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名茶仰天绿雪

发布时间 : 2020-01-04
名茶产地 雪水云绿茶叶 黑色的名茶

名茶产地。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河南信阳名茶仰天绿雪”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河南信阳名茶仰天绿雪

仰天绿雪产于河南省信阳地区固始县。因其产地山高谷深,仰面朝天,春天山顶冰雪未融,山腰芽却已萌发而得名。

固始县位于壮丽的大别山区,地处河南省南部与安徽省西部交界处,著名的六安爪片与霍山黄芽均产在离此不远的东南侧;我国传统信阳毛尖亦产在附近。这里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峡谷溪流,翠竹成荫,是生产的好地方。

仰天绿雪外形条索平伏略扁、匀齐,锋苗挺秀,翠绿显毫;汤色嫩绿微黄,清澈明净;香型近似兰花香,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甘厚,回味长久;叶底嫩绿明亮。是河南省信阳地区继信阳毛尖之后的新秀。

仰天绿雪依其鲜叶采摘标准,分为三个不同品级。用一芽一叶的鲜叶加工而成的为一级;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制成的为二级;稍大的一芽二叶鲜叶制成的为三级。采用鲜叶摊放、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炒制手法十分讲究,杀青时,手指略弯,轻轻将叶子沿锅壁带入手中,抓起叶子,翻转手掌,手心向上,将叶子均匀散开,使其沿锅壁落下,要求叶子在锅中捞得净,带得轻,散得匀;做形时,手势更为考究,用右手抓起叶子,左手四指并拢,两手心相对,将叶子合抱于手掌内,一手向前,一手向后,朝着同一个方向搓条,这样使叶子不断从手掌虎口和小指边落入锅中,再结合“抓炒”,交替进行,直至叶挺直略扁,然后烘干,即成色、香、味、形俱佳的“绿雪”。

cy316.com编辑推荐

绿雪芽传说故事


绿雪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白茶的始祖,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成群结队上山采草药为孩子治病,但都徒劳无功,罪恶的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山村里处处闻凄哭,山坡上日日添新坟,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身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你赶快去采给乡亲们吧!”蓝姑一觉醒来,一骨碌起床,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顶上岩石垒垒,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她急于找到那株茶树,一切都顾不得。突然,她发现榛莽之中有一株与众不同、婷婷玉立的小树,眼睛一亮:“啊!是茶树!是茶树!”遵照仙翁的嘱咐,她迫不及待地将树上的绿叶采下来,装进揽身裙兜。当采满一兜后,她回过头,惊奇地发现,树上又长出了新叶--原来这是仙翁赐的仙树啊!

为了普救穷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如何泡茶给出麻疹的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麻疹恶魔。

太姥山的茶因为品质上乘,很快名播四海。茶商们觉得好茶应该有个好名,便邀请了几个文人共同商议。他们一边品啜着香茗,一边把玩着茶叶--细长尖尾,分明是一条绿色的雀舌;一身雪茸,又分明是一根洁白的银针。那么,就叫雀舌?或叫银针?但雀舌有其形而无其色,而银针突出了白却少了绿。有个文人提议,叫“绿雪芽”。大家细细品味,愈品愈觉得妙极了。于是,一个独特的茶品牌就这样诞生了。清朝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载“福宁府(闽东旧称)茶区有太姥绿雪芽。”可见绿雪芽在清之前就已出名了。

南安石亭绿名茶介绍


南安石亭绿名茶介绍

石亭绿的特点

石亭绿系炒青型,以“三绿三香”别具一格的品质风格而著称。三绿是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随着采制季节的变化常伴有兰花、绿豆、杏仁三种芳香,真可谓绿翠夺目,香扑鼻,令人陶醉.

采制早,登市早,是石亭的生产特点。每年清明前开园采摘,谷雨前新登市,故有“不老亭首春”之说。石亭绿的鲜叶原料采摘标准不同于一般的红、,又区别于,介于和之间。即当嫩梢长到即将形成驻芽前,芽头初展呈“鸡舌状”时,采下一芽二叶,采夏应在芽头初展前采下一芽二叶。要求嫩度匀整一致。按此标准采下的芽叶醚浸出物含量较高,碱、多酚类、含氮量较低,有利于石亭绿品质风格的形成。

石亭绿的制作工艺

精湛的工艺技术是石亭绿品质形成的保证。主要的工艺有轻萎凋、杀青、初揉、复炒、复揉、煇炒、足干等八道工序。

轻萎凋的目的是蒸发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促使多酚轻度氧化,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这一系列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石亭绿香味醇爽的物质基础。

轻萎凋是将芽叶摊放在竹制的匾上,放在通风的阴凉处,当含水量减少5~8%,叶色失去光泽,叶质转软,发出清香即为适度。

初揉到复揉是石亭做形的关键工序,通过初揉、复炒到复揉,使叶边失水边成形,达到条索紧结的目的。通过煇炒达到做色的目的,煇炒时将叶紧贴锅面,在锅壁上不断地磨转,直到叶呈银灰色,香透露,捏之成粉末即可起锅。簸去黄片,筛出粉末,再入锅进行足干,即为石亭绿的半精制品,通过筛、风和低温慢炒,摊凉后匀堆装箱,即为石亭绿的精。

河南信阳出现采茶用工荒 学生周末纷纷帮忙采茶


河南信阳出现采茶用工荒 学生周末纷纷帮忙采茶

河南信阳出现采茶用工荒 学生周末纷纷帮忙采茶

据之声《中广新闻》14时45分报道,对绿茶而言,基本上以手工采摘为主,然而在毛尖茶的主要产地河南信阳,今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用工荒”,由于缺乏劳动力,周末连学生娃都上山帮助采茶,详细情况连线中央台驻河南记者任磊萍。

采茶对于时间要求极高,新叶不能及时采摘的话,会迅速变老。

主持人:今年信阳的采茶工缺到什么程度?

记者:信阳毛尖制作工艺决定了生产的各个环节必须全部由人工来完成,和去年相比,今年来的采茶工锐减了30%,许多茶农都急坏了。这段时间在火车站、汽车站很多茶农,采茶工经纪人都守候在这里,来抢从外地来的采茶工。信阳当地一个茶商说,今年全市的将近80万亩,算一亩需要一个人采摘的话,至少要80万人,现在全市也不过30万人来采茶,所以现在茶农非常着急。缺采茶工,现在面临着信阳毛尖采摘的时节,大面积的茶源无人采摘,现在新叶长的很快,一夜之间就变老了,特级茶变成一级茶、变成二级茶,这样让这些茶农非常担忧今年的生意。

主持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茶山奇缺采茶工 ?

记者:因为采茶工是季节性很强的短期用工,当地的劳动力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们,信阳当地有800万人口,但是是劳务的净输出地,青壮年的劳动力常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根本不屑于留在信阳挣采茶打短工的小钱。与去年相比,今年茶农引进的采茶工的成本也直线上升了,中介费就增加了30%再加上路费,与前两年相比,每天要支付给采茶工的报酬几乎翻了一倍,将近60元。尽管如此,30天的采茶期不过是2000元的收入,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加上的产业链条没有拉长,信阳茶农只习惯于采摘春茶,人为的缩短了的采摘期,这就使周边地区的农民也越来越丧失到信阳采茶的兴趣。

关于白茶绿雪芽的来历介绍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茶的。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已被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而白茶绿雪芽是怎样来的呢?下面就关于白茶绿雪芽的来历做一详细的介绍。

相传尧时有一老母,居太姥山种蓝草。山下麻疹流行,她受南极仙翁梦示,于山上鸿雪洞顶寻得一株名叫“绿雪芽”的茶树,用茶叶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如今,那株老茶树乃是福鼎白茶的母树,已成了太姥山旅游的一个景点了。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因病告假,孤山寺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他遵从。不觉间身轻气爽,病很快痊愈。便在禅寺影壁上题上一首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从此,苏东坡爱上喝茶,后来痴茶成瘾,晚上不喝茶还睡不着觉,有他的诗《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为证:“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茶最早的功能应该是一种中草药,这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尝百草时已经确认。而“绿雪芽”作为一种药茶,在福鼎民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有专家根据太姥娘娘和“绿雪芽”的民间传说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太姥娘娘是人类的茶之母。王宏甲在《中国有个三都澳》中提出:“太姥娘娘的传说事迹发生在尧的时代,是更早的传奇。我以为晒干收藏之白茶是中国茶的祖先,四千多年前的蓝姑(即老母)岂不是中国茶饮的创始人!”据《中国名茶志》考证,明代太姥绿雪芽就被视为茶中珍品。清吴振臣《闽游偶记》亦说:“太姥山亦产,名绿雪芽。”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到:“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在《闽茶曲》中写道:“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清郭柏苍也云:“福宁府茶区有太姥绿雪芽”。《广兴记》云“泰宁茶出郡武府,福宁州太姥山出茶,名绿雪芽”。清吴振臣在《闽游偶记》中说:“太姥山亦产,名绿云芽者最佳”。(此绿云芽当是绿雪芽的误称)。清汪懋麟诗对绿雪芽茶品质有良好的说明:贻我绿雪芽,重比南金贾,铅罂刺茶颂,香郁敌兰麝。

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1957年在太姥山发现绿雪芽古茶树,树高6.2米,树幅5米,主干直径18厘米,最低分支离地3米,目前仍然每年发芽抽枝。相传福鼎的茶都是由此繁衍而来的,在福鼎现今还流传着太姥娘娘如何教人们种茶发家致富的传说。一百多年前,福鼎的村民从原有种植的土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借助太姥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和特殊的加工工艺不断地科学选育、适应,形成太姥山绿雪芽茶今天特有的品质。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河南古代“茶叶之路”


昨日上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2012年度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结束了为期10天的我省拍摄工作。

作为茶叶之路水路转陆路中转站、北渡黄河后陆路转山路起点、与丝绸之路唯一交会点,《茶叶之路》节目共在我省的南阳社旗、郑州登封以及洛阳三地拍摄行进版剧集5集,每集时长10分钟,这些节目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河南的“茶叶之路”

从中国南部产茶区武夷山到俄罗斯西部圣彼得堡,有条绵延一万七千余公里的商路——茶叶之路。

从17世纪开始,以晋商为主的中国商人,沿着这条商路,从中国南部的产茶区采买茶叶,通过水路、陆路以及马帮、驼帮把茶叶运到当时的边境贸易城市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进行贸易。

《茶叶之路》栏目主要围绕这条百年前的“茶路”展开,探索这条商路上曾经辉煌的文明。拍摄中,将播出90集行进版;拍摄完成后,还将播出15集时长35分钟的纪录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茶叶之路》拍摄随行专家沈冬梅说,这条商路上所经历过的水路、陆路、马帮运送茶叶的方式,在河南都能找到。其中,茶商从福建起运茶叶后,一直到南阳社旗县,走的都是水路。

沈冬梅说,南阳社旗县的潘河、赵河汇合后,向南流入唐河,是唐河的上游,而唐河作为长江的一个重要支流,继续南流,入湖北襄阳,最终汇入汉水,直通汉口。“河水一响,黄金万两”,而社旗这样一个“南船北马”的水旱码头,自然而然就成为茶叶物流中转站。

茶叶之路从社旗“登陆”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陆上之行,经方城、登封等地后来到洛阳,从孟津渡和白鹤渡渡口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

8月5日上午,再次来到当年茶商渡黄河的孟津渡口和白鹤渡口,当年的遗存,早已埋进了历史的尘沙之中,难以寻觅,而那些老船工的后人也早已改行,做起了黄河湿地保护的工作。

《茶叶之路》总编导李德刚说,河南见证了茶叶由水路到陆路,再由陆路到山路的运转方式变换。

“茶路”“丝绸之路”交会洛阳

对于茶叶之路来说,我省还有特殊的意义。我省的洛阳,不仅是茶叶之路北渡黄河的地点,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两条商路唯一的交会点。

沈冬梅说,茶叶与丝绸是中国最传统的两种外销品,它们一个含蓄内敛,一个张扬绚烂,两条分别贯穿南北和纵横东西的贸易路线,在洛阳交会,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过去晋商的潞泽会馆,它的修建与经营茶叶贸易的晋商捐建不无关系,而这一会馆与丝绸之路的代表龙门石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晋商崇拜的关羽,其葬首之地关林,与丝绸之路上的白马寺,代表着不同的文化风格。

沈冬梅说,这些风格不同的文化遗产,又相得益彰地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融合。

茶叶之路上的河南社旗赊店古镇


一座小小的河南古镇,却拥有九座城门;随处走走,便可发现原本应藏于皇宫内院的装饰……社旗县政府所在地赊店镇,这个东汉刘秀曾赊酒,并借店旗起义的地方,清朝时便已发展成商业重镇之一。虽然这里早已归于平静,但曾经的辉煌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也早已渗透在小镇如今悠闲的慢生活中。步入其间,似饮一杯醇香老酒。

赊出来的历史,却孕育茶香

古道、古树、古碑、古庙、古井……到处都烙有祖先留下的印记,这也让河南南阳的社旗县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原生态十足。恬静悠然的生活稀释着现代的压力,古朴巍峨的建筑夹杂着历史的沧桑。

赊店,这个社旗县城悠久而特殊的历史,让这份古朴沉淀得尤为凝重。初来乍到的人难免疑惑,一座小小的镇子,怎么会有九座城门?原来相传,在东汉建立之前,刘秀在这里赊账并借店家印有“刘记”字样的店旗起义。刘秀称帝后,想起了社旗,于是便将当时他赊账的兴隆店改名为赊旗店,简称赊店。赊旗?社旗?随着历史的变迁,或许社旗县的名字便被字变音不变的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汉朝,赊店就已发展成中原有名的大镇,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经济更是达到鼎盛。清咸丰年间,这里不仅修建了城墙,还模仿皇城的规制设立了九座城门。城池环城十六里、高三丈六,马道、烽火台等一应俱全。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这段《茶叶杂咏》中的记载,道出了赊店真正的历史渊源。当时,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等地的茶叶集中到江西,而通过水路北上运到内蒙古直至俄罗斯。赊店正是当时晋商“茶叶之路”上最著名的水路码头所在地,于是汇集了各路商人富豪,小镇逐渐发展成“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著名商埠。商人们来来往往,热闹得不得了。据说数公里外就能听见这里的喧闹。

如今,赊店曾经的辉煌早已沉淀在历史长河中。赊店的每一根梁,每一块砖,几乎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当地人的生活起居基本都沿着巷面展开。青石板铺就的小桥、道路上,人们悠然走过;院门口,大妈踏着缝纫机,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老大爷悠闲地看报纸或下棋,小孩子凑在一起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嬉笑玩耍……时光仿佛倒流回上世纪80年代。

天下第一会馆,比肩皇家戏楼

繁华的商业自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号称“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和“华中第一镖局”至今看上去仍华丽气派。山陕会馆造型非常奇特,木雕石刻,精妙绝伦,被国家文物保护专家单士元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山陕会馆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站在会馆门前,你会感觉到异常大气——会馆有别于传统古建平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居然有八九层高。屋顶则分两层甚至三层重檐,曲线、直角巧妙结合。而建筑上琉璃瓦的装饰及各色图案,衬托出这里的雍容华贵。

会馆内插在铁狮子背上的旗杆高耸,有17米高,据说用了2.5万公斤铁制成。北边名为悬鉴楼的三层古戏楼由24根巨柱撑起,高达30米,共分三层。仰头看,四根大方柱把楼的三层凌空擎起,很是壮观。据说这样的三层古戏楼,全国仅存三座,除北京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阁这两座皇家戏楼外,悬鉴楼就找不到对手了。

此外,从山陕会馆整体建筑看,可谓是集南北工匠之大成,这还要从山陕会馆的建造年代说起。据向导介绍,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而在乾隆盛世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各项艺术水准均达到了高潮期,加之当时社旗镇的富贾们倾其财力邀请各地能工巧匠为其修建会馆,这样精巧绝伦的建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之所以富贾们愿意耗资修建这样的建筑,通过建筑中的一系列细节,便可猜出一二。

首先,山陕会馆以敬奉关帝为主,众所周知关公除了是忠义的代表,更以武财神的一面成为更多商家追捧的大神。此外,院中狮子脚下踩的串钱、仙人旁边摆放的算盘,无不渗透着这里曾经的主人,对金钱的期盼。“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这或许正是山陕会馆文化的又一体现。

华中第一镖局与千年“背阁”

以山陕会馆为中心,秦晋商人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的财物游走四方,安全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镖局中的广盛镖局,就在社旗赊店镇诞生了。现在你依然可以在这个广盛镖局的前面跟着师傅们一起打“形意拳”。与乡亲们一起感受那段往事。在这里,你还可以参加一项很有当地文化色彩的集体活动——“背阁”。

“背阁”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2009年被列为“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节庆日经常会看到身着戏装,化着脸谱的成年人,肩膀上扛着同样穿着戏装的小孩,他们或是莲花坐上或是手拿兵器,表情可爱却不失专业。

据考证,“背阁”源于唐宋时期,在社旗吸取了喜剧、曲艺、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以及独特魅力的表演形式。这样的表演,依然真正活在当地人身边。如今“背阁”艺术表演已成当地村民的最爱,上至80岁老翁,下至5岁孩童,许多村民自愿加入到背阁表演协会,并自筹资金购买演出道具。正是有了这种热爱,才使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攻略:

交通:从北京到南阳坐直快火车需要13个小时,火车站前面有条大道直通南阳汽车站,有客车直达社旗。想节省时间可以选择动车。

美食:社旗的胡辣汤则自成一派。社旗胡辣汤采用牛羊肉做老汤,以社旗特产的红薯粉皮、面筋、黄花菜等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扒猪脸也是名声在外的一道社旗特色美食,通常用来招待贵宾。

住宿:到了社旗,住在山陕会馆和广盛镖局附近是最佳选择。推荐位于山陕会馆大门前北瓷器街上的同福客栈。建设路上的南阳九洲宾馆也是不错的选择。

世博茶 中国行走进河南新乡长垣店


世博茶•中国行走进河南新乡长垣店

世博茶"中国行第十一站走进河南新乡长垣店

南依开封,北邻安阳,西靠山西,东隔黄河与山东相望,冉冉升起的璀璨新星“长垣县”位于豫北平原。这里民风淳朴,自古有多君子之称,孔子也曾在此讲学。闻名遐迩的防腐之乡、起重之乡、卫材之乡和中国厨师之乡。

这是我们华祥苑“世博茶"中国行”唯一一站在县级城市举行的活动。冒着大雨,宋总王总戚总前来热情迎接世博巡演团队,的热情款待为我们小组鼓足了干劲。

在现场展示世博茶的制作过程当中,我们的高级制茶师亲手演示做茶。“这是在做清香型的,制作工艺经晒青、摇青、杀青;这是做特有兰花香的工艺来源:包揉、复烘、烘焙,就是外形紧结重如铁的制作工艺。说了这些,一会儿制茶师边做我们边讲解吧。”全场都有我们高级的茶专家为到场嘉宾解说的。对于那么多的市民我们的主持人只能简单的先介绍下……

每每听到人们从内心说出,“你们投资这么大,多展示几天吧?”我们每个团队成员累在身上,甜在心中。“如果想看得更深动,有好机会去我们龙涓旅游会更加好,而且各个环节都更贴切更逼真的。”你们现在做的就是世博茶吗?这和有机私房茶、听音乐长大的茶,有什么区别吗?一位经常喝华祥苑的老客户追问着:“也可以这么说,我们龙涓有各个茶园山头是专为钓鱼台和联合国丝绸之路等专供茶的生产基地;现在做的各个品级的都放在一起,以后还要精加工和分类的。”制茶师傅一边包揉着,一边在现场展示。

“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北归路经河南开封


网资讯: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去年7月28日离开首府,历经7个多月的跋涉,已从湖南折返北归路,目前已抵达十朝古都河南开封,3月8日,将举办茶叶之路系列活动之中原老家行——宋茶文化日。

“重走茶叶之路”骆驼队从二连浩特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2013年7月27日进入呼和浩特市,“重走茶叶之路·呼和浩特标志碑”正式揭幕,举行了重走茶叶之路呼和浩特驼队出征仪式,然后一路南行,过黄河、跨长江,于2013年12月12日抵达湖南韶山之后,骆驼驮上茶叶,开始返回北方的征程。昨日(3月7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重走茶叶之路”活动总指挥、组委会秘书长胡明方,他告诉记者,目前驼队已抵达十朝古都河南开封,驼队预计今年4月抵达河北石家庄,5月抵达北京。届时由北京或二连浩特,驼队驮回的茶叶将改乘汽车队再走国际线路,载茶行走蒙古、俄罗斯、德国、法国等11个欧亚国家,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并应邀参加巴黎“世界茶叶大会”。

据了解,“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世界性陆路贸易古道,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弘扬中华茶文化,2013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盟——中国交流协会、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和多省茶叶企业共同发起百峰驼队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组织100峰骆驼,驮挂各地名茶,徒步行走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7省(市、区),沿途行经100多座城镇。希望通过驼队的行走,唤起大家对茶叶之路的历史记忆,传播中华文化,振兴亚欧商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