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的起源

发布时间 : 2020-02-24
发酵茶的起源 青茶起源 青茶的起源

发酵茶的起源。

黄茶有两种类型:

首先,茶叶品种的芽和叶自然变黄,这就是所谓的黄茶。唐代盛产“寿州黄芽”,这是天然的黄芽,蒸成圆茶,不同于霍山大华坪产的天然黄芽。早在七世纪,就有各种各样的品种。

第二,油炸时是闷黄的。从大约公元1570年油炸绿茶的演变开始,由于油炸绿茶的实践,发现在绿茶被移除或揉捏之后,叶子没有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子变黄,导致了一种新的理解。经过练习,黄茶诞生了。例如,黄色芽在酶失活后窒息而死;扭转后,黄汤堆积2-3小时。黄茶在开始干燥后堆积20多天后变黄。

许次纾的《茶经》说:“江南温暖,所以茶是唯一的选择。这条河的南北叫做六安。然而,六安是它的县的名字。事实上,生产霍山的也是大蜀山。尽管这座山不擅长制造,但它是用煎锅煎烤的。在它能离开水壶之前,它已经枯萎了。他还用竹子制作巨大的竹条来储存它们。虽然有绿色的树枝和紫色的竹笋,但它们在使用时会褪色和变黄。它们只是为了食物。Xi·坎平打架。”这是对泡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了黄茶的批评。因此,人们发现了一种制作黄茶的方法。目前,这正是霍山黄茶的制作方法。黄大茶是16世纪以前由绿茶发展而来的。比如“明”。“隆庆在1571年下令购买上等的茶叶,而不是黑色和黄色的。一箱蒸熟晒干。每个炉排重量不到7公斤。”这是四川晒干的绿茶,它是通过蒸制成的边茶。制作深棕色的茶和浅黄色的茶。wWw.cY316.cOM

cy316.com扩展阅读

皖西黄茶的起源


皖西黄年夜茶自明代便已经有记录,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年夜安、岳西等地。其叶年夜、梗长、黄色黄汤喷鼻高耐泡,属于质量没有错的黄茶。上面,咱们就具体的来理解下皖西黄年夜茶的产地。

皖西黄茶产区介绍

皖西黄茶是中国的名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等地。其中,金寨县火葬坪、水漫河、雁子河地区的质量最好。

发展: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地区,淮河一级干流淠江下游。它距离首都合肥120公里。105国道和上京高速公路从北向南穿越边境。省道318和209贯穿始终。在革命时期,它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的中部。该县占地2043平方公里,以七山一水一田一路一庄园为特色。它有37万颗牙齿,管辖16个州、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5个村庄和17个社区。是国家扶贫开发任务中的重点县,集山区、库区和老反动地区于一体。

其中,霍山县佛子岭水库下游大华坪、水漫河、朱佛安产的黄茶质量最好。这里海拔400米以上,山地多云,雨量充足,大气湿润,植被覆盖率在76%以上,土壤疏松,土壤肥沃美丽,ph值在4.5-6左右,生态前提突出,适合茶树的发展。

种植技能:

一、茶园种植

20世纪80年代,茶树种植主要采用茶籽钻孔播种。钻茶园分为三种类型:先钻、双钻和三钻,对种植危害较大。从1986年到1989年,大部分节目分三行播出。20世纪90年代后,两行是主要的广播。单行播种,行距150厘米,行距30厘米,每亩1330丛,每穴3株;双排钻孔,在单行钻孔架内增加一排茶树,行距150cm× 2(行)× 33cm(小行距)× 33cm(行间距),每亩无效植株5000-7000株,每孔2-3株;钻三排,在钻茶园播种宽度上增加茶排,减少标准间距,即150厘米× 3排× 33厘米(小行距)×23厘米(株距),每亩6667丛,每穴2万株苗,3株。

收获方法包括直接播种茶籽和移植茶苗。在茶籽直播方法中,初霜后采摘的茶籽用孔径为10毫米的薄带筛选。将筛面上的茶籽用清水浸泡3-5天,捞起下沉的茶籽,铺在室内的钻孔处。收割时,首先根据茶线打开收割沟,沟宽10厘米,沟深3-5厘米。每隔20厘米播种8-10粒茶籽,用沙子或生黄土覆盖。一排每亩播种10-15公斤茶籽,两排每亩播种20-30公斤,三排密植茶园播种40-50公斤。

直播主要在冬季进行,春季播种大多在1998年,提倡无性系劣质种子园。大多数新开发的茶园都是无性系劣质茶园,茶树幼苗被移植。双排带状种植,每穴2株,单行每亩2666株,双排每亩5000株,苗高20厘米以上,茎径2毫米以上。种植时,将茶苗浸在黄泥中,种植后土壤压实,浇足定根水。茶苗的移栽时间通常在深秋和早春。

二、青年茶园管理

皖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农有丰富的茶叶种植经验。当年轻的茶园在八月幸存下来时,他们第一次施肥,轻人粪便或1%尿素溶液。目前,根据树木的年龄,纯氮的含量为每年4公斤。一年生或两年生,苗高达20 ~ 30 cm,1 ~ 2枝停止第一次整形修剪,距空气高度15厘米停止修剪;第二年春茶前,停止第二次造型,离空气30 ~ 40厘米;第三年,第三次修剪将停止。剩余苗高50 ~ 60厘米,树高70厘米。建设高产稳产的茶园,除草外,每年停止一次单独修剪和施肥。

三、成人茶园管理

对于成人茶园,应停止春茶前栽培、春茶后浅栽培和夏茶后深栽培。茶区流传着“七金八银九铜十铁,不是挖不到的季节”。这时,茶树已经停止收割,田里的杂草趋于成熟,但它们还没有结籽。这时,花园被挖了出来,杂草被翻到了土里。腐烂后,加入营养不良的土壤,切断当地的老茶树根系,促进茶树新根系的萌发。同时,这也是一个清理花园的过程。即使土壤完好无损,挖掘花园也有助于暴露整个土壤,提高土壤的硬度。此外,将挖掘单独的花园,并施用深基肥料,为来年的春茶原料奠定基础。

四、茶园施肥

底肥和追肥有两种:10月初施底肥,无机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施用量为每亩50-100担棚肥和80-100斤茶树公肥。追肥一年施两次,春茶前二月施“催芽肥”,尿素约30公斤/亩。春茶结束后,5月下旬将进行另一次施肥,每亩尿素或复合肥约25公斤,这使得夏茶发展匆忙。暂时发展理论证明,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不利于茶叶的喷鼻和口感,而且影响干茶的光泽,导致干茶的暗光泽。

因此,大量施用大田和大棚肥料,不施用或少施用化肥。通常时尚的无机茶、无机茶园停止施用化肥、农药,除了草料外,施用的只是简单的腐熟田舍肥料和无机肥料,如菜籽饼、人畜粪便、牛粪、猪粪、沟砀泥、塘泥等普通饼肥每亩300 ~ 500公斤,田舍肥料50 ~ 100公斤。

五、茶树修剪

春茶店进行轻剪,剪去枯枝和冬季冻结枯枝,然后在春茶或夏茶后停止轻剪或深剪,以养树养病,积累光合产物,强化枝条,为来年春茶的品质打下突出坚实的基础。

六、老茶园改革

六顺昌县老茶园面积大,改造老茶园的任务重。老茶园的改造主要包括修剪、修剪、起垄、植树和增加间作。陡坡茶园应建有“植”字,沟渠应布置整齐。腐烂的茶园已经在舞台上被割掉了。在舞台上割草的时间是在春茶之后,割下树冠的一部分,离空气5 ~ 10厘米。半老茶园应重新修剪,剪去三分之一或一半树冠,离地面高度为30-40厘米。修剪在夏茶后的六月底或七月初停止。修剪后施肥一次,尿素或复合肥每亩30公斤。密集茶园利用茶树幼苗填补空缺,增加茶园覆盖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

莫干黄芽茶文化起源介绍


莫干山是天目山的遗迹,位于浙江省德清县。传说它是以春秋末期一位干部和莫邪铸剑的山命名的。莫干山以“竹、云、春”和“清、静、绿、凉”闻名于世。它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被誉为“清凉世界”和“江南第一山”。

莫干山早在金朝就由僧侣种植在寺庙里。唐鲁玉的《茶经》、薛教大师的《双季山居》、清唐静的《黔西益智》、吴康厚的《莫干山纪事报》和诗僧邱坛都写了莫干山茶。清代《武冈县志》记载“茶产于塔山,僧人种植,茶能吸收云雾,香气十倍”。清朝末年,被称为“江南第一才子”的冯锡赞说:“饮茶嗜狮已有60年了。据说莫干茶很好。我想用陆羽来补充。”

据记载,莫干黄崖的起源与已故著名茶叶科学家庄万方先生有关。1956年春天,庄万方在莫干山休养。一天,他在银山街散步时,遇见一位卖茶的老妇人。她要价10元一公斤,并问茶叶是在哪里生产的。老妇人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庄万方认为这是本山土茶。他买了一些尝了尝。他觉得这种香味足以媲美其他名茶。他写了一首诗:“试着煮黄芽泉水。香味很好,味道很美。今天塔山的古代产品在哪里?不清楚卖方来自哪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79年,在浙江农业大学茶系的两位教授张汤恒和庄万芳以及德清县相关部门的参与下,湖州地区唯一的黄茶“莫干黄芽”才联合创立。

水仙茶的起源


对于水仙茶相信相信对于漳州的朋友们都比较熟悉吧,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

水仙茶

水仙茶的知识介绍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种茶树,名叫水仙种。这种茶树只开花不结果,需靠插条繁殖。说起水仙茶的发现和插条繁殖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相传有一年武夷山热得出奇,有个建瓯的穷汉子靠砍柴为生,大热天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胀,唇焦口燥,胸闷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息。

刚坐下,只觉一阵凉风带着清香扑面吹来,远远望去原来是一棵小树上开满了小白花,绿叶却又厚又大。他走过去摘了几片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嚼着嚼着,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精神顿时爽快起来,于是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

这天夜里突然风雨交加,在雷雨打击下,他家一堵墙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树枝正压在墙土下,枝头却伸了出来,很快爆了芽,发了叶,长成了小树,那新发芽叶泡水喝了同样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伙子长得更加壮实。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他把事情缘由说了一遍。大家都纷纷来采叶子泡水治病,向他打听那棵树的来历。小伙子说是从祝仙洞折来的。

因为建瓯人说“祝”和崇安话的“水”字发音一模一样,崇安人都以为是“水仙”,也就把这棵树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瓯人插枝种树的办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开来,长得满山遍野都是,从此水仙茶成为名品而传播四方。

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茶的起源与传说


关于茶的起源,世界各国争论很多,随着植物学家的考证,这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千年茶树

茶叶的传说: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台地茶的起源


台地茶指那些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新种植的密植高产的现代茶园产出的茶叶,它们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上较老树茶稍逊。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中国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台地茶是在坡地上开整出台面来种植的茶。原本这只是一个种植环境的概念,但在普洱茶知识的实际传播中,它已经携带了与种植方式相关的更多含义。台地茶,通常都使用扦插苗,大批量密集种植,并进行人工修剪。云南在1985年起启动了星火计划,派出大量技术人员下乡辅导茶农大面积种植茶树。我们如今所说的台地茶,大多指的是这种情况。这种茶园生态系统单一,茶园管理需要农药和化肥。所以,台地茶其实至少包含了无性繁殖(扦插苗)、密集种植这两个内在含义。

对于台地茶这个概念的时间定义是相对的,超过100年的茶树也就成为古树茶了,所以至于台地茶的起源不好一概而论,因为有传说台地茶在诸葛亮的时候就开始在云南种了,在当时是不是也算台地茶呢?现在云南也有很多的古树茶,如果是大规模种植台地茶的话要从1985年起启动了星火计划说起。

红茶的起源


红茶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大约至今十六个世纪之前的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地区就有所产生,那是不叫红茶而称为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红茶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确切的时期至今没有得到考证。但从正山小种红茶世家――武夷山桐木关江氏传人的家族族谱的记载与按照茶叶生产技术发展的推断以及从部分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确定正山小种红茶产生于这个时期。

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所说,江氏族谱中记载:江氏家族于南宋末年迁居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桐木关,世代种茶。其家族世代掌握茶叶加工技术。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江氏族人根据这种茶叶的颜色,称其为“乌茶”,在方言中,乌是黑的意思。后来为了与桐木关外冒充这种红茶的茶叶相区别,江氏族人称其为“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即为真正的高山上的茶,“正宗”的意思。

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就是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红茶。可当时,谁又知道官兵睡了一夜后,变软发红且带黏性的茶青就是发酵后了的茶青呢?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关于红茶起源的这样一个传说也记载在《中国茶经》上。

正山小种红茶最早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拜伦在他的《唐璜》中赞美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样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英国诺顿也夸奖道:“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正山小种红茶在英国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了。需要说明的是,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产生后,因其卓越的品质,迅速被欧洲人接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茶叶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代表。经营正山小种红茶的商人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武夷山桐木关方圆只有几百公里,致使正宗的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非常有限,而它的市场却在不断的拓展。在高厚利润的驱使下,部分茶叶生产者开始仿制正山小种红茶,其中关键的工序就是用马尾松的材块对发酵后的青叶进行烘焙。虽然青叶不是正宗的“正山――桐木关”所产,但味道与正宗正山小种红茶有相似之处。因此也被急需正山小种红茶的欧洲市场所接受。

武夷山桐木关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茶叶泰斗张天福先生在2001年回到久别的武夷山桐木关时,亲手为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核心区――桐木关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为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题词“茶叶世家”。在张天福老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2000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山小种红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的代表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再展魅力,重现辉煌!

乌龙茶的起源


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因此,乌龙茶的起源,与福建茶叶生产有着历史渊源的联系。

首先说到福建产茶的历史.据记载乃始自唐代.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根据是陆羽《茶经》(780年)八之出:“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建州即今建瓯县。

福建茶史,溯源应早于《茶经》问世之前.当时交通不便,茶叶非有相当时间的发展与数量是不易传播到外地去的.同时,陆羽称:“其味极佳”,这必须有较长时间的丰富加工经验的积累过程.因此说,福建产茶历史早在7世纪,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事。

至于乌龙茶的诞生,也像其他茶类一样,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但它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应该说,它是脱胎于历史上更早的茶类,从中演化而来.循着历史进程的脉络可以看到,福建自唐有了茶叶生产以来,武夷山一直是全国瞩目的茶产地,面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考诸历史,关于武夷茶的记载有:

唐代元和年间孙樵(806—820年)《送茶焦刑部书》:“此徒皆春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徐寅(894—898年)《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棍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可见,当时武夷茶已作为馈赠珍品,并提到研膏、腊面的制法,说明了武夷茶的栽制更早于此时。

宋代范仲淹(989—1052年)《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苏轼(1037—1101年)《咏茶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宋代已将武夷茶作为贡品。元代大德六年(1320年)设置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制龙团五千饼入贡。此时武夷茶已单独入贡,名声从此日渐扩大。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徐火勃《茶考》:“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稍失真味,今则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于是贡额累增,崇安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清代释超全(即阮文锡)《武夷茶歌》:“景泰年间(1450—1456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籍此稍为利。……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陈述了当时武夷茶犹如今天乌龙茶制法中气候与品质间的关系,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质特征。1717年任崇安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青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齐片祗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香气发越即炒,经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些记载与当今乌龙茶制法以及品质三红七绿的要求,是相同的。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志》:“第岩茶反不甚细,……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与今天乌龙茶的采摘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茶汤不宜红的要求,如出一辙。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处于兴盛时期。

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可以说,乌龙茶约肇始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明代是我国制茶继往开来,在技术上有较多创新的时期,一反把茶叶碾碎或杂以其他香料的制法,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形色香味,把绿茶蒸青改为炒青,并推动了乌龙茶等其他茶类的创立和发展。与此同时,闽南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蔗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亦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总之,福建南北茶区为乌龙茶的诞生发展,以及相继向广东、台湾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饮茶起源的四种说法饮茶的起源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到底何时开始饮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神农说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其中,神农氏也就是上古三皇炎帝。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古代传说,有一次,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古史又传说,“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说: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茶来茶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二、西周说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腹,西至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荼、蜜等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西周时朝,周武王在以鲁周公旦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武王伐殷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和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所以,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但是,《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人都以为《尔雅》为周公旦的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旦始,其实,大家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旦。因此,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三、春秋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文中苔菜即为茶,于是,有人据此认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而《晏子春秋》根据后来考证根本不是齐晏婴所作,所以“饮茶始于春秋时代之说”很难据此成立。

世人又以诗曰之“谁为茶苦”,作为饮茶之证明,却不知此茶是苦菜之荼,并非“荼苦”之茶,我们不能张冠李戴。这样看来,春秋战国似乎没有饮茶之风,故而《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只有: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这些更能佐证,春秋时期尚未见饮茶。

四、秦汉说

明代《杨慎记》记载:“西汉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有多处史册记载。

另外,有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之传说:

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

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即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于是他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

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因此,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了独特的品质。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用茶祛疾去病,健体强身。他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另外,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是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史谓“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史证,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说明当时四川一带,不仅饮茶颇广,而且有了买卖茶叶的基本市场。

通过以上的正式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中国就已经有了饮茶之事。但真正饮茶的起始时间应当比这更早一些,究竟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难以界定。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茶树的起源


茶树的学名全称为 Camellia Sinecsis(L.) O.Kuntze,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

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

根据植物学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门,系起源于距今约一亿年以前的白垩纪地层中,而其中的山茶目植物,约产生在六千万年以前。

起源:

人类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是采自野生,用做药用。若按照《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来推算,在中国,茶的利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随着茶树从药用发展为饮用,野生茶树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或采茶子,或掘取野生茶苗进行栽培和繁殖。根据东晋(317~420年)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写道: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联合当时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讨纣之后,巴蜀所产的茶已列为贡品,并记载有“园有芳蒻、香茗”。由此推断,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已经人工栽培茶树了,那么茶树栽培距今当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茶树在中国的传播,首先从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密切,茶树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 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产区遍及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同时,也使茶叶从一种地区性的小农生产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统治阶级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自此,茶的生产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

茶树向国外传播,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6世纪下半叶,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首先传人朝鲜半岛;而日本种植茶树,是在唐代中叶(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和尚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携带茶籽种于日本滋贺县,这是中国茶种传向国外的最早记载。

茶树起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种植、利用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的知识、文化也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风靡全球,茶叶从一种民间饮品变成一种产业、一种商品、一种文化。而茶叶贸易不仅吸引了世界的商人,更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铺路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