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喝茶发展出审美思维

发布时间 : 2019-12-23
从怀孕到生一直喝茶 喝茶的好处 喝茶对牙齿

【www.cy316.com - 从怀孕到生一直喝茶】

陆羽《茶经》所讲的茶道,从审美观的角度来看,有四个方面值得仔细讨论。一是审美感觉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具体讲的是茶碗,由此延伸到其他茶具、茶仪、饮茶环境;二是择水与用火,讲究“活水”与“活火”;三是本色,强调茶有本色,茶有真香,不假外求;四是“茶性俭”,讲求质朴,强调俭朴之美,发展出简约哲学,把形而下的饮茶行为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境界。陆羽茶道的这四个方面,使得饮茶之道在具体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开展了审美思维的空间,融入了精神与道德的关怀。此后的茶道演变,无论是宋代宫廷与士大夫的点茶斗茶,寺院茶仪的持修空灵,明清文人的清雅茶聚,日本茶会的和敬清寂,都因陆羽的开示,而得以开创自成体系的饮茶天地。

陆羽告诉我们,味觉跟视觉的审美观照要统一,是非常有意思的见解。我们喝茶,以为主要是辨别茶的滋味,是一个关乎味觉的经验,可是陆羽却提醒我们,要注意盛茶的茶碗,要注意茶具所提供的视觉经验,要注意味觉与视觉的统一美感。味觉固然重要,视觉美感也不能不顾。讲饮食审美,要讲“色香味”三者俱备,喝茶也是如此,色香味都要有的。那么,喝茶时的视觉美感从哪里来呢?那就是跟茶具有关了。唐代的饮茶方法与今天不同,是茶饼研末,然后烹煎。

茶饼贮存的茶叶磨成末以后,色泽暗红,视觉上不能提供春天山峦青翠的美感,不能带来心旷神怡的山野联想,于是,关键就在呈现茶汤的茶碗了。茶末最后要冲煮成茶汤,茶汤要倒到茶碗或茶盅里,茶碗的色泽就左右了茶汤的色泽。因此,陆羽特别注意瓷碗的美感,尤其是瓷碗的釉色,强调的就是瓷碗与茶汤相互映照的色泽。

小编推荐

喝茶从“味”到“色”


近些年随着绿茶、乌龙茶等外来茶的盛行,京城的茶庄在加工花茶时,也都随行就市通过茶坯种类、茶叶位置的选择、窨制次数的多少以及制作手法的不同,推出了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花茶。既有售价在几十元一斤的花茶“高末”,也有上千元乃至两三千元一斤的顶级花茶。

如今判断花茶品质的标准也从以前的观色深、尝味重,转为“茶香经久不退,茶色自始至终”为好。沈红介绍,“越是好的花茶味道越是淡雅,因茶坯本身选取的部位不同,呈现出的茶汤色泽也不一样”。由于好茶多以嫩芽为主,口感清香怡人,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滋味醇厚,就算放多了,口感也是柔和清香,汤色适中,保持一个颜色。但是便宜一些的茶色重、味苦、口感有些涩,类似老北京大碗茶的感觉。

吴裕泰的花茶在北京算是首屈一指。今年,除了保留售价20元/500克的“高末”以外,今年吴裕泰推出了售价240元/500克的“茉莉白雪针”,口味偏甜、口感适中,适合初次接触花茶的消费者;售价380元/500克的“茉莉牡丹绣球”,用鲜嫩绿茶茶坯,纯手工紧卷成球,香浓味厚。这两款茉莉花茶,不仅汤色温和,零售价格也比较容易被百姓接受。此外,还有每500克售价在五六百元的中高档花茶;如果是售价在800元/500克的“金奖雪针”,则全部选用的是明前“全芽”茶坯,超过8次的窨制工艺;而今年最高售价达3800元/500克的“精品茉莉花茶王”,则是吴裕泰花茶中的极品,全部选用茉莉花窨制,窨制次数超过9次以上,品质也是不言而喻。

如何从挑茶到喝茶?


“小阁烹香茗……亲尝散暮愁。”来自于中国古代的赞叹充分诠释着“茶”在中华民族的重要性。茶,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品位,也是一种文化。种茶、制茶、烹茶、藏茶都有着不同的讲究。中国的茶道博大精深,茶有茶性,挑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挑选适合自己的茶,首先我们先来聊聊茶性。

茶叶的分类

中国的茶叶品类繁多,但大多默认分为六类:

绿茶

属于未发酵茶,茶性寒凉,能够清热,解毒,祛火。保留的维生素成分较多,有抗菌、防衰老等作用,适合体质属热的人喝,季节适合夏天、初秋等天气炎热之际饮用。代表的有碧螺春、龙井等。

黄茶

属于轻微发酵茶,发酵程度较低,茶性偏凉,制茶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有助于消化,适合消化不良及脾胃不和的人,季节适合春夏天气稍热时喝。代表的有君山银针、平阳黄汤、大青叶等。

白茶

属轻微发酵茶,发酵程度和黄茶差不多,茶性偏凉,清热润肺、降压降脂,适合三高人群。代表的有白牡丹、白毫银针、贡眉等。

青茶

属于半发酵茶,茶性平,又叫乌龙茶,能够抗衰老、降脂、提神。适合想要美容减肥的人群,季节无特殊要求。代表的有铁观音、大红袍、武夷岩茶等。

红茶

属于全发酵茶,茶性甘温,能够暖胃、开胃口、助食欲。适合脾胃虚寒的人。季节上适合深秋冬季饮用。代表的有正山小种、祁红、荔枝红茶等。

黑茶

属于重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红茶,性温,能够消食、解腻、减肥、利尿。适合想减肥、三高人群。季节适合冬季寒冷时节饮用。代表的有云南普洱、湖南黑茶、雅安黑茶等。

综上,冬季适合喝红茶、黑茶等性温的茶,但是也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衡量,挑选适合自己的茶,才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

喝茶的注意事项

01、品茶宜淡不宜浓

品茶可以给我们带来上述很多好处。但是茶汤太浓对身体也是不好的,浓茶伤胃不说,对我们的肝肾也带来很大的负担,故而品茶最好品淡茶。

02、空腹饮茶不可取

同样,空腹饮茶也不行,茶叶中的成分能够稀释胃酸,引起胃胀,无食欲等胃部不适症状,还有可能引起头晕、失眠、恶心等“茶醉”症状。

03、睡前饮茶要不得

这个大家应该都很清楚,茶有提神的功效,在睡前饮茶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得不偿失。

04、烫茶饮用有风险

同不能饮用烫食一样,茶也不能饮用太烫的,防止烫伤消化道。长期的饮用烫食及烫茶会反复的刺激消化道粘膜,粘膜细胞还有癌变的风险。

身体比思维更会挑茶


身体比思维更会挑好茶,思维可能会受别人影响,而身体却不会。一杯茶,要眼看,鼻闻,口尝。看干茶形状、色泽、整碎、肥瘦、大小、净度到茶汤的色度、亮度、清澈度。叶底的茶叶嫩度、色泽、整碎、大小、净度。嗅闻冲泡后茶叶散发的香气状况,有纯异、香型、浓淡、鲜陈、持久。对了,最适合于人闻茶香的叶底温度是45度~55度。尝茶汤汤质的纯异、浓淡、醇涩、鲜陈。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并不相同。舌尖对滋味的甜度最敏感,舌中对滋味的鲜爽度判断最敏感,舌根则对苦味最敏感。可是喝到真正的好茶,你的身体会说话。两颊生津,在品茶时,第一口很重要,抿一下,感觉一下颊是否分泌出唾液。茶叶的某些成分会刺激口腔收敛形成涩感以及生津。可是并非涩感都会生津,那真的只是涩感。舌面生津,茶汤经过口腔吞咽后,口内唾液徐徐分泌出来,感觉柔和顺滑。舌头上面不断分泌出唾液,随后流入舌头两边口腔。舌底鸣泉,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有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这个过程更缓和持续。回甘,好的茶经常会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和持久度常常被批判为是否好茶的标准,回甘带来愉悦的体验。好茶在苦涩之后会有甜味,这种“苦尽甘来”具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喉韵,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例如得以滋润,解除紧箍的干涸感。茶汤在满足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对于一些较资深的茶客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标准,甚至有时会指指喉咙说:“感觉茶汤下到这里了”。有人认为,茶有“三气”,即“地气”、“茶气”、“人气”。一曰:“地气”,乃茶之本味,一款茶,产于哪座山,哪块地,这就决定了它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二曰:“茶气”,这就是茶所具有的能量,茶气足的茶,必是好茶。科学地说就是体感,人对茶的自然反应,例如出汗,毛孔张开等其他反应。三曰“人气”,茶受欢迎的程度和喝茶的人所形成的气场。可能大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人气”也会相异。茶真的是很“私人”的东西,你觉得好,不一定他人也觉得。身体比思维更会挑好茶,思维可能会受别人影响,而身体却不会。所以需发掘深埋在口部、身体甚至声音里的线索,抽丝剥茧,揭示茶的真实与谎言。

茶道审美文化的虚静之美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也,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则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需知,由茶悟而升华,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或问,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如日本茶道那般地枯寂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无怪蜀都一带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那就叫做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我想,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动态风貌罢。

身体比思维更会挑好茶


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心事。

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

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

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没错,这是个套路。我要说的是“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这是身体的本能反应,身体本能反应会比思维反应快上一些。茶是很“私人”的东西,你觉得好,不一定他人也觉得。身体比思维更会挑好茶,思维可能会受别人影响,而身体却不会。

一杯茶,要眼看,鼻闻,口尝。

看干茶形状、色泽、整碎、肥瘦、大小、净度到茶汤的色度、亮度、清澈度。叶底的茶叶嫩度、色泽、整碎、大小、净度。

嗅闻冲泡后茶叶散发的香气状况,有纯异、香型、浓淡、鲜陈、持久。对了,最适合于人闻茶香的叶底温度是45度~55度。

尝茶汤汤质的纯异、浓淡、醇涩、鲜陈。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并不相同。舌尖对滋味的甜度最敏感,舌中对滋味的鲜爽度判断最敏感,舌根则对苦味最敏感。

可是喝到真正的好茶,你的身体会说话。

两颊生津,在品茶时,第一口很重要,抿一下,感觉一下颊是否分泌出唾液。茶叶的某些成分会刺激口腔收敛形成涩感以及生津。可是并非涩感都会生津,那真的只是涩感。

舌面生津,茶汤经过口腔吞咽后,口内唾液徐徐分泌出来,感觉柔和顺滑。舌头上面不断分泌出唾液,随后流入舌头两边口腔。

舌底鸣泉,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有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这个过程更缓和持续。

回甘,好的茶经常会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和持久度常常被批判为是否好茶的标准,回甘带来愉悦的体验。好茶在苦涩之后会有甜味,这种“苦尽甘来”具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喉韵,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例如得以滋润,解除紧箍的干涸感。茶汤在满足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对于一些较资深的茶客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标准,甚至有时会指指喉咙说:“感觉茶汤下到这里了”。

有人认为,茶有“三气”,即“地气”、“茶气”、“人气”。

一曰:“地气”,乃茶之本味,一款茶,产于哪座山,哪块地,这就决定了它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二曰:“茶气”,这就是茶所具有的能量,茶气足的茶,必是好茶。科学地说就是体感,人对茶的自然反应,例如出汗,毛孔张开等其他反应。

三曰“人气”,茶受欢迎的程度和喝茶的人所形成的气场。可能大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人气”也会相异。

茶真的是很“私人”的东西,你觉得好,不一定他人也觉得。身体比思维更会挑好茶,思维可能会受别人影响,而身体却不会。所以需发掘深埋在口部、身体甚至声音里的线索,抽丝剥茧,揭示茶的真实与谎言。

茶叶发酵的前后之别|品茶审美工艺篇


一方面,习惯饮茶的人都懂得凭茶汤颜色的深浅,来判断一款茶的发酵程度,颜色深则发酵重,颜色浅则发酵轻。可以说,这个判断原则算得上是茶事中最亲民的金科玉律了。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茶客往往不知道,其实茶叶发酵有“前”“后”之别,而且上述看茶汤深浅的判断原则对应于茶叶的前发酵与后发酵,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

我们知道,茶,从一片树叶,演化成茶者杯中的茶品,是要有所“质”变的。我们也清楚,水是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植物腐化的必要条件。所以“质”变的关键步骤就是快速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固化并抑制茶叶自然老去腐化的进程。有了这个基本概念,我们就可以讨论茶叶前后发酵的定义区别了。

前发酵

所谓前发酵,是指茶青鲜叶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之前,进行的自然氧化发酵。工艺方法就是将茶青自然摊放、搅拌或堆厚于空气中即可。待茶青发酵程度达到预设的目标后,再通过高温快速干燥的工艺,让茶青发酵终止并固定。

就茶叶的每个单细胞而言,只要有自然萎凋存在,就会引发发酵进程。但就整片叶子乃至整堆茶叶而言,在萎凋初期,其发酵氧化的进程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并不强烈。只有等进入萎凋工艺的后期,发酵才在搅拌与堆厚工艺的配合下,快速地展开。

前发酵工艺之所以可以凭单纯的氧化作用开启,得益于此刻鲜叶的内含物酶的活性尚未被高温钝化,水分也相对充沛的状态。所以,萎凋氧化的进程看似安静,其实所引发的茶青变化不但不可逆转地明显,而且对茶叶色香味等口感品质之影响也非常深远。

颜色的改变:未经发酵的茶叶是绿色的,发酵后就会往红色方向变,发酵愈重颜色愈红。对应的茶汤颜色也如此。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茶汤颜色偏绿还是偏红的程度,初步判断该茶品的发酵轻重。

香气的改变:未经发酵的茶叶,其香气属菜香型;萎凋初期,未经搅拌与堆厚工艺的轻微发酵的茶,其发酵程度在10%左右,其香气呈现为清雅毫香;再往深,到20%左右的轻发酵,茶叶香气就会变成花香型;等到达30%左右的发酵,其香气就会变成坚果香型;更进一步,如60%左右的发酵,茶叶香气就会转化成熟果香型;若发酵超过80%乃至全发酵,则其香气就会变成糖香型。

滋味的改变:发酵愈轻的茶,其滋味愈趋同自然天成的原生态气息;反之,则愈远离自然本色。如按发酵程度轻重依次排列,所对应的茶品就是:不发酵的绿汤蔬菜香的“绿茶”,清汤白毫的毫香“白茶”,汤色绿中带黄、花香型的“青茶”类冻顶茶,蜜黄色茶汤、坚果香的“青茶”类铁观音、水仙、佛手茶,橘红色茶汤、熟果香的“青茶”类白毫乌龙,茶汤红色糖香型的“红茶”。

后发酵

所谓后发酵,是指茶青鲜叶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之后,再采取渥堆或沤堆的方式,在微生物、湿热、氧化作用的共同干涉下,快速开启茶叶微生物种群活动进程。待茶青发酵程度达到预设的目标后,再通过低温渐进脱水工艺,终止茶品当下的快速后发酵进程,但又避免高温固化,在成品茶中保留一定的水分,为存储过程中的继续后发酵奠定基础。

后发酵茶在学术上特指“黑茶”类茶,目前国内的黑茶类茶生产主要有六个产区:湖南的安化黑茶,云南的生普洱与熟普洱,广西的六堡,湖北的老青砖,四川的藏茶,安徽的六安陈茶。不同于前发酵茶的纯氧化作用的发酵,这类茶因为开启了茶叶中的微生物种群活动进程,而使得成品茶具备越陈越淳的特性。

至于后发酵茶的发酵程度,其实也跟前发酵的逻辑一样,有轻有重,茶汤也有浅有深。轻重原则的决定一般跟以下三个因素有关:其一,跟茶青原料的成熟度有关。越细嫩的茶发酵越轻,越粗老的茶发酵越重;其二,跟茶青原料的生态有关。生态越优秀的茶发酵越轻,生态越平庸的茶发酵越重;其三,跟茶品的压制工艺有关。散茶类的茶发酵一般较轻,花卷类的茶发酵一般适中,茯砖类的茶发酵较重。

由此可见,一个茶人,只有深刻理解了茶叶加工的工艺细节,才有可能在面对当下眼花缭乱的茶叶市场时,做到真正的不惑。

巧用剩茶,增加你的思维能力~


喝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然而我们每次喝茶并不能完全喝淡后倒掉,经常会出现刚泡上就有事需外出,不得不倒掉的情况,这样未免太可惜了,今天来教你几个妙招,剩茶的妙用!

1、做成茶枕,清爽睡眠

把用过的茶叶,摊在木板上晾干,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作为枕头芯来用。茶性属凉,所以茶叶做枕头可以清神醒脑,增进人的思维能力。

茶香清新,茶芯枕可以净化人入睡后吐纳的不良气体。

茶枕最适合老人和小孩使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晾晒。

2、祛除脚气

傍晚下班回到家中,可以用剩茶加水,煮成浓汁来泡脚。茶叶中含有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是对引发脚气的丝状菌有奇效,长期使用绝对会有不错的效果哦。

3、剩茶漱口,保持口腔清新

用味道没有产生明显改变的隔夜剩茶来刷牙、漱口,能很好的预防牙龈出血,具有去肿消炎,消除口臭的作用。

4、保养皮肤

用淡茶洗脸,其中含有的维生素、茶多酚对皮肤都是有保健作用的!

5、增长睫毛

用棉花棒蘸取茶水湿眼睫毛,还可增长睫毛,是最经济的“睫毛增长液”!

这就是剩茶的妙用,你记住了吗?

喝茶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喝完茶之后就觉得口齿生津回甘,心旷神怡,幸福感提升好几度,这是心理作用还是玄学,没有科学依据吗?

茶叶虽起源于神农氏,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我们这个问题。

首先,茶最开始作为药用,其中功效之一就是通气安神,有安抚情绪的作用。

这里,我们要着重研究一下茶叶所含的一个营养成分:茶氨酸。

它也是茶的主要组成元素之一。

茶氨酸(L-Theanine)是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茶氨酸是谷氨酸γ-乙基酰胺,有甜味,是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

茶叶中茶氨酸的含量因茶的品种不同,采摘部位不同而变动。

一般来说,茶氨酸含量约为新茶的1~2%左右。

茶氨酸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酰胺、谷氨酸相似,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

L-茶氨酸是一种在饮食中不常见的氨基酸(不是必需氨基酸之一,甚至也不是常见的非必需氨基酸之一),并且被认为是与L-鸟氨酸或L-瓜氨酸类似的非膳食氨基酸。

虽然比起茶多酚,茶氨酸相对来说,在大众面前较为低调,但既然能够成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保健功效也是可观的。

1、应用于治疗抑郁症

茶氨酸能活化大脑的抑制性神经,镇静兴奋性神经,从而能改善睡眠状况,催人熟睡。

在不同的时间段摄取茶氨酸,可以调整清醒和睡意两者间的平衡程度,并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上;茶氨酸在夜间会起到催眠作用,白天则发挥清醒作用。

目前,茶氨酸已被应用于治疗世界各国发病人数最多的常见精神病—抑郁症。据估算,全球有1亿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抑郁症发病率高达1.5%。

美国、日本等国的保健品厂商已开发上市了多种以茶氨酸为主纯天然抗抑郁胶囊,疗效显著且长期服用也未见任何副作用发生。

2、保护神经细胞

测定茶氨酸对大脑各部位单胺类代谢影响时发现,茶氨酸可以明显促进脑中枢多巴胺释放,提高脑内多巴胺生理活性。

多巴胺是一种活化脑神经细胞的中枢神经递质,其生理活性与人的感情状态密切相关。

茶氨酸与谷氨酸结构相近,会竞争结合部位,从而抑制神经细胞死。

茶氨酸能用于对谷氨酸引起的脑障碍,如脑栓塞、脑出血等脑中风,以及脑手术或脑损伤时出现的虚血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3、降压作用

一般认为人体血压的调节是受中枢和末梢神经递质儿茶酚胺及5-羟色胺分泌量的影响。

研究证明茶氨酸能有效的降低大鼠自发性高血压。

茶氨酸显示出的降低高血压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安定作用。而这种安定作用则无疑会有助于身心疲劳的恢复。

4、镇静作用

L-茶氨酸的性质可以概括为没有镇静作用的松弛剂(相对于像柠檬香膏那样既能松弛也能镇静的东西而言),并且还涉及减少压力感和略微提高注意力。

虽然L-茶氨酸似乎不会诱导睡眠,但它可能(非常微弱地)帮助睡眠,尽管它的效力表明它可能不是一个良好的一线促眠治疗补充剂。

5、抗疲劳作用

它的作用机理是可以调节脑电波,试验中志愿者口服50mg茶氨酸40min后,脑电图中显出α波,同时受试对象感到轻松,愉快,无焦虑感。

我们大脑表面可测到α、β、σ和θ,4种与人身心状态密切相关的脑电波。

当我们处于安静休息的清醒状态下时,在脑中会出现α波。

禅修者在入定时,大脑中的α波强度大幅增加。

6、袪烟瘾、清除重金属

国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继发现抑制烟草和尼古丁成瘾的新物质茶氨酸,通过调节尼古丁受体和多巴胺释放而实现袪烟瘾作用之后,最近又发现,其对烟雾中的重金属包括砷、镉和铅具有显著的清除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