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的智慧(深度好文)

发布时间 : 2020-03-26
黑茶中茶 黑茶中的金花 茶中鞣酸

【www.cy316.com - 黑茶中茶】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这里有十则茶中的智慧,想要“寄与爱茶人”。

如果你不是爱茶之人,不妨也来看看,因为这世界上的智慧,多半是相通的。

多一分留意,就多一分清明。

【关于朋友】

朋友不在量,而在于质量。

有些朋友,没有酒的浓烈,只有茶的淡雅。

在你得意时,逆耳忠言,在你失意时,排忧解难。

【关于生活】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

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关于心境】

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一切终随茶香飘散,只留各自心里。

【关于相处】

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

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

【关于时间】

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

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白天可以饮浓茶,而晚上,则需饮淡茶。

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和心境。

也许顺应规律来做选择,会让自己更轻松,也对自己更有益。

【关于欲望】

好茶与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欲望与理想,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

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

【关于做人】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关于人生】

所谓宽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终于懂得欣赏;

茶无完茶,却可以用不完美的茶泡一段完美时光;

人无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关于修行】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

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

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

【关于阅历】

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

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

【关于认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喝茶要是太认真你就输了。

若真要讲究,产区、年份、口感,水是泉水,还是井水,都够你学个十年半载。但是喝茶的趣味,也许就没有了。

有些事不必太认真,认真的结果未必尽如人心。

好了,茶中的智慧讲完了,不知道你领略了几分?

若有时间,不妨闻一闻茶香,尝一尝茶味,品一品茶中的智慧。

cY316.com延伸阅读

深度解析普洱茶的成份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是世界上的无糖饮料。古代曾语:“茶”字拆解:サ+八十+八=一百零八,代表着长寿,同时茶也是寻常百姓生活必须品。普洱茶是如今最热的茶品,为什么普洱会如此受欢迎呢?你可知普洱茶的成份呢?

云南农业大学茶业专家对普洱茶进行分析,发现普洱茶的成份有茶品质因子、总灰分、水浸出物、多酚类、粗织维、咖啡硷等成份构成作过综合性研究,回归方程效果较理想。云南医学专家梁明达教授研究,经测定普洱茶含有多种丰富的抗癌维生素,如β-戎萝葡素、维生素B1、B2、C、E等,用电子检测法观察,普洱茶的营养成分中共有30多种化学元素,发现含有多种极为重要的抗癌微量元素。湖南医学家曹进教授研究了能防龄齿的普洱茶的水溶性氟含量,碎茶高于修形茶,茶多酚含量修形茶高于碎茶。

经医学家研究,普洱茶中均含有营养成份和药效成分。据周昕编《药茶》一书载,普洱茶的成份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类生命新陈代谢的最主要的三种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茶叶中的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嫩茶叶含氨基酸2-5%,有20多种,多数对人体是有益的,其中氨酸含量较高,是茶叶的特殊氨基酸,其他还有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胱氨酸等。上述几种氨基酸,能促进人的生长和智力发展,对预防人体早衰和老年骨质疏松症以及盆血等都有积极作用。茶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30%,能冲泡出来的大约5%左右。脂类在茶叶的含量为2-3%,其中有磷、硫脂、糖脂和甘油三酸脂。茶叶中的脂防酸,主要是亚油酸和亚麻酸,都是人体所必须的,是脑磷脂和卵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类是维生素和酶。普洱茶中含有维生素P、B1、B2、C、E等。这些维生素,用开水浸泡十分钟后,平均有80%可以浸出,所以普洱茶是人体维生素的很好

深度解读普洱茶滋味


编者按:喝普洱茶时,我们常常听说滋味如何?我们比较熟知的有甜、苦、涩、酸、水、无味等以上数种的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那么,究竟什么是普洱茶滋味?

普洱茶从喝到品的过渡

茶为国饮,但喝茶若不单纯是为解渴时,“喝”就常常称为“品”。品茶,品茶的滋味,品茶的香气,品茶的故事,也品品茶的心绪……绿茶的鲜爽回甘,乌龙的香高味浓,茉莉花茶的淡雅清香,普洱茶的醇厚甘滑,陈韵悠长……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香气,每一种茶都有一份独特的感受。

对一般茶而言,喝茶都喝个鲜,当年的新茶,滋味、香气和品韵都是品饮者最为认同的。普洱茶却喝个“陈”,而且“越陈越香”。常有初喝普洱茶的朋友问:何谓“越陈越香”?这“越陈越香”的滋味因何生?

普洱茶从盲从到个性化需求的时期

所谓“茶滋味”,是指茶汤喝进口腔内所产生的多种感觉,包括味道、水性、生津、陈韵等茶滋味。茶汤的滋味在很大程度上受化学成分的影响。普洱茶采用云南特产大叶种晒青毛茶经陈化后发酵而制成,多年的陈放,使普洱茶的成分不断转化,茶中的啡咖碱和儿茶素含量减少,茶黄素、茶红素氧化聚合,因此普洱茶茶性温和,口感温润、甘滑、醇厚、陈香。

甘,茶多半先苦后甘,但普洱茶中却有不苦而甘的好茶。普洱茶属大叶种茶,成分相对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分仍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在普洱茶汤里。普洱茶的糖类物质单糖、双糖及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物质等,对预防和缓解糖尿病有着积极的保健作用。

滑,是普洱茶汤入口后一种湿润柔和的感觉,似丝绸般顺滑。水性醇滑是普洱茶的一大特色,这是其他茶类不具备的。这种醇滑感往往与普洱茶的贮存时间有关,陈化时间越长,醇滑感越优异,品茗时越感舒顺亲切,这往往是许多普洱茶爱好者所钟爱的。

厚,是普洱茶在口腔中的茶味饱满感。普洱茶的厚度与它质地相关,茶汤在一定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分较多的,在口感上比较温厚稠密,这种稠密感即是老茶客们所说的“厚”,茶味饱满的茶汤入口后有一种坦荡舒张气势,醇厚而实在。与“厚”相反的是“薄”,水性薄茶汤喝到口腔里,水质感受轻且萧条。

润,“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普洱茶之喉韵是一种喉部温润舒适、回甘和香气交织的感觉。普洱茶经陈化发酵,去掉了绿茶浓烈的青叶香和苦涩味,茶性变得温润饱满,入口无刺激感,喉韵润化,丝滑舒顺,许多人都因此而爱上普洱茶。一般乔木老树的普洱茶,经过适当陈化后,都能达到“喉吻润,破孤闷”的润化境界。

品普洱茶的滋味,关键要静心品茗。也许您总是忙,忙里偷闲吧,静心品茗的时候,能品到一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

普洱茶的人文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显得穿越空间、时间,有着无限的生命张力,风味精微。

这就赋予了爱茶人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味的内涵。遍观世间万物,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的代际区分,有老茶、新茶、熟茶、生茶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小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老班章等产地区分。

即使仅仅取出其中某一类普洱茶,里边又可细分出一大批茶号和品牌;

即使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一言以蔽之;

即使是同一饼茶,不同的人冲泡由于在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方面的不同,茶味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可以以茶味推知泡茶之人。喝普洱茶讲究缘分,讲究阅历。茶无好坏,全在人品;茶缘即人缘,茶品即人品,无不反映了普洱茶的人文情怀和物我一通的哲学感知。

普洱茶茶气的深度探讨


古往今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万,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美妙的境界?一来真懂得品尝茶气者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

云南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水热资源丰富。从第四纪地质年代,一千多万年以来,最后几次冰河时期,都未受到袭击。保有最原始的森林,部是树干粗大而高数十丈,树根深入地层,常绿阔叶乔木的大森林。这些森林吸取地层下丰盛的矿物和养分,通过新陈代谢,落叶归根,形成极为肥沃的红壤土的历史,距今已有五六万千年之久,形成世界上最占老土壤之一。红壤土最为适合植物的生长,加上气候的适中,云南有“植物王国”的美誉。云南普洱茶属大叶种茶,古老茶园都是乔木形态,茶叶厚大,儿茶素、矿物质等成分特高,相对的有机锗也较丰富,因此云南普洱茶实为补气的饮料之一。茶所以能提神,是因为越是新鲜而绿色的茶叶中,含有越多的咖啡喊刺激性成分。这些成分如在人体内刺激了脑神经,就形成精神兴奋,达到提神作用。新鲜青绿的普洱茶,和陈期短的青生普洱茶,所含的刺激性成分比其他茶种都来得多,饮后对提神功效特别强。茶气,对普洱茶品茗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特色之一。云南大茶山所生产的乔木大叶种老茶树普洱茶,茶叶内所含成分浓酽而丰富,制造为成茶后,经过长期储藏陈化,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品饮陈年普洱茶茶汤后,有机锗进入品茗者体内,达到补气功效。古往今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万,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美妙的境界?一来真懂得品尝茶气者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茶气对大多数品茗者来说,还是非常含糊的。如有人说“这道茶的气很强”,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茶香很强;二是指茶汤很浓;三是指茶叶所舍的成分很足,茶汤的口感很酽;四是指茶叶中成分很重,茶汤苦、涩味很强:五是,只有极少数品茗者,由于体认茶气的气感,而正确指出了茶气很强。普洱茶品茗,以温喝最为适宜,如太热喝,热气盖过了茶气,结果只是血液循环加速而发汗;如果茶汤凉后才喝,凉汤降低了体温,不易引起热感,无法臻至飘然欲仙境界!有经验的普洱茶品茗者,对茶气是特别敏感的,当茶汤饮进口中,就已经能分辩出茶气的强弱,气强者对口腔会形成一种“劲道”的感受。就比如一位中医将某种药材放到口中咬嚼,就能分辨出其药性是热性或寒性的。喝了茶气强的茶汤,很快就会打嗝,接着有一般热气在胸腹中竣荡、腾然毛孔也因之松弛开放,微汗或汗气徐徐得以舒发。再继续品饮,正如茶仙玉川子所描述的,一直喝到七碗茶时,茶气生清风,使人飘扬欲仙!

用茶叶制茶膏 中国古人的智慧


要说茶膏,无法回避茶、普洱茶,茶膏是国人茗饮方式的发明和改进,它的诞生既是品茗方式的革命,也是对茶,尤其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

把茶与“膏”首度联系起来,还是唐人陆羽,他在《茶经》中说:“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对于这段话,是否就是茶膏的出现,目前学界争议颇多,但不管怎样怎样,陆羽发现了茶有膏、茶出膏的现象无疑。

现在找得到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记载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吴任臣所辑《十国春秋》,这是一部编撰纪传体史书,它记述了五代时期十国君主事迹,史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该书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即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这段文字告诉后人,“茶膏”一词正式出现,数量极少,只有八枚。

这是陆羽死后至少130年后的事了,即使陆羽时代茶膏未曾问世,但从他的记述看得出,应该是在萌芽了。

有观点认为,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这个观点尽管只是推测性的,但符合茶制品逐渐出现的逻辑,因此可以理解为,在陆羽生活的8世纪后期,茶膏这种茶制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入宋以后,“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正是这种“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压榨被蒸熟的茶叶的制膏方式,使得业内公认,茶膏,正式形成于宋代。

这种制膏方式,对于云南边陲是有启发的,云南土司则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有了茶膏,普洱茶膏的诞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了。

云南土司制作普洱茶膏,采用的方式与宋人以“榨”的方式出膏不同,是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在大铁锅内熬制,简称“大铁锅熬制”法,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依然为不少作坊式茶企所采用。

普洱茶膏的正式命名,据说是清代的事。

清乾隆年间,鉴于大锅熬膏有质量问题,加上忧虑安全因素,清廷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皇宫内的御茶房,据说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同时对制作工艺上做了改良。

工匠们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同时采取了一套类似今日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产出的普洱茶膏绝胜于昔日,“普洱茶膏”于此正式得名。

普洱茶膏在古人看来奇妙到什么程度?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如此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赵学敏进而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伟文认为普洱茶膏继承了普洱茶所有的特点——降脂、解毒,“它同样具有普洱茶的‘三降’(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抗癌症、抗衰老、抗辐射)功能,尤其它有止血消炎功能,是天然的植物消炎药。掺普洱茶膏和面做蛋糕,这种蛋糕可在常温下一个月不坏,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甚至,普洱茶膏还有美肤功效。”他说。

18世纪东西方两巨头“交手”的礼品

220年前,即1792年9月26日,一支由三艘舰只组成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启碇,向中国驶来。

中英国家之间的正式交往自此启幕。

1793年9月14日,来自英国的使节马戛尔尼终于在热河见到了大清的乾隆皇帝,这位时年83岁的皇帝面对来自当时世界工业化、科技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使节,显得很傲慢,当时马戛尔尼一行三艘船,800多人以“祝寿”为名,给乾隆带来了19宗,总计590余件礼物,按清朝“上谕档”所载,计有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天体仪、地球仪、预报气象的试探气候架、可熔化金属的火镜、玻璃制品、铜炮毛瑟枪、军舰模型、羊毛和棉制品、钢铁制品等,囊括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科学文明的成果。

对于这些,对当时世界颇为无知的大清皇帝不以为然,乾隆后来在答复马戛尔尼的诏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实际上,马戛尔尼东来“祝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代英王前来,主要是为了争取平等的经商条件和环境,但傲慢的大清不同意,使得马戛尔尼悻悻西归。

但同时,马戛尔尼也借机觇得大清虚实,他发现,大清帝国是“由一个老迈、疯狂、至高无上的好战分子带领着”,无论是否是宿命,这为50多年后英国和大清之间的几场战争预留了伏笔。大清的愚昧颟顸,通过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所记载可以看出,就在马戛尔尼“祝寿”近70年后,当英法联军打进圆明园后才发现,1793年马戛尔尼作为礼品赠送给大清的火炮依旧在圆明园躺着,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完好无损地仍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它们被重新运回伦敦。”

这场当时东西方两巨人的风云际会,最终以互赠礼物告终。

与马戛尔尼代表当时西方最新工业文明成就的礼品不同,乾隆帝回赠的礼物,多半是代表农耕文明的产品,据“上谕档”记载,乾隆赏赐英吉利国王、英吉利正副使等使臣的礼品先后66次,计130种,约3000多件,包括缎紗丝锦罗绸等纺织品和瓷、竹、银、漆、玉器,以及绢画、灯具、画册、香袋、食品等。

作为农产品,茶及茶制品,如普洱茶、茶膏,数量相当惊人。

仅普洱茶及其制品一项,据“上谕档”载,赏赐英吉利国王的普洱茶有88团,茶膏12匣,赏赐马戛尔尼大普洱茶二个,普洱茶8团,茶膏2匣;赏赐副使斯当东普洱茶4团,茶膏2匣,砖茶2块;赏赐随从官役计有砖茶22块,普洱茶22团,茶膏6匣。

来自遥远的云南边陲的普洱茶及其制品普洱茶膏被当作贵重礼物回礼英国使节,说明在乾隆帝和大清政府眼中,普洱茶及茶膏的魅力和其他产品一样,足以堪当国际交往的重任。

茶膏在此次随同马戛尔尼出访并担任副使的斯当东眼中,被认为是“一种黑色的性能恒强烈的茶精”,是从制成“球形”的上等茶叶中提炼的。在斯当东所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云南作为著名的产茶区被提及。

这种制成“球形”的茶就是普洱茶,在斯当东记述他们一行于1793年9月14日觐见乾隆帝所得到的丝织品、瓷器和茶三种礼物中,关于“茶”,斯当东如此记录:“茶则并非普通散开的茶叶,而是一种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制成的球形茶叶。此种茶可以长远保持原来味道,在中国系最贵重之品。这种茶叶出产于云南省,不经常出口外销,但英国人喝起来不大合乎口味。”

不别苛求斯当东,把球形普洱茶主观臆想成是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成”的产物,不是他的错,他没有见过云南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技术,他的价值在于,在219年前就为云南普洱茶和茶膏做了详实的记录,并通过他的书,把普洱茶及茶膏推向世界。

【深度】普洱茶仓储需要考量的要素


无论是家庭存茶还是专业存茶,温度、湿度、通风度、异味、光照、重压度等都是需要考量的要素。

这些要素,有一些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之下可以产生不同的仓储风格——也就是说,并无绝对好坏,只是看存茶者自己的取舍。比如:温度、湿度。茶品仓储条件的温湿度条件有多种组合,可将其简单分为四种,即:高温高湿、高温低湿、低温高湿、低温低湿。

所谓高温高湿,是指茶品长期仓储与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甚至达到100%)的不通风环境。普洱生茶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由外而内的快速生长白霜,时间过久会导致茶品的快速熟化、香气下降、口感迅速软化转甜,但完全丧失普洱茶应有的茶质茶性。汤色黑红不清亮,若过度熟化则叶底出现黑硬现象,口感虽甜却无质感。

熟茶若经过高温高湿仓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坊间所谓的熟茶樟香;若再经过适当的往返出入仓,茶菁出现木质化现象,就会有所谓参香出现。

所谓高温低湿,指茶品长期存放于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65%以下的环境。如新生茶存储在这种环境过久,茶品易产生入口不快之酸化现象,如加上环境不通风则酸化现象更为明显。此类高温低湿的通风环境,一般茶商用来快速退仓,能让仓味与白霜迅速消失。但若经验不足,控制失当,虽仓味消失,然白霜犹存且出现茶菁黑而不亮的现象,口感会接近熟茶。

所谓低温高湿,是指茶品长期存储于温度26℃以下,相对湿度却在85%以上(甚至达到100%)的不通风环境中。这种环境多见于普洱茶的广东仓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低温”是相对于香港仓储而言,如若与我国北方仓储相比,又可以算是高温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宜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长,比如港仓中的微生物以黑曲霉为主,而广东仓储则以白地霉为主。不同的微生物种群会导致茶品转化的差异。这种仓储环境下的茶品会转化出类似土腥气的味道。

所谓低温低湿,是指茶品长时间存储于温度26℃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下但不通风的环境之中。目前许多茶仓都是这种环境条件。如此虽仓储耗时较长,但此法较可保存茶性,稍控制得当,不易产生熟化或劣变现象,此类茶仓的白霜是藉由茶品自身湿气所生,内外较均匀分布,对于茶品后期的陈化有正向的作用。

与高温高湿仓储类似,熟茶在这种环境中同样会产生樟香,如经过适当往返的出入仓,也会导致参香的出现,不过相较于高温高湿仓储,低温低湿仓储茶品需要的时间较长,不过熟茶的茶性茶质也会有较为完整的保持。

除了温湿度以外,其它仓储要素往往都是单向的选择。比如异味,无论是香味还是臭味,对于茶品而言都是负面的,因此存茶环境一定要隔绝异味。光照也是对茶品绝对有害的,其中对茶品损害最大的就是紫外线。茶品存储环境的通风度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过度通风会导致茶品快速氧化,会让茶品内质的快速损失,而完全密封又会导致茶品转化速度过慢。毕竟广东潮湿季节的仓储环境对于全国多数地区都是异数。对于家庭存茶者而言,一个温湿度计是必须的,若是在南方或华东沿海地区,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过度潮湿的,一个密闭性比较好的存茶空间(比如门窗密封性良好的书房)和抽湿机也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经验,专门的抽湿机比空调抽湿效果要好,因为空调抽湿会有异味,有一定风险。

至于重压,由于私人存茶很少能遇到,所以一事一议即可。

若是存茶数量有限,那么书房的书柜顶部是非常好的位置。普洱茶的存放,只要茶品保持原饼包装,装入无异味的纸箱,然后封箱(很多人会忽略一点:尽量不要使用异味过大的封箱胶带),扔到书柜上面,忘了它,ok。

至于正在喝的茶品,以前我是存放在类似文件袋的茶叶袋,后来发现存茶盒比茶叶袋更为合适,可以在拿取之间尽量保持茶叶条索的完整性,同时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放茶空间。

在个人存茶经验中,也遇到过几次茶品报废的情况,结合与茶友交流中听到的一些情况,总结如下:

1、通风过度

2、吸收异味报废(包含环境异味或是存茶包装物异味)

3、日晒报废

4、发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若茶叶发出的是白色的菌丝,实际上并不影响茶品的品饮,只要在合适环境慢慢退仓(过快过慢都不合适,过快退仓会导致白霜无法褪去)。但若茶品上长的是黄色、绿色或黑色的菌丝,则一定要丢弃了。

茶友在存普洱茶时,还需注意茶品的紧压形式与紧压程度对于仓储结果的影响。

紧压茶在最开始的两年内,由于紧压过程的加温加湿加压给茶品带来的影响,其转化速度会快过散茶(基于同样原料制程的前提之下)。而三五年之后,当紧压茶品由于紧压带来的增速条件释放殆尽后,散茶的转化速度就会逐渐追上并赶超。不过紧压茶毕竟经过了一个散茶所未曾经历的加温加湿加压的过程,其与散茶的转化方向会有所区隔。比如散茶茶质在存储过程中的逸散损失会大于紧压茶,散茶的香气就会不如同样原料同等年份的紧压茶。

对于紧压茶而言,砖饼沱等不同形式本身并不会給茶品的转化带来明显的不同。只是在过去制作沱茶大多选取级数较高、较为细嫩的原料,而砖茶则大多由偏粗老的原料制作,最后茶品转化的不同往往来自于原料(毛茶)而非紧压形制。

紧压茶的单位重量也会影响转化的效果。紧压茶的单位重量越大,其中心距离表面的距离就越远,这样一来茶品压制完成后就会越难干燥,同时内部的茶叶由于难以接触氧气会有转化不足的问题。因此过大的紧压单位重量(超过500g)是不利于茶品的后期转化的。

紧压茶的紧压程度对于茶品的转化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铁饼和泡饼,就会因其紧压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的转化方向。一般而言,紧压度越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陈化后易出花蜜香(但紧压过度时,又容易出现茶心焦心现象)。若是紧压度较低茶品相对松散者,则陈化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表现上会相对不明显。

对于极度反对湿仓与老茶的茶友,实在是无力吐槽。普洱茶从清中后期到2001年之前,都是处于“香港历史”时期,港仓仓储是普洱茶最为主流的存放方式,熟普洱茶的工艺创制也是脱胎于香港仓储(从百度上找到的熟普洱茶的各种传说故事,以及一大票的“之父”、“之母”啥的就算了,不在本题讨论范围之内,若有人感兴趣另起题回答)。普洱茶的风潮再起也是因为大量存储于香港的老茶被饮茶人发现它未曾被发现的美好一面。

2001年以前,普洱茶的品饮文化与信息全来自香港仓储概念,港澳台品饮普洱茶多以香港湿仓茶为主,只是仓储程度上有所差异。渥堆熟茶的制程源自于港粤人工快速发酵陈化,两者在制作原理与理化分析上有所联系,均是以高温高湿不通风的方式促生菌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其内含物质快速转哈,以改变其香气口感。可以说,熟茶就是极致的湿仓。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创造熟茶工艺的目的,就是仿制老茶的口感,以人工快速熟化的方式达到立即适合品饮的口感——这里的适合,迎合的恰恰是普洱茶当时的主要消费者的口感。熟茶创制初期,工艺以轻发酵为主,茶品堆味强烈,主要还是交予香港湿仓仓储。自1996年开始出现大量高发酵茶品,堆味降低,不过其厚度、甘韵也随之下降。如何不降低口感而能见地、甚至没有堆杂味,是目前所有渥堆工艺的目标。熟茶工艺的目标就是代替经年的仓储,而目前在革命性的新技术出现之前,仓储仍然是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最佳方式。

最早将茶品有计划、概念性快速入仓和陈化,应源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陈春兰老号。在那个时代香港茶楼所使用的茶饮是以大量低价的茶品供消费者无限量饮用,而绿茶、乌龙茶、铁观音之类单价过高,无法承担这种需求,故而当时价低量大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压茶)就成为首选。但是港人饮茶多习惯重烘焙乌龙、铁观音等,普洱茶(当时还没有熟茶)对其而言过于苦涩,常人将其置于地仓之中陈放。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能使普洱茶快速陈化,使得茶品得以适饮。经过不断地的观察和实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即发展成刻意的人工仓储方式。五十至六十年代云南方面考察学习的洒水渥堆制程,即源自于此概念。

在1995年以前,香港老茶庄老茶人对于普洱茶的概念是一定要入仓的,且不重视年份,如果不好喝,尽管时间怎么久都是不适合品饮的。在香港老茶庄,很多都是将普洱茶的外包装纸与内飞拆下,不管年份与品牌。时至如今,一些老茶人仍认为“云南所产茶品(生茶)只是半成品,必须经过适当仓储,才能产生普洱茶之真味,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因此湿仓茶的概念,不只源自于香港,也成就于香港。香港历史与湿仓历史,都是普洱茶历史中的重要一环。

对于反对北方干仓的意见,也予以说明。

关于普洱茶的仓储,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北方不适合仓储普洱茶,说是北方地区平均温湿度低,陈化速度过慢。甚至在一些南方茶商或港商的概念之中,云南生产出的生茶,只是半成品,只有经过湿仓的处理后才是成品。这种概念实际上是片面的——茶品陈化的快慢与优劣,并不能以单一个体的口感作标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是茶种正确,制程正常的普洱茶品,其后续的转变必须以品饮群体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作为标准。举例来说,北京人对于普洱茶的品饮取向,必然以其自身的体质与习惯为准,而不能以粤港人士的取向为凭依。

从另一角度来说,现代人能够品饮到的号级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以往多仓储于南方,随着普洱茶的推广方才逐渐进入北方市场,北方人在无从选择(对于同年份普洱茶品而言)下只有品饮这些茶品,并非是说这样的仓储(相对高温高湿的南方仓储)就是最优选择或仓储标准。若是这些茶品一直存放于北方呢?会不会有另外一种转化结果?因此在没有完全对应的茶品进行比对时,不能武断的说“北方不适合仓储普洱茶”。

仓储的干湿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仓储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消费者品饮习惯。对于华南茶友而言,华东仓储就显得“过干”;对于华东茶友而言,华北仓储又显得“过干”;而西北仓储的茶品在华北茶友面前,又是十足十的“干仓”了。若是以对于仓储的调控而言,实际上在相对低温、干燥的北方更容易建立优质的仓储。盖因增湿、增温相对而言较除湿、降温容易且成本低,风险相对更低。

长时间有存储普洱茶经验的茶友,一定会发现茶品存放中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沉默期(亦称尴尬期)。茶叶成分复杂,在历经岁月的仓储过程中,因为各种内含物质之间转化的周期不一,在相互无法支持辅助之时,茶品口感会呈现无香、淡、寡、薄,甚至酸、杂等现象。此时品饮茶品,会发觉作为新茶品饮时种种优点似乎都沉默不出,故而得名。

台地茶在相对湿度70%左右、平均温度25℃左右,微通风的仓储条件下,其转化周期约为七年,而其沉默期约发生在三四年间;而古树茶在此仓储环境下,转化周期约为五至六年,其沉默期会在大致二到三年左右发生。也就是说,沉默期大约会在茶品转化周期的一半时出现。也有人将其称为哑巴期,对此亦需年份转化的红酒也有类似状况。

因为沉默期过后就是茶品转化的周期节点,因此只要度过沉默期,茶品的香气、口感就会逐渐回复。

深度解读镇沅八大茶区


编者按:普洱知名茶人李琨先生多年来持续关注并研究古茶树保护,普洱茶储存,台地茶升级改造(近期被业界提升为“藤条茶采养法”)。此文是他解读自己家乡的茶区版图,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普洱市镇沅县古属银生城,地跨哀牢山无量山,西临澜沧江、东望红河谷,有14个世居民族(草原上的蒙古人也到此安家落户),有各类茶园30余万亩,有世界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王”,有哀牢山苦聪人原始古朴的“冷水泡茶”,有最古老的云南传统红茶——太和甜茶,有茶中新贵全国名优绿茶“五一茶”,有被茶界称为云南古代商品化专业化的活化石“太和古茶种养模式”(现被业界提升为“藤条茶采养法”);多条古道通它方、茶盐马帮美名扬,是名符其实的世界茶源。茶界公认东边马邓、千家寨,南边老海塘、茶山箐,西边老乌山、宝仓山,中间砍盆箐、五一茶等镇沅八大茶区。

一、马邓茶区

镇沅传统名茶之首。地处哀牢山西坡,地跨和平者东两镇,其核心区为者东镇马邓村。古茶园、荒地茶、现代茶总计两万余亩,是镇沅最大茶区。地方传统良种“马邓大绿叶子茶”是曲型的云南大叶种;传统马邓茶,树高叶大、条实色润、汤清叶明、劲足底厚、入口爽、苦涩霸、生津快、回甘强。能解毒消食,提神醒脑,消夏解暑,是山区人民保健的好助手。它是个传承有序的茶区;建国后得到更好的加强发展,特别是在云南马邓茶业有限公司时期广泛种植,传承开发,发掘出“冷水泡茶”,此泡法正在国内外开始流行,在韩国日本得到推崇,人们正在发掘它的优点完善它的体系;为全县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推动全县茶叶发展;今又从高寒山区原住民的饮茶习俗中开发出“火塘茶”,这高香型茶。此一冷一热注定马邓大有可为;马邓是县内第一个把茶叶产业化的茶区,人才济济、茗品辈出。

二、千家寨茶区

与马邓同属一山,是个典型的高山茶区,这里因“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而名扬天下,它的存在有力的证明中国是世界茶源地,成为世界茶人的圣地,都寻机朝拜;在84年县里得知发现棵“大茶树”,组织以农业局长李德志县茶叶站长杨钊县农技站长邱季财为主的工作队进山考察,让全县人民知道“九甲有棵大茶树”,由此威名远扬;对于野生茶,业内不主张过度开发饮用。

千家寨茶区虽因野生茶出名,这里存有大量古茶,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代表,它香悠味长、杯底留香,但加工不到位,好茶可遇不可求,还有很大改进发展空间;再有千家寨古茶树年高树小,不壮观,又因地形之所限,散落在村头地脚,无规模不成片,无园可看,众人难识真面目。好在有老茶王,这里已开发旅游观光,展示高山梯田文化,原始苦聪苦文化,开展科研、体验、观光,可跳出茶做茶、以茶为媒、以茶为介,综合发展,创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茶山箐茶区

位于镇沅田坝三河明强,属于无量山干坝子,与景谷的黄草坝茶区,宁洱的困鹿山茶区相连,是镇远境内最原生态的茶区,相传人们避世而为。它本山高地偏路远,再加上史上匪患不断,得以很好的保留。它口感饱满,香悠味甘韵长、香很自然、香得悠远、香得芬芳,犹如进入山花烂漫的山谷。它将随着相邻茶区的提升而提升,它的优点被众人认识,发烧友蜂拥而至。

四、老海塘茶区

位于镇沅田坝乡李家瓦桥,面积近两千亩,地属无量山,它的种植发展得益于旁边的盐井“恩耕井”(又名“恩坑井”)。特殊的山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特性造就了它的不同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爽,爽得乐观、爽得鲜明;茶从药到饮,由酽霸到甜滑,时代在变追求在变,苦涩酽霸正遭遗弃,再好、也觉得无骨无气无韵。老海塘喝后荡气回肠,让人又回从前,唯觉本山本色,一身正气。这茶山相对孤立,正利用现有、固本提质,苦练内功、打造山头、加快发展。

五、五一茶区

因镇沅恩乐五一村而得名,属无量山,与按板、勐大相连,与砍盆箐茶区相邻。五一自产茶,野茶遍山,但它实因“五一绿茶”而被全国人民所识。它清新鲜爽、甘甜润口、幽香杯长,是在全国来讲是性价比较好的绿茶,被视为“亲民之茶”成为人们礼尚往来探亲访友馈赠之佳品,“五一茶”也成为新时代镇沅茶的代表名词;五一茶是县内第一个建精加工厂保障茶产业发展的茶区,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五一茶是个低调的品牌,越低调越显含金量;“五一人”不满足于眼前,进行了跨地域更大规模的整合,自我突破、跨品种跨行业综合发展,引进“庄园经济”保障多方得利健康发展。

六、砍盆箐

地处镇沅猛大文况村、无量山,与马邓茶一样古属“云南八大名茶”.传统的砍盆箐茶味最酽,品之苦尽甘来,在07年普洱风波中大起大落,茶园也遭受到极大破坏,在这几年的休养生息中逐步恢复。人们在学习交流中制出了类似“冰岛”的“冰糖甘”而被备受追捧,成为镇沅境内茶价最高茶区。它地域性明显,很多东西不可复制,可学不可搬,独领风骚。

七、老乌山茶区

老乌山形似叶,卫星地图尤为明显。先前人们规划是大山中的小山,随着人们的认识,商政都认为老乌山茶区的规划应尊循自然、尊重历史,突破行政区概念,打造有影响力的大茶区。它的范围应包括,镇沅振太、猛大、按板、景谷凤山、小景谷。它们地处一山,习相近、性相沿、文相通、史相连,同属一宗。老乌山遍地茶,色乌润、豪满身,劲足、汤厚、底够。这里地质多为“丹霞地貌”,地方俗称“猪肝石”地貌,文人雅士形容为“霞谷丹心”。地表虽被开采,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风岩韵、老枞幽香、且香沉疑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

八、宝仓山茶区

位于无量山振太澜沧江一线,上与景东永秀相连,下与景谷民乐小景谷茶区相通,西有澜沧江与临沧“昔归茶区”相望与“邦东茶区”相对,有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古渡口“嘎哩渡口”,现称为“昔归渡口”是澜沧江“糯扎渡百里长湖”中的最北渡口,国家级公路“玉临高速”从此而过,功能将进一步彰显。这里的很多情形都与老乌山相似,却比它大得多,茶园开垦早,品种丰富,口感与老乌山相近,但更为软糯绵甜;地方良种“文和大白茶”,是晒红之上品,深得多方喜爱(相连的景谷民乐也有“秧塔大白茶”),但它在发展中几起几落,甚至断代。虽有好的品种,但无好的加工,量大质平,只能成为其茶区的“填充茶”。

这些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其茶叶品质也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其核心区“打笋山”等等更是展露鳌头,让山里人的生活明显改善,正重拾信心憧憬未来。

老乌山与宝仓山主体同在振太。振太史称“太和”,古属“银生城”,银生府就是今天的景东县城,太和镇史上最大管辖为“景东南五区”(勐大、里崴、振太、小景谷、民乐)。这里除产“晒青毛茶”外还产“晒红毛茶”,其太和的晒红毛茶,味最甜香最幽,被人们传称为“太和甜茶”,现被业内归为“云南传统红茶”,是云南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红茶,已获得市级非遗保护。其生产技艺,也在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传进会、普洱市茶业局、普洱市茶国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培养起数亿元的云茶“晒红产业”。太和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由太和甜茶副茶延伸而出,以“浪青”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浪青茶’(按现行标准归白茶类)流传至今,并有燎原之势。

太和及周边的很多古茶园一直都被管养利用,在古代就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人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成熟的修养模式,多年前就总结为“太和甜茶管养模式”,被认为是“云南古代专业商品化的活见证”,现又被业内进一步总结提升命名为“藤条茶采养法”,正积极主动的引导各地进行古茶树采养,提高普洱茶品质;这种采摘强调茶鲜成熟度,除顶芽实行留叶采外,侧枝细芽带马蹄一起采,一棵树一天一次性采摘,并清除多余的枯枝老叶,让有限的水肥得到有效利用,确保下一波茶发得齐整。这样采养结合循序渐进,既延长了茶树丰产期又促使茶树健康成长。老乌山上千年之古茶依旧健壮,年产茶鲜近300斤。这样所得的干茶有梗带马蹄内含更为丰富,陈化效果更佳、木香檀香显;太和谷周边都是此茶,人们正在筹划建设中国“中国藤条茶之乡”。

振太这“茶马重镇,风情侨乡”在新普洱时代又有了新的名片“晒红故里,中国藤条茶之乡”,其所处的太和谷、老乌山、宝仓山及与之相连的“景景镇”片区,从古到今都在驯化使用培植茶叶,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农耕文化,厚积薄发大有可为。

普洱茶的兴起得益于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对健康的追求,对返璞归真的崇尚。发展中又得到进一步丰富,赋予更多的使命,人们已由物质上的追求上升为精神上的享受,百花齐放、多元并存,将引领时代潮流。

普洱茶吸引人的核心秘密!功效深度口感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当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等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

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被压成了一个饼,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取下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的,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如果他们还具备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瘾了,再也放不下。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体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普洱茶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跳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他们不经意地喝到普洱茶,便欣喜莫名。雍正时期已经有不少数量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

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与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因此,普洱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通感,是借着嗅觉来形容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共识,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普洱茶也不对路。总之,与这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普洱茶显得暧昧、含蓄、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化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道出,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草野霸气;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的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生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有涉生活品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相比之下,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也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包含着很多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喝过了不知道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

茶人升级必读:隐藏在一饼普洱茶里的神奇智慧


喝茶是有形的体验,哲学是让我们在无形的世界里,拓展生命的深度。

因为哲学,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就会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壶、一盏。在哲学的帮助下,品茗普洱茶,也能使我们获得一次又一次地超拔。

普洱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极深厚,既有众多茶类的共性,又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不同的主体,对于普洱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哲学等方面对其解读或阐释,这种解读或阐释是对普洱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今天,当我们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普洱时,会发现普洱的文化特性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精神,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于普洱的认知。

一、阴阳思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秉承天地阴阳二气,万物都具阴阳两性,而这阴阳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切动静、刚柔、虚实、奇偶、盛衰、消息、张弛、进退等等,都是阴阳的不同体现。所以,阴阳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

普洱茶分为生茶与熟茶两类,这种分类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哲理。生茶,以晒青毛茶制成,茶性较为刺激,浓烈;熟茶,采用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制成,茶性温和甘滑,不刺激。普洱的一生一熟,各有不同的风味与口感,看似迥异,实则一体,正是传统文化“一阴一阳”的重要体现,合乎“太极生两仪”之理。而生茶与熟茶也非绝对,生茶、熟茶都可在时光流转中陈化成老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美走向近乎完美,代表了阴与阳的转化与调和,这种调和带来一种圆融、和谐之美。

二、周易哲学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是描述事物运行和演变规律的哲学体系。一般而言,周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易;二是不易;三是简易。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一切尽在变化,此为变易;万事万物虽在变易,但其主导的规律不变,是为不易;一切变易之中,用简单的方法掌握其原理,是为简易。周易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品读普洱,会发现普洱的某些特性恰好能够阐释周易的哲学原理。普洱之“易”的辩证体现在三方面:

1、变易之普洱。指普洱因不同的山头、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品饮方式、不同的心态而呈现色香味形的丰富复杂的变化。

2、不易之普洱。指无论何种变化,依然不改普洱的基本品质和整体风格,普洱就是普洱,不是绿茶或者其他茶类;

3、简易之普洱,则指普洱的储存总体而言是比较简便的,而冲泡与品饮方式,既可以复杂多样,唯美艺术,也可以简单易行。

三、方圆文化

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方圆文化既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方则有骨气与品格,有做人的原则;圆则做事周到细致,圆融无碍。里正外圆,方圆有度,有气节有风范,才能成功。方圆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进退自如,自可成功。

普洱茶是紧压成型产品,这是其历史文化的自然选择。总体上可以分为方形(方砖、方茶)和圆形(饼茶、沱茶、金瓜等)。其象征意义不妨解读为:一指方中有圆,圆中含方,寓意有方有圆,方圆有度;二指暗含了天圆地方之意,人品普洱,乃是“天地人三才”的古典文化之传承。

四、一源精神

《道德经》解释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行都源自一个根本,就是“道”。

“道生一”,野生古茶树是世界茶树之“一”。可以想象,由最古老的第一棵茶树,生长出第二棵、第三棵,最终演变为成千上万棵形态各异的茶树。不管是大叶种,小叶种,还是乔木型,灌木型等,茶树的生成和演变符合“三生万物”的原理。世界各国之茶树虽繁盛,但根源始终在中国西南地区。八达1700年的古茶树,镇沅2700年的古茶树,即充分的例证。所以,追溯源头,作为普洱之祖的野生古茶树,堪称千茶之首,万茶之宗。

吴远之先生《一源井记》中说,“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宁,好茶得此水则有灵。可饮、可养、可品、可艺、可入道;益己、益人、益家、益国、益天下。此井可谓大益之源泉,故名‘一源’。”他用优美的文字,很好地解释了大益普洱生生不息的“一源”精神:“泉涌不止,嘉木不亡”,必将“凤凰清啼,茶者归心”,精神永存。

普洱茶深度精研 | 邹家驹谈晒青与烘青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的散茶和紧压茶。但有少数普洱茶生产者为牟取暴利,在加工过程中把纯天然的晒青工序偷变为烘青或炒青,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普洱茶原料价格上升,烘青类绿茶销量缩减,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纷纷混入普洱茶。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是目前普洱茶界最大的隐患,它会从根本上影响普洱茶的质量,弄得普洱茶面目全非,断送普洱茶的前程。

晒青的苦涩杂味会随时间走掉

烘青炒青在陈旧后出苦不出甘

如何辨别晒青和烘青茶呢?一般消费者从新散茶和紧压茶的外形上几难分辨原料是晒青还是烘青。但从味觉和茶底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普洱茶晒青原料,苦涩为首选,汤色泛黄,苦涩杂味会随时间走掉,记得当年春蕊、春芽、春尖、春玉烫色滋味的消费者,极易鉴别;烘青、炒青茶味道清爽,汤色碧绿,有糯米或板栗微香,但陈旧后出苦不出甘。存放多年后,晒青叶色褐红,烘青、炒青叶色变黑,冲泡后晒青茶底微微皱折黑褐,而烘青、炒青的茶底则较平滑光鲜,叶底色泽非常接近红茶。

烘青和炒青在氧化和发酵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遇湿、遇潮、遇水就变苦。2005年秋天,我到中国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看望骆少君院长,她泡了一杯龙井茶。我呷了一口,苦味较重。骆院长告诉我是当年的新茶,但她敞开放桌上,因在办公室,没有冰箱存放。朋友带我到梅家坞喝茶,店家介绍龙井茶的防潮措施,底部一层石灰,盖一块布,放置茶袋后铺一块布再压石灰。问存放冰箱效果如何,店家回答管两个星期。再问为什么,回答冰箱里有水分。

烘青和炒青与潮湿为敌,而晒青则与潮湿为友。自然陈化的生普和人工发酵的熟普都同湿热发生过联系,因而区别茶中是否混有非普洱茶烘青和炒青还有一些方法,除观察叶底外,对比品尝非常重要。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品位。比较需要座标,需要参照物。我们用晒青茶陈化的生普和发酵的熟普为参照物,用相同重量、相同温度的水和相同的容器同时对比冲泡其它茶。如茶中混有烘青和炒青,其与湿热发生联系必然变苦的特性会在杯中暴露出来。两杯茶放冷后对比品饮,劣茶的苦性更加暴露无余。一般来讲,烘青和炒青占的比例越大苦味越重。

晒青烘青炒青和蒸青都具有不发酵绿茶属性特征

但微生物的作用让晒青茶形成了普洱茶特有风格

烘青和炒青在“生茶”中有极大的隐蔽性,在未发酵和陈化的绿茶阶段几乎没有办法区别出来。我安排技术人员从“生茶”中区别出烘青和炒青来,因“生茶”都是紧压茶,他们回答我没办法。一次有人问我如何翻译生茶和熟茶,这到难了我,一个概念两种定义,当然得出两个翻译。最终我回答他,熟茶FERMENTEDTEA,生茶UNFERMENTEDTEA,他笑了。事情还没有完,红茶也是FERMENTEDTEA,那发酵红茶与发酵普洱茶又有什么区别呢?普洱茶发酵前有一个绿茶阶段,红茶发酵前却没有这个阶段,翻译还得表明普洱茶的后发酵出自绿茶:FERMENTEDFROMGREENTEA。我向陈宗懋院士讲了生茶中难以区别出烘青和炒青,又讲了一个概念两种定义所面临的翻译尴尬。陈院士也笑了,说晒青、烘青、炒青和蒸青都具有不发酵的共同绿茶属性特征,是难以区分,经过翻译的“生茶”,位置不会错乱,但外国朋友也就搞不清楚什么是普洱茶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所长说,晒青绿茶同其它绿茶一样,多酚类中的主要成份为ECG、EGCG和C,高效液相色谱图相同,属于绿茶类。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林智博士近几年搞了一系列云南普洱茶的化学实验分析,也插话说,“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在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林博士还提了一种假设,或许高温干燥剿灭了普洱茶发酵所需的微生物菌群,改变了烘青、炒青和蒸青绿茶的发展轨迹。

林智博士可以用仪器和化学实验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晒青绿茶,什么是普洱茶,什么是混杂进普洱茶的其它绿茶。我们没有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化学知识,不过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买一包亲眼看着老乡晒干的茶叶,一半防潮防湿,一半自然陈化或加水发酵;同样用一包烘青或炒青绿茶,一半防潮防湿,一半自然陈化或加水发酵,半年或一年以后,品饮结果会告诉世人,已受潮湿变的烘炒青绿茶只配去煮茶叶蛋或丢进垃圾桶。

深度探讨武夷水仙与凤凰水仙的区别_有哪些_主要是_如何


午茶品鉴了两款不同的“老丛水仙”,一个是武夷水仙,一个是凤凰水仙。茶友们问的最多的就是二者有什么不同?

两款茶皆称“老丛水仙”,重名,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韵味皆迥异。

岩茶老丛水仙,条索紧结肥壮,乌褐有宝光,显砂质感,汤色橙黄明亮现红,香气浓郁沉稳,滋味甘醇顺柔带微甜,叶底黑带褐。

凤凰水仙,条索紧直细长,色泽乌褐,汤色金黄亮,香气是天然花香,高长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沙沙质感水路丝凉,叶底黄绿软亮。

茶百科查看相关资料,茶友们分别取三款不同类型的武夷水仙和凤凰水仙对比品评,然后总结如下,茶友们可参考了解。

广东凤凰水仙与福建武夷水仙在香气、滋味、汤色及叶底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凤凰水仙的条索较紧直细长,武夷水仙的条索较肥壮粗松:

武夷水仙的发酵程度较凤凰水仙重,凤凰水仙的汤色橙黄明亮:武夷水仙汤色明显橙黄偏红:

凤凰水仙香气表现出明显持久的花果蜜香型,武夷水仙香气表现浓厚而持久的烘焙香夹带米饭香韵:

凤凰水仙滋味浓厚,收敛性较强,武夷水仙茶样滋味浓醇,收敛性较弱。

生化成分分析表明:凤凰水仙的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较武夷水仙高,而水溶性糖含量武夷水仙较凤凰水仙高。

武夷水仙与凤凰水仙的异同

无论是称“武夷水仙”,还是“闽北水仙”,还是“建阳水仙”、“建瓯水仙”、“福建水仙”、“水吉水仙”,甚至还包括闽南的“漳平水仙”,如果从树种来算,它们皆是同一个茶树品种,“水仙”种,有一定的渊源联系。如果是作为商品茶来说,它们只是产地不同,前面冠以产地地名加以区分。又因产地不同、发展路线不同,工艺自然有细微差别,甚至明显差别,如“漳平水仙”,外观是四方小块状,发酵较轻。

所以,武夷水仙,既可以指“茶树品种”,又可以指商品“茶品”名,即乌龙茶品类中的“闽北水仙”茶、“武夷水仙”茶等。

同时,又可以指武夷岩茶五大分类中的一个类别。武夷岩茶分为五类:大红袍、名丛、水仙、肉桂、奇种。

而广东潮州的凤凰镇的凤凰水仙,从植物学的树种来讲,和武夷水仙,不是同一个树种,尽管都称为“水仙”。

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了一批国家良种,福建水仙和凤凰水仙均被列为国家良种,编号不同。福建水仙被编号为“华茶9号(GSCT9)”,凤凰水仙被编号为“华茶17号(GSCT17)”。从此处来看,也说明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茶树品种。

二者相同之处

都是小乔木(个别凤凰单丛有人认为属于乔木),都是中大叶种,叶形皆椭圆,叶色绿或深绿,都能按乌龙茶或红茶工艺制作出名品好茶,且大多具有花果香、兰花香等,两地都有畲族居住的历史。

二者不同之处

武夷水仙,系三倍体,是无性系繁殖,扦插;而凤凰水仙,是二倍体,可以有性繁殖。据专家考证,“凤凰水仙比福建(武夷)水仙更接近于野生型,抗逆性强。”(庄任《中国茶经。茶类篇》)

武夷水仙,发芽期属晚生种;而凤凰水仙,是早生种。

武夷水仙,原产地福建建阳小湖乡大湖村;凤凰水仙,原产于广东潮安凤凰山,早期称“红菌茶”、“鸟嘴茶”。

武夷水仙,目前市场多适制成乌龙茶、红茶,还有白茶;而凤凰水仙,主要是乌龙茶、红茶。

另一个重要之处,凤凰水仙种,由于选用原料优次和制作精细程度不同,制成商品茶品时,按成品品质由低到高又可分为:凤凰水仙、凤凰浪菜和凤凰单丛三个品级。其中最著名的“凤凰单丛”商品茶,即是采用凤凰水仙群体种中选育出的优良单株茶树,再经培育、采摘、加工而成的优质产品。较次为凤凰浪菜茶品,再次为凤凰水仙茶品。

也就是说,凤凰水仙,和武夷水仙一样,既是茶树树种名,又可以称为“商品茶品”名。

因此,凤凰单丛茶,从树种来说,它就是凤凰水仙种!没错,真实的事实正是如此!

而武夷水仙(福建水仙)和凤凰水仙,具体学术及植物学上的先后、逻辑关系、内在关联,有什么“远亲”或“近联”,这就需要茶学专家的探索与发现了。

深度解读丨关于高杆古树的所有秘密都在这里!


在此之前,关于高杆古树,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事:

一,2014年,高杆古树概念由小马哥首次提出,进入大众视野;

二,一经露出,便完成一次业界内的爆发,成为圈内资深茶客品饮方向标之一;

三,高杆古树的认定标准,从两个维度出发:高度、树围;

四,从形态方面表述,高杆古树树高10米以上,树围在0.5米以上;

五,高杆古树树龄鉴别,以植物生长必有的横向、纵向得以表述:粗壮、高大、直立;

六,时至今日,价值稀贵的高杆古树,其火热势头逐年攀升,业已成为易武高价茶的代表之一。

这,不过又是一次极为“平常”的走山。

严格地说,从5年前小马哥和王忠平认识之后,除了集中制茶的时期,走山找树,便成为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事情。

此刻,王忠平席地而坐,很是感叹说,“小马哥太能走了,有一次和他走山,走得我直跳脚,他却还要坚持!”

王忠平,天门山马叭村村长,土生土长的瑶族汉子。要知道的是,对于当地瑶族茶农而言,不论走山,抑或是爬树,几乎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小马哥坐在一旁笑言,“其实那次我也快走哭了,翻高山、踏水涧、还时不时得猫着腰钻茅草从,徒步走了近九个小时。这次还算幸运,终于看到了树围达到90cm以上、树高20米左右的高杆古树,而这样类似的经历经常也会无功而返。”

小马哥,高杆古树概念发掘者、高杆古树品牌浮生若茶持有人。

他与一众用心做茶,并深耕于易武的制茶人,有着几乎相同的特征:因常年日晒后,呈现出的黝黑肤色,以及与当地人微不可查的本地口音。甚者,其生活早已融入茶农之中,说着外人难懂的瑶语。

实际上,不论他们此前来自天南或海北,更不论他们说着怎样的方言。一旦进入易武这个地界,也就很难告别与离开。

一切,皆因探寻一杯好茶。

与之相对应的,正如这里特有的气候、饮食与人文,将这些甘之如饴的制茶人逐步“同化”。这里的茶树,也因这片土地孕育生长出不同形态:在这里,只有在这里,当你有幸走入深山密林,你或才能窥见那些朝天而生,直立而长的高大古茶树。

而小马哥,则赋予了它们更为具象化的新名字:高杆古树。

此前,我们曾对高杆古树的市场需求、价值与标准做出了浅析。

今天,我们将借由所见所闻所品,并通过小马哥对高杆古树进行更为全面的深度解析。以期,让更多普洱茶爱好者对高杆古树茶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

高杆古树固化价值:生态环境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知名山头、微型产区的茶树,都几乎生长于大山密林之中。

更为准确地说,那些能够让人念念不忘的高端普洱茶,其固化价值最终依赖的便是生态环境。

一款茶之所以好,除了制作工艺之外,其主要决定因素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茶中的智慧(深度好文)》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茶中的智慧(深度好文)》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黑茶中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