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感悟“倾听自然之声”

发布时间 : 2019-12-23
逆水寒品茶茶具对应茶叶 红茶感悟 自然韵红茶

逆水寒品茶茶具对应茶叶。

将硬木事先雕成阴模,按一定法则组装在葫芦幼果上,强迫它长成所需模样,称之为范。“模范”一词当由此来。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葫芦范在模中畸形发展,失败多于成功。一个模一年只有一次显示身手的机会,成功殊为不易。匏器的另一种工艺较之前者经济,绳之以法则。将幼果勒扎成型,受力必须均匀,还不能影响其生长。这对工匠的要求极高,阴阳向背,天灾人祸都可能使之前功尽弃。

蝈蝈为夏虫,鸣声昂越。吴语中官蝈不分,仕途为人向往,这也是蝈蝈受古人喜爱的潜在因素。画家绘夏趣图,也往往少不了蝈蝈,至今在夏秋之季,仍有农民将此虫贩于都市,走街串巷都用不着吆喝,其鸣声之响亮生动,诱惑着远离乡村的城市孩童,还有成人。

每当树叶凋零,北风呼叫之时,再想听见蝈蝈叫声,已算是奢侈之事。这奢侈,在皇帝身上顺理成章。入冬以后,宫廷中有专人分(音奋,即饲养)蝈蝈,七七四十九天,脱壳七层,夜不能寐,将小若黍米的卵培育成成虫,装入葫芦中,揣在怀里,任大雪纷飞,蝈蝈在人为的环境中无忧无虑,振动羽翅,发出悦耳鸣声。

一国之君,想保住江山,思想上一刻不容放松,事必躬亲。君主制国家压在君主肩头的更是一副重担,谁让你一个人说了算呢?!皇帝高高在上,吃穿住行,都有宦官操心,出行时黄沙铺地,鸣锣开道,百姓均须回避,何况虫焉?为防刺客,紫禁城内除御花园等地均不栽树,太和殿前,寸草不生,哪来虫鸣?

而皇上在他一言九鼎的地方仍觉得不甚舒服,满朝文武,唯唯诺诺,变成一个臃肿的大包袱,落在皇帝肩上。在这时,皇帝期望摆脱精神重压,期望倾听自然之声!皇上在蝈蝈的叫声中心理暂时得到安慰,这种追求逐渐演化成一种时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冬养夏虫,以求鸣声,重在听。蝈蝈葫芦亦因之在音而不在形上下功夫,据说工匠能使蝈蝈在不同葫芦中发出宫、商、角、徽、羽五音;到后来,一方面由于工匠取悦于皇帝,另一方面民间得以普及,葫芦演变成重形而不重音了。同时又分出蛐蛐(蟋蟀)葫芦。器口用材上,象牙,玳瑁,虬角,紫檀,唯恐不显其贵;工艺上,蒙心高起,尽雕工之能,穿枝过梗,以能动而不掉为佳,从一动起,多至不等。我见有十八动之多蒙心,弹丸之地,佛八宝,暗八仙,外加两鹤,虫一鸣,随之颤动,叹为观止。葫芦外型,也嫌光素不过瘾,以范,掐,烫,雕,绘等手段,穷极工巧。

整整一个清朝,完整了匏器这种只属于中国,只属于清朝独特的艺术。在外国人眼中,这门艺术不可思议,国人却不以为然,对于5000年的文明古国,这属于雕虫小技中的小技,要不是倚仗年代近,恐怕早就自生自灭了,哪儿会有实物留至今天呢!

最后捎带一句,清宫档案记载,新年伊始,太和殿两侧置蝈蝈葫芦以万计,瑟瑟寒风中,新春盛典,皇帝龙袍加身,28人大轿抬至宫前,届时,蝈蝈吟唱,金鼓齐鸣,一派勃勃生机。此形式庄重而又寓意深刻,曰:万国来朝。寓大清国日益强大,世界各国前来叩拜。古人将生活情趣赋予政治内涵,这是很典型的一例。

cy316.cOM编辑推荐

让品茶成为顺其自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让品茶成为顺其自然》内容,感谢阅读!

品茶,本应是顺其自然的事。但是,随着人们对品茶的讲究越来越多,品茶就成为一件复杂的事情了。他们说泡茶最好选用泉水,他们说品茶要选用与人的体质相对应的茶叶,他们说茶席的布置要符合品茶的心境,他们说茶具的选择应与冲泡的茶叶相适应……

如此多的“他们说”,让我们觉得品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再一不小心就不知不觉地得罪人。因为这样,我们减少了与外人一道品茶的频率,更多的是一个人独饮。

大多数时候,品茶的环境总是安安静静的,使饮茶的人显得很拘谨。这样的品茶方式不但无法放松身心,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是疲劳。他们是这样说的:“品茶时,一些茶人是不愿先说话的。一则说起话来干扰了自己的心神,影响到对茶的感受。二则避免在品茶前说话,也是避免了各种先入为主的故事和说法。三则若先被告知该款茶的种种美妙,就怕有些人把品茶当成了考据,局限了对茶的全面感受。所以品茶时,先不说话,先听茶说话吧。”

食不言,饮茶也不可多话吗?我们品茶就是想通过品的过程来放空自我,但是在如此多的条条框框下,我们还能够随心所欲地品茶吗?长久地端着一个姿态,不是会更累吗?

我喜欢品茶,更希望能够顺其自然地品茶。

关于本文《让品茶成为顺其自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品茶感悟:拿起和放下茶的品格与韵味


品茶感悟:拿起和放下

喝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

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 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 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 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茶与禅是如此地默契,茶。。。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净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

陶冶情操:饮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茶,是自然之子 品茶的最佳地点就是在大自然中


山水间

很久以来,人们有一种寄情山水的心曲,在山间水畔建起一座茅屋,伴着清风明月、寒松翠竹、溪流清泉,不问世事,不求功名利禄,真正是“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让纯净的心灵和山水融为·体。长久以来,名上僧道一直向往这种生活,虽然并不能都做到,但还是经常到山涧、泉边、林间、石旁等处品茗赏景,因而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名画。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钱起在和友人欢宴之后留下了《与赵芭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温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则描绘丁老道士和小道童月下品茗的情景:“乳窦溅油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人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在这些诗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一幅和谐的画卷。

元代画家赵原创作的《陆羽烹茶图》上有题诗:“山中茅房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这首诗道尽了画中幽景给品茗所带来的闲情幽趣。

到了现代,几乎所有的风景名胜地都设立了风格各异的茶室。游客在饱览大好风光之后不免会有些劳累,到绿荫掩映的茶室中小坐片刻,品饮一番,可谓是别有一种感觉。凭甯而望,远处的湖光山色、近处的鸟语花香全都看在眼里,这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 茶,是自然之子,人是万物之灵,品茶的最佳地点就是在大自然中。只有在大自然中,茶的灵性才能得到释放,茶的魅力才能得到展现;只有在大自然中,人才能摆脱后天的束缚,而回归先天的本性,从而领悟茶的精髓。

茶韵自然的优雅 分享品茶的时光


茶韵自然的优雅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生活就是這样;沒人能控制——你必须经历,而不是如你所愿去解谜。你不会自己成长,也不会自己决定自己的形状和骨骼结构,心脏也不能想怎么跳就怎么跳。你们呼吸不需要控制,它会自然地一呼一吸。同样地,人的思想是无拘无束的,它会不经控制而自发地思考。

喝茶中安静交流之外,茶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牢固的纽带。它是文明的辉煌顶峰,通过茶可以获得安静的这一品质,使它走向世界并传播开来,它将我们内心最好的一面优雅地呈现出来。

不管你是怎样沏茶、在哪里喝茶,分享品茶的时光,都会成为放松和放开世俗思想的美妙空间。人们返璞归真,不再心为形役。

就像茶树自然地伸向天空,植物自然而然地转向阳光,我们的思想,如果不加控制在正能量的氛围中任其驰骋,它也会转向我们平静的内心。

三五知己,安静地品上一道好茶,生态又安全的好茶,就能彻底放松,回归到谦逊而自然的自身。

感悟人生如茶


从苏东坡和佛印品茶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感悟呢?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茶有不同的品种与滋味,而人生的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风景与韵味。透过这小小的一杯茶,我们也可以领悟一下自己的人生。

少年,就像清淡的绿茶,透彻而天真。所谓小小少年不知烦恼,他们是最无忧无虑的,也是最逍遥自在的,就如刚开春的新茶,纯洁而碧绿。

青年,就如同茉莉花茶,清香迷人。年轻人充满了朝气,也拥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花茶醉人,如梦如幻,如同年轻人的热恋,热烈浓郁,挥洒着属于他们的灿烂青春。

中年,像一杯甘醇浓厚的红茶。人到了中年后,上有老,下有小,责任背满了身。中年人是成熟的,是厚道的,是脚踏实地的。所以中年又如同一杯苦丁茶,第一口,苦得可以流出眼泪,可是喝到最后就是甜香。苦丁茶可以把生活中那些烦恼转为一缕一缕的清香。

老年,像是一杯浓浓的乌龙茶,蕴含了绿茶的清新,花茶的浓香,红茶的醇厚,苦丁茶的余味。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年人已经淡泊了名利,懂得了宽容和坦诚。一生所经历的坎坎坷坷、起起落落都写在了刚毅而苍老的脸上。这杯乌龙茶,令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

不知道各位在饮茶、品茶、感悟人生中探索到了怎样的人生真谛,是否也同笔者一样探索到了知足者常乐的真谛?人生难免经历起起伏伏、纷纷扰扰,只有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才能快快乐乐过一生。这也是养生的经典法宝之一。

茶道感悟“酒的滋味”


在艰难中产生的温暖最为坚固,令人刻骨铭心。

有一个富翁,年轻时家里很穷,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从小就生存在一种饥饿和窘迫之中。节日的花衣服、过年的压岁钱、喜庆的爆竹、父母的呵护……这些本该属于孩子的专利,都与他无缘。

但最使他难忘并终生感恩的是小伙伴们对他无私、真诚的帮助和呵护。只要小伙伴手里有两块糖果,肯定就会有他的一块;伙伴手里有一个馍馍,那肯定有他的一半。在贫穷和饥饿之中,还会有什么比这更宝贵的东西呢?

一眨眼30年就过去了。在这一段时间里,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变了模样。此时,富翁步入中年。外出闯荡的他今非昔比。30年的奔波劳碌,摸滚爬打,富翁一路风尘地走过来了,成为一个精明的企业家。有一天,少小离家的他动了思乡之念,于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富翁回到了家乡。

当日,他走遍全村,感谢叔伯大爷、兄弟姐妹这些年对父母的照顾,并每家送了一份礼物。夜里,富翁在自家的堂屋里摆桌请宴,赴宴者全是从小光着屁股一块长大的玩伴,他们自然也是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了。

按那里的风俗,赴宴者都要带点礼物表示谢意。大家来的时候,都带着礼物,有的还很丰厚。富翁令人一一收下,准备宴席之后,请大家带回。当然,还有自己馈赠的礼物。

正在大家热热闹闹布菜斟酒的时候,门开了,一个儿时旧友走进来。他的手里提着一瓶酒,连声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大家都知道这个朋友日子过得很艰难,其情其景,一点儿也不亚于富翁儿时。

富翁起身接过朋友提来的酒,并把他拉到自己身边的座位上坐下,朋友的眼里闪过几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富翁亲自把盏,他举着手里的酒瓶,说:“今天,我们就先喝这一瓶,如何?”一边说,一边给大家一一倒满,然后,他们一饮而尽。

“味道怎样?”富翁问,所有赴宴者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旧友更是面红耳赤,低下了头。

富翁瞧了一眼全场,沉吟片刻,慢慢地说:“这些年我走了很多地方,喝过各种各样的酒,但是,没有一种酒比今天的酒更好喝,更有味道,更让我感动……”说着,站起来,拿起酒瓶,又一次一一给大家斟酒。

喝完之后,富翁的眼睛湿润了,朋友也情难自抑,流泪了,原来他们喝的竟是一瓶水!朋友不以贫穷自卑,提一瓶水也要去看儿时的朋友;发迹的富翁不忘旧情,不以为忤,反而大受感动,这瓶“水酒”浸透着穿越世俗的真情。

当我们身边的人,在人生路上遇到艰难陷入泥泞之时,请伸出你的手来,把你的温暖、关怀送给他们,他们将因此而充满笑迎风雪的勇气和力量。

茶的感悟“和”与“静”


漫长的岁月中,它所留下的痕迹是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以一叶之轻,率众生之口,信步闲庭,横跨古今,从历史的那一头悠悠而来,淡然地欣赏着皇朝的兴灭和社会的变迁,仿佛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迫使它停下从容的步伐。在浩浩荡荡的岁月长河里,它以

独特的魅力和强劲的生命力沉浮激荡,不断地卷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浪花。

它从高山走来,氤氲的雾霭是它的温床;它在雨中成长,清凉的甘露是它的营养。每逢开春之际,风若飘絮雨如丝,它便开始贪婪地吮吸天地之间的精华,抽芽吐蕊,舒枝展叶,誓要在这新春的绚丽舞台上抢占一席之地,绽放出属于它的灿烂。

它是卓雅的代表,它是坚韧的坐标,它是朴素的象征,它是谦虚的记号,人们对它的赞誉之声古已有之,所谓“南方有嘉木,临风自独立”正是对它的最好写照。

它能够带领人们走进内心的世界,它能够指引人们探掘精神的境界。品味它,能够赋予肉体众多的玄妙,品味它,能够体验灵魂自由的飞翔,品味它,能够感知属于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道。

淡淡一口饮咽下,浓浓唇齿留甘香,素色清香固然是令人心旷神怡,然而那一抹若有若无的甘醇则更是让人魂牵梦萦。无怪乎诗仙李白也不禁生出了“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的感慨。

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愉悦松弛的心情会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幻想场景,这便是它在意境上的魔力,正如古诗所云“拂面春风笑靥开,味同甘露润灵台”,它能够令人在顷刻之间缓解压力,忘却烦恼,将愁绪转换成闲适,甚至将原先美好的意境升华至更高一个层次的境界。

品味它不仅能感受到深远的意境,更能领悟到深刻的哲理。其中最为凸显的莫过于“和”与“静”二字。

和”者“中和”,不偏不倚,均衡持平。正是印证了中国数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庸和谐之道。它能够让人达到的是一种内外和谐的境界,是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统一包容,在品味的时候细细感受真气、真香、真味的微妙变化,从而领悟道法自然的真谛,坦然地敞开心胸,享受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静”者“清静”,安详,闲雅。从古至今,但凡修身养性、追求自我之道者,无不重视“静”之修炼,于是便有了《大学》里谆谆教导的至理名言“静而后能安”,也有了诸葛武侯流传千古的绝世佳句“非宁静无以致远”。细细品味它,感受一下何为平心静气,摈除一切浮躁悸动,逐渐让自己的心踏实下来。

茶道感悟“让人心不再残酷”


这是一个越战归来的美国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失去一只胳膊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

“不要,爸妈,我要他和我们住在一起!”

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疾的人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警方说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

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的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令人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坦白地讲,我们大多数人和故事中的父母一样。也许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然而感谢上帝,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糕,他也总是愿意接纳我们。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种神奇的东西,被称为“爱”,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和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你终会了解爱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