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绿茶秦巴毛尖

发布时间 : 2020-01-04
陕西绿茶 白茶毛尖 茶叶毛尖

陕西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陕西绿茶秦巴毛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陕西绿茶秦巴毛尖”相关知识!

陕西绿茶秦巴毛尖

秦巴毛尖,产于陕西省镇巴县,是镇巴秦巴雾毫开发公司继该省第一个通过专家的秦巴雾毫之后,研制开发的又一新品。

镇巴县产历史悠久,相传秦汉时代即产雌鸡岭毛尖贡。后称“中园毛尖”、“定远毛尖”、“镇巴毛尖”,属晒青,以“紫阳毛尖”面市。随着时代的前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品位较低的晒青逐渐为新的品种所代替。该县叶科技人员为适应消费市场对高质量新品的需求,在成功创制秦巴雾毫的技术基础上,于1987年研制成功了西北地区新秀——秦巴毛尖,并于同年6月通过了专家的技术。 WwW.cy316.com

秦巴毛尖的产区,在巍巍巴山的腹地,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北有南北分界的高大秦岭耸立,阻挡西北寒流的长驱南下;南有千谷万壑牵引温暖气流缓慢北上,形成了西北降水中心,最高年降水量高达2600毫米以上,水、热同季,匹配天缘。优良的紫阳槠叶种树即生长在这峰峦叠翠,竹木交荫,溪涧飞流,花果飘香的高山云雾笼罩之下,沃土甘霖育润之中,芽肥叶壮,内质优异。经安徽农业大学叶系专家陈慧春教授对大量的秦巴优质的审计结果发现,秦巴区是我国罕见的“高香区”。这里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硒、无污染,叶内含物质丰富,持嫩性强,适制性好,是生产名优的理想地方。

秦巴毛尖的采制工艺与品质:选用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鲜嫩芽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风凉、揉捻、解块、毛火、足干而成。成外形细紧,色泽绿润显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高久,滋味浓醇回甘,叶底嫩绿完整。经农业部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后认为“质量上乘,适销北方市场”并称“陕西又一茗,秦巴毛尖”。

茶经网扩展阅读

陕西茶文化的历史


世人不知,陕西的茶文化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唐代及唐代之前算得上是茶界的龙头老大,江南茶文化的发育与陕西茶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

第一,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

巴蜀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历史位置已有定论,巴先蜀后也已为学界认同。在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汉唐时期因大规模移民的历史机遇陕西得饮茶风气之先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第一次在公元前316年,即秦惠王更元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灭蜀后徙奏民10000户到蜀地。公元前316年时蜀人已开始种茶、饮茶,并将此艺能传授给迁入蜀地的秦人。

第三,陕西茶业历史悠久并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西北五省惟陕西产茶,陕西茶的主产地又在陕南的汉中等地,唐宋时期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奈此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明代的汉中是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汉中茶的产量最高达到500万斤(1557年),合2500吨。

第四,陕西是历代封建王朝茶马交易国策的实施地和重要市场

早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的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

第五,唐代长安的宫廷茶文化辐射全国并确立了茶的国饮地位

中唐以后,茶道大行于天下。一般说来,中国数千年里皇权中心即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发生中心,总是皇帝左右朝廷,京都领导全国。陕西长安作为大唐建都之地,成为一切文化现象的发源地和聚焦点而辐射全国,茶文化也不例外。

第六,法门寺唐代地宫系列宫廷茶具的发现是中国茶史划时代的事件

地宫茶具的文化质点是三教融合,较明确地体现了佛教茶文化与宫廷茶文化的相互沟通;标明了博大精深的大唐茶文化的历史源头和最高层次,填补了茶文化史研究的空白,为唐代茶文化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

第七,因长安宫廷茶文化而出现的贡茶之制对中国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肃宗至德二年陕南茶被选为贡品,这无形中培养了其的精品意识,刺激了茶农们培植名品的积极性。于科技方面言,唐代植茶技术、制茶技术、储茶技校乃至旁及茶具制造的工艺、产品包装的不断改进无不与贡茶之制有关。

第八,中国茶文化在海内外传播唐代长安是最重要的中心

唐代茶叶的出口量很大,沿丝绸之路输往中亚、东南欧和北非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外贸的主体商品之一。明、清至民初,陕西茶在大西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且仍旧沿着丝绸之路运销西亚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得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

曾踏上丝绸之路风光过,曾领导饮茶新潮流潇洒过,曾进贡朝廷高贵过,曾为朝廷交换战马荣耀过,曾稳稳占领大西北市场霸气过曾是全国最早的茶区和茶叶种植中心,曾是全国茶文化的鼎盛地区和传播中心。陕西茶业和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在中国茶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陕西茶马古道踏勘记


宁强县石牛道,是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元朝以来,又称蜀栈、南栈。其路线是由汉中西行过褒水,经勉县入山区至金堆铺交宁强界,经大安、烈金坝折南,过五丁关至宁强县城,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入川界而达成都,约600公里。该县境内共长85公里,多属险峻山径。《雍大记》记述五丁峡(或称金扣峡、宽川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金牛道另有一条线路,从本县烈金坝西行经代家坝、阳平关、广坪河至金山寺青岩子(界牌)入四川界,去白水(今名沙州)至昭化而与宁强县城之路合。此道较为坦缓,是南北朝以前秦蜀主要通道。

宁强原名宁羌,境内置县设治迄今已有1370余年历史,县境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春秋时期,白马氐据其西境,蜀据其东境。秦并蜀,置蜀郡,全境归辖。到宋朝,置三泉县直隶京师达137年,开我国中央直辖县之先例。

正因宁强地理生态环境的优势,加之又是汉水的发源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朝陆羽《茶经》载:“茶树,金州(今安康)生地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由此可知,本县在唐时已有种茶的习惯,到现在,青木川还保留有150年以上的老茶树。

巴蜀之地,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至今流传着的“以茶易马”,

“丝绸(茶)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佳话,都与宁强有关。川茶传陕时,羌州(宁强)就是第一站。如何从这消失的古栈道中,考察得出宁强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呢?

2004年4月18日,韩兴海与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宁强县农业局局长丁振华以及殷开鲜等人,爬山涉水来到了宁强县与四川广元交界的2425公里处的黄坝驿乡(宁强段)关沟村草皮山南崖,海拔约为900米以上的山腰之间,他们仔细踏勘,发现此处山石曾经人工凿开,犹如深谷,高数十米,约展臂之宽,设有石门掩挡,可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石道上还留有碎坏的石块,马踏的蹄窝,脚夫“打杵”留下的印记。“打杵”是巴山“背二哥”不可缺少的行路工具,丁字形,由于途中歇息时支撑背负的重物用。构造十分简单,却是十分管用的。还有南崖面上的柱痕和风雨的侵蚀得难以辨清的文图,时隐时现。这就是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保留较好的一段。

岁月流逝,数百年过去了,如今秦蜀天堑变通途。虽然驼铃消逝了,马帮改行了,但茶香仍在,这一切始终难从历史的长河里消失,而且愈来愈清晰地显现在当代人的视野里。

如前所说,从交通的角度看,汉中西部是蜀茶或番马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地。秦汉至南北朝,由陕西关中入蜀都循着“石牛道”。此道细而言之,是由陕西眉县经斜峪关,褒谷栈道入汉中,复自勉县而出,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经广坪抵白水关(今四川青县白水镇),然后沿白龙江河谷至广元老昭化(今广元西南),转南入剑南阁道。另一条陈仓古道,即淮阴候出定三秦经此道,是由勉县沿今略阳的黑河坝、大黄院、鱼洞子、略阳,越清泥岭,出甘肃两当,进凤县越秦岭到陕西关中。两条道在南北朝以前汉中至广元、昭化一段,大致是出勉县西行至阳平关,再沿嘉陵江(西汉水)燕子砭,经安乐河、广坪、青木川进入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沿白龙江下可达白水镇,再抵昭化。沿线没有大山大河,自然成为古代的重要通道”这一通道,宁强具有必经之地的区位优势,为茶马古道的形成和茶叶的传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叶起源秦巴武当山区


在“中国道茶文化之乡”武当山八仙观,随时可见茶艺表演

武当山中医药研究所陈吉炎教授考察武当山野生“太和茶古树”

核心提示

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茶”字是在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上。该书2800多年前的编撰者尹吉甫就是武当山南的房县人。在首届武当道茶文化培训班开课仪式上,被称为“道茶王”的十堰市茶叶协会副会长王富国语出惊人:中国的茶叶起源于秦巴武当山区。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莽莽秦巴武当山区怎么成了茶叶的故乡呢?

●茶叶博物馆浓墨重彩的记录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的故乡”。

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其前言介绍说:“茶,自神农最初发现和利用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已吟咏了几千年之久。”

茶究竟起源于何时?从《神农本草经》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注:茶原名荼)而解之”。由此可知,茶的发现和利用迄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而正式见诸文字记载则是《华阳国志》云:周武王伐纣时,巴蜀(鄂西山地)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的最早记述。可推断,湖北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三国时荆楚大地已开始大量种植茶树,故史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来配制清香爽口提神解渴的油茶汤,使荆楚茶业生产更有长足发展。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茶叶历史研究与保存的最高权威机构。该馆研究员周文棠认为:“中国鄂西山地(武当山、大巴山、荆山、巫山等山脉组成)是茶树原产地”,并写成论文在《农业考古》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他表示,根据古籍记载,唐代以前茶树的大致分布范围,是以鄂西山地为中心分布的。

周文棠说,茶树诞生于地球上,约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中国没有被冰川覆盖的地区就包括鄂西山地。鄂西山地四季变化明显,符合茶树生物学特性。根据古籍记载,唐代以前茶树的大致分布范围,是以鄂西山地为中心分布的。[page_break] 

●2800多年前《诗经》记载“茶”

据古籍《诗经》、《尔雅》、陆羽《茶经》等记载:茶,古称为“荼”,后称“茶”,亦称“槚”、“蔎”、“茗”和“荈”。此外,还有“葭荼”、“苦荼”、“酪妈”等称呼。

《诗经》中有七首诗写到了茶!《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音出,椿叶);《诗经》在《出其东门》中说:“有女如荼”,把见到的妇女,比作又轻又白的荼花。“荼”(音涂)是我国中唐以前对“茶”的主要称谓,现今的“茶”字源于“荼”字。

我国书法大师启功有诗:“古称荼苦近称茶,今古形殊义不差。”

“茶叶原产地是中国,茶文化原创地也是中国。谈茶就要特别讲到湖北,而十堰所在秦巴武当山区就是中国茶叶的起源地!”十堰农业局副局长涂扬晟告诉记者。

这是为什么呢?据考证,茶神炎帝神农,出生在湖北随州,他在神农架、武当山一带搭架采药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第一个发现野茶。

再者,诸葛亮是襄阳古隆中人,曾在武当学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他将茶种带到了云、贵、川等地,现在逢年过节,少数民族兄弟还拜“孔明茶树”,至今云南普洱茶区还尊诸葛亮为“茶祖”;唐代茶圣陆羽是湖北竟陵(天门)人,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称巴山峡川为茶之源。

另外,湖北有茶使王昭君、李道宗。王昭君(王嫱)是西汉时期湖北兴山县人,她将茶带到了北方少数民族;李道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晚年封湖北“江夏王”,曾任过刑部、礼部尚书(宰相)。41岁时,他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婚配,他(她)们带去了茶。

“谈湖北茶文化就要特别谈武当道茶,这得从仙山武当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经过深入调查认为,武当山南依中华诗祖、周朝太师尹吉甫故里房县和神农尝百草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古老汉水,孔子听《孺子歌》之处;西接渝陕巴山秦岭;东连古代三国文化历史名城襄樊。神奇的武当仙山成为中国道教圣地,而独特的秦巴武当山区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武当道茶!

●武当山惊现天然野生古茶树

武当山南依神农架原始森林,相传古时炎帝神农在神农架、武当山一带“斫(作)木以耜(赐),揉木为耒(累)”,搭架采药,开创农耕文明和医药文明。自古以来,这里流传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

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广雅》一书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饮。”据《括地志》载:今湖北西北的竹山、房县是“巴蜀之境”,是春秋文公十六年巴与秦、楚共同灭庸(公元前611年)后巴国扩张所至之地。由此证明:《广雅》书中记载的“荆巴间采叶作饼”的茶,产于鄂西北房县、竹山所处的秦巴武当山区。

根据史书记载,鄂西山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大量的野生茶树,属于全国茶叶原产地之一。

武当山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十堰市的竹山县和房县西南部山区古称巴国之地,正是陆羽《茶经》里所说的茶的产地“巴山之地”,是世界及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是道茶文化的发祥地。

2008年5月,有关专家学者经过徒步考察,在武当山榔梅祠后山、岩林及八仙观等地发现了天然野生“太和茶古树”。

这次发现的天然野生古茶树,沿岩壁山间长有11丛(蔸),一般都长4至5米高。其中最大的一棵古茶树高4.9米、树基部围径1.02米、树基部直径0.31米。有一蔸竟长有12个枝杆!此发现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历经千百年盛名不衰

我国素有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武当道茶四大特色名茶。千百年来,武当道茶之所以能够盛名不衰,誉满中外,贵在其品质优!

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中国的茶文化在于道茶文化。在中国的史书上有许多道人植茶制茶记载。

自古以来,武当道人对道友和善男信女也是以茶礼待。

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说,武当道人对道茶的妙用有三:一是饮茶消病。茶,药书上称“茗”,俗话说,十道九医,道人十分注重道茶的药用价值,在仙山武当,古往今来,有不少道人饮茶消病。二是饮茶养生健身。饮茶能清心提神,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在养生健身上是一个多功能的饮品。三是修身养性之用。道人打坐,讲究“和静怡真”,尤其是夜里打坐,在静坐静修中,难免疲倦发困,这时饮茶,能提神思益,克服睡意,以及道人修身养性,饮道茶可品味人生,参破“苦谛”,沏杯好的道茶,飘香观色,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妙用。

最早的茶马古国道在陕西


说起茶马古道,人们自然会想起赫赫有名的川藏、滇藏茶马古道,特别是2005年,来自云南的一队云南现代大马帮重走茶马古道,更让人感觉茶马古道远离陕西,是西南地区的事,和陕西没有关系。然而,有关专家通过考察、考证、研究提出:

茶叶生产和饮用是陕西人发明的

不要以为陕西产茶历史短暂。陕西省秦商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陕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刚教授告诉记者。

陕西不仅产茶历史悠久,而且是最早的茶叶生产地。神农尝百草,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神农氏是周人,也就是陕西人的祖先。到秦并巴蜀,已形成秦巴茶区,茶已进入日常饮用,称为品茗。作为中国产茶标志的大茶树原生形态,就在秦并的巴蜀。唐代茶圣陆羽《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说产茶地时,《茶经》又提到:金州、梁州又下。金州,今安康一带;梁州,今汉中一带。

唐代的长安满街都是茶店,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唐人陆羽才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关茶叶的专着《茶经》。由此可见,茶叶的生产和饮用是陕西人发明的。

陕西茶马古道和西南茶马古道历史一样悠久

如今为世人所熟知的茶马古道,为西南的川藏、滇藏两路。李刚认为,陕西也有茶马古道,从历史的悠久程度来看,不亚于西南的两条。

研究西南茶马古道的专家、学者有的认为,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但也有人认为,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蒙古回纥地区的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李刚说,由于茶叶具有帮助消化,解除油腻的功能,不仅西藏地区,包括西北地区畜牧群众均喜欢饮茶,而古代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正好西部地区产良马。于是,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因此古代很早以前,在西北就有茶马交易。起于长安的丝绸之路不仅仅只运丝绸,茶叶也通过这条道路运往西北,甚至西亚、欧洲地区。

研究西南茶马古道的专家也承认这一点。

李刚说,通过丝绸之路的茶叶,虽然多数非陕西所产,但多要途经丝绸之路起点陕西,因此,历史悠久、作为古代中国政治中心的陕西,其茶马古道历史之悠久,绝不会亚于其他地方。

陕西茶马古道是国道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樊光春说,宋时,宋王朝与辽、金、西夏等政权战争频繁,军马需求量很大,不得不买番马,加之内地茶叶积压,西北少数民族又缺茶叶,以茶易马成为必然。熙宁七年,即公元1074年,大规模实行用茶买马法。此后十余年间,蜀京西南路金州辖的紫阳茶区及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宋史食货下六茶下》记载:初,李杞增诸州茶场,自熙宁七年至元丰八年,陕西卖茶为场三百三十二。

李刚告诉记者,宋以前,朝廷禁止茶叶出境,茶马互市主要以民间经济目的为主,所以,当时的茶马古道只是民间小道。北宋时期,茶马交易地主要在陕甘地区,茶叶就近取于陕、川。

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到了明代。明代初年,为了安抚西北边外的少数民族,羁制离心倾向,明朝廷以茶叶为武器,在西北边地实行茶马交易政策,即将陕西紫阳、汉中茶区的茶叶,由商人运到秦州、西宁,交换边外少数民族的马匹,使戎人得茶,不得为害,中国得马,是为我利,率先立茶马司于陕西等处,听西番纳马易茶,陕西成为当时军马的主要供应地,《明洪武实录》云:骁腾可用者无逾陕西。

这时茶马互市才上升为控扼蕃夷、安邦保国的国策,明朝廷制定政策、法律规范茶马互市。《明史食货志》说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所以,明制尤密。明代的茶马交易分为西北边茶和西南边茶两个方面。西北边茶曾有一段非商品化的官运官销时期。陕西产茶各县由茶户将茶自行解运到汉中府领银,再从汉中由官领军夫挑至今陇西一带的巩昌后分途运至各茶马司,由各茶马司按额定比例与西番交换战马。因此这一时期的茶马古道为国道。

无论从宋朝有茶马交易法讲,还是从明官运官销边茶讲,陕西的茶马古道为首条茶马国道。李刚认为。

陕西茶马古道线路

李刚告诉记者,明初的陕西茶马古道主要路线为,从紫阳、汉阴、石泉到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勉县到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一路走留坝、凤县,经甘肃两当,到天水后,又分两线,一线上临夏,一线经清水到达庄浪等地。

到临夏的茶叶,一线到兰州,上丝绸之路;一线上唐蕃古道,即青藏线茶马古道,入藏。

到了明中叶,由于陕西茶叶供不应求,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调茶,通过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进汉江,再分为两路,一路在丹江口市进丹江,经丹凤龙驹寨,过商州、蓝田,最后到泾阳。在泾阳加工为茶砖,也叫泾阳青砖,从平凉到兰州,上丝绸之路。一路从汉江到汉中,走以前的老路。

当然,其他路还很多。这一时期陕西产的茶叶,成为附属。

茶马古道沿途曾热闹非凡

茶马古道带动了沿途各地商业繁荣。李刚说,明清时期茶叶经水、陆两路外运西北各地。陆路沿汉江人挑篓背至西乡,转输茶叶使西乡其民昼夜治茶不休,已经达到男废耕,女废织的程度。水路则经汉水船运南郑十八里铺,亦称铺镇,使汉中这一水陆码头成为边茶办运中转枢纽和明清陕南最大的茶盐互市市场,商贾辐辏,货物山积,于是就有了百日场,即天天有集。一般上午十时左右场洪,下午四时渐散。每月往来西乡驮茶的骆驼就有300余头。倚江码头定名兴隆街,东至过街楼,约一公里,店铺俱全。

凤县为陕川茶叶经徽州批验的必经之途,因此,秦蜀商贾云集,尤其商业繁荣的东关,川陕商旅,南来北往,大小客店都是顾客满员。

略阳是川陕茶叶入甘的又一孔道,驮茶货物,驴驮人夫往来不绝,就是近代由略阳转输的入甘陕茶每月约67080斤。

丹凤龙驹寨为商务水旱码头,明时龙驹一寨,康衡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穑,千蹄接踵,熙熙攘攘。丹江两岸设有河街之商业码头,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有10大会馆、18家骡马店和12家过载行以及十余家银钱铺。清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又修建船帮会馆明王宫,专主船运,而陆运则每日有千匹骡马出入,使龙驹寨成为河岸帆穑林立,脚子班往来如炽,西北两路驮骡每日络绎不绝,街衢熙攘,极形肩摩鸡鸣未寝其常事也的小都会焉,有小武汉的美誉。

陕西人不该忘记

陕南茶叶贸易的繁荣,又催生了陕南以茶叶贸易为特色的市场主题文化的形成。李刚说,茶产区的紫阳,清代已形成耳扒碍足朝收茬,背笼擎肩晚采茶的生活方式,每逢阳春,茶山红袖翻飞,茶歌此起彼伏。西乡更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全县除了茶叶转销,没有别的产业。

汉中是陕茶转输重地,以茶叶为中心形成特有的市场景观,沿江帆幡逐渐云集,过街楼即系囤积货物之地,每日款乃声,水浪的船声,码头熙来攘往声,与渡口竞度之声相酬答,呈现热闹无比的局面。

凤县因转输茶叶而形成每当黄昏时节,更是热闹非凡,轿抬、滑竿、驴驮、马载、客旅往来,熙熙攘攘的街景。茶叶过载,还使凤县形成独特的市场风貌,即每年秋冬,青海甘肃驮盐茶的骆驼、马帮,到双十铺后,卸下盐包,骡马歇住客店,骆驼就歇在河滩,驼客在河滩用自带的铜锅,挖坑埋锅造饭,他们没有擀面工具,把和好的面用手揪到锅里煮熟吃,至今双十铺人还把吃厚面片叫骆驼客饭。

这一茶马交易的经济活动和围绕茶叶产销形成的市场主题文化,是历史留给陕南最好的经济文化遗产。

李刚分析,西南的两条茶马古道之所以知名度高,是由于藏、川、滇三地十分重视,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云南青年学者首先提出学术命题,并在1990年夏秋季徒步100天实地考察。后来,国家旅游总局、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把西南茶马古道的旅游规划、开发纳入其十五总体规划中。2002年6月,藏、川、滇三地又在昌都举行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究活动。2005年,由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云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等单位联合出品的23集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与此同时,一支由43人赶着120匹骡马的庞大马帮,驮着普洱茶叶,重走茶马古道,沿途宣传云南茶文化。这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陕西的茶马古道从历史文化上讲,一点儿不亚于西南茶马古道,我们更应该重视。李刚发出感慨。

开发前景广阔

李刚认为,在全球兴起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旅游热潮中,重建茶马古道主题文化,形成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陕南整体市场文化印象,拉动整个陕南绿色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引领陕南经济发展突破口和推动作用。

只要以茶马古道为主线,将文化遗产整合在一起,形成珠串般富有陕南文化特色的茶马主题市场文化,就会给陕南的青山绿水赋予更加浓郁的人文色彩,使秦岭巴山的苍山滴翠与汉江的渔舟晚唱交相辉映,使汉江夕阳的自然景色与茶歌飞扬的人文景观交相唱和,烘托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秦巴文化场景。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这一路有山、有水,有洋县的朱鹮,有城固的大熊猫,还有古树、古茶、古镇、古船、古路、古歌,定能吸引全国的眼球,形成风格独具的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热线。

重建陕南茶马古道文化,会使陕南茶文化走向中亚、西亚,与中东和欧洲相连接。因为饮茶在中亚、西亚,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茶马古道为主线,整合沿途各县的茶叶生产力量,培植互为犄角的陕茶名牌产品集群,形成陕南产业产销的规模效应和市场优势,对于带动沿途各县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明清边茶贸易辉煌笼罩陕西茶产业


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陕西长安作为茶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动摇。但伴随着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陕商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走出来一条辉煌的边茶贸易之路,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陕商作为西部商业资本集团,主要从事边茶、边盐、边布,尤其是明清时期陕商的力量最为强大。椎埋去就,与时俯仰,变化有概是陕西商人留下的一条古训,充分显示了他们以智求财,深谋远虑的传统。

这种从商理念,使他们即使遇到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陕西商人也能够从中获利。春秋战国时,陕西商人抓住诸侯对贸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机遇,以商求富,迅速迎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时期,陕西商人抓住政府实行开明政治,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形成了大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明清时期,精明的陕西商人在陕西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抓住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随军贸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充分发挥自己在地域和物产上的优势,形成了以泾阳、三原、绥德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音预,卖的意思)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名震全国的商业资本集团。陕西商人因为资金雄厚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

清代乾隆年间,成都的陕商欲修筑陕西会馆,却遭到当地士人的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抔黄土,以免风水外泄。陕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乡西安、同州府,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着一口袋一口袋家乡的黄土,在四川盖了富丽堂皇的陕西会馆。

明清时期的茶马交易安其政策需要可分为西北边茶和西南边茶,明初首先行于陕西,明政府为了安抚边外少数民族而在陕西实行的茶马交易特殊政策,率先立茶马司于陕西等处,听西番纳马易茶,陕西茶的产量明代13万斤,西北边茶作为军事物质专营,陕西茶叶的生产有一段榷茶时期,洪武4年规定民所收茶官给价,令有司收贮,这样民不得其利,私茶难禁,到了成化5年只得放宽政策一部分茶叶进入了商品流通,即提准陕西民间采茶除税官外,余皆许给文凭,于陕西腹里货卖,有私越黄河及边境通番易马者,究问如律。陕西茶叶开始走上商品化道路,到弘治3年又进一步开中边茶,由官收官销改变为官督商销,使得西北边茶进入了大规模商运商销的阶段。从湖南到陕西,再从陕西到甘宁青经营茶叶贸易的基本上都是陕西商帮商人。

编后:依托陕西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打造集种植、加工、研究及茶旅游为一体的陕西茶产业龙头中华茶院,带动陕西茶文化商业化、茶经济产业化运作速度。围绕这一龙头,积极开展茶叶种植、加工研究,提升陕茶品质,步入世界名茶行列;深入研究茯茶600年原始制作工艺,重塑泾阳茯茶品牌;凸显茶文化旅游主题,整合13朝皇家茶和佛茶、道茶等茶文化,挖掘茶文、茶歌、茶具、茶菜、茶礼、茶道、茶舞、茶史、茶服装等资源,开发皇家宫廷茶艺和佛家、道家茶艺,融入陕西特色旅游,为来陕旅游者增添一处文化观赏胜地,向世人展示陕茶文化的渊源和历史地位,努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中心。(节选自《秦茶的始祖文化》)

陕西茶商的茶马贸易传奇


翻开历史的画卷,陕西茶商在中国的边茶贸易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占据了中国茶马贸易的半壁江山以上,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赢家,这种辉煌直到半个多世纪前的解放后才逐渐消亡。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到四川康定、雅安,以至于遥远的云南香格里拉、四川昌都,到处都是陕西的茶商以及会馆,从明清到民国,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上,他们几乎垄断了西北和西南的茶马贸易。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当地找到许多陕西茶商的后人,他们依然记得祖辈的故事。而在三秦大地,茶商后人也大有人在,他们的往事有待挖掘。

强大的秦商集团

明清时期,秦商和晋商、徽商,并称为中国三大商帮,掌控中国商业数百年之久。秦商拥有极为雄厚的财力,形成贸易垄断集团,经营涉及边茶、水烟、土布、皮毛、药材、盐业、金融等各个领域,均能雄踞一方。陕西商人从内地贸易开始做起,直到把贸易扩展到外蒙古、俄罗斯、朝鲜等邻近的国家。秦商的贸易活动,把中国的商贸经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云贵川一带为例,商贸十之八九被秦商控制,以盐都自贡为例,盐业几乎全被秦商垄断,川人只占是十之二三,雄伟气派的西秦会馆是自贡最华丽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奢华的会馆,充分代表秦商的财气。在中国各商业重镇建有许多豪华的陕西会馆和山陕会馆,至今都是该地区的名片。像成都、重庆等地的繁华街道,就是起源于老陕会馆的“陕西街”、“陕西路”,雅安、康定也有陕西街,在雪域高原,草原牧场,大江沿岸到处都有秦商的会馆和店铺。秦商信奉关公,所建会馆叫武圣宫或关帝庙,秦商秉承仁义礼智信的精神,注重品牌和信誉,生意越做越大,打造的都是百年老字号。

在西南地区,陕西商人把茶叶、日用百货及陕西土布、日用工业品、洋布、绸缎等输入藏区,又将藏区皮毛、土特产运入内地。他们西上拉萨,南下云南,在玉树、丽江,到处设有商号分支机构。贸易活动以打箭炉也就是现甘孜州首府康定为中转基地,从川湘收购茶叶运至泾阳加工成砖茶再运回四川,销往藏区。每年贩销量约4000驮,每驮四包,每包60斤,每年仅从湖南运往陕西的茶叶原料就多达300多万斤。泾阳常有甘肃的“骆驼客”往来,把砖茶运销西北各地。陕西商人同时还在藏区收购麝香、虫草、贝母、黄金、羊毛、皮草,再转运至成都、武汉、上海、西安等地出售。其中一部分又转运出国。康定泸河西岸有户县商号40多户,其中“德泰和”一家,就有店员150多人,流动资金有100万现银元。

茶马爱情故事

秦商的贸易势力如此强大,几乎垄断了茶马贸易,无人可以与之竞争,就连四川本地人也不是对手。据民国《西康纪要》一书所载:“西康汉商贸易,多操陕人之手。在康定城,茶号陕商居其大半。除户县人外,在雅安茶商中,泾阳县的商号多达6户,陕西商人占据了茶马贸易总量的大半。早在明代,关中地区就不断有人到川西藏区经商,户县当地把这些人叫做“炉客”,清末民初户县的“炉客”已达3000余人。到建国前,甘孜州陕西人最多时达7000余人,汉藏所生子女达万余人。

豪放质朴关中汉子特招藏族姑娘喜欢,唐蕃一家亲嘛,和藏家的结合,让老陕完全融入当地,搞起边贸那叫顺风顺水,垄断那是理所当然。那会儿的咱的老先人可比咱们现在浪漫的多,阳光的多,出差之余,还尝试了异地恋,闪婚、走婚更是特长。有藏族美女陪着,喝着青稞酒,跳着锅庄,谈着生意,真是事业爱情双丰收。现在走婚习俗只限于泸沽湖,而当年在茶马古道沿途非常普遍。马帮行走天下,豪放彪悍,见多识广,又不缺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富帅”,即便是土司千金有时都难逃其魅力吸引。陕西灶客和藏族姑娘的爱情故事传唱至今,在康定,人们说《康定情歌》里张家溜溜的大哥就是个陕西楞娃,李家溜溜的大姐是个藏族美女。为了便于和藏民打交道,老陕学会了藏语,还编了一套顺口溜:天叫郎,地叫撒,酥油芒,盐巴查,驴子固儿,马叫打,吃饭叫做撒马撒……

如今,炉客的后人已经融入藏族,他们很多人都不会讲陕西话,也没去过陕西。他们既拥有藏族名字,也拥有汉族名字,依然清晰的记得老家在户县、泾阳的某乡某村。他们的先辈将陕西的风俗留在了康巴,边城的人们至今喜欢吃陕西的锅盔和擀面,他们依然把父亲和长辈叫“达”。炉客带来的锅盔流传深远。有一次,我在丽江的市场,清晰听到了这种熟悉的叫法“锅盔”,在如此遥远的边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次我在雅安也时常看到锅盔的身影,我才真正了解灶客影响有多深远。锅盔其实就是陕西的“馕”,便于储存携带,饿了就啃一口,是陕西人在茶马古道上必备的干粮。

户县一些村庄都曾有“炉客”,而且每个村都在打箭炉有一大商号。目前康定巴塘一带至少有几千名灶客的后人,甘孜州工商局局长益西吉村,说他的老家在户县牛东乡草庙村,他和一些陕西客商的后代商量,想一起回老家看看。许多炉客的后人,都在寻找在陕西的亲戚。格桑曲批大叔说,他的爷爷张云是户县人,当年从成都背茶,沿着茶马古道到了巴塘,后来和藏族姑娘结婚,生了6个子女。爷爷曾带着3个儿子回过户县,最后爷爷把格桑曲批的三叔留在了户县。格桑曲批非常想念三叔,不知他生活的怎样,想去看望他,却不知道村名。格桑曲批过去从父亲口中知道,他们的老家距长安区约25公里。茶马古道的起点

说起茶马贸易,起源很早,盛于明清,是中国边贸和对外贸的一大方式。茶叶也是自丝绸、瓷器之后中国又一项长盛不衰的大宗出口产品。在某种意义上讲,茶马贸易涵盖古代中国边贸的全部内容。陕西人打从唐宋时期就开始从事边贸生意,在茶马古道上活动极为频繁,大唐西市就是边贸互市场所。

茶马贸易的最初涵义是茶马互市,就是以内地的茶叶换取边疆的马匹,双方各取所需,其意义并非某些人望文生义所指的马帮运茶。边疆牧民以食肉为主,缺乏蔬菜,加之高寒缺氧,喝茶能够增进饮食消化和增加维生素,还能降低血脂,牧民日常饮食离不开饮茶,而内地的军队缺少优良马匹,骑兵对战斗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这样,在民间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力下,茶马贸易应运而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陕西制造泾阳茯砖茶是边疆牧民的最爱,至今在新疆的超市里,维族人还瞪着大大的眼睛寻找茯砖茶。牧民喝上了好茶,心情就不一样,从这一点上边茶贸易功不可没。而茶马贸易又通过边疆延伸到周边国家并远及欧美,其政治经济影响力难以估量。中国的茶叶远销到中亚、西伯利亚俄国属地,也出现在印度市场,境外的产品也随之来到中国。茶马古道最终演进成如同章鱼触角一样的多的国际贸易线和如同蜘蛛网一样密的国际贸易网。经营商品也不断扩大,小到烟酒糖茶,大到欧洲奢侈品、珠宝玉器,也包括虫草、藏药、水烟等地方特产。精明的商人追求效益最大化,他们将内地产品运到边区,总不会空手而归,他们顺手牵羊,将边疆特色又驮回来再大捞一笔。

在云南丽江的束河古镇,我看到了百年前中国茶商在印度加尔各答的留影,茶叶将在这南亚最大的港口驶向欧洲。商人也会顺道带回一些奇货和新潮玩意,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时常在边城或藏家见到劳力士表这样的宝贝,都是由茶马古道运回来的。茶马贸易带来的新潮玩意多着呢,如果你去仔细寻找,就会有惊奇发现。你要是在边城遇到一位老人能讲流利的英语,您也别奇怪,茶马贸易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当年不少人都去过国外,边疆并不封闭。雄峻喜马拉雅山无法阻止茶马古道延伸,这真的非常神奇,充满了活力,贸易带来的文化融合,增添了边区的神秘色彩和无穷魅力。无论大理、丽江,还是康定、西昌都是茶马古道上贸易中转站,这里是多民族和各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喇嘛教、小乘佛教、大成佛教、伊斯兰教、东巴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在这里和谐共生,共同组成了香巴拉独特的风景线。

西藏昌都的陕西寺里,原籍陕西的穆斯林在虔诚礼拜,他们随着商队落籍于此,历届掌教都是陕西泾阳人。在云南香格里拉老城,一座藏族民居里,一个建筑构件上清晰的刻着:明崇祯柒年陕西焦氏。崇祯七年是1634年,距今已经378年了,那时候就有很多老陕在此从事边贸生意。80岁的房主说,过去香格里拉陕西人多,起码有上百户,还有陕西会馆。焦氏的后人焦学仁依然生活在当地,他的藏族名字叫阿布,他还能说出陕西先辈的故事。

茶马古道伸向无尽远方,要问其终点难以查询,因为商业的欲望是无穷的,在利益的驱动下,伸向遥不可知的城镇和人群。要说其起点,那就是老陕的故乡关中,其核心起点就在秦商云集的泾阳三原一带。多少个世纪以来,泾阳的街道上,高门大户商号的黑漆大门徐徐推开,马队和骆驼在黎明前集合,整装待发,载满砖茶、土布、丝绸,东家一声悠长的吆喝:走咧!

黎明的寒气有些逼人,呼吸的热气在空中聚散,他们无所畏惧,将满载信心出发,也将满载收获回归。前路漫长而无际,他们将前往包头、呼和浩特、兰州、民勤、夏河、西宁、玉树、昌都、拉萨、归化、奇台、伊犁、雅安、康定、巴塘、松潘、昆明、大理、保山,那里的分号和贸易伙伴再将货品运至库伦、恰克图、加尔各答、密支那等英属、俄属领地,沿线依然保存的陕西会馆证明了这一点。在最艰险的无人区,背茶伙计背着两百斤的茶叶翻过雪山和峡谷,有人可能会因此丢失性命。但是没关系,为了追求幸福美好,没人能阻止老陕的脚步,就这样陕西人用双脚和驮队踏出了一条茶马古道。

天下第一砖

说起陕茶叶,就不得不提泾阳茯砖茶,人称天下第一砖,这是陕西人发明创造的专利,是边疆牧民一日可或缺的美妙饮品,也秦商纵横茶马古道、控制茶马贸易的独门武器和秘笈所在。精明的秦商在边贸活动发现新鲜茶叶难以长期储存运输,茶叶经过长达几个月或者一年以上运输中转,抵达边区或境外时味道已经散尽,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胃口。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四)


给云南人说句心里话

李刚在发言中,所讲的第一点意见,就是感谢云南的同志,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云南各级政府、党委的关怀、支持、领导下,举全省之力打造茶马古道这一品牌。

李刚说的绝不是表面上的客套话,而是一句心里话。李刚这次来参加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想看看云南是怎样研究、开发利用茶马古道的。

自木霁弘等人提出茶马古道概念后,云南各级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做了大量工作。这里只介绍其中两年的部分活动。

2002年5月,丽江地区人大工委与丽江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向丽江地区行署提出了《关于打造和推出茶马古道旅游品牌》的11条建议;6月,云南和西藏、四川在昌都举行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究活动;8月,丽江在北京举行了有费孝通、任继愈等全国著名专家参加的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文化研讨会。

今年4月,云南在澳门举办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云南省文物局、普洱市人民政府承办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7月6日至8日,丽江政府举办了本次研讨会。

记者在丽江几天里,街上游客如潮,丽江古城里的游客更是多得摩肩接踵。丽江茶马古道博物馆馆长刘建勤告诉记者,丽江虽然只有110万人,但去年游客量达700多万人次,今年由于通了火车,预计游客将过千万。丽江文化研究会会员、负责本次研讨会文秘工作的杨杰宏自豪地说,丽江虽然不产茶叶,却是云南最大的茶叶销售地。

李刚私下羡慕不已地对记者说,你看人家从省、市政府到民间,全民形成共识,通过茶马古道拉动整个旅游经济,吸引了全国甚至世界的眼球,丽江年人均接待10人次游客。相比之下,这些年,陕西的专家、学者一再呼吁,可除了媒体热心外,在省内反响不大,有关单位对茶马古道的漠视态度令人心寒。我们自己如果将茶马古道边缘化,就难免被别人边缘化。外省已对陕西形成合围之势,如果我们3人这次不来,就没有陕西的声音。陕西应该好好向云南学习,通过茶马古道形成陕南绿色茶叶带,拉动陕南经济发展。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二)


陕西茶马古道得到全国专家认可

来自北京、重庆、四川、青海、广西、云南和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事先提交了88篇论文,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一改过去说茶马古道不提陕西的习惯,将陕西列入拥有茶马古道省份之内。

由于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多,多数人只能在第二天的分会场发言。虽然李刚事先没有提交论文,而且因故提交名单晚,但主办方还是在开会头一天安排李刚在第一天的大会上作专题学术发言。

为了宣传好陕西茶马古道的重要性,李刚做了精心准备,上台后饱含激情,声音洪亮。其观点令在场的专家、学者为之一振。随后发言的四川民族大学教授祁和辉、丽江纳西古乐发掘者宣科等人特意肯定了李刚的有关观点。会后,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澳大利亚首所孔子学院首任院长希格伦对李刚竖起大拇指:你讲得很棒。他告诉记者,李刚的发言学问高,讲得很生动、清晰,受到大家关注。

李刚返回西安时,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丽江文化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和红阳在称赞的同时,表达了以后邀请李刚到丽江讲座的意愿。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告诉记者,陕西是中国产茶的北部边缘,是茶马古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就缺少了一块。今年6月初,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举行期间形成的关于保护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普洱共识中,起初草稿上只有滇、川、藏、青、甘、黔6省份,没有陕西,看到《西安日报》的报道后,加上了陕西。而且他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到陕西汉中进行了考察。他发现,陕西茶马古道正史资料完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