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的智慧,都在茶里!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抹茶里有茶的成分吗 茶里带花的茶有哪些 黑茶里有虫

抹茶里有茶的成分吗。

1.由茶,可见庸俗之气脱否

据说,茶圣陆羽与中国第一位女茶师、才女李冶初次见面时,李冶向陆羽敬了一杯香茶。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尚未摆脱庸俗之气。”

李冶吃惊:“我们尚未开谈,陆处士何以断定我未脱庸俗之气?”

陆羽说:“从这杯茶就可以断定了!”

李冶不解说:“你还没有喝这杯茶,怎么说我未脱俗气呢?”陆羽说:

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显味。

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李冶听了若有所悟,当场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

后来,陆羽常来与她煮茶论道,使她的茶艺走向了新境界,烹茶煮茗的声名也震动八方。

在此之前,竟不知茶还有道俗之分。

在此之后,才晓得茶之所以有灵味,不仅来自于其出自山林的本质,更在于泡茶、品茶和喝茶之人的境界。

很多时候,我们品的一壶茶,更多的是从人的生活与感悟中泡出来的。

才会有人说,善茶之人必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

即使是一片普通的茶叶,也会在天地间寻找知味的人!

唯有生命境界高的人,才能使一杯茶纯净通透,才会在普通的茶里品到真正的滋味。

这是粗俗者万万不能理解的。所以啊,我们也要用心做人、做事,努力使自己摆脱低级趣味,喝茶时,才不至于辱没了好茶。

2.由茶,可见性情是否纯净

相传,苏轼任杭州通判之时,某日去一寺庙拜谒,未报家门。

方丈看他衣着简单、相貌平常,就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对待,非常冷淡随意的说了声“坐”,又对小和尚说:“茶”。

于是小和尚端上来了一碗非常一般的茶。

待苏轼坐下来,两人稍有交谈之后,方丈感到此人才学过人,非等闲之辈,便将苏轼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请坐”,叫小和尚:“上茶”。

小和尚立即重新泡了一碗不错的茶。

随后,两人深入交谈,方丈才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便赶忙起身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和尚:“上好茶”。

休息片刻之后,苏轼欲离去,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希望苏轼能题字留念。

苏轼爽快应允,提笔一挥:“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和尚看后顿时脸色大变,羞愧难当。

郑板桥后补横批:客分三等。批语入木三分地形容了某些势利眼的做派。

当然,一代文豪风趣幽默、豁达大气的风范也跃然纸上。这种不为名利所累的性情,也伴随了苏轼的一生。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但无论是其

cy316.com扩展阅读

智慧茶店,智慧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随着茶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改变,茶叶经营者在经营茶叶店时,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经营难题,我们一般称之为“四高一低”,即店铺租金高、产品库存高、装修成本高、人力成本高、销售业绩低。

由此可见,传统零售茶叶店经营已陷入困局,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要想破局唯有重生。

所以在新零售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的大背景下,传统茶企开始寻找新的突破点,小而美的智慧茶空间应运而生,在2018厦门秋季茶博会上我们已经发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最为突出的当属山国饮艺展位的智慧茶店。

当很多茶叶店还在闭门造车时,山国饮艺历经16年连锁运营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最适合传统企业的发展道路,即首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经营模式——智慧茶店。

智慧茶店

新零售时代的重头戏

山国饮艺的智慧茶店解决了部分茶叶店店面空间小、产品展示受限、库存压力大等实际运营问题。

经营者可通过手机、电脑等一系列智能营销道具,轻松解决采供、订单、物流等问题。针对客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还可通过后台数据精准推荐、全方位展示、一键定制,实现小店面大后台。

这样一来,由于库存积压导致的门店资金转化率低、货品杂乱、品茶空间拥挤等问题也能得到有效改善,从卖货店转变为体验店,给客户更舒适的茶空间。

近几年来,基于智慧茶店强大的后台运营支持,山国饮艺践行“少即多,小即大”的发展策略,重点将门店打造成以体验为中心的茶空间。我们希望通过智慧茶店在线下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小店面、大后台的营销模式,让投资者能在投资成本较低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

轻资产投入

打造以体验为中心的茶空间

智慧茶店倡导小而美的茶体验空间,无论是社区、商务写字楼、汽车4S店、酒店大堂、烟酒商超...只要有一柜一桌一手机就能实现创业!

智慧茶店基于系统的支持,从店面、产品、库存、营销、人员成本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让5万投资一家茶叶店成为现实。5万元投入山国饮艺的智慧茶店中,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用最低的成本撬动茶叶的千亿市场。

所以5万元小额投资,绝对不是消费降级也不是企业宣传噱头,而是茶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山国饮艺智慧茶店

刷爆厦门茶博会

在此次厦门秋季茶博会上,小而美的智慧茶空间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茶友们的肯定。现场咨询“智慧茶店”项目的情况也十分火爆,更有众多意向投资者当场就与山国饮艺签订了合同,他们表示“小额投资才是未来投资的发展趋势”并对智慧茶店的经营模式十分认同。

山国饮艺首推的“智慧茶店”经营模式,旨在为广大茶叶创业者提供更有保障、更广阔的茶业创业平台。

禅林法语的智慧境界


茶禅一味亦称禅茶一味,是一种浓缩的哲理概括。凡要探索茶文化思想精蕴者,都不可能绕道而行。但是,这又是说不清道不完的话题,至今为止未能阐述得尽善尽美。对于这一 禅林法语,凡谈茶文化著作多有涉及,专题论文也有数十篇之多。但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01年5月由中国轻工业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是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出 版规划的学术巨著,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课题,一经问世就获得国家辞书类的最 高奖--中国辞书奖。这部最权威的工具书就有关于茶禅一味的解释,现照录如下:

茶禅一味,佛教语汇。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 种兴味。原系宋代克勤禅师(1063-一1135)书赠参学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诀,收藏于日 本奈良大德寺,后成为佛教与民间流行语。

佛教僧众坐禅饮茶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 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镇守药外,时复饮芥苏一二 升而已。唐代陆羽曾在寺院学习烹茶术七八年之久,所撰《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即 源于丛林(佛教僧众聚居之所)。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亦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 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终使僧人饮茶成风,有的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境地。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饮茶时注重平心静气品 味,参禅则要静心息虑体味,与禅悟均着重在主体感觉,非深味之不可;如碾茶要轻拉慢推,煮茶须三沸判定,点茶要提壶三注,饮茶要观色、品味,这些茶事过程均 有体悟自然本真的意蕴,由此便易体悟佛性,即喝进大自然的精英,使神清意灸,有助 领略般若真谛。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是参禅第一步? 故清代湛愚老人《心灯录》称赞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丛林中也多沿 用赵州方法打念头,除妄想。

茶禅一味流传广泛,饭后三碗茶成为禅寺和尚家风;宋代道原《景德传灯 录》卷二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寸丁睡了,起来洗手面 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串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饮茶 为社寺制度之一、寺中设有茶堂,有荼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 禅寺还开辟茶园,种植茶树。

茶禅一味还传至海外,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荣西和尚将茶叶带到日未并著《吃茶养生记》,将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在饮茶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后逐渐 形成仪规详细的日本。日本《山上宗二记》即云: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 以禅宗为依归。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曰: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参见佛教与茶。

为了阅读的方便,我们只把茶禅一味的内容略作分段,而文字未作更改。这一辞条的参 见条佛教与茶,同样照录如下,并亦分段:

佛教与茶[Buddhism and tea] 茶与佛教的关系。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至少在江淮以南寺庙中的僧侣,已有尚茶之风。唐时北方禅教大兴,促进 了饮茶的普及,进而推动了茶叶生产。 

佛教禅宗的饮茶风尚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视。在名寺大庙中,均设有专门茶 寮、茶室,一些法器亦用茶伞名。中唐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出现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记载山僧种茶、采茶、炒制及沏饮香茶的情景。 

中国寺庙饮用茶叶、崇尚茶叶,且生产、研究、宣传茶叶,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 之说。唐时的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馀口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蕲州蕲门 团黄等,北宋苏州西山水月茶、杭州於潜(今临安)天目山茶、扬州蜀冈茶、会稽日铸茶、洪州双井白芽等,近代安徽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霍山黄芽、休宁松萝等,多为僧 侣创制并成为珍品。佛教的茶叶文化促进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参见茶禅一味。

由于篇幅的关系,茶禅一味的释文只能是简明扼要的提纲,其中所下断浯的史料依据、 哲学思考、文化意蕴未能一一展开,个别文字也有进一步说明的必要。作为这一辞条的撰写者,我也有这种义不容辞的职责。现中韩禅茶纪念碑揭碑仪式和禅茶研讨会在赵州祖庭柏林 禅寺举行,并邀请由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指导的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队表演禅茶。中韩大德高僧和茶文化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这是必将载入史册的新世纪的盛会。借此机会, 我对茶禅一味和禅茶表演作一些补充阐释。

茶禅一味虽然与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而其暗藏的许多禅机和蕴藏的深刻内涵,历经沧桑也依然难以参透。但是其踪迹 毕竟可以追寻,我在《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 1997年第4期)一文中,对此已有初步的探索。

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茶禅一味作为固定词组的成型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禅林法语,与吃茶去的佛家机锋语有着内在的联系。吃茶去出自唐代名僧从谂,由于从谂禅师常住 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赵州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 他说:老僧半句也无。关于吃茶去这一公案,《五灯会元》卷四有较详细的汜载:

一人斯到赵州禅院,赵州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师曰:吃茶 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到。师又曰:吃茶去!后院士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 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仍云“吃茶去!”

赵州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据说,一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不相应了。

禅宗常讲平常心。何谓平常心呢?即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这是参禅的第一步。禅宗又讲自悟。何谓自悟?即刁;假外力,不落理路,全凭自家, 若是忽地心花开发,便打通一版新天地。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净心境,唯是有清净心境,方 可自悟禅机。(葛兆光《佛影道踪》)因此,清代湛愚老人《心灯录》称赞:赵州吃茶去三字,真 直截,真痛快。江西的黄龙慧南禅师是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宗的开山祖师,他也有偈云:生缘 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 亲疏便与茶。翻忆幢幢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

禅宗强调明心见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所以,在禅宗历代祖师跟中,任何事物都是与道相通的,正所谓: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性,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吃茶去 三字,应当是直指人心,见心成佛的悟道方式之一。而由吃茶去引伸开去的茶禅一味,实在是一种智慧的境界,是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茶,与禅宗最高境界的追求 --开悟(或顿悟)结合起来,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大众乐于接受的禅修理念。

后来,丛林中多沿用赵州的方法打念头,除妄想。例如,杨歧方会,一而云:更不再勘,且坐吃茶;再而云:败将不斩,且坐吃茶;三而云:柱杖不在,且坐吃茶。又如,僧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不将语默对,来审将甚么对?义存答:吃茶去。再如,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拈起茶盏。还有,人称百丈(道恒)有三诀:吃茶、珍重、歇。(均载《五灯会元》)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法师祖珍和尚为僧徒开讲说:此是死人做的,不是活人做的。白云恁么说了,你若不会,则你俱是真死人也,立在这里更有什么用处,各各归寮吃茶去。(《石堂偈浯》)。清代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云: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至今杭州龙井附近,悬有古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丁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总之,饮茶不仅可以止渴解困,还能有助于或是直接的达到禅修开悟的最高境界。无怪乎,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1989年9月9日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诗曰: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著名书法字启功先生也题诗: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茶禅一味法语,还与中日茶文化交流有关。饮茶传人日本初期,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的。公元805年,日本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形成日本最古的日吉茶园。815年4月,曾在中 国唐代生活达三十年之久的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送给天皇。而1214年,留宋归日的荣西禅师 献茶给将军实朝,还献上《吃茶养生记》一书。荣西还有另一本著作《兴禅护国论》,主张用茶与禅来拯救国家。在日本学习、研究而获博士学位的滕军教授在所著的《日本文化概 论》一书中指出:“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茶为坐禅修行 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这些也还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 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村田珠光(1422-1502年)对茶禅的宗法结合,作出了 具有历史性的贡献。他改革了当时流行的书院茶、斗茶,将禅的思想导入茶文化,从而创立了 日本的。

而珠光也与茶禅一味有着密切的关系。珠光在30岁的时候投靠禅宗的著名和尚——一休宗纯,寄居大德寺真珠庵,开始修禅的生活。据说,作为参禅了悟的印可证书.一休将自己珍藏的宋朝禅门巨匠圜悟禅师的墨迹传给丁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自家茶室外的壁龛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理。即: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它存在 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 地。由此,与禅宗之间成立了正式的法嗣关系。 

可见,茶禅一味法语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性人物,即禅门巨匠圜悟禅师。圜悟克勤是宋代 临济宗的禅僧,北宋徽宗赐佛果禅师号,南宋高宗赐圆悟禅师号。他撰写的《碧岩录》为禅门第一圣典,继承其法的为两大弟子虎丘绍隆和大慧宗果。茶禅一味辞条介绍该法语与克 勤禅师密切相关是不错的。但是,他书赠给参学日本弟子的并非四字真诀,而是一份证书, 时在公元1128年。当时弟子虎丘绍隆要离开师傅,去云居山真如院担任住持,圜悟写给他一 幅字。大体意思是说.虎丘追随自己参禅多年,成绩优秀,已达大彻大悟之境,特此证明。珠光从一休处接受的这张珍贵的印可证书,至今成为日本界最高的宝物。这份墨迹并无茶字, 更无茶禅一味之浯。很显然,茶禅一味是受克勤禅师的影响,而非直接出现四字真诀。 作为辞书的编撰者,我想很有必要作出说明。

指出这一点,并非否定珠光在日本中确立了茶禅一味的观念。据历史记载,当将军义政询问珠光何为大意时,珠光答道: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 人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之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天下泰平。 (《珠光问答》,载《日本古典全集》)村田珠光为所确立的禅的指南,一直被继承为 思想的核心。

茶禅一味的观念,还与韩国茶礼有密切的关系。据现有史料的记载,起码在新罗王统一三国的新罗时期,中国的饮茶之风东渐,最早传人的是朝鲜半岛。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新罗 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代(公元632年),访唐的韩国和尚就带去茶种,种于韩国河东郡双溪寺。公元668年,朝廷的宗庙祭礼和佛教仪式中就运用了茶礼。

据《韩国茶礼史的考察》(孙曼伶著)介绍:高丽时期的佛教茶礼表现的是禅宗礼仪,禅宗礼 仪的规范是《敕修百丈清规》和《禅苑清规》。《敕修百丈清规》关系到茶礼的内容有:后任住持 起义时举行尊茶、上茶和会茶仪式;寮元负责众寮的茶汤,水头负责烧开水;吃食法中记有吃茶 法;4月13日(阴历)楞严会上茶汤,四节秉拂中有献茶;记有吃茶时的敲钟、点茶时的打版和茶鼓的打鼓法等。《禅苑清规》有关茶礼的记载有:赴茶汤(参加茶汤集会);书状(茶会邀请 书);知客(客人接待员);知事头首点茶(为知事和头首的点茶);谢茶(感谢请喝茶);尊宿受疏 (收高僧大德之信)。此外,高丽时期在儒教的影响下,连接濂洛关闽学统的初期性理学者们, 按照朱子《家礼》举行冠婚丧祭茶礼。(此据余吉清译文,未改)

在韩国茶礼的发展史上,草衣禅师的地位有如中国的陆羽。他著有《东茶颂》及抄录张源的《茶录》的《茶神传》,被视为韩国茶学的两大经典之作。《东茶颂》是以中国陆羽的《茶经》为蓝本,进一步引申阐述茶的益处。草衣禅师对韩国茶业的复兴和茶礼的弘扬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创建的一枝庵成为韩国茶文化的圣地。

在关中韩茶文化交流和韩国茶礼的内容,我已在撰著的《问俗》(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和《茶趣异彩·中国茶的外传和外国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998年)两书中均有涉及,并另撰专文详加探讨。

茶禅一味的法语和观念,源起于中国,影。向到海外。而这次由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指导、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队表演的《禅茶》,是由江西搜集整理的,并已有八年的时光。照理而说,禅是不说的,说出来便不是禅。自然,禅茶也是不应该表演,表演出来的就不是禅茶。但是凡事又有例外,禅茶的问世和表演又得益于:一是江西是禅宗五家七宗的共同发源地,二是江西与吃茶去禅林公案发生地赵州祖庭的一份机缘。

先说江西是禅宗五家七宗的共同发源地。禅宗的一华(花)五叶,孕育开放于唐宋时代,而它生根建基的土壤乃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赭红色江西大地。五叶之中的曹洞、沩仰、临济三宗以及临济衍演而出的杨岐、黄龙二派,皆直接诞生于江西,曹洞之名得白宜丰的洞山和宜黄的曹山,沩仰之名一半来自宜春的仰山,杨岐之名得自萍乡的杨岐山,黄龙之名得自修水的黄龙山,而临济宗即由义玄禅师在河北正定临济禅院所开创的,但义玄受法参学处正是江西,宜丰的黄檗山是义玄恩师黄檗希印禅师弘法道场所在,也就是临济宗的祖庭。五叶中的另两枝云门宗、法眼宗,分别由文偃禅师创建于广东云门山、文益禅师创建于南京清凉山,他们都是青原一系的法嗣,二宗的主要活动虽然当时不在江西,却与江西的关系甚为密切。云门宗主文偃创宗前遍参江西名山尊宿,在庐山、永修等地建寺修学,其宗门子嗣在江西活动的大有人在,像洞山的晓聪、契嵩,云居山的佛印,庐山的怀琏,都是名震入主的云门龙象。法眼宗主文益开悟于漳州罗汉院,得桂琛禅师法绪,然后受江西抚州牧的延请,住持抚州曹山崇寿院,开堂授徒。他在抚州传法,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计。其门下诸如德韶、道钦、慧明等一批优秀徒众,皆学禅得法于崇寿院。文益晚年始受南唐国主之邀,住金陵弘法,而其宗风禅法早在江西抚州就已经定型。云门、法眼二宗若要溯源其出,江西吉安的青原山,乃其寻根祭祖的圣庭。(段晓华、刘松来著《红土·禅床--江西禅宗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 月)

值得指出的是:禅宗兴盛于江西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全省境内道场林立,名僧云集。在这为数众多的寺院中,很多都是禅宗的开山祖庭与重要道场。许多研究者认为: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出现之后,才标志着禅学中国化的真正完成。作为继慧能之后出现的伟大禅师之一,马祖道一在禅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样一种充满中国特色的佛性理论。

马祖道一此说一出,几乎成为后世洪州禅学的不二法门。特别是到了临济义玄手中,更是将平常心是道的口号表述为立处皆真。义玄认为佛教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古尊宿语录》卷四)。主张人与道之间没有间隔,自然相契,并有偈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临济语录》)平常心是道的佛性论,实际上已经把慧能开辟的南宗禅所独有的那种自在无碍、随心所欲的活泼宗风发展到了极致。

慧能开辟的南宗禅向来提倡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而直指与顿悟的前提则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要截断思维意识的逻辑运行线路。就江西禅宗而言,棒喝、机锋 正是别开生面的截流接引方式。

同时,包括了僧人一切行为规范,也对饮茶规范得明明白白的《百丈清规》,也是由驻锡百丈山的怀海和尚所刨。

这些,都为《禅茶》的搜集整理奠定了基础。

再说江西与吃茶去禅林公案发生地赵州祖庭的一份机缘。

1993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州祖庭柏林禅寺的净慧法师专程赴云居山,要把山上的茶树请回赵州。云居山真如寺是禅宗曹洞宗的发祥地,寺内出产的攒林茶久负盛名。4 月15日晚,在江西南昌良茂大厦,净慧法师作《云居山请茶开示》,在座的有门人明证、明树、吴明山。净慧法师谈到请茶时充满感情地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云居山请赵州茶呢?别处的茶树也许更宜在赵州(现赵县)生存繁殖,可是和赵州没有关系。明天去云居山就会知道,真如寺的第一道山门就是赵州关。只有进入赵州关才能进入真如寺。赵州和尚行脚到云居山时,正是云居道膺在此开法。道膺禅师是曹洞宗的第二代,和曹山本寂禅师同师于洞[山良价。但曹山这一脉没有传下来,曹洞宗是云居道膺传下来的,所以云居是曹洞宗道场。那时道膺比赵州和尚年轻,他对赵州说: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赵州反问道:什么处住得?云居说:面前在古寺基。这番对答就是云居道膺见赵州和尚的一关。赵州和云居山的渊源这样深,我们从云居山取茶苗,意义非同小可。第二意义,现在云居山的茶树很多是虚云老和尚亲手所栽。当时开了一片荒地,培植茶叶,本名云雾茶。虚云老和尚是最提倡赵州禅风的,也提倡赵州茶。佛教界说他们年龄一样,都住世一百二十岁,面貌长得也很像,禅风也近似,认为虚老是赵州再世。所以,把云居山的茶请回去有现实意义。我们费这么大力气取回去,活不活还不一定,前人没做过。如果做好了,这在茶文化意义上、在禅风上都会发生一定影响。第三个意义,茶苗真正种活了,赵州茶就不再空有其名,所以应千方百计栽活。这也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只能种好,不能种坏。冬天要做暖房,温度不能低于零下六摄氏度,要避风,太阳晒得到。赵州茶种下去以后,也把禅风接下去了。

正是在净慧法师把攒林茶请下山去的同时,江西把禅茶也请出了赵州关。每当我们在悠扬的佛乐中品饮禅茶,对净慧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居山真如寺方丈一诚法师两位大和尚充满感激和敬仰。而最初请禅茶的是当时主持江西茶艺馆的陈晓瑶先生,以及参与禅茶创作全过程的江西省舞蹈家协会的郑湘纯女士。后来,《禅茶》一直作为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队的经典,并曾多次到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香港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陕西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研讨会等表演,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欢迎。

《禅茶》表演的内容和特色,陈晓瑶曾在《江西画报》(1994年5、6月号)著专文介绍:

目前我们的禅茶表演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上供、手印、冲泡、奉茶。

按佛教的规矩,上供是一个极庄严的过程。考虑到避免使成为纯粹的宗教礼仪,同时为使表演更为精练和雅观,我们突出了上供时的焚香礼拜,删略了诸如顶礼等繁琐的程序。

自禅茶推出以来,经常有人提出疑问的乃是第二部分的手印。这每一个手印是否代表着佛教中某种特定的含义呢?就此我们请教过很多的法师和专家,至今 尚未得到权威或者确切的解释。

解释也就是解禅吧?如同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反正是禅宗,种豆可以得瓜,只好各人去参悟。

至于冲泡,基本照搬于禅堂。有一点我们注意到了,禅茶并非点泡出来,是用夏布包扎茶叶后放入壶中烹煮,完全是唐代的风格。好大一袋茶。有茶客说,这是袋泡茶的祖宗。

茶是灵魂之饮,禅主张向心求佛,自我究明。说禅茶不如看禅茶,看禅茶不如自己体悟禅茶。

茶禅一味是一桩千年的公案,更何况茶禅一味之禅也非狭义的禅宗之禅。禅是存在于各种宗教、各种宗派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忘却现实存在着的我的一种境地。中国历来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向禅,实际上把它视为一种修心、养性、开慧、益思的手段。当然,谈茶禅一味最有发言权还是那些大德高僧,我们还是来重温一下净慧法师在《云居山请茶开示选录》中所说的:

禅宗寺院吃茶,在赵州和尚以前就有记载。法堂前有一面茶鼓。敲鼓时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招待尊客长老。那时吃茶已有吃茶的规矩,有一番佛法上的问答、机锋,已显示了禅与茶的一致性、一体性,但还没有正式形成吃茶的公案。到晚唐,赵州和尚在古观音院(今柏林寺)住下来以后,才以吃茶做为参禅的一种方便、方法以及契 入禅机。

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往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的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问这个那个、西来意、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当然,别人也许还有别的 体验。

我想:净慧大和尚的这番话,正好作为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茶文化多姿多彩,禅文化微妙无穷,见仁见智者,尽在不言中。

茶道“人生智慧在于剔除可有可无的事物”


人生智慧在于剔除可有可无的事物,不受纷扰外界的影响。

从前,一个富有的农夫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手表遗失在谷仓里。他在偌大的谷仓内遍寻不获,便定下赏金,要农场上的小孩到谷仓帮忙,谁能找到手表,就给他50美元。

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但是谷仓内满坑满谷尽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这当中找寻小小的一只手表,实在是大海捞针。

小孩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无所获,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50美元的诱惑,一起回家吃饭去了。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地努力找着那只手表,希望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它,换得那笔巨额赏金。

谷仓中慢慢变得漆黑,小孩虽然害怕,却不愿放弃,手上不停摸索着,突然他发现在人声静下来之后,出现一个奇特的声音。

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响着,小孩登时停下所有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也响得更加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的手表。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如何能够越过障碍而直抵成功的终点,是我们必须学习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日趋进步的社会,带来日益繁复的各类资讯,甚至连带的,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许多人认为,想要成功,就得在这些复杂的障碍中理出一条清晰的大道来,方便自己行走。于是便求助于迷信或算命占星等方式,企图提早看清自己未来的方向。

正如故事中众人纷乱地找寻手表一般,如果不能真正了解成功的法则,再多的问卜相命,不仅是徒劳无功,同时也损失自己的金钱。其实,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你自己。

成功的法则其实很简单,而成功者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太简单了,而不信或不屑去做。

专注与单纯,是成功法则中极为重要的两项态度。正如故事中的贫穷小孩一般,为了获得巨额赏金改善生活,在众人放弃后,执意要找到手表,甚至克服了对黑暗的恐惧。而当谷仓安静下来后,当周遭环境不再复杂时,他便轻易找到了他想要的。

成功法则正如谷仓内的手表,早已存在你的心中。只要你真的去寻找它,并且让自己静下来,专注而单纯地思考,你就可以听到清晰的滴答声。

循着你心内正面的引导,不被复杂的外力所惑,你终将成为一位顶尖大师。

节日里的茶


眼下,春节一天天临近了。作为中国最盛大也是最热闹的传统佳节,人们皆会借此良机走街串巷,探亲访友。当然,送礼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儿。不知何时起,茶叶、茶点、茶具等此类与茶相关的物品已成为常来常往的礼品元素,悄悄地走进大众的生活中。

茶在中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已不必多说。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茶始终伴随。辞旧迎新、团圆喜庆的春节,以茶待客;元宵赏灯时节,以茶助思;清明扫墓,以茶祭祖;端午龙舟赛龙舟、吃粽子,以茶助兴;七夕佳节,以茶为媒;中秋团圆时分,游子以茶思乡;重阳尊老,以茶益寿。

现如今,茶在生活中更是处处可见。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小假期里,有几个好友借此空闲,直奔向往已久的旅游之地,游走在他乡的街道,感受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品尝着地道的小吃。也有的朋友宁愿宅在家中,撇弃长假远旅的辛劳与疲惫,拾掇一份独享的淡泊与安静。洗盏布席,邀三五好友,或只与家人,烧水、醒茶、闻香:清爽的白茶、醇厚的普洱、香气高远的铁观音,还有神秘的古茶树……头泡茶汤的滋味,犹如长假的悠闲时光,令人惊喜,令人迷恋……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道:“每天午后,抽支烟,喝杯茶,闲坐片刻,算是休息了……”的确,无论何时何地,一杯茶总能让人有轻松的感受。

茶,寒冬里的暖风


深冬时节,与北方皑皑白雪相似的是南方的寒风凛凛,暖气让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感受到了温暖。那么,南方的人们该如何取暖呢?如何抵御那彻骨的寒?寒冷时,品一杯香茗吧,它是寒冬里的暖风。

茶,不仅是冬日里的暖风,亦是南方人的“暖气”。饮下一杯热茶,瞬间感觉由内而外的温热。不一样的茶叶品种,不一样的生长环境,不一样的茶树,茶叶的味道都不相同。哪怕一样的茶,不同的人也会收获不一样的滋味。茶叶与其他饮料不同,在第一次喝饮料后,我们便记住了它的味道;但是,尽管我们喝了好几年的茶叶,却只能记住它的“涩”和“苦”,无法说出茶叶的具体味道。

喝茶,不是为了解渴,也不是为了刺激。茶水不能填饱我们的肚子,也无法刺激我们的神经。只是在我们内心平静的时候,来一个锦上添花。这一杯茶,不是辣条,不是彩虹糖,不是罂粟,不会让我们尖叫着去品尝。

茶本自然,你喝,或者不喝,它都在那里。“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茶,来源于自然,经热水的滋润,在寒冷的季节为我们带来大自然的清新,宛如梦境一般。

在这寒冬腊月的时节,茶多了一些当季的韵味。两人对坐,烧水煮茶,淡淡的草木香一点点漫开,沁人心脾。茶,是寒冬里的暖风,暖人,亦暖心。

相关文章