿感六腑芬芳,崔即诗兴大发,挥毫赞道:“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蔼蔼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这是对涌溪火青茶的高度评价。

经考证,涌溪火青出现于明代。有这样一个关于涌溪火青来历的传说:古时候,涌溪有一位秀才,名叫刘金,外号叫罗汉先生。一年春天,他在涌溪弯头山找到了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于是采回细嫩芽叶精心制作成茶,命名为“涌溪火青”,后将其进贡给皇帝,因而受到嘉奖,火青也因此闻名天下,另有《泾县志》记载,说清顺治二年(1646年)“南磨盘山南起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术”。可见在300多年之前,涌溪茶就已经十分有名了。

涌溪火青出产于泾县涌溪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尤其以丰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出产的茶叶自然品质最好。产区境内有雄峭山峦、奔放的溪流和苍翠的竹木,风景秀丽。这里气候温暖,雨量丰沛,乌沙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和氯磷钾,是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环境。

火青的采摘之期一般从清明开始到谷雨结束,采摘标准为“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也就是采摘八分到一寸长的一芽二叶,个头要求均匀,芽叶必须肥壮而挺直,芽尖要和叶尖拢齐,并有锋尖,第一叶稍微开展但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略微向背面翻卷。涌溪柳叶种是制作涌溪火青的最佳品种。采摘下的鲜叶,要进行严格拣剔,有“十二不要”,即鱼叶、病虫叶、阔叶、芽叶不井齐及节间长的叶、“半边翘”的叶、对夹叶、老叶、团叶、破碎叶、单片叶、受冻叶、芽头萎缩及超过长度的叶,统统不要。鲜叶需要经过6小时左右的摊放后付制,当天采摘的鲜叶要求当天制完。

火青的制造工序有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全部过程需要20小时左右。

涌溪火青茶有1—3等之分,其外形上,颗粒浑圆,重实紧结,色泽油润墨绿,隐伏白毫,显露毫光,浓郁的花香鲜爽而持久,醇厚的滋味爽口而甘甜,嫩绿微黄的汤色鲜艳而明亮,嫩匀的叶底呈杏黄色,有光泽。

西山茶是如何采制的?西山茶的采摘标准与制作工艺


西山茶是公认的绿茶中的上乘佳品,经常饮用西山茶,有健脾壮身的功效。那么,西山茶是如何采制的?西山茶以一芽一叶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六道工序制作而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西山茶的采摘标准与制作工艺吧。

鲜叶

一、西山茶的采摘标准

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二、西山茶的制作工艺

1、摊青

摊青是西山茶农抄制西山茶的传统经验。通过摊青,散失部分水分,有利于做形和色、香、味的形成。通过摊青处理的成品,茶味醇和,茶香鲜爽,色泽翠绿,叶底明亮。摊青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一般春茶摊青7~8小时;夏茶3~4小时。春茶以失水减重10%左右为宜;夏茶以失水减重量68%为宜。

2、杀青

锅温180℃左右,投入摊青叶100克左右,炒12分钟后,将锅温降至100℃左右。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起锅揉捻。历时45分钟。

3、揉捻

手工揉捻,揉紧茶条。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历时20分钟左右。

炒制

4、初炒

目的是做形和失水。当锅温到60~80℃,投入揉捻叶400克左右,运用抖、翻、滚、拉、捺等手法边做形边蒸发水分。揉捻叶下锅后先翻炒至手感热时,再抖散水分。当干度达七成干时,改用滚、拉、捺手法,使条索紧细匀整。当干度达八、九成干时,起锅抖散,上筛烘焙。

5、烘焙

采用烘炉进行。烘炉上设置多层烘筛,筛面上垫上透气性的棉纸纸或纱布,将茶叶薄摊在纱布或纸上,摊叶厚度1.5~2.0厘米。烘温先高后低,开始温度约80℃左右,后降为40℃左右,烘至足干下烘冷却。拣剔筛分,拣去茎梗、分清粗细。按级别、大小分级贮藏。

6、复炒

复炒是高级西山茶出售前的必需工序。通过复炒达到提香的目的。复炒锅温40~60℃,投叶量每锅250克左右,炒至茶香显扬,茶叶足干时起锅摊凉,包装出售。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全程采用手工炒制,通过不断变换手法,以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以上内容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西山茶的采摘标准与制作工艺,希望能帮到大家。

西山茶


西山茶又名棋盘茶、棋盘仙茗,属绿茶,口味偏清新淡雅,是绿茶中的佳品,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用以西山乳泉水冲泡口感最为清香可口,淡淡茶香,入口芬芳。西山茶条索紧细匀称,苗峰显露,色泽青黛,汤液碧绿,独具风味,被公认为绿茶中的上乘佳品。

西山茶发展历史

西山栽茶始于唐代,明代时已享有盛名。在清朝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只名茶之一,历史上曾为贡品,清光绪《浔州志》写道:“西山茶以嫩、香、鲜为特色据民国《桂平县志》记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右观问岩下,低株散植:绿叶铺蕖,根吸后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艘而芬芳,炎无暑潜,避地禅房,取乳泉水煮之,朴去俗尘三斗,杭州龙井未能逮比。”

据《广西农业史稿》载:“西山茶原出西山寺小叶种茶,相传寺僧从江南引进。”西山茶开始栽植在棋盘石旁,数量很少。直至解放初期,产量只有十多公斤,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有一定的发展,从1952年,1955年和1961年西山冼石庵释宽能,昌慧法师亲手采制西山茶寄送毛主席,每次毛主席都让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信表示感谢,鼓励搞好生产,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西山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加工工艺进一步提高:1996年西山茶以96.9分被商业部评为名茶;但是桂平市西山作为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西山历史名茶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原有茶园面积只有100多亩,茶缺丛多,枝条衰老,苔藓地衣为害重,种群混杂。芽叶萌发少,季节迟.采摘批数少,产量低,1992年西山茶只有2000多公斤,产值40万元。据估算西山茶年社会销售量在18万公斤左右,为了恢复和发展西山历史名茶,适应风景区旅游发展需要,从1993年春开始至1994年,用两年时间,西山茶场以福云6号、福鼎大毫”为主的无性系良种茶苗改造旧茶园,新建无性系品种茶园130亩,保留原西山群体种老茶园22亩,通过改造旧茶,发展新茶园,西山茶产量产位大幅度递增。

西山茶产地环境

产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乳泉昌莹,冬不调,夏不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间。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其适宜生长在日照时短、漫射光多、无工业污染、松树林环抱的高山和丘陵地带。要求年平均气温21.4℃左右,年平均无霜期在337d以上,年降雨量在1300~24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5%。生长以以砂质红黄壤土及其变种土壤为宜。pH值4.5~6.5。

西山茶采制工艺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拉、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其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

西山茶品质特征

其茶色暗绿而身带光泽,索条均称,苗峰显露,纤细匀整,呈龙卷状,黛绿银尖,茸毫盖锋梢,幽香持久。汤色淡绿而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滋味醇和回甘鲜爽,茶味独具特色,春茶清香,夏茶梨香,秋茶醇香,冬茶莲香,经饮耐泡,饮后齿颊留香。

西山茶的功效作用

1、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达90%左右。

2、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3、醒脑提神

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对于缓解偏头痛也有一定的功效。

4、利尿解乏

有助于利尿解乏,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5、抗衰老

有助于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6、缓解疲劳

绿茶中含强效的抗氧化剂以及维生素C,不但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还能分泌出对抗紧张压力的荷尔蒙。绿茶中所含的少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振奋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推荐在上午饮用绿茶,以免影响睡觉。

7、降脂

有助于降脂助消化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为茶叶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另外,绿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有助于减少腹部脂肪。

西山茶冲泡方法

1、洁具:就是将选好的茶具,用开水一一加以冲泡洗净,以清洁用具,平添饮茶情趣。

2、观茶:对特级西山茶,在泡饮之前,通常要进行观茶。观茶时,先取一杯之量的干茶,置于白纸上,让品饮者先欣赏干茶的色、形,再闻一下香,充分领略西山茶的天然风韵。

3、泡茶:通常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煮水初沸即可,这样泡出的茶水鲜爽度较好。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通常茶与水之比为1:50~1:60(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60毫升)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对名优绿茶的冲泡,一般视茶的松紧程度。

采用三种方法冲泡:一是上投法,它适用于外形紧结的高档名优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等等,即先将摄氏75—85度的沸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茶叶便会徐徐下沉。对条索比较松散的高档名优绿茶,一般采用中投法,即先投入水,再置茶,后冲入沸水。至于普通大众茶,当然是采用下投法:也就是先置茶后冲水了。

4、赏茶:这是针对高档名优绿茶而言的,在冲泡茶的过程中,品饮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汤的变化,茶烟的弥散,以及最终茶与汤的成相,以领略茶的天然风姿。

5、饮茶:饮茶前,一般多以闻香为先导,再品茶啜味,以品赏茶的真味。另外,绿茶冲泡,一般以2-3次为宜。若需再饮,那么,得重新冲泡才是。

西山茶保存方法

⒈瓦罐储茶法:此法古代就有。明人冯梦祯云:"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茶叶含水量不能超过6%。可用生石灰除湿。具体操作方法同石灰块保存法。

⒉罐藏法:容器选用装糕点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属听、箱、罐、盒,或铁或铝或纸或纸品,或方或圆或扁或不规则性。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此法简便,取同方便。

⒊塑料袋贮茶法:选用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茶叶可以事先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内,封口即成。

⒋热水瓶贮茶法:可用保温不佳而废弃的热水瓶,内充干燥的西山茶,盖好瓶塞,用蜡封口。

⒌冰箱保存法:绿茶装入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冻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时间长、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严实,否则会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损绿茶茶叶的品质。

西山茶产品荣誉

西山茶曾在1982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6年9月,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被公认为绿茶中的上乘佳品,1988年参加了新加坡博览会展出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均得到了一致好评。

1990年,西山茶被商业部再次评为名茶。1991年,西山茶在杭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授予优品奖。1998年,参加北京国际名茶、茶文化展览会,经专家评审荣获名茶“推存产品”。1999的参加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名牌产品”。2000年度荣获广西区“优质产品”称号。2001年荣获“中茶杯”二等奖。主要产品有“棋盘石”牌西山茶、西山白毛尖等。

煮茶法发展及文化历史介绍


煮茶法

煮茶法指的是茶入水烹煮而饮。唐代以前并没有系统的制茶方法,通常都是将采摘回来的生茶叶用水煮沸直接饮用,从汉魏南北朝一直到初唐,饮茶与喝蔬茶汤相似,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吴人将这种羹汤叉称之为“茗粥”。这点从历代文人所留下的书面记载可以略知一二。西汉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的“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在其《尔雅注》中有“树 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的记 载;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中有“茶, 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 煮,是为茗粥”:同样是晚唐人的度日休 在《茶中杂咏》的序中云:“然季疵以 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 啜饮者无异也”。一直到了唐朝,才开 始出现用干茶煮水饮用的方法。

制茶技术在进入唐代以后,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片茶、团茶、散茶的品种和样式也逐渐增多。唐代的饮茶方法以陆羽在其《茶经》中所记载的煎茶为主,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沿用之前的旧习惯,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煮茶法较为流行。“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有如下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所著的关于记载地方和民族史的著作《蛮书》中说:“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可见唐代的煮茶,通常在汤中加入盐、葱、姜、桂等作料。

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宋代的文学家苏辙在他的《和子赡煎茶》诗中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的描述,黄庭坚诗有《谢刘景文送团茶》:“刘侯惠我小玄璧,自裁半璧煮琼糜”。

自明清以后,煮茶法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流行为主。明代陈师的《茶考》中记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瓷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跟为节”。清代周蔼联《竺国记游》中云:“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