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

发布时间 : 2019-12-23
一杯青茶 早上一杯青茶 一杯青茶香

一杯青茶。

茶苦,如生活。苦涩,有时清淡如绿茶,有时浓郁如普洱。茶的形成是磨练的积淀,在烈日下发芽开花,在骤雨中成长,在疼痛中被分离,在烈焰上焙制,终用沸水沏煮。经历重重苦,方能流香。

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喝一杯茶是一种茶缘,在不同的地点品饮守候着不同的缘分。结缘,无论是结人缘,结茶缘,还是结佛缘,结法缘,都体现在一个“善”字上。

从“禅茶一味”角度而言,结缘者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茶缘,结佛缘。以此心此缘创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从茶人角度而言,缘分本就是一杯茶,生命伊始,茶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

在千千万万的人当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禅者和茶者。在千千万万年当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那也没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吃茶了吗?

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法缘、佛缘尽在其中。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世上好茶数不胜数,有些茶,你或许此生无份,有些茶你可能避而远之,由此便产生“好茶”、“坏茶”。然而,任何一种茶,都各有其佳处,茶无好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适合与不适合。珍惜每一杯茶,与其相遇也是人生一茶缘。

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你若愿等,茶不负你。

精选阅读

茶是一个高雅的秘密


茶道大师们秉承这样的信念,只有将艺术融合贯穿于生活,真正的艺术鉴赏才有可能。因此他们力求将在茶室中习得的高度优雅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任何场合,他们都保持精神上的平静;他们的谈吐永远不会干扰周围的和谐。服装的剪裁与颜色,举止与步态都表露出艺术的人格。

凡此种种都是不能轻视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美,才有资格去接近美。因此茶道大师们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而非艺术家。这就是美至上主义的禅。完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决意去认识。

茶的仪式是即兴剧,它的情节由茶、花和绘画交织而成。没有一点多余的色彩混杂茶室的色调,没有一点不协调的声音打破事物的节奏,没有一个无谓的动作闯入这里的和谐,没有一个词汇扰乱四周的统一,一切行动都进行得单纯而自然—这就是茶的仪式的目的。

茶不像葡萄酒那么傲慢,也没有咖啡那么自我,更没有可可那样故作天真。如果一个人不能领悟人生亦庄亦谐的微妙意味,我们说他“没有茶气”;而对无视人间悲苦,听凭感情冲动恣意放浪的唯美主义者,我们会责备他“茶气太盛”。

茶,初为药用,后渐成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饮茶作为雅趣而进入诗歌领域。15世纪的日本把饮茶尊崇为一种审美的宗教,即茶道。茶道是对尘世琐事中隐藏之美的崇拜,它教导纯粹与和谐,人际敬爱的奥秘,社会秩序的浪漫精神。茶道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人生宿命的诸多不可能中试图完成可能的一种温良的希图。

茶的哲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美学,因为它同时也表达了伦理和信仰,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整体观念。它是卫生学的,因为它要求洁净;它也是经济学的,因为它教导在单纯质朴而不是复杂奢华中寻求安慰。它是精神几何学的,因为它界定我们在宇宙中的定位。它把所有的信徒都变成了品味的贵族,由此代表了真正的东方的民主精神。

虚心和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是成比例的


虚心和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是成比例的。

巴金先生关于自己不是什么家的说法,在“大家”辈出的现代,是很有点不可思议的。论者必以“过谦”视之,先生这样讲是很诚恳的,我们以为过谦,大体反映了“虚心”之难得。

有些事情是可以指为形式主义的:比如为迎接检查而突击卫生,为体现尊重而拱手作揖,为显示服务态度而强颜陪笑,为表白爱情而搜罗甜言蜜语……这为“什么”而“什么”多跟实际无涉。虚心之事亦复如斯,表面上装愚守拙乃至弄到作践自己,也不代表心里不嘀咕着“你算什么东西!”所以,说虚心难得非指其“表现性”,而是就其“生成性”而言。“生成”的虚心不是通过包装,不是故作姿态,它至少要有“心虚”感作为基础和前提。

不是做贼心虚的心虚,那是心中有鬼,有个实在的东西压得慌。这里的心虚是“若谷”地“空”,时时感觉着自己空缺得厉害。人寓居纷纭世界、变幻乾坤,不知不识的东西较之已知已识的多过不啻恒河沙数,且原先已知已识的说不准几经时日又成了陈旧的老皇历,说不准你知其一他还有其二、其三,时时内心虚得发毛,一日不读书就慌得不行,原是正常心理,倒是感到满感到淌,显见着是某种神志不清,且一不小心就容易闹出点毛病来。比如断言“秋花不比春花落”,还要“说与诗人仔细吟”,到头来发觉人家那里就是那样地“落”,不“仔细”的恰恰是自己。人的心虚感竟就这样难得而易失。

故此古来就有著名寓言发出关于“井底之蛙”的告诫,这告诫与其说指向囿于孔见的自以为知自以为是者,不如说是指向人的通常处境,盖因相对于浩茫宇宙,人总是不同层次地处于“井”中。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人在知道得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就越来越感到所知太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井”实在太小太小。“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因而非常浅显,人越过“胆子越小”的现象也就不能一概以生命力衰退而论之。

巴尔扎克年轻时曾在一个拿破仑小塑像的座盘上写道:“他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等到他写《人间喜剧》的《导言》时,却写出“作品寥寥使人自视甚高,大量劳动使人虚怀若谷”这样的话。固然不能非议其年轻时的气盛和自信,可同样不能不崇敬他成就卓著的自知,因为这自知是建立在博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它本身就是博识的一种结果。

所以,虚心远不只是一种思想品德,不只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它也是一种标示,一种修养层次的标示。巴金的诚恳自审,尤奈斯库关于“一个作家最坏的就是自视甚高”的感悟,实在都是过来人痛切的经验之谈和贴切的人生告诫。惜哉在“井”中操劳的世人,大多容易让许多实在的物事把心胸塞得太满,鲜有听得进先哲“生有涯、知无涯”的浩叹而奉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

一杯茶冲泡几次是好的?


很多朋友在喝茶的时候对于冲泡的次数心里面都没底,有的是喝到没有味道为止。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下这冲泡的次数。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据研究,绿茶经一次冲泡后,各种有效成份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氨基酸是茶叶中最易溶于水的成份,一次冲泡的浸出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咖啡碱,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较低,约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目前,国内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据比较,袋泡茶比散装茶冲泡浸出量高20%左右。

知道了冲泡的次数,我们就能把茶叶里面的物质充分的释放出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也不至于浪费。

喝茶是一个感觉,安全感是第一的


我从学会吃饭就开始喝茶,40多年的喝茶历史,喝过最好的茶是什么茶,还真难回答。但多年喝茶的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经历还是有的。

1、值得惦记的茶宴。

农村人有好一点的茶都送到公社茶站收购,为数不多的粗老茶留下来自己喝。茶也是农村最值钱的商品,村庄周围能种茶的地方都种上了,目前还留下许多很古老的茶树。村里不管哪家来客人,都会摆茶宴,不管哪家摆茶宴时,邻里邻居都会端来家里最好的咸菜(小笋、蕨菜、芥菜、土豆等等)、南瓜籽、黄豆、向日葵籽。记得老奶奶很爱喝茶,她是村里最年老者之一,每家茶宴都会请她去,我也跟着老奶奶去混吃混喝。小孩子一般不喝茶,只混瓜子、咸菜吃,也没有单独的一杯茶。瓜子、咸菜吃多了口干,我就抢过奶奶的茶杯,猛喝几口,那时的感觉如饮甘露。第一次感觉到喝茶是如此美妙的,从此也就喜欢上喝茶了,但总是找不回当时的感觉。

2、值得回忆的品茶。

1983年,在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当年叫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读书上审评课时,当时的审评老师叶宝存教授,拿了一泡霍顶(霍山顶上)黄芽。审评之前,讲了这泡茶的来历、珍贵(价格每斤70元,当年的70不同于现在的)等等,全班同学都叫起来“怎么可能这么贵?”当大家期待可以好好品尝一下的时候,叶老师说,一个小组只有一泡,每人只能一小杯,也就是一口。大家品后,都说,确实好,好在什么地方,却各有各的说法。

3、值得一说的水。

因工作的关系可以喝到许多好茶。因茶叶专业的关系,也可以得到许多好茶。一般的朋友来了好茶,都会请我去品尝一下。喝过的好茶数不胜数,有号称一饼几万元的普洱,一泡两三千的大红袍,一斤几万元的金骏眉等等。也许是喝之前就被价格唬住了,喝不出物有所值的感觉,经常觉得又被忽悠了。后来一般的人告诉我有好茶时,我也就没那么容易动情了。记得2001年回老家在我伯母家喝茶。伯母给我泡了一杯茶。一入口清凉、爽口、甘甜,这时我已具备品茶知识的。于是我就问伯母:“你的怎么这么甜?”伯母说:“我们这里的茶从没打过农药当然甜。”我读茶叶专业的第一次听说茶没打过农药,又问:“从来没打过农药,不会给虫子吃了?”伯母说:“你忘了,我们这里的茶没虫吃。”我还真的忘了。但我还是不相信,茶甜与不打农药有关,而这么甘甜的茶确实第一次喝过。我想也许是水甜,我就去打了一瓢水喝一下,水确实甘甜。我带一泡茶回深圳泡,就没在老家泡的感觉,但比其它茶还是甜。

于是,我带着这地方茶为什么不用打农药、这地方的水甜种出的茶也会甜等诸多美好的愿望回老家种茶。三年多来,这个地方的茶不用打农药得到回答是真实的,但原因没找出来。这个地方的茶确实很甘甜。

说到好茶。我很直率地说,现在如果能喝到制作工艺正常的有机或无农残的茶就算喝到好茶了。

喝茶是一个感觉,安全感是第一的。在有安全的基础上,与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有很大关系的。喝茶解渴之余,是一种精神享受,最好的心情或最需要的时候就能喝到最好的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