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区茶园划分及分布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2-19
中茶黑茶园 普洱茶分布 普洱茶的分布

中茶黑茶园。

我国茶区分布辽阔,地跨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即东起东经122°的台湾地区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的西藏自治区易贡, 南自北纬18°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的山东省荣成县,东西跨经度27°,南北跨纬度19°。在垂直分布上,茶树最高种植在海拔2600 米高地上,而最低仅距海平面几十米或百米。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

我国茶区划分采取3 个级别,即一级茶区,系全国性划分,用以宏观指导,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 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括甘南、陕西、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

江北茶区是我国最北的茶区,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主产绿茶。此区年平均气温为 15 ~ 16 摄氏度,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为零下10 摄氏度。年降水量较少,为700 - 1000 毫米,且分布不均,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不少茶区酸碱度略偏高,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均属江南茶区,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主产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 ~ 18 摄氏度,冬季气温一般在-8摄氏度;年降水量1400 -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 ~ 80%,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该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江南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和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东南,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该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茶树,主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该茶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亦多。在滇中北多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东南则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土壤状况也适合茶树生长。西南茶区内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

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闽中南、台、粤中南、琼、桂南、滇南等范围内均属华南茶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华南茶区内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该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9~22摄氏度,最低月(1 月)平均气温为7~14摄氏度;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00-2000毫米,其中台湾地区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00 毫米。茶区土壤以赤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Cy316.com延伸阅读

我国茶园虫生真菌名录及地理分布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合肥 230036)

我国茶区辽阔,种茶历史悠久,栽培和管理模式各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园生态系统。在这些复杂的生态系中,昆虫种类繁多,虫生真菌也较丰富。该类真菌是重要的害虫生防资源,少数种类还有药用价值,兹汇报近年来经调查、研究已确定的种类。

1 虫霉类

(1)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 原名圆孢虫疫霉。寄主: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幼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若、成虫。分布:广东省徐闻,云南省西双版纳,安徽省宣郎广茶区。

(2)弗氏新接霉 ( Neozygites fresenii) 寄主:茶蚜 (Toxoptera aurantii)。分布:海南省南海农场,安徽省宣郎广茶区。

(3)虫霉 (Entomophthora sp.) 寄主:茶鹿子蛾 (Amata germana) 。分布:贵州省湄潭。

(4)蝗噬虫霉(Entomophaga grylli) 寄主:茶园中几种斑腿蝗。分布:浙江省杭州。

2 子囊菌类

(5)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寄主:褐刺蛾 (Thosea postornata)、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分布:贵州省湄潭,安徽省宣州。

(6)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 寄主:一种蝙蝠蛾幼虫。分布:贵州省都匀。

(7)霍克斯虫草(Cordyceps hawkesii) 寄主:一种蝙蝠蛾幼虫。分布:贵州省。

(8)棕榈亚肉座菌(Hypocrella palmae) 寄主:角蜡蚧(Coroplastes pseudocoriferus)。分布:四川省苗溪。

(9)蚧生丛赤壳菌(Nectria flammea) 寄主:茶牡蛎蚧(Lepidosaphes ume)、椰圆蚧(Aspidiotus dustructor)、常春藤蚧(Aspidiotus hederae)和蛇眼蚧(Pseudacnida paeoniae)等若虫、成虫和蛹。分布:四川省苗溪。

(10)粉被虫草(Cordyceps fruinosa) 寄主:褐刺蛾、茶刺蛾幼虫。分布:贵州省湄潭。

(11)灿球赤壳(Sphaerostilbe sp.) 寄生:茶牡蛎蚧。分布:贵州省。

3 担子菌类

(12)茶隔担耳(Septobasidium pedicellatum) 寄主:茶树上多种介虫。分布:安徽省祁门,云南西双版纳等。

4 半知菌类

(13)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寄主:假眼小绿叶蝉若、成虫,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和茶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幼虫,螳螂等。分布:全国茶区。

(14)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寄主:一种蝙蝠蛾幼虫,一种蝉。分布:贵州省,安徽省宁国。

(15)柱孢绿僵菌(Metarhizium cylindrosporae) 寄主:一种蝙蝠蛾幼虫。分布:贵州省。

(16)粉被马利安霉(Mariannaea pruinosa) 寄主:褐刺蛾、茶刺蛾幼虫。分布:贵州省。

(17)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 寄主:一种蝙蝠蛾幼虫。分布:贵州省。

(18)环链拟青霉(Paecilomyces cateniannulatus) 寄主: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和一种鞘翅目成虫。分布:贵州省湄潭,安徽省绩溪。

(19)斜链拟青霉(Paecilomyces cateniobliquus) 寄主: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分布:贵州省湄潭。

(20)粉质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 寄主:褐刺蛾幼虫和蛹、茶刺蛾蛹。分布:贵州省湄潭。

(21)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 寄主:茶刺蛾幼虫。分布:贵州省湄潭,安徽省宣郎广茶区。

(22)拟青霉(Paecilomyces sp.) 寄主:茶尺蠖。分布:安徽省宣郎广茶区,浙江省长兴。

(23)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 寄主:

一种夜蛾科幼虫。分布:安徽省南陵。

(24)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寄主:茶小卷叶蛾、茶刺蛾、角蜡蚧和一种鳞翅目昆虫的蛹。分布:贵州省湄潭等地,云南省西双版纳。

(25)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 寄主:茶尺蠖幼虫。分布:浙江省余杭。

(26)串珠镰孢胶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 subglutinans) 寄主:茶尺蠖幼虫。分布:浙江省余杭。

(27)半裸镰孢 (Fusarium semitectum) 寄主:茶尺蠖幼虫。分布:浙江省余杭。

(28)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 寄主:黑刺粉虱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通草粉虱 (Dialeurodes citri)幼虫和蛹。分布:安徽省宣郎广茶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

(29)韦伯虫座孢( Aegerita weberi ) 寄主:黑刺粉虱、通草粉虱和多种介类。分布: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广东和海南等省。

(30)枝孢霉(Cladosporium sp.) 寄主:黑刺粉虱等。分布:全国茶区。

(31)顶孢霉(Acremonium sp.) 寄主:黑刺粉虱等。祁门、宣郎广茶区。

(32)蚧侧链孢(Pleurodesmospora coccorum) 寄主:黑刺粉虱、通草粉虱。分布:安徽省,陕西省紫阳。

(33)被毛孢(Hirsutella sp.)。 寄主:黑刺粉虱。分布:安徽省宣郎广茶区。

(34)拟青霉(Paecilomyces sp.)。 寄主:黑刺粉虱。分布:安徽省宣郎广茶区。

(35)蚧生头孢霉 (Cephalosporium coccorum) 寄主:茶硬绵蚧(Pulvinaria horii)。分布:四川省苗溪。

我国茶叶产区及特色茶树分布


我国茶区分布白北纬18°至38°东经98°至122°,东至台湾东部的台东、花莲,西达西藏南部察隅河谷,北至山东烟台、辽东半岛,南达海南岛,纵横二千余公里,为全世界最广阔、产茶种类最多。包括台湾、福建、浙江、安徽、四川等十八个省,五百余县。

我国秦岭以南具有非常优越的、适于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多在15~22‍℃,年降雨量多在1000~2500毫米,土壤多微酸性或酸性,丘陵山地,坡度缓斜,排水良好,早、晚浓雾迷漫,空气中相对湿度多在75%以上,尤其是闽、粤南部及台湾茶区,气候温暖湿润,发芽生产期长,可达八九个月,其发展潜力更大。至于我国茶区应如何规划,学术界亦有不同看法,若依自然条件,类似陆羽《茶经》中所分者,可分为:秦巴淮阳、江南丘陵、及西南、滇西南以及台湾等八茶区,亦有顾及行政区划,分为华东、中南、西南三大茶区者,见仁见智,各有利弊。

目前大部分学者,主张尽可能把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及茶叶种类等因素结有利弊。目前大部分学者,主张尽可能把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及茶叶种类等因素结合,合理规划茶树分布,逐步使生产区域化与科学化,故将全国划分为岭南(或华南)、江南、江北及西南四大茶区

茶叶分布华南、江南、江北及西南四大茶区介绍


目前大部分学者,主张尽可能把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及茶叶种类等因素结合,合理规划茶树分布,逐步使生产区域化与科学化,故将全国划分为岭南(或华南)、江南、江北及西南四大茶区:

一,华南茶区

华南的福建、广东、广西及台湾等地,气候高温多湿,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2℃,雨量冠于全国,年降雨量多在1500毫米至2000毫米之间,多时达2600毫米,全年采茶期长达九个月,品种丰富,性状奇珍。闽北的武夷岩茶、闽东白茶、闽南铁观音、广东的凤凰水仙,台湾的东方美人的风茶、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以及闽台花茶香片及星村小种等,早已驰名全球,再如台湾鱼池、广东英德以及海南岛等地的大叶种红茶,其品质堪与印、锡红茶相比较。

二,江南茶区

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浙江、湖南、江西、安徽以及江苏南部的茶区,年平均温度15~18℃,雨量在1400毫米至1600毫米,也有达1800毫米者,均宜植茶。此茶区冬季受北方黄山毛峰冷空气的侵袭,温度多降到℃以下,故不适于大叶种茶树的种植,但适合中型圆叶种及小叶种的栽培,尤适于制造绿茶。绿茶的花色品名繁多,最负盛名者,如浙江省的惠明毛尖、西湖龙井、平水珠茶、雁荡毛峰、天日青顶、普沱佛茶、苏州碧螺春、南京雨红茶、江西庆山云雾、婺源珍眉、安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湖南的高桥银峰,以及湖北的恩施玉露等。红茶方面如安徽“祁虹”、湖北“宜红”、江西修水“宁红”、浙江绍兴“越红”等也不逊色。再如湖北羊楼洞的砖茶、湖南安化的黑茶和君山的银针黄茶等也已名闻中原。

三,西南茶区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及西藏的察隅、黑脱、易贡等地。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气候温和,无强风烈日,冬无严寒,夏不酷热,年平均气温15~19℃,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沿河密布高大的野生西藏易贡茶园茶树,现已公认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惟西南茶区,地形崎岖,各地气候不同,品种均有差别,产茶种类也有差异,如川东南和滇西南,气温较高,适于云南大叶种的栽培,所产“川红”、“滇红”品质优良。其他地区气温稍低,茶树属中型叶,适宜制绿茶,如川西生产的朦胧顶峰、峨嵋绿、贵州的都匀毛尖等均是名茶,西南地区与康藏毗邻,也是外销茶的主要茶区,云南省首推方茶、沱茶、紧茶等普洱茶。

四,江北茶区

长江中下游以北包括陕西、河南、甘肃南部,安徽及江苏的北部以及山东东部等茶区。地区气温12~15℃,冬冷夏热,温差很大,最低温达℃以下,茶树易遭冻害,年降雨量常在1000毫米以下,茶园多分布于地势较低,避风向阳之处,以种耐寒、耐旱的小叶种为宜,只可生产绿茶,如河南信阳的毛尖,亦甚有名。但在陕西及甘肃南部,也有部分生产紧压茶。

参考最近美国及英国国际茶叶委员会以及日本茶界人士佐野敏男、向笠芳郎、增泽武雄诸氏的考察报告,1980年我国共有茶园面积67万公顷左右,生产量34.25万吨,浙江、湖南、福建、安徽及四川五省的产量占全国75%。目前全国生产量中红茶占80%,绿茶约占20%。1971年,绿茶的比率增加。七十年代外销91.968吨,比前一年减少,其中绿茶占47.510吨,近三年平均红茶输出48.689吨,占总输出量的47.6%,其余20余万吨均内销,但目前全国平均每人的年消费量只200克。浙江省有茶园面积17万公顷,目前幼木茶园约5万余公顷,占31%。生产量7.54万吨中,绿茶占92%,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一输出外销。其余8%为红茶。

茶区怎么划分


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在适合于茶叶生产要求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综合地划分成若干自然和经济条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大致相同的茶树栽培区域单元。

中国现代茶区划分:地理分布范围在18°-36°N,94°-122°E;垂分布最高到海拔2600m的高山,低至几米的低丘。茶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浙江、湖南、安徽、四川、台湾、福建、云南、湖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陕西、河南以及山东、甘肃、西藏等18个省区。其中山东、甘肃、西藏等三个省区是近年来开发种植成功的。中国现有茶园1616万亩,茶叶产量1985年为44万吨。生产的茶类以绿茶为最多,其次是红花,还有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紧压茶以及多种特种名茶。

华南茶区:位于福建省大漳溪、雁石溪,广东省梅江、连江、广西壮族自治区浔江、红水河,云南省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本区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境内高温多雨,长夏无冬。本区的北部地带,属南亚热带气候,温暖而湿润。区中存在着乔木型大茶树,呈野生状态与其它常绿阔叶树种混生。栽培品种主要为乔木型大叶种,生产的茶类有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六堡茶,还有铁观音、凤凰单枞等名茶。

西南茶区:位于米仓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包括贵州省、四川省全部、云南省中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本区地形复杂,地势高,属于高原。属亚热带范围,水热条件较好,光照对茶树生育有利。有红茶、绿茶、边销茶、沱茶及花茶等。

江南茶区:北起长江以南,南到南岭以北,东邻东海,西与云贵高原为界。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福建省中北部,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本区气候特征是春和、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水热条件尚好。生产的茶类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

江北茶区:南起长江北岸,北至秦岭、淮河以南,西起大巴山,东至江苏省东部沿海。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和苏北部分地区。处于北亚热带北缘,气温和降水量都相对减少。缺水,茶树品种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群体,抗寒性较强。全区均生产绿茶,有炒青、烘青、晒青等。

此外,在山东半岛东部和东南部、江苏省东北部,由于气候受到海洋调节,也种植了一部分茶树。该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秋高温多雨,夏秋茶比重大,所产的绿茶,具南方高山茶风格。

世界茶区:茶树在世界地理上的分布,主要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最北界限已达49°N(俄罗斯外喀尔巴地区),最南为22°S(南非纳塔尔),垂直分布从低于海平面到海拔2300m(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范围内,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世界茶叶产量中,亚洲占89%,非洲占9%,南洲和其它地区占2%。世界茶区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等6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