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自然的优雅 分享品茶的时光

发布时间 : 2019-12-23
自然韵黑茶 自然韵红茶 乌龙茶的韵

【www.cy316.com - 自然韵黑茶】

茶韵自然的优雅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生活就是這样;沒人能控制——你必须经历,而不是如你所愿去解谜。你不会自己成长,也不会自己决定自己的形状和骨骼结构,心脏也不能想怎么跳就怎么跳。你们呼吸不需要控制,它会自然地一呼一吸。同样地,人的思想是无拘无束的,它会不经控制而自发地思考。

喝茶中安静交流之外,茶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牢固的纽带。它是文明的辉煌顶峰,通过茶可以获得安静的这一品质,使它走向世界并传播开来,它将我们内心最好的一面优雅地呈现出来。

不管你是怎样沏茶、在哪里喝茶,分享品茶的时光,都会成为放松和放开世俗思想的美妙空间。人们返璞归真,不再心为形役。

就像茶树自然地伸向天空,植物自然而然地转向阳光,我们的思想,如果不加控制在正能量的氛围中任其驰骋,它也会转向我们平静的内心。

三五知己,安静地品上一道好茶,生态又安全的好茶,就能彻底放松,回归到谦逊而自然的自身。

小编推荐

让品茶成为顺其自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让品茶成为顺其自然》内容,感谢阅读!

品茶,本应是顺其自然的事。但是,随着人们对品茶的讲究越来越多,品茶就成为一件复杂的事情了。他们说泡茶最好选用泉水,他们说品茶要选用与人的体质相对应的茶叶,他们说茶席的布置要符合品茶的心境,他们说茶具的选择应与冲泡的茶叶相适应……

如此多的“他们说”,让我们觉得品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再一不小心就不知不觉地得罪人。因为这样,我们减少了与外人一道品茶的频率,更多的是一个人独饮。

大多数时候,品茶的环境总是安安静静的,使饮茶的人显得很拘谨。这样的品茶方式不但无法放松身心,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是疲劳。他们是这样说的:“品茶时,一些茶人是不愿先说话的。一则说起话来干扰了自己的心神,影响到对茶的感受。二则避免在品茶前说话,也是避免了各种先入为主的故事和说法。三则若先被告知该款茶的种种美妙,就怕有些人把品茶当成了考据,局限了对茶的全面感受。所以品茶时,先不说话,先听茶说话吧。”

食不言,饮茶也不可多话吗?我们品茶就是想通过品的过程来放空自我,但是在如此多的条条框框下,我们还能够随心所欲地品茶吗?长久地端着一个姿态,不是会更累吗?

我喜欢品茶,更希望能够顺其自然地品茶。

关于本文《让品茶成为顺其自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品茶感悟“倾听自然之声”


将硬木事先雕成阴模,按一定法则组装在葫芦幼果上,强迫它长成所需模样,称之为范。“模范”一词当由此来。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葫芦范在模中畸形发展,失败多于成功。一个模一年只有一次显示身手的机会,成功殊为不易。匏器的另一种工艺较之前者经济,绳之以法则。将幼果勒扎成型,受力必须均匀,还不能影响其生长。这对工匠的要求极高,阴阳向背,天灾人祸都可能使之前功尽弃。

蝈蝈为夏虫,鸣声昂越。吴语中官蝈不分,仕途为人向往,这也是蝈蝈受古人喜爱的潜在因素。画家绘夏趣图,也往往少不了蝈蝈,至今在夏秋之季,仍有农民将此虫贩于都市,走街串巷都用不着吆喝,其鸣声之响亮生动,诱惑着远离乡村的城市孩童,还有成人。

每当树叶凋零,北风呼叫之时,再想听见蝈蝈叫声,已算是奢侈之事。这奢侈,在皇帝身上顺理成章。入冬以后,宫廷中有专人分(音奋,即饲养)蝈蝈,七七四十九天,脱壳七层,夜不能寐,将小若黍米的卵培育成成虫,装入葫芦中,揣在怀里,任大雪纷飞,蝈蝈在人为的环境中无忧无虑,振动羽翅,发出悦耳鸣声。

一国之君,想保住江山,思想上一刻不容放松,事必躬亲。君主制国家压在君主肩头的更是一副重担,谁让你一个人说了算呢?!皇帝高高在上,吃穿住行,都有宦官操心,出行时黄沙铺地,鸣锣开道,百姓均须回避,何况虫焉?为防刺客,紫禁城内除御花园等地均不栽树,太和殿前,寸草不生,哪来虫鸣?

而皇上在他一言九鼎的地方仍觉得不甚舒服,满朝文武,唯唯诺诺,变成一个臃肿的大包袱,落在皇帝肩上。在这时,皇帝期望摆脱精神重压,期望倾听自然之声!皇上在蝈蝈的叫声中心理暂时得到安慰,这种追求逐渐演化成一种时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冬养夏虫,以求鸣声,重在听。蝈蝈葫芦亦因之在音而不在形上下功夫,据说工匠能使蝈蝈在不同葫芦中发出宫、商、角、徽、羽五音;到后来,一方面由于工匠取悦于皇帝,另一方面民间得以普及,葫芦演变成重形而不重音了。同时又分出蛐蛐(蟋蟀)葫芦。器口用材上,象牙,玳瑁,虬角,紫檀,唯恐不显其贵;工艺上,蒙心高起,尽雕工之能,穿枝过梗,以能动而不掉为佳,从一动起,多至不等。我见有十八动之多蒙心,弹丸之地,佛八宝,暗八仙,外加两鹤,虫一鸣,随之颤动,叹为观止。葫芦外型,也嫌光素不过瘾,以范,掐,烫,雕,绘等手段,穷极工巧。

整整一个清朝,完整了匏器这种只属于中国,只属于清朝独特的艺术。在外国人眼中,这门艺术不可思议,国人却不以为然,对于5000年的文明古国,这属于雕虫小技中的小技,要不是倚仗年代近,恐怕早就自生自灭了,哪儿会有实物留至今天呢!

最后捎带一句,清宫档案记载,新年伊始,太和殿两侧置蝈蝈葫芦以万计,瑟瑟寒风中,新春盛典,皇帝龙袍加身,28人大轿抬至宫前,届时,蝈蝈吟唱,金鼓齐鸣,一派勃勃生机。此形式庄重而又寓意深刻,曰:万国来朝。寓大清国日益强大,世界各国前来叩拜。古人将生活情趣赋予政治内涵,这是很典型的一例。

茶,是自然之子 品茶的最佳地点就是在大自然中


山水间

很久以来,人们有一种寄情山水的心曲,在山间水畔建起一座茅屋,伴着清风明月、寒松翠竹、溪流清泉,不问世事,不求功名利禄,真正是“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让纯净的心灵和山水融为·体。长久以来,名上僧道一直向往这种生活,虽然并不能都做到,但还是经常到山涧、泉边、林间、石旁等处品茗赏景,因而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名画。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钱起在和友人欢宴之后留下了《与赵芭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温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则描绘丁老道士和小道童月下品茗的情景:“乳窦溅油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人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在这些诗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一幅和谐的画卷。

元代画家赵原创作的《陆羽烹茶图》上有题诗:“山中茅房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这首诗道尽了画中幽景给品茗所带来的闲情幽趣。

到了现代,几乎所有的风景名胜地都设立了风格各异的茶室。游客在饱览大好风光之后不免会有些劳累,到绿荫掩映的茶室中小坐片刻,品饮一番,可谓是别有一种感觉。凭甯而望,远处的湖光山色、近处的鸟语花香全都看在眼里,这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 茶,是自然之子,人是万物之灵,品茶的最佳地点就是在大自然中。只有在大自然中,茶的灵性才能得到释放,茶的魅力才能得到展现;只有在大自然中,人才能摆脱后天的束缚,而回归先天的本性,从而领悟茶的精髓。

如何以韵品茶?应该


对茶韵的感知,是每个茶人最乐此不疲的经历;对茶韵的描述,是每个茶人最津津乐道的记忆;对茶韵的执着,是每个茶人最孜孜以求的心绪。

茶,一旦入心,韵,悠然自得。

笔者曾在《茶韵的生理实质与感知》一文中,通过生理学的分析,证实了没有嗅觉障碍的正常人,对不同气味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这种天赋能否实现对茶韵的有效辨识,取决于品茶数据库的建立。而品茶数据库的建立,在于是否用心将不同汤感的滋味,纳入记忆体系。其实,嗅觉记忆比视觉记忆具备更持久启发的特征,能够帮助人们在品茶时,有信心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茶数据库。

由此可见,成为一个品茶高手并没有快捷方式,多品,用心品是唯一学习途径;多跟同行交流,多归纳总结是唯一升华秘诀。

有了上述认知共识,具象化以韵品茶的细节基础就成立了。

细节一:闻香与汤香

茶汤之外,茶叶有三香,分别是干茶香、湿香与挂杯香。干茶香乃冲泡之前的香气,湿香是冲泡后的香气,挂杯香为一杯茶饮尽后杯具壁上留存的香气(一般指冷香)。不论是三种香的那一种,品鉴时,在闻香时均应先浅浅地闻着香气,试着记忆香气的特征;接着深呼吸,让鼻腔内的气流形成漩涡状,使得气息得以在鼻腔的嗅觉区反复流动,并努力将香气闻到鼻腔的深处,感受香气从鼻腔进入到大脑的印象。

干茶香往往有很强的比较意义,只有记住了干茶香,才能判断泡茶前所闻到的香气,能否入水,呈现在汤香中。闻湿香,可以直接感受茶的气味,“自然”的气味是好茶的准则,如果闻到刺鼻或不自然的气息,则必须小心。一般而言,第一泡后的湿香与汤香的差异,没有干香与汤香的差异来得大,但仍值得将茶叶冲泡前后的变化与茶汤中的滋味进行比较。

挂杯香是一款茶的内质与耐泡度的表现。内质丰富的茶,会在杯壁上留下韵味悠长的香气,在品茶时享受茶汤韵味之余,挂杯香有加分的效果。另外,三泡后如果杯底依然留香明显,表示茶叶的香气并非添加物所形成。

除了香气是否会入水之外,“香气”与“茶汤”是否分离,是判断一款茶好坏的另一项依据。如果香是香,水是水,二者无法融合,这样的香气就不“自然”,不自然就意味着茶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不自然的物质。好的香气,天然的香气,遇水后会完全释放出来,所以品茶时才得以充分享受茶韵。

细节二:呼吸与层次感

呼吸可以让茶韵充盈整体口腔与鼻腔,随着一呼一吸的气息流动,不仅可以闻到芬芳的香气,而且能够感受到满口的茶韵,这是茶韵空间感的表现。如果一款茶能够产生两种以上的气味,就有两组以上的气味形成空间感,这就是层次感。很多好茶因为茶中所含内质丰富,能产生多层次的气味;有时虽然只有一种气味,但是当茶汤在口中游走时厚薄不一,也能产生层次感,这表明茶单一气味的茶韵足够厚实。

细节三:回甘与余韵

如果一款茶只能产生短暂性的香气,那么香气的留存往往只在茶汤还在口中时产生,一旦入喉,余味无法在口中停留,则是一款普通的茶。一款好茶是会有余韵的,一般饮入三杯后稍事休息不再喝茶,等待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汤香的感觉还会留在口腔;在龈齿间产生芳香感;如果此刻吞咽口水,口水应该也会甘甜有味。这些都是余韵的具体表现。

至于余韵停留的持久度,不但跟茶质的丰厚度有关,还跟冲泡有关。一般散茶余韵最佳在二、三泡,以绿茶为例,最佳在第二泡。如林语堂所言:“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至于黑茶类的紧压茶,最佳余韵会延后到三泡以后了。

细节四:记忆与联想

茶事一旦入韵,势必跟茶人的气质及情趣有关。而情趣的滋生,一方面,跟以往品同一款茶时留下的记忆印象有关,你会不由自主地唤醒如初见时的画面,即便模糊,但不含糊;另一方面跟基于茶者自身气质修为的联想有关,再见时的心绪总是会叠加些新的情结,可以缥渺,但很清晰。至此,才是以韵品茶的最高境界!

显然,相对于茶气的感知,茶韵不但简单入境,而且亲和质朴。

叹茶的时光


[摘要说明]叹茶的时光

在广东,喝茶一般称为饮茶,适用于一家大小在茶楼团聚、其乐融融,亦适用于杀机重重的商务谈判,在饮茶的同时不露声色地就把判给谈了。除了这广义的饮茶外,其实还有另一种叫法:叹茶。一个人,一轮月,一种心情,一盏清茶;一帮朋友,一桌麻将,一片晴天,一壶久泡的茶,这叫叹茶。如此的悠闲写意,不知是人在叹茶,还是茶在叹人。我不知道每个人手心里握住的是不是想要的生活。我想,当我问出这样的话时,在我现居的这个城市,至少有一半人会旋即摇头:不,不是。对现状不满又无可奈何,想努力通过金钱的获得来提升社会地位而不得不承受某种压力。我们的身体囿于城市,而心却没有家园。就像这个城市的大多数出行者一样,我以为出行的意义,只是把身体暂时挪至另一个地方,如弹簧短暂的伸缩。到达昆明的时候是清晨,机场草坪上竟长了好些蒲公英,那些柔和的头冠在薄昼下如天使头顶梦幻般的圆圈。温度没有想像的那样低,天却很低,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把不语的云摘下来。我只听说云南离太阳很近,没想到近的概念却是阳光可以穿透身体一样,连心底最远最深最冷的角落都在暖暖融化。灿烂的阳光使城市有一种平易近人的美。在这里,欲望变得简单直接。有阳光的地方总会有许多老人,大街边、小巷中、公园里、柳叶下、花树底,到处都有老人打麻将。和不和牌一点也不着急,只是在明晃晃的日头下半眯了眼,慢悠悠地端起手边的茶,放到嘴边,打一张牌出去,再稍稍仰脖喝下一口,嘘出一口气,苑若茶水直落入身体最深处般舒坦。茶,是云南极普遍的普洱,普洱自有一种不虚浮的沉香,在老人们的杯里,不知不觉就把尘嚣挡在杯外,兀自映满最低最暖的阳光,波澜不惊,恰是老人们脸上沧桑过后的恬静与从容。这才是真正的叹茶,穿过山川日月,穿过踽踽心思,穿过蹉跎岁月,穿过得失浮沉,直叹到生命的最底里。我们手中的茶,要怎样叹呢?我们手心的生活,要怎样过呢?生命的本质原如茶汤般清澈透亮,而穿插其中的生活,是“叹”。茶事心事浓淡事,不过是沧海一粟之事,一叹了事。

茶与道品茶韵心禅坐


品茶韵心禅坐韵魂

茶与茶道,能作为领悟人生系一大苦聚集的理路,以“和静怡真”,以“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之道,从“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中体会生活的平凡、感悟宇宙的奥秘、人生的哲理。从品茗的身心放松中,体悟到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当然,我们可以更将“茶禅一味”之说追索到大唐时代。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公案“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早期表现。《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条下有言:“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阿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回答,正是反映了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即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过还是没来过,或者相识不相识,只要真心诚意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境界。而圜悟克勤禅师在其着作《圜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中有“示众曰”:“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遇饭吃饭不知是饭。遇茶吃茶不知是茶”。这是圜悟克勤禅师对于茶与禅之关系,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与禅门之“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睡觉”的禅理相吻合,是对“随缘”悟境的难得的甚深参悟。但其中所渗透的“禅茶一味”的观念,却更有对机功效。在禅境中以中国传统饮料茶为媒介,借茶性悟禅意,借禅理参茶道,可谓相得益彰。

当代柏林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海法师书就的“茶之六度”,颇得“茶禅一味”之三昧:“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总之,以禅之悟,茶之雅的融合,消释众生之迷、之俗。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更有禅师将禅茶一味总结为“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本文摘编自上海佛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金易明的论文《茶、禅与“茶禅一味”境矫椿议》。

品茶风茶韵 游河南信阳(组图)


品茶风茶韵 游河南信阳(组图)

水天一色

鸡公山迷人风光 宋志华摄

皮影戏表演 摄于皮影之乡: 罗山

采茶时节

长卷:水墨南湾湖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为邻,南同湖北接壤,介于鄂豫皖三省的结合部,处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全境东西长约205公里,南北宽约142公里,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780万,辖8县2区。

信阳产茶的历史久,环境好,品质优。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把全国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以光州(今光山县)上,义阳郡(今信阳市)、舒州次……”。北宋时苏东坡称,“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为1134.7毫米,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因此生产出来的信阳毛尖香高味爽,1915年,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88年,龙潭牌信阳毛尖获中国首次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又获国家质量金奖。正因为如此,我们以茶为媒,以茶会友,连续举办了十三届信阳茶叶节,为进一步挖掘和宣传信阳的茶文化底蕴,努力打造信阳——中国茶都这一特色品牌,从今年起,我们把信阳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

信阳是一座交通要城。信阳左扼两淮,右控江汉,屏蔽中原,自古以来就是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境内的“义阳三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京广、京九铁路和106、107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即将开通的信叶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在境内形成四个双十字和两个区域交通枢纽——信阳市和潢川县,使信阳成为“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的交通要城。

信阳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东到西分布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多处。商周之际,这里建立了申、息、弦、黄、蒋、蓼等诸候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申、息等诸候国,建申、息、期思等县。北宋改义阳为信阳,一直延用至今。信阳是一座文化名城。一代名相孙叔敖(今淮滨县人),造田兴水,使楚国富甲一方,他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期思陂(bei),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固始人)、“闽王”王审知(固始人),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一代文豪何景明(今 浉河区人),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信阳境内革命遗址、古迹和文物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及省以下级别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有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400多处,为全省各市之冠。

“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鸿”,好山、好水、好茶--这就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河南省信阳市。作为国优金奖信阳毛尖茶的诞生地,信阳有着以茶为主的大好旅游优势。 信阳地处江淮之间,历史悠久,风光独秀。勤劳的信阳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而且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像明珠一样闪烁在大别山区,使后人留连忘返。 信阳的名山秀水,曾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来这里观光游览,听瀑品茗。唐代茶圣陆羽来信阳考察,将这里划为淮南茶区;宋代诗人苏轼在赴黄州谪所的途中来信阳品茶,发出了“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赞语;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家居信阳城西,写下了大量赞美家乡山水的诗篇。清代道光年间举人张培金在《游三仙缸》诗中写道:“桃花红映仙缸春,第一烹茶味更醇。可惜品题无陆羽,年年只好待游人。”更生动地写出了游人与信阳茶的关系。

位于信阳县市西郊的南湾湖,群山环抱,风光旖旎,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是消夏旅游的绝佳场所。湖中有著名的鸟岛,每年有10多万只白鹭、灰鹭、杜鹃、黄鹂等鸟翩翩飞来,给旅客增添了无限的游趣。在南湾湖的周围,散布着“五云两潭”等著名的产茶名山,与湖中的绿水相映成辉。春茶开采季节,游人客商往来南湾湖上,饱览湖光山色,细晶毛尖香茶,真有飘然欲仙的感觉。在首届信阳茶叶节期间,有关部门在南湾二号桥一带水域举行了水上表演。烟波浩淼的水面上,运动员按皮艇、划艇、赛艇的顺序依次入场,百余只艇队劈风斩浪,竞速前进,场面蔚为壮观。

紧挨信阳市东郊的浉河岸畔,耸立着一座高山,形势险峻,下塞狮口,茂林修竹,秀景可餐,这就是有名的旅游胜地震雷山。过去山上有真武庙,每年春季的庙会盛况,可与毗邻的灵山古刹比美。山顶有半亩大小的水潭,碧水如镜,鱼游其中,一年四季,潭水常满。旧时人谓其潭有灵,天旱的时候常来这里焚香乞雨,每有灵验。阴雨将来的时候,潭水上面浓云霭霭,终日不散,人称此景为“雷沼喷云”。早在明清时代,这里就与贤岭松风、狮河泛月、申塔朝晖、奎楼晚照、龙潭瀑布、龟山晴雪、长台古渡等并列为旧信阳县的八大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人。1992年首届信阳茶叶节后,地方政府已将这里定为重点旅游场所,筹款40多万元进行开发建设。现已在浉河南大桥建成仿古式园门,其它各项景点的建设正在逐步完成。

茶本是大自然的灵物,带着自然的芳香


茶本是大自然的灵物

茶本是大自然的灵物,带着自然的芳香,经过人工的培制,现出各式各样的茶品,为人们的生活增香增健康。

与茶相伴久了,便喜欢与茶说话。

茶总是这样通灵性,忧郁时浓烈,心悦时清幽,平淡时无味,变幻着各种心情,如心的荡漾。

每天的心情也是起伏波动,遇难时喜愁,顺境中喜乐,渗杂一起,便是人生。

只有安静下来,滤去了浮燥,如这杯清茶也有了归宿。

茶需要漫漫泡,烧水,洗杯需要个过程。水冲入茶的瞬间,也便开始了茶的人生之旅。

茶是一片片的,慢慢的在杯中散开,天女散花般在杯中溢出清绿的世界。叶片有大有小,有卷有缩,每一个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上演同一个世界,那是清纯的世界,与世无争的世界。

人生的道路漫长,每一个景致都需要欣赏,无论赐予的是悲伤,还是快乐。把风景变人生,慢慢品味,如茶般悠香,永远。

煮茶时光


属于生命的纯碎好时光不多。而若能有时间煮茶,真是一份难得的舒展和惬意。平日里生活忙忙碌碌,即便喝茶也不过匆忙间狂饮一气,并无闲暇讲究道艺。茶由心,心动,茶为饮品,心静,茶为境界。忙碌日子里的那些茶顶多是个饮品,纯粹解渴之需。而有境界的茶,不仅需要闲情和雅兴来支撑,更需要的是一份能静下来的心。

但能真正享受喝茶的时间不多,只能选择在双休日的某个午后,铺陈开那一整套的茶具,潜心想着要亲手泡制,享受一盏茶的醇香。虽然还是不谙茶道,但爱茶是真的,并且感觉光是将煮茶的过程认真过一遍手,已是一种享受。

也许有时候,享受的不只是茶味,煮茶的过程和那种由茶带来的通体纯粹宁静的闲适,便可称之“静福”。静品淡茶,说“静”是因为可以暂时将身边的琐屑放下,将心里的烦杂排空。

洗茶具,煮清水,听那壶盖发出的噗噗声响,闻那开水入壶时茶叶舒展弥漫瞬间飘溢的缕缕纯香,心可以随之安顿下来,回归自然状态。出汤斟茶,倒入小巧茶盏,端至唇边,轻轻呷上一口,一丝甘冽入心入肺,说不出的清新,由衷地感到快意。

偶尔地煮茶,于匆忙中懂得停一停,照顾一下自己的内心。韶华易逝、容颜易老,此去经年,彼时芬香,而于自己而言,能够煮茶的时光就是一段好时光了。

禅茶一味 品茶味,悟茶韵,知人生


禅茶一味:爱饮茶者心有灵

喜欢茶的人,心是有灵的。茶,是苦修者的良伴,绿茶冲淡,红茶纤秾,黄茶白茶清奇高古。品茶亦如品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一盏青茗、一首好诗,都会让人沉吟良久。

你品那铁观音,“美如观音,重似铁”,是说那香气和喉韵,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而凤凰单丛,一芽一叶泛着朱砂红晕,让人想起古时候道家饮茶羽化成仙的传说。

想来,人生当如泡茶,在于一个不急不躁、舒缓有致、慢慢浸润冲泡的过程。功夫到了,自然会有醇香。

把茶喝得好,喝得科学,必须要明茶性,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所谓“因时而异”,即在一日之中,不同时段饮用不同的茶。清晨从睡梦中醒来不久,应喝绿茶、青茶,以求醒脑提神;上午时分要进入工作了,这时喝些铁观音或茉莉花茶较好,因为茶香氤氲,能刺激人的大脑使人进入亢奋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午后时间人容易现倦态,便应喝些红茶,以求解困定神;晚饭后与家人团叙或应酬朋友,最好喝淡普洱或乌龙茶,这样既有口感又不会影响当晚的睡眠。

另外,“因人而异”喝茶亦不可忽视。我国现有茶的品种很多,各地区各民族饮用的习惯亦不同。总体来说,茶可分凉性、中性和温性三类。体质燥热且有抽烟喝酒习惯者,适宜喝绿茶、青茶等凉(寒)性茶。体质虚弱,尤其是肠胃功能不佳的人,只适宜喝中性或温性茶。若是耄耋长者,身体机能下降者,最好喝普洱茶,因为普洱茶性温和醇厚,有暖胃、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长期饮用,对一般老人易患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防治作用。总之,喝茶要明茶性、讲科学,做到因时、因人而异,才能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品茶,是美好的感觉,多想时光永远停留,品茶味,悟茶韵,知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